• 沒有找到結果。

《孟子》--仁者無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孟子》--仁者無敵"

Copied!
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孟子》--仁者無敵

講者: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宗靜航

(2)

•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孟子是儒家 的「亞聖」,《孟子》中「仁」字就出現 了158次。本文通過《孟子》中與「仁」有 關的篇章,看孟子在戰國這個戰事頻生的 年代,以「仁」遊說諸侯時所面對的問題

,並思考應該如何立身處世。

• 《孟子逐字索引》,中大文化研究所。

• 「仁」字, 《論語》見109次。 《論語逐

(3)

• 以本書(《孟子》)解本書,以本書補充本書。

(以本經解本經)

• 《孟子》文字比較淺白,所以不作繁複考證。

• 留意個別文言字詞,以免(學生)誤解文意。

• 為方便核對和補充資料,文中所引《孟子》和《

論語》附了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和《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的編號。

(4)

• 孟子(約前385-前304),名軻,戰國中期 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著名的思想 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 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

上下,約三萬五千字。

(5)

• 東周(前770──前256)

• 春秋(前722──前481)

• 戰國(前476?──前221)

• 孔子(魯襄公21年/22年【公元前552/前551】──

魯哀公16年【前元前479】72歲)

• 孟子(約前385──前304,81歲)

• 荀子(前313──前238)

• 秦(前221──前206)

(6)

仁者無敵

《梁惠王上》

1.5

•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 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則可?”

•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 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 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 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 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 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7)

仁者無敵

《盡心下》

14.1

•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 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 所愛。”

• 公孫丑問曰:“何謂也?”

•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

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

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8)

仁人無敵於天下

《盡心下》

14.3

•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

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

流杵也?”

(9)

仁者無敵於天下

《尚書‧武成》

• 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

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 【北:軍隊敗走。】

(10)

• 北:《說文解字》「北、乖 也。从二人相背。」

(11)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盡心下》14.4

•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 陳,我善為 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東面而征西夷怨。曰:

‘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 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

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為言 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 【陳:軍隊行列,後作陣。】

(1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上》

1.3

•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 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 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 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 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 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13)

•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 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 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 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 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 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 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

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 至焉。”

(14)

一天下,誰能禦之

《梁惠王上》

1.6

•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 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 一。’

•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 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 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 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

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15)

《告子上》

11.11

•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 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 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6)

仁者愛人

《離婁下》

8·28

•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 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

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

恆敬之。

(17)

仁者愛人

《論語‧顏淵》

12.22

•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18)

• 《論語‧顏淵》

• 12.3

•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

:“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 【訒:音刃。言語遲鈍。】

(19)

• 楊伯峻《論語譯注》頁124

• 司馬牛——《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

司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

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根據

司馬遷的這一説法,孔子的答語是針對問

者“多言而躁”的缺點而説的。

(20)

• 《論語‧先進》11.22

•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 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 之。”

•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

(21)

學孔子

《公孫丑上》

3.2

•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

則學孔子也。”

• 【公孫丑】“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 乎?”

• 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22)

仁之端

《公孫丑上》

3·6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 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

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

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

(23)

•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

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 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 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 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 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 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 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賊:傷害。始然:始燃。】

(24)

仁之端

3.7

•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 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 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

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 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 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

(25)

大國與小國

《梁惠王上》

1·7

•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 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曰:“可。”

(26)

• 曰:“何由知吾可也?”

•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 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 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 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

‘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 曰:“有之。”

• 【之

:動詞,往也。

• 【

有諸:有之乎。

(27)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 忍也。”

•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 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 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 君子遠庖廚也。”

• 【遠:讀去聲,音願。使動用法。】

(28)

•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 者,何也?”

•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 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 輿薪,則王許之乎?”

• 曰:“否。”

•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 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 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29)

29

•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 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 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 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 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 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 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 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 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

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

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30)

•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 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 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 為是哉?”

• 曰:“否。吾不為是也。”

•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 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 緣木而求魚也。”

(31)

• 王曰:“若是其甚與?”

•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 災。”

• 曰:“可得聞與?”

•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 曰:“楚人勝。”

•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

弱固不可以敵彊。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 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 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 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 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32)

•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

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 【

是:此,仁政。

(33)

•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 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 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 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 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 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 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 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 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 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 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4)

• 【罔:同網,此處用作動詞,張網羅以捕 捉之意,猶言陷害。】

• 《論語‧子路》

• 13.9

• 子適衞,冉有僕。子曰:「庶矣哉!」

•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

•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35)

大國與小國

《梁惠王上》

2.13

•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

事齊乎?事楚乎?”

•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

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 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36)

• 《梁惠王上》

2.15

•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 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

•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 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 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 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 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 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 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或 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

(37)

大國與小國

《公孫丑上》3·3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 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 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 也。”

• 【思:助詞,無義。】

(38)

得民心者得天下

《離婁上》

7·9

•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 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

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

獸之走壙也。

(39)

天時、地利、人和

《公孫丑下》

4·1

•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 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 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 必勝矣。”

(40)

天時、地利、人和

《論語‧顏淵》

12.7

•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

•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

•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

(41)

與民同樂

《梁惠王下》

2.1

•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 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 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 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

(42)

•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

“不若與人。”

•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

“不若與眾。”

•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 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 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 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 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 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 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

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

(43)

•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 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 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 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

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

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

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44)

與民同樂

2.2

•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 曰:“若是其大乎?”

• 曰:“民猶以為小也。”

•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 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四十里,殺其麋 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

(45)

與民同樂

2.4

•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 此樂乎?”

•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 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 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

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6)

為民父母

《梁惠王上》

1.4

•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 曰:“無以異也。”

•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 曰:“無以異也。”

•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 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

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47)

為民父母

《公孫丑上》

3.5

•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 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 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 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

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

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

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

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 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

(48)

為民父母

《梁惠王下》

2.7

•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

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 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 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

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

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 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 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49)

為民父母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梁惠王下》2.7

•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

之父母。

(50)

• 《論語‧陽貨》17.21

•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 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穀既沒,

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 曰:“安。”

• “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

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爲也。今女安,則爲 之!”

•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 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

(51)

王道迂闊

《梁惠王上》

1.5

• “……‘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52)

王道迂闊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梁惠王上》

1.5

• 恐王疑其迂闊,故勉使勿疑也。

(53)

堅守原則,能者從之

《盡心上》

13·41

•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 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 孳孳也?”

•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 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54)

仁者無敵

得民心 得天下

王道迂闊 何謂仁者

仁者愛人

「仁」在 何處

仁者如何 如何成仁

人皆有惻隱之 心。惻隱之心,

仁之端。

發政施仁 保民而王

為民父母 與民同樂

堅守原則 能者從之

(55)

參考書目

•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 局,1983年。

• 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是五難有自然之法也。凡人於佛。而有反復之心。以施少善者。皆得大福。不唐棄

1.設籍本市年滿 3

一般答案 子路的志向需要通過武力去實現的,但戰爭必然傷財、害民。而顏回的志向能使天下自然太平,既 不傷財,又不害民,因此較子路優勝。 (2 分) (說明略欠圓足)..

張杰、劉小明、賀育龍與陳永勝 (2007) 以 1970 年至 1992 年中國交通事故之十萬 人口死亡率數據,利用 ARIMA 模型預測 1993 年至 1997 年交通事故之死亡率的。.

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有 泉懸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旦款門

• 按照《毛序》所釋,本詩意在歌頌「后妃之 德」,並藉此「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