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基本資料詳見表 3-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基本資料詳見表 3-1"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為瞭解國內學齡前幼兒對於心智運作的理解,蒐集幼兒在作業情境中 表現的欺騙策略類型與行為解釋之口語資料,探討幼兒在欺騙作業與錯誤 相信作業表現之間的關係,本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並設計合宜實驗方式,

針對個別幼兒採取ㄧ對ㄧ作業施測。

由於透過遊戲方式與幼兒進行互動,需要較長時間方能完成單項作 業,此外亦須配合園所作息時間,以不干擾主要教學活動為原則,因此本 研究立意選取台北市具配合研究意願之私立幼稚園為研究樣本進行心智 相關作業之測試。

在正式進入現場施測之前,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設計符 合本研究目的之作業形式與內容,選取與本研究受試幼兒之家庭背景較為 相似的私立幼稚園進行預試,並根據預試結果與國內幼教專家學者討論,

修改部分內容,再進行第二次預試;待二次預試完成之後,確定作業形式 與研究工具之有效性,始進行正式施測。

第一節 研究對象

壹、研究樣本

ㄧ、幼兒基本資料分析

本研究者立意抽取台北市某區私立幼稚園為研究樣本,在發出研究同 意書後,共回收145 份家長同意函,研究者依幼兒年齡層、班別、性別分 層隨機抽樣其中 60 位幼兒參與研究,依年齡層分為三組,每個年齡層各 20 名幼兒,每組男女幼兒人數大致相等。幼兒基本資料詳見表 3-1。

(2)

3-1 各年齡層幼兒年齡分布範圍及平均數、標準差 年齡層 人數 分佈範圍

(月)

平均數 (月)

標準差 (月) 三歲組 20 11 9 32-48 41.25 4.48 四歲組 20 11 9 50-59 53.75 2.45 五歲組 20 9 11 62-70 66.2 2.33

合計 60 31 29 32-70 53.73 10.74

二、園所概況描述

該園位於台北市某區,為一所私立幼稚園,採混齡方式編班,並以蒙 特梭利教學進行主要課程。全園共七班,約有150 餘名幼兒,20 多名幼兒 教師,每班均有2 位教師帶班,園所空間相當寬敞。據園所教師描述幼兒 來源主要為該學區中高社經背景家庭,家長職業多為公教人員。本研究進 行時間為配合園所作息,安排於每日上午8:00 至 9:00 自由活動時間或 下午2:30 幼兒用過點心之後時間,地點則選在園內ㄧ處安靜的活動教室 或辦公室。

貳、研究預試

在正式施測之前,本研究進行兩次研究預試,目的在了解所設計的內 容、工具、計分、程序是否可以測驗出國內學齡前幼兒心智理解能力,預 試結果主要作為正式施測時的參考依據。本研究於2005 年 12 月開始進行 研究設計,2006 年 1 月進行第一次預試,根據該次預試結果,在指導教授 與國內幼教專家學者的建議之下,修改部分施測流程與內容,於2006 年 3 月進行第二次預試,2006 年 4 月初開始進行正式施測,所有資料在 2006 5 月底收集完成。

(3)

ㄧ、預試對象

(ㄧ)第一次預試:選取台北市某區私立幼稚園9 名幼兒(年齡範圍由 40 個月至74 個月)進行欺騙作業與錯誤相信作業的施測。

(二)第二次預試:選取台北市某區私立幼稚園9 名幼兒(年齡範圍由 44 個月至67 個月)進行欺騙作業與錯誤相信作業的施測。

二、預試發現與修改

(一)施測工具:原本欺騙作業使用之施測工具,為電視卡通人物玩偶,

為避免幼兒可能因觀看該卡通對主角個性具有先入為主的印象,正 式施測改為使用無明顯個性之中性玩偶。

(二)作業內容:原本欺騙作業以小孩跟媽媽玩「捉迷藏」為內容,然顧 及幼兒可能因不熟悉捉迷藏遊戲規則(躲起來不被找到)而無法通 過作業,改以幼兒生活經驗中較為熟悉的「藏東西」為內容,直接 說明作業要求,請幼兒協助主角藏起某樣物品以避免被奪走;另參 Sodian、Taylor、Harris 與 Perner(1991)之研究,增加競爭與合

作情境之比較,目的在檢視幼兒是否會因應對手的不同意圖採取不 同的欺騙策略並表現其心智理解能力。詳見附錄一。

(4)

第二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實施程序分三階段進行,詳述如下:

一、首先尋找願意配合研究的幼稚園,同時進行預試,就預試中所發現的 問題及幼兒反應與指導教授討論,尋求國內幼教學者建議,加以修正 之後成為測驗最終版本;並對願意配合研究之園所發出家長同意書,

在徵得家長同意之後,依幼兒年齡層、班別、性別進行分層隨機抽樣 選取60 位幼兒參與研究。

二、配合園所時間安排,研究者進入現場開始施測。參與本研究之幼兒均 先接受語言能力檢測,語言能力未達受試標準之幼兒將加以刪除,在 確認幼兒語言理解能力達受試標準後,方進入作業施測階段。於正式 施測過程中,以錄音方式記錄幼兒錯誤相信問題之回答與開放解釋,

作為後續進行資料分析之依據,並以表格方式記錄幼兒情緒反應(詳 見附錄二)。另外,為排除作業間影響之效果,半數幼兒先參加欺騙 作業再參加錯誤相信作業,另半數作業順序則相反。此外,為避免幼 兒產生混淆,並考量幼兒體力負荷,研究者將個別幼兒欺騙作業與錯 誤相信作業的施測時間安排於不同日期進行。

三、作業施測完成後,將資料輸入磁碟中轉為資料檔,量化資料使用SPSS 10.0 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幼兒開放解釋部分則輸入成為文字稿據 以歸類分析,並舉例說明,最後撰寫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實施程序 如圖3-1 所示。

(5)

3-1 研究實施程序

根據錄音及研究者筆記進行資料整理 幼兒答題情形加以統計分析

撰寫研究結果與討論 進行預試,並根據

預試結果與專家建 議,加以修改作業 內容與施測工具。

尋找同意配合研究 的幼稚園;發出家 長同意書,隨機抽 60 名參與研究之 幼兒。

以「幼兒語言能力量表」篩選出語言理解與口 語表達能力均達標準之幼兒進行作業施測。

分年齡層,半數幼 兒先進行欺騙作業 施測;之後再進行 錯誤相信作業。過 程中予以錄音並即 時記錄幼兒反應。

分年齡層,半數幼 兒先進行錯誤相信 作業施測;之後再 進行欺騙作業。過 程中予以錄音並即 時記錄幼兒反應。

(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壹、幼兒語言能力量表

為確認幼兒能夠理解研究者所要表達的話語內容,在進行正式作業施 測之前,將使用幼兒語言能力量表加以檢測,以確認幼兒語言理解程度,

篩選出實際參加作業施測之對象。

本研究採用林寶貴與林美秀於 1994 年所編製「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 量表」之分測驗一:語言理解,與分測驗二:口語表達,題數分別為 30 題及 20 題,分數各佔 50%,全體幼兒均接受此量表檢測,最後選取通過 該測驗,其排名在全體幼兒之前75%的幼兒為本研究之對象;原測驗尚有 評量幼兒語調、聲音、構音、聲調部分,但僅記錄正常或異常,不予計分,

本研究不著重此部分,故未作此部分評量。

該量表已建立本國之全國性常模,重測效度為.92,顯示具有相當的穩 定性;此量表除了可用作鑑別語言障礙兒童之篩選工具之外,還可以做為 評量學前兒童之語言理解、口語表達、語言發展之指標。適用年齡為三至 五歲十ㄧ個月之學前幼兒,為個別測驗,每名幼兒所需時間約 15-25 分鐘 左右。

貳、欺騙作業

參考Chandler、Fritz 與 Hala(1989)以及 Hala、Chandler 與 Fritz(1991)

以及Sodian、Tayler、Harris 與 Perner(1991)之研究設計,以「藏找作業」

(Hide-and-Seek Task)為主要施測方式。本作業共包括兩種情境─合作情 境與競爭情境。

(7)

由於 Chandler、Fritz 與 Hala(1989)對每名幼兒進行 3 至 8 次的試驗,

可能導致幼兒在作業中產生學習效果,而Newton、Reddy 與 Bull(2000)

基於相同的理由(降低學習效果),只取作業中前3 次的欺騙策略加以分 析。本研究者在回顧相關文獻與實際進行預試之後發現,幼兒在重複的試 驗中所使用的欺騙策略重複性很高,而在合作情境與競爭情境之中,每名 幼兒至少可收集到4 次欺騙策略。

本研究除收集幼兒在作業中表現的欺騙策略並加以分類之外,為解決 幼兒所表現的欺騙策略是否由於理解他人錯誤相信,特別在施測階段的最 後,以錯誤相信問題(主角會去哪裡找東西?主角想東西藏在哪裡?)詢 問幼兒想法檢視其心智理解狀況,除計算幼兒回答錯誤相信問題的正確與 否之外,並記錄幼兒在作業中所使用的欺騙策略。

總括來說,本研究之欺騙作業具有以下特點:試驗程序規律化、採取 2 種試驗情境,降低試驗次數以減少作業學習效果、增加記憶問題,確認 幼兒成功記得他們自己所選擇的藏物地點、為與錯誤相信作業相比較,同 一批幼兒亦參加錯誤相信作業的測試、以錯誤相信問題確認幼兒是否具有 理解他人心智的能力。

以下介紹本研究欺騙作業:

一、施測工具

白板1 個(45cm*30cm)、板擦 1 個、人物玩偶 2 個(其中 1 個玩偶 腳底印上墨水可在白板上留下足跡)、蛇布偶1 個、胸章 1 個(用於練習 階段,為幼兒熟悉物品)、蘋果1 個(布質)、小盒子 5 個(6cm*6cm*6cm)、

藍色墨水一瓶、錄音工具。

(8)

二、情境說明

在施測的房間桌上擺放白板,四個小盒子置放在白板末端(終點藏物 處),玩偶則放在白板的另一端(起點)以一個盒子做為起點,板擦放在 白板旁邊的桌上,研究者坐在白板的側邊,幼兒則面對白板坐在起點處的 椅子上,座位分配如圖3-2 所示:

3-2 欺騙作業情境示意圖

三、作業程序與計分方式

本欺騙作業可分為兩種情境,一為合作情境,一為錯誤相信情境,主 要得分來自幼兒在兩情境之作業關鍵問題回答情形。

作業問題安排在幼兒展現欺騙策略之後,先確認幼兒對藏物地點的記 憶,再詢問幼兒有關主角的錯誤相信問題,一為「預測他人行動」的錯誤 相信(找),一為「預測他人想法」的錯誤相信(想),共有6 題,幼兒必 須全部答對,並給予合理解釋,才算通過。詳細程序與計分方式見表3-2。

白 板

同款式小盒子

(放在白板末端)

板擦

幼兒位置

研究者位置

起點

(9)

3-2 欺騙作業施測流程與錯誤相信問題計分分配 作業流程 內容說明

熟悉藏找動作 進行暖身,使幼兒熟悉研究工具與遊戲方式;研究者與 幼兒輪流扮演藏者與找者,直到幼兒熟悉藏物規則為止。

故事情境說明 介紹主角,並請幼兒協助主角藏匿物品,示範主角在白 板上留下腳印的作法。

展現欺騙策略 幼兒藏物,展現欺騙策略。

鼓勵至少展現兩次欺騙策略。

合作情境 主角姊姊要尋物,找到以後願意與主角分享;詢問幼兒 主角姊姊(合作者)的錯誤相信問題。

競爭情境 貪心的蛇要尋物,找到以後會將東西搶走不分給任何 人;詢問幼兒蛇(競爭者)的錯誤相信問題。

情境 作業問題 問題內容 計分

記憶控制題 ¾你記得你把蘋果藏在哪裡?指給我看。

(確認幼兒記得藏物地點)

1

¾姊姊現在會先去哪裡找蘋果?

(檢測幼兒對他人錯誤相信之行動的預測能力)

1 合作

錯誤相信題

¾姊姊現在想蘋果藏在哪裡?

(檢測幼兒對他人錯誤相信之想法的預測能力)

1

記憶控制題 ¾你記得你把蘋果藏在哪裡?指給我看。

(確認幼兒記得藏物地點)

1

¾蛇現在會先去哪裡找蘋果?

(檢測幼兒對他人錯誤相信之行動的預測能力)

1 競爭

錯誤相信題

¾蛇現在想蘋果藏在哪裡?

(檢測幼兒對他人錯誤相信之想法的預測能力)

1

※ 控制題為確認幼兒記憶,答對者得 1 分,未答對者其錯誤相信問題回答不 論為何,均不予計分。

※ 每個問題以 1 分計,幼兒全部答對得 6 分(解釋合理)才算通過。

※ 記錄幼兒欺騙策略,通過者代碼為 T,不通過者代碼為 F,質化資料編碼 後列表以類別說明之,詳見表4-5、4-6、4-7。

(10)

四、詳細流程內容

(一)熟悉藏找動作:對幼兒說「我們來玩一個遊戲,看看你會不會找東西?

(使用某樣幼兒生活常見物品,例如:胸章)」「來!你先把眼睛閉上,

等我藏好以後,讓你來找。」研究者藏物時,使用藍色墨水在白板上 印出腳印並指向藏物地點,在此階段,如果幼兒沒有發現腳印作為 記號的用處,研究者便會直接提醒幼兒。

此練習階段視幼兒情況以決定藏與找的次數,直到幼兒熟悉本作業 藏與找的規則,研究者藏物時,也會視幼兒程度採取難度漸高的欺 騙策略,除使幼兒對遊戲感到興趣,也可觀察幼兒對欺騙策略的理 解情形。說明如下:

1. 在白板上印一行腳印,腳印終點為真正藏有物品的盒子,此步驟 並無欺騙,目的在確認幼兒知道腳印跟藏物地點之間的關係。

2. 在白板上增加另一行腳印,共兩行腳印。原來的腳印改指向空盒 子,新增加的腳印終點才是真正藏有物品的盒子,此步驟目的在 混淆幼兒選擇。

3. 在白板上再增加一行腳印,共三行腳印。原來的二行腳印均指向 空盒子,新增加的腳印終點才是真正藏有物品的盒子,此步驟目 的在混淆幼兒選擇。

4. 在白板上再增加一行腳印,共四行腳印(盒子共有四個)。原來 的三行腳印均指向空盒子,新增加的腳印終點才是真正藏有物品 的盒子,此步驟目的在混淆幼兒選擇。

5. 在白板上印三行腳印,分別指向三個空盒子,物品則藏在第四個 盒子中,此步驟目的在刻意欺騙幼兒,因此所印的腳印不再指向 有藏物的盒子,而是指向空盒。

(11)

重複數次之後,待幼兒熟悉找東西的動作,對幼兒說「現在我們來 看看你會不會藏東西?我把眼睛閉上,換你藏,藏好以後再叫我張開眼 睛。」同時記錄並觀察幼兒在練習階段的藏物是否已採取欺騙策略。

(二)故事情境說明:給予幼兒適度的回饋,對幼兒說「你剛剛表現的很棒 喔!」接著介紹主角,對幼兒說「大頭(化名)很喜歡吃蘋果,在吃 蘋果之前他想要先去洗手,等一下再吃蘋果,所以現在他要把蘋果藏起 來」「你先把眼睛閉起來,等一下猜猜大頭把蘋果藏在哪裡?」幼兒閉 上眼睛,主角把蘋果藏在四個盒子中的其中一個,且在白板上留下 腳印指向藏物盒,此步驟以腳印作為記號,讓幼兒注意腳印與藏物 地點的關係。

問幼兒「你知道大頭把蘋果藏在哪裡嗎?」以及「你怎麼知道的?(看 看幼兒是否可以明白利用腳印就可以找到蘋果)

(三)幼兒展現欺騙策略:對幼兒說「這樣蘋果很容易就被找到了耶!你可 以幫忙大頭把蘋果藏好一點,讓別人找不到蘋果嗎?(鼓勵欺騙策略)/

讓別人不會到那個盒子去找蘋果?(鼓勵誤導他人)」研究者在此階段 鼓勵幼兒施展至少2 次欺騙策略。

(四)合作情境:介紹主角姊姊,對幼兒說「姊姊要來找蘋果,姊姊如果找 到蘋果,就會分給大頭,兩個人一起吃。」詢問幼兒「要不要讓姐姐找 到蘋果?為什麼?」確認幼兒知道姐姐是願意分享的「好人」;再詢 問幼兒控制題「你記得你把蘋果藏在哪裡?指給我看。」以及錯誤相 信問題「姊姊現在會先去哪裡找蘋果?」「姊姊現在想蘋果藏在哪裡? 並詢問幼兒的開放解釋(此問題無標準答案,視幼兒先前施展的策 略而定,以合理/不合理為依據)。最後姊姊出現,直接詢問幼兒蘋 果在哪裡?看看幼兒會不會告知姊姊蘋果位置(瞭解對方意圖)。

(12)

(五)競爭情境:介紹貪心的蛇,對幼兒說「有一條很壞很貪心的蛇想來”

搶”蘋果吃,蛇如果找到蘋果,就會把蘋果吃光光,不分給任何人,大頭 跟姊姊就沒有蘋果可以吃了。」詢問幼兒「要不要讓蛇找到蘋果?為什 麼?」確認幼兒知道蛇是搶奪不屬於自己東西的「壞人」

研究者再請幼兒幫忙把蘋果藏起來不要讓蛇搶走,對幼兒說「你可 以幫忙再把蘋果藏好一點嗎?」鼓勵幼兒再想一個”更難”的方法,好 讓蛇找不到或猜錯藏蘋果的位置,此步驟再次記錄幼兒的欺騙策 略。再詢問幼兒控制題「你記得你剛剛把蘋果藏在哪裡?指給我看。 以及錯誤相信問題「蛇現在會先去哪裡找蘋果?」「蛇現在想蘋果藏在 哪裡?」並詢問幼兒的開放解釋(此問題無標準答案,視幼兒先前 施展的策略而定,以合理/不合理為依據)。最後蛇出現,直接詢問 幼兒蘋果在哪裡?看看幼兒會不會告知蛇蘋果的位置(瞭解對方意 圖)。

參、錯誤相信作業

根據Wellman 等人(2001)之後設分析結果,本研究之錯誤相信作業 乃是參考具有「凸顯主角心理狀態」特徵,並有詳盡明確之研究步驟之 Perner、Leekam 與 Wimmer(1987)的研究,以「未預期移位作業」(Unexpected Transfer Task)及「未預期內容作業」(Unexpected Contents Task)為主要 施測方式,為排除作業學習效果,兩種作業的先後順序會加以對抗平衡

(counter balance),最後亦同樣詢問幼兒錯誤相信問題,檢視其心智理解 情形。以下分別介紹本研究的兩種錯誤相信作業及作業流程。

(13)

一、未預期移位作業

(一)施測工具:模型娃娃家 1 個(分為客廳與浴室)、玩偶 2 個、玩具 車子1 個、盒子 2 個(紅色、紫色)、錄音工具。

(二)故事說明:哥哥跟弟弟一起在客廳玩玩具車,後來哥哥因為玩得全 身流汗所以想去浴室洗澡,離開客廳前,哥哥把玩具車收進紅色的 盒子裡,然後跟弟弟說等一下回來他還要玩玩具車(主角欲求);

弟弟在客廳等得不耐煩,就自己先把玩具車從紅色盒子裡拿出來 玩,突然弟弟好像聽見媽媽在叫他的聲音,於是就把玩具車收進紫 色的盒子裡,然後離開客廳去找媽媽。

(三)流程說明與計分:如表3-3 所示。

(14)

3-3 未預期移位作業施測流程與錯誤相信問題計分分配 研究流程 流程說明

暖身階段 研究者先向幼兒介紹玩偶哥哥跟弟弟,以及娃娃家模型裡的房間 擺設,以及兩個預備藏物的盒子(一紅一紫),並說明玩偶在浴 室就看不到客廳裡發生的事情,反之亦然。

【研究者向幼兒強調哥哥離開後不知客廳所發生的事情】

實驗階段 哥哥跟弟弟在客廳玩玩具車,哥哥在走到浴室前先將玩具車收進 紅色盒子裡,他想玩玩具車的欲求在此時明顯的被表達出來—

「等一下我還要回來玩玩具車喔!」研究者並提醒幼兒,哥哥在 浴室裡就看不到客廳裡面發生的事情。

【研究者詢問幼兒:哥哥把玩具車放在哪裡?指給我看。】

實驗階段 弟弟在客廳裡把玩具車子從紅色盒子裡拿出來玩,然後將玩具車 子收進紫色盒子裡面,弟弟離開客廳。在哥哥從浴室回來之前詢 問幼兒問題。

【研究者詢問幼兒:弟弟把玩具車放在哪裡?指給我看。】

題目 問題內容 計分

¾玩具車現在放在哪裡?(紫盒子) 1

¾哥哥離開前把玩具車放在哪裡?(紅盒子) 1 記憶控制題

¾弟弟後來又把玩具車放在哪裡?(紫盒子) 1

¾哥哥回來以後會先去哪裡找玩具車?(紅盒子)

(檢測幼兒對他人錯誤相信之行動的預測能力)

錯誤相信題 1

¾哥哥回來以後會想玩具車放在哪裡?(紅盒子)

(檢測幼兒對他人錯誤相信之想法的預測能力)

1

開放解釋題 ¾哥哥為什麼會去那裡找玩具車?

¾哥哥為什麼會想玩具車在那裡?

※ 控制題為確認幼兒記憶狀況,答對者各得1 分,未答對者其錯誤相信問題回 答不論為何,均不予計分。

※ 每個問題以1 分計,幼兒全部答對得 5 分才算通過;幼兒開放解釋之質化資 料,編碼後以類別說明之,通過者代碼為T,不通過者代碼為 F。

※ 在錯誤相信問題之後詢問幼兒開放解釋題(為什麼),不予計分作為幼兒理解 能力之參考依據。

(15)

二、未預期內容作業

(一)施測工具:幼兒熟悉常見的餅乾盒1 個(OREO 盒子)、鉛筆/吸管、

錄音工具。

(二)流程說明與計分:如表3-4 所示。

3-4 未預期內容作業施測流程與計分分配 流程說明

問題內容 計分

研究者展示餅乾盒給幼兒 看,詢問幼兒最初的錯誤相 信。

¾你想盒子裡面裝的是什麼?

(確認幼兒對盒內物品產生錯誤相信)

1

¾盒子裡面現在裝的是什麼?

(確認幼兒記得盒子裡所裝的物品)

1 接著請幼兒打開盒子,幼兒

會發現裡面裝的是**,然 後研究者再將盒子關上,詢 問幼兒問題。

¾剛剛盒子還沒打開的時候,你說盒子 裡面裝什麼?

(確認幼兒記得自己剛才說過的話)

1

¾某某等一下進來,看到這個盒子,盒 子沒有打開,他會想盒子裡面裝什 麼?

(檢測幼兒對他人想法的錯誤相信)

1

¾剛剛盒子還沒有打開的時候,你想裡 面裝的是什麼?

(檢測幼兒對自己想法的錯誤相信)

1

¾為什麼你會想盒子裡面是**?

告知幼兒,等一下會請在外 面等候的幼兒進來看同樣 的餅乾盒,盒子沒有打開,

詢問幼兒預測他人及自己 想法的錯誤相信問題。

¾為什麼某某會想盒子裡面是**?

※ 確認題為詢問幼兒對真實情況的理解與記憶情形,答對者各得 1 分,未答對 者,其錯誤相信問題回答不論為何,均不予計分。

※ 錯誤相信題,一為檢測自己想法的錯誤相信(你想),一為預測他人想法的錯 誤相信(某某想),在錯誤相信問題之後並詢問幼兒開放解釋(為什麼)

※ 每個問題以 1 分計,幼兒全部答對得 5 分才算通過;幼兒開放解釋之質化資 料,編碼後以類別說明之,通過者代碼為T,不通過者代碼為 F。

(16)

第四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結果可分為量化與質化資料兩個部分。從測驗所得資料,將 以統計方式處理。

本研究擬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下列考驗:

(1)檢驗不同年齡層及性別之幼兒在欺騙作業中的錯誤相信回答情 形有無顯著差異。

(2)檢驗不同年齡層及性別之幼兒在錯誤相信作業中的錯誤相信回 答情形有無顯著差異。

繼以卡方考驗進行獨立性檢定:

(3)探討幼兒在欺騙作業與錯誤相信作業之通過情形有無關聯。

質化資料來自幼兒在欺騙作業的兩種情境中所使用的欺騙策略,結果 將分成通過(T)與不通過(F)兩部分進行討論,並予以歸類,同時亦舉 例說明,藉此瞭解幼兒在施測過程中所表現出心智理解的內涵。

數據

表 3-1  各年齡層幼兒年齡分布範圍及平均數、標準差  年齡層  人數  男  女  分佈範圍 (月)  平均數 (月)  標準差 (月)  三歲組  20 11 9  32-48  41.25  4.48  四歲組  20 11 9  50-59  53.75  2.45  五歲組  20 9 11 62-70  66.2  2.33  合計  60 31 29 32-70  53.73  10.74  二、園所概況描述          該園位於台北市某區,為一所私立幼稚園,採混齡方式編班,並以蒙 特
圖 3-1  研究實施程序 根據錄音及研究者筆記進行資料整理  幼兒答題情形加以統計分析  撰寫研究結果與討論 進行預試,並根據預試結果與專家建議,加以修改作業內容與施測工具。 尋找同意配合研究的幼稚園;發出家長同意書,隨機抽取60 名參與研究之幼兒。 以「幼兒語言能力量表」篩選出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均達標準之幼兒進行作業施測。 分年齡層,半數幼兒先進行欺騙作業施測;之後再進行錯誤相信作業。過程中予以錄音並即時記錄幼兒反應。分年齡層,半數幼兒先進行錯誤相信作業施測;之後再進行欺騙作業。過程中予以錄音並即時
表 3-2  欺騙作業施測流程與錯誤相信問題計分分配  作業流程  內容說明  熟悉藏找動作 進行暖身,使幼兒熟悉研究工具與遊戲方式;研究者與 幼兒輪流扮演藏者與找者,直到幼兒熟悉藏物規則為止。 故事情境說明 介紹主角,並請幼兒協助主角藏匿物品,示範主角在白 板上留下腳印的作法。  展現欺騙策略 幼兒藏物,展現欺騙策略。  鼓勵至少展現兩次欺騙策略。  合作情境  主角姊姊要尋物,找到以後願意與主角分享;詢問幼兒 主角姊姊(合作者)的錯誤相信問題。  競爭情境  貪心的蛇要尋物,找到以後會將東西搶走不分給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臺中市教育局網頁、本校網頁與公佈欄。(另可於本市公 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招生 E 化作業系統上查詢).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本校幼兒園辦公室。(另可於幼兒園招生 E 化作業系統上 查詢).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本校網站及本校警衛室。(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 利幼兒園招生 E 化作業系統上查詢).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吉峰國小附設幼兒園。(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 兒園招生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幼兒園公布欄。(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 招生 E 化作業系統上查詢).

其他 兄弟姊妹 異性朋友 老師 父親 母親 同學、朋友.

李家三姊妹計劃合資購買一部健身器材,小妹分攤 x 元,大姊分攤的錢比小妹的兩倍少 250. 元,二姊分攤的錢比小妹的一半多

 對人最大的衝擊,就是複製人若稱呼 原來的本尊為大哥或大姊,本尊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