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古籍資料庫系統提供文史研究之 功能設計及其重要性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古籍資料庫系統提供文史研究之 功能設計及其重要性分析"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古籍資料庫系統提供文史研究之 功能設計及其重要性分析

林巧敏

*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 E-mail: cmlin@nccu.edu.tw

林明怡

國家圖書館館員

E-mail: ming@ncl.edu.tw

關鍵詞:古籍資料庫;系統功能;使用者需求

【摘要】

隨著資料庫系統建置技術和檢索功能的多元發展,使用者對於古籍資料庫系統功能的關注更 甚於以往。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使用者對於古籍資料庫系統功能的需求,首先進行古籍系統介 面功能分析,比較臺灣重要之古籍典藏機構目前古籍資料庫系統功能概況,接續透過問卷調查,

瞭解使用者對於古籍資料庫系統功能之使用經驗與期許。研究結果顯示,現有古籍資料庫功能雖 可滿足使用者基本檢索需求,但對於支援數位人文研究的內容分析功能較為不足,多數使用者仍 停留在檢索與瀏覽等基本功能的使用,對於新興功能認同度較低。研究建議未來古籍資料庫系統 宜重視全文與詮釋資料完備程度、朝向強化基礎功能友善設計、提升內容分析功能,以及建立主 題型和整合型資料庫等方向,繼續努力。

前言

臺灣地區之古籍數位化發展,可上溯自中央研究院 1984 年「史籍自動化計畫」之〈食 貨志〉全文資料的建置,其後開啟了國家型的數位典藏工作,1998-2002 年推動數位博物館 專案計畫,2002-2012 年執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皆已累積相當數量的古 籍數位化成果。對於使用者而言,使用資料庫系統查找資料已是基本的資訊尋求行為。古籍 資料庫系統之建置,也從早期的書目資料庫,發展到全文資料庫乃至於全文與影像兼具之資

* 通訊作者:林巧敏 E-mail: cmlin@nccu.edu.tw DOI: 10.6245/JLIS.202004_46(1).0003

(2)

料庫系統。對於資料全文化的處理,則由逐字繕打到運用文字辨識技術(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OCR),可將掃描圖檔轉換為純文字檔,提升古籍資料庫全文建置程度,再加上 詮釋資料(metadata)欄位、檢索功能設計以及內容探勘等新興技術,使得古籍資料庫的建 置越來越完善。在資訊科技普及的時代,人文學者開始仰賴古籍資料庫的檢索與利用,透過 資料庫介面的各項功能設計,可發掘與過往紙本時代不同的研究議題,使用者對於古籍資料 庫系統的功能要求亦將甚於過往。

國內近年雖不乏對於資料庫建置與古籍數位化的研究,然而,相關研究重點多在資料庫 系統建置過程問題與資料庫應用議題,在臺灣博碩士論文相關的研究主題中,探討「數位典 藏」的學位論文,以圖書資訊、資訊管理相關科系為主,研究主題偏重資料庫系統介面設計、

缺字處理、系統功能呈現等(游元芬,2011)。近年對於古籍數位化研究,則偏重在數位化 整理方面(方廣錩,2015;陳曦,2017;楊果霖,2016),或是對於古籍資料庫特定功能建 置問題的探討(陳堡皇,2012;陳冠仲,2015;劉鎮宇,2016),對於使用者所需之古籍資 料庫系統功能較缺乏綜合性的討論。因此,本研究基於過去的研究基礎,希望綜述古籍資料 庫系統功能設計現況,以臺灣公藏機構建置之古籍資料庫為研究對象,瀏覽國家圖書館、中 央研究院以及故宮博物院等重要機構之古籍資料庫,透過網站介面比較系統功能,藉此整理 呈現目前古籍資料庫系統功能特色,進而藉由問卷調查方式,瞭解人文學者對於古籍資料庫 系統的使用經驗及其對於系統功能的重要性認知。最終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古籍資料庫系統 功能發展建議,提供未來系統建置之參考。

文獻探討

國內公藏善本古籍以典藏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為多,

國內過去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現為科技部)推動文化典藏機構的藏品數位化成果,可 於成果展示平臺「典藏臺灣」(http://digitalarchives.tw)中,查詢 2002-2007 年進行的「數位 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以及2008-2012 年「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時期,

已建置的數萬筆典藏素材、上百件網站資源與應用案例,其中屬於善本古籍數位化者,共 48,713 筆,包含國家圖書館 25,083 筆、故宮博物院 23,630 筆,另有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 書館750 筆善本古籍,包含經部、史部、子部、集部、中國詩、叢書部、古籍圖書、刊本等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7)。對於各館之館藏數位化與資料庫建置過程,過往已有 相關文獻介紹(中央研究院,2017a;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古籍特藏文獻資料 庫,2017;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顧力仁,2001),本文不再贅述。下述文獻分析則綜合 相關文獻,闡述古籍資料庫介面功能設計現況,以及使用者運用古籍資料庫進行研究的經驗 和期許。

(3)

資料庫系統功能設計之探討

隨著網路的發展,資料庫發展趨勢是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並應用新科技在資料庫系統 介面設計,建置具有加值功能的研究型古籍資料庫,以支援數位人文研究。古籍資料庫依其 系統功能發展程度,可概分為基礎資料庫功能與新興資料庫功能,基礎功能是指檢索、瀏覽 以及結果呈現功能,是資料庫系統應具備之基本條件,也是多數使用者已熟悉的資料庫功 能;但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系統介面設計需要更多協助使用者篩選與解讀內容的相關功 能,例如在檢索功能提供詞彙提示、檢索結果呈現後分類,或是可在同畫面閱讀古籍影像與 全文等;新興資料庫功能可視為資料庫加值功能,利用豐富的詮釋資料或是全文比對,藉助 資訊技術發展,協助使用者進行文本內容探討、分析與分類,或是提供和系統互動和參與,

導入輔助工具等。本研究綜合人文研究資料庫建置之相關文獻與參考實際系統發展案例,將 已發展和發展中的資料庫系統功能加以整理說明,以供後續古籍資料庫系統功能分析與問卷 調查設計的依據。以下分述重要之資料庫系統介面功能,並將新興發展之功能輔以畫面截 圖,以便閱讀理解。

一、瀏覽功能

資料庫典藏資源內容形式多元,各類型資料有其特性,使用者如果能依據不同條件進行 瀏覽,可藉由設定取決資料瀏覽方式,目前資料瀏覽的功能,包括:多重閱覽視窗並列功能、

藏品圖片全覽、分類篩選瀏覽、自訂排序瀏覽等(陳淑君、江婉綾,2016)。現有的資料庫 多已具備瀏覽功能,並隨著使用者需求與科技的發展,開發出輔助瀏覽的功能,例如可將瀏 覽結果進一步提供交叉檢索的協助。

二、檢索功能

(一) 檢索點及全文檢索

檢索功能多可分為簡易查詢與進階查詢,目前簡易查詢多能支援全文檢索,進階查詢則 提供多欄位檢索,加上布林邏輯或是限定欄位查詢等,例如:在藝術史系統的檢索功能,可 提供依據通信時間、通信對象、寄件地址,或是依據畫作內容、裝裱形制,進行主題與媒材 形式的篩選,但可提供搜尋的欄位會和藏品詮釋資料的建置有關(陳淑君、江婉綾,2016)。

現有資料庫系統提供不限欄位的全文檢索功能已很普遍,使用者在鍵入檢索詞後,可以檢索 到資料庫中所有數位化儲存的文字,包含各種詮釋資料、摘要、關鍵字以及古籍全文內容。

(二) 詞彙提示

由於使用者在檢索資料時,常無法精確的表達欲查詢的關鍵字,相關詞彙提示(term suggestion)是透過「擴展」(expanding)的方式,或是利用與使用者的互動,增進檢索詞的 品質(曾元顯、林瑜一,1998),使用者在鍵入檢索詞時,會顯示相關詞彙提供參考,協助 不確定關鍵詞的使用者,找到資料庫可能存在的資料。

(4)

(三) 篩選欄位及跨資料庫檢索

在簡易或進階檢索之外,也有提供篩選欄位、跨資料庫檢索等功能,篩選功能是在檢索 時透過各種檢索點進行AND/OR/NOT 篩選,跨資料庫檢索,包括延伸檢索範圍到其他書目、

全文或影像資料庫,可在同一介面查找不同資料庫系統中的資料。

三、內容分析 (一) 詞頻分析

詞頻是指每一個詞在文獻出現的次數與頻率,藉以瞭解該詞彙在文獻的重要性,同時也 可以判斷不同文獻中的文字差異。數位資料可以搭配電腦的詞頻分析演算,從詞頻分析找出 研究議題的新契機,例如可以在「文字分析工具」,輸入關鍵詞彙後,呈現這些詞彙在不同 年代的發展(洪振洲,2016)。下圖是以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為例,將檢索「嘉靖」

一詞所在的文集,根據詞彙出現頻率由多到少以視覺圖像呈現分析結果(圖1)。

1 詞頻分析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http://ming.ncl.edu.tw/)

(二) 網絡關係

網絡關係是結合「社會網絡系統」,統計不同人物存在於同樣事件內的次數,再以線條 網絡連結人物之間的關係,將文獻內容跳脫文字,以視覺化方式呈現檢索結果(洪振洲,

2016);多媒體互動工具的開發,可有效協助使用者理解資料,系統會根據資料內容特色,

採研發或外掛獨立工具的方式呈現人際網絡關係。下圖是以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為 例,將《楓山章先生文集》一書中所有人物關係以圖示方式呈現。

(5)

2 人物關係分析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http://ming.ncl.edu.tw/)

(三) 文字雲

文字雲是將關鍵詞頻率以視覺化方式呈現,用於彙整使用過程的標籤或是一個網站的文 字內容。文字雲的生成方式是將獨立的詞彙依其出現的次數,判斷其重要程度,並通過改變 字體大小或顏色,呈現重要的詞彙概念(圖3)(陳韻安、李岱霖,2016)。

3 文字雲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zh)

(6)

(四) 地理資訊系統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發展是將早期運用電腦繪圖與分 析資料的製圖程序,轉換為具有視窗操作介面的簡化操作規範,將數位典藏資料所涵蓋的 時間與空間屬性進行解析與建檔後,即可結合地理資訊系統、數位歷史地圖與網際網路地 理資訊系統,進行圖文互動式應用環境之整合(白璧玲,2014),使用者可選擇單一文獻進 行閱讀,並將文獻中所辨識出的事件點時空,即時展現於地理資訊系統上(圖4)(洪振洲,

2016)。

4 地理資訊系統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http://ccts.ascc.net/)

(五) 主題知識地圖

主題知識地圖是藉由本體論概念設計全新的知識架構,應用於圖書館系統搜尋服務,可 提供讀者獲得完整知識架構或是提供知識儲藏地點(潘姝伊,2012)。主題知識地圖運用於 古籍檢索介面,可引導使用者查找資料的方向,增進資訊搜尋效率,亦可利用圖形描述資料 庫中知識的分布與結構、工作流程和知識的關係,將知識彼此之間的關係以視覺化方式呈現

(潘雅真,2009)。

四、使用者互動與參與

系統提供使用者上傳和分享的互動模式,可以讓資料庫設計結合網路互動功能,讓使 用者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獲得相關資訊,包括「簡易資訊聚合」可以彙整多個網站的資訊

(7)

於單一閱讀軟體介面;社群分享是資料庫開放互動功能,讓使用者可以藉由社群發表或獲 得資訊啟發;個人化服務則是包括了自訂瀏覽畫面、歷史檢索紀錄、喜好設定、個人書目 管理等功能。此外,標註(tag)功能則是藉助「文本自動標註系統」支援數位人文研究,

將文本進行自動註解,讓使用者在解讀文本時,能夠即時參照其他資料庫的資源,協助使 用者對於文本內容的解讀,下圖(圖5)之「文本半自動標註系統」,是提供使用者可自行 標註文本,標註系統也提供查詢詞彙功能、連結到來源網站功能以及新增標註功能,透過 使用者之間對於文本標註的互動,有利於學者藉由分享標註內容進行資料的解讀(劉鎮宇,

2016)。

5 標註(tag)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http://ming.ncl.edu.tw/)

五、查詢結果顯示

資料庫系統不僅是提供使用者查找需要的資料,更需要進一步將查找的結果進行展示、

分析,藉此獲得更多相關的結果呈現,查詢結果顯示的功能,包括:

(一) 排序

將檢索結果依使用者需求,提供不同的排序功能,例如依相關性、時間等排序。

(二) 後分類

檢索結果常有數量太多的情況,使用者無法消化過多的條列書目資訊,在臺灣歷史數 位圖書館(Taiwan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THDL)中,會針對文件集屬性標籤進行檢索結果 特徵的後分類與視覺呈現的運用,提供人名、地名、時間三種不同的主軸,呈現三種標籤

(8)

後分類關係的資訊結構,採用不同的使用方式,可因應不同資訊需求者的運用(莊萬慶,

2006)。

6 後分類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http://thdl.ntu.edu.tw/)

(三) 影像呈現或提供不同閱讀介面

古籍數位化目前多採影像掃描方式以維持原書樣貌的呈現,但隨著內容全文化作業的進 展,已有不少古籍以全文逐字版面呈現,由於人文學者部分研究議題仍有瀏覽原書樣貌之必 要性,檢索結果的呈現,如果能輔以原件的影像,可提升閱讀者對於資料內容的可信度,例 如在「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查詢結果,除了提供文字全文外,也呈現原書影像,

讓使用者可在同一畫面比對確認全文文字與原書影像的差異(圖7)。甚至,在藝術史資料庫 的影像功能,可提供線上解讀個別圖像,配合圖像縮放的檢索,運用導航視窗,可以近距離 看到建築的雕塑和紋飾細節,也能採用環景攝影技術呈現藏品的立體空間(陳淑君、江婉綾,

2016)。

(9)

7 全文與影像閱讀介面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http://ming.ncl.edu.tw/)

(四) 書目匯出

檢索結果輸出可分為批次及單筆輸出、引用網址、引用書目格式匯出,也有提供e-mail、

QR Code 和紙本列印功能。

六、輔助工具 (一) 參照

將資料庫中的數位典藏資料建立起參照關係後,可以在查檢到某一筆資料後,帶出相關 聯的資料提供使用者進一步查檢,例如在「臺灣日記知識庫」瀏覽或查詢到某人某天的日記 時,可在頁面下方分類再找到其他日記主人同一天的紀錄(王麗蕉,2015);或利用主題式 文獻資料庫,在全文介面中的每個內文段落中,識別和此段落有關係的其他文獻參考段落連 結,系統會另開視窗,顯示相關的參考內容,提供讀者閱讀,貼近使用者使用需求(洪振洲,

2016)(圖 8)

(10)

8 參照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二) 數位參考工具資料庫

通常進行古籍文獻研究時,需要大量擁有相關主題領域的先備知識,在數位時代可以結 合參考工具資料庫幫助背景資料的建立,例如佛教研究領域建立之「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 庫」,將歷代經錄漢文部分經過比對與整合,提供整合的查找介面;結合「佛教規範資料庫」,

包含人名規範、地名規範及時間規範資料庫,提供文獻中所提及的人名、地名及時間等名稱 實體的背景資料(洪振洲,2016);又如在「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提供中西曆轉換以及異 體字知識庫,輔助提供閱讀漢籍過程可查詢的工具(圖9)。

9 數位參考工具資料庫

圖示來源: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11)

(三) 鏈結資料(Linked Data)

Tim Berners-Lee 是發明了全球資訊網路的英國科學家,在 2006 年提出「鏈結資料」

(Linked Data)的技術,鏈結資料能使資料在網際網路上互連,能夠自動彙整同一物件

(Berners-Lee,2006),使用者可以藉由鏈結資料的功能,強化數位典藏資源的探索性、提供 數位典藏資源的脈絡化功能,也能自動推理具有語意關係的資料(陳淑君,2017);讓環繞 某件作品而生的各種論述共同呈現在作品圖像的介面上(陳淑君、江婉綾,2016)。下圖是 以陳澄波畫作為例,提供畫作的相關連結資訊,包括:時間軸參考、相關典藏、參考資料、

作品地圖、作品簡介等(圖10)。

10 鏈結資料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從北緯23.5°出發:陳澄波(http://chenchengpo.asdc.sinica.edu.tw)

人文學者使用資料庫開展之研究分析

數位時代,當數位資料量以倍速成長,資訊技術對於處理大量資料的能力越來越快時,

開始產生了大數據(big data)的研究議題,在應用資訊技術進行人文研究上,也逐漸出現了 跨學科合作的「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y)研究。從大量的文字資料中,進行詞頻計算,

或挖掘與探查某些現象及其隱含的關係,或找出複雜的人際網絡關係,甚至直接利用網路蒐 集歷史資料所發展出的公眾史學,更有因應現代人對視聽媒體的接受程度高,而利用圖像

(12)

化、聲光方式展現研究成果等,此皆屬於數位人文研究方法的範疇(項潔、涂豐恩,2011)。

歸納文獻所述,人文學者使用資料庫展開研究的原因與使用方式,包括:

一、大量瀏覽資料不受時空限制

數位型式的資訊可透過網際網路不限時空提供資料查檢與研究,對於需要閱讀大量文獻 資料的學者而言,可大幅降低取用資訊的門檻和限制,也是人文學者接受數位資訊主要的原 因。楊瑞松(2015)曾以「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漢籍全文資料庫」

和「申報」資料庫,以及各類電子資料庫的作品進行檢索閱讀,使用超過 120,000,000 字的 大量文獻,藉以探討中國如何從傳統「王朝」觀念,轉變成現代的「國家」觀念,而中國人 的自我認同,又如何從「臣民」轉為「國民」,剖析百年之間中國人如何受西方諸多觀念影 響,也將西方觀念進行「中國化」之過程,運用數位文獻與資料庫可大幅擴展研究資料取得 的效率。

二、進行書目計量或是詞頻分析

根據文獻內容建置的詮釋資料(metadata)欄位,可藉助資料庫運算統計的功能,瞭解 字彙出現頻率及其與相關字彙的關係。進行文獻中相關主題字彙的分布統計,有助於使用者 對於內容的解讀和研究,經常被使用的文獻詮釋資料欄位是人名、地名以及時間,而其他可 能具有研究分析價值的詮釋資料欄位,如:性別、主題詞等也常會成為分析標的。引述相關 研究輔助說明如下:

(一) 量化研究法

路丹妮、陳正賢(2015)在《臺灣戰後初期文學場域重建》中透過實證量化研究方法,

分析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研究,先以人工方式大量蒐集戰後初期報刊目錄資料,

再採用多變數統計分析法,依據行動者於不同刊物間之出版模式,分析行動者之間的出版相 似性,藉此探討行動者之群集現象及文學場域習性。薛化元、江子揚、蔡銘峰與劉吉軒(2016)

在《數位人文取徑下歷史研究的轉折與開展-以「自由中國」為例》,是先建置《自由中國》

的全文資料庫,再應用作者、時間、文章三個變數,對《自由中國》進行統計,觀察整體時 間的作者文章發表排序、個別年間的作者文章發表排序、個別作者在不同年間的文章發表排 序等情形,並分析發展趨勢,藉由資訊工具的自動篩選計算特性,分別算出扣除掉「文藝」

類的《自由中國》文章分類,以及《自由中國》的社論文章分類,以資訊工具計算結果,與 過去研究的人工判讀結果,進行比對和內容分析,進一步呈現兩者在不同年度各分類文章的 分布趨勢。

(二) 關鍵詞標註與詞頻分析

利用文本中的關鍵字進行研究,也是使用者經常利用的研究方法,吳明憲(2013)在進 行馬偕日記時,使用詞頻分析功能,依據動詞、地名等分類列出各類別最常出現的十個字詞,

(13)

透過詞頻分析得到字詞出現的統計資料,記錄馬偕造訪城鎮的地名,分析推論馬偕博士經常 到訪艋舺、基隆、新店等地,其次是五股坑、八里坌、大龍峒等地。

三、導入空間地理分析

雖然人文學研究還處於資訊科技運用的初級階段,但地理空間技術,如地理資訊系統的 應用,已經開始對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對空間研究的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白璧玲(2012)以中研院「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資料庫系統,研究明代府界、地 名點與河川地圖,以區域交通路線與城鎮體系之發展特性作為切入點,探討明代在延續元代 以來政治重心東移、牽引驛路走向的空間結構,在河水泛濫影響交通往來途徑的環境因素作 用下,明代豫東黃泛區域城鎮體系之構成與變動消長。Murrieta-Flores, Donaldson 與 Gregory

(2017)研究人文學者在歷史旅行寫作和地形文學的空間分析,印證人文學科運用地理資訊 系統能對文獻內容產生不同於以往的研究議題。

四、建立輔助研究的資料庫

隨著資訊科技軟體的發展,利用電腦可以處理大量資料的特性,依據古籍的性質分析全 文資料,發展出研究型資料庫功能。項潔、陳麗華、杜協昌、鍾嘉軒(2015)即以唐宋兩部 官修大型類書《藝文類聚》和《太平御覽》為例,透過建置的「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全文 資料庫,再發展「類書對應查詢系統」提供檢索、分析和觀察功能,協助使用者依靠人力所 無法完成的整體分類結構、比重和條目內容的比對,分析兩部類書引用書籍時代的分布,可 勾勒出唐宋士人知識結構,漸進而深刻的變化軌跡。綜合前述文獻,可將資料庫系統功能與 人文學者研究議題加以並列如下表:

1 資料庫系統功能及人文學者研究議題說明對照表

資料庫系統功能 人文學者運用資料庫之研究

瀏覽 楊瑞松(2015)

檢索 楊瑞松(2015)

內容分析 白璧玲(2012)

吳明憲(2013)

路丹妮、陳正賢(2015)

項潔、陳麗華、杜協昌、鍾嘉軒(2015)

薛化元、江子揚、蔡銘峰與劉吉軒(2016)

Murrieta-Flores, Donaldson, & Gregory(2017)

查詢結果顯示 楊瑞松(2015)

輔助工具 項潔、陳麗華、杜協昌、鍾嘉軒(2015)

可知近年人文學者已將資料庫與資訊科技運用在研究議題中,運用資訊科技在人文學領 域,可輔助人文學者在傳統紙本研究環境中,無法由人力鑽研探究的議題。數位時代資料庫

(14)

建置技術的進步,讓資料庫不只是被動對應檢索需求的查詢工具,更能成為提供使用者進行 資料內容分析的有效工具。透過數位化資料庫優越於紙本的靈活性和穿透力,為使用者提供 多種觀察、比較、分析、類比文本的視野,以達到更為強大的內容分析和輔助研究工作的功 能(項潔,2014)。

研究設計

網站內容分析

本研究以國內典藏古籍較具代表性之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 院)以及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之古籍資料庫系統為對象,比較分析國圖「通用型古籍數 位人文研究平台」、「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整合查詢」、「中文古籍聯合目錄」、「古籍影像檢索 系統」、「明人文集聯合目錄」;中研院之「漢籍電子文獻/文心雕龍」、「漢籍全文資料庫」、「善 本古籍資料庫」以及故宮「善本古籍資料庫」等9 個國內公藏機構知名的古籍資料庫系統,

實際操作使用,運用網站內容分析法,依據前述文獻分析所建立之古籍資料庫功能分析項 目,進行查檢比較,由於各資料庫建置時間不同,且可能歷經改版修正,在資料庫簡介中未 必說明建置時間,故而以網頁版權聲明時間為主輔以資料庫簡介說明,提供系統建置時間之 參考,研究分析對象及其代碼如下(表2)

2 國內公藏機構建置之古籍資料庫系統一覽表

典藏單位  資料庫  網址  代碼 

國家圖書館  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臺  http://ming.ncl.edu.tw/ D01

明人文集聯合目錄  https://goo.gl/M8XAbW D02

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整合查詢  http://rbook2.ncl.edu.tw/Search/Index/0 D03 中文古籍聯合目錄  http://rbook2.ncl.edu.tw/Search/Index/2 D04 古籍影像檢索系統  http://rbook2.ncl.edu.tw/Search/Index/1 D05 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文心雕龍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D06 漢籍全文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D07 善本古籍資料庫  http://ihparchive.ihp.sinica.edu.tw/ihpkmc/ihpkm? D08 故宮博物院  善本古籍資料庫  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RB/RB.html D09

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問卷調查內容設計,主要參考林巧敏(2013)與張金中(2011)研究中對於資料 庫使用者需求與系統功能設計之研究題組,自編「古籍資料庫系統需求與功能調查問卷」,

採用半開放性問題,問題型式有單選題、複選題,重要性以李克特五等量表填答,採「非常 重要」(5 分)、「重要」(4 分)、「無意見」(3 分)、「不重要」(2 分)、「極不重要」(1 分)予 以編碼,數值愈高表示受測者對該項資料庫系統需求與功能重要性認同度越高。問卷發放期 間自2018 年 3 月至 5 月,因考慮填答者須為文史學科背景且具備使用網路資源經驗者為佳,

(15)

故發送管道利用:國文系所社群網站、文史研究相關論壇或至數位古籍研討會現場發送等,

總計回收155 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 4 份,共回收有效問卷 151 份。

研究結果分析

古籍資料庫網站內容分析結果 一、古籍資料庫提供各項功能分析

依據古籍資料庫系統需求與功能網站內容分析項目,上網檢視9 個古籍資料庫系統介面 功能,將具備的功能以勾選表示,各資料庫功能建置情形說明如下(表3):

1. 瀏覽方面:有 5 個資料庫可提供不同欄位瀏覽功能,2 個資料庫具備瀏覽後再檢索功能。

2. 檢索方面:有 7 個資料庫可提供不同檢索點查詢,有 8 個資料庫滿足全文檢索功能,7 個資料庫有篩選欄位的檢索功能,僅有1 個資料庫可提供跨資料庫檢索,但皆缺乏詞彙 提示功能。

3. 內容分析方面:是目前多數古籍資料庫較為缺乏的功能,僅有 D01 系統具備詞頻分析和 網絡關係呈現的功能。

4. 使用者互動與參與方面:有 4 個古籍資料庫可提供標註功能,但社群分享和個人化服務 卻分別都只有1 個資料庫功能具備。

5. 查詢結果顯示方面:8 個資料庫皆有書目匯出功能,可提供檢索結果排序者有 3 個資料 庫,5 個資料庫有後分類,4 個資料庫具備影像直接呈現功能,但影像與全文併同顯示 卻只有1 個資料庫具備。

6. 輔助工具方面:3 個資料庫可提供參照功能,2 個資料庫可提供參考工具資料庫,目前 尚無古籍資料庫可提供鏈結資料功能。

3 古籍資料庫功能分析比較表

功能 項目

古籍資料庫系統代碼

D01 D02 D03 D04 D05 D06 D07 D08 D09 次數 占總數百分比

(%)

瀏覽 不同欄位瀏覽 V V V V V 5 55.6

瀏覽結果再檢索 V V 2 22.2

檢索 不同檢索點 V V V V V V V 7 77.8

全文檢索 V V V V V V V V 8 88.9

詞彙提示 0 0.0

篩選欄位 V V V V V V V 7 77.8

跨資料庫檢索 V 1 11.1

內容 分析

詞頻分析 V 1 11.1

網絡關係 V 1 11.1

(16)

(續表3)

功能 項目

古籍資料庫系統代碼

D01 D02 D03 D04 D05 D06 D07 D08 D09 次數 占總數百分比

(%)

文字雲 0 0.0

地理資訊系統 0 0.0

主題知識地圖 0 0.0

使用 者互 動與 參與

簡易資訊聚合(RSS) 0 0.0

社群分享 V 1 11.1

個人化服務 V 1 11.1

標註(tag) V V V V 4 44.4

查詢 結果 顯示

檢索結果排序 V V V 3 33.3

後分類 V V V V V 5 55.6

影像直接呈現 V V V V 4 44.4

影像與全文併同呈現 V 1 11.1

書目匯出 V V V V V V V V 8 88.9

輔助 工具

參照 V V V 3 33.3

數位參考工具資料庫 V V 2 22.2

鏈結資料 0 0.00

根據前述分析可知,目前古籍資料庫在進行檢索、瀏覽和查詢結果顯示方面,諸如不同 欄位瀏覽、不同檢索點、全文檢索、篩選欄位、書目匯出等屬於基本的功能項目,皆有半數 以上的資料庫已經具備。但是對於發展數位人文研究的內容分析功能,如:文字雲、地理資 訊系統、主題知識地圖等,或是輔助工具的鏈結資料,目前尚無資料庫系統可提供,如果以 功能性質而言,在內容分析和使用者互動與參與方面的功能建置,在目前的古籍資料庫還是 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使用者問卷調查分析結果 一、問卷填答者背景分析

問卷調查文史背景者使用古籍資料庫經驗及其對於系統功能認同程度,問卷填答者背景 以中文相關系所最多(43.7%),其次為歷史相關系所(43.1%)。填答者職業分布以學生(53.6%)

為主,其次為教師(17.2%)。每週使用網路的頻率,以 5 至 7 天為多(57.0%),每次使用網 路的時間,以4 小時以上者居多(29.8%),顯見古籍使用者利用網路資源的行為已經非常普 遍。其中有使用過古籍資料庫經驗者,每週使用古籍資料庫天數,以不固定者居多(39.0%),

每次使用時間,則以1-2 小時較多(36.0%)(表 4)。

4 問卷填答者背景分布統計表

背景 人數(N=151) 百分比(%)

學科 中文相關系所 66 43.7

歷史相關系所 65 43.1

其他 20 13.3

(17)

(續表4)

背景 人數(N=151) 百分比(%)

職業 教師 26 17.2

學生 81 53.6

機構研究員 9 6.0

研究機構工作人員 27 17.9

其他 8 5.3

每週使用網路 查找資料天數

2 天以下 12 8.0

2-4 天 37 24.5

5-7 天 86 57.0

不固定 16 10.6

每次使用網路 查找資料時間

1 小時以內 7 4.6

1-2 小時 41 27.2

3-4 小時 32 21.2

4 小時以上 45 29.8

不固定 26 17.2

每週使用古籍 資料庫天數

2 天以下 24 24.0

2-4 天 26 26.0

5-7 天 11 11.0

不固定 39 39.0

每次使用古籍 資料庫時間

1 小時以內 24 24.0

1-2 小時 36 36.0

3-4 小時 11 11.0

4 小時以上 7 7.0

不固定 22 22.0

二、使用古籍資料庫經驗 (一) 使用過古籍資料庫之比例

在 151 份有效問卷中,使用過古籍資料庫者,占 66.2%,未利用過古籍資料庫者,

33.8%。未使用古籍資料庫的原因,以不清楚有該類資料庫電子資源者最多,其次為無相 關研究需求、無所需資料、介面不佳等,顯示圖書館有加強古籍資料庫使用推廣的必要

(表5)。

5 未曾使用古籍資料庫的原因

未曾使用古籍資料庫的原因 人數(N=51) 百分比(%)

不清楚有該類資料庫電子資源 29 56.9

無相關研究需求 28 54.9

無所需資料 10 19.6

介面不佳 1 2.0

功能不佳 0 0.00

(二) 使用過古籍資料庫者之使用情形 1. 常用之古籍資料庫系統

以網站內容分析的「9 個古籍資料庫」為勾選項,並有選項「其他」提供未在問卷選項

(18)

中之古籍資料庫。使用者常用之古籍資料庫為國家圖書館建置之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

(42%)、古籍影像檢索系統(42%)、中文古籍聯合目錄(38%)等;使用中央研究院建置 之古籍資料庫以漢籍電子文獻(77%)最多,再者為漢籍全文資料庫(65%)。使用故宮博物 院建置之善本古籍資料庫比例相對較少(29%)(表 6)。

6 九個網站內容分析之古籍資料庫使用統計

機構 資料庫系統 勾選數 勾選數占總數百分比(%)

國家圖書館 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 42 42.0

古籍影像檢索系統 42 42.0

中文古籍聯合目錄 38 38.0

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 22 22.0

明人文集聯合目錄 18 18.0

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77 77.0

漢籍全文資料庫 65 65.0

善本古籍資料庫 26 26.0

故宮博物院 善本古籍資料庫 29 29.0

其他 28 28.0

2. 使用的資料庫功能

詢問常使用的資料庫功能為檢索功能(97%),其次依使用多寡排序為:瀏覽功能(73%)、 查詢結果顯示(62%),但對於內容分析、輔助工具、使用者互動與參與等功能之使用情形則 偏低(表7)。

7 常使用的古籍資料庫功能

資料庫功能 勾選數 勾選數占總數百分比(%)

檢索功能 97 97.0

瀏覽功能 73 73.0

查詢結果顯示 62 62.0

內容分析 17 17.0

輔助工具 14 14.0

使用者互動與參與 6 6.0

三、使用者對於資料庫功能重要性認知 (一) 資料庫各項功能重要性分析

針對各項資料庫功能詢問使用者認知重要性程度,勾選非常重要者為5 分、重要者為 4 分,依此類推,使用者對於各項功能重要性認知結果如下(表8):

1. 瀏覽功能:對於古籍資料庫瀏覽功能的重要性認知,呈現「瀏覽結果再檢索」功能的平 均數比「不同欄位瀏覽」功能高,且標準差在0.79 以下,顯示使用者認知差異性不大。

(19)

2. 檢索功能:在古籍資料庫的檢索功能中,以重要性認知平均數觀察,重要性排序為:全 文檢索、跨資料庫檢索、不同檢索點、篩選欄位、詞彙提示。

3. 內容分析:對於古籍資料庫內容分析功能的重要性認知,以平均數多寡排序為:地理資 訊系統、詞頻分析、網絡關係、主題知識地圖、文字雲,尤其對於「文字雲」認知重要 性(含重要與非常重要)者,未超過50%,使用者對於內容分析功能重要性的平均數相 較於其他資料庫功能較低,且各項標準差皆在0.8 以上,認知差異較大。

4. 使用者互動與參與:對於古籍資料庫使用者互動與參與功能的重要性認知,根據平均數 高低排序為:個人化服務、標註、網路訂閱、社群分享。填答者對於使用者互動與參與 的重要性,僅有個人化服務的平均數值超過 4,顯示使用者對於此項功能認知重要性相 較於其他資料庫功能低,且各項標準差皆在0.8 以上,認知差異較大。

5. 查詢結果顯示:對於古籍資料庫查詢結果顯示功能的重要性認知,根據平均數高低排序 為:影像與全文併同呈現、影像直接呈現、後分類、書目匯出、檢索結果排序。各項功 能平均數皆在4 以上,顯示使用者對於查詢結果顯示的各項功能認知重要性不低,除了 影像直接呈現的標準差高於0.79,其他各項子功能標準差皆在 0.79 以下,多數認知差異 不大。

6. 輔助工具:對於古籍資料庫輔助工具功能的重要性認知,為「參照」功能大於「參考工 具資料庫」,又大於「鏈結資料」功能。其中僅有「鏈結資料」功能平均數在 4 以下,

但各項功能標準差皆在0.79 以下,差異性小。

8 使用者對於古籍資料庫各項功能的重要性認知統計

功能 項目 平均數 標準差 各功能重要性百分比(%)

非常重要 重要 沒意見 不重要 極不重要

瀏覽 瀏覽結果再檢索 4.44 0.70 53.64 37.75 7.95 0.00 0.66 不同欄位瀏覽 4.31 0.70 42.38 48.34 7.95 0.66 0.66 檢索 全文檢索 4.59 0.69 66.67 28.67 3.33 0.00 1.33 跨資料庫檢索 4.50 0.71 59.60 32.45 6.62 0.66 0.66 不同檢索點 4.48 0.72 58.67 32.67 7.33 0.67 0.67

篩選欄位 4.44 0.70 53.64 39.07 5.96 0.66 0.66

詞彙提示 4.35 0.73 48.67 39.33 11.33 0.00 0.67 內容

分析

地理資訊系統 4.09 0.85 35.10 44.37 15.89 3.97 0.66 詞頻分析 3.80 0.87 22.52 41.72 29.80 5.30 0.66 網絡關係 3.79 0.88 22.67 40.67 29.33 7.33 0.00 主題知識地圖 3.73 0.87 19.21 43.05 29.14 8.61 0.00 文字雲 3.40 0.93 10.60 36.42 38.41 11.92 2.65 使用

者互 動與 參與

個人化服務 4.01 0.83 29.14 47.68 17.88 5.30 0.00

標註 3.75 0.82 18.54 44.37 31.13 5.96 0.00

簡易資訊聚合(RSS) 3.26 0.93 9.93 26.49 46.36 13.91 3.31 社群分享 3.07 0.92 7.95 17.88 52.32 17.22 4.64

(20)

(續表8)

功能 項目 平均數 標準差 各功能重要性百分比(%)

非常重要 重要 沒意見 不重要 極不重要

查詢 結果 顯示

影像與全文併同呈現 4.35 0.78 52.32 31.79 14.57 1.32 0.00 影像直接呈現 4.30 0.82 50.33 31.79 16.56 0.66 0.66

後分類 4.21 0.68 35.10 51.66 12.58 0.66 0.00

書目匯出 4.16 0.73 34.44 48.34 15.89 1.32 0.00 檢索結果排序 4.07 0.77 30.20 49.66 18.12 1.34 0.67 輔助

工具

參照 4.15 0.74 33.11 50.99 14.57 0.66 0.66

數位參考工具資料庫 4.05 0.74 28.67 49.33 20.67 1.33 0.00 鏈結資料 3.79 0.75 17.45 45.64 34.90 2.01 0.00

整體而言,使用者對於古籍資料庫功能認知的重要性,呈現對於基本的「瀏覽」、「檢索」

以及「查詢結果顯示」等功能層面有比較高的認同度,對於協助數位人文研究的「內容分析」

以及「輔助工具」的重要性認知,尚不及前述的基本檢索、瀏覽與結果顯示的功能。

(二) 不同背景使用者對於資料庫功能之重要性認知差異

進一步探究使用者對於資料庫功能重要程度認知,是否受文史研究者的學科背景、職 業、網路使用頻率、古籍資料庫使用頻率等不同背景的影響,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檢驗不同背景變項對於重要性認知是否有顯著差異,其中僅有每次使用古籍資料 庫時間對於資料庫功能認知有顯著差異(p<0.05),代表使用古籍資料庫時間多寡會影響對於 資料庫功能重要性認知,但學科、職業、網路使用頻率則與認知重要性影響不大(表9)。

9 不同背景使用者 ANOVA 組間變異數統計表

背景條件 自由度 F 值 p 值 臨界值

學科 2 0.2350 0.7908 3.0559

職業 4 1.5014 0.2047 2.4336

每週使用網路查找資料天數 3 0.3288 0.8044 2.6661

每次使用網路查找資料時間 4 2.2730 0.0641 2.4336

每週使用古籍資料庫天數 4 0.7074 0.5880 2.4336

每次使用古籍資料庫時間 5 3.0927 0.0110* 2.2766

*表示 p 值<0.05

結論與建議

結論

近年因應數位人文研究發展的新興資料庫功能,讓使用者可以發掘更多的古籍研究議 題,本研究比較分析國內公藏古籍機構建置之資料庫系統功能特色並調查使用者對於古籍資 料庫功能意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古籍資料庫系統介面功能現況,調查結果發現:

(21)

一、古籍資料庫系統功能分析方面

(一) 現有古籍資料庫皆具備基礎型功能,近年開發之系統可提供較多數位人文研究工具 功能。

公藏機構之古籍資料庫系統以滿足檢索、瀏覽、查詢結果顯示等面向功能較多,此類基 礎型功能皆已建置了相當久的時間,但這些面向中如果是屬於加值輔助的新興功能,如:檢 索層面的「詞彙提示」、「跨資料庫檢索」,或是查詢結果顯示的「影像與全文併同呈現」功 能,在建置時間較早的古籍資料庫設計中較為缺乏。至於因應資訊科技進展所發展的數位人 文研究工具,如:內容分析、輔助工具等功能,幾乎不在早期開發的系統中提供,如以年代 最近之國家圖書館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為例,則有內容分析的詞頻統計、網絡關係 呈現的功能。

目前在古籍資料庫中能提供使用者互動與參與的功能,最多的是標註(tag)功能,還有 中研院善本古籍資料庫提供社群分享、漢籍全文資料庫提供個人化服務功能,其餘功能項目 如自訂瀏覽畫面、歷史檢索紀錄、喜好設定、個人書目管理等均未能提供。由於現有古籍資 料庫均已建置有年,對於新興科技發展的新功能顯然尚未能及時反映,但是對於能直接輔助 內容解讀和方便研究的新功能(如:參照和標註),則有優先採用和發展,這也說明資料庫 系統功能是以回應使用者需求而建置的。

(二) 各資料庫系統功能與建置機構業務屬性有關,但內容完善是使用者重視的因素。

各典藏機構古籍資料庫系統側重的功能往往會與典藏機構職務角色有關,例如:國家圖 書館建置古籍資料庫重點在於書目檢索與聯合目錄功能,會以古籍目錄系統為起點,進行 國內外合作,重視館藏檢索與查詢結果顯示的功能,特別是在提供不同欄位檢索以及書目 匯出功能上,皆是較為完備。近年因發展數位人文研究,開始建置研究型的古籍資料庫系 統,將內容分析、輔助工具等資訊技術導入古籍資料庫系統,建立「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 究平臺」。

中央研究院屬研究機構,早已發展資訊工具協助人文研究,開啟最早的古籍全文資料庫 建置。中研院夙以選擇精良古籍版本轉製成數位文字,提供使用者透過網路閱讀古籍全文而 著名於海內外。根據問卷調查之使用者意見,中研院全文型資料庫是最常被使用的資料庫,

即使目前中研院的漢籍電子文獻和漢籍全文資料庫雖是擁有不到一半的古籍資料庫功能項 目,但仍是深受使用者倚重的資料庫,顯然對於使用者而言,資料庫全文內容品質才是主體,

系統功能只是架構在良善內容的工具,唯有致力追求全文內容建置的品質,才能獲得使用者 的信賴和肯定。

(22)

二、古籍資料庫使用者意見調查方面

(一) 使用者有使用古籍資料庫需求,常用已知的系統,但需要藉助推廣瞭解更多的古籍資 料庫。

古籍使用者利用網路查找資料的行為已經相當普遍,目前使用者常用之古籍資料庫為國 家圖書館建置之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古籍影像檢索系統;更常使用中央研究院建置之漢籍 電子文獻和漢籍全文資料庫。尚未使用之古籍資料庫,則是因為不清楚有該類資料庫資源者 為多,顯示圖書館加強古籍資料庫使用推廣的重要性。

(二) 使用者對於資料庫全文檢索與瀏覽需求殷切,希望併同呈現古籍影像與全文。

使用者使用過的古籍資料庫系統,主要為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其次為漢籍全文資 料庫;最常使用之古籍資料庫類型為全文資料庫、其次為古籍影像資料庫,可見對古籍資料 庫之需求在能否取得全文是最優先考量,數位全文建置不僅可直接獲得全文內容,亦可透過 檢索功能,完整地查找到文本內容資料,而在取得全文後,接下來則需要輔以原件影像以確 認全文之正確性,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三) 使用者對於基本的「檢索」、「瀏覽」、「查詢結果顯示」資料庫功能認同度較高。

「檢索」與「瀏覽」功能是資料庫不可或缺的基礎功能,也是使用者認為較重要的資料 庫功能。問卷統計結果顯示使用者最常使用的資料庫功能為「檢索」功能,其次為「瀏覽」、

「查詢結果顯示」功能。對於「內容分析」、「輔助工具」、「使用者互動與參與」等功能層面 之使用並不高。使用者對於古籍資料庫功能重要性的認知,也呈現對於基本功能的「瀏覽」、

「檢索」以及「查詢結果顯示」有比較高的認同度,對於新興促進數位人文研究的「內容分 析」以及「輔助工具」的重要性認知,不如預期,也顯示使用者對於此類數位人文研究分析 工具並不熟悉。

(四) 「地理資訊系統」、「個人化服務」、「參照」功能是比較受到使用者認同的內容分析與輔 助層面功能。

在所有古籍資料庫功能面向中,「使用者互動與參與」的各項功能平均數偏低,可知文 史使用者在研究過程中較偏向獨立自行研究模式,自覺沒有內容標註提供參考與分享的需 求。其他屬於內容分析和輔助工具層面的功能設計,比較得到使用者肯定重要的是「地理資 訊系統」、「個人化服務」、「參照」等,較偏向屬於協助個人研究過程的使用工具。

(五) 對於資料庫功能重要性認知低的項目,使用者認知差異大,而使用時間多寡對於重要性 認知有顯著差異。

分析各項功能重要性認知的平均數及標準差,可知重要程度高的項目差異性小,但對於 重要性認知程度低的項目,標準差較高,例如內容分析、輔助工具等功能,使用者認知重要 性差異比較大。如果分析使用者對於資料庫功能重要程度認知,是否受使用者的學科背景、

(23)

職業、網路使用頻率、古籍資料庫使用頻率等不同背景的影響,僅有每次使用古籍資料庫時 間會對於資料庫功能認知有顯著差異(p<0.05),亦即使用時間多寡會影響使用者對於資料庫 功能重要性的認知。

建議

基於前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古籍資料庫系統功能相關建議如下:

一、重視古籍資料庫內容全文與詮釋資料之完備程度

中研院建置的漢籍電子文獻、漢籍全文資料庫均屬於全文資料庫,雖然在網站內容分析 中,此兩項資料庫目前滿足資料庫功能設計項目不多,但仍然是使用者使用比例最高的資料 庫,可見使用者選擇資料庫的關鍵因素是內容完備程度,尤其是對於古籍全文資料庫的使用 需求高。因此,未來在建置與開發古籍資料庫功能時,應以提升古籍全文與影像質量為目標,

並加強與全文影像檢索、瀏覽相關的功能,例如:可進行古籍全文檢索、可對全文或影像進 行檢索篩選、書目欄位直接顯示有否全文影像和授權使用、能同一介面閱讀全文與影像等。

現階段對於無法直接進行數位影像檢索與瀏覽分類的資料庫,應有詮釋相對較完整的詮釋資 料,不只是將數位影像放進資料庫,而是協助人文學者進行古籍資料的檢索和研究,針對使 用者感興趣的檢索點,著錄完整的詮釋資料欄位。

二、強化古籍資料庫系統基礎功能的友善設計

大數據時代強調的數位人文研究,是希望能透過資訊技術分析數位化古籍資料,現階段 對於使用者問卷調查結果,卻發現人文使用者對於古籍資料庫認為重要的功能依然是瀏覽、

檢索以及結果呈現等基礎型資料庫功能,因此對於古籍資料庫功能之建置,不可偏廢對於基 礎型功能的精進,即使是檢索和瀏覽功能,也應隨著資訊技術強化對於基礎查檢和結果篩選 的設計,讓人文學者可以精確查詢符合需求的資料,也能擴展檢索概念延伸查詢,滿足使用 者對於古籍資料庫功能基本的需求。所以,基於使用者需求所建置的古籍資料庫系統,要優 先滿足基本需求,優化使用介面設計,在基本功能友善設計之後,進一步結合新興科技發展 分析工具,才能建置符合使用者期待的古籍資料庫系統。

三、提升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內容分析功能

針對使用者對於古籍資料庫各項功能認知差異的現象,可知人文研究者對於資料庫的功 能瞭解不充分,尤其對於新興之數位人文分析工具,認知重要性的歧異較高,會有認為有用 和沒有用的兩極化意見差異。目前數位人文工具之開發顯然需要建立在使用者需求層面,開 發的輔助分析工具才能為文史研究者所用,惟有更多人文研究者的加入使用,才能反映出現 有工具設計的致用性,進而可指引出建置資料庫系統功能改善設計的方向。

(24)

四、整合分散資源建置整合型古籍全文資料庫系統

書目資料庫系統是最早建置的古籍資料庫類型,可以透過書目資料庫瞭解各圖書館古籍 典藏情況,但為今對於獲取古籍內容殷切,更需要古籍全文及影像資料庫。古籍數位化影像 可呈現最真實的古籍文字與版面狀況,但無法進行內文的全文檢索,因此,將古籍內容轉 化為純文字檔尤為重要,不僅可提供古籍文獻內容全文檢索,也讓數位人文研究進行內容分 析成為可能,能利用語意工具進行文本斷詞、標註,並可進行文本內容統計分析,或是輔以 參照、參考工具資料庫功能,讓使用者可藉由內容分析工具輔助探討文本內容。現今為數 可觀的各類型古籍資料庫,雖然逐漸發展各項功能和介面設計,但沒有整合的古籍資料查詢 平臺,常讓使用者往返不同系統間,在使用者意見調查中也反映出使用者常「不清楚有該 類資料庫電子資源」。建議未來可建立跨資料庫檢索,可兼顧資料查找之廣度與深度,並藉 由主題篩選方式,提供檢索範圍選擇,未來將零星建置的古籍資料庫整合應是使用者樂見 的發展。

參考文獻

Berners-Lee, T. (2006). Linked dat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3.org/DesignIssues/LinkedData.html Murrieta-Flores, P., Donaldson, C., & Gregory, I. (2017). GIS and literary history: Advancing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through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historical travel writing and topographical literature. 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11(1). Retrieved from https://chesterrep.openrepository.com/handle/10034/620256

中央研究院(2017a)。漢籍電子文獻。檢自 http://hanji.sinica.edu.tw/

【Academia Sinica (2017a). Hànjí diànzǐ wénxiàn. Retrieved from http://hanji.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2017b)。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檢自 http://ccts.ascc.net/intro.php?lang=zh-tw

【Academia Sinica (2017b). Zhōnghuá wénmíng zhī shíkōng jīchǔ jiàgòu. Retrieved from http://ccts.ascc.net/

intro.php?lang=zh-tw】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7)。典藏臺灣。檢自 http://digitalarchives.tw/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2017). diǎn cáng Táiwān. Retrieved from http://digitalarchives.tw/】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史語所數位典藏資料庫整合系統。,檢自 http://ihparchive.ihp.

sinica.edu.tw/ihpkmc/ihpkm_op?.aa18170000000000000000^00000E1000010000000000000C1A0003f 29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7). shǐyǔsuǒ shùwèidiǎncáng zīliàokù zhěnghé xìtǒng.

Retrieved from http://ihparchive.ihp.sinica.edu.tw/ihpkmc/ihpkm_op?.aa18170000000000000000^00000 E1000010000000000000C1A0003f29】

方廣錩(2015)。數位化時代的古籍整理。國家圖書館館刊,104(2),1-12。

【Fang, Guang-chang (2015). New solution for tackling with old rare books in the digital ag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Bulletin, 104(2), 1-12.】

王麗蕉(2015)。數位人文系統的建置與加值應用:以臺灣日記知識庫為探討中心。漢學研究通訊,34

(4),30-39。

【Wang, Li-chiao (2015). The creation and value-added services of digital humanity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25)

the taiwan diary knowledge bank. Newsletter for research in chinese Studies, 34(4), 30-39.】

古籍特藏文獻資料庫(2017)。簡介。檢自 http://rbook2.ncl.edu.tw/

【gǔJí TèZàng wénxiàn zīliàokù (2017). Jiǎnjiè. Retrieved from http://rbook2.ncl.edu.tw/】

白璧玲(2012)。明代豫東黃泛區驛路發展與城鎮體系-以開封府為主的探討。白沙歷史地理學報,

14,35-63。

【Pai, Pi‐Ling (2012). The formation of post roads and town system in yellow river flood area in the eastern plain in hona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Focus on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f Kai-feng Fu. Baisha Journal of GeoHistory, 14, 35-63.】

吳明憲(2013)。馬偕日記詞頻分析。國際文化研究,9(1),41-52。

【Wu, Ming-Shian (2013). A study of term freguency analysis on “MacKay's Diary”.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Culture, 9(1), 41-52.】

林巧敏(2013)。歷史學者檔案資訊需求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1(2),77-116。

【Lin, Chiao-Min (2013). A study of the archival 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 behavior of historians.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11(2), 77-116.】

洪振洲(2016)。由資料庫到數位研究平臺:談佛典文獻數位研究工具之發展與演變。漢學研究通訊,

35(1),1-14。

【Hung, Jen-Jou (2016). From database to digital research platfor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buddhism literary digital research tool. Newsletter for Research in Chinese Studies, 35(1), 1-14.】

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善本古籍資料庫。檢自 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RB/RB.html

【National Palace Museum (2017). shànběn gǔjí zīliàokù. Retrieved from http://npmhost.npm.gov.tw/tts/

npmmeta/RB/RB.html】

張金中(2011)。使用者介面設計與科技接受模式在資訊系統使用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大學課程資源 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Jang, Jin-Jung (2011). A study of user behavior model based on user interface design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on information system: A case of university courses resource websit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莊萬慶(2006)。標籤樹於文件檢索後分類與呈現之運用-以古文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Chuang, One-Chiung (2006). Post-classif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query results using tag trees:A case study us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陳冠仲(2015)。古籍影像與文本之對應-以《古今圖書集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大學,臺北市。

【Chen, Kuan-Chung (2015). Mapping between images and texts of completed collection of graphs and writings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陳淑君(2017)。鏈結資料於數位典藏之研究:以畫家陳澄波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3(1),

71-96。

【Chen, Shu-Jiun (2017). A study of linked data for digital collections: A case of the painter chen cheng-po.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43(1), 71-96.】

陳淑君、江婉綾(2016)。數位藝術史研究系統的功能需求之環境掃描。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2(2),

(26)

65-82。

【Chen, Shu-Jiun, Chiang, Wang-Ling (2016). An environmental scan of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research systems for digital art history.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42(2), 65-82.】

陳堡皇(2011)。中國古籍文件校勘系統設計與開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Chen, Pao-Huang (2011).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web-based chinese ancient book automatic version comparison system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City, Taiwan.】

陳韻安、李岱霖(2016)。「人事雲」發想及願景─以文字雲探勘公務人員的網路社群需求。人事行 政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105 年度(指定主題組)。檢自 https://www.dgpa.gov.tw/information?

uid=120&pid=7307

【Chen, Yun-An, Lee, Dai-Lin (2016). 「rénshì yúnxiǎng jí yuàn jǐng —yǐ wénzì yún tàn kān gōng wù rén yuán de wǎnglù shèqún xūqiú. Rénshì xíngzhèng yánjiū zhǎn děijiǎng zuòpǐn xuǎn jí: yībǎi wǔ niándù ( zhǐdìng zhǔ tí zǔ ).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gpa.gov.tw/information?uid=120&pid=7307】

陳曦(2017)。中國文學領域古籍整理工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Chen, Xi (2017).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City, Taiwan.】

曾元顯、林瑜一(1998)。模糊搜尋、相關詞提示與相關詞回饋在 OPAC 系統中的成效評估。中國圖 書館學會會報,61,103-125。

【Tseng , Yuen-Hsien, Lin, Yu-I (1998). Evaluation of Fuzzy Search, Term Suggestion, and Term Relevance Feedback in an OPAC System. Bulletin of the Library Association of China, 61, 103-125.】

游元芬(2011)。以文獻學角度論臺灣數位古籍資料庫的應用價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 大學,新北市。

【Yu,Yuan-Fen (2011). A study of the practicality of Taiw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documentatio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New Taipei City, Taiwan.】

項潔(2014)。數位資源對於歷史學研究的意義:一個數位人文研究者的觀察。國史研究通訊,7,4-9。

【Hsiang, Jieh (2014). shùwèi zīyuán duìyú Lìshǐxué yánjiū de yìyì : yī ge shùwèi rénwényánjiūzhē de guānchá.

Academia Historica Newsletter, 7, 4-9.】

項潔、陳麗華、杜協昌、鍾嘉軒(2015)。數位人文視野下的知識分類觀察:兩部官修類書的比較分 析。東亞觀念史集刊,9,229-286。

【Hsiang, Jieh, Chen, Li-Hua, Tu, Hsieh-Chang, Chung, Chia-Hsuan (2015). Observing the evolution of worldview through digital humani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leishu.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in East Asia, 9, 229-286.】

楊果霖(2016)。臺灣古籍數位化的幾點建議。書目季刊,50(3),1-22。

【Yang, Guo-lin (2016). Some Suggestions on Digita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in Taiwan. Bibliography Quarterly, 50(3), 1-22.】

楊瑞松(2015)。近代中國的「家國」想像與數位人文研究:以老舍的「祖國之愛」解析為例。人文 與社會科學簡訊,17(1),112-119。

【Yang, Jui-Sung (2015). jìndài Zhōngguó de 「jiā guó」 xiǎngxiàng yǔ shùwèi rénwényánjiū :Yǐ Lǎo shě de

「zǔguó zhī ài」 Jiěxī wèi lì.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ewsletter Quarterly, 17(1), 112-119.】

數據

圖 2  人物關係分析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http://ming.ncl.edu.tw/)  (三) 文字雲  文字雲是將關鍵詞頻率以視覺化方式呈現,用於彙整使用過程的標籤或是一個網站的文 字內容。文字雲的生成方式是將獨立的詞彙依其出現的次數,判斷其重要程度,並通過改變 字體大小或顏色,呈現重要的詞彙概念(圖 3)(陳韻安、李岱霖,2016)。  圖 3  文字雲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zh)
圖 7  全文與影像閱讀介面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台(http://ming.ncl.edu.tw/)  (四) 書目匯出  檢索結果輸出可分為批次及單筆輸出、引用網址、引用書目格式匯出,也有提供 e-mail、 QR Code 和紙本列印功能。  六、輔助工具 (一) 參照  將資料庫中的數位典藏資料建立起參照關係後,可以在查檢到某一筆資料後,帶出相關 聯的資料提供使用者進一步查檢,例如在「臺灣日記知識庫」瀏覽或查詢到某人某天的日記 時,可在頁面下方分類再找到其他日記主人同一天的
圖 8  參照功能示意圖  圖示來源: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二) 數位參考工具資料庫  通常進行古籍文獻研究時,需要大量擁有相關主題領域的先備知識,在數位時代可以結 合參考工具資料庫幫助背景資料的建立,例如佛教研究領域建立之「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 庫」 ,將歷代經錄漢文部分經過比對與整合,提供整合的查找介面;結合「佛教規範資料庫」, 包含人名規範、地名規範及時間規範資料庫,提供文獻中所提及的人名、地名及時間等名稱 實體的背景資料(洪振洲,2
Table 1  Ancient book database systems established by public institutions in Taiwan  collection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銷貨單號碼 發票日期 運貨日期 銷貨總額 營業稅 品號 品名/規格 單價 數量 B 第一次正規化格式.

™ 其功能是列出系統的 ARP Table,以及設定及 刪除 ARP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聯合診所所提供之服務範圍計有門診醫療服務(一樓)及 復健治療服務(二樓)兩項,本研究係針對一樓「門診醫療服務流 程」進行研究。由於△△聯合診所之門診醫療服務不具設計及研發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Hybrid Schema in Database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Wireless Broadband

微陣列玻片資料庫 (The Microarray Database,以下簡稱 TMD) 為本研究嘗 試建置的一套提供存取、分析微陣列玻片 (Microarray)

由於資料探勘 Apriori 演算法具有探勘資訊關聯性之特性,因此文具申請資 訊分析系統將所有文具申請之歷史資訊載入系統,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