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例如 i j k 我們定為正向 (因 det(I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例如 i j k 我們定為正向 (因 det(I3"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40 5. Determinant

我們得到了 3× 3 matrix 的 determinant, 也因此由此可定義出 R3 中三個向量所張成的 平行六面體的 signed volume. 也就是說若將 R3 上的三個向量 u, v, w 寫成 row vectors, 令 矩陣 A 為 1-st, 2-nd, 3-rd row 依序為 u, v, w 的 3× 3 matrix, 則 det(A) 就是 u,v,w 三個向 量所張成的平行六面體的 signed volume. 其中 det(A) 的絕對值, 就是這平行六面體的體積.

而 det(A) 的正負號告訴我們 u, v, w 這三個向量的方向性. 這裡 u, v, w 這三個向量正反向我 們是用所謂的 right hand rule (右手定則) 來區分, 意即將右手大拇指指向 u 的方向, 其餘四 個指頭併攏指向 v 的方向, 若 w 位於手掌正面的方向則 u, v, w 為正向, 反之為負向. 例如 i = (1, 0, 0), j = (0, 1, 0), k = (0, 0, 1) 我們定為正向 (因 det(I3) = 1 > 0). 利用 Section 5.1 我們 定的方向性規則, 可以知道 det(A) > 0 時 u, v, w 這三個向量為正向, 而 det(A) < 0 時為負向.

給定 u = (a1, a2, a3), v = (b1, b2, b3)∈ R3, 我們定義 u, v 的 cross product (外積) u× v 為 u× v =

( det

[ a2 a3

b2 b3

] , det

[ a3 a1

b3 b1

] , det

[ a1 a2

b1 b2

]) .

要注意, 千萬不要將內積和外積弄混了, 兩個向量之內積是一個實數, 而兩個向量之 外積仍為向量. 另外 u× v 和 v × u 是不相等的, 除非 u × v = 0. 這是因為兩個 row 交 換其 determinant 會變號, 因此依定義 u× v = −v × u. 而 u × v 何時會是 0 呢? 依定義 u× v = 0 若且唯若 det

[ a2 a3 b2 b3

]

= det

[ a3 a1 b3 b1

]

= det

[ a1 a2 b1 b2

]

= 0, 很容易知道這等同 於 u = (a1, a2, a3), v = (b1, b2, b3) 為 linearly dependent.

現考慮 u = (a1, a2, a3), v = (b1, b2, b3), w = (c1, c2, c3)我們有 w· (u × v) = c1det

[ a2 a3 b2 b3

]

+ c2det

[ a3 a1 b3 b1

]

+ c3det

[ a1 a2 b1 b2

]

(5.3)

由於 det

[ a3 a1

b3 b1 ]

=−det

[ a1 a3

b1 b3 ]

式子 (5.3) 的右式又等同於將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 對 3-rd row 展開的 determinant, 故得

w· (u × v) = (u × v) · w = det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 = det

 — u —

— v —

— w —

. (5.4)

也就是說 (u× v) · w 就是 u,v,w 這三個向量所張成的平行六面體的 signed volume.

特別的, 當 w = u 或 w = v 時, 由於 u, v, w 為 row vector 所形成的矩陣有兩個 row 相同, 所以其 determinant 為 0 (Lemma 5.2.2). 因此由式子 (5.4) 知 u·(u×v) = v·(u×v) = 0. 也 就是說當 u, v 為 linearly independent 時, u× v 同時會和 u 以及和 v 垂直. 而當 w = u × v, 我們有 (u× v) · (u × v) = ∥u × v∥2. 也就是 u, v, u× v 所張成的平行六面體的 signed volume∥u × v∥2. 考慮 u, v, u× v 所張成的平行六面體以 u,v 所張的平行四邊形為底, 此時由於 u× v 和 u 以及和 v 垂直, 我們得 ∥u × v∥ 就是此平行六面體的高. 因此由 u,v,u × v 所張成 的平行六面體的體積∥u × v∥2 為 u, v 所張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乘上高∥u × v∥, 得 u,v 所張的 平行四邊形面積為 ∥u × v∥. 另外由於 u,v,u × v 所張成的平行六面體的 signed volume 為

∥u × v∥2> 0, 我們知 u, v, u× v 利用右手定則為正向. 最後我們將外積的性質歸納如下.

(2)

Theorem 5.3.3. 給定 u, v∈ R3. 則 u× w ̸= 0 若且唯若 u,v 為 linearly independent. 此時 u× v 的長度為 u,v 所張的平行四邊形面積, 且 u,v 同時與 u × v 垂直, 又 u,v,u × v 利用右 手定則為正向.

又假設 w∈ R, 則 (u×v)·w ̸= 0 若且唯若 u,v,w 為 linearly independent. 此時 (u×v)·w 就是 u, v, w 這三個向量所張成的平行六面體的 signed volume.

5.4. Existence of the Determinant Function

在上一節中, 我們利用降階的方法以及 2× 2 matrix 的 determinant 的存在性建構了 3 × 3 matrix 的 determinant, 因而得到其存在性. 接著我們可利用 3× 3 matrix 的 determinant 存在性得到 4× 4 matrix 的 determinant 的存在性, 然後一直下去. 在本節中, 我們就是要 用數學歸納法證明一般 n× n matrix 的 determinant 皆存在.

首先我們將 Definition 5.3.1 的定義推廣到一般的情形.

Definition 5.4.1. 假設 A = [ai j] 為 n× n matrix. 將 A 的 i-th row 和 j-th column 除去所 得的 (n−1)×(n −1) matrix, 稱為 A 的 (i, j) minor matrix, 用 Ai j 表示. 當 (n−1)×(n −1) matrix 的 determinant 存在時, 令 ai j= (−1)i+ jdet(Ai j), 稱為 A 的 (i, j) cofactor.

現利用數學歸納法假設 (n− 1) × (n − 1) matrix 的 determinant 存在, 對於 n × n matrix A = [ai j], 固定 k∈ {1,...,n}, 我們考慮 A 對 k-th column 展開, 定義

det(A) = a1 ka1 k+ a2 ka2 k+··· + an kan k.

我們要利用 (n− 1) × (n − 1) matrix 的 determinant 符合 determinant 所要求的四個性質來 證明這樣定出 n× n matrix 的 determinant 也會符合這四個性質.

首先證明 det(In) = 1. 由於 In 的 k-th column 為 ek, 僅有在 k-th entry 為 1, 其餘位 置為 0. 也就是說若令 A = [ai j] = In, 則 ai k= 0 for i̸= k 且 ak k= 1. 因此依定義我們有 det(In) = ak kak k= ak k. 然而 A = In 在 (k, k) 的 minor matrix 為 In−1, 因此得 A = In 的 (k, k) cofactor 為 ak k= (−1)k+kdet(In−1) = det(In−1). 但依 induction 的假設, det(In−1) = 1, 故知 ak k= 1, 得證 det(In) = 1.

接著檢查相鄰兩個 row 互換後 determinant 會變號. 假設 A = [ai j],固定 l∈ {1,...,n−1}, 假設將 A 的 l-th row 和 l + 1-th row 交換所得的矩陣為 B = [bi j]. 也就是說當 i̸= l,l + 1 時, bi j= ai j 而 bl j = al+1 j, bl+1 j= al j. 因而我們有當 i < l 時, B 的 (i, k) minor matrix Bi k

就是將 A 的 (i, k) minor matrix Ai k 相鄰的 l− 1-th, l-th 兩個 row 交換 (此時依歸納假設 det(Bi k) =−det(Ai k)). 而當 i > l + 1 時, Bi k 就是將 Ai k 相鄰的 l-th, l + 1-th 兩個 row 交換 (此時依歸納假設 det(Bi k) =−det(Ai k)). 又 Bl k 就是 Al+1 k 且 Bl+1 k 就是 Al k. 因此我們有 B 的 (i, k) cofactor bi k

(−1)i+kdet(Bi k) =



(−1)i+k(−det(Ai k)) =−ai k, if i̸= l and i ̸= l + 1;

(−1)l+kdet(Al+1 k) =−al+1 k, if i = l;

(−1)i+1+kdet(Al k) =−al k, if i = l + 1;

(3)

142 5. Determinant

由此得證

det(B) = b1 kb1 k +··· + bl kbl k + bl+1 kbl+1 k + ··· + bn kbn k

= a1 k(−a1 k) +··· + al+1 k(−al+1 k) + al k(−al k) + ··· + an k(−an k)

= −det(A)

至於性質 (3), (4) 我們合併檢查, 即檢查 multi-linear 性質. 固定 l∈ {1,...,n − 1} 以及 r∈ R. 假設 A = [ai j], B = [bi j], C = [ci j] 為 n× n matrices 滿足當 i ̸= l 時 ai j= bi j= ci jal j= bl j+ rcl j. 當 i < l 時, A 的 (i, k) minor matrix Ai k 的 l− 1-th row 就是 Bi k 的 l− 1-th row 加上 r 倍的 Ci k 的 l− 1-th row (此時依歸納假設 det(Ai k) = det(Bi k) + r det(Ci k)). 而當 i > l + 1 時, Ai k 的 l-th row 就是 Bi k 的 l-th row 加上 r 倍的 Ci k 的 l-th row (此時依歸 納假設 det(Ai k) = det(Bi k) + r det(Ci k)). 又 Al k 等於 Bl k 且等於 Cl k. 因此我們有 A 的 (i, k) cofactor ai k

(−1)i+kdet(Ai k) =

{ (−1)i+k(det(Bi k) + r det(Bi k) = bi k+ rci k, if i̸= l;

(−1)l+kdet(Bl k) = (−1)l+kdet(Cl k) = bl k= cl k, if i = l;

由此得證

det(A) = a1 ka1 k +··· + al kal k + ··· + an kan k

= b1 k(b1 k+ rc1 k) +··· + (bl k+ rcl k)bl k + ··· + bn k(bn k+ rcn k)

= b1 kb1 k+ rc1 kc1 k +··· + bl kbl k+ rcl kcl k + ··· + bn kbn k+ rcn kcn k

= det(B) + r det(C).

我們證得了 det 的存在性, 再加上 Theorem 5.2.8 的唯一性, 我們有以下的結論.

Theorem 5.4.2. 存在唯一的函數 det : Mn×n(R) → R 滿足 (1) det(In) = 1.

(2) 若將 n× n matrix A 某相鄰兩個 row 交換所得的矩陣為 A, 則 det(A) =−det(A).

(3) 若將 n×n matrix A 某個 row 乘上非零實數 r 所得的矩陣為 A, 則 det(A) = r det(A).

(4) 若 A, B,C 三個 n× n matrix, 其中 A 的 i-th row 是 B 和 C 的 i-th row 之和, 而 A, B,C 其他各 row 皆相等, 則 det(A) = det(B) + det(C).

由於我們證得了對任意的 column 展開所得的 determinant 皆符合上述四項性質, 因此 由唯一性得到對任意 column 展開所得的 determinant 之值皆會相同. 另外和 3× 3 的情形 相同, 由於 det(At) = det(A), 我們也得到對任意 row 展開所得的 determinant 之值皆會相同.

因此我們有以下的結果.

Theorem 5.4.3. 假設 A = [ai j] 為 n× n matrix. 令 ai j 為 A 的 (i, j) cofactor, 則對任意 k∈ {1,...,n} 皆有 det(A) = a1 ka1 k+ a2 ka2 k+··· + an kan k= ak 1ak 1+ ak 2ak 2+··· + ak nak n. Question 5.3. 對於 n× n matrix A = [ai j]考慮 A 的 diagonal entry 展開, 即考慮

a1 1a1 1+ a2 2a2 2+··· + an nan n.

試問這樣的展開方法會符合我們要求 determinant 的四項規則的哪幾項?

(4)

雖然我們利用 elementary row operations 的方法證明了 determinant 的唯一性, 又用降 階的方法證明了 determinant 的存在性, 不過在計算 determinant 時, 這兩種方法都可混用.

一般來說用 row operation 或 column operation 來求 determinant 較快, 不過若發現有的 row 或 column 僅有一個不是 0 的 entry, 則對該 row 或 column 降階, 也可幫助我們較快算 出 determinant. 我們看以下的例子.

Example 5.4.4. 我們求 A =



2 −1 3 5 0 2 1 2 0 5 3 3 4 −2 7 8



 的 determinant. 首先觀察 A 的 1-st column

僅有兩個 entry 不為 0, 所以利用 1-st row 乘上−2 加到 4-th row 得 B =



2 −1 3 5 0 2 1 2 0 5 3 3 0 0 1 −2



(此時 det(A) = det(B)). 現因 B 的 1-st column 僅有一個非 0 entry, 我們對 1-st column 降 階展開得 det(B) = 2 det(C) 其中 C 為 B 的 (1, 1) minor matrix, 即 C =

 2 1 2 5 3 3 0 1 −2

. 接著

將 C 的 2-nd column 乘上 2 加到 3-rd column 得 D =

 2 1 4 5 3 9 0 1 0

 (此時 det(C) = det(D)).

最後對 D 的 3-rd row 展開得 det(D) = (−1)3+2det [ 2 4

5 9 ]

= 2. 故知 det(A) = det(B) = 2 det(C) = 2 det(D) = 4.

5.5. Cramer’s Rule and Adjoint Matrix

Determinant 不只可以幫助我們計算平行多面體的有向體積, 其實它也可以幫助我們解聯立 方程組以及找到 invertible matrix 的反矩陣. 在這一節中, 由於和矩陣乘法有關, 所以所有 向量皆用 column vector 表示.

首先考慮 n× n matrix A = [ai j]對於 j∈ {1,...,n} 令 aj 表示 A 的 j-th column. 現對於 Rn 的一個 vector c =

 c1

... cn

, 對於任意 k ∈ {1,...,n}, 考慮 Ck 為將 identity matrix In 的 k-th

column 用 c 取代的 n× n matrix. 亦即當 j ̸= k 時, Ck 的 j-th column 為 ej, 而 Ck 的 k-th column 為 c. 現考慮 ACk, 依矩陣乘法的定義, 我們有

ACk=

 v1 ··· vn



c1 e1 ··· ... ··· en

cn

 =

v1 ··· c1v1+··· + cnvn ··· vn

. (5.5)

(5)

144 5. Determinant

也就是說當 j̸= k 時, ACk 的 j-th column 為 vj, 而 ACk 的 k-th column 為 c1v1+··· + cnvn. 現對於 b =

 b1

... bn

 若 x1= c1, . . . , xn= cn 為聯立方程組 Ax = b 的一組解, 亦即

c1v1+··· + cnvn=

 v 1 ··· v n

 c1

... cn

 =

 b1

... bn

 = b. (5.6)

因此若令 Bk 表示將 A 的 k-th column 用 b 取代的 n× n matrix, 則結合式子 (5.5) (5.6), 我們有 ACk= Bk. 因此由 determinant 的乘法性質 (Theorem 5.2.6 (2)), 得 det(A) det(Ck) = det(Bk). 然而對 Ck 的 k-th row 展開, 我們有 det(Ck) = ck(−1)k+kdet(In−1) = ck. 因此得證以 下之定理.

Theorem 5.5.1. 假設 A 為 n× n matrix 且 b =∈ Rn 為 column vector. 對於 k∈ {1,...,n}

令 Bk 表示將 A 的 k-th column 用 b 取代的 n× n matrix. 若 x1= c1, . . . , xn= cn 為聯立方 程組 Ax = b 的一組解, 則 ckdet(A) = det(Bk).

我們可以利用 Theorem 5.5.1 得到許多和解聯立方程組有關的性質. 首先若 det(A)̸= 0, 表示 A 為 invertible, 我們知聯立方程組 Ax = b 一定有解且解唯一. 事實上此時由 Theorem 5.5.1 我們可以將此組解具體寫出. 這就是所謂的 Cramer’s Rule.

Corollary 5.5.2 (Cramer’s Rule). 假設 A 為 n×n invertible matrix 且 b =∈ Rn 為 column vector. 對於所有 k∈ {1,...,n} 令 Bk 表示將 A 的 k-th column 用 b 取代的 n× n matrix.

則聯立方程組 Ax = b 有唯一的一組解, 且其解為 xk= det(Bk)

det(A),∀k = 1,...,n.

Proof. 由假設 A 為 invertible, 知 det(A)̸= 0 且 Ax = b 必有解 (且解唯一). 然而 Theorem 5.5.1 告訴我們如果聯立方程組 Ax = b 有解, 則其解 x1= c1, . . . , xn= cn 需滿足 ckdet(A) = det(Bk),∀k = 1,...,n. 然而因 det(A) ̸= 0, 故由解的存在性知 xk= det(Bk)/ det(A),∀k = 1,...,n

是唯一可能的一組解. 

Example 5.5.3. 考慮 Example 5.4.4 中的矩陣 A =



2 −1 3 5 0 2 1 2 0 5 3 3 4 −2 7 8



. 令 b =



 1 0 0 0



, 前 面 已 知 det(A) = 4̸= 0, 我們可用 Cramer’s rule 解聯立方程組 Ax = b. 此時將 b 置

換 於 A 的 1-st column, 得 B1=



1 −1 3 5 0 2 1 2 0 5 3 3 0 −2 7 8



. 同理得 B2 =



2 1 3 5 0 0 1 2 0 0 3 3 4 0 7 8



, B3=



2 −1 1 5 0 2 0 2 0 5 0 3 4 −2 0 8



, B4=



2 −1 3 1 0 2 1 0 0 5 3 0 4 −2 7 0



. 利用降階, 我們得 det(B1) = 42, det(B2) = 12,

(6)

det(B3) =−16, det(B4) =−4. 故由 Cramer’s rule 知 x1= 21/2, x2= 3, x3=−4, x4=−1 是 聯立方程組 Ax = b 之唯一一組解. 若令 C1=



21/2 0 0 0 3 1 0 0

−4 0 1 0

−1 0 0 1



 我們會有

AC1=



2 −1 3 5 0 2 1 2 0 5 3 3 4 −2 7 8





21/2 0 0 0 3 1 0 0

−4 0 1 0

−1 0 0 1



 =



1 −1 3 5 0 2 1 2 0 5 3 3 0 −2 7 8



 = B1.

同理若令

C2=



1 21/2 0 0 0 3 0 0 0 −4 1 0 0 −1 0 1



,C3=



1 0 21/2 0 0 1 3 0 0 0 −4 0 0 0 −1 1



,C4=



1 0 0 21/2 0 1 0 3 0 0 1 −4 0 0 0 −1



,

我們會有 AC2= B2, AC3= B3 以及 AC4= B4.

至於當 A 不是 invertible 時 (即 det(A) = 0), Theorem 5.5.1 就無法幫助我們找出聯立方 程組的解. 不過由於 det(A) = 0, 故利用 Theorem 5.5.1 知若 x1= c1, . . . , xn= cn 為聯立方程 組 Ax = b 的一組解, 則 det(Bk) = ckdet(A) = 0, ∀k = 1,...,n. 換言之, 若存在 k ∈ {1,...,n}

使得 det(Bk)̸= 0, 則聯立方程組 Ax = b 就無解.

Corollary 5.5.4. 假設 A 為 n× n non-invertible matrix 且 b ∈ Rn 為 column vector. 對 於所有 k∈ {1,...,n} 令 Bk 表示將 A 的 k-th column 用 b 取代的 n× n matrix. 若存在 k∈ {1,...,n} 使得 det(Bk)̸= 0, 則聯立方程組 Ax = b 無解.

要注意 Corollary 5.5.4 的反向並不成立. 也就是說當 A 不是 invertible 時, 若對所有 k = 1, . . . , n, 皆有 det(Bk) = 0, 那麼我們是無從判斷聯立方程組 Ax = b 是否有解的. 例如在 A =

 1 1 1 2 2 2 3 3 3

,b =

1 2 3

 的情形很容易判斷 Ax = b 有解, 且 det(A) = det(B1) = det(B2) =

det(B3) = 0. 而當 b =

1 1 1

 時, 很容易判斷 Ax = b 無解, 但此時仍有 det(A) = det(B1) = det(B2) = det(B3) = 0.

由上面這幾種情況可知, Cramer’s rule 並不是有效處理聯立方程組的方法. 一般在處理 特定的聯立方程組, 還是直接用 elementary row operations 處理較為快速. 不過在處理一般 抽象的方程組問題時, Cramer’s rule 因為可以具體描繪出解的形式, 所以是很有用的工具.

我們看以下的性質.

Proposition 5.5.5. 假設 A = [ai j] 為 n× n matrix 其中 ai j ∈ Z, ∀i, j ∈ {1,...,n}. 若 det(A) =±1, 則對於任意 b =

 b1

... bn

, 其中 bi∈ Z, ∀i ∈ {1,...,n}, 聯立方程組 Ax = b 的解皆

為整數.

(7)

146 5. Determinant

Proof. 由 於 det(A) =±1 ̸= 0, 利用 Cramer’s rule 我們有聯立方程組 Ax = b 的解為 x1 =±det(B1), . . . , xn =±det(Bn), 其 中 對 任 意 k∈ {1,...,n}, Bk 為 將 A 的 k-th column 用 b 取代的 n× n matrix. 由於 ai j∈ Z 且 bi∈ Z, ∀i, j ∈ {1,...,n}. 我們知矩陣 Bk 的所有 entry 皆為整數. 利用 determinant 的定義, 我們知此時 det(Bk) 亦為整數, 得證聯立方程組

Ax = b 的解皆為整數. 

另外一個 Cramer’s rule 的應用就是幫我們找到 invertible matrix 的 inverse. 假設 A∈ Mn×n(R) 為 invertible 且 C 為  A 的 inverse, 則由 AC = In, 依矩陣乘法定義我們知 C 的 j-th column

 c1 j

... cn j

 需滿足 A

 c1 j

... cn j

 等於 In 的 j-th column ej. 也就是說 C 的 j-th column

為聯立方程組 Ax = ej 的解. 因此 C 的 (i, j)-th entry ci j 應為聯立方程組 Ax = ej 的解中 xi 之值. 故由 Cramer’s rule 知 ci j= det(A( j, i))/ det(A), 其中 A( j, i) 表示將 A 的 i-th column 用 ej 取代的 n× n matrix. 然而利用對 A( j,i) 的 i-th column 展開求 det(A( j,i)), 我們得 det(A( j, i)) = (−1)j+1det(Aj i) = aj i. 也就是說 ci j 就是 A 的 ( j, i) cofactor (注意 i, j 位置交 換) 除以 det(A).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有以下的定義.

Definition 5.5.6. 假設 A = [ai j] 為 n× n matrix, 對於任意 i, j ∈ {1,...,n} 令 ai j 為 A 的 (i, j) cofactor. 考慮 n× n matrix A 其 (i, j)-th entry 為 ai j. 我們稱 A 為 A 的 cofactor matrix 而稱 A 的 transpose (A)t 為 A 的 adjoint matrix, 用 adj(A) 來表示.

注意 adj(A) 是將 A 的 cofactor 所成的矩陣 A 取轉置而得, 千萬不要忘記取轉置. 另外 要注意不管一個 n× n matrix 是否為 invertible, 皆可定義其 adjoint matrix.

我們回到剛才 A 為 invertible 的情況. 假設 C 為其 inverse. 依 adj(A) 的定義, 我們得到 C 的 (i, j)-th entry 就是 adj(A) 的 (i, j)-th entry 除以 det(A). 因此依矩陣係數積的定義, 我 們有 C =det(A)1 adj(A). 得證了以下的定理.

Proposition 5.5.7. 假設 A 為 n× n invertible matrix. 則 A−1= 1

det(A)adj(A).

Example 5.5.8. 考慮 Example 5.4.4 中的矩陣 A =



2 −1 3 5 0 2 1 2 0 5 3 3 4 −2 7 8



. 在 Example 5.5.3 中 我們解出 Ax = e1 的解, 事實上就是 A 的反矩陣 A−1 的 1-st column. 在 Example 5.5.3 中的

B1=



1 −1 3 5 0 2 1 2 0 5 3 3 0 −2 7 8



 就是將 A 的 1-st column 用 e1 取代所得的矩陣 A(1, 1). 若我們將 B1

的 1-st column 展開求 det(B1)得 det(B1) = (−1)1+1det

 2 1 2 5 3 3

−2 7 8

 = 42 就是 A 的 (1,1)

(8)

cofactor. 同樣的 B2=



2 1 3 5 0 0 1 2 0 0 3 3 4 0 7 8



 就是將 A 的 2-nd column 用 e1 取代所得的矩陣

A(1, 2). 若我們將 B2 的 2-nd column 展開求 det(B2)得 det(B2) = (−1)1+2det

 0 1 2 0 3 3 4 7 8

 =

12 就是 A 的 (1, 2) cofactor. 同理得 B3 是將 A 的 3-rd column 用 e1 取代所得的矩陣 A(1, 3) 且 det(B3) = (−1)1+3det

 0 2 2 0 5 3 4 −2 8

 = −16 就是 A 的 (1,3) cofactor. 而 B4 是將 A 的 4-th column 用 e1 取代所得的矩陣 A(1, 4) 且 det(B4) = (−1)1+4det

 0 2 1 0 5 3 4 −2 7

 = −4 就 是 A 的 (1, 4) cofactor. 注意這裡求出的 cofactor 其實對應到 A 的 cofactor 所成的矩陣 A 會是 A 的 1-st row. 我們求出 A 其他的 cofactor 會有

a2 1= (−1)2+1det

−1 3 5 5 3 3

−2 7 8

 = −64, a2 2= (−1)2+2det

 2 3 5 0 3 3 4 7 8

 = −18, a2 3= (−1)2+3det

 2 −1 5 0 5 3 4 −2 8

 = 20, a2 4= (−1)2+4det

 2 −1 3 0 5 3 4 −2 7

 = 10.

以及 a3 1= 26, a3 2= 8, a3 3=−8,a3 4=−4,a4 1=−20,a4 2=−6,a4 3= 8, a4 4= 2. 因此得

A=



42 12 −16 −4

−64 −18 20 10

−26 8 −8 −4

−20 −6 8 2



, adj(A) =



42 −64 −26 −20 12 −18 8 −6

−16 20 −8 8

−4 10 −4 2



也因此得

A−1= 1

det(A)adj(A) =1 4



42 −64 −26 −20 12 −18 8 −6

−16 20 −8 8

−4 10 −4 2



.

由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利用 adjoint matrix 求反矩陣非常複雜, 所以在實際求反矩陣的情 況還是利用從前學的 elementary row operation 的方法會比較快. 不過在證明抽象理論時, 利用 adjoint matrix 求 inverse 還是很有用的. 例如當 A 的每一個 entry 皆為整數時, 由於 adj(A) 的每一個 entry 也皆為整數, 因此若 det(A) =±1, 則由 Proposition 5.5.7 我們有以下 的結果.

Corollary 5.5.9. 假設 A 為 n×n matrix 其中 A 的每一個 entry 皆為整數. 若 det(A) = ±1, 則 A−1 的每一個 entry 也皆為整數.

———————————– 07 March, 20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至於 type 3 的 elementary column operation 就是把矩陣的 i-th column 乘上 r 後加到其 j-th column.. 由於 column operations 並未用在解聯立方乘組的問題,

由於 reduced echelon form 每一個 row 除了該 row 的 pivot 外, 只剩 free variables (其他的 pivot variable 所在的 entry 皆為 0), 所以可以很快地看出解的形式.. 而我們又知

利用 determinant 我 們可以判斷一個 square matrix 是否為 invertible, 也可幫助我們找到一個 invertible matrix 的 inverse, 甚至將聯立方成組的解寫下.

另外它是由 column 來描繪矩陣的乘法, 在證明或 推導有關矩陣乘法性質時, 有時比式子 (2.13) 利用 entry 來看方便多了..

因此我們只要將 A 化為 echelon form 後計算其 pivot 的個數, 便可以知道 A 是否為 invertible... 我們直接考慮 augmented matrix [A |I 4 ], 利用 elementary row operation 將 A 的部分轉

由於 reduced echelon form 每一個 row 除了該 row 的 pivot 外, 只剩 free variables (其他的 pivot variable 所在的 entry 皆為 0), 所以可以很快地看出解的形式... 而我們又知 每個 echelon

的矩陣皆可利用 elementary row operations 化為 echelon form, 我們可以利用 elementary row operations 將此矩陣第一個 row 以下的部份化為 echelon form.. 但此時因各個 row 的 leading

至於 type 3 的 elementary column operation 就是把矩陣的 i-th column 乘上 r 後加到其 j-th column.. 由於 column operations 並未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