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作為服務系統的人間佛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作為服務系統的人間佛教"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文摘要

福利國家制度被認為可以解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失衡。然而面對人 口老化、少子化的困境後,人們才發現過去在人口紅利、經濟持續擴張情況 下的福利制度是不可持續性的。

人間佛教倡導的服務精神,可以成為紓解福利國家困境的思考模式。人 間佛教不捨一切世間法,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國際佛光 會就是體現行菩薩道、行佛的組織,在現實世界中就能以義工身分修行,行 菩薩道。人間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廟走向家庭,從僧侶走向信徒,

從講經走向服務大眾」,信徒皆可成為服務眾生的菩薩。義工藉發心服務人 群、服務社會來修行,開展了人間佛教,共同建設人間淨土。

關鍵字:人間佛教 福利國家 修行 義工 國際佛光會

作為服務系統的人間佛教

翟 本 瑞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教授

(2)

Humanistic Buddhism as a Service System

Jai Ben-ra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ooperative Economics, Feng Chia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welfare state system is thought to address the social imbalances caused by capitalism. However, facing the plight of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declining birthrate, people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 welfare system of the past in the context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continuous economic expansion is unsustainable.

The spirit of service advocated by Humanistic Buddhism can be a model for consideration in relieving the plight of welfare states. Humanistic Buddhism does not abandon all worldly dharmas, as a bodhisattva is the volunteer of all beings, and volunteers are the bodhisattvas of this world. The 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BLIA) is an organization that embodies the practices of the bodhisattva way and an association that walks the Buddha’s ways. Namely, one can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bodhisattva way as a volunteer in the real world.

Accordingly, Humanistic Buddhism has promulgated “from forests into society, from the monastery into homes, from the monastic community to devotees, and, from sermon to serving others.” Furthermore, devotees can become bodhisattvas that serve all beings. Through actively serving others and society, volunteers cultivate themselves and develop Humanistic Buddhism, as well as establish a pure land on earth.

Keywords: Humanistic Buddhism, welfare state, religious practice, volunteer,

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BLIA)

(3)

前言

蘇格蘭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把由自利心出發的勞動,

藉由「一隻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引導,將眾人追求私利而導致社會公 利的結果,調和了私利和公益,解決了商業營利所產生的道德壓力,為「經 濟學」提供了一套新的倫理學解決方案,開展出近代西方世界的資本主義發 展。此一論理上的解放,讓資本主義成為自足的發展,如脫韁野馬,再也不 受任何約束。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在《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 源》1一書中指出,鑲嵌在市場中的社會制度,以及相關的道德與倫理規範,

隨著貨幣交易全面取代其他傳統交易模式,資本主義讓社群解組,以貨幣為 唯一交易媒介的純經濟行為,逐漸取代各樣的社會行為,資本主義遂成為主 導人類世界的最重要指導原則。

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李嘉圖(1772-1823)的工資鐵律,以及馬 爾薩斯(1766-1834)的人口論,指出人口呈幾何級數增加,但糧食及財物增 加只能以算數級數增加,追趕不上人口增加速度,因此,即使資本家同情勞 工給予較高工資,終究會因人口增加太快,讓勞工永遠停留在最低工資的宿 命。十九世紀初期,悲觀的經濟宿命論,讓經濟學發展成為一套硬心腸的理 論。一方面如果人們不依自利心出發,無論是同情、憐憫等傳統道德與價值 主導的行為,都將減損全社會的價值與財富;另方面唯有硬心腸依循經濟法 則而行,才能成就全社會的最大利益。此一結果不但助長了非道德的經濟行 為理論,更在現實世界開展出全球殖民主義,以及白種人負擔等種族優越主 義的發展。

1. 【匈】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著,黃樹民譯:《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 起源》,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 年。

(4)

馬克斯(1818-1883)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希望提出一套解決方 案。在他看來,生產工具的私有化,造成了貧富差距日增,生產工具的有 無,區分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內部矛盾日益加深,

財富兩極化,最後讓小資產階級兩極化成為大資產家或是淪為無產階級。財 富集中結果貧無立錐之地,但富者將財富累積在少數人手中。伴隨著大部份 人都變成赤貧,終將造成無產階級革命,將生產工具公有化,達到共產社 會,解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問題。

兩次世界大戰階段,最關鍵問題都在於社會貧富差距過於懸殊,經濟問 題和社會問題同時存在,革命一觸即發。二次大戰後,歐洲國家為了避免共 產主義擴張,並解決資本主義體制中的社會不平等性,特別將社會保障制度 納入資本主義制度之中,以彌補經濟自由主義所帶來的社會風險,發展出福 利國家,以調節資本主義所可能產生社會危機。而這種博蘭尼(K. Polanyi)

所稱的「嵌入式資本主義」維持了戰後很長一段時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其作法為許多後起的工業國家所效法,以解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然而,

福利國家的作法在經濟擴張期間相當有效,但到經濟成長放緩,甚至經濟衰 退時就會產生許多危機。2

一、福利國家的興衰

1942 年 11 月, 倫 敦 政 經 學 院(LSE) 院 長 貝 弗 里 奇(William Henny Beveridge)向英國戰時內閣提交著名的《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報告,全 面闡述英國戰後社會保障的重建方案。1948 年 7 月 4 日,工黨首相艾德禮

(Clement Attlee)宣布國民保險法、國民救助法、國家健康服務法開始實施,

2. 周弘:〈歐洲國家公共養老金改革的路徑選擇:結構還是參數?〉,《歐洲研究》,

2017 年第 5 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頁 16-30。

(5)

開啟了福利國家的先河。同時,學者蒂特馬斯(Richard M. Titmuss)認為政 府不僅要提供國家福利,更應該提供普遍性而非片面性的社會福利。資本主 義破壞了傳統社區的安全保障機制,上述這些想法為現代工業社會提供民眾 所需要的普遍性社會服務,構成了戰後福利國家的核心內容,福利是國家的 責任,不僅針對少數社會弱勢族群的服務,更應擴大到所有社會成員,以普遍 性、全面提升社會福祉為目標。3此一原則也成為歐洲以及各國推動社會福 利制度時的參考。歐洲各國也依此原則逐漸建立出令各國稱羨的福利國家 制度。

福利國家制度相當程度解決了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矛盾。累進稅率、

退休金制度、失業及殘障救濟,以及社會保險制度的推動,讓傳統資本主義 負面效果得以抵消,歐美各國不但可以享受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美好成果,

同時也透過福利國家制度達到社會主義價值保障,馬克斯「資本主義必然崩 潰」的預言終究沒有在先進資本主義社會中實現。經濟成長果實讓歐美社會 大部分人都能得到社會照顧,不在生存底線上掙扎,二次大戰之後,人類社 會維持了半個世紀以上的和平與繁榮。

然而,隨著全球化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資本主義加上福利國家的模式 逐漸受到挑戰,尤其到了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歐洲許多國家同時面臨國家 債務危機、失業率攀升、稅收減少、人口老化等問題,各項福利支出不得不 縮減時,福利國家的可持續性就受到嚴重挑戰。人們才發現,原先馬克斯對 資本主義所提出的批評,並未隨時間而解決,反而是受到遮掩,到無法再壓 抑時才全面爆發,而不可收拾。

3. 林閩鋼、梁譽:〈社會服務國家: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公共行政評論》,第 5 期,廣州:廣東省人民出版社,2016 年,網址:http://www.caoss.org.cn/UploadFile/

news/201612112581837333.pdf

(6)

皮克第(Thomas Piketty)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中,論及社會的 不平等性日益擴張,已經接近兩次世界大戰前夕水準,足以爆發戰爭邊緣的 社會矛盾狀況。4圖一可以見出,二次大戰後所得重分配,美國的所得不平等 性得到抑制,一直要到二十世紀八○年代才開始逐漸攀升、迅速惡化,2008 年達到了最高峰。

4. 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圖一

(7)

圖二可以見出,相較於美國的自由主義、資本主義,歐洲在福利國家的基礎 下,所得不平等性較美國要溫和許多。

圖二

圖三

(註:圖一至圖三出處:托瑪.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新北市:衛城出 版社,2014 年,頁 291、322、324)

(8)

同樣的,由圖三可以見出,開發中國家所得分配在二次大戰後也趨於平 等化,直到二十世紀九○年代後期全球化發展,才開始迅速惡化,幾乎又重 新回到二次大戰之前的水準。

樂施會(OXFAM)的調查顯示,2016 年時全球 1% 富人擁有全球一半 的財富,相當於其他99% 人口財富的總和。而最富有的 10% 人口擁有全球 87% 的財富。全球經濟發展的成果,大部份被富人分走,過去 20 年間全球 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一般民眾的生活壓力日增。樂施會更在2019 年世界經濟 論壇(WEF)登場前公布了對財富分配的調查,2018 年全球最有錢的 26 位 富豪所擁有的財富,比起全球最窮半數人口38 億人所擁有的財富還要更多。

不但如此,全球億萬富豪的財富在2018 年增加了 12%,相形之下,另外一 半38 億人口的財富減少了 11%。如果想辦法縮減不平等性,資本主義的內在 矛盾終將帶來全球的災難。

此一差距隨著平均壽命延長更形嚴重。至二十世紀末期人類平均壽命比 起一世紀前延長了將近三倍,從三十歲增加到八十歲。如何讓晚年不從事勞 動人口仍能享受安穩生活,退休養老制度應運而生。美國自從1952 年通用汽 車公司設立第一個現代養老基金後,資本主義就逐漸轉型成為勞工透過養老 基金掌握大企業股成為生產工具擁有者,將資本家 勞工二分的模式加以轉 換,成為不折不扣的「社會主義國家」。美國《退休金改革法案》(Pension Reform Act, 1974)5代表著二十世紀後期全球用以解決老年人口退休後生活福 利的制度設計。藉由養老基金投資在高收益金融商品獲利,增加退休人口晚 5. 現代社會退休金制度最核心的四項基本原則為:(1)將員工的養老基金作為「投 資基金」進行獨立而專業的管理;(2)員工養老基金只能最低限度地投資於他們 所在的企業,或者完全不能進行這種投資;(3)對任何一家企業的投資在比例上 絕對不能超過該企業資本總額的5%;(4)對任何一家企業的投資在比例上絕對 不能超過養老基金總資產的10%。參閱詹文明:〈養老金為什麼要革命〉,收錄 於彼得德魯克:《養老金革命》,劉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年,頁 3。

(9)

年生活所需資金。

然而,當初制度設計時,沒有把少子化及人口老化問題納入考量。二次 戰後1946 年至 1964 年間,全球嬰兒出生潮,帶來相當多人口紅利,當時老 年人口占人口比例相當低,納稅人口的撫養比相當低,社會福利支出並不構 成壓力。時至今日,當年嬰兒潮人口都已達退休年齡,各國少子化危機,為 財政帶來相當大壓力。養老基金存在的意義,在於購買力能夠有效儲存,並 在未來具有實質提領的能力。這些都預設著養老基金應該核實提撥、有效管 理,且能複利增值,讓每個人都能在未來領取到自己應享的福利。然而,

許多國家養老金多採隨收隨付方式,在少子化及人口老化雙重壓力下,加 上金融系統萎縮、高獲利投資不再時,全球公共養老金都面臨了不可持續的 窘境。6

這時,傳統福利國家制度就無法發揮應用功能。一方面生產與納稅的人 減少,另方面退休需要福利保障的人口增加,加上每個國家國債都超標,而 經濟發展與稅收都停滯,無法撐起過去光鮮亮麗的社會福利制度。

過去,歐盟國家社會保護,從功能上劃分出疾病和醫療護理、殘疾人保 障、養老保障、遺屬保障、家庭和兒童保障、失業者保障、住房保障、反社 會排斥等八大功能,每項功能都包括若干具體支出項目,給付又可分為現金 給付(Benefits in Cash)和實物給付(Benefits in Kind)兩種類型。但是,從 二十世紀九○年代中期開始,受到財政限制,將社會保險中現金給付部分予 以「瘦身」,成為各國社會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標。以瑞典為例,1994 年起對 原有「國家基本養老金+ 與收入相關聯的補充養老金」的養老金體制改革,

引進個人名義帳戶的形式,緩解了政府嚴重財務失衡和財政赤字,分擔了養 6. 參閱翟本瑞:〈全球化的轉型與挑戰:金融社會學的考察〉,收錄劉世定主編:《經

濟社會學研究》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年,頁 21-51。

(10)

老金支付的風險。此後,為減少財政支出,將福利國家「社會服務化」的發 展趨勢,成為各界研究福利國家的全新思考視野。7

對福利國家的反省,不僅只是因為財政上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因為無所 不包、由國家主導的各種社會福利不僅效率低,也存在許多浪費,更可能造 成民眾「福利依賴」(welfare dependency)的問題,進而產生諸多嚴重資源 誤置的情況。比起私人慈善事業更無效率,更會排擠私人慈善事業的活動。8 面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各國開始提高退休準備金、減少退休給付、延長 退休年齡等措施,都說明了過去社會福利的措施,以及福利國家的作法,都 有更仔細檢討的必要。

全球化、自動化,造成低技術勞工的大量失業,各國在國家競爭力與社 會福利間面臨抉擇的兩難,在效率與平等間要取得平衡不是容易之事。這正 說明二次戰後逐漸形成的福利國家制度,面臨了嚴重的考驗。9

2006 年歐盟提出「普遍利益的社會服務」(Social Services of General Interest, SSGIs),用以取代現金補貼,以提供人們「再次融入的機會」和

「良好開端的機會」,使其具備積極參與市場和社會的能力,從而提高社 會凝聚力和國家競爭力。歐洲福利國家「社會服務化」已經成為發展趨勢,

社會服務在GDP 和社會給付的比例逐漸增加,現金給付相應減少,社會服務 的影響和作用加大,「準社會服務國家」開始出現。福利國家似乎有從社會

7. 林閩鋼、梁譽:〈社會服務國家: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公共行政評論》,

2016 年第 5 期。

8. 熊躍根:〈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國家危機與變革的再思考〉,《學海》2010 年第 4 期,

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頁44-54。網址:http://www.shehui.pku.edu.cn/upload/

editor/file/20180316/20180316131448_3903.pdf

9. 呂建德:〈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式國家?: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危機〉,《台灣社 會學》,2001 年第 2 期,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頁 263-313。

(11)

保險式的國家,轉變成為「社會服務國家」的趨勢。10

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失業問題嚴重、退休制度失靈、政府財政資源限縮,

更重要的是全球化、科技發展帶來社會心靈嚴重的不安,如果沒有建立有效 的補救措施,類似兩次世界大戰前期的社會氛圍,更醞釀要爆發全球不滿情 緒。這也是為何世界各地民粹主義抬頭、種族主義蔓延、恐怖主義發生,人 心人性動搖,人們無法安居樂業的理由。二十世紀七○至八○年代,歐美社 會擁有過剩的人口紅利、老年人口比例不高、經濟成長快速,正是社會福利 發展的黃金年代。然而,時至二十一世紀,所有問題接踵而至,社會福利因 財政困難、經濟成長趨緩而大幅縮減,我們需要一套可持續的社會福利政 策,否則所有立意良善的福利政策都將面臨不可持續的困境。

二、修行與服務

星雲大師提及一九五○年代印順長老剛從香港到台北時曾對他說:「現 在的人常說要修行,其實只不過是將修行當作『懶惰』的代名詞而已!」

同樣的想法,道源法師也曾對他說「修行!修行!都快把佛教『修』得沒有 了!」星雲大師指出,不是真正明師是無法講出這麼深刻的感言,也正因為 心懷悲憫的菩薩,因深思時弊才能有如此高瞻遠矚的見地。他也因而時時提 醒自己要做真正的修行人,不能用修行作為懶惰的藉口。但是,過去佛教不 鼓勵弘法利生、不重視世法欲樂,多強調明哲保身、入山修行,或是自我關 閉,因而無法深入社會人群,讓修持與生活脫節、真理與大眾遠離,以致讓 邪魔外教到處橫行,讓迷信愚昧到處猖狂。佛教放棄世間一切成就的好因、

好緣、好事,只在個人「修行」上著力,但修行真可以成為遁世避俗、逃脫

10. 林閩鋼、梁譽:〈社會服務國家: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公共行政評論》,

2016 年第 5 期。

(12)

現實的藉口嗎?星雲大師以此自戒,認為真正修行,要弘化奉獻世間,此 後,大師再也不曾以修行作為懶惰的藉口,反而發心服務、勤勞負責,更 能刻苦砥礪,為眾辛勤服務。11

青少年時期,我在叢林參學,從棲霞律學院到寶華山學戒堂,從 焦山佛學院到金山天寧寺的禪堂,無論在律門、教門、宗門,我 都刻苦砥礪,認真學習,隨眾上殿、出坡作務、春夏禪七、秋冬 佛七,甚至行堂、典座、香燈、司水,更要上山砍柴,河邊擔 水,我也都任勞任怨,全力以赴地為全寺數百人辛勤服務。寒來 暑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載星霜,就這樣一轉而過,我不 知道這樣是不是修行?總之,我都能直下承擔,法喜充滿地度過 這段基礎的參學時期……

那時,我雖年輕,求證心卻非常殷切,希望能加緊修持,但是想 到自己對人間毫無貢獻,對師門又無建樹,怎敢對常住有自私的 妄求?怎敢遠離大眾而獨自修行?因此,只有在不礙工作,不為 人知的情況下過午不食,刺血寫經,深夜禮佛,打坐參禪,偶爾 也一年半載的禁語不言,或閉眼不看,或利用假期禁足,以埋首 經藏……凡此不一而足的密行體驗,雖然沒有令我豁然開悟,卻 長養了我對佛法的信心道念。12

星雲大師自述,雖然長期在僧院中苦行,也從不敢離開僧團獨居,修行「只 是自己在生活中默默的密行」,來台之初在各寺廟中從事卑微工作、服務寺 眾,「繼而在南北各地奔波授課、弘法、撰文、寫書」,到創立佛光山建 立文教、慈善事業,以及在海內外奔波弘法,建寺安僧,為信眾成立佛光會,

11. 星雲大師:〈修行的真義〉,《往事百語 6》,網址:https://reurl.cc/Na205q。

12. 同註 11。

(13)

「總是將我所了解的佛法行於日常,與生活相結合」,「我不高談修行,只 一心一意,如理而行」,因為人間佛教不捨一點世法。星雲大師遵照太虛 大師「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實踐六祖惠能大師「佛法不離世間覺」的主張,

認為真正的修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家仙術,而是在世俗人間修行,「講 經弘法是修行,服務大眾是修行,福國利民是修行,五戒十善是修行,正見 正信是修行,結緣布施是修行,慈悲喜捨是修行,四弘誓願是修行。人間 的佛陀,不捨棄一個眾生;人間的佛教,不捨棄一點世法。我們認為:乃至 行住坐臥,揚眉瞬目、舉心動念、示教利喜……哪一樣不是修行」?13

佛教不應是遁世不參與社會的。認為佛教脫離現實世界其來有自,中 國佛教明清以降受政治的迫害由社會走入山林,不但佛教界自我修持不與人 爭,外界也認為佛教是清淨修行的宗教。

早在太虛大師倡導「人間佛教」時,就提出「契理」和「契機」兩大原 則,強調佛教徒要在「培本報恩」、「服務社會」和「建設國家」的人生道 路上進一步「進德修道,依佛而學」,要依佛陀的教法去信、解、行、證,

以超越生死苦海的厄難。而只有「依佛的法而行住坐臥不離,才有出離生死 苦海之一日」。14星雲大師追隨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強調回歸到佛陀本 懷,更指出「欲為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菩薩慈心悲願需表現在發 心利益大眾,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才有資格稱為菩薩。

他指出:

佛教裏的四大菩薩,他們都是眾生的義工:觀音菩薩尋聲救苦,

給人無畏,是芸芸眾生中最有大悲心的義工;文殊菩薩以智慧啟

13. 星雲大師:〈修行的真義〉,《往事百語 6》,網址:https://reurl.cc/Na205q。

14. 洪修平:〈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發展的兩個向度〉下,人間佛教講壇,2019 年 4 月23 日,網址:https://reurl.cc/xDWL6e。

(14)

發眾生的心靈,是最有大智慧的義工;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 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最有大願力的義 工;普賢菩薩以十大願做為眾生實踐的法門,是最有大苦行的義 工……

翻開佛教典籍,可以發現歷代的禪宗祖師大德,有很多都是發願 生生世世要為眾生服務,例如溈山靈祐禪師發願來世做眾生的老 牯牛、趙州禪師往生後願入地獄救度眾生。也有的祖師大德終其 一生頭陀苦行,無怨無悔。例如雪峰禪師在洞山座下擔任飯頭、

曉聰禪師在雲居座下擔任燈頭、稽山禪師在投子座下擔任柴頭、

義懷禪師在翠峰座下擔任淨頭,乃至天童寺的道元老和尚負責典 座,一做六十年,直至耄耋高齡還在大太陽下曬香菇。這種「但 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精神,正是義工菩薩的最佳 寫照……15

開悟的高僧大德,多從各樣作務中體證悟道。因此,星雲大師特別強調「服 務就是修行、發心就是修行、苦行就是修行」。16行菩薩道要從修行出發,

但修行不應只是誦經,更應從服務、發心、苦行出發。只要是發了菩提心,

願意奉行菩薩道的人,他必定肯發心為人服務,必然願意做眾生的義工。於 是,星雲大師指出,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這應該是對人 間佛教最好的寫照。國際佛光會是體現行菩薩道、行佛的組織,本此精神,

不必遁居山林修行,在現實世界中就能以義工身分修行,行菩薩道。星雲大 師對佛光會會員的開示,正可以說明在社會中修行、在生活中修行的真諦:

15. 星雲大師:〈菩薩與義工〉,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演說,2008 年,

網址:https://reurl.cc/Na2449。

16.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僧侶修持的回憶〉,《貧 僧有話要說.三十二說》,網址:https://reurl.cc/Na24Q9。

(15)

自從創會以來,我們的會員們除了經常發心到寺院道場服務,諸 如行堂典座、接聽電話、知賓接待、交通指揮、環境打掃,乃至 文書抄寫、電腦編輯、海報製作、文宣聯絡等,同時也代表佛光 會深入社會各階層擔任義工……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真正的修行,就是為人服務,就 是發心利他。因為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我們每一個人的生 存,都是靠著父母親人、社會大眾,包括士農工商等各種因緣共 同成就,我們才得以存在。別人成就我們,我們也應該給別人因 緣,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就是「義工」最大的意義。

所以學佛修行,就是行菩薩道,進而成就佛道。在完成佛道之前,

要先發心為人服務,最好的途徑就是做大眾的「義工」……

發心當義工,能以工作來為人服務,甚至把工作當成是自課修 行,從義工服務中廣結善緣,修福修慧,一旦人道完成,自然

「人成即佛成」。因此在學佛道上,只要能學習菩薩倒駕慈航 的悲心、扶惑潤生的願力,以義工服務來自度度人,自能成就圓 滿的菩提道果……。17

於是,人間佛教應重視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衣食住行,所有作務、勞動都應當 成修行。而「居家的修行、工作上的修行、人我關係的修行,以及在五欲六 塵裡如何克制自己、超越自己,是昇華自己的修行」。所以星雲大師把「『修 行』改作『修心』,因為修心是要從內心變化氣質、淨化心靈,淨化自己的 思想、身心,長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做人正派。就像『八正道』裡的正見、

正思惟,所謂『佛法無量義,應以正為本』,等於儒家所說:『寧可正而不

17. 星雲大師:〈菩薩與義工〉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演說,2008 年,網 址:https://reurl.cc/Na2449。

(16)

足,不可斜(邪)而有餘』,這是重要的行事原則,才能算是真的修行」。18 如果僧眾都去閉關、入山修行,誰來接引信眾、教化眾生?星雲大師特 別強調修行不能以遁世避俗作為逃脫現實的藉口,而應腳踏實地的自我健 全、犧牲奉獻。19於是,僧、俗二眾都發心做義工,都能服務社會、服務眾 生,人間佛教才能普照大地,成為僧、俗二眾的修行準則。

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讓佛教走進人群、走進社會、走進生活以及走 向國際的同時,還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讓人們能 夠親近佛教。星雲大師深知人生離不開金錢、愛情、名位、權力,因此又不 斷提倡「要過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藝術的 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20換言之,人們不必遁走 山林、苦行念佛,在社會生活中就可以修行、透過服務眾生就可以修行,讓 佛教能夠現代化、合理化、生活化,更能藉佛法提升精神生活、社會生活層 次。佛教不再與現實社會割離,不再與社會生活脫節。星雲大師強調:21人 間佛教有別於以往深山修行的佛教,是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廟走向家庭;

從僧侶走向信徒,從講經走向服務大眾。

三、服務社會的形成

一般修道者只要具備信心、行善結緣就是標準的佛教信徒。但是出家僧 侶是為行者,要苦行具足,才能悟道。星雲大師指出,自古高僧大德的修持,

18.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僧侶修持的回憶〉,《貧 僧有話要說.三十二說》,台北:福報文化,2015 年 6 月,頁 454。

19. 同註 18,頁 456。

20. 高希均:〈導讀.台灣的「星雲奇蹟」人間佛教在寧靜中全球興起〉,滿義法師: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文化,2005 年,頁 3。

21. 引自林洛瀅:〈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觀 重視心〉,《人間福報》2012 年 12 月17 日,網址:https://reurl.cc/Gka4py。

(17)

往往在飢餓的邊緣、在辛勤勞務、在艱難困苦、在遭受冤枉委屈中苦行十年、

八年,才能有所成就。但除了苦行以外,如果沒有發心,以慈悲心對社會服 務,救苦救難,不能給人緣分、給人歡喜、給人利益,則其道行也不能增加。

同時,他們還有極大的忍耐力,對苦難、壓迫、冤枉、委屈甘之如飴,以及 廣遠的修養能量、般若智慧,更能看清人間事理、不計利害只講道義。如此 修行涵養、千錘百鍊,才能成就「古德高僧」。22

然而,這並不意味一般信徒與得道高僧間存在本質差異,有著不可跨越 的鴻溝。所有人都可以服務他人,也可以在服務過程中修行,在修行中體悟。

這裡有層次境界差別,但信徒通達佛法、修行佛陀啟示,與得道高僧是在同 一途徑之上。砍柴擔水、禮佛參禪、埋首經藏都是修行,而服務眾生更是修 行的具體展現。服務不只是勞務,更是自省發心的起端。星雲大師指出:

修行倒不一定要到佛前去拜願、誦經、念佛,能夠當然很好;重 要的是,平時要懂得反省、慚愧、知苦惱、發道心,從服務奉獻 中,忘記自我,擴大生命。如《金剛經》說:胎、卵、濕、化,

皆入無餘涅槃,而無一眾生可度;從利濟眾生中,發揮生命的價 值,才是最大的修行!23

星雲大師2008 年在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演講時就特別指出:

「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菩薩倒駕為了度眾,義工修 行為成菩提」,「菩薩永為苦海舟航,義工常作不請之友」,「菩薩修證階 位不同,義工奉獻層次有別」。他特別指出義工的祖師就是佛陀,佛陀成道

22. 星雲大師:〈祖師從苦行出身〉,《佛法真義》,人間通訊社,2017 年 5 月 7 日,

網址:http://www.lnanews.com/news/。

23.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36.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86〉,《人間福報》

2019 年 5 月 8 日,網址:https://reurl.cc/72E7KD。

(18)

後行腳弘化五十年,做眾生的義工。於是,人人當義工,正是諸佛菩薩的精 神體現!星雲大師更期許國際佛光會的會員,能發願當義工,「效法諸佛 菩薩的精神,以真理為人服務,豎立義工的榜樣,並能從服務奉獻中自我成 長,繼而影響家人、親友、社會,一起從佛法中獲得昇華」,24以建設人間 淨土。

星雲大師進而認定佛光會員的任務包括:「鼓勵研究佛學、護持文教事 業、舉辦社會服務、發展佛教教育、推動國際弘法、建設人間淨土。」25不 寧唯是,星雲大師更將服務社會當成修行,並以此告誡弟子。永本法師指出:

星雲大師曾說:「佛教如果不能服務社會,佛教就會被社會淘汰,失去佛教 存在的價值。」26覺培法師認為「在大師的堅持與努力下,讓佛教從山林走 向社會、從寺院走向家庭、從出家走向在家,從靜態走向動態,從講說走向 服務、從平面文字走向媒體傳播,使得信眾歡喜為社會、民眾服務與奉獻,

出家弟子以無求的心,做入世服務的工作」。而這是星雲大師讓佛教能夠走 向世界、走向五大洲最重要的基礎。27

從山林走向世界是佛教的開展,宗教可以滋養心靈,但更重要的是佛教 要走進每個人。星雲大師強調佛教要「以人為本」,他提倡「人人是佛」,

每個人都要有「我是佛」的自覺,佛並不僅是供起來拜的,而是要自我承擔

「我是佛」的信念,走進社會、走進家庭、走到信眾、從講經說法走到服務

24. 星雲大師:〈菩薩與義工〉,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演說,2008 年。

2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戒學〉,《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

2008 年,台北:香海文化,頁 91。

26. 永本法師:〈試析《星雲大師全集》對當代佛教弘化之意涵〉,收錄《二○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高雄:佛光文化、財團 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8 年,頁 68,網址:https://reurl.cc/Va2NYy。

27. 連憶蘭:〈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 星雲大師提倡共識與開放〉,人間通訊社,

2016 年 11 月 4 日,網址:https://reurl.cc/9zq90j。

(19)

大眾,這就是「人間佛教」。28

「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甚至每個人要有「我是佛」的 自覺,這並不意味人們什麼都不必做就會自動成佛。從凡人到成佛,中間還 有諸多修行次第,並非頓悟即心成佛。人生無處不是修行,處處充滿佛法,

但要能夠進入,要從利他服務出發,星雲大師一輩子刻苦砥礪、禮佛參禪、

埋首經藏、服務寺眾、走向人群、奔波弘法,就是佛陀本懷的志業,也是一 輩子修行的最佳典範。

星雲大師自述,他的生命每十年為一個時期,可以劃分為「成長、學習、

參學、文學、歷史、哲學、倫理、佛學」等人生的八個時期,最後一切都回 歸到「佛法」裡,因為在佛法的「一真法界」裡,生命才能圓滿。29但是,

前面七個時期仍需以佛法為指引、為依歸,在現實世界中修行,才能成就佛 法。星雲大師以苦行出身,在作務中服務人群,開悟見性,同時將擴大自我,

服務人群,提升生命的價值當成最重要的修行,「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 事因緣、心意和樂,是人間佛教宗要。」人間佛教要從菩提心出發,以利他 性與普濟性來行菩薩道,要能「上弘佛道,下化眾生」,實踐佛陀對人間的 開示、教化,效法佛陀犧牲、奉獻的行誼,服務社會。具體開展將體現在以 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而大 乘佛法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展現圓滿修 行。星雲大師揭示人間佛教宗要,家國為尊為首,人們發心以服務成就家國,

人間佛教才能真正開展。星雲大師強調「有了人間佛教思想,必然會產生人 間佛教的言行,必能歌頌人間的善美、讚歎人間的和樂,乃至推動利他的工 28. 羅智華:〈如何幸福安樂 星雲大師:做己貴人〉,《人間福報》,2013 年 1 月

8 日,網址:https://reurl.cc/b6dDmM。

29. 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百年佛緣 12.行佛篇 2》,網址:https://

reurl.cc/5g34bz。

(20)

作、發起助人的服務」。30

星雲大師上承太虛大師鼓勵在家菩薩發大悲心,以智力能力挺身而出,

為保障人民大眾利益,為國家服務。而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如他 為佛光山所訂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在 他看來,肯給人、肯服務、肯助人一臂之力,與人結緣,給人歡喜的,就是 佛陀在人間所給予眾生的教導。太虛大師曾自謙:「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 稱我為菩薩。」同樣的,星雲大師特別指出:「說我是比丘吧!不敢當,比 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說我是佛嗎?我也還沒成佛,但願稱我為服務 眾生的菩薩。菩薩不是泥塑,供在佛堂的,而是在人間活躍,有覺悟,有度 眾個性的大有情。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為菩薩。所以太虛大師一生提倡『人生 佛教』,最後就歸納到菩薩學處,學菩薩就是人間佛教的旨趣。」31

學菩薩不能成為自了漢,更要能自度度人。要變成一個組織,才能發揮 作用。而這個組織應是僧俗二眾共同努力,方能成就事功。僧界就是佛光山,

俗界就是國際佛光會,兩者合作,為人間佛教的推動共同努力。星雲大師在 論及國際佛光會的發展時特別指出,國際佛光會在世界各地弘揚佛法,會務 發展可以從四大主軸看出:(1)從統計數字來看佛光會的會務發展;(2)

從家庭和諧來看佛光會的會務發展;(3)從社會關懷來看佛光會的會務發展;

(4)從國際聯線看佛光會發展。其中第 3 項社會關懷面,「為了響應環保,

保護生態,提倡資源回收、植樹救水源、綠化環境等活動;為了推廣健康人 生,舉辦慢跑運動、素食品嚐會、家庭常識座談會;為了挽救社會,改善風 氣,佛光會配合政府,投入反毒運動,到各地監獄宣導,舉辦三皈五戒、八 30.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2016 年,高雄:佛光文化,頁 43-44。

3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重光〉,《佛教叢書 5.教史》,網址:https://reurl.cc/

Rd2W29。

(21)

關齋戒修道會,在戒毒村安排專人負責,並為受刑人發起「開啟心靈」贈書 活動;為了造就國家未來棟梁,辦有兒童夏令營、青少年夏令營、青年生活 營等等,其他如特殊學生遊藝會、生命之旅、把心找回來、時時樂清貧、慈 悲愛心列車運動等等」,佛光會不但是重視社會福祉的社團,更能發揮「人 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成立「急難救助委員會」並在世界各地賑災救難,

群策群力,躬身實踐。32而這所有一切,都顯示佛光會會員從義工活動中體 現修行、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佛法。佛光會提供信眾行菩薩道,修菩提法的道 場。「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義工以生活中的作務和發 心為修行,開展了人間佛教。

四、結論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改變了全球的經濟系統與社會結構,所有資源 進入交換系統,完全以金融與貨幣為交換中心,人際關係也被金融系統與市 場法則所支配。社會正義、人性尊嚴、價值與道德都被資本主義系統所左右。

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矛盾與日俱增。面對龐大的系統問題,販夫俗子無 力抗拒。為了彌補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矛盾,無論是累進稅率、養老金制 度、社會福利措施都只能彌補些微困境所造成的問題。於是,在政府與民間 企業之外,第三部門,包括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的形成,都是為了部分 解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失衡。然而,根本的問題並未解決。

尤有甚者,2008 年金融風暴後,我們才發現過去的福利制度是不可持續 性的,是透過人口紅利、經濟持續擴張、過度的財務槓桿操作、老年人口尚 未到達退休年紀等短暫的擴張階段繁榮景象。將國家潛在負債、少子化又大

32. 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的發展〉,《佛教叢書 5.教史》,網址:https://reurl.cc/

gvr4N7。

(22)

量退休人口造成沉重的撫養負擔、養老基金提撥不足、金融市場低迷等未來 將持續相當長的人類困境考慮進來,目前世界各國所有社會福利制度,都不 足以持續提供未來世代享用,是一個看得見、享受不到的假福利。許多國家 已經將法定退休年齡延後、個人及雇主提撥金額提高、退休領取金額下調,

甚至以服務取代現金支付以減少開支,但仍無法徹底解決既存困境。

或許,人間佛教倡導的服務精神,可以成為紓解福利國家困境的思考模 式。佛教強調修行,過去人們常將遁世走入山林的清修,視為修行最重要模 式。然而,在印順長老及星雲大師看來,這樣的修行太過消極,往往成為逃 脫現實的藉口。佛教中的四大菩薩,及歷代禪宗祖師大德,都是為眾生服務 的義工,人間佛教不捨世法,在世俗中行住坐臥、一切活動都可以修行,菩 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本此精神,國際佛光會就是體現行菩 薩道、行佛的組織,在現實世界中就能以義工身分修行,行菩薩道。於是,

人間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廟走向家庭,從僧侶走向信徒,從講經走 向服務大眾」。只要是自省發心,無論砍柴擔水、禮佛參禪、埋首經藏都可 以是修行,而服務眾生更是修行的具體展現,人人當義工為社會服務,就是 諸佛菩薩的精神體現,從服務奉獻中自我成長,繼而影響到家人、親友、社 會,共同自佛法中獲得昇華,建設人間淨土。

於是,人人是佛,從發心服務出發,在義工活動中修行,肯給人、肯服 務、肯助人一臂之力,與人結緣,給人歡喜,社會就能更為和樂圓融。因此,

學佛有了現世關懷的投入目標,更有解決社會問題的價值關聯,最終要以實 踐成效考驗修行意義。因此,僧俗二眾共同努力,為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

因此,解決社會問題就不必然只是投入金錢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社 會福利就是客觀計算受補助者所需最基本應有需求,再換算成金錢以提供補 助。這種補助方式雖然解決了一時的問題,卻不是最好方式。一方面社會福

(23)

利制度成本相當高,也存在許多浪費,更造成民眾過度依賴福利,很可能是 低效率的作法。另方面領取福利救助的人與納稅人繳稅都成為客觀的權利與 義務,沒有感恩慈悲之心,完全沒有人與人相互砥礪的感受。

如果是以義工服務取代部分福利措施,施與受兩造有著良好的關係,共 同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努力。接受協助的人有能力時願意擔任義工、回饋社會;

擔任義工者本乎慈悲與修行,服務品質更好,更能有效解決既存問題。於是,

人人擔任義工、人人服務社會,取代僅只是現金投入的福利措施。施與受者都 在佛法薰習中提供與接受服務,不但能夠解決問題,更能提升服務品質。

服務就是修行,在服務過程中,「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 人方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共同解決社會問題。如此的服務,才能真 正達到「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事因緣、心意和樂」的目標,彼此服務、

共同服務、快樂服務,最終成為「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目標,解決 既有社會福利制度上的困境。

信徒皆可成為服務眾生的菩薩。義工藉發心服務人群、服務社會來修 行,開展了人間佛教,共同建設人間淨土。

(24)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人間佛教佛陀本 懷》,2016 年,高雄:佛光文化出版。

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2008 年,台北:香海文化。

3. 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文化,2005 年。

4. 《二○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輯五: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高雄:

佛光文化、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8 年。

5. 【匈】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黃樹民譯:《鉅變:當代政治、

經濟的起源》,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 年。

二、期刊論文

1. 周弘:〈歐洲國家公共養老金改革的路徑選擇:結構還是參數?〉,《歐 洲研究》,2017 年第 5 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2. 林閩鋼、梁譽:〈社會服務國家: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公共行政 評論》,2016 年第 5 期。

3. 翟本瑞:〈全球化的轉型與挑戰:金融社會學的考察〉,收錄劉世定 主編:《經濟社會學研究》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年。

三、網路資源

1.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星雲大師文集》,網址:http://www.masterhsingyun.

or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eywords: Buddhacization, Changing Buddhism, The Young Men’s Buddhist Monthly, Innovation of Buddhism,

This paper makes reference to the life education contained in Humanistic Buddhism by analyzing how Humanistic Buddhism propagates the Buddha’s instructions on practicing

最後特別提出說明,本研究用戶端作業系統為 Win 2000 Professional,伺服 器端作業系統為 Windows 2000 Server 並啟動 Active Directory

Last but not least, a summary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enerable Master's thought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how Humanistic Buddhism, as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 為了更進一步的提升與改善本校資訊管理系 的服務品質,我們以統計量化的方式,建立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 Buddhism Goes to the Movies: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Though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