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編按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 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 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 子等記錄。大師生來有人間性格,和佛陀、歷代推動人間佛教的大 德遙相呼應。他一生遵循著佛陀的教法,促進佛教的團結,推動佛 教的人間化、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不遺餘力,對人間三好、四給、

五和、六度萬行一生奉行。大師自覺老邁體衰,眼耳退化,難再聞 問世事,但〈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文,從大師心田裡流瀉出對佛 教古今、未來的看法,甚為難得。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養人間 的佛陀。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一、總說,二、佛陀的 人間生活,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

五、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六、總結,總字數近14 萬字。

由於本文已結集出書,故第三章之後,本刊不再連載,歡迎讀 者來函索取《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

星雲大師

(2)

佛陀說法,都是隨弟子的根機利鈍,而有不同的教化,但是佛 陀也有許多基本的思想、教義。例如,全世界公認的原始佛教時代,

佛陀經常講苦、空、無常、無我;到了後期,才鼓勵信徒要行六度 萬行,要發四無量心,要學四弘誓願等。

我們所了解的原始佛教,佛陀對人間的看法,說苦、空、無常、

無我等,是非常究竟的。不過,後代的弟子、信徒,因為對佛陀的 教化沒有深刻的體認,多從消極上講說人間的苦、空、無常、無我,

使得一般信徒都跟著從消極面去體會,讓人感覺到佛教的人生沒有 美景、沒有光彩。

遙想人間的佛陀都在社會上生活、托缽、乞食、說法,度化眾 生,後代的佛教徒卻主張要入山隱蔽修行,與社會脫節,把積極救 世的佛法轉為消極避世的意思,甚為可惜!以下就佛教的根本教義 加以闡述,並說明其與人間佛教的關係。

一、苦空無常的究竟實義

  不少佛子把人生說得苦不堪言,並強調苦有生死苦,有三苦,

有四苦、八苦……無量諸苦。其實佛陀提出苦的實相,是要我們正 視這個問題,從而進德修業,去除苦因,得到究竟安樂;不是要讓 我們感到人間是苦,就厭離人生,就感覺到娑婆如苦海、三界如火 宅,人生沒有意義、人生活得沒有目標,因此不愛世間、厭離世間。

  苦,不該是這樣認識的。苦,不是什麼不好,從積極上來說,

苦對於我們人生有極大的貢獻;因為苦,是我們的增上緣,苦,是 我們的營養劑。它給我們學習、給我們奮鬥、給我們增上、給我們 成熟、給我們超越,有能量的人可以刻苦自勵,對人生有正面的助 益。

(3)

  以離苦得樂而言,讀書的人,沒有十載寒窗之苦,哪能有金榜 題名之樂?農人不辛苦的耕耘種植,怎麼會有好的收成呢?軍人不 吃苦,怎麼能升為將軍?工程人員不細心的研究,怎麼能成為專家?

沒有工作上的辛苦,哪裡能有成就?父母生育子女,不教育、不辛 苦扶養子女,他們怎麼能長大成人呢?子女成人了以後,對老年的 父母,不辛苦的去孝敬、奉養,又怎麼算是人間的倫理之道呢?花 草樹木不經過嚴冬的寒霜冰雪歷練,哪來春天的芬芳撲鼻呢?一些 動物不經過寒冷的冬眠或酷熱的夏蟄,不去適應苦的過程,又怎能 繼續存活呢?

  苦,是我們的老師;苦,是我們的力量;苦,能幫助我們成就;

苦,讓我們給人家稱讚。苦,好像泥土做的瓦罐經過火烤,它就會 堅實;瀝青被壓縮之後,就會堅硬踏實,給人行走;就說是黃金吧,

也要歷經艱苦讓洪爐來冶煉;就是白玉吧,也要辛苦地讓工匠琢磨 才能成器。

  苦,也是一樣,它可以給我們訓練,給我們堅強,給我們向上,

給我們奮發。人生又怎麼能不透過苦,來發展未來的成就呢?所謂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佛教裡成功的修行大德,都是經過 千錘百鍊、千辛萬苦,才能與道相應,才能修行成功。就是佛陀吧!

沒有六年苦行的基礎,後來的悟道也不是那麼容易。

千錘百鍊 人生超然開闊

  明朝于謙有詩云:「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 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我們粉牆用的石灰,沒有經過開 挖、火燒、水溶、錘擊等嚴竣的工序,哪裡能成為潔白的粉末,來 美化房屋,供人居住?

(4)

  苦,是世間的實相,這是不錯的。如佛教說八苦,有所謂生、老、

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生,父母生兒 育女,那種辛苦,誠然是難以言喻;老了以後孤苦伶仃,甚至沒有 人照顧,那也是苦不堪言。有病了,本來心裡就有貪瞋愚痴精神上 的苦,再加上皮肉的痛苦,如浪潮般的折磨,真可謂內外交煎,苦 迫逼人;還有世人普遍畏懼的死亡,更加深了世間諸苦叢生的印象。

  甚至還有恩愛的別離、冤家的相會、萬般希望卻不能獲得等等,

這些苦都讓人深感煎熬。乃至一天當中遇事觸緣,身心受寒暖、勞 累、辛勤……產生了各種煩惱,你也不能說人間不苦。

  但是人間這許多苦難,不是不能克服。例如:父母生兒育女是 苦的,但是把兒女抱在懷中的那種喜悅安樂,這樣的苦不也帶來幸 福希望嗎?甚至一些貼心的兒女,時常給予噓寒問暖,照料關懷,

不也讓父母感到溫馨備至嗎?

  老是苦,但也有人老了以後,頤養天年,享受兒女團聚,享受 含頤弄孫,享受天倫之樂;老了可以居家相惜,兒孫孝養,這不也 是另一番情趣嗎?老,受人的尊重、受人的侍候,受人的奉養,老 也有老的喜悅、老的成就;就是老年退休了無人孝養,也可以發展 第二春,讓自己的人生更超然開闊。你能說老一定是苦嗎?

體悟病痛 不執著不貪戀

  就是有病了,我們可以到醫院,找不同科的醫生,為我們治療 各種的病痛。但你也要懂得病理,要知道營養,要知道保健,要知 道運動,才能康復。就是在病榻上,現代醫護人員的照顧侍奉,有 時候病中也能得到諸多的因緣,得到許多的關懷,你也不能說,有 病絕對是苦。有很多的人,藉病養息,與病為友;或者在寂靜的地

(5)

方安養,與大自然共居,散步、看花,和青山綠水同在,反而因病 得閒,讓身心獲致深層的放鬆與沉澱之後再出發,也未嘗不是因病 得福。

  俗話說,吃了飯食哪裡能不消災呢?病痛也不是完全不好,有 的人希望生一點小病磨鍊自己,佛教大德常說,修道人帶三分病,

才知道發道心。病,不也能幫助我們人生的增上和超越嗎?經典裡 說,身體上有老、病、死、生的苦,心理上有貪瞋、愚痴的苦,只 要你有佛法,就能透過磨鍊,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更何況忙碌的人希望生一點小病,可以休息幾天;健康的人也 希望有一些小病,來體會病中的意義。病可以讓我們認識人世間不 可能十全十美,不可以指望長生不老。病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世間真 實的一面,讓我們對世間不必貪戀、不必執著,所謂「英雄只怕病 來磨」、「有病方知身是苦」,知道病苦就不會執著。人往往因為 有病,就不會永久貪戀虛幻的榮華富貴,進而尋求生命的真實意義。

不是有許多人因為大病一場而看破人生嗎?對人生能有另外一番體 悟,這也不是絕對不好的事情。

  說到死亡,一般人認為死亡最苦,其實,死亡不但不苦,可以 說,還是一種喜悅。因為年老衰殘的身體,等於破舊的房屋,必須 拆了重建,才能住人;損壞的引擎,必須汰換更新,才能使用;又 好比花草樹木,不修剪枯枝殘葉,沒有希望,沒有未來,那才是愚 痴,等於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冬天過去了,還怕沒有春天的百花 開放嗎?

生命不死 輪迴循環不已

  死亡,不是死了就沒有。就像花果成熟了,果實是那麼的甜美,

(6)

那麼的豐收!這一期的果 實收成了以後,種子又會 再生長,繁衍出下一期的 收穫;人生也是一樣,老 病死亡以後,色身雖然毀 壞,但是我們的真如佛性 不滅,正所謂生命不死。

就等於燒火的木柴,一根 木柴燒完了,再接著另一 根木柴,一根根木柴彼此 不 同, 就 如 生 命 一 個 階 段、一個階段也不相同,

但是生命的火苗一直延續 焚燒,不會間斷。

  又如念珠,一粒一粒 的珠子,就好像一期一期 的生命,彼此之間用業力 的線,把前後期的生命體

串連在一起,輪迴、循環不已,不會說死了就消滅沒有,只是因為 人有隔陰(我)之迷,隔了這一個身體,就是隔世了,就像隔了一 道牆壁,你在那邊,我在這邊;換了身體以後,對於前世種種,今 生就不復記憶了,但是善惡的業報,仍然存在,繼續在因緣裡面流 轉。

  死亡就等於移民到其他的地區,有錢的人可以移民到好的國家 地區,沒有錢只有到比較苦難的地方生活;往生的去處亦然,它是

生命如同念珠,以業力為線,流轉不已。

(如地法師/ 攝)

(7)

基於善惡因果的業報,非常公平。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 現象,不必為它太多的掛礙。

  過去的佛教常以「生、老、病、死」來說明人生的過程,讓人 感到死亡就是終點,未免太過消極,假如把它的次序調整,成為

「老、病、死、生」,雖然內容不變,卻增添了積極進取的意味:

因為既然有「生」,就有未來,就有希望,等於冬天過去了,春天 就來了,又有什麼不好呢?好比生命的火焰一直燃燒,人生只要為 善,就有好因好緣,何必一定要說得那麼愁雲慘霧呢?

  我們認為,佛陀的意思,是要我們認識生、老、病、死,從生、

老、病、死中去長養善根,完成悟道、擴展生命、豐富未來,所以 我們要好好的結緣,好好的行善,讓我們今生、來世都能獲得富樂。

  人生,有佛教信仰的人,都會知道是喜樂參半,假如懂得佛門 的修持,會有很多方法對治我們的悲苦。例如,貪欲之苦,可以用 不淨觀來對治;瞋恨之苦,可以用慈悲觀來對治;愚痴之苦,可以 用因緣觀來對治等等。其他如:精進可以對治懈怠,尊重可以對治 驕慢等等。因此八苦中的其他四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 得苦、五蘊熾盛苦,乃至世間無量諸苦,也不是完全不能超越。在 信仰裡面,有這麼多好的方法,做為人生降伏諸苦魔怨的指南,讓 我們得以不斷進步,難道不會感到人生那種美好的價值嗎?

  人世間,因為怕苦,所以就被苦征服,若能無懼於苦難,在世 間沒有感到困苦艱難,便能直面挑戰,超越苦難,成就諸事。如過 去中華文化主張要能吃苦、要能忍耐、要能受委屈、要能經得起苦 的淬鍊,才能讓我們更具有堅強的力量,人生也才會成長,才會增 上,前途才有光明。

  我們也可以看到,社會上怕吃苦的人、懶惰的人、懈怠的人,

(8)

會有成就嗎?唯有肯得面對苦難,克服困難,努力奮鬥,才會成功。

因此,佛陀講「苦」,是鼓勵我們走向佛道,所謂「難行能行,難 忍能忍」,不畏懼苦難,那才是佛陀對人間的開示。

  總說,「人生是苦」,這句話是不會錯的,但苦是有積極向上、

成長的意義,不必把它說得那麼消極,不堪忍受,佛弟子本該以學 習苦行作為修行悟道的橋梁。當然,苦行也不是修行必經的過程,

但是能夠吃苦的人生,必定前途會有作為、有成就。所以,人生對 苦,應該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它是我們的增上緣,不是我們的仇 敵。假如能自我訓練,以苦為樂、以苦為有、以苦自得,那也是人 生最大的享受。

空有不二 虛空容納萬物

  世間人對佛教最大的誤解,就是怕「空」。當初翻譯的時候,

把佛陀的緣起真理用「空」這個字來解說,固然非常的吻合,但是

「空」的意思,也因為給解釋成「沒有」、「空無」,而被世人一 直誤解,認為佛教講四大皆空,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因此,自 古以來,為了這一個「空」字,讓佛教受了多少的冤枉委屈。叫他 信仰佛教,像是信仰一種虛幻的人生,信仰一種空無的世界。因為 誤會「空」的真理,而對佛教不能深信了解,實在是人生最大的遺 憾。

  其實,空不但不可怕,還是我們人生追求的希望。試想:沒有 空地,我怎麼建房子?田園不空,我怎能種植?不能種植,哪裡能 收成?我的口袋不空,錢財放到哪裡?我的飯碗不空,飯菜放在哪 裡?空,是給我們擁有,這就是所謂的「真空生妙有」。

  佛教雖然講空,但它是建設有的,它能建設我們人生的未來,

(9)

建設我們人生的富貴。例如,世人經常誤解的「四大皆空」,所謂

「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它的意思是,宇宙人生所有萬事萬 物,都由四大種:地、水、火、風等條件和合而成,所以自性空寂。

假如四大不調、四大不空,一切就不能建設,就不能存在。

  好比這一個宇宙世間,就是由四大所構成,沒有地,哪裡有萬 物的生長,沒有地,哪裡有萬物的儲藏?沒有地,哪裡能給我們踩 踏、居住?

  水也很重要。沒有水喝,你乾渴;沒有水洗滌,你污穢;每日 起居,沒有水的滋潤、灌溉、洗滌,你說,我們能快樂嗎?能生存 嗎?

  火,能可以熟食,能可以取暖,像陽光的溫煦,不是很可愛嗎?

假如沒有陽光、沒有電力、沒有火種、沒有溫暖、不能熟食,人間 會有生機嗎?

  風,徐徐吹來,讓人心曠神怡;風,就是流動的空氣,就是呼吸,

假如沒有空氣,沒有呼吸,萬物怎麼生存呢?

  所以,四大─地、水、火、風,實際上是給我們生存。「四 大皆空」,實在說,就是「四大皆有」,空與有是一體不二的。你 的口袋不空,怎麼能攜帶金銀用物?你的腸胃不空、口腔不空、鼻 孔不空,能生存下去嗎?空地、空間,是多麼的寶貴!一個健全的 國家、都市,都要留多少空間,給人民生活得更加怡情養性;現在 的大都會市區,一尺地也都是上百萬元,你說,空不好嗎?為了爭 取一個空位,和人爭吵;為了爭取一點空地,甚至告到法院,和人 打官司。沒有空間、沒有空地,哪裡能建房屋;空間對你不是那麼 的重要嗎?空有什麼不好?可是你平常又怕空,這是非常矛盾的。

  空,是我們最好的生存條件;空,是我們最富有的世界。我們

(10)

不必怕空,因為空,我們才能存在,才能富有。因此,我最近寫了 一副對聯「四大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四大皆空,實際 上就是四大不空。在世間上,我們都希望空間越大越好,等於虛空,

不是容納萬物嗎?有肚量的人,所謂「有容乃大」,就更能成事。

所以,「空」應該說是成就了「有」;我們要認識,「有」要依「空」

才能成立。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指我們的身心。四大─地、水、

火、風就是我們的皮、肉、骨、髓、五臟六腑,涕、唾、淚、尿、體溫、

氣息,佛教用色(物質)來總括說明這個身體的存在、事相的擁有,

另外的受、想、行,都是精神的作用。當然,識,是我們人的主人翁,

有心識,可以指揮肉體上的眼、耳、鼻、舌、身等行為作用;有心識,

才能分別是非善惡,所謂要去惡從善。

一粒沙塵 看見宇宙世界

  其實,微妙的講起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不二,這種 對人生真理的說明,開啟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得以認識人生的真義。

懂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了解真理,法喜禪悅自然就會產生。

你何必把美妙的空義不給它認同呢?那你爭取空間又做什麼呢?

  佛陀在《大智度論》、《大般若經》、《金剛經》、《般若心經》

裡所揭示的真理,簡而言之,就是空有不二;因為空,才有萬象,

才有萬有,才有萬物,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多麼 美妙的真理!可是世人哪裡能了解到這種微妙的佛法,甚至一般人 往往誤會,以為「色」是顏色的色,情色的色,不禁為千古的真理 受人委屈、誤解而良深浩嘆。

  空,是因緣的意義,是宇宙萬物的真相,我們常把宇宙間的萬

(11)

物在假相上分別,沒有在內容真理上去探究,所以就不了解「空」

義。

  例如一張桌子,你認為是桌子,這是假相,它的真實樣子應該 是木材;假如你說它是木材,那也是假相,木材的真相是樹木,是 一棵大樹;你了解到木材的真相是一棵大樹,但大樹的真相卻是一 粒種子;你認識了大樹的真相是種子,但種子原來也是結合這宇宙 間的土壤、水、陽光、空氣、人工等種種的因緣和合,才能聚集宇 宙萬有的力量,成長為一棵大樹,才能成為木材,成為桌子。

  所以佛法經常講,從一粒沙塵中可以看見宇宙世界,我從一片 木材裡就可以透視到,它是宇宙世界萬有的力量所成的,這許多 宇宙萬有就是因緣。佛教為了要把這一段道理說明白,就簡單地用

「空」這個字來表達。

  可以說,空是建設萬有的意義,空有容納萬物存在的條件,空 讓人能生存,空讓人能富有。空,我們應該去歌頌,不應該錯認「四 大皆空」對我們有什麼不好,而應該肯定它對我們有利益。所謂虛 空寶藏,為什麼你要嫌棄呢?

生生不息 循環的宇宙觀

  佛教和世間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宗教往往把宇宙解 釋成直線的,從這裡到那裡就沒有了;而佛教的宇宙觀是圓形的、

是循環的;講時間是無始終,講空間是無內外,這種美妙無比、生 生不息、欣欣向榮的人生,給予人間多少的希望、多少的未來。為 什麼不接受這種教化,而要醜化真理呢?

  如同季節有春、夏、秋、冬的更迭,冬天不是結束,冬天過後,

春天就會來臨;萬物有成、住、壞、空的循環,空不是沒有,此處

(12)

房子倒了,有了空間,又可以重建大樓;生命有老、病、死、生的 輪迴,死了也不會空,就好像時辰鐘,從一走到十二,又重新輪轉。

既然因緣是循環、是圓形的;那麼空、虛空,應該是虛空無盡、無 限啊!這就是空、緣的道理。

  當然,「空」是因緣,這個道理也不是那麼容易懂,因為那是 佛陀千辛萬苦悟到的真理,不是用有限的語言可以道盡,於是,空 間便成為了解空義的方便。

  我們常說,你有多少的能源,就能擁有多少的空間。現在許多 人以擁有一棟大樓的空間為富豪,也有的人擁有良田萬頃,就自認 為是擁有很大空間的富翁。其實,所謂「心中無事一床寬,心中有 事三界窄」,你心中能包容萬物,就能「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 千里之外」,甚至像出家人「處處無家處處家」,看似身無長物,

實則富有三千大千世界。反之,如果你心胸狹隘,即使富甲一方,

坐擁金山,也形同被財富囚禁的奴隷,甚至患得患失,人生無意義 可言,雖富猶貧,故被譏為「富有的窮人」,所以,貧窮也是空,

只是他的空間太小。

  由此可知,空,有積極的意義,空,有成就萬物的功能,空,

等於我們的泉源活水,在虛空中暢遊,那不是多美妙的人生嗎?假 如能把「空」從積極面去給人了解,世人還會對「空」有誤會嗎?

  以佛學專家們所解釋的「空」義,固然是因緣成就,另外的意 義還有事待理成、果由因生、有依空立、相由緣現、多從一有,緣 能成空,萬有即空。沒有空,哪裡能涵容萬有?沒有萬有,空又如 何體現?

  我們今日的人間佛教,要把佛陀講「空」的貢獻提出來,即:

「空」為我們建設了「有」。空間愈大,我們愈是富有。佛法為什

(13)

麼不這樣的解釋,而要把「空」說成「沒有」,這不是讓佛陀遭受 誤會,讓佛法給人錯誤的認識嗎?這固然是佛教被冤枉,其實更是 眾生嚴重的損失,因為不僅讓人不能正確地認識真理,甚至在迷妄 中還以為自己有德,而以一盲引眾盲,怎不令人感到惋惜、憂心呢?

  在過去,佛教讓人很害怕的,就是因為一直講「世間無常,人 生苦短」。其實,無常對於我們的人生有更美妙的關係,對於人間 的貢獻更具無限的意義。因為世間無常,就有我改變的時間,就有 我改變的空間。我們在人間的生活起居,甚至未來理想,都因為無 常而可以進行改良,可以設法變好。無常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其實 蘊含著積極奮發的思想。

  例如:假使我貧窮,因為無常,我可以透過辛勤努力,轉貧為 富。我們看到世間上許多的學子,因為辛勤苦讀而飛黃騰達,擁有 榮華富貴;我們也看到很多青年,因為辛勤工作而得到主管的賞識,

一直給予提拔升遷,甚至後來成為大企業家、大富豪。

  世間,是無常的,所謂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花兒謝了,

有再開的時候;殘冬的歲月,不是長久的,它會短暫的停留,然後 離開,換來春暖夏涼的氣候,讓人享受春天的百花開放,夏天的河 流潺潺。這裡太冷了,我可以到那裡避寒;這裡太熱了,我可以到 避暑山莊。因為無常,所以諸法不是定型的,是變化的;我們在無 常變化裡得到多少的利益,還有什麼不能滿足嗎?

感謝無常 珍惜一切因緣

  世間有生滅相續的現象,如花開花謝、日出日落、月圓月缺、

四季冷暖的變化、白天黑夜的輪轉,這些都是無常帶給人間不同的 美景。因為無常,大自然顯得多采多姿,人間也充滿奮鬥的力量。

(14)

因此,我們不要害怕無常,應該感謝無常讓我們的人生有更美好的 遠景,讓我們的事業有更高的發展空間。

  對於無常,你若是從壞的上面想,它便是壞的,但是無常也可 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好。比方說:我雖然貧窮,只要努力奮鬥、廣結 善緣,就會有所成就;我有錢了,如果不好好愛惜,千萬金錢也會 隨流水而去;我雖然愚笨,只要我勤於讀書,可能慢慢會開竅,因 為勤能補拙。如果窮、笨都不能改變,成為定型,就註定窮困一生 一世,人生就沒有奮鬥的目標了。

花開花謝,感謝世間的無常,讓我們知道世事不會恆久,所以要加速勇猛精進。

(如地法師/ 攝)

(15)

  因為人生無常,法無定法,只要我們肯得修正、改善自己的行 為,努力奮發,自然就能改變自己的前途、命運。因此,無常,讓 人珍惜擁有;無常,讓人珍惜因緣;無常,讓人珍惜關係。

  感謝世間的無常,讓我們知道世事不會恆久,所以要加速勇猛 精進;讓我們知道時間的寶貴,所以要珍惜寸陰如金;讓我們知道 空間的可貴,所以要重視環保、重視山河大地。春花秋月,多麼美 麗的人間!即便生命有「老、病、死、生」,也會在無常裡獲得轉機,

獲得更新。佛陀把他對世間實相的證知、把這許多美妙的真理告訴 我們,我們若能信受奉行,其利益比什麼財富都重要。

  大家過去聽到「無我」都很害怕,認為「我」都沒有了,人生 還能落腳何處。其實,這個假合的色身,又哪裡能貪著?佛教的教 理不是要我們否定自己,而是教我們不要私我,不要小我,不要執 著一個愚痴的「我」,而應該發揮一個「真我」,追求一個大我,

把「我」淨化、把「我」美化、把「我」擴大,把「我」昇華。所 以佛教講真如、自性、如來藏、實相、般若、法身……,用種種名 稱告訴世人,都是為了建設人生未來的希望、未來的成就,為什麼 要把「無我」說成是一種消滅?

  所謂「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生命都是無處不在的,

虛空都在我們的心中。我,廣大無邊;我,無窮生命;我,會有循環,

就是有老病死生,有分段生死,但是如同換衣服,這一件衣服破舊 了,換一件新衣服;這一個身體朽壞了,換一個新的身體給我們居 住。好比太陽下山了,明天早晨一樣會再升起;日出晨光固然美麗,

夕陽也無限美好,生死不都是一樣嗎?

  在《大智度論》卷十二當中,有一段「二鬼諍屍」的故事,非 常深奧,值得一說。

(16)

  有一個旅行的人,錯過了旅店,不得辦法,來到路邊一個沒有 人住的小神廟,便在神龕下面權且借住一宿,打算明天再趕路。

  到了半夜,忽然見到一個小鬼揹了一個屍體進來,他想,糟糕!

真的遇見鬼了。正在恐怖的時候,後面有一個高大的鬼跟著進來,

指著矮小的鬼,講:「你把我的屍體揹來幹什麼?」小鬼說:「這 個屍體是我的啊!」大鬼說:「這是我的。」兩個鬼爭執這個屍體,

都認為是自己的。

  兩個鬼正在吵架,旅人在神龕下嚇得直發抖。小鬼聽到了,咦?

這裡有一個人耶!「出來,出來,不要怕,你看這個屍體是誰搬進 來的,為我們證明一下。」這個旅人想,糟糕,我說是小鬼搬進來的,

大鬼怎麼會饒過我呢?我說是大鬼搬進來的,這是說謊啊!唉,看 起來今天劫數難逃。人之將死,也不得說謊,於是就勇敢地說:「這 個屍體,我是看到小鬼搬進來的。」

  大鬼一聽很生氣,上前就把他右邊的膀子扳下來吃下去。小鬼 一看,這個人幫我說話,膀子給大鬼吃掉了,這怎麼辦?就把屍體 右邊的膀子扳下來給他接上去。大鬼還是生氣,又把左邊的膀子扳 下來吃下去。小鬼又把屍體上左邊的膀子扳下來再接上去。就這樣,

旅人原本的身體全都給大鬼吃了,小鬼也替這個人全部接上來,就 等於現在的器官移植,讓這個旅人還是身體健全。

  兩個鬼一陣胡鬧後,呼嘯而去,留給這一個旅人一個嚴重的問 題,他看看自己,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我是誰?」

  我本來是北京長安路的人、本來是紐約百老匯的人,現在給大 鬼吃了,這個身體究竟是誰的呢?他忽然大悟:原來這個身體根本 不是我的,那是假相,我的真如自性,是吃不了,也換不了的,這 時候才發覺另外一個真我。

(17)

精神慧命永生 歷劫彌新

  「我是誰?」這個問題,大家可以來研究。難道假合的四大色 身是我嗎?難道數十年的歲月就是人生嗎?那實在是太可惜了、太 渺小了。生命,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生命,是「橫 遍十方,豎窮三際」;人,生而偉大,這才是我們為什麼苦苦的信仰、

追求的成佛之道啊!在物質的身體以外,精神慧命永生不死,這是 多麼幸福的人生,多麼有意義的希望啊!

  因此,「我是誰」的這個「我」,不是肉身的我,而是一個真 實的我,我們要來認識、要來修證;一旦體證了無限生命的真我沒 有死亡,便沒有恐怖,沒有顛倒妄想。

  由上述可知,佛陀原始的教化─苦、空、無常、無我,若從 消極上去想,是可怕的;但從積極上去想,是多麼可愛。人間佛教 對於佛陀的本懷、真理的解釋,是給予人間希望,不讓人覺得那麼 懼怕,因為一切都是法爾自然,苦、空、無常、無我,都是對我們 有所增益的。

  甚至佛陀這許多對人生宇宙的解說,在日後也都持續獲得科學 的印證。但儘管如此,即使在佛滅二千六百年後的今天,還有很多 佛陀證悟的內容,連現代最先進的科學仍無法完全揭開。

  例如:當初佛陀以智慧,證知世間的地球如一顆「菴摩羅果」,

今天的地球不就是如佛陀所說,是一個圓形的狀態嗎?而佛陀說過 這句話後的八、九百年間,科學家伽利略也提出地球是圓的觀點,

不過卻遭受天主教會部分人士反對,並整治他,對他刑求,直到近 百年後,才有牛頓印證其學說的真實性。佛陀悟道的智慧,透過科 學家的研究,慢慢地才了解到一些,一般世間的學問想要趕上佛陀 悟道的境界,恐怕還要相當的時間。

(18)

  又如佛陀說「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這一句話,現在科學 家運用顯微鏡觀察水的情況,不就看到許多微生物嗎?在科學未發 達前,誰能說出這種智慧的語言呢?而在《正法念處經》卷六五,

佛陀也告訴弟子,人的身體約有八十種蟲在活動,以今日的科學研 究,不也發現人體內有諸多的寄生蟲嗎?甚至《首楞嚴經》卷二說:

「於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這種一多相映、大小互攝的宇 宙觀也被現代量子物理學家所認同、肯定。

  此外,佛教泛指宇宙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是至大無外,

至小無內;是無量無邊,無垠無涯的。根據現代科學家研究的結果 證實,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面積,只有太陽系的一百三十萬分之一;

此虛空之中,一個銀河系就大約有兩千億個太陽,宇宙裡的銀河系 又多達幾百萬個,可見宇宙無比的浩瀚深廣,誠如佛陀所說。

  若從小的「微塵」來說,近代物理學家把物質分解成最小的單 位,叫做原子、電子、中子,而佛陀所說的「微塵」,又比中子 更加的細微。就像一根動物毛很細,毛的尖端用高倍顯微鏡放大來 看,還可以發現更多更小的成分,這種比一般觀念所認識還要細微 了幾萬倍的情形,就是微塵。乃至現代科學家發現,原子的構造有 99.999999……%是空的;我們所感知的事物並不只事物的本身,而 是根據我們探索的方式所呈現的樣子,其中心識扮演了決定性的角 色;真正的實相有如寬廣無涯、浪潮起伏不斷的能量海;所有的存 在都是一體相依的……。凡此都與佛教「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真 空妙有」、「同體共生」等主張若合符節。

說法契理契機 普利世間

  至於佛陀說明世間萬物有成、住、壞、空的循環,內心狀態有

(19)

生、住、異、滅的變化,其中的細節,科學上都很難有一個周全的 研究結論,但是佛陀在二千六百年前就已經說得那麼明白,無怪乎 二十世紀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慨然興歎,謂:「如果將來有一 個能代替科學的學科,這唯一的學科就是佛教。」而事實也證明:

科學愈昌明,愈能證明佛法的真實不虛。

  佛陀說法不但契理,而且契機。他為一切眾生說法,對政治家,

他說為政之道在於勤政愛民;對企業家,他說經商之法要能普利世 間;對社會大眾,哪怕只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佛陀也耐心為其開 示治家之道、為人之道。

  當初,佛陀在社會上主要的活動,除了教導僧團的發展以外,

其餘的時間都用在行化,甚至年高八十,仍以老病之軀遊走恆河兩 岸弘法。因此印度的南北東西各地,就是到了今天,也都還有發掘 出佛陀弘化的遺跡,像祇園精舍等建設,雖然歷經成、住、壞、空 的變化,只剩碎瓦頹垣的遺跡,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二千六百年前 一磚一瓦的歷史裡,感受到那時候佛陀說法的盛況,與佛陀無我利 生,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二、大乘佛法的圓滿修行

  在大乘佛法裡面,人要得度,有六種方法,即所謂之「六波羅 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從表 面看來,讓人感覺到大乘佛法好像沒有什麼微妙之處,也是跟世間 庸俗的事情一樣,就是叫人要懂得分享、守法、勤勞、忍耐、專注、

靈巧……,這些事哪裡還要佛陀來指導?實際不然,佛陀指導的是 不一樣的,茲說明如下:

(20)

(一)布施

佛教初成立時,佛陀在南、北印度行腳,在恆河兩岸間弘化。

為了讓民眾更深刻了解法義,佛陀常舉恆河為例。像《金剛經》裡 佛陀舉出,即使有人因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 用布施」而得福甚多,但都還是在有相、有限、有數上去計算的,

真正的修行是要能可以做到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凡是讀過《金剛 經》的人,就知道佛陀心包太虛的胸懷,他常教導弟子,「布施要 無相,度生要無我」,這是一種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物我兩忘的 大乘佛法。

  所以說到布施,究竟是給人呢?還是給己呢?如果說是給人,

善財難捨;如果想到布施不但是給人,也是給自己;彼此共榮互利,

你還會執意慳吝嗎?就如農夫種田,你播種了,當然就會有收成;

所謂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

  佛門經常普遍講說布施的意義。淺顯地說,信徒以財物布施供 養教團,教團裡的比丘、比丘尼,則以佛法布施給信徒,所謂「財 法二施,等無差別」,佛陀一再強調二者平等無別,這也可以說是 佛法殊勝之處。

  不過,除了錢財布施、佛法布施之外,重要的還有一個「無畏 布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給人不要有掛礙、不要有恐怖,如慈 母保護嬰兒,如國家保護人民。我們能給全人類不要有所畏懼,能 過幸福安樂的生活,那才是更難得的布施。

  在布施中,固然有很多不如法的布施,有的內懷執著,有的心 存偏見,有的貪圖名利、有的要求回報……,這許多情況在各種經 文裡也都有過說明。不過,布施在佛法裡面,有一個最偉大的意義,

即:「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21)

  我們布施給人,不要只是想自己能得到多少功德,其實接受的 人,也和布施的人有同等的功德。等於現在我們請人吃飯,人家應 邀而來,吃過以後,我們還要對他說:「感謝您的光臨」、「感謝 您的友誼」、「感謝您遠道而來接受我的邀請」。別人吃了我們的飯,

我們還要感謝他。所以佛法對施、受之間微妙關係的闡述,可謂發 揚到了極點。

(二)持戒

說到持戒,一般人都覺得恐懼,認為持戒對自己太過束縛。我 們再來提問一句:持戒究竟是束縛?還是自由呢?

沒有地域、種族之分的愛,是無畏施的具體展現。圖為覺誠法師與巴西如來之子。

(22)

  我們稍微深思一下就知道,持戒是防非止惡,你能可以做到,則 戒不但不是束縛,而且還是自由。等於我們遵守法律,哪裡會有刑罰 之苦呢?我們看,今天在全世界失去自由,被關在牢裡的受刑者,他 們都是因為犯下五戒、不守法治而受法律制裁,才會有束縛之苦;如 果他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酗酒、吸毒,哪裡會有牢獄之 災呢?就像火車要在鐵軌上行走才安全,飛機在空中飛行也有一定的 航道。佛陀當時就已經把人生的路線,指示得非常清楚。

  例如:佛陀的戒律東傳中國以後,要正式成為一名出家人,須 受三壇大戒:初壇沙彌、沙彌尼要受「攝律儀戒」,就是講究行、

住、坐、臥的威儀;到了二壇比丘、比丘尼,就要受「攝善法戒」,

要能可以做種種的善事,要積極的去教化和度生,為社會服務;如 果說想再受菩薩戒,不管是在家的信者,或者出家的比丘、比丘尼,

就要進一步受持「饒益有情戒」,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真正做到像《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 者相」,才是最究竟的持戒。

(三)忍辱

在修行途中,與我們關係更為密切的,就是修忍辱波羅蜜。忍 氣吞聲、忍苦忍難,忍受別人的責怪,忍受別人的批評,往往讓我 們覺得非常吃虧;所以一般人對忍飢忍餓、忍苦忍難,都還能堪受,

但對於忍一口氣,卻感到心不甘願,尤其受到委屈、冤枉的時候,

就覺得非要與你抗爭不可。

  其實,忍辱,不是一般說的忍飢寒飽餓、忍笑駡諷刺,或怯弱 讓步、吃虧受氣;佛陀所提出的忍,是一種力量;面對外境的稱、譏、

毀、譽、利、衰、苦、樂,你能擔當多少,就看你忍的力量有多大。

(23)

  忍,也是一種承擔的智慧,一種寬容的慈悲。你能忍,必定對 這件事情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因緣果報,故能看得開、想得破,所 謂「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濶天空。」

  對於忍,大家可以深思一個問題:忍,究竟是吃虧?還是討便 宜呢?

  一般的人說,忍耐是在吃虧。實際上,忍者是討便宜,不能忍 的人才是吃虧的。因為能忍,我們就有修養,就有力量,就有智慧。

對方是半斤,我不能八兩,因為我能忍,我就超越他的修養、超越 他的作為。所以,在各部大乘經典中,都不斷地倡導修習菩薩道的 過程,必須重視忍辱波羅蜜。

  確實,我們要知道忍的重要。一個家庭裡面,若是人我不和,

親如父母兄弟姐妹,彼此相互對立,這個家庭還有什麼幸福快樂可 言呢?我們在社會上,斤斤計較,跟人比較、執著,沒有忍耐、沒 有修養,還能做人處事嗎?

  今天,世界到處鬥爭、戰爭,凶殺案件頻傳,法院裡的訴訟告 狀堆疊如山……,都是因為大家不能忍一口氣。到最後,有的不能 勝過別人,自己就心灰意冷;有的就是勝過別人,卻讓人受苦、受難、

受委屈,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快樂嗎?這樣的快樂能持久嗎?

  古德說:「唯忍能安。」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樂,更需要大 家鼓吹人我互易、彼此忍耐的觀念。能夠忍耐一點委屈誤會、忍耐 一點榮辱毀譽,那就天下無事了。

無生法忍 一切法爾如是

  在《阿含經》裡面提到,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意思 是說,我們要生存、要生活在這一個世間上,唯一的智慧力量,就

(24)

是忍耐。

  所謂生忍,就是為了生存,要有智慧認識這個世間的善惡好壞。

忍,也是一種接受,不論遇到嬉笑謾罵、功名富貴、好壞對待,你 都要能接受,要能擔負責任,要能可以化解。忍者,要有勇氣去擔 當苦難,給予別人安樂。

  生忍,是為了生存而在人間所醞釀的耐力、勇氣,並從生活、

人際關係的歷練裡自我提升,從中淬鍊出面對困難的智慧與力量。

因此,人生遇到許多不平等的對待,能不能接受,能不能進步,端 看你的智慧,你的力量。

  法忍,即所謂的「八風不動」:生活上的一切,世間上的一切 諸法,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但不為所動,而且要 能真正地認知、處理、化解、消除,進而轉化、昇華。所以,在人 間唯有忍,才能認識、才能接受、才能擔當、才能解決。

  無生法忍,是更高的不生不滅的境界了;也就是了知一切法本 來不生不滅、平等不二,故能達到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若能隨處 隨緣地覺悟無生之理,則無所謂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爾如是。

  所以,忍,究竟是吃虧呢?還是討便宜呢?在我近八十年出家 的生活中,我深知忍的妙用、忍的力量,忍的功力有多少,成就的 事業就有多高。

(四)精進

在菩薩道裡面,不但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也是一項 重要的行持,世間有所謂「勤有功,戲無益」之說,而佛陀則以四 種精進,即「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

已生之善令增長」,教我們:沒有做的善事,要趕快去做;已犯的

(25)

惡行,要趕快斷除;沒有犯的惡事,要勇敢的克制,不要給他暴發;

想要犯的惡行,如貪瞋、嫉妒、侵略別人的心念,一定要克制自 己;……。總之,對於斷惡修善之事,必須要精進、勤勞地去做,

不能有懈怠放逸之心。

  我們看世間上有許多百萬富翁享受榮華富貴,這固然是他的福 德因緣,但大多數也都是憑自己的努力辛勤而爭取得來的成果。普 天之下,沒有一個人閒坐家中,天上就會掉下財富、地上就會長出 金銀財寶任其享用。俗語說:「黃金隨著潮水流下來,你也要起早 把它撈上來。」讀書的人,精進努力,當然會金榜題名;鄉村以農 業為生的人勤於工作,秋收冬藏,還怕人生沒有春天嗎?你說,精 進究竟是辛苦呢?是快樂呢?

  例如衣服髒了不洗,永遠都是髒的;洗過了以後,穿在身上多 舒服;地面骯髒了,不打掃乾淨,家裡凌亂,不予以整理,你生活 在其中,還有什麼快樂呢?舉世的父母培養兒女、老師教育子女,

都是教大家:想要學業進步,事業有成,就得精進不懈。所以精進 是辛苦?還是快樂呢?你要想快樂,一定先要勤勞,而後才能得到 成果。葡萄園裡面,沒有殷勤的鋤草、施肥,哪裡會有葡萄纍纍的 豐收呢?

  過去從農業的時代進入到工業的時代,現在到了高度工業化的 時代,雖然靠機器人來幫我們工作,但是再好的電腦,還是要人腦 去設計、操作;再高超的機器人,還是要靠人去給予它的動力。

  一個家庭裡,父母兒女要互相精進合作,才能共同創造美滿的 家庭;一個團體機關,也是靠大家協力打拚,才能讓事業發展。如 果今天普世的人民都能加一把勁,將一點快樂給人;人人都能有此 想法,世界還不安樂美妙嗎?

(26)

六度萬行 人生圓滿自在

(五)禪定

在六度萬行裡面,固然要懂得這許多做人處事的方法,在菩薩 道自度度人的方法中,禪定的修行也是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心裡 的不安,主要是受到煩惱的鼓動。心中充滿了貪瞋愚痴、忿恨嫉妒,

哪裡能肯對人做一些利益福樂的事情呢?假如妄想貪念不除,自己 的身心都無法安住,如何能幫助別人、服務大眾呢?所以,禪定,

是安心立命的修行,是一切六度的動力。

  佛陀當初在靈山會上拈花一笑,可以說,笑出了世界宇宙的火 花,笑出了人生無限的真理,笑出了中華文化禪學裡那許多美麗的 語錄篇章。我們問一句,禪是活潑的呢?還是呆板的呢?禪,應該 是活潑的,不是呆板的。一般人以為坐禪要眼觀鼻,鼻觀心,要像

「老僧入定」般如如不動,否則不容易得道。實際上,打坐只是過 程和方法,用來幫助我們生定發慧。禪的真義應該是活活潑潑的,

所謂搬柴運水是禪,喝茶吃飯是禪,行住坐臥是禪,語默動靜、揚 眉瞬目都是禪。禪,是用一種行雲流水、瀟灑自在的態度來應對萬 事萬物,好比兩岸經過了六十多年的疏離,經過領導人習近平、馬 英九在新加坡會面,一握手之間,促進了彼此之間的和平,可以說 是中華兒女禪心的表現!

(六)般若

一般而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是世間法,

有了般若波羅蜜,才能成為出世間法,其境界也就不一樣了。所謂

「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例如布施、持戒,一般人的布施、持戒 執相而求,是屬於世間法,有了般若,所有的布施、持戒等,就能

(27)

離相、離執著、離人我對待、離比較計較,成為出世間法,是一種 人生更高的圓滿解脫。

  所以我們也要問一句:般若是向內求呢?還是向外求呢?你向 外求得科學、哲學等知識,總是世智辯聰,不若向內悟得般若。般 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 的「內外圓成」的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 無明煩惱,達到隨緣自在,任性逍遙的境界。因此,六度萬行字面 上看似簡單,其所蘊含的意義卻是很高深的。

  在人間佛教的修行裡,每一位信者要想做人健全,就必須提升 自己,要求自我能比別人、比過去更好、更高。人間佛教的六度萬 行等菩薩道都是我們行為的準則。例如在《維摩詰經》裡,就分別 依眷屬、朋友、飲食、衣服、居住、交通、教育、娛樂、資用、修 行等十個項目,描繪出人間佛教藍圖的具體內容,即: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就是在中國,天台宗的基本經典《法華經》,也宣揚菩薩行是 最究竟的一乘法,並有「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的說法,鼓勵 人們要普度眾生、利益人間;其中化城等七喻提到的自心法門、修 身法門,勉勵行者不要懷珠作丐,不要藏寶還窮,自己的本性、真 如(真如自性),值得我們不時去體會、去發揮。

  除了《法華經》外,被敕為「清涼國師」的澄觀大師是七帝的 國師,他也勉勵佛子要到處參學,學習《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而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對象遍布了各個行業、階層,如語

(28)

言學家彌伽、聚沙為戲的數學家自在主童子、嚴刑酷罰的無厭足王、

航海家婆施羅、法官無上勝……。

  我個人也認為,一個青年學子一生沒有親近五十位到一百位大 善知識,沒有聽過他們幾句立身處事的教示,是不容易成功的。你 說,真正的孤家寡人哪裡能做皇帝呢?你要想地位很高,你必須要 有幹部、必須要有群眾、必須要有合作的團隊。所以,在《華嚴經》

裡面提到事法界,理法界,到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其實 就是要我們在做人處世、應事接物中,了悟法界圓融的真理,享有 歡喜自在的人生。

三、人間佛教的神聖真理

  當然,人間佛教也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可以完成自己;以我的生 命體驗所見,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日修行一日功,日日修行日 日功。你能通達佛教所謂般若、中道、緣起……,這許多「人我一如」

的大乘真理,就是我們信仰的神聖性,也是人間佛教與佛相應的神 聖真理。

  因此,你說在人間佛教裡面,能有一碗飯吃,不神聖嗎?在人 間佛教裡,能可以獲得生命的成長,得到歡喜,得到因緣、助緣,

不神聖嗎?人家給我們一個微笑、一個握手、一個點頭,那不是神 聖嗎?我肯得給人布施,肯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 人方便,這不是神聖嗎?

  甚至於現在提倡的「三好運動」,就是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能可以做到「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這還不夠神聖嗎?

信仰就是神聖,修行就是神聖,自己從凡夫慢慢的淨化,到成聖、

成賢,就是神聖的信仰之功。

(29)

  依此看來,人間佛教就是佛教。其實,佛教是佛陀在人間對人 說的,當然是人間佛教。當初,印度很多外道的修行方式稀奇古怪,

背離人間的常理,與道相違。佛陀基於悲憫,為了降伏九十六種外 道,不辭辛苦度眾弘法,雖然成果豐碩,但終因眾生的思想、習性 不同,難以統一。尤其像提婆達多逆師叛教,企圖藉標榜苦行來稱 雄做主,但最後都是失敗的。

  佛教不主張樂行,因為太過的人間欲樂,熱烘烘的,會迷失自 己;但也不標榜太冷淡的苦行,即使因此而贏得別人的崇仰,這種 冷冰冰的苦行人生,對於社會大眾又有什麼利益呢?真正的人間佛 教應提倡緣起中道,如佛陀之所說、所行。

  所以,今後佛教的出路,應真正依止佛陀的人間佛教教示。所 謂「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人人能開悟,還怕不能成佛嗎?

  另外,佛陀教我們度眾生要用「四攝法」,要發「四弘誓願」,

要我們重視在生活裡面衣食住行、行住坐臥的修行,並且要能將這 許多超越的、高遠的、深長的義理,運用在日用之中,讓自己在人 間的生活,獲得安寧,獲得自在,獲得灑脫。

  如來的一代時教,要我們對國家忠心,對父母孝順,對人類平 等……。儒家的仁道、道家的出世,雖然也有類似佛教的道理,但 他們卻都是片斷的,唯有佛陀的教法徹底的圓融,所以能在人類文 化歷史的長河中,獨樹一幟,歷久不衰。

平等尊重 即能了生脫死

  平等也是佛教足以睥睨天下的教義。說到平等,在維摩丈室裡,

舍利弗受女青年的教化開示,可見得有志不在年高,即使是大阿羅 漢也要聽女性菩薩的開示,這不就是平等嗎?又如《華嚴經》中提

(30)

到的伊舍那(休捨)優婆夷、自在優婆夷、賢勝優婆夷、慈行童女、

有德童女、師子嚬呻比丘尼、婆須蜜多女、夜天女神等,由於她們 對佛法皆有獨到的體證,故能引導善財童子進入法界之境。

  所以,我們當代的比丘法師們,你們平時對觀世音菩薩禮拜讚 歎,觀世音菩薩不是經常示現女相嗎?可見得你們對女性的尊重;

可是為什麼在生活上,在做事時,卻有了男女不平等的看法,這不 是自相矛盾嗎?這是因為對佛陀的平等真理完全不了解的

緣故啊。

  當然,不只是男女要平等,僧信也要平等,古 今也要平等,甚至事理都要平等,可以說,真 理本來就是平等的。因此,我題寫佛光四句偈: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 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實際上,這四 句偈裡,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和「忍」,才是 真正佛法的精神,佛法高深的意義。

  像佛教發展到今天,不少人修學佛法,開口閉 口都是為了要了生脫死。但什麼叫了生脫死?我們 有看到誰了生脫死嗎?

  真正的了生,應該是對生不要執著,不要計較,

不要貪戀;對死亡不要懼怕,不要認為死就是毀滅。

其實,死亡如喬遷、如移民、如換車、如更衣,

也是可喜的事情。再說,人會死是因為有生;

如果不生,不就不會有死了嗎?所以生的 時候,就註定有一天會死,生死不二,何

必認定生就是可喜,死就是可悲的呢?你對 佛陀紀念館內的蓮花色比丘尼 雕像。(如輝法師/ 攝)

(31)

生死能用平常心、平等心看待,那不就是了生脫死了嗎?

  當今的佛教徒除了不應抱持自修自了的心態,也不要事事求佛、

拜佛、念佛,一味祈求佛陀的賜予,因為這些都還是建立在貪求上。

淡泊,清淨,都是佛陀教化我們的。真正的信仰,是發揚人間的佛 教信仰精神,要能犠牲、奉獻、服務,實踐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 菩薩道。人間佛教就是要發菩提心,能發菩提心才是人間佛教;所 以要行佛,不要光是求佛、拜佛,行菩薩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間佛教 的精神。

四、遍滿虛空的人間佛陀

  上述所說是依據佛陀的本懷,將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融而為一 的道理。當今的佛教應該要不捨一法。你要入山修行,人間佛教不 排斥你;你要修學、要創辦普利人間的事業,人間佛教也不會說不 能,這就是秉持佛陀的本懷,容納空,容納萬有,大家共同存在,

彼此尊重。所以,我現在寫「一筆字」的時候,常寫共生共有、共 生共榮、共生共存,就是希望能把佛陀的本懷說得讓人了解,讓人 們能在生活中奉行。

  我自己在佛門裡面近八十年的出家生活,慢慢體會到「空」的 重要,即所謂的「心空及第歸」,若心中的肚量如虛空,你還不能 容納宇宙所有的佛說的:「世界是我們心裡的世界,眾生是我們心 裡的眾生,萬物是我心中的萬物」嗎?既然一切都是在我心中,我 又何必要去排斥它們?所以空即是有,你為什麼不能從「空」中去 體現萬有呢?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我的肚量如虛空,我還不 能成為世界的主人嗎?

  《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說明

(32)

虛空是不生不滅的,你能體會虛空的這種特性,就能了解生命也是 不生不死的。如佛陀講生命時就說到,人從這個色身修持而能到達 法身。所謂法身者,就是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處不在、無處不 有的本來面目,那便是修道的目標。

  今天假如有人問:佛陀在哪裡?現在以我個人的體悟告訴大家:

佛陀在我們的心裡,佛陀在我們的虛空裡,佛陀在我們的信仰裡。

虛空法界 皆是佛陀真身

  佛陀在我們的心裡,這個不用說,因為佛教的傳播都會提到「人 人有佛性」、「佛在我心裡」、「我是佛」。但是,普世的人當中 沒有闡提嗎?佛陀會在闡提的心中嗎?一些恐怖分子心中有佛嗎?

在梵蒂岡的那許多大主教心中有佛嗎?所以,「佛在每一個人的心 中」,這句話是對的,但不是究竟的。

  那麼,佛陀究竟在哪裡呢?以我近八十年的佛教生活裡所體會 的佛陀,應該是在虛空法界裡。經典也說,「如來法身遍滿虛空,

充塞法界」。在虛空裡,哪裡沒有佛呢?

  例如:你對一張畫像禮拜,你自己認為那是佛陀,不是一張紙 張;所有的金、銀、銅、鐵、水泥、木材製造的佛像,你對它禮拜,

你就不會問是金、銀、銅、鐵、木材,還是水泥,你認為那就是佛陀。

可見得世間萬物,我們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佛陀。所謂「溪聲盡是廣 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山綠水,日月星辰,哪一樣不是佛陀 的示現呢?如此看來,虛空法界應該就是佛陀的真身。

  禪門裡「丹霞燒佛」、「婆子燒庵」的公案,你說,誰能認識 真正的佛陀呢?有一位弘講的法師,在一次講經大座上宣說佛陀的 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在座聞法的信眾也感覺到偉大的佛陀真

(33)

是無所不在。

  這時有一位禪者,忽然對佛像咳嗽,吐了一口痰。在座大眾非 常的驚訝,這位弘法的講師尤其生氣,怒斥道:「你怎麼可以褻瀆 佛陀,你什麼地方不可以吐痰,怎麼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禪者 又再咳嗽二聲,就問:「法師,我現在還要吐痰,請告訴我,現在 虛空中哪裡沒有佛?我要吐痰。」

  這說明了,講者是解義,行者是行道,如果解行不能合一,便 難以契入佛法的深義。當然,充滿虛空,遍滿法界的佛陀真身,就 更不是那麼容易能夠認識、體證的了。

  其實,我們假如要說得更淺白一點,佛陀在哪裡?就在我們的 信仰裡。信仰是有層次的,佛陀的樣子也是有層次的,等於達摩祖 師對弟子說:道副得到他的皮,總持(比丘尼)得到他的肉,道育 得到他的骨,慧可得到他的髓……。我的信仰到什麼程度,佛陀就 跟著我的信仰到達什麼程度。我也祈願我們的佛教徒們不要把信仰 縮小,執著與偏見是不能認知佛陀的,佛陀會和我們距離愈來愈遠。

因為你要看到佛陀究竟是什麼樣子,那不是一個知識分別的世界,

而是信仰的層次。你解行到了最究竟的地方,你就會體會到你活在 佛陀的法身之中,佛陀的法身也在你的心中,這正是所謂的「心包 太虛,量周沙界」。佛陀他不是地方性的神明,也不是三十三天裡 哪一天的天主,佛陀是覺者,是真理的體現者,你唯有用至高的信 仰實踐,你才能體會佛陀在哪裡。

人間佛教 還原佛教面目

  這許多依據「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 闡述的根本佛法,我們也只能簡單地點到為止,其實佛陀廣大無邊

(34)

的證境泯言絕慮,非心思意想所能到達,甚至於結集的《阿含經》

等經典、各種有形的語言學說,又哪裡能說盡佛陀無相、無住、無 念、無邊的境界呢?唯有你心中能有這種境界,佛陀才確實是會在 你的心中。今日講人間佛教,我們應該從人到佛,應該依住佛陀的 這種次第,慢慢地擴大自己。

  所謂擴大自己,就是自他一體,物我兩忘,古今同體。有人說: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你不願意做日月星辰嗎?

你不把生命比做日月星辰嗎?有人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 人趕舊人。」新人從哪裡來的?不也是我們的生命體在循環嗎?你 為什麼不見你過去的自己,不見所謂「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 目呢?等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水流到哪裡去了?不是還會再流回 來嗎?這種生命不死、法界流轉的思想,就是普世得救的希望。你 說,我們人間佛教的信仰,不建立在這種至高無上的據點,我們在 信仰裡又如何落腳呢?

  所以,人間佛教和傳統佛教不是有分別的,只是個人依照自己 的分別境界,硬是用自己的程度把佛教給分裂了;等於唯識家講「一 水四見」,天人見水是琉璃,人類見水就是江湖河海,魚蝦見水認 為是牠們的宮殿,假如是餓鬼道的眾生,見水就是濃血。

  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法僧三寶的真義,究竟什麼是本來面目嗎?

我們透過信仰,不管是人間佛教也好、傳統佛教也好,南北東西的 佛教都好,其實,我們應體認到,一切在真理上都是沒有分別的,

只是大家在那裡自我執著、自我饒舌而已。

  當今的社會,人人都歡喜有積極的人生,有幸福的人生,有希 望的人生,有未來的人生,人間佛教還不值得我們大家一致來宣揚、

發揮,回歸佛陀的本懷嗎?倡導人間佛教,這才是佛教未來的前途,

(35)

這才是人間世界的一道光明。不要沉湎於過去傳統的、消極的、偏 差的、曲解的佛教,今天我們倡導人間佛教,就是要把佛教還給它 原來真實的面目:一個積極的佛教、超越的佛教、自我圓滿的佛教。

  總說,佛陀的教義,重視簡單、重視和平、重視天下人我一體,

給人間帶來歡樂幸福、自在解脫;各種的說法,或是大規模宣說,

或是個別教示,無論對出家的弟子、在家的信徒,只要有益淨化人 心,和諧社會,都是佛法。如,佛告憍尸迦:「世間真實善語、微 妙好語,皆出我法中。」(《大智度論》)讓人人從煩惱中淨化自 己,從凡俗中昇華世界,從有相裡超越到無量、無相、無邊的法界,

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和佛同具的法性真如,那就是大圓鏡智的法身 同體。

行筆至此,我們只是希望當代大家見聞覺知的佛教,能夠把事 理看成一體的關係,把人我看成沒有分別的境界,男女萬物同樣平 等的尊重,讓我們像人間的佛陀一樣,我在眾中,眾中有我。我們 就是悟道成佛,也不能離開人間、也不能離開虛空啊。

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

心自親近,修習隨作證,是名自護護他。

云何護他自護?

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

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雜阿含經》

(36)

屏東縣新南國小校外教學,到佛館二眾塔三好兒童劇場,與歡喜小沙彌一起學習 創造歡喜心,做個三好寶寶。(彭高鳳/ 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所謂宗教方法,是指 宗教幫助人實現心靈超越 的方法。不同的宗教,其 宗教方法也是不同的。基 督宗教的宗教方法可稱之

 如來妙色相  世間無等倫   遠勝日摩尼  火月清淨水   威神無有極  名聲震十方 

一般而言,物質的黏度與流體間的凝聚 力和分子間的動量轉移率有關。液體分子與

一般而言,物質的黏度與流體間的凝聚 力和分子間的動量轉移率有關。液體分子與

剛喜佛 南無護一切佛 南無離諸疑佛 南無寶炎眷屬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住持速

佛言。善哉善哉。賢者阿難。汝所問者甚深大快多所度脫。若問佛者。勝於供養一天

 我今依佛旨  略說曼拏羅   三昧真實理  金剛安想法   四方與四隅  寶裝四門樓 

Hence, Buddh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its realistic and universal values, as well a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