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總計畫(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總計畫(I)"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國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總計畫(I)

計畫類別: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413-H-003-043-FB 執行期間: 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甄曉蘭 共同主持人: 陳伯璋 計畫參與人員: 楊智喬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2 年 10 月 9 日

(2)

壹、中文摘要 面對民國 91 年開始實施的國中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本整合型計畫針對人文 社會科學學習領域(包括國語文、英語、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 活動)教師的課程意識與其教學實踐,進行深入的合作行動研究。本研究共包含 六個子計畫(綜合活動領域之研究未獲國科會補助,轉申請台師大校內研究經費 持續進行研究),以為期兩年的時間,一起同步透過文獻探討、訪談及問卷調查, 來探討國中人文社會科學學習領域的教師,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實施過程中,所 具備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知能;然後在第二年,進一步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方 式,實際與合作學校的教師一起建構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改進方案,供國中實務 工作者參考。 關鍵字:課程意識、教學實踐、九年一貫課程、教師信念 貳、英文摘要

Confron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ly reformed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1-9, this joint research design is aimed to study the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subject area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ocial Studies, Humanities and Arts, and Composite Activities. This is a two-year study, which include six sub-projects, applying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to examine the required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pedagogical capabilit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ly restructured curriculum. Then, this study will apply a cooperativ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o work with teachers from collaborative junior high schools to construct alternative instructional projects for enhancing pedag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for 7-9.

With such attempt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2.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s from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framework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3. To underst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ttitude and coping strategies toward the restructured curriculum framework.

4. To underst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dag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various subject areas as well as their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and teaching beliefs.

(3)

capabilities of teachers teaching different subject area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6.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nstructional enhancement in implementing new curriculum to teachers teaching subject area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Keywords: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Pedagogical Practice, Curriculum for gr. 1-9, Teacher Belief 參、報告內容 一、研究目的 本整合型計畫「國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 針對民國 91 年開始於國中階段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人文社會科學學習領域教 師的課程意識與其教學實踐,進行深入的合作行動研究,探討各學習領域教師課 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的內涵、異同以及相互整合的潛能。研究的整合取向即在於各 學習領域間的同步探索,一方面透過交互討論,來釐清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轉化 過程中,教師所需具備的普遍性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知能,另一方面透過參照比 較,來了解不同領域所需開發的特有教學實踐方式為何。 主要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釐清教師課程意識與其教學實踐的關聯性。 (二)瞭解在九年一貫課程的學習領域架構下,課程結構重整對國中教師教 學的衝擊。 (三)瞭解不同學習領域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結構重整的接受度與因應策 略。 (四)瞭解目前國中各領域教師因應課程結構重整的教學實踐現況,及其個 人對各學習領域的課程意識與教學的信念。 (五)釐清各學習領域教師所需具備的普遍性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知能提 供國中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教學改進參考 方案。 探究的範疇則包括了以下六個子計畫: (一)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國語文教師為例 (二)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英語教師為例 (三)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為例 (四)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社會領域教師為例 (五)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人文與藝術領域教師為例

(4)

(六)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教師為例 (其中,子計劃六-綜合活動領域,第一年雖未獲得國科會補助,但仍然另 覓資源參與整體的研討座談,並且於本年度與下年度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 工作。) 二、研究的重要性 當前教育部所推動之國民教育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教育實 務變局,可謂是我國在迎接二十一世紀之際,最重大、也是最具爭議的教育改革 工程。根據教育部所頒「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來看,九年一貫課程的特 色與精神包括:揚棄以學科知識為本位的課程設計,改以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 本能力為課程設計核心架構;強調科際整合與協同教學,打破以往各科互不連貫 的現象,以學習領域合科教學取代現行分科教學,讓學生透過連貫與統整的學習 活動產生整體的知識概念;提供學校及教師更多彈性教學自主空間,不再強調全 國統一的課程標準,鼓勵學校或地方為本位的課程發展,由教師參與設計符合地 方特色與學生需求的課程;結合新的課程與教學概念,推動多元學習評量方式等 等。而這些重要的革新概念,徹底地挑戰了傳統的課程概念與教學實踐方式,對 習慣於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而言,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值此重大變革之際,無論 是處理課程理念的調適或教學實務的改革,都亟需有一嶄新的課程思維來重新檢 視過往「視為當然」的課程實務與「習焉不察」教學實踐,以激發「課程意識」 (curricular consciousness)、促進「教學覺醒」(pedagogical awareness),使得課程 改革的訴求生根落實於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甄曉蘭,2000)。 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政策壓力之下,國民中學是否能改變原有的運作機制 和文化生態,重新建構學校課程,讓教師在參與學校課程發展與實施的過程中, 確實做到實質的教學改變,則是當前極重要的研究議題。唯有獲得教師對課程改 革的積極投入,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才會產生實質的改變,然而,推動與實施新的 課程架構,不但涉及了教師教育實踐意志的權力交戰,更反映出課程設計與教材 編選決策過程中所涉及的教學資源、外界環境的影響以及決策者的基本價值導向 (McNeil, 1995; Ornstein & Behar, 1995; Beyer & Liston, 1996)。為了鼓勵實際教學 情境中老師、學生、學習資源和環境間的交互作用(Sabar, 1985),發揮教師的 專業判斷與課程自主,必得應用「以實務為中心的行動探究」方式,藉由課程意 識與教學實踐的反省與批判,來有效地協助教師改進教學,才可能讓九年一貫課 程改革的理想深根落實於教室的教學實踐中。所以透過本研究,一方面從實務的 觀點來拓展課程理論發展的領域,一方面從理論的觀點來墾殖課程實務發展的空 間,方能使得課程與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務應用成為二合一(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 synergy)的教育實踐(Schoenfeld, 1999)。

(5)

所謂教師的課程意識,包括教師對課程本質的認識、學科內容知識的掌握、 以及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學生應如何學習等方面的信念,其間涵蓋了教師對課程 目標的訂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組織的型式、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教學的活 動流程與方法、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教學成效的評估等層面的想法。由於有關 教師思考與決策的研究指出,教師對課程的詮釋與實踐身受其學科知識與信念的 影響,使得近年來許多教育學者開始關注到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和課程意識 間的關係(甄曉蘭,2001/2002;Clandinin & Connelly, 1986;Calderhead, 1984)。 許多研究指出,教師的信念系統會影響教師對課程的覺知及其在教室內的教學計 畫與教學行動,教師的信念不但左右教師的課程思考、主導教師的教學計畫,更 影響到教師對現實世界的表徵方式以及教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等(Clark & Peterson, 1986)。教師信念是教學行動的意向,含涉理性的思維判斷與情意的選 擇認定,常與課程意識交互作用而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行為表現。持有不同教學信 念、懷抱不同課程意識的教師,所展現出來的課程構想與教學策略自然會有所差 異,而這些都深深關係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成效。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兩年進行,第一年重點在探討國中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客觀條件與 教師預備度,每個子計畫將藉由文獻探討與實地訪視方式,瞭解台北地區國中實 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實際運作情況,並且將透過問卷調查分析方法,瞭解國中人文 社會科學領域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看法,藉以釐清國中教師的九年一貫課程的 課程概念與教學實踐上的因應對策,並研擬出各領域教學改進方案。第二年的研 究則將根據第一年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各子計畫都將各自尋找一至三所國中,以 合作行動研究之方式,採質的研究方法,實際與合作學校教師建構、改進九年一 貫課程的教學實踐方式,並在合作過程中,持續評估分析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信 念改變的情形。 第一年主要在瞭解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現況,所採用的方法包括: (一)文獻探討 針對本研究的目的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著重於探討教師課程意識的意義 與內涵,及其與課程實踐的關係,釐清教師課程意識對其教學實踐的影響。 (二)實地訪視 藉由實地訪視方式,訪問台北地區五所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具成效之國中,實 地瞭解其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的運作情況與策略,以吸收經驗,一方面根據訪 視所得發展問卷,一方面作為研擬九年一貫課程教學實踐方案之參考。 (三)問卷調查

(6)

根據文獻探討與實地訪視的的結果,設計問卷,以了解教師在初步實施領 域教學時的教學信念、態度及其對領域教學的接受度。調查的對象主要以 台北地區合作學校的全體教師,問卷採結構式的問卷設計,採描述統計的 分析。一方面可以提供遴選合作探究學校之參考,一方面則可以作為未來 深度探索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參考。 (四)訪談 各個子計畫根據其所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學校樣本(n=5),進行訪談,深層 了解不同學習領域教師對課程結構重整的接受度、所遇到的困難與因應策 略,以及在學習領域架構下,課程結構重整對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 踐所產生的影響。將整理各項建議,作為研擬第二年行動探究策略方案之 參考。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為達到有效的研究整合,總計畫在第一年的主要研究任務包括:(一)研究 方法的設計與訓練、研究手冊的編定、問卷大綱的研擬、觀察與分析架構的規劃、 以及研究進度與研究品質的掌控,以期各個子計劃能運用相同的方法、從共同面 向、針對不同領域的教師、切入相關聯的議題,來深入蒐集具有分析價值的資料, 提供總計畫進行不同學習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的參照比較;(二)教師 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關係的理論架構分析,提供各子計劃進入實際教學情境進行 研究之先備基礎,各子計劃再融入各自所負責之學習領域的課程知識內容和教學 要領,進行連結和詮釋分析;(三)研究團隊每月諮詢例會的安排與設計,建立 同儕學習組織運作模式,讓各個子計劃能充分交流討論研究相關議題,一起獲得 專業成長,建立對課程與教學相關議題的敏銳度與判斷力。各項研究整合任務都 能依照進度確實執行。 總計畫已於年初完成相關文獻整理與分析的工作,撰寫了「教師課程意識與 教學實踐」一文,作為各子計劃進行實徵研究、規劃問卷及訪談大綱之理論參照 架構。全文特別從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的角度,來重新省思教師在課程改 革與教學革新中的主體性角色,藉之激發教師的課程批判意識,促進教師在教學 實踐上的更新與突破。首先透過課程領域相關研究文獻的分析,來探討教師在課 程發展與改革中的角色定位;接著從批判教育學與解放教育的觀點,來架構教師 課程意識的內涵,並且從教師對專業知識的覺知、對自我的覺知、及對環境的覺 知三方面,來討論課程意識的實務知識基礎;然後就教學實務現場的運作狀況, 從課程意識主導課程的教學轉化、教學實踐激發潛在的課程潛力、及課程批判意 識促成課程與教學的改進三個層面,來解析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的互惠關 係;最後,則提出有效提昇教師批判課程意識的途徑。全文請參閱 92 年 3 月教 育研究集刊第 49 卷第 1 期(頁 63-94)。

(7)

根據總計畫所建構出來之「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理論架構,各子計 畫分別編擬了各領域教師課程意識問卷,分別從課程知識、教材覺知、內容知識、 教學知識、教學信念、自我覺知、環境覺知、學生覺知等八個向度,調查台北縣 市國中各學習領域教師的課程意識,進而將調查結果整理分析,寫成報告。另外, 各個子計畫也實地參訪學校,對相關領域教師進行訪談調查,深入了解不同學習 領域教師對課程結構重整的接受度、所遇到的困難與因應策略,以及在學習領域 架構下,課程結構重整對國中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所產生的影響。茲將各子 計畫的調查發現,重點摘要如下: (一)國語文教師 國語文教師認為「課程目標」(尤其是能力指標部分),極其重要,因為關係 到無數學生的學習重點,因此有必要透過各種管道將新課程目標廣泛地讓老師們 了解。而針對學習內容與課程設計方面,雖然教師們對於己身職責有正確的認知 與期待,但是若要「跨越學習領域,統整其他學科相關的主題或概念」,則讓教 師頗感困惑。教師們普遍認為國語文教材的編選應注意銜接性與順序性問題,有 必要解決一綱多本之下教材順序性被打亂的困境。另外,在教學評量與價值理念 方面,教師普遍認為國語文教學除了按進度實施,同時應顧及學生在課文意義方 面的理解,畢竟課文意義和「認知、技能、情意」的「情意」最為密切,而「學 生人格、情意陶冶」也就成為國語文教師念茲在茲的重點。然而,國語文科學生 每週上課時數的減少,也讓國語文教師感到憂心,不知如何平衡趕課的壓力與陶 冶學生的情意。一般而言,國語文教師都非常贊成教師應經常充實新知並與其他 教師切磋,以提供更豐富的教學內容給學生,但也建議在安排研習活動或設計進 修課程時,需要切實考量教師們的需求。在教師對學生的覺知的層面來看,調查 結果顯示教師們了解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但卻憂心學生國語文程度的日漸 低落,必不認為學生都具備學習國語文的潛能。而在環境條件方面,國語文教師 普遍認為在「九年一貫」的政策下,外在環境對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並非是絕對 有利的情況。 (二)英語教師 英語教師對課程知識的覺知方面,基本上贊成新課程的分段能力指標、溝通 式教材與教法、多元評量、彈性課程補救教學等主張,但對於教學時數、教學法、 活動設計、評量方式較為看重,對能力指標的達成、領域合科教學、教師自編教 材等則有所質疑。對教材的覺知方面,大多數教師仍「國編本」教科書的存在必 要,認為在「一綱多本」的情況下,國中與國小英語教材缺乏連貫性,而且英語 教材的開放選取,無法因應學生英語程度參差不齊的問題。英語教師認為國中英 語的知識內容需要涵蓋基本句型結構的認識與應用、簡易生活對話、以及基本言 談禮儀等,大部份英語教師認為九年一貫課程的內容對大部分學生已經足夠,聽 說讀寫比例也算恰當,雖然贊成內容加入英美文化的介紹,但認為不宜太多。在 教學方面,大多數英語教師對雙向互動溝通式教學、情境化教學、全語教學等多 表歡迎,但也常在學生快樂學習與考試壓力之下,出現兩難抉擇。一般而言,英

(8)

語老師認為上課前,需要事先分析學生的起點行為和背景條件,而且學生的回饋 是修正英語教學的重要參考依據。對自我的覺知方面,大多數英語教師對自己的 英語能力具有自信,不但具有高度的教學熱忱,也都具有強烈的動機來增進自己 的專業能力,會藉由不同在職進修機會來增進自我的專業能力。對學生的覺知方 面,絕大多數英語教師都認為認為國中一年級的學生英語程度差異很大,是教學 上最棘手的問題,不少教師認為英語能力分組學習,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的。而有關於影響英語教學的因素中,許多教師認為英語教學受到基本學力測驗 的影響很大,其次則是同儕英語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家長的期許。大多數教師認為 學校需要營造有利的英語學習環境、設置英語專科教室,來幫助學生學習英語。 (三)體育與健康領域教師 體健教師在內容知識覺知上,多認同教學應是與日常生活連結,重視健康與 體育相關信念、行為及習慣的養成。在教學知識方面,大多認為教師在教學上應 保持正面鼓勵學生的學習氣氛、掌握授課進度及維持適宜活動量,但單就教學的 評量方式上,則對形成性、總結性及多元評量的覺知較低,應在未來教改課程研 習中加強九年一貫課程評量之相關內涵。就課程知識的覺知而言,教師多贊同健 體領域與生命教育之關連,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而統整課程應以自然及邏輯為 原則;但對於六大議題融入課程及課程目標對學生認知上的幫助方面,則尚須增 強其覺知的強度。教師在教材方面,同意教材的設計應依學生的需要,由淺至深 進行教學,而教育當局應設立一基本標準,但針對教材的選擇能力上及教材與其 他學科的連結上,則有較不足的覺知,因此未來應授予教師在選擇教材時可遵循 之規準,加強培養教師選擇適性教材的能力。另外,健體教師的教學信念較傾向 多元,認為健康不只是認知學習,而體育也不只是技能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應公 平對待每位學生,注重學生的適性發展,因此在對於體育能改變學生運動能力及 健康能培養學生實踐健康生活上,有較低之覺知。在教師對於自我本身的覺知 上,多數教師認同教師應保持正面形象,應隨時充實新知,但若就現階段教師對 於推動九年一貫健體課程上,則尚未有充分的準備及角色的定位。對學生的覺知 方面,多數教師認為應瞭解一般學生的身心發展、個別興趣及認知程度,但就實 際執行層面而言,教師則較少藉不同的管道與方法來瞭解學生的差異。對外在環 境影響的覺知方面,教師則以應避免傷害發生、維護場地設備安全方面為主要的 考量,但就教師應安排校外活動及瞭解學校附近設施安全方面則較弱。 (四)社會領域教師 多數社會領域教師認為在「一本多綱」教科書政策之下,坊間多種教材,造 成教師選用教科書的困擾,也使得學生負擔加重。針對教師的信念方面,大多數 教師認為社會領域應該讓學生學習的內容,不只是課本的課文內容,應該是一套 有系統的知識概念,為日後的事會生活做準備。也都認同教師應該扮演「引導者」 的角色,讓學生主動學習,因為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必須對任教科目擁 有豐富的背景知識,然而教師們也表示,社會領域課程中,將歷史、地理、公民 統整,由同一位老師授課並不可行,應該採用分科教學,適材適教。多數教師在

(9)

教學準備工作上都相當認真,除課文內容外,會藉由網路、報章雜誌或其他書籍 尋找可補充的教材,但在教學方面卻多採傳統講述法,再輔以問答法或學生報告 等,而在評量方面,雖有增加多元評量方式,但紙筆測驗比例仍高。九年一貫課 程實施之後,教師普遍反應社會領域課程時數縮減,造成教學上極大的困擾,不 但無法與學生有良好的互動,也無法在極有限的時間內,清楚有效地教導學生應 該學習的內容。 (五)人文與藝術領域教師 就藝術與人文領域來看,大多數教師認同大眾化的藝術教育、與生活連結的 全人藝術教育、統整教學以及多元化的藝術教育觀等概念,並且多數教師已經將 生活化及人本化的藝術教育精神,轉化倒實際的教學中。但是,視覺藝術類教師 較反對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教材的相互搭配使用,認為這樣的教材編撰方 式,無助於增進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同時較不支持結合社區資源來進行教學。 在教師自編教材上,視覺藝術教師反較音樂教師支持自編教材的價值。考其原 因,九年一貫課程之施行,極為強調合作教學的措施及精神,此與視覺藝術教師 在養成過程偏重獨立作業的學習方式,較乏與同儕協力合作之機會,似有明顯的 關係。然而表演藝術教師,不但最支持協同教學,同時認為統整音樂、舞蹈、戲 劇表演和視覺藝術,對培養學生藝術技能、知識及興趣皆有幫助。至於聽覺藝術 教師僅肯定音樂教材與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教材間,相互搭配使用對增進學生的 藝術學習興趣有所助益,但是視覺藝術教師則較不認為課程統整的教學對學生的 藝術技能、知識及興趣有明顯的幫助。因為表演藝術本身的特質為一種綜合性的 藝術,與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統整藝術的理念極為契合,以致表演藝術教師較為支 持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實施。就學科的性質來看,藝術確實與人文氣質的陶冶息 息相關,然而將課程領域定為「藝術與人文」時,似有使藝術教育失去焦點的疑 問,徒增藝術教師的困擾,許多教師認為人文一詞似無突顯之絕對必要。基本上,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有強烈的自覺,也都意識到教師的專業自主及專業成長為課 程實踐的成功要素,但因為現實環境條件(缺乏進修管道、教學負荷繁重等)在 教學上會有挫折與倦怠感,專業自我認同較低。 綜而言之,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的確帶給國中各領域教師極大的挑戰與壓 力,透過問卷與訪談調查,大多數教師在檢視自我的課程與教學信念時,都能對 任教領域的課程目標、學生學習需求、自我專業知能有明確的覺知,也都能認同 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但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方式,卻抱持質疑的態度,普遍 反映的困擾包括了「一綱多本」教材政策、內容增加授課時數減少、課程統整的 設計與實施、協同教學方式等問題。因整體外在環境配套措施不佳,以致許多課 程理想與教學理念無法落實,教師不但無法真正發揮專業自主,也在多重壓力之 下產生了專業危機與挫折。各領域教師都反映出這樣的困難與顧慮,確實值得進 一步檢討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推動策略與實施方式。 五、研究成果自評

(10)

本整合型計畫為兩年期研究,就總計畫第一年的執行情形與成果來看,都能 符合原來計畫的進度與預期目標,每月的例會都藉由同儕學習組織運作模式,安 排研究方法的研習與討論,讓各個子計劃能充分交流討論研究相關議題,一起獲 得專業成長,建立對課程與教學相關議題的敏銳度與判斷力;另外,總計畫也提 供了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關係的理論架構,作為各子計劃進入實際教學情境 進行研究之參照架構,透過研究進度的掌控,各子計劃都能按照進度完成問卷的 設計與施測,以及實地的教師訪談等。然而,各子計畫就各自所負責之學習領域 的教師課程意識的調查結果分析方面,則有不同的詮釋分析重點,資料的呈現方 式與討論的焦點也不盡相同,以致總計畫企圖對不同學習領域教師課程意識與教 學實踐進行參照比較時,產生了一些困難,一方面是各領域的屬性不同,在教學 實踐過程中各自所浮現的問題有極大的差異,另一方面則是各子計畫的資料分析 與議題呈現的重點,並未確實規範出一致的分析討論討論架構。因此,總計畫要 如何協助各子計畫針對研究過程中所浮現的議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展現各子計畫 的獨特性,另外,也不斷增進彼此間的合作默契、建立研究分析討論基本架構、 及資料詮釋與報告敘寫的品質,則是第二年有待加強的部份。而為了提升整個研 究計畫的學術與應用價值,第二年更要確實提醒各子計畫針對第一年所發現的實 務問題,與合作學校發展一套行動改革方案來改善實務,方能提出具體的建議, 供國中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參考。 參考文獻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 44, 61-90. 甄曉蘭(2001/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元照/高教。 Beyer, L. E. & Liston, D. P. (1996). Curriculum in conflict: social visions, educational

agendas, and progressive school refor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alderhead, J. (1984). Teachers’ classroom decision-making. Lond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1986). Rhythms in teaching: The narrative study of teachers’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of classroom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4), 377-387.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 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McNeil, J. (1995). Curriculum: The teacher’s initia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Ornstein, A. C. & Behar, L. S. (1995).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rriculum. Needham Heights, Mass: Allyn and Bacon.

Sabar, N.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flec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4), 452-454.

(11)

Schoenfeld, A. H. (1999). Looking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Challenges of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8(7), 4 -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ffective use of a variety of texts (e.g. information texts) to encourage deep reading, connect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broaden their knowledge base. -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at the Secondary Level: (I) Read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Holistic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