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豐富的生命之旅-我教「靈性護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豐富的生命之旅-我教「靈性護理」"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靈性護理]課程-豐富生命之旅

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顧雅利講師 感謝主耶穌基督這學期讓孩子有機會上[靈性護理]課程,原本為我們護理系 李鳳屏副主任的課程,因為她的憐憫及割捨,使雅利這不配的器皿能夠有機會站 在台前教導學生什麼是靈性護理? 隨著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人類生命的開始, 至人離開了神後開始產生了罪,於是,人在自己方面,無法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 義,且與人相處發生障礙困難,漸漸地失去人生的信仰。當孩子在備課及教導中, 過去癌症研究訪談的對象,他們所訴說的靈性困境又一幕幕浮現出至雅利腦海, 這些患者也許已經離世,然而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生命經驗,有一天儘然成為 護理學生的榜樣,孩子每每思想起這些患者,心中就充滿了感恩,也告知學生, [靈性護理]要學的好,需要將每位患者當成自己的老師,因為他們是以生命來教 導我們,打針、發藥、護理技術、專業知識再好、再強,都比不上患者躺在病床 上的教導,當馬利亞用昂貴的香膏抹耶酥的腳時,我們護理人員是否也以此抹病 床上患者的心靈? 透過這堂[靈性護理]課程,雅利也才有機會真正地認識夜間部四技學生,這 些平日我們老師口中頭痛的學生,在透過閱讀一篇篇的手札作業後,雅利痛哭流 涕,悔改認罪,五個靈性問題徹底瓦解學生及老師,當他們於課堂中分享自己的 痛苦經驗,一位哭了,另一位上台又哭了,台下學生們也開始哭泣,坦白說,當 時雅利頭部發麻,不知該如何收拾殘局? 內心有股聲音,主啊!為什麼有這樣多

(2)

2 受傷的靈魂? 當晚及隔天就拼命將所有手札作業看完,不知流了多少眼淚,以下 為五個靈性問題的分享: 1. 你人生的目的為何? 2. 請描述你目前的生活? 3. 人生至此,請描述你最快樂的經驗。 4. 人生至此,請描述你最痛苦的經驗。 5. 請為自己立一份遺囑。 大部份學生活著的意義是在幫助患者,服務人群,而目前的生活重心在準備 畢業及執照考試,夜間部四技學生因為經濟問題,白天需要打工,晚上趕來上課, 假日或空閒時要補習,如果教育的重點在過程,其實學生們都已經努力了,若是 考照率仍偏低,是否仍需要責罵學生? 然而教育部或 TNAC 評鑑的重點永遠不 會去審視這些過程,雅利思想自己不也如同很多法利賽人般,以律法及規條來定 罪辛苦的學生,如同許多教育上層定罪辛苦的老師般,耶和華上帝啊!我們護理 老師儘然成為定罪的劊子手,而常常不自覺? 接著是痛苦經驗的分享,一筆一劃 血淚故事,多少個創傷經驗來自於原生家庭或求學過程,學生們若心中帶著傷痕 及恨意過日子,如何面對躺在病床上身、心、靈需要修復的患者呢? 雅利常常向 上帝禱告,主啊!你為什麼帶給孩子這樣多受傷的學生? 他們也如同躺在病床上 的患者,正以生命來教導我們老師,我們是否有足夠謙卑的心來面對這些學生, 好使他們也能以這樣謙卑的心來面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呢?

(3)

3 在快樂經驗方面,學生們多分享自己與家人或朋友間相處的愉快回憶,其實 他們都愛周遭的親友,甚至於家中的寵物,且遺囑中都將愛及錢財分給家人或兒 女或好友,其實學生們大都非常單純,可以被教導,只是老師們是否要花時間及 心思,雖然[靈性護理]課程只過了半學期,然而雅利彷彿經歷了一場豐富的生命 之旅。耶穌曾經告訴我們:[你要盡心、盡力愛你的神上帝;且要愛人如己],由 這堂[靈性護理]課程,護理老師們需要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有盡心、盡力愛我們的 學生? 如果答案是沒有,護理老師們又如何要求學生們盡心、盡力愛臨床上的患 者呢? 再次感謝我們護理系李鳳屏副主任的分享,給雅利這不配的器皿一個重新 思考靈性護理教育的機會,及認罪悔改的省思,甚願此文能夠與其他護理教師們 分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有錢的人大多剛開始也是一個不起眼的角 色,微軟的創辦人Bill Gates,大家都知道 他讀哈佛大學、中途休學,在自家的車庫開 始創業;Dell 電腦的總裁Michael

「老師知道了在討論一、二的兩件事後,要求 班中有份「 嘲笑別人的男生」 和「 杯葛別人的 女生」

星雲大師尤其強調工作的重要 性,對個人而言工作中才有生 命、有人緣、有財富:「一個 人如果沒有工作,等於行屍走

互相交流是改善作品的好方 法。不同人對同一題材有不 同的處理,聽過別人的看法 (新輸入)後會豐富自己的想 法。.

Life history

 它為小孩們提供 了一個有趣的生 活體驗,體驗了 在江戶時代作為 一個普通人生活 的感受。.. 旅客可以穿上和服,步

In contrast, much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tends to be static and fragmented, ultimately promoting alienation and suffering (Neves, 2009 as cited in Mahmoudi S.,

每當人已喪失純真卻又拼命努力去獲得新的純真時,多元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