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星雲模式為中心的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以星雲模式為中心的探討"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前言

現代化的進程,並不是現代性逐漸膨脹,從而取代傳統性的過 程,相反,現代化的進程,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性互動的過程,這一 互動,一方面要求傳統文化本身的現代化轉型,使傳統文化本身能 夠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契機,適應現代人的身心需求,而不是進 入博物館;另一方面需要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性與宗教性的成分引導、

規範甚至限制現代性的衝力,使人類自身保持其高、廣、深的整全 生命形態,使人類社會更加合理化、更廣大的人民的利益有所保障,

使人類可以與自然環境和諧持續發展。正是在不同的傳統文化與現 代性的對話與互構中,多元現代性的意義才能夠彰顯出來。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正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這種互構 互建關係的體現。大師一方面繼承了太虛大師等前輩的問題意識,

努力使佛教在功能上適應現代化的要求,尋求佛教本身的現代轉型;

另一方面根據現代社會,呈現出的種種現代性的弊端、困境與矛盾,

努力從佛教文化的精神性,與宗教性的文化傳統中尋求解決之道,

引導現代社會朝著更加健康、更加繁榮、更加完美的方向前進,在 現代化與佛教的對話與交流中成就佛教的現代化與多元現代性。

人間佛教與多元現代性

— 以星雲模式為中心的探討

韓國茹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

(2)

二、佛教的現代化轉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模式

近代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對於現代化,是抱著滿腔的熱情,

積極地歡迎並努力地實踐著,星雲大師也不例外。他認為:「『現 代化』這個名詞,代表著進步、適應、成功、光明、自由、民主的 意思。……全世界不管在政治、社會、經濟、軍事各方面,不管如 何傳統,但大家都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只有在『現代化』之下,

人類才能生存、幸福。」1在星雲大師看來,現代化可謂是全人類的 未來所在。

綜觀星雲大師的著作,可見大師大概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現代化的,首先是民主、自由、平等、進步等,這些現代化的精神 或現代化的理念層次,對於這一層面,星雲大師基本上持讚揚與接 受的態度,並努力重新闡釋,佛教的思想使其與這些理念相適應、

相融合;其次,關於科學技術方面,對於這一層面,於醫學的進步 以及一些可以提高人們的居住、教育等基本生活水準的科學技術進 步,大師也是支持和讚揚的,並且提倡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傳法;最 後,是關於現代化的經濟事業方面,雖然在政治方面,星雲大師提 出了「政治是一時的,信仰是永久的;信眾可以參與憲法中的政治 活動,僧眾只可『問政』而『不干政』」;2但是,在經濟、財富以 及佛教事業方面,星雲大師的思想一直是開放的、積極的和作為的。

關於佛教現代化的必要性,星雲大師有著清晰的問題意識:

假如有人曾到過佛光山,看到佛光山各方面的設備,不知

1.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現代佛教〉,《星雲大師講演集 4》,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1 年二版二刷,頁 21。

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

香海文化,2008 年,頁 50。

(3)

道有什麼感想?或許有人會覺得佛光山和其他的寺院不一 樣,充滿現代化的氣息。住在山上的職事和同學們,不管 是新來參學的,或者是居住很久的人,大家一定也有同感,

佛光山的一切很現代化。

將佛教推向現代化的新紀元,是我們歷年來努力的方向,

雖然我們的宗旨、目標,不一定皆能為社會上的大眾所體 會,但是要把佛教的真理廣大地傳播給社會,讓現代的人 們欣然地接受,佛教走上現代化,是一條必然的途徑。3

當然佛教現代化問題的提出,並不是星雲大師開始,他自己也 坦誠自己是繼承了前輩大師,尤其是太虛大師「打開山門、走進社 會」、「佛教要下山去」以及「佛教要大眾化、通俗化、文藝化」

的思想,在現代化的語境與社會中,尋求佛教的生存之道。星雲大 師認為,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佛教都會因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以 與各個時代相適應:

現代化的佛教乃是本著佛陀慈悲為懷,普化眾生的心願,

本著歷代祖師,尤其是太虛大師的主張,吾人只不過在此 稍盡綿薄之力罷了。根據印度出土的遺跡,佛陀住世時所 住的精舍,不管在衛生、通風等設備,都有相當的進步,

達到當時的「現代化」。翻閱中國佛教史書上的記載,北 魏時代置有僧祇戶、僧祇粟,以解決人民的饑饉;唐代設 有悲田院、療病院、施藥院等福祉設施,以救助孤苦疾病 的人。

3.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現代佛教〉,《佛教叢書 10.人間佛教》,高雄:佛光 出版社,1995 年初版三刷,頁 427。

(4)

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 慈悲的精神普示於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於每一個時 代。因此,我們提倡佛教現代化並不是創新,而是復古,

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 式,揭櫫於大眾而已。4

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闡釋星雲大師在佛教現代化方面的貢獻:

(一)佛教現代化的方向和目標—人間化

半個世紀以前,承繼佛陀的本旨以及太虛大師的思想,星雲大 師認為佛教現代化,即佛教的人間化,即強調佛教的人間性。星雲 大師認為,強調佛教的人間性並不是他的創新,而是佛陀的本懷。

因為佛陀是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真實的人物,於2500 多年前誕生在印 度的迦毗羅衛國,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基督徒心目中 的上帝,而是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因此,佛陀 是道道地地的人間救世主,佛教也是道道地地的人間佛教。佛教講 六道輪迴,佛陀不在其他五道修行自有其深意在,即重視佛教的人 間性。

那麼,既然從佛陀以來,佛教即是人間的,為什麼還要建設人 間佛教呢?就是因為,佛教在現代的社會中出現了弊端,違背了佛 陀的本旨,佛教與社會之間出現了斷裂:

今天佛教的某些趨勢已經違背了佛陀的本旨。比方說:研 究學問的人,只知道重視佛學的玄談,而不注重實際的修 證;有的人,又以為佛教只是重視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對

4. 同註 3,頁 429。

(5)

於人格道德的增進及日常生活的問題並不重視,因而缺少 對人世的責任感;有的人,一信佛教,就忙著自己的修行,

不是住在山林裡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問世事,完全 失去對社會大眾的關懷。5

因此,佛教由隋唐時代積極投入社會,救度人們痛苦的盛 世,而沒落至關山門的佛教,保守退避的山林佛教。餘波 所及,影響至現代,佛教度化群機的功能無法發揮,遂成 為社會人士嗤之以鼻的對象!6

因此,在星雲大師看來,唐晚期以來,由於政治等的原因,佛 教與社會的聯繫被切斷了,而淪為少數人修身養性之所,佛教之於 社會所能起到的救助民生、淨化民心、淨化社會等等的功能都喪失 了。因此,導致了社會上對於佛教的認識也趨於狹隘化,妨礙了佛 教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傳播。

人間佛教就是要在佛教與社會之間重新建立聯繫,使佛教繼續 為社會大眾服務,繼續在社會大眾的生活中發揮作用。

人間佛教重在對整個世間的教化。一個人或一個團體,要 能夠在政治上或在經濟上對社會有所貢獻,才會被大眾所 接受;同樣的,佛教也一定要與時代配合,要能給人歡喜,

給人幸福,要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如此才能有存在的價 值,否則一定會遭到社會的淘汰。7

5.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現代佛教〉,《佛教叢書 10.人間佛教》,高雄:佛光 出版社,1995 年初版三刷,頁 393。

6. 同註 5,頁 428。

7.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台北:香海 文化,2008 年,頁 323-324。

(6)

在上述引文中,星雲大師運用效 用論、功利主義,或曰工具理性的思 路來論證佛教現代化的思路、目標和 方向,人間佛教改革的目標,就是使 佛教人間化,人間化也即是佛教要利 於人間、益於人間以及有用於人間,

這一論證本身就充滿了現代化的意 味。眾所周知,工具理性的思惟方式,

是現代化的標誌之一,在前現代社會 中,人們偏重於就事物的本質、事物 自身的價值來衡量一個事物,而在現 代社會中,人們比較側重於事物之間 的功用,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

星 雲 大 師 不 僅 認 為 佛 教 之 能 否 在現代社會繼續存在、發展和光大關 鍵,在於其對社會國家有無貢獻,而 且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否有價值,也 在於個人對社會國家是否有所貢獻:

「人要給人利用,才能創造價值;人 要學習活用,才能留下歷史。」8「生 命是一種活著的、會動的、會生長的、有生機的、有用的東西,假 如沒有『用』,就沒有生命力了。」9

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 海文化,2008 年,頁 100。

9. 星雲大師:〈佛教的生命學〉,《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

2008 年,頁 538。

佛化婚禮是佛教現代化的一環。

圖 為 佛 光 山2016 年「幸福與安 樂」佛化婚禮暨菩提眷屬祝福禮 一景。(莊美昭/ 攝)

(7)

所以,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非常重視利他的思想,所謂的效用 就是對他人、對國家、對社會、對信仰等等有所貢獻,有所助益。

因此,人間佛教也是自利利他的佛教。這一點,不僅是佛教現代化 的要求,也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特徵。星雲大師認為,不先福利人 間,就不能了脫生死、成佛作祖。

遺憾的是:佛教裡一直重視出世思想,忽視人間事業。假 如一個二、三十歲的青年出家,從出家的第一天開始,師 父就急急忙忙的要他了生脫死,好像人一出生,就應該忙 死。生的問題尚未解決,怎能忙死?就是《彌陀經》鼓勵 人念佛往生,也是「不可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哪裡說 有不先福利人間,就能了生脫死?

佛陀所以成佛,也是要在人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 好」。人間事業未能建成,人間佛教未能莊嚴,不服務社 會,不福利人間,只想自己一個人了生脫死,這豈不太過 自私?這豈不給人譏為自利?10

星雲大師還從人的現實生存和生存意義上,來論證利他的重要 性。每一個人的生存都不是一個單獨孤立的事件,需要外界各方面 的機緣,「所以生命的意義,它需要前面加持的因緣,讓我們繼續 生長;也需要後面推動的因緣,讓每個人的生命在無限的大我裡,

互相增進彼此無限的福祉」。我們的存在,都是互為因緣的。因此:

「人生在世,是多少人給了我存在的因緣,所以我們也要給人家一 些因緣,讓他們的生命也能存在、活下去。」「所以生命的意義,

10. 星雲大師:〈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3〉,《人間佛教講演集 4》,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1 年二版二刷,頁 109-110。

(8)

就是要創造生命,就是要給人一些因緣,讓別人的生命存在,我們 也將在這個大我的生命裡,得到很多的好處和利益。」11

概括來說,星雲大師認為現代化,是全人類未來幸福生活的必 經之路,佛教的現代化轉型—人間佛教也是佛教在現代社會發展 壯大的必經之路,而人間佛教就是要使佛教在社會人生中重新發揮 作用,在重新闡釋佛教教義的基礎上,使佛教在功能上更加適應現 代社會。

(二)佛教教義的現代化—以戒律的現代闡釋為中心

為了適應變化的現代社會,星雲大師依據佛陀的本懷,直承佛 旨,對佛教的許多教義進行了現代闡釋,「到了二十世紀,由於佛 教徒的覺醒,佛教回歸到傳統的根本教理,而作現代化的適應」。12 星雲大師按照人間佛教的藍圖重新闡釋了戒、定、慧三無漏學,重 新闡釋了佛教的慈悲主義,闡釋了四聖諦等。

例如,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佛教講苦集滅道,說人生是苦,星 雲大師認為,人生不僅有苦的一面,也有喜樂的一面:「我們信佛 教,是來追求幸福快樂的,並不是來找痛苦的」,佛教所說的苦,

在現實的世間是現實存在的,是對世間的準確的認知,但是我們要 接受它,並從而經得起它的磨難,超越它,使它成為我們修道的增 上緣,它本身絕不是目的;13又如佛教三法印中說,人生無常,星雲

11. 星雲大師:〈佛教的生命學〉,《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

2008 年,頁 540-541。

12. 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台北:

香海文化,2008 年,頁 77。

13.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星雲大師講演集 1》,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1 年二版二刷,頁 260-261。

(9)

大師認為無常不僅具有消極的意義,代表著美好的,會變成醜惡的,

同時,無常也具有積極的意義,醜惡的也有變成美好的無限可能性:

因為世間是無常,一切都不停地在變化,在變化中,壞的 才能變成好的,惡的才能變成善的,凡夫也才能成為聖人。

我今天在這裡特別呼籲,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完全加諸於 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讓他們有消極、厭世的想法,我們應 該把樂觀、喜悅的佛教,來增進他們的幸福、增進他們的 道德、慈悲,使他們的生活更加美滿,這才是真正佛陀示 教的真諦。14

又如佛教講空,星雲大師著重強調了空不是無,而是空有不二;

又如以前的佛教著重了生脫死,星雲大師認為佛教要從重生死的佛 教,轉化成重生活的佛教;又如星雲大師說:

現代是一個宣導民主、自由、平等的時代。實在說,佛教 的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這就是民 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對人的尊重,不任意侵犯,這 就是自由的意義;眾生生權的提倡,是因為諸佛與眾生一 如,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就是平等的主張。15

也就是說,星雲大師根據他對現代社會,以及現代人的理解,

對傳統佛教的很多觀念,進行了現代性的闡釋。星雲大師關於佛教 義理的現代化,闡釋的論述非常豐富,在此,我們主要以其關於戒

14.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現代的佛教〉,《星雲大師講演集4》,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1 年二版二刷,頁 26。

15. 星雲大師:〈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頁 297。

(10)

律,就是自由的現代闡釋為 中心,輔以僧信平等、男女 平等,來管窺大師的思想。

在 佛 教 中, 戒 律 是 僧 信二眾的行為規範。佛祖針 對不同的人,制定了不同的 行 為 規 範, 比 丘 二 百 五 十 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 六法戒,居家信眾也要受持 五戒、八關齋戒,菩薩六重 四十八輕戒等等。佛陀制定 戒律最根本的意義,在於維持僧團的清靜和樂,進而確保「正法久 住」。星雲大師根據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懷,和基本精神重新解釋了 佛教的戒律,使其與現代社會更加適應和融合,使佛教戒律具有了 現代意義。

五戒乃是佛教的根本大戒,對於前四條大家一般沒有什麼疑問,

但是對於是否把不喝酒列為其中之一,大家就存在著很多疑問。星 雲大師首先從性質上區分了,飲酒與殺、盜、淫、妄的區別。佛陀 制定的戒,從本質上來說可以分成兩類,並以此論證不飲酒乃五戒 之一的必要性:

如果本質上是罪惡的行為,稱為「性戒」,例如殺生、偷盜、

邪淫、妄語等行為,無論佛教是否制戒,國家是否訂法,

在倫理的本質和秩序上,都為天理所不容,都是社會所公 認的罪行,屬於性戒。如果本質並非是罪惡的,只是容易

身為佛弟子,除了皈依三寶外,更要受持戒 律。(Melody/ 攝)

(11)

產生譏嫌,或誘發其他本質上是罪惡的行為,則稱為「遮 戒」。例如飲酒本身,並不是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失去理 智,轉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行,因此列為四根本大 戒之後。16

其次,星雲大師還經常把五戒之不飲酒,解釋為不吃刺激性的 食物以及不吸毒等,更加具有現代意味的意涵。最後,星雲大師認 為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不侵犯,而不侵犯也就是自由:

一般人提到佛教,總認為信仰佛教必須受戒,於是這也不 行,那也不能,很不自由。其實,佛教的戒律,其根本的 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 中的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生命的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 別人財產的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身體的不侵犯;

不妄語,就是對別人名譽的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 的理智不傷害,進而不去侵犯別人。

不侵犯別人,進而尊重別人,則自他都能自由;反之,凡 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

譬如:殺人、傷害、毀容,就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佔、

竊盜、勒索、搶劫、綁票,就是犯了偷盜戒;強姦、拐騙、

重婚、妨礙風化,就是犯了邪淫戒;譭謗、背信、偽證、

恐嚇,就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菸酒等,

就是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繫囹圄,失去了 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受戒才能自由;不受戒而行非

1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

香海文化,2008 年,頁 24。

(12)

法,國法也不會放過他,甚至因果道德也會制裁他,因此 不要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其實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 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17

除了對五戒這樣的根本大戒,進行現代闡釋以外,星雲大師還 從佛陀制定戒律的因緣,重新審視「小小戒」的作用和變革。首先,

就佛陀制定戒律的行為而言,基本上都屬於「隨犯隨制」,也就是 說佛陀在世時,根據不同的信徒,在不同的時期出現的不同的行為 偏差,隨時制定與之相宜的戒律,因此,佛陀制定的戒律除了根本 戒以外,還存在著很多的因時、因地、因事而宜的「小小戒」,大 師說:

17. 同註 16,頁 35-36。

星雲大師重新闡釋五戒的意義,讓大眾視受戒為一種自我提升的成長。

(陳永鴻/ 攝)

(13)

二千五多百年前從印度傳來中國的佛法戒律,有一些顯然 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社會需要,因此雖說根本戒可以保存,

但對於一些「小小戒」,應該可以就時代需要,或者因為 風俗、氣候、地域等不同,加以彈性調整,而不是一味的 墨守成規。18

例如,對於比丘與比丘尼相處的八敬法,雖然在佛陀的年代有 其成立的理由,但是在現代世界顯然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同時 也有違佛陀本懷,所以在佛光山實際上已經廢除了。

其次,佛陀制定戒律並不是僵死不變的,而是「時開時遮」的。

例如,屬於根本戒的不殺生,如果在「殺一可以救百」的情況下是 可以開殺戒的。因此,「佛陀這種有『開』有『遮』的制戒精神,

也可證明戒律並非不可改變,事實上是可以因時、因地、因人而有 所不同的」。19「因此,今日佛教界,實在不宜再以佛世時的社會 背景,來要求現代人,因為佛陀雖如法律專家,他依當時印度的民 情、風俗、文化等因緣制定各種戒律,但隨著時移事異,很多戒律 已不適合時代的演進。」20

最後,星雲大師根據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重新闡釋了戒在人 間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傳統的佛教思想的闡釋中,都更加重視 戒律的消極意義,即妨非止惡,而在星雲大師的解釋中,更為重視 戒律的積極意義,即奉行眾善,饒益有情。「佛教的戒律不僅只消 極的禁止做一切惡事(止持),更要積極地行一切善事(作持),

1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

香海文化,2008 年,頁 34-35。

19. 同註 18,頁 26。

20. 同註 18,頁 41。

(14)

也就是要淨化自己,利益他人,因此有時當作而不為者,也是犯戒,

這是佛教戒律既單純又廣大的不可思議之處,也是實踐菩薩道的行 者,應該把握的戒的真正精神。」21因此,星雲大師強調,人間佛 教中的「戒要能對人生、對未來有所增上」,「我們今天需要的是

『應該這樣,應該那樣』」,22只有這樣的佛教才能真正服務社會、

自利利他,並且完成自己完滿的人格,昇華自己的心靈;也只有這 樣的戒律才是真正意義上人間佛教的戒律。

星雲大師廢除不合時宜的小小戒,重新闡釋根本戒,以及詮釋 戒律的根本精神,使人間佛教的戒律,從根本上已經可以適應現代 社會,以及現代信徒的需要。

(三)佛教事業的現代化—以經濟事業為中心

對事業的強調、對事業的實踐恐怕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 最獨具特色的部分。諸如文化事業、慈善事業、教育事業、醫療事 業以及經濟事業,星雲大師都認為是人間佛教最為關注的事情。

人間佛教就是救度大眾的佛教,舉凡著書立說、設校辦 學、興建道場、素齋談禪、講經說法、掃街環保、參與活 動、教育文化、施診醫療、養老育幼、共修傳戒、佛學講 座、朝山活動、念佛共修、佛學會考、梵唄演唱、軍中弘 法、鄉村布教、智慧靈巧、生活持戒,以及緣起的群我關 係、因果的迴圈真理、業力的人為善惡、滅道的現世成就、

空性的包容世界、自我的圓滿真如等等,這些都是人間佛

21. 同註 18,頁 39。

22. 同註 18,頁 40-41。

(15)

教。23

這其中,文化事業、慈善事業、教育事業以及醫療事業,乃佛 教歷史上既已注重者,佛光山也積極地參與其中,辦大學,辦出版 社,辦醫院,辦養老院,辦育幼院等都有聲有色,影響力頗大。但是,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模式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經濟事業的重視與 實踐。「我們希望的不光是佛教的慈善事業、文教事業而已,現代 化的佛教事業,應包括工廠、農場、保險、銀行、公司,所謂工農 商等,佛教寺院可以鼓勵信徒設立,僧信合作,為佛教經濟的發展,

為佛教事業的現代化立一個楷模!」24 這一部分我們就以經濟事業 為中心,說明佛教事業的現代化的表現。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在歷史上、在國際上之所以被廣泛接受,

原因之一就是佛教非常重視經濟事業;而佛教的現代化,也必須有 佛教事業的現代化。「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韓國、日本等地,能 在當地社會普遍被接受,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佛教能注重資生的 貢獻,利眾的事業,幫助解決民生的問題。」「今天要提倡現代的 佛教,我認為必須要有資生利眾的事業。」25

要興利佛教的經濟事業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前佛教視財富 和黃金如毒蛇的觀念。在普通人的觀念中,在苦行的僧人的觀念中,

在一般的佛教徒的觀念中,財富和黃金與佛教似乎是水火不容的。

星雲大師認為,要改變人們對財富的錯誤的看法,這一點也是有經

2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

香海文化,2008 年,頁 325。

24. 星雲大師:〈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3〉,《星雲大師講演集 4》,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1 年二版二刷,頁 117。

25.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現代的佛教〉,《星雲大師講演集 4》,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1 年二版二刷,頁 28-29。

(16)

典依據的。

(佛教)卻不重視信徒的富樂。佛教常鼓勵人往生極樂世 界,一再強調極樂世界的快樂富有,走的地,是黃金鋪地;

喝的水,是八功德水;穿的衣,是自然天衣;吃的飯,是 酥酡妙味。在極樂世界,可說物質豐富,生活享受到極頂 了。可是,現實的社會裡,傳教的法師們卻叫人吃,要吃 得不好;穿,要穿得不好。譬如,在佛教裡常聽人說那個 人很有道德,穿,都穿得破破爛爛的;這個人很有修行,吃,

都吃的一些壞了的東西。26

要改變這種視黃金如毒蛇的片面的財富觀,正確理解財富在社 會人生中的地位,一方面可以減少現代人接受佛教的阻礙,另一方 面可以使佛教更加適應現代的社會,促進佛教的現代化轉型。星雲 大師正確地認識到,現代科技、現代社會比以前的社會,更大程度 地滿足了我們生活上的許多的需要,而對於這些物質上的富足快樂,

我們應該享受,比如接受現代醫學所提供的保健養生,接受冷氣機 電鍋等生活設施,一定程度上接受好的布料來做衣服等,這樣才更 加符合現代人的心理狀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也使佛 教更容易為社會所接受。

「人在世間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資生物用,此中沒有一項 可以離開經濟;所謂『一錢逼死英雄漢』,可見金錢對人的重要。

人類從蠻荒時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後來走出蠻荒,經過畜牧、農業、

工業,乃至到了現在的資訊、科技時代,無一不與經濟有關。可以

26. 星雲大師:〈今日佛教復興的希望在哪裡〉,《星雲大師講演集 1》,高雄:佛 光出版社,2011 年二版二刷,頁 592。

(17)

說,人類的生活運作,其實就是一部經濟史。」27所以是時候改變 佛教界對財富的看法了,星雲大師說:

金錢不但是學道的資糧,也是一切佛化事業的基礎。佛學 院、禪堂、念佛堂、學校、醫院、電台、雜誌社等,都需 要金錢才能推動。所以,金錢並不完全是毒蛇,佛經所謂

「淨財」、「善財」、「聖財」,只要是能善用金錢來弘 法利生,其功德比裝窮學道更大,更有意義,更有智慧。

是以人間佛教應該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只要是合於正業、

正命的淨財,應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 大眾、對經濟利益、對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諸 如農場、工廠、公司、銀行等,佛教徒都應該去做。因為 有錢並不可恥,貧窮才會招來罪惡。28

但是,雖然對財富的觀念有所改變,這裡星雲大師並不是提倡 僧信二眾,在個人生活上奢侈靡華,更是反對為了物欲的享受而非 法斂財;而是提倡在合法、正業、正命的基礎上獲得淨財、善財、

聖財,在開源節流的基礎上,在因果的基礎上,勤奮努力地獲得財 富。另外,星雲大師強調佛教的財富只是在團體、在寺廟的名義上 擁有的財富,他並不贊成僧眾個人擁有財富,不贊成個人私置產業,

並規定了佛光人處理金錢的方法:

一、出家在家彼此不可有金錢的借貸。

27. 星雲大師:〈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冊,

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頁 201。

2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台北:香 海文化,2008 年,頁 367。

(18)

二、為常住大眾積聚淨財,不為自己儲蓄。

三、不私自化緣,不輕易貪取檀越的供養,所謂信施,只 是通過我們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四、有錢,隨來隨去,會把錢用在佛教和大眾身上的人,

才是會用錢的人。

五、假如為理想、事業、和計畫中的需要而儲蓄,應存在 本山的小銀庫中,否則,即不合法。

六、假如本山大眾,不管任何人,而查詢某人在小銀庫中 存款多少,或議論其長短,乃是干涉他人之行為,應 提出糾舉。29

財富觀念的改變,必然會 帶來實踐的改變。在個人方面,

星雲大師尤其強調工作的重要 性,對個人而言工作中才有生 命、有人緣、有財富:「一個 人如果沒有工作,等於行屍走 肉,沒有精神,沒有靈魂;一 旦有了工作,才能發揮生命的 潛力,表現出生命的價值,所 以說工作才有生命」,30對社 會而言:「工作除了提供生活

29. 星雲大師:〈怎樣做個佛光人〉,《星雲大師講演集 2》,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1 年二版二刷,頁 15。

30. 星雲大師:〈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 3〉,《星雲大師講演集 1》,高雄:佛光 出版社,2011 年二版二刷,頁 738。

佛教有淨財,才能弘法。舉凡不違法的、

符合正命的職業,佛教徒均可參與。

(19)

所需之外,也是奉獻、服務、廣結善緣的最好修行」;31 強調謀生 技能的重要性:「人生至少要有三張執照,例如:駕駛(汽車、開船、

飛機、火車)、烹飪、水電、會計、電腦、打字、醫療、護理、教師、

律師、代書、建築……。」「一個人要會講、會寫、會聽、會看、

會想、會笑、會唱、會畫、會做……,全部都會最好,否則至少也 要會得一半以上。」32在佛教團體方面,則舉凡不違法的、符合正 命的職業,均可參與,興建佛教的事業,實現人間佛教弘法利生、

饒益有情的事業。

綜上,在佛教遭遇現代性時,星雲大師等人積極應對,使佛教 在功能上更加順應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要求和趨勢,促進了佛教的 現代化進程。

三、星雲大師對現代性的反思—人間佛教與多元現代性 的建構

自二十世紀五○年代以來,現代性的矛盾和危機已經充分地展 露出來了,中外的知識份子都已經開始反思現代性。星雲大師也不 例外,在提倡人間佛教,促使佛教現代化的歷程中,也注意到了現 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依據佛教提出應對的策略和措施。這不 僅促使了佛教本身的現代化,也促進了整個中國社會的現代化。

星雲大師一方面強調佛教的事業,認為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部 經濟史;另一方面,也深刻地認識到經濟的價值,不是世間唯一的 價值,認為要重新評估經濟在現代的價值。

3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

香海文化,2008 年,頁 49。

32. 同註 31,頁 100-101。

(20)

現在舉世都在關心經濟復甦的問題,然而社會的經濟繁榮、

工業進步,有時並不一定能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快樂。現在 社會上有太多「富有的窮人」,因為生活上沒有滿足感,

心靈上沒有資源寶藏,所以大家其實應該重新評估經濟的 價值。經濟並非只有金錢財物,舉凡健康、平安、和諧、

智慧、慈悲、信仰,都是財富,因此希望全民不要只重視 金錢世界,要注重精神愉快、心靈富有;要追求內心的安 樂和幸福感,同時以勤奮、信義、道德、慈悲來提升個人 的財富,繼而本著「同體共生」的觀念,發揮普世的價值,

建設共有的胸懷,創造一個祥和、均富的社會,這才是我 們應該努力的。33

正如星雲大師所云,在世間,我們不能只注重經濟發展、科技 進步、醫學發達等,這些或許可以豐富我們的物質生活,增進我們 精神的愉悅,提高我們的生活水準,延長我們的壽命,但是,並不 能完全依賴這些來解決我們生命中的所有問題,甚至並不能實質性 地,增進我們的快樂和幸福感。

正如前面所言,現代化在給予我們豐富的物質生活,和一定的 心理健康、精神快樂以外,給我們的生命帶來的是平面化、狹隘化 和庸俗化,例如,我們前面講到關於人的現代化的理論中,更多的 是強調把人各方面的人格、技術、脾性,甚至道德水準都商品化了,

都用來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而忽略了人的整全生命的安頓,忽略 生命的高度、深度和廣度。

33. 星雲大師:〈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冊,

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頁 207-208。

(21)

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的模式,一方面在使佛教現代化,

自覺轉變佛教的社會功能,使佛教與社會重新建立聯繫;另一方面,

也針對現在社會所遇到的各種困境,從佛教的義理提出各種應對之 策,諸如環保問題、倫理問題、社會問題、自殺問題、經濟問題、

政治問題、女性問題、戰爭與和平問題、族群問題、宗教之間的問 題、人生命運問題、家庭問題、青少年教育問題、應用管理問題、

殺生問題、生命教育問題、安樂死、臨終關懷、身心疾病、宇宙人生、

修行問題、喪葬習俗、民間信仰、素食問題等,關涉到現代生活以 及佛教修行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都在星雲大師的視界之內;而且其 從佛教義理的視角,提出「同體共生」的自然、社會、人生的解決 之道,對眾生平等的生權的提倡,應對現代社會而提倡廢除八敬法 男眾女眾平等,佛教青年的成功立業之道等等,對現代性的困境,

都提出了極富建設性的對治之道。我們以大師對臨終關懷,以及佛 教寺院本土化的觀點,來論述大師這一方面的思想。

現代醫學、科技以及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使人類的平均壽命 大大延長,超過了以往任何形態的社會,這一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人的壽命畢竟還是有限的,有生,也就終於免不了死的結局。

而人類往往是悅生厭死的。因此,在這大大的延長了的壽命中,要 忍受的苦痛也就比以往多,特別是對於身患絕症的人來說,恐懼、

害怕是不可免的,而親人眷屬的憂戚無奈也是不可避免的。而這其 中關涉到人的尊嚴、人生的意義以及人生的真相的體認,這是現代 科技、醫學以及豐富的物質生活,無論如何也安頓不了的,但是又 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必須忍受的事情。這就需要佛教能夠安頓病 人和其眷屬的心靈,佛教如何能夠做到呢?星雲大師認為就是靠佛 教的真理,佛教對宇宙人生的認識。

(22)

佛教從古到今,對於人生的生、老、病、死,一直是從教 義上指導人們正確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實相、生命的 意義、生命的輪迴;希望從認識生死,進而坦然面對生死。34 具體而言,在對生命的照顧上,佛教有自己的醫學經典,有醫 術高明的醫僧,可以照顧病人。在「臨終關懷」這一新興學科興起 以後,佛光山便立即接受了這一學科,積極地在其所屬的南華大學 設立生死學系,積極地探討和實踐臨終關懷。星雲大師更認為,醫 生的使命並不只是儘量延長病人的壽命;而是認為死亡也是生命的 一部分,面對罹患重病、瀕臨死亡的人,不僅要依靠醫生的技術,

更要依靠宗教的指導,使重病患者在生命最後階段可以活得有尊嚴、

有品質、有意義。佛教的教義正可以提供這一品質、意義和尊嚴的 保障。

星雲大師認為,所謂的「終極關懷」是結合醫學、宗教、法律、

倫理、哲學、道德等領域的現代生死學。它強調的不是對病人某一 具體病況的照顧和醫治,而是一個涉及患者全部身體的安頓;不僅 是安頓患者本人,同時要全程照顧患者家屬的焦慮、憂戚和悲傷;

甚至不僅僅局限在人有病以及死亡的過程,而是從生開始的安頓和 照顧。即利用佛教的生死觀對每一個信徒(眾生)所進行整全的生 命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死,以及人的本源—佛性的真相的揭示,

是關於用佛教的智慧安頓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生老病死,是關於整 個宇宙人生緣起緣滅因果輪迴的體認;也就是關於同體共生的宇宙,

與自己佛性的證成的人的整全生命的安頓。具體到人的臨終時刻的

34.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

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頁 33。

(23)

關懷,即具體到佛教對死亡的看法,大師認為:

人有生老病死,死了又會再生。所以看到生,不一定要歡 喜;看到死,也不一定要悲傷,就像是老朽的車子報廢,

人死了,換一個新的身體,又再生了。35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 是圓型的。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

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 換到另一個環境。36

在基督教中,只有信仰上帝的人才能得永生,才能在末日審判 時於上帝的國重生。但是,在佛教中卻不一樣。星雲大師認為,佛 教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不管人們信不信佛教,只要有因,

只要造了業,必然會得果,必然重生。因此,人間佛教不重死,而 重生,即重視人在世間的因,重視生的品質。因此,人應該恐懼的 恰恰不是死亡,死亡只是人生自然而又必然的過程,我們只能接受。

佛教教人在生的過程中,正信佛教的智慧,體認自家的佛性真 如,不捨一法,弘法利生,用佛陀的智慧根除我們的大病—貪瞋 痴三毒,這樣在世可享受快樂的生活,死亡也就變成了往生淨土,

就不再恐懼。這樣就是真正的面對生死,進而接受生死了。

最後,我們再簡單介紹一下星雲大師關於「寺院本土化」的觀 點,這一觀點與我們的主題尤其相關。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模式中,

佛教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佛教的國際化。佛光山在南非、澳

35. 星雲大師:〈佛教的生命學〉,《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

2008 年,頁 542。

36. 星雲大師:〈佛教對「終極關懷」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

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頁 55。

(24)

洲、印度、馬來西亞、香港、巴西等國家和地區開設有十六所佛教 學院,關於這些全球化的佛教學院以及道場的發展模式,星雲大師 批判了一種普遍主義的觀點,即認為全球建立佛教學院,和佛教道 場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而提倡在承認各地文化多元化的基礎上,

「尊重各地的文化,要用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交流,而不是用 自己的文化去侵略別人的文化。……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 們來到這裡只是為了奉獻、供養,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 一樣」37

因此,佛教要更加國際化,更加現代化,就要更加本土化。本 土化一方面,是提倡佛教與各地文化思想、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等

37. 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頁732-733。

佛光山巴西如來寺舉辦短期出家,教導戒子們過堂規矩。(法宣/ 攝)

(25)

的有機融合;另一方面,也是要世界各地的道場,有朝一日由當地 人自己來主持,由他們自己來接引教育自己的青年佛教徒。這一模 式也很適合現代化在各國的發展經驗,與我們本文提倡的觀點相類 似。佛教立場上的本土化的現代化也就是佛教化的現代化,這也就 是多元現代性的根據所在。

四、結語

自十九世紀中期中國社會遭遇現代化,已經過了一百多年,中 國社會從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轉變成了社會主義社會,

曲曲折折地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雖然不管是經濟、政治、社會,

還是教育、科技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距離,但是比起傳統 文化的現代轉型而言,無疑具有更加現代的意義。

從中體西用,到全盤西化,到現代新儒家提倡的儒家文化的現 代轉型,太虛、印順、星雲等提倡的人間佛教—佛教文化的現代轉 型,儒釋道的傳統文化,都在相當程度上進行了現代化,儒家文化,

特別是道家文化,在其自身現代轉型的歷程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要走,在其作為促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資源,而不是阻礙現代化進 程的障礙的轉化中,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探索其作為引導、

規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模式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相對而言,

台灣佛教界提倡的人間佛教,這一佛教的現代化模式是最為成功的。

但是,這也並不是說人間佛教模式就是佛教現代化轉型的最終 理論成果,已經可以解決中國社會現代化,以及佛教自身的現代發 展的所有問題。相反,現代化仍在進行中,現代性的矛盾與弊端在 進一步的展開中,現代社會以及現代人也仍然在變化之中,人間佛 教也仍然在發展之中。

(26)

從佛教自身的現代轉型而言,雖然星雲大師等先賢大德,已經 進行了艱苦而卓著的理論探索,對佛教的一些根本義理,予以了現 代性的創新性的詮釋,對佛教的組織,予以制度化、管理予以民主 化,對佛教事業,予以現代化的努力,使佛教在義理和實踐兩個方 面,都在功能上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但是,在此過程中,人間佛教 在佛教事業化的同時,如何同時避免世俗化的譏嫌?人間佛教在強 調每一個人都應當工作,在工作中實現生命的理念同時,如何避免 中產階級生活與工作的斷裂、工作與生存意義的分離、工作與修道 的衝突?

就本文最為關心的主題而言,在現代性對人的理解平面化、平 庸化、單向度化與狹隘化的現狀下,在中產階級的追求日益世俗化 的現狀下,如何深入挖掘佛教的精神性和宗教性傳統,深刻揭示人 類整全統一的生命意識,引導現代人重新與自己的神聖本源相連接,

與宇宙人生相和諧,與自己的意識和無意識相統一等等。這些都需 要人間佛教進一步在理論和實踐中予以思考和關注。

而就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而言,則一方面要發掘和重新闡釋佛教 中有利於現代化進程的資源,廢除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因素;另 一方面,則要發掘佛教的宗教性與精神性的因素,引導、規範甚至 是局限現代性(以及工具理性)的衝力,進一步完善現代化各個方 面的發展,限制其弊端,構建多元現代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把一所「好」的房間,改為:一所幽靜的,不是 面對高樓大廈,或者煩囂街道,最好還看得到海

美國沒有專屬的國家青少年工作機關部門,也沒有明確的青少年政策,因此青少 年工作的推動分散在不同的各個行政單位。美國聯邦層級的青少年事務,主要是 由衛生部(Federal Department

教師請學生分成小組,然後派發附件一「癱姐妹生命 熱線與死神搶客」新聞摘要及附件二「我幫助了有需

It better deal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posed by modernity, providing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

飛機師〜空中工作、有特別訓練、周遊列國 郵差〜戶外工作、要穿制服、要背很重的東西 社工〜要接觸很多人、有愛心、對人的行為有興趣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確認改善對象:根據傷病調查結果,將個案區分為確診疾病、有 危害、疑似有危害、無危害等四個等級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