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地區國際學生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地區國際學生調查研究"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近年来,国际学术的流动已经由传统的提供奖学金 或研究经费的模式转向个人或团体的群体运动[1]。多数 优秀学生自行负担经费,前往国外知名学府攻读高质量 的学位或课程。以往学生大多选择前往英美等拥有世界 知名大学的国家深造,现今的大学生则倾向前往新兴国 家攻读学位、文凭或专业证书。[2] 以往,各国都把通过奖助学金吸引优秀外国学生作 为提升国内学术质量与竞争力的方法之一。而当今各国 将大量招收外国学生作为刺激经济的办法之一[3]。因此, 跨国教育与其说是公共责任,毋宁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自 由贸易[4]。高等院校、政府、私人机构与企业人士,更因 其持续蓬勃的发展而各得其利[5]。同时,各国政府也依托 教育主管单位或相关推广机构积极介入[6],通过增加国 际学生的数量达到促进经济成长、公共外交与建构知识 社会的目的[7]。世界贸易组织也就当前跨国教育的流动 形态,进行了相关论述和讨论[8]。这些论述说明,通过比 较新兴留学目的国与传统留学目的国的国际学生人数, 可以了解新兴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9]。以中国为例, 以往,中国是一个持续输出留学生的国家[ 10]。近年,外 国学生到中国求学蔚为风潮,麦科马克的研究数据显 示:1 999 年到中国求学的国际学生不足 4.5 万人,2005 年国际学生人数就超过 1 4.1 万[ 11 ]。在其他亚洲国家 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也是同样 的情形。 台湾地区的留学趋势反映的是传统东亚模式,每年 都有相当数量的台湾大学毕业生前往美国和英国留学, 但台湾地区却难以得到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外国留学生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通向国际社会的桥梁。来台求学的留 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湾地区教育国际化的发 展状况和国际竞争力水平,同时也代表了台湾地区吸引 外国留学生的力量与能力。2006 年仅有 3 263 名留学生 来到台湾。2007 年,来台湾的留学生总计有1 7 420 名(含 攻读学位的学生、交换学生与汉语中心的学生)[12]。在 2001 ~ 2005 年的 5 年间,从中南美洲到台湾求学的留学 生人数增加了 208%,同时来自欧洲的留学生也增加了 95%。不过,在所有的留学生中,越南学生数量最多,其次 是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和美国的学生。风靡 全球的汉语学习热潮是推动留学生来台的关键因素,台 湾地区优良的师资、高水平大学以及地区政府教育部门 的奖学金亦功不可没[13]

一、推与拉的概念

相关研究机构及人员已经确立了一套检验国际学生 流动趋势和模式的“推拉理论”[14][15][16][17][18]。这些研究说 明,国际学生的决策始于出国留学的决定,终于选定留学 目的国的学术机构。研究人员打破国界的藩篱,研究了学 生本国的推动因素与影响留学生选择特定教学研究机构 的拉力因素。[19] 阿加沃尔与温克勒研究发现,近年美国国际学生注 册人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国际学 生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增加以及学生在本国已有 多种选择机会[20]。这种时代潮流,让传统上输出大量留学 生的国家,通过提供学费低廉且全英语的学位课程,成功 转型成国际教育中心。[21] 在麦克马洪的相关研究中,也运用推拉理论统计并 研究了 1 8 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模式[22]。他发现 学生的流动取决于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留学目的国在 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学生本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 重要的拉动因素包括留学目的国的经济情况,诸如国际 援助、跨国文化交流、国际学生奖学金情况等。同时,研究 发现学生本国的经济繁荣程度和国际学生流动量呈现负 相关的关系。

台湾地区国际学生调查研究

文 / 周祝瑛

(2)

马萨罗归纳了影响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国与研究机 构的 6 项拉力因素,其中留学目的国整体的知识水平、 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与学生对留学目的国的普遍认知 度是最重要的因素[23]。另外,来自父母、亲友等的推荐和 经济方面的考虑(如留学费用与社会成本)也是影响学 生选择的因素。同时,留学目的国是否有来自相同国家 的留学生与合适的兼职工作也会影响留学生的选择。其 他一些影响因素还包括留学目的国的环境和气候情况、与 邻国的关系等。 推拉理论的作用在于鉴别影响发展中国家国际学生 流动的模式与趋势。然而,该理论排除了发达国家的学生 前往其他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求学的情况。

二、来台留学与推拉理论

研究指出,留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国时,必须考虑的 一点是个人是否对出国留学具有高参与度[24]。在世界各 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极力扩展并吸纳国际学生的竞争压 力下,台湾高等教育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就是提供留 学生奖学金,通过奖学金政策形成对国际学生最重要的 拉力,同时也起到了推动留学生来台学习的作用。值得 一提的是,接受奖学金的留学生并不一定来自经济困难 的家庭。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没有国际学生,大学的国际化就 无从谈起。作为一个与传统留学目的地竞争的新兴地区, 台湾希望其高等教育体系也能够吸纳世界各地的学生前 来学习,让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跻身成为重要的留学中 心之一。因此,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通过奖学金来强化台湾 地区大学的文化构成与威信的建立[25][26]。留学生与本地 学生共冶一炉,成为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努力 的目标。 在台湾各大学国际教育部门的协助下,笔者与艾米· 罗伯茨、格雷戈里·钦等人针对 2009-2010 学年度台湾各 大学的留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共收到来自 20 个国家 (地区)的留学生的 648 份有效问卷[27]。研究结果显示 (见表 1):来台的留学生中有 39%是来自香港、澳门、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庭。本国语为越南语的留 学生占 10%,本国语为印度尼西亚语的留学生占 9%。 其中 76%的留学生是首次出国读书。此外,80%的留学 生表示来台湾读书的目的是攻读学位,只有 7%的交 换学生与 2%的汉语中心的学生有攻读学位的想法。 至于选择来台湾求学的理由(见表 2),有近 1 /3 的 留学生表示是因为台湾地区提供奖学金,其次是为学习 项目 人数 比例(% ) 性别 男 297 46 女 346 54 本国语 / 本 地方言 汉语 251 39 越南语 67 10 印度尼西亚语 61 9 西班牙语 47 7 英语 37 6 日语 27 4 马来语 21 3 广东话 19 3 泰语 15 2 韩语 13 2 第二外语 英语 345 53 汉语 131 20 马来语 44 7 入学 种类 攻读学位 526 81 交换学生 43 7 汉语中心 12 2 出国留 学经验 是 112 17 否 493 76 在台湾的工 作经验 是 179 28 否 424 66 表 1 参与者人口统计 项目 人数 加权分数 * 奖学金机会 240 575 学习传统汉字 170 408 教育质量 198 389 未来就业机会 194 377 生活成本(含学费) 163 330 安全性 104 180 个人选择 100 177 现代化城市 104 176 政治现状 40 90 * 按照回答先后顺序分别给予前三个答案 3、2、1 的分数。 表 2 选择来台湾留学的理由

(3)

* 按照回答先后顺序分别给予前三个答案 3、2、1 的分数。 表 5 在台湾面对的挑战 项目 人数 加权分数 * 记忆传统中国汉字 170 402 社会关系 172 334 适应气候 166 316 文化鸿沟 136 255 适应食物 124 252 思乡病 112 214 交通 97 184 非说英语者 70 155 * 按照回答先后顺序分别给予前三个答案 3、2、1 的分数。 项目 人数 加权分数 * 台湾地区入台许可证申请 309 708 奖学金申请 190 389 缺乏关于课程的足够信息 176 324 选择申请哪所学校 150 301 心理准备 137 237 与台湾大学联络 / 沟通 92 169 表 4 来台湾求学遭遇的困难 传统的汉字而来。虽然表中的所有因素都是促使留学生 决定来台湾学习的原因,权重却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最 具特色的因素是几乎所有的台湾高等教育机构都提供密 集的汉语培训,这项因素使得台湾作为全球留学目的地 具备了可行性。汉语课程为留学生顺利融入课程学习与 当地社交生活奠定了基础。 如表 3 所示,67% 的留学生接受了台湾地区奖学金。 如前所述,完善的奖学金政策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留学 生拉力[28][29]。当前颇受欢迎的台湾地区奖学金,吸引到的 留学生也不只是经济窘困的学生。其中,约 87%的获奖 学生自认为属于中上层社会及经济地位。其中,30%的获 奖学生家长是专业人士或私营企业主,31 %的获奖学生 家长拥有硕士学位。在这些不同种类的奖学金中,不少 奖学金提供 1 ~ 4 年的经济支持,金额为每月新台币① 2.5 万 ~ 3 万元不等。有趣的是,仍有 32%的受访学生表示 奖学金不够用,63%的学生表示刚好够用。台湾当地研究生 毕业后的平均薪水为每月新台币 2.6 万 ~ 2.8 万元,研究结 果显示了台湾学生与留学生在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异。[30] 至于如何评价来台湾求学的过程(见表 4),受访留 学生表示最困难的地方在于申请台湾地区入台许可证, 其次是申请奖学金,再次是缺乏足够的课程信息。这些研 究结果说明,台湾应在改善留学生入台许可证申请方面 投入更多心力。 如表 5 所示,统计结果显示了留学生初到台湾的数 月间所面临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记忆传统汉字, 其次是如何在当地建立社会关系,第三道难关在于适应 表 3 奖学金类型和生活支出 项目 人数 比例(% ) 奖 学 金 类 型 外事部门 61 14 教育部门 - 台湾奖学金 104 24 汉语文奖学金 2 0 科学委员会 9 2 经济部门 111 26 其他 118 27 奖学金 的信息 来源 (多选 题) 台北经济贸易办事处 61 学校 274 — 朋友 136 亲戚 49 报纸 13 自己搜寻 69 其他 28 — 平均每 月支出 (新台 币) 1 万元以下 299 46 1 万元~1.5 万元 165 26 1.5 万元~2 万元 64 10 2 万元~2.5 万元 25 4 2.5 万元~3 万元 28 4 3 万元以上 23 4 ①台币 1元 = 人民币 0.2236 元(2011 年 7 月 25 日汇率)

(4)

台湾的气候。有学生建议,应该在留学生来台前先行提供 更多与台湾相关的文化与背景信息。 关于留学生在台湾求学遇到的困难,多数学生表示 最大的困难是无法理解大学教师的授课内容。其次,无法 用汉语向教师表达意见或沟通想法。这表明,留学生的汉 语水平有限,尚未适应台湾的大学教学系统,大学教师应 当加强对留学生的关注。 如表 6 所示,留学生选择学校的最重要理由是口 碑,换言之是留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因此,各大学院 校如能加强在已有留学生中的学校宣传,将有助于留 学生的招收。

三、来台留学与社会资本理论

近年来,由留美华裔社会学家林南提出的“社会资本理 论”已经获得各学科与各实践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31 ]。同 时,社会资本理论也已用来揭示教育经验的微观层面和 社会力量与结构的宏观层面之间的关联[32]。有学者表示, 社会资本的概念已经由个人扩展到社区甚至整个国家。 因此,对于社会资本的多重定义、概念化以及实证测量 应运而生[33]。然而,社会资本概念也已经引起越来越多 关于其实际意义和效果的争议[34][35] 简单地说,社会资本可以被定义为“投资社会关系并 获得预期回报”[36]。这个一般定义与布迪厄[37]伯特[38]科尔 曼[39][40]弗莱普[41][42][43]波特斯[44]帕特南[45][46][47]等学者 的研究相符。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教育社会学家布迪 厄[48]和科尔曼[49]均强调社会网络与团体成员的功用与价 值。此外,这两位学者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在教育方面,社会资本则被定义为“通过教育建立关 系网络,并运用规范、价值观念和认识以促进团体间的合 作”[50]。在伯恩亥姆针对澳洲大学的研究中,作者认为通 过教育网络能理解特定的社会资本作用以及大学在创造 网络运作的规范和价值观念时所扮演的角色[51]。同时, 一项关于澳洲的国际学生研究中,尼瑞和维尼发现,处于 陌生的文化与教育环境中,不良的社会网络不仅会影响 留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学生学业表现产生不好的影 响[52] 为了进一步了解留学生在台湾的社会网络与交往规 范,下面将针对台湾经验中的文化与社会规范来进行探 讨。根据笔者对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见表 7):第一, 大部分来台湾的留学生都表示愿意多结交台湾朋友;第 二,留学生认为台湾学生应抱有更积极的心态接近留学 生并与之交往;第三,留学生认为应尽最大的努力结交台 湾本地学生。以上三点说明留学生不仅仅将本地学生当 作同侪对待,还期望与台湾本地学生变成朋友。同时,留 学生也希望通过与不同背景学生的交往及互动,进一步 * 按照回答先后顺序分别给予前三个答案 3、2、1 的分数。 表 6 选择目前就读学校的理由 项目 人数 加权分数 * 同学朋友推荐 240 568 周边环境适合学习 232 485 与台湾教学机构直接接触 127 266 英文学位课程 118 264 随机选取 110 223 网站信息 101 201 汉语课程 74 148 驻外机构推荐 59 125 现有的学生交流计划 44 102 * 按照回答先后顺序分别给予前三个答案 3、2、1 的分数。 表 7 社会交往规范 项目 人数 加权分数 * 我想结交更多的台湾朋友 259 623 台湾学生应更积极亲近我 205 423 我试着多交台湾朋友 181 358 台湾学生想要认识留学生 175 331 台湾学生应该主动迈出第一步 96 213 很难和台湾人交朋友 67 156 汉语是我交朋友的阻碍 71 145 我在台湾经历歧视 54 110 台湾学生不太喜欢留学生 35 69

(5)

建立社会资本网络,增加个人在多元文化与未来生涯中 的机会。相较之下,台湾本地的学生可能因为文化与语言 差异的缘故,在此方面则显得保守与被动,需要进一步改 善和突破。 至于留学生在校园经历与教室规范方面的经验上 (见表 8),排名最高的是教师上课会鼓励互动;其次是教 师会尽力帮助留学生;第三则是文化差异在校园内获得 尊重。

四、结论

各国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已成为该国是否具有全球 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吸引国际学生,并引导他 们对留学目的国的高校作出贡献,这比单纯增加国际 学生人数更重要。多尔曾提出“文凭病”一词,恰好说 明了留学教育的特殊现象。多尔认为,学生为了“追求 更高阶的学位、文凭或认证”而出国留学,直接改变了 跨国高等教育的目的[ 53]。留学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为 了补充本国经费收入或改善个人发展机会,它更是为 了通过国际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获得增长知识与发展 智能的机会,以及帮助他们获得发展和谐生活所需的 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素质与条件。因 而,各国在推动教育国际化与招收国际学生之余,必须 兼顾教育的本质,才能妥善建立适合大学特色的国际 化发展目标。 在过去这些年中,台湾地区积极进行自我定位,通 过适宜的政策,发挥自身的特色,制定教育国际化目 标,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其努力值得肯定。然而,从调 查留学生在台湾各大学就读的经验中发现,虽然多数 留学生肯定在台湾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但来到台湾的 留学生大多集中在来自相同国家的学生生活圈,同侪 友谊的建立往往也只局限在相同背景的学生之间,限 制了留学生与台湾学生间的联系以及学习当地文化与 制度的机会。 台湾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仍处在发展初期,对 于与留学生相关的管理在制度层面及经验上均有待完 善,尤其在初期阶段由于比较重视留学生人数的增加, 而忽视了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比如,如何恰当地确定留 学生的招收标准与留学生毕业、就业规划等。此外,教 职员工也应该接受适当的训练,加强对留学生事宜的 指导与问题处理能力。尤其在来台湾的留学生中,大部 分留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善用大学普遍认可、与社会 资本相关的正式组织,许多留学生 (尤其是东南亚学 生)甚至接受工作时间长、社会资本有限的工读形式。 这些留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大学组织,从而获得更多有 利于未来发展的社会资本。同时,很多留学生的社会联 系与课业学习也受到住宿不安定等因素的干扰。 此外,由于出国留学是一项花费昂贵的重大决定, 许多家庭和大学往往要求留学生必须高度参与这个复 杂的决策过程[ 54];学生在选择留学地点时往往涉及很 多复杂因素,甚至包括民族优越感、国家形象和城市形 象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关注。中国成为新兴的经济强 国将会让很多国际学生 了解 学 习 汉 语 的 重 要 性 ,台湾 地 区 也 是 学 习 传 统 汉 语 的 重 要 区 域 。走 向 国 际 是 台 湾 地 区 的 既 定 政 策 ,政 府 和 各 大 学 提 供 了 大 量 的 奖 学金,这对许多留学生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台湾 各 大 学 提 供 的 诸 多 特 色 课 程 往 往 也 成为对相关领域 感兴趣的留学生的重要选择,而这些都会影响留学生 决策的过程。 留学生的满意度还受到语言障碍、文化理解、留学 生和大学(包含教职员工)双方的思维等影响。提高留 * 按照回答先后顺序分别给予前三个答案 3、2、1 的分数。 表 8 校园经历与教室规范 项目 人数 加权分数 * 教师鼓励互动 144 568 教师尽力帮助留学生 162 485 文化差异在校园内获得尊重 92 266 教师了解留学生的问题 143 264 学习其他文化的机会 110 223 感觉属于班级的一员 130 201 教师了解学习上的文化差异 81 158 同学接受文化差异 136 148 不同团体的学生互动良好 136 125

(6)

学生满意度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增加教育机构的声誉, 从而有利于招募世界各地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台 湾在制定留学生政策时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此 外 ,如 何 加 强 留 学 生 与 台 湾 本 地 学 生 形 成 的 社 会 网 络,也是未来推进台湾地区高等教育 国际化的一个重 要因素。筝 参考文献:

[1] Teichler, U., and V. Jahr. Mobility during the Course of Study and after [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1, 36 (4): 443-458.

[2] Williams, P. The Overseas Student Question: Studies for a Policy[M].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1.

[3] Smart, D., and G. Ang.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the Commonwealth Fullfee Paying Overseas Student Policy 1975 -1992 [A]. In Case Studies in Public Policy, edited by W. J. Peach- ment and J. Williamson. Perth: Public Sector Research Unit, 1993. [4] Kirp, David L. Shakespeare, Einstein, and the Bottom Line: The Marketing of Higher Education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Altbach, Philip G. Why 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t be a Market for Foreign Higher Education Products: A Case against GATS 2003 [EB/OL]. http://www.bc.edu/bc_org/avp/soe/cihe/ newsletter/News31/text003.htm, 2008-9-26.

[6] Kemp, S. The Global Market for Foreign Students [M]. Adelaid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1995.

[7] Kishun, Roshe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 cation in South Africa: Progress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Stud- 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7, 11 (3/4):455-469.

[8] Van der Wende, Marijk C.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ies: about New Trends and Contrasting Paradigms[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1, 14 (3):249-259.

[9] Zachrisson, C. New Study abroad Destinations: Trends a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 [A]. In Study Abroad: A 21st Century Per- spective, volume II, the Changing Landscape edited by M. Tillman. Stamford, CT: American Institute for Foreign Language, 2001.

[10] UNESCO.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Comparing Educa- 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 2006[EB/OL]. http://www.uis.unesco. org/TEMPLATE/pdf/ged/2006/GED2006.pdf,2008-9-20.

[11] McCormack, Eugene. Worldwide Competition for Inter- national Students Heats up 2007 [EB/OL]. http://chroni cle. com/temp/reprint.php?id =f36ykhngj7h7gc2cwr8cb8vfm6y 1tzm7, 2008-9-27.

[12][13] Ko, Shu L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aiwan at an All-time High 2008[EB/OL].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 /tai- wan/archives/2008/02/12/2003400913,2008-6-11.

[14] Sirowy, Larry, and Alex Inkeles. University-level Stu- dent Exchanges: the U.S. Role in Global Perspective[A]. In Foreign Student Flows: Their Significance for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edited by E. G. Barber. New York: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 cation, 1985.

[15] Fry, Gerald.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act of Study abroad[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984, 28 (2):203-220.

[16] [28] Cummings, William K. Global Trends in Interna - tional Study [A].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edited by G. Craufurd. New York: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 tion, 1993.

[17][20][29] Agarwal, V. B., and D. R. Winkler. Foreign De- mand for United States Higher Education: a Stud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85, 33 (3):623-644.

[18] Altbach, Philip G.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M]. Chestnut Hill: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and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7.

[19][23][54] Mazzarol, Tim.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In- ternational Education Market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 cational Management, 1998, 12 (4):163-175.

[21] Chan, David, and Pak Tee Ng. Similar Agendas, Diverse Strategies: the Quest for a Regional Hub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C]. In 2008 CESHK Annual Confer- enc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8.

[22] McMahon, M. E. Higher Education in a World Market: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Global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Study[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992, 24 (4):465-482.

[24] Cubillo, J., J. Sanchez, and J. Cervin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cision-making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 ducational Management, 2006 (20):101-115.

(7)

[25] Lo, Y. William, and Fwu Yuan Weng. Taiwan's Re- sponses to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 In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edited by K. H. Mok and R. James.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 ic, 2005.

[26] Mok, Ka Ho, and Jason Tan.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i- zation in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ong Kong and Singapore[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2004.

[27] Roberts, Amy, Prudence Chou, and Gregory S. Ching. Contemporary Trends in East Asian Higher Education: Disposi- tio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 Taiwan University[J]. High- er Education, 2010, 59(2):149-166.

[30] CENS. Easy, Low-paying Jobs Gain Popularity in Tai- wan 2008 [EB/OL]. http://www.cens.com/cens/html/en/news / news_inner_23920.html, 2008-8-15.

[31] Lin, Nan.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A]. In The handbook of Social Capital, edited by D. Castiglione, J. W. van Deth and G. Wolleb.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32][51] Burnheim, Catherine.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C]. Paper Read at Trading Public Good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at University of Twente, Nether- lands, 2003-7-3.

[33] Dika, Sandra L., and Kusum Singh. Applications of So- cial Capital in Educational Literature: A Critical Synthesis[J]. Re- 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2, 72 (1):31-60.

[34] Portes, Alejandro. The Two Meanings of Social Capital [J]. Sociological Forum, 2000, 15 (1):1-12.

[35] Mouw, T. Estimating the Causal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A Review of Re cent Research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6 (32):79-102.

[36] Lin, Na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Lond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7][48]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A].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ited by J. G. Richardso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86.

[38]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 peti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9][49] Coleman, James Samuel.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 ation of Human Capital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 95-120.

[40] Coleman, James Samuel.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 tion, Social Inequality Series [M].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0.

[41] Flap, H. D. Social Capital in the Reproduction of Ine- quality[J]. Comparative Sociology of Family, Health and Education, 1991(20):6179-6202.

[42] Flap, H. D. No Man is an Island: The Research Program of a Social Capital Theory[C]. Paper read at World Congress of So- ciology, at Bielefeld, Germany, 1994.

[43] Lin, Nan. 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A].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edited by P. V. Marsden and N. Lin.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2.

[44] Portes, Alejandro.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 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8 (24):1-24.

[45] Putnam, Robert D.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J]. The American Prospect, 1993 (13):35-42.

[46] Putnam, Robert D.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 Journal of Democracy, 1995, 6 (1):65-78.

[47] Putnam, Robert D.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 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M].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2000.

[50] Healy, T., S. Cote, J. F. Helliwell, and S. Field. The Well-being of Nations: The Role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M]. Paris, Franc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 velopment, 2001.

[52] Neri, Frank, and Simon Ville. The Social Capital Expe- rie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ustralia: The Wollongong Ex- perience[M].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2006.

[53] Dore, R. P. The Diploma Disease [M]. Berkeley: Univer- 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作者简介:周祝瑛,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 编辑:覃云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 Using canonical formalism, we showed how to construct free energy (or partition function) in higher spin theory and verified the black holes and conical surpluses are S-dual.

104 As shown in Figure 5, spin-restricted TAO- B3LYP and TAO-B3LYP-D3 (with a θ between 50 and 70 mhartree), TAO-PBE0 (with a θ between 60 and 80 mhartree), and TAO-BHHLYP (with a

(A) South Korea sends the second largest number of students to America.. (B) India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Five trends of school arts education reform in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