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資優生完美主義與負向情緒模式之 建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資優生完美主義與負向情緒模式之 建構研究"

Copied!
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民 99,35 卷 2 期,103-133 頁

國中資優生完美主義與負向情緒模式之 建構研究

白秀玲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師培中心副教授

本研究根據理論與相關研究提出國中資優學生負向情緒模式,該模式假設個 體之「自我要求完美主義」、「社會期許完美主義」會透過「積極問題因應」、「積 極情緒因應」和「消極逃避因應」的中介作用,而影響個體的「憂鬱」與「生 氣」負向情緒。因此,研究者針對台灣本島的國中資優生採分層隨機與叢集取樣 的抽樣方式以自編的量表進行調查,並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來評鑑蒐集的資 料是否適配本研究所提出之理論模式。結果發現研究者所建構之國中資優生負向 情緒因果路徑模式得到驗證與支持,顯示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社會期許完美主義 會透過積極問題、積極情緒因應策略與消極逃避因應策略的中介作用,對憂鬱和 生氣負向情緒產生影響。最後,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資優生、家 長、教師、輔導工作者實務上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詞:完美主義、負向情緒、模式建構、資優生

(2)

緒論

一、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在教育部(2008)公佈的資優教育白皮書 中,說明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以「腦力」決勝負 的知識經濟時代,惟有培育高素質的人力,方 能全面提升國家的競爭力。面 對 國 家 競 爭 日 趨激烈的二十一世紀,如何提升資優教育 品質,促進國家全方位的人才培育,成為 開 創 新 世 紀 教 育 的 重 要 指 標 。 因 此 , 二十 一世紀的學校教育者及家長們除應不斷努力增 值培育資優學生,對於資優學生的特質、因應 生活的方法,及其情緒心聲,更應了解及互相 關懷,從而配合培育與輔導方式,使資優生能 擁有豐盛及快樂的人生,更是有其必要性。

以往資優教育著重於認知領域的培養,在 學校以充實資優生的語文與數理等能力為主,

但由於資優生在生理年齡(chronological age)

與心理年齡(mental age)上,具有非等同

(out-of-sync)發展的情形,因而常會造成資 優生情緒方面的壓力,所產生之適應問題就愈 嚴重(Gross, 2002; Morawska & Sanders, 2008;

Silverman, 1993, 2002; Udvari & Schneider,2000;

王文科,1994, 1999; 郭靜姿,2000)。

以往較少將焦點關注於資優生的情緒特 質。然而資優生的生活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的 順遂(王文科,1994)。資優生一般而言較傾 向於內控,加上其與生俱來的高責任感,常導 致個人會設定較高的目標並追求完美(吳昆 壽,1999)。再加上要面對周遭師長及社會不 合理之期望與父母不切實際的高期許完美主義 要求,在日益競爭的生活環境影響下,資優生 常面臨心理的壓力,進而出現負向情緒,少數 學生甚至有自殺的念頭(Peterson, Duncan, &

Canady, 2009)。研究發現資優生最關心的問 題之一是克服完美主義的困擾及處理他人不實 際的高度期許(Denholm, 1991)。Hewitt、

Caelian 、 Flett 、 Sherry 、 Collins 和 Flynn

(2002)研究發現自我取向完美主義與沮喪有 關;社會要求取向完美主義則與沮喪、抑制生 氣及生氣表達有關。Bennett、Lowe 和 Honey

(2003)的研究結果發現越會使用情緒焦點的 因 應 策 略 的 人 , 越 不 會 悲 傷 憂 鬱 。 Siew 、 Bishop 、 Enkelmann 、 Tong 、 Yong 、 Ang 和 Khader(2005)的研究結果發現愈會使用消極 逃避因應策略者,愈有生氣的負向情緒。

綜上所述,以往資優教育較少將焦點關注 於資優生的情緒特質,在日益競爭的生活環境 影響下,國中資優生常面臨心理的壓力,進而 出現憂鬱、生氣等情緒,甚至成為自殺的高危 險群,研究發現資優生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克 服完美主義的困擾及處理他人不實際的高度期 許。過去研究也發現,當個人面對壓力時所採 取的因應策略,會影響其憂鬱與生氣的負向情 緒,而資優生的完美主義是否會影響其面臨壓 力來源時的個人因應方式,也亟需研究者深入 探討。換言之,目前尚無研究針對資優生完美 主義、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及其憂鬱與生氣的 負向情緒加以探討,因此,建立台灣地區國中 資優學生完美主義、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的關 聯模式非但是必要性,更是當務之急的。研究 者根據所統整的有關資優資源班學生的完美主 義,因應策略及與負向情緒的理論與相關文 獻,建立理論模式。研究結果將對資優生、資 優教育工作者、輔導工作者及家長們提供提出 具體可行建議,以供資優生、學校教師、家 長、輔導工作人員教育與輔導實務上之參考,

故本研究具有相當的應用價值。

二、完美主義、因應策略與負向情 緒之內涵

學術界對於完美主義、因應策略與負向情 緒皆無公認一致的分法,就完美主義而論,如 Adler(1956)與 Hamachek(1978)將完美主

(3)

義 分 為 兩 類 , Frost 、 Marten 、 Lahart 和 Rosenblate(1990)將完美主義分為六類,而 有研究比較 Frost 等人(1990)與 Hewitt 和 Flett(1991)所發展的多面向完美主義量表,

發現 Frost 等人(1990)發展的 MPS-F 完美主 義之「個人標準」分量表幾乎大部分與 Hewitt 和 Flett(1991)發展的 MPS-H「自我要求完 美 主 義 」 分 量 表 顯 著 相 關 , 且 Frost 等 人

(1990)發展的 MPS-F 完美主義 之「過度在 意錯誤」、「父母的期望」,及「父母的批評」

等分量表與 Hewitt 和 Flett(1991)發展的 MPS-H 「 社 會 期 許 完 美 主 義 」 分 量 表 相 關

(Frost, Heimberg, Holt, Mattia, & Neubauer, 1993)。兩個量表的因素分析均顯示雙向因 素。因此,本研究的完美主義所持的定義是朝 雙向性的完美主義來定義,一方向為自我要求 完美主義,另一方向為社會期許完美主義。

就因應策略而論,如 Amirkhan(1994)

分為問題解決、尋求支持和逃避因應,Lyne 和 Roger(2000)分為積極因應,情緒焦點因 應 及 逃 避 因 應 。 Matsushita 、 Murata 、 Matsushima 、 Sakata 、 Miyasaka 和 Aso

(2007)分為問題因應、情緒焦點因應及逃避 因應,Endler 和 Parker(1990)將因應類型歸 為任務取向、情緒取向和逃避取向三類,李欣 瑩(2001)分為主動解決與正向闡釋、尋求社 會支持、正向情緒調適、逃避問題與發洩情 緒、轉移注意力五類。本研究之因應策略,係 參酌上述因應策略理論的整理,並以 Endler 和 Parker ( 1990 ) 因 素 分 析 得 出 之 「 任 務 取 向」、「情緒取向」及「逃避取向」三因素,

及 Lyne 和 Roger(2000)因素分析得出之三 個因素「積極因應」、「情緒焦點因應」、及

「逃避因應」為本研究因應策略的建構基礎,

本研究三個因應策略的分類,一為積極問題因 應策略,一為積極情緒因應策略,另一為消極 逃避因應策略。

就負向情緒的內涵而言,乃是主觀的困擾 情緒反應,會因研究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 類。從僅分為一類(如 Weinstein, Mermelstein, Hedeker, Hankin, & Flay, 2006)、二類(如 O’Kearney & Dadds, 2004 ) 、 三 類 ( 如 Chorpita, Albano, & Barlow, 1998)、四類(如 Diener, Smith, & Fujita, 1995)至四類以上(如 Lazarus, 1991)都有專家學者主張,但大多數 的觀點皆指出生氣與憂鬱是負向情緒的主要內 涵(如 Edwart & Kolodner, 1994; Moon, Morash, McCluskey, & Hwang, 2009),且此二者是資 優生在面對壓力時最為常見的負向情緒反應

(Altman, 1983; Cross, 1996; Davis & Rimm, 2004; Kaiser & Berndt, 1985; Lysy & Piechowski, 1983; Manaster & Powell, 1983; Piechowski, 1977a, 1977b; Silverman, 1983, 1990; Willings, 1985),故本研究將負向情緒概分為「生氣」

與「憂鬱」兩大類。

三、資優生完美主義、因應策略與 負向情緒理論模式之建構

一些學者指出資優生容易因追求完美、成 功而產生憂鬱與生氣情緒(如 Cross, 1996;

Chang & Rand, 2000; Davis & Rimm, 2004; Di- Bartolo, Frost, Hunt, & Kawamura, 2001; Frasier et al., 1995; O’Connor, O’Connor, Harper, Smallwood, & Miles, 2002; Schuler, 2000; Selig- man, 1975)。另也有些學者指出完美主義會影 響因應策略(如 Blankstein & Dunkley, 2002;

Dunkley, Blankstein, Halsall, Williams, & Wink- worth, 2000; Dunkley, Zuroff, & Blankstein, 2003;

Flett & Hewitt, 2002a; Holahan, Moos, & Bonin, 1997; Neumeister, 2003)。此外,一些學者指出 因應策略會影響負向情緒(如 Bennett、Lowe

& Honey, 2003; Billings & Moos, 1984; Blalock &

Joiner, 2000; Catanzaro, Horaney, & Creasey, 1995;

Folkman & Moskowitz, 2004; Lengua &

(4)

Stormshak, 2000; Myors, Johnson, & Langdon, 2001; Smith, Lumley, & Longo, 2002; Siew et al., 2005)。

Baron 和 Kenny(1986)針對有關符合中 介變項(mediator)的三條件,並提出說明:

「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必須與中介 變 項 有 關 」、「 中 介 變 項 必 須 與 結 果 變 項

(outcome variable)有關」及「自變項與結果 變項間的顯著關聯會因為中介變項效果而有顯 著的減少」。本研究從「完美主義」、「因應策 略」與「負向情緒」的相關理論與實證性研究 中,去尋找潛在變項間的因果關係,故本研究 根據文獻探討而演譯與歸納出以下七個潛在變 項之間的影響路徑:

(一) 自我要求完美主義會直接影響積極問題 因應及積極情緒因應,也會透過積極問 題因應策略及逃避因應策略間接影響憂 鬱與生氣,及透過積極情緒因應間接影 響憂鬱

在 Flett, Hewitt, Blankstein, 和 Mosher

(1991)針對大學生所做研究結果中,發現自 我要求完美主義與因應策略有關。而其他一些 研究,諸如 Flett、Hewitt、Blankstein、Solnik 和 Van Brunschot ( 1996 ), Blankstein 和 Dunkley ( 2002 ), Flett 和 Hewitt ( 2002a, 2002b ) 與 Dunkley 、 Blankstein 、 Halsall 、 Williams 和 Winkworth (2000)的研究結果 中,更發現自我要求完美主義正向影響主動積 極的問題因應策略。從上述研究可知自我要求 完美主義對積極問題因應策略具有正向的影 響。

其次,Collins 和 Mowbray(1999)認為 問題解決策略屬於積極策略,逃避策略屬於消 極策略。Endler 和 Parker(1990)及 Hewitt、

Flett 和 Endler(1995)研究指出問題導向的因 應是適應型(adaptive)因應,能減少壓力,

而逃避導向的因應是非適應型的因應,可能造

成長期健康耗損,所以積極問題因應與消極逃 避因應具有負向的關係。因此,以上所述,過 去研究結果「積極問題因應策略」對「消極逃 避因應策略」具有負向的效果,也與 Holahan, Moos,和 Bonin(1997)的自我要求完美主義 傾向的人較會採用積極因應策略而較少採用逃 避因應研究結果一致。

再者,Billings 和 Moos(1984)的研究指 出採用逃避因應策略者,其憂鬱的負向情緒較 高。Catanzaro、Horaney 和 Creasey(1995)

研究發現,採用迴避的因應策略者會正向影響 其沮喪情緒。劉美華(1996)探討大一學生的 因應行為以及社會支持與身心困擾的相關性。

發現愈常使用逃避因應策略,則憂鬱程度愈 高。Felsten(1998)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從 性別的角度探討個人所使用的壓力因應策略與 其壓力和憂鬱之間的關係,發現逃避因應策略 對 男 性 和 女 性 的 憂 鬱 均 有 很 強 的 預 測 力 。 Blalock 和 Joiner(2000)以大學生為研究對 象,探討性別和逃避因應策略對負面生活事件 和憂鬱、焦慮的影響,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 果,逃避因應策略可預測女性的憂鬱。Lengua 和 Stormshak(2000)以 250 位大學生為研究 對象,探討性別角色、人格、壓力因應和個人 症狀(包含憂鬱、反社會行為和酒精及藥物濫 用)的關係,結果發現逃避因應策略可預測較 高 的 憂 鬱 。 Siew 、 Bishop 、 Enkelmann 、 Tong、Yong、Ang 和 Khader(2005)研究生 氣、壓力經驗、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的關係,

結果發現愈使用消極逃避因應策略者,會有愈 多生氣的負向情緒。由上面研究可知,個人採 取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對憂鬱、生氣負向情緒 會有正向的影響效果。

第四,Hewitt 和 Flett(1991)的研究發現 自我要求完美主義正向影響情緒焦點的因應策 略。Hewitt、Flett 和 Endler(1995)的研究也 發現女生自我要求完美主義正向影響情緒導向

(5)

的因 應策略,而 間接影響憂 鬱。 Vollrath 、 Alnaes 和 Torgersen(1996)的研究發現個人 使用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對減少其憂鬱的負向情 緒 有 顯 著 影 響 。 McQueeney 、 Stanton 和 Sigmon(1997)研究結果發現情緒焦點因應技 巧 對 個 人 憂 鬱 症 狀 的 改 善 具 有 顯 著 效 果 。 Courbasson, Endler,和 Kocovski(2002)的研 究發現採取情緒焦點因應會使其較不憂鬱與悲 傷。Bennett、Lowe 和 Honey(2003)研究結 果發現情緒焦點因應可能性越高,則悲傷越 低。Bennett、Lowe 和 Honey(2003)研究結 果也發現情緒焦點因應的可能性越高,則越不 憂鬱。Flett 和 Hewitt(2002b)、Folkman 和 Moskowitz(2000),Folkman 和 Moskowitz

(2004),Lengua 和 Stormshak(2000),與 Myors 、 Johnson 和 Langdon ( 2001 ) , Smith、Lumley 和 Longo(2002)的研究也發 現,積極情緒因應策略對憂鬱有負向的影響。

綜合上述研究,自我要求完美主義正向影 響積極問題因應策略,積極問題因應策略負向 影響消極逃避因應策略,消極逃避因應策略正 向影響憂鬱、生氣負向情緒。因此,自我要求 完美主義會透過積極問題因應策略及逃避因應 策略間接影響憂鬱與生氣。另,上述研究也顯 示以自我要求完美主義會直接影響積極情緒因 應而積極的情緒因應策略對於憂鬱的負向情緒 具有負向的效果。是故,自我要求完美主義會 直接影響積極情緒因應,且自我要求完美主義 也會透過積極情緒因應間接影響憂鬱。

(二)社會期許完美主義會直接影響消極逃避 因應及憂鬱,也會透過消極逃避因應策 略間接影響憂鬱及生氣

Flett 和 Hewitt(2002a)發現關心評價型 的完美主義(社會期許完美主義)與逃避因應 策略有正相關。Flett 等人(1996)的研究顯示 社會期許完美主義與非適應性的因應策略如逃 避因應策略有關,Neumeister﹙2003﹚以質的

研究探討資優大學生之完美主義與其成就動機 間的關聯,發現社會期許完美主義特質資優 生,其社會期許完美主義的發展是由於他們經 驗到父母完美主義的壓力,會產生諸如害怕失 敗,設定完美目標,減少成功的不適應行為,

過度類化失敗,及對失敗的內在歸因。他們多 以避免失敗為動機,採取逃避的因應策略,其 工作成果和行為易導致拖延的結果。社會期許 完美主義者,害怕他們不能達到重要他人的要 求,且擔心處理事情時被負向評價,所以他們 會採取逃避因應策略(Flett, Hewitt, Blankstein, Solnik, & Van Brunschot, 1996 )。 此 外 , Dunkley 等人(2000)及 Blankstein 和 Dunkley

(2002)的研究發現,社會期許完美主義會正 向 影 響 其 逃 避 因 應 。 Dunkley 、 Zuroff 和 Blankstein(2003)的研究發現社會批評完美 主義會影響逃避因應而影響負向情緒。綜上可 知,社會期許的完美主義者,為迎合重要他人 的標準與期望,害怕失敗,因此較多採取消極 逃避的因應策略,所以社會期許完美主義正向 影響逃避因應策略。

再者,Flett、Hewitt、Blankstein 和 Gray

(1998)發現社會期許完美主義的認知與憂鬱 有 正 相 關 。 Hewitt 和 Flett ( 1991 ) 與 Preusser、Rice 和 Ashby(1994)以大學生為 研究對象及 Hewitt、Caelian、Flett、Sherry、

Collins 和 Flynn(2002)以中小學生為研究對 象,皆發現社會期許的完美主義與憂鬱有正相 關。而實證也發現社會期許完美主義會正向影 響憂鬱情緒。Hewitt 和 Flett(1991)以其編製 的完美主義量表對大學生施測的結果顯示,社 會 期 許 的 完 美 主 義 最 能 準 確 預 測 憂 鬱 。 McCreary、Joiner 和 Schmidt(2004)的研究 發現社會期許完美主義,能正向預測憂鬱。其 他諸如 Chang 和 Rand(2000), Dunkley 和 Blankstein(2000), Dunkley 等人(2000), Flett 和 Hewitt ( 2002a ) , Rice 和 Lapsley

(6)

(2001)等研究也都發現社會期許完美主義會 正向影響憂鬱情緒。綜合上述提到的實徵研究 可發現,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對憂鬱負向情緒具 有正向的影響關係。

最 後 , 前 述 文 獻 中 如 Billings 和 Moos

( 1984 ) , Catanzaro 、 Horaney 和 Creasey

(1995),劉美華(1996),Felsten(1998),

Blalock 和 Joiner(2000),Lengua 和 Stormshak

(2000),Siew、Bishop、Enkelmann、Tong、

Yong、Ang 和 Khader(2005)之研究,也歸納 出消極逃避因應策略正向影響憂鬱與生氣的研 究結果。

因此,社會期許完美主義會直接影響消極 逃避因應及憂鬱,消極逃避因應正向影響憂鬱 與生氣,所以,社會期許完美主義也會透過消 極逃避因應策略間接影響憂鬱及生氣。

台灣至今尚無研究針對學生之完美主義、

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三者間的關聯進行整體模 式之建構,而國中資優生面臨心理壓力時,常 出現憂鬱、生氣等情緒,甚至成為自殺的高危 險群。因此,本研究針對資優生提出完美主 義、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所建構的理論模式,

乃是探討自我要求完美主義、社會期許完美主 義如何透過積極問題因應、積極情緒因應、消 極逃避因應的中介作用,對憂鬱與生氣此二者 結果變項的影響模式,並提出建構的理論模式 如下:1.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對積極問題因應策 略具有正向且直接的效果;2.自我要求完美主 義對積極情緒因應策略具有正向且直接的效 果;3.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對消極逃避因應策略 具有正向且直接的效果;4.社會期許完美主義 對憂鬱的負向情緒具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效 果;5.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對憂鬱、生氣的負向 情緒具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效果;6.積極問題 因應策略對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具有負向且直接 的影響效果;7.積極情緒因應策略對憂鬱的負 向情緒具有負向且直接的影響效果。此外,完

美主義與負向情緒的間接效果如下:1.自我要 求完美主義間接透過積極情緒因應策略負向影 響憂鬱的負向情緒;2.自我要求完美主義間接 透過積極問題因應,負向影響消極逃避因應,

正向影響憂鬱的負向情緒;3.社會期許完美主 義也間接透過消極逃避因應策略正向影響憂鬱 的負向情緒;4.社會期許完美主義也間接透過 消極逃避因應策略正向影響生氣的負向情緒。

三、重要名詞釋義

(一)國中資優生

係指各縣市政府依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 學生鑑定標準(教育部,2006)所遴選、安 置,而目前就讀於資優班,含一般智能資優班 及學術性向包括數理資優班、語文資優班、英 文資優班之國中一、二、三年級資賦優異學 生。「一般智能優異資優生」乃根據上述有關 一般智能優異資優生鑑定標準所定義,「學術 性向優異資優生」係指根據上述有關學術性向 優異資優生鑑定標準所定義之數理、語文與英 語優異資優生。

(二)自我要求完美主義

是一種資優生想法和行為的組合,藉著優 越感的追求來力爭上游,對於自己的表現有高 度的期望或者期待,努力以赴。換言之,積極 的成就追求,雖設立高標準,但仍能以彈性的 方式看待自己的表現。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 之「完美主義」量表中「自我要求完美主義」

分量表的得分。得分愈高,表示資優生之自我 要求完美主義傾向愈高,反之則愈低。

(三)社會期許完美主義

乃是對於重要他人關心評價式的完美主 義,由於父母、師長及重要他人要求資優生須 達到其所設立的極高標準或完美期待,資優生 因知覺到父母、師長及重要他人的高度期望,

因而會擔心被批評、害怕失敗、犯錯或挫折,

且常常過度地批評自我,並永遠對自我表現不

(7)

能符合社會重要他人的完美要求而感到不滿 意。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完美主義」量 表中「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分量表的得分。得 分愈高,表示社會要求完美主義傾向愈高,反 之則愈低。

(四)積極問題因應策略

指面臨困擾、挫折或壓力時,自己會針對 壓力問題,直接進行評估與思考,積極主動,

勇敢面對問題,擬定目標或採取解決問題行動 如請教他人、尋求資訊、承擔責任等。受試者 在「積極問題因應策略」分量表的得分愈高,

表示愈常使用積極問題因應方式;反之,得分 愈低,則代表越不常使用積極問題因應方式。

(五)積極情緒因應策略

指面臨困擾、挫折或壓力時,會正視自己 的情緒變化,表達及調整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調適心情,往好處想,降低標準,放鬆休息 等,而不是直接處理問題。受試者在「積極情 緒因應策略」分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越常使 用積極情緒因應方式;反之,得分愈低,則代 表愈不常使用積極情緒因應方式。

(六)消極逃避因應策略

指面臨困擾、挫折或壓力時,會消極壓 抑、逃避退縮,不針對問題做解決。其方式包 括:打人、責怪他人、摔東西、哭泣、大吼大 叫、不作回應、得過且過、順其自然、怨天尤 人、自覺無辜、自怨自艾、自認倒楣、遺忘 等,採取避免、退縮、逃避問題的行為。受試 者在「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分量表的得分愈 高,表示愈常使用消極逃避因應方式;反之,

得分愈低,則代表愈不常使用消極逃避因應方 式。

(七)憂鬱情緒

乃是一種情感性的感覺,是每個人常見的 一種負向情緒,有悲傷、沮喪的心情、情緒低 落、缺乏快樂、沒有精力的感覺。本研究所稱 之憂鬱情緒,並非如 DSM-IV 診斷手冊之診斷

標準所界定的憂鬱症,而是一種憂鬱的傾向、

狀態或心情,是憂傷與鬱卒,指受試者在研究 者自編之負向情緒量表中「憂鬱量表」的得 分,所反應出的憂鬱程度,得分愈高,代表憂 鬱心情的程度愈重,愈可能感到難過、沮喪、

悲慘與落寞。

(八)生氣情緒

所謂「生氣情緒」是指當個體遭受到威 脅、挫折或尊嚴受損等強烈刺激時所引起的激 動反應,常伴隨著認知、情感、行為及生理喚 起等各層面的交互作用,且常伴隨易怒、不 滿、生悶氣、自我責難等不同徵狀、傾向或心 情。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負向情緒量表中

「生氣量表」的得分,所反應出的生氣程度,

得分愈高,代表生氣程度愈高,愈可能感到不 滿、厭惡、生氣、憤恨或瞧不起。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研究者 自編之「資優學生完美主義、因應策略及負向 情緒現況調查問卷」針對台灣本島國中資優生 進行研究。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路徑關係圖係根據上述文獻探 討、歸納與整理後的結果,才進一步建構出本 研究的潛在變項影響關係的理論模式圖。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 tion Modeling, SEM)建立學生「資優學生完 美主義、因應策略及負向情緒」的動態歷程模 式。因此,研究者繪製徑路圖(圖一)做為本 研究之研究架構,再將徑路圖轉換成測量方程 式(如 X3=λx3,1ξ1+δ3)和結構方程式(如 η1

=γ11ξ1+ζ1)。模式的假定是:E(η)=0,E

(ξ)=0,E(ζ)=0,E(δ)=0,ε 與 η、ξ

(8)

和 δ 無相關,δ 與 ξ、η 和 ε 無相關,ξ 和 ζ 也 無相關。

圖一 完美主義、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路徑關係模式圖

社會期許 完美主義

(ξ ) X10 X11

λx9,2

X9

λx11,2

憂鬱 (η4) Y23 Y27 Y29

λy27,4

λy23,4

逃避因應 策略

3)

Y15 Y17 Y18 Y19 Y20 Y22

λy15,3

λy18,3 λy22,3

λy17,3

積極問題 因應策略

1)

Y1 Y2 Y5 Y6 Y7

λy1,1 λy2,1 λy6,1

積極情緒 因應策略

2) Y10 Y13 Y14

λy10.2

λy13,2 λy14,2

自我要求 完美主義

1)

X X5 X6

3

λx3,1 λx5,1 λx6,1

生氣 (η5)

Y30

λy31,5

λy30,5

λy5,1 λy7,1

Y31

λy19,3 λy20,3

λx10,2

γ32

γ42

β42

β53

β43

β31

γ11

γ21

ε18 ε19 ε20 ε22

ε1

ε17

ε15

ε2 ε5 ε6 ε7

ε30 ε31

ε14

ε13

ε10

δ4 δ5 δ6

ζ3

ζ4

ζ5

ζ1

ζ2

δ10

δ9 δ11 ε23 ε27 ε29

(9)

(二)研究變項 1.潛在變項

本研究的潛在變項有七個,自我要求完美 主義、社會期許完美主義為內衍潛在變項。而 積極問題因應策略、積極情緒因應策略、消極 逃避因應策略、憂鬱、生氣情緒為外衍潛在變 項。此外,積極問題因應策略、積極情緒因應 策略及消極逃避因應策略亦為模式中的中介變 項(intermediary variables),結果變項為「憂 鬱、生氣負向情緒」。

2.觀察變項

本 研 究 皆 以 單 題 為 觀 察 變 項 , 其 中

「 X3」、「 X5」、 「 X6」、「 X9」、 「 X10」、

「X11」是外因觀察變項,其餘的觀察變項則 皆是內因觀察變項。

二、研究對象

(一)預試樣本

本研究預試樣本以立意抽樣方式,取自台 北及桃園地區七所國中資優班學生,進行預試 施測,共發出 389 份並收回 365 份量表,經剔 除無效廢卷後,全部共得有效量表 355 份,有 效率為 97.2%。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以台灣本島地區北、中、南和東區 各縣市的國中資優班學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 為期樣本具有代表性,採分層隨機取樣與叢集 取樣合併使用的抽樣方式,程序如下:從「97 年度年報統計概況」得知國民教育階段一般智 能 資 優 生 共 4,090 人 , 學 術 性 向 資 優 生 共 5,712 人,可知母群總人數約 9,802 人。若抽 取 1/10 的人數為樣本則大約需有 980 人,估 計問卷的回收率為 60%,乃需發出 980÷0.6=

1,633 份問卷,扣除可能會出現廢卷的情形,

故取整數本研究擬實際發出 2,000 份問卷,再 依一般智能資優生與學術性向資優生的母群比 例情形來分層叢集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人

數,對一般智能資優生發出 791 份量表,對學 術性向資優生發出 1,209 份量表。因研究對象 在外島母群體方面,除金門縣有一班為一般智 能資源班資優生外,其餘澎湖縣、連江縣均無 國中資優生,因此,研究對象不包括外島地 區。而東部地區,只有台東縣有資優班,其餘 花蓮縣及宜蘭縣均無資優班,因此東部地區的 研究對象為台東縣資優班。本研究的正式施測 樣本,以台灣北、中、南和東地區國民中學資 優資源班為範圍,以分層隨機與叢集取樣的方 式,共發出 2,000 份,正式量表回收 1,731 後,回收率為 85%,經檢視填答內容,剔除固 定反應、漏答過多及隨意填答不合邏輯者,計 有 1,713 份有效量表,有效率為 98.84%。而在 有效樣本中,一般智能資優生與學術性向資優 生的比例,大致與母群中所佔之比例相符。

三、研究工具

(一)問卷架構 1.問卷內容

本問卷除調查「學生基本資料」外,尚調 查學生的「完美主義」、「因應策略」及「負 向情緒」。本研究自編之完美主義量表,係參 考 Frost 等人(1990)發展的 MPS-F 完美主義 量表及 Hewitt 和 Flett(1991)發展的 MPS-H 的完美主義量表,但偏向後者所發展的量表分 類架構,將完美主義分為「自我要求完美主 義」與「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兩類,與 Frost 等人(1993)針對 MPS-F 及 MPS-H 完美主義 量表所做因素分析而得出的兩個因素「正向成 就努力」及「非適應的關心評價」相當類似。

故本研究據此將完美主義分為「自我要求完美 主義」,與「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兩類,各編 製 8 題及 7 題,總計 15 題。所自編之完美主 義量表,一為「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分量表,

測的是一種資優生想法和行為的組合,藉著優 越感的追求來力爭上游,對於自己的表現有高

(10)

度的期望進而努力以赴的程度。另一為「社會 期許完美主義」分量表,測的是父母、師長及 重要他人關心評價式的要求資優生達到其所設 立的極高標準或完美期待,資優生因知覺到父 母、師長及重要他人的高度期望,因而擔心被 批評、害怕失敗、犯錯或遭受挫折,常常過度 地批評自我,並且永遠對自我表現不能符合社 會重要他人的完美要求而感到不滿意的程度。

本研究自編之因應策略量表,係參酌上述 因應策略理論的整理及因應策略量表所發展出 來的,並以 Endler 和 Parker(1990)因素分析 得出之「任務取向」、「情緒取向」及「逃避 取向」三因素,及 Lyne 和 Roger(2000)因 素分析得出之三個因素「積極因應」、「情緒 焦點因應」、及「逃避因應」為編題的架構,

分別編出三類的題目,並分為「積極問題因應 策略」、「積極情緒因應策略」與「消極逃避 因應策略」三種因應策略分量表,各編製 9 題、7 題、及 8 題,總計編製 24 題。「積極 問題因應策略」分量表,乃用來測國中資優生 面臨困擾、挫折或壓力時,自己是否會針對壓 力問題,直接進行認知評估與思考,積極主 動,勇敢面對問題,擬定目標或採取解決問題 行動如請教他人、尋求資訊、承擔責任等的因 應程度。「積極情緒因應策略」分量表,乃用 來測量國中資優生面臨困擾、挫折或壓力時,

是否會正視自己的情緒變化,表達及調整自己 的情緒與想法,調適心情,往好處想,降低標 準,放鬆休息等的因應程度。「消極逃避因應 策略」分量表,乃用來測量國中資優生面臨困 擾、挫折或壓力時,是否會消極壓抑、逃避退 縮,不針對問題做解決的因應程度。

本研究自編之憂鬱與生氣的負向情緒量 表,係根據整理之文獻及自己輔導的經驗,主 要以廣為一再被採用及實證研究的正向的和負 向的情緒量表修正版(The Positive and Nega- 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X)裡的負向情緒

量表為架構依據,及參酌有關的憂鬱與生氣負 向情緒的有關量表(Beck, Steer, & Brown, 2000; Biaggio, 1980; Burns, 1999; Crawford &

Henry, 2004; Hamilton, 1967; Novaco, 1975;

Snell, Gum, Shuck, Mosley, & Hite, 1995; Spiel- berger, Johnbson, Russel, Crane, Jacobs, &

Worden, 1985; Watson, Clark, & Tellegen, 1988),並將負向的憂鬱與生氣的心情形容 詞,套用在對人、事、物的感受,而編出「憂 鬱」與「生氣」的負向情緒量表題目,各編製 7 題及 6 題,總計編製 13 題。研究者自編之

「憂鬱的負向情緒」分量表,是指一種情感性 的感覺,是每個人常見的一種負向情緒,缺乏 快樂的感覺、沒有精力,有悲傷、沮喪的心 情、情緒低落的程度,量表中對人、事、物所 用的憂鬱心情的形容詞,包括傷心、憂傷、難 過、孤單落寞、悲慘、沮喪、悲傷等,而非 DSM-IV 診斷手冊之診斷標準所界定的憂鬱 症。研究者自編之「生氣的負向情緒」分量 表,是指當個體遭受到威脅、挫折或尊嚴受損 等強烈刺激時所引起的激動反應,常伴隨著認 知、情感、行為及生理喚起等各層面的交互作 用,且常伴隨易怒、不滿、生悶氣、自我責難 等不同徵狀、傾向或心情的程度,量表中對 人、事、物所用的生氣心情的形容詞,包括瞧 不起、不滿、激怒、生氣、厭惡、憤恨等。

2.計分方式

「完美主義」、「因應策略」、「負向情 緒」量表皆採 Likert 式四點計分法。

(二)問卷編製

「完美主義」、「因應策略」、「負向情 緒」量表應用下列兩種方法來篩選題目:

1.項目分析

本研究採用極端組比較法與相關分析法,

以期能使本研究的量表試題之內容,具有相當 的適切性。分別針對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各題平 均數進行 t 考驗,t 值達顯著者,即表示該題

(11)

目足以有效鑑別高分組與低分組的得分情形,

則該題目應予以保留。而相關分析法則是逐題 計算受試者在每一個題目的得分與量表總分之 間的相關分析,個別題項和專屬構念之相關係 數值必須超過 0.5 以上,並且達 0.01 的顯著水 準,才對該題項予以保留。因此,「自我要求 完美主義」保留八題,「社會期許完美主義」

保留七題,「積極問題因應策略」保留九題,

「積極情緒因應策略」保留六題,「消極逃避 因應策略」保留八題。「憂鬱」保留七題,「生 氣」保留六題。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項目分析後剩下的題目,透過 EFA 進 行因素的探索,刪除因素負荷量在.40 以下之 題項及內容無法適切歸類的題目。

在「完美主義」部分,其 KMO 值為.86,

Bartlett’s 球形檢定的卡方值為 1394.373 達顯著 水準(p<.001),顯示此些衡量題項之間具有 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Kaiser, 1974),因此進行因素分析,刪除了 2 題,而 各衡量問題之因素負荷量也大於 0.4。且抽出 了二個因素,各有七題與六題,命名為自我要 求完美之義與社會期許完美主義。

在「因應策略」部分,其 KMO 達 0.862,

Bartlett 球形檢定 χ2值為 2702.293(p<0.001),

顯示此些衡量題項具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 行因素分析,因此進行因素分析,刪除了 1 題,本研究萃取到三個因素,各有九題、五題 及八題,命名為積極問題因應策略、積極情緒 因應策略及消極逃避因應策略。

在「負向情緒」部分,其 KMO 值達 0.9,

Bartlett 球形檢定 χ2值為 1889.422(p<0.001),

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刪除了 1 題,本研究萃取 到二個因素,各有七題及五題,命名為憂鬱與 生氣負向情緒。

3.驗證性因素分析

本 研 究 進 行 驗 證 性 因 素 分 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以確認衡 量題項能有效的衡量潛在構念。本研究刪除不 能有效衡量潛在構念的標準有二:當衡量題項 同時高度負載兩個構念時,即刪除該題項;另 外根據學者的看法,若是題項在潛在構念的因 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達 0.45 以上,表示 達到適配的要求(Bentler & Wu, 1993; Jöreskog

& Sörbom, 1996),因此若是因素負荷量未達 0.45 即予以刪除。

經驗證性因素分析刪題後,潛在構念「自 我要求完美主義」共保留三題衡量題項;「社 會期許完美主義」同樣也保留三題;而「積極 問題因應策略」有五題、「積極情緒因應策 略」有三題、「逃避因應策略」則有六題;在 負向情緒方面,「憂鬱的負向情緒」共有三題 衡量題項,而「生氣的負向情緒」則有二題。

(三)問卷之信度、效度 1.信度分析

「自我要求完美主義」、「社會期許完美主 義」、「積極問題因應策略」、「積極情緒因應策 略」、「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和「憂鬱負向情 緒」、「生氣負向情緒」皆採用內部一致性 α 係 數,在 0.697~0.891 之間,表示具有使用的價 值,是一份良好的測驗。在 SEM 結構方程模 式階段皆採觀察變項的個別信度與潛在變項的 建構信度來進行分析,分析的結果令人相當滿 意。

2.效度分析

「自我要求完美主義」、「社會期許完美主 義」、「積極問題因應策略」、「積極情緒因應策 略」、「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和「憂鬱負向情 緒」、「生氣負向情緒」皆分別採用內容效度、

建構效度與平均變異數抽取量來進行分析。

(1)內容效度的考驗

預試問卷題目擬定後,以專家學者意見進 行效度考驗,協請具輔導、資優教育、測驗編 製專長之九位專家學者,以其專業知識及經驗

(12)

背景為依據,針對量表初稿中各構念題項之正 確性、與研究目的的相關性及題項敘述的適當 性給予專業上的評定與修改意見,以作為量表 題項內容適切性的參考依據,進行刪題或修改 題目文字。

(2)建構效度的考驗

先以 EFA 法進行建構效度的考驗,因素 的挑選標準須符合 Kaiser 的觀點(特徵值大於 1)與 Cattell 所倡導的陡坡考驗,以主軸法及 斜交轉軸抽取因素再分別予以命名。最後再以 CFA 法進行建構效度的驗證,以考驗測量模式 的效度。

(3)平均變異數抽取量

李茂能(2006)指出平均變異數抽取量可 以檢驗測量工具的效度,是一種聚斂效度的指 標。本研究的數值除了積極情緒及消極逃避因 應策略外,其餘均在 0.50~0.60 之間,顯示潛 在建構可以解釋指標變異量佳。

四、研究實施程序

在確立研究題目與研究目的後,乃開始文 獻的初步探討而確立本研究的架構及擬定研究 的計畫,而後針對計畫內容積極蒐集國內外有 關資優學生「完美主義」、「因應策略」及「負 向情緒」之相關理論及研究文獻,並加以深入 探討形成本研究的自編問卷的概念。經多次內 容及題目的修飾後,完成本問卷的初稿。初稿 擬定後,邀請專家學者共同審題,針對初稿進 行問卷之修訂,並完成本研究的預試問卷。依 據預試的結果加以修訂,再經過信度的測試 後,採全國性採分層隨機取樣與叢集取樣合併 使用的抽樣方式,完成正式調查之問卷,進行 統計分析及最後研究報告之撰寫。

五、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回收後先行剔除遺漏未填、亂填、或 填答者資格不符者,然後將原始資料予以編碼

登錄於電腦上建立資料檔,再校對登錄的原始 資料,並加以確認無誤後,以 SPSS 15.0、

LISREL8.54 及 AMOS 7.0 版軟體進行資料的 分析與研究假設的考驗工作,主要以 SEM 進 行模式之適配度考驗。

結果與討論

一、觀察變項檢查與模式估計方法 選擇

各個變項的平均數、標準差、峰度與態勢 發現大致符合標準,偏勢(skewness)絕對值 大於 3.0 視為極端偏態,峰度(kurtosis)絕對 值大於 10.0 表示峰度有問題(Kline, 1998)。

由表一看出各變項的偏態及峰度均符合標準,

而在偏態及峰度也在 1.0 以下或左右。所以,

就整體資料來看,本研究沒有偏態及峰度問 題,也就是資料具常態分配。上述各觀察變項 之偏態與峰度指標皆在可接受的範圍,表示本 研究之資料可以使用最大概似法估計法作為估 計的方法,進行模式之適配檢定分析。

二、違犯估計的檢查

從表二可知,估計的參數並沒有任何負的 誤差變異數存在或無意義的變異誤存在,且標 準誤都不大,也沒有任何標準化迴歸係數值大 於或等於.95。因此,本研究並沒有違犯估計 的情形發生。

三、驗證性因素分析整體模式適配 度評鑑

模式整體配適度的檢定,乃運用絕對適配 度(absolute fit measure)統計量、增值(相 對)適配度統計量、簡效適配統計量做為檢定 標準(Bentler & Wu, 1993; Sörbom & Jöreskog, 1982),進行模式外在品質評鑑。

Hair、Anderson、Tatham 和 Black(1998)

(13)

將整體適配評鑑指標分為三類:絕對適配量 測、增值適配量測和簡效適配量測。本研究經 Amos 處理後,得到表三的結果,χ2=517.47,

df=254,已達統計顯著水準(p<.001),從此 一指標會誤認為理論模式和實際觀察資料不適 配,但是吳裕益(2004)認為研究樣本數愈 多、自由度愈大,χ2值本來就會愈大,所以 χ2 值是否達顯著此項指標僅能作為參考。

GFI、AGFI、NFI、RFI、IFI、TLI 和 CFI 皆大於.90,屬於適配優良。

RMSEA 及 SRMR 指標<.05 以下表示適 配優良(Browne & Cudeck, 1993),本模式的 RMSEA 等於.03,SRMR 等於.036,所以顯示 模式適配頗佳。

CMIN/DF = 2.04 表 示 適 配 度 優 良 。 而 PCFI 和 PNFI 皆大於.50 表示本模式適配優 良。

綜合整體適配度評鑑的結果,13 項指標 中達適配優良者有 12 個,模式的適配度理 想,是具有理想的外在品質。

表一 各觀察變項之平均數、標準差、偏態與峰度指標摘要表

觀察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偏態 峰度

X3 2.20 .941 .387 -.730 X5 2.13 .961 .510 -.674 自我要求

完美主義

X6 2.13 .904 .519 -.446 X9 2.75 .880 -.116 -.806 X10 2.14 .889 .408 -.567 社會期許

完美主義

X11 2.20 .883 .335 -.596 X14 2.93 .782 -.199 -.640 X15 2.79 .845 -.119 -.740 X18 2.67 .827 -.026 -.624 X19 2.38 .985 .136 -1.003 積極問題

因應策略

X20 2.55 .881 .210 -.765 X21 2.73 .890 -.104 -.823 X24 2.37 .958 .139 -.927 積極情緒

因應策略

X25 2.73 .846 -.060 -.722 X26 2.15 1.018 .468 -.899 X28 1.98 .895 .657 -.308 X29 2.04 .984 .609 -.670 X30 2.29 1.077 .369 -1.120 X31 2.38 1.048 .229 -1.132 消極逃避

因應策略

X32 2.31 .978 .296 -.898 X33 2.35 .882 .382 -.530 X37 1.93 .927 .811 -.157 憂鬱情緒

X39 2.09 .907 .605 -.341 X40 2.01 .875 .586 -.336 生氣情緒

X41 2.30 .866 .383 -.452

(14)

表二 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變項參數估計表

參數 標準化參數 標準誤 t 值 參數 標準化參數 標準誤 t 值 λx3 0.76 0.03 23.17*** δ3 0.43 0.03 13.73***

λx5 0.82 0.03 25.32*** δ5 0.33 0.03 10.85***

λx6 0.61 0.03 17.94*** δ6 0.63 0.03 17.82***

λx9 0.61 0.03 17.31*** δ9 0.63 0.03 17.15***

λx10 0.72 0.03 20.90*** δ10 0.48 0.03 13.72***

λx11 0.78 0.03 22.87*** δ11 0.38 0.03 10.85***

λx14 0.66 0.03 20.52*** δ14 0.57 0.02 18.37***

λx15 0.81 0.03 27.34*** δ15 0.34 0.02 14.76***

λx18 0.75 0.03 24.59*** δ18 0.43 0.02 16.67***

λx19 0.59 0.03 17.93*** δ19 0.65 0.03 19.06***

λx20 0.78 0.03 25.62*** δ20 0.40 0.02 16.05***

λx21 0.74 0.03 20.84*** δ21 0.52 0.03 16.35***

λx24 0.55 0.03 12.99*** δ24 0.79 0.03 19.40***

λx25 0.50 0.03 23.49*** δ25 0.43 0.03 14.28***

λx26 0.69 0.03 19.87*** δ26 0.46 0.03 11.43***

λx28 0.46 0.04 14.74*** δ28 0.70 0.04 17.45***

λx29 0.76 0.03 13.46*** δ29 0.75 0.03 18.13***

λx30 0.50 0.04 14.07*** δ30 0.75 0.04 19.14***

λx31 0.51 0.04 14.46*** δ31 0.74 0.04 19.03***

λx32 0.58 0.03 16.93*** δ32 0.66 0.03 18.25***

λx33 0.76 0.03 24.19*** δ33 0.42 0.02 15.06***

λx37 0.77 0.03 24.58*** δ37 0.41 0.02 14.71***

λx39 0.79 0.03 25.59*** δ39 0.37 0.02 13.68***

λx40 0.71 0.03 18.42*** δ40 0.49 0.03 11.60***

λx41 0.82 0.03 20.60*** δ41 0.32 0.04 6.44***

*p < 0.05, **p < 0.01, ***p < 0.001

表三 驗證性因素分析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指標及適配度

評鑑項目 分析結果 評鑑結果

χ2值是否未達顯著

χ2=517.47 df=254 p=.000

不佳

GFI 指標是否>.9 GFI=.95 優良 AGFI 指標是否>.9 AGFI=.94 優良 RMSEA 指標<.05 以下優良,.05∼.08 尚可 RMSEA=.03 優良 絕對適配

指標

SRMR 指標是否<.05,愈小愈好 SRMR=.036 優良

(15)

表三 驗證性因素分析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指標及適配度(續)

評鑑項目 分析結果 評鑑結果

NFI 指標是否>.9 NFI=.96 優良 RFI 指標是否>.9 RFI=.96 優良 IFI 指標是否>.9 IFI=.98 優良 TLI(即 NNFI)指標是否>.9 TLI=.98 優良 相對適配

指標

CFI 指標是否>.9 CFI=.98 優良 CMIN/DF 指標是否介於 1∼3 間 CMIN/DF=2.04 優良 PCFI 指標是否>.5,愈接近 1 愈好 PCFI=.82 優良 簡效適配

指標 PNFI 指標是否>.5 PNFI=.79 優良

四、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內在結構 適配度評鑑

模式內部適配度標準有:

1.個別項目的信度(individual item reli- ability):此指標用來評估觀察變數對該潛在 變數的因素負荷量以及該因素負荷量是否具有 統計之顯著性,依據 Hair、Black、Babin、

Anderson 和 Tatham(2006)的建議值,若個 別項目的因素負荷量達 0.5 以上,且達統計之 顯著水準,則達到理想的模式內部適合度。

2.潛在變項的組成信度(composite reli- ability, CR):潛在構念的組成信度值是其所 有 觀 察 變 項 之 信 度 所 組 成 , Bagozzi 和 Yi

( 1988 ) 、 Fornell 和 Larcker ( 1981 ) 及 Sorebo、Christensen 和 Eikebrokk(2004)的 建議值為 0.6 以上,若潛在構念的 CR 值越 高,表示他們都在衡量相同的潛在構念,愈能 測出該潛在構念。組合信度或稱為建構信度

(construct reliability)。

3.潛在構念的平均變異數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

AVE 是計算潛在構念之各觀察變項對該潛 在構念的平均變異解釋能力。若 AVE 愈高,則 表示潛在構念有愈高的收斂效度,Fornell 和 Larcker(1981)的建議值為 0.5 以上。

本研究個別項目信度(individual item reli- ability)指標,從表四得知,本研究所有的觀 察變數個別項目的因素負荷量,除消極逃避因 應策略第二題略低於 0.5 外,其餘之因素負荷 量均在 0.5 以上,其它的因素負荷量介於 0.50~0.82,符合 Hair, Black, Babin, Anderson, 和 Tatham(2006)的建議值,整體而言,是 理想的結果。

此 外 , 本 研 究 潛 在 變 項 之 組 合 信 度 在 0.63~0.84 之間,均大於 0.60,表示驗證性因 素分析模式內部適配度分析結果良好,從表四 亦得知,本研究平均變異抽取量除了積極情緒 及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外,其餘均在 0.50~0.60 之間,達到大於 0.5 的要求。

表四 測量指標之個別項目因素負荷量及潛在變項之組合信度、平均變異抽取量

潛在變項 觀察變項 因素負荷量 潛在變項之組合信度 潛在變項之平均變異抽取量 X3 0.76

X5 0.82 自我要求

完美主義

X6 0.61

0.777 0.541

X9 0.61 X10 0.72 社會期許

完美主義

X11 0.78

0.748 0.500

(16)

表四 測量指標之個別項目因素負荷量及潛在變項之組合信度、平均變異抽取量(績)

潛在變項 觀察變項 因素負荷量 潛在變項之組合信度 潛在變項之平均變異抽取量 X14 0.66

X15 0.81 X18 0.75 X19 0.59 積極問題

因應策略

X20 0.78

0.844 0.522

X21 0.74 X24 0.55 積極情緒

因應策略

X25 0.50

0.628 0.367

X26 0.69 X28 0.46 X29 0.76 X30 0.50 X31 0.51 消極逃避

因應策略

X32 0.58

0.759 0.352

X33 0.76 X37 0.77 憂鬱情緒

X39 0.79

0.817 0.598

X40 0.71 生氣情緒

X41 0.82 0.740 0.588

五、結構方程模式整體適配度檢定 之分析結果

經過第一階段驗證性因素分析的判定後,

證實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論模型與衡量變項的契 合度良好,並且衡量變項皆能有效的反映潛在 變項,也就是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因此本 研究繼續進行結構方程模式整體適配度評鑑;

本研究使用軟體 AMOS 7.0 來驗證本研究之架 構以及各變數之間的關係,如圖一。

由表五得知,在絕對適配指標裡,Hu 和 Bentler(1999)表示 GFI(goodness-of-fit)與 AGFI(adjusted GFI)大於 0.9 表示有理想的 契合度,本研究之 GFI 為 0.92 及 AGFI 為 0.91,皆大於學者所提出的門檻值 0.9;在 SRMR(standardized root mean square residual;

SRMR ) 方 面 , 本 研 究 SRMR 為 0.079 , Sörbom 和 Jöreskog(1982)認為當 SRMR 小 於 0.05 時是優良適配的,所以此指標尚可;

另外,本研究CFA 模型之 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為 0.049,小於 0.05 , 因 此 可 視 為 「 優 良 適 配 」( good fit )

(Steiger, 1989; Browne & Mels, 1990)。

在相對適配指標裡,NFI(normal fit index)

= 0.94 ,RFI (relative fit index ) =0.93 , TLI

(Tucker-Lewis index)=0.95,達到尚可的適 配 , IFI ( incremental fit index ) =0.95 , CFI

(comparative-fit index)=0.95,皆大於 Bentler 和 Bonett(1980)所提出的 0.9 門檻,表示模 式優良適配(Hu & Bentler, 1999)。

在簡效適配指標中,本研究 CMIN/DF=

3.31,CMIN/DF 適配值最好介於 1 至 3 之間最 好,因此適配尚可,PCFI(parsimony compara- tive fit index)=0.81,PNFI(parsimony-adjusted NFI)=0.83,同樣高過 Mulaik, James, Van Altine, Bennett, Lind,和 Stilwell(1989)所提出的 0.5 門 檻。從各適配指標綜合觀之,本研究之理論模型 與觀測值之間具有優良的適配度。

(17)

表五 模式整體適配度考驗指標與適配度

評鑑項目 分析結果 評鑑結果

χ2值是否未達顯著

χ2=882.929 df=266 p=.000

不佳

GFI 指標是否>.9 GFI=.92 優良 AGFI 指標是否>.9 AGFI=.91 優良 RMSEA 指標<.05 以下優良,.05∼.08 尚可 RMSEA=.049 優良 絕對適配

指標

SRMR 指標是否<.05,愈小愈好 SRMR=.079 尚可 NFI 指標是否>.9 NFI=.94 優良 RFI 指標是否>.9 RFI=.93 優良 IFI 指標是否>.9 IFI=.95 優良 TLI(即 NNFI)指標是否>.9 TLI=.95 優良 相對適配

指標

CFI 指標是否>.9 CFI=.95 優良 CMIN/DF 指標是否介於 1∼3 間 CMIN/DF=3.31 尚可 PCFI 指標是否>.5,愈接近 1 愈好 PCFI=.81 優良 簡效適配

指標 PNFI 指標是否>.5 PNFI=.83 優良

六、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評鑑

(一)測量模式的評鑑

本研究個別項目信度(individual item reli- ability)指標,從表六得知,本研究所有的觀 察變數個別項目的因素負荷量,除積極情緒因 應策略的第二題及消極逃避因應策略第三題略 低於 0.5 外,其餘之因素負荷量均在 0.5 以 上,其它的因素負荷量介於 0.50~0.82,符合 Hair, Black, Babin, Anderson,和 Tatham(2006)

的建議值,整體而言,是理想的結果。

此 外 , 本 研 究 潛 在 變 項 之 組 合 信 度 在 0.67~0.85 之間,均大於 0.60,表示驗證性因 素分析模式內部適配度分析結果良好,從表 4- 24 亦得知,本研究平均變異抽取量除了積極 情 緒 及 消 極 逃 避 因 應 策 略 外 , 其 餘 均 在 0.50~0.60 之間,達到大於 0.5 的要求。

收斂效度是用來檢測衡量變項是否能有效 反映其欲衡量的潛在構念。由表六可知,所有 的衡量題項其因素負荷量為 0.46~0.84,皆大 於 0.45,並且所有的衡量題項的 t 值皆達顯著

水準。此外,平均變異抽取量(Average Vari- ance Extracted),它計算各觀察變項對潛在變 項的平均變異解釋力,若 AVE 值愈大代表潛 在 變 項 有 愈 高 的 收 斂 效 度 ( Bagozzi & Yi, 1988)。本研究大部分潛在變項之平均變異抽 取量大於 0.5,所以具有良好之收斂效度。

另從表七可知,所有的觀察變項的負荷 量,其決斷值(C.R.)皆大於 1.96,表示所有 指標皆具有顯著水準(p<.05 或是更好),也 就是這些觀察變項在反映其所形成的潛在變項 上是有效的。

(二)結構模式的評鑑

結構模式的評鑑係企圖檢定在概念階段上 所建立的理論關係是否受到觀察資料所支持,

檢驗的內容包括:估計參數的方向性、大小以 及 R2。即參數的估計值需與理論的假設具有 相同方向的影響性、且估計的參數必須顯著的 不同於 0,而檢定 R2乃是了解每一個內因潛在 變項能夠解釋對其有影響的獨立潛在變項的變 異程度(黃芳銘,2007)。

(18)

表六 測量指標之個別項目因素負荷量及潛在變項之組合信度、平均變異抽取量

潛在變項 測量變項 因素負荷量 潛在變項之組合信度 潛在變項之平均變異抽取量 X3 0.75

X5 0.80 自我要求

完美主義

X6 0.62

0.769 0.529

X9 0.61 X10 0.72 社會期許

完美主義

X11 0.78

0.748 0.500

Y1 0.67 Y2 0.83 Y5 0.75 Y6 0.58 積極問題

因應策略

Y7 0.77

0.845 0.526

Y10 0.68 Y13 0.47 積極情緒

因應策略

Y14 0.74

0.669 0.410

Y15 0.82 Y17 0.51 Y18 0.46 Y19 0.50 Y20 0.51 消極逃避

因應策略

Y22 0.58

0.740 0.332

Y23 0.76 Y27 0.77 憂鬱情緒

Y29 0.79

0.817 0.598

Y30 0.70 生氣情緒

Y31 0.84 0.747 0.596

表七 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之參數估計

參數 標準化參數 標準誤 t 值 參數 標準化參數 標準誤 t 值 λx3,1 0.75 δ3 0.43 0.03 13.81***

λx5,1 0.80 0.03 24.77*** δ5 0.35 0.03 11.40***

λx6,1 0.62 0.03 18.01*** δ6 0.62 0.03 17.65***

λx9,2 0.61 δ9 0.63 0.03 17.20***

λx10,2 0.72 0.03 20.97*** δ10 0.48 0.03 13.96***

λx11,2 0.78 0.03 22.84*** δ11 0.40 0.03 11.42***

λy1,1 0.67 ε1 0.55 0.02 18.03***

λy2,1 0.83 0.03 19.95*** ε2 0.32 0.02 13.58***

λy5,1 0.75 0.03 18.59*** ε5 0.44 0.02 16.46***

λy6,1 0.58 0.04 14.97*** ε6 0.66 0.03 19.03***

λy7,1 0.77 0.04 18.97*** ε7 0.41 0.02 15.89***

λy10,2 0.68 ε10 0.53 0.03 16.51***

λy13,2 0.47 0.04 11.88*** ε13 0.78 0.03 19.38***

λy14,2 0.74 0.04 17.56*** ε14 0.45 0.03 14.92***

(19)

表七 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之參數估計(續)

參數 標準化參數 標準誤 t 值 參數 標準化參數 標準誤 t 值

λy15,3 0.82 ε15 0.32 0.06 4.32***

λy17,3 0.51 0.06 8.35*** ε17 0.74 0.04 15.94***

λy18,3 0.46 0.05 8.08*** ε18 0.79 0.03 17.60***

λy19,3 0.50 0.04 12.73*** ε19 0.75 0.05 19.10***

λy20,3 0.51 0.04 12.78*** ε20 0.74 0.04 19.07***

λy22,3 0.58 0.04 14.53*** ε22 0.66 0.03 18.25***

λy23,4 0.76 ε23 0.43 0.02 14.94***

λy27,4 0.77 0.03 20.44*** ε27 0.41 0.02 14.58***

λy29,4 0.79 0.03 20.89*** ε29 0.37 0.02 13.44***

λy30,5 0.70 ε30 0.51 0.04 10.37***

λy31,5 0.84 0.07 10.58*** ε31 0.30 0.05 4.64***

*p < 0.05, **p < 0.01, ***p < 0.001

註:未列標準誤者為參照指標,乃限制參數,作為衡量尺度的標準。

由表八可以看出各個結構係數間的關係 是:

1.在「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對因應策略方 面,「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對」因應策略之「積 極 問 題 因 應 策 略 」 具 有 顯 著 正 向 關 係

(γ11=0.51,t=11.77,p<.001)、自我要求完美 主義對「積極情緒因應策略」亦具有顯著正向 關係(γ21=0.28,t=6.27,p<.001),檢定結果 成立。表示國中資優班學生「自我要求完美主 義」對「積極問題因應策略」具有正向且直接 的影響。其「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對「積極情 緒因應策略」具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

2.在「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對應因策略方 面,「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對「消極逃避因應 策 略 」, 存 在 顯 著 正 向 關 係 ( γ32=0.35 , t=7.57,p<.001),檢定結果成立。表示國中資 優班學生「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對「消極逃避 因應策略」具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

3.在「積極問題因應策略」與「消極逃避 因應策略」方面,「積極問題因應策略」與

「 消 極 逃 避 因 應 策 略 」 存 在 顯 著 負 向 關 係

(γ31=-0.23,t=-5.36 ,p<.001),檢定結果成 立。表示國中資優班學生「積極問題因應策 略」對「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具有正向且直接 的影響。

4.在「社會期許完美主義」與負向情緒方 面,「社會期許完美主義」與「憂鬱情緒」存 在 顯 著 正 向 關 係 ( γ42=0.19 , t=4.99 , p<.001),檢定結果成立。表示國中資優班學 生「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對「憂鬱情緒」具有 正向且直接的影響。

5.在「積極情緒因應策略」與「憂鬱情 緒」方面,「積極情緒因應策略」與「憂鬱情 緒」存在顯著負向關係(β42=-0.08,t=-2.06,

p<.05),檢定結果成立。表示國中資優班學生

「積極情緒因應策略」對「憂鬱情緒」具有負 向且直接的影響。

6.在「消極逃避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方 面,「消極逃避因應策略」與「憂鬱情緒」存 在 顯 著 正 向 關 係 ( β4 3= 0 . 6 2 , t = 1 2 . 9 2 , p<.001)及「消極逃避因應策略」與「生氣情 緒」之間亦存在顯著正向關係(β5 3=0.49,

(20)

表八 線性關係檢定結果

路徑 參數 期望符號 路徑係數 T 值 檢定結果

自我要求完美主義

Æ積極問題因應策略 (γ11) + 0.51 11.77*** 成立 自我要求完美主義

Æ積極情緒因應策略 (γ21

+ 0.28 6.27*** 成立 社會期許完美主義

Æ消極逃避因應策略 (γ32

+ 0.35 7.57*** 成立 社會期許完美主義

Æ憂鬱情緒 (γ42

+ 0.19 4.99*** 成立 積極問題因應策略

Æ消極逃避因應策略 (β31

- -0.23 -5.36*** 成立 積極情緒因應策略

Æ憂鬱情緒 (β42

- -0.08 -2.06*** 成立 消極逃避因應策略

Æ憂鬱情緒 (β43

+ 0.62 12.92*** 成立 消極逃避因應策略

Æ生氣情緒 (β53

+ 0.49 8.80*** 成立

t=8.80,p<.001),檢定結果成立。表示國中資 優班學生「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對「憂鬱情 緒」具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且國中資優班學 生「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對「生氣情緒」具有 正向且直接的影響。

至於潛在變項之解釋量,「積極情緒因應 策略」及「消極逃避因應策略」的 R2 比較 低,分別是 0.077 與 0.134,表示其被「社會 期許完美主義」與「自我要求完美主義」的解 釋變異較低,無法解釋的部份可能是尚有其他 影響因素未被納入本理論模式所致。而「憂鬱 情緒」的 R2相當大,顯示「自我要求完美主 義」、「社會期許完美主義」、「積極問題因 應策略」「積極情緒因應策略」和「消極逃避 因應策略」可以解釋「憂鬱情緒」總變異量的 49.8%,解釋量甚佳,故整體而言,本研究模 式的結構模式評鑑結果尚稱滿意。

七、潛在變項間的效果分析

潛在變項間的效果分為直接效果(direct effect)、間接效果(indirect effect)與總效果

(total effect)三種。直接效果指的是潛在自 變項對潛在依變項的直接影響力中介之後,對 於潛在依變項之影響力。總效果即是直接效果 與間接效果之加總,亦即潛在自變項對於潛在 依變項之總影響力。茲配合假設模式路徑圖之 界定,將本研究模式整理出潛在變項之直接效 果、間接效果與總效果摘要表如表九。

本研究在進行「完美主義、因應策略與負 向情緒模式」的影響效果分析時,研究者發現 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對積極問題因應策略具有正 向且直接的效果;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對積極情 緒因應策略具有正向且直接的效果; 社會期許 完美主義對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具有正向且直接 的效果; 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對憂鬱負向情緒正 向且直接的影響效果;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對憂 鬱情緒、生氣情緒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效果;

積極問題因應策略對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具有負 向且直接的影響效果; 積極情緒因應策略對憂 鬱情緒具有負向且直接的影響效果。此外,影 響資優生「憂鬱負向情緒」最重要的影響來源 是中介變項「消極逃避因應策略」對「憂鬱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b-based Learning Courses for Gifted/More Able Students (jointly administered by EDB and

(C)John’s love for graffiti began in junior high s chool when his school held a graffiti contest.. (D)John’s love for crows start 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hen he joined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design for th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of CYUT was to expose students to a broad knowledge in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rather than

Includes activity plans mainly for junior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stigma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naging stress, and

Subject/Topic: English Language/Endangered Animals 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More Able students in class:. 8 students displaying high creativity and English abilities

– The futures price at time 0 is (p. 275), the expected value of S at time ∆t in a risk-neutral economy i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Model Us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Alternatives (MUGICA) for innov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which contains two models: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