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起源起源起源起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起源起源起源起源"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亦作「WebWebWebWeb」、「WWWWWWWWWWWW」、「W3W3W3W3」,英文全稱為「World Wide WebWorld Wide WebWorld Wide WebWorld Wide Web」),

是一個由許多互相鏈結的超文字文檔組成的系統,透過網際網路存取。 在這個系統中,

每個有用的事物,稱為一樣「資源」;並且由一個全域「統一資源標識符」(URI)標 識;這些資源透過超文件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傳送給使用者,而後者 透過點選鏈結來獲得資源。全球資訊網協會(英語: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簡稱 W3C),又稱 W3C 理事會。1994 年10 月在麻省理工學院(MIT)電腦科學實驗室成立。

全球資訊網協會的建立者是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

全球資訊網常被當成網際網路的同義詞,這是一種誤解,全球資訊網是靠著網際網路執 行的一項服務。

起源 起源 起源 起源

最早的網路構想可以追溯到遙遠的1980 年蒂姆·伯納斯-李構建的ENQUIRE專案。這是 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超文字線上編輯資料庫。儘管這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全球資訊網大不 相同,但是它們有許多相同的核心思想,甚至還包括一些伯納斯-李的全球資訊網之後 的下一個專案語意網中的構想。

1989 年3 月,伯納斯-李撰寫了《關於資訊化管理的建議》一文,文中提及 ENQUIRE 並 且描述了一個更加精巧的管理模型。[1]1990 年 11 月 12 日他和羅伯特·卡里奧合作提出了 一個更加正式的關於全球資訊網的建議。[2]。在1990 年 11 月 13 日他在一台NeXT工作 站上寫了第一個網頁以實作他文中的想法。[3]

在那年的聖誕假期,伯納斯-李製作了要一個網路工作所必須的所有工具[4]:第一個全 球資訊網瀏覽器(同時也是編輯器)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1991 年 8 月 6 日,他在 alt.hypertext新聞群組上貼了全球資訊網專案簡介的文章[5]。這一 天也標誌著網際網路上全球資訊網公共服務的首次亮相。

全球資訊網中至關重要的概念超文字起源於1960 年代的幾個從前的專案。譬如泰德·尼 爾森的仙那都專案和道格拉斯·英格巴特的NLS。而這兩個專案的靈感都是來源於萬尼瓦 爾·布希在其1945 年的論文《和我們想得一樣》中為微縮膠片設計的「記憶延伸」系統。

蒂姆·伯納斯-李的另一個才華橫溢的突破是將超文字嫁接到網際網路上。在他的書《編 織網路》中,他解釋說他曾一再向這兩種技術的使用者們建議它們的結合是可行的,但 是卻沒有任何人響應他的建議,他最後只好自己解決了這個計劃。他發明了一個全球網 路資源唯一認證的系統:統一資源標識符。

全球資訊網和其他超文字系統有很多不同之處:

(2)

全球資訊網上需要單項連線而不是雙向連線,這使得任何人可以在資源擁有者 不作任何行動情況下鏈結該資源。和早期的網路系統相比,這一點對於減少實 作網路伺服器和網路瀏覽器的困難至關重要,但它的副作用是產生了壞鏈的慢 性問題。

全球資訊網不像某些應用軟體如HyperCard,它不是私有的,這使得伺服器和用 戶端能夠獨立地發展和擴充功能,而不受許可限制。

1993 年 4 月 30 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布全球資訊網對任何人免費開放,並不收取任 何費用[6]。兩個月之後Gopher宣布不再免費,造成大量使用者從 Gopher 轉向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協會 全球資訊網協會 全球資訊網協會

全球資訊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簡稱 W3CW3CW3CW3C),又稱 W3CW3CW3CW3C 理事會理事會理事會理事會。1994 年10 月在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成立。建立者是全球資訊網全球資訊網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全球資訊網 斯-李。

全球資訊網的英文名稱 全球資訊網的英文名稱 全球資訊網的英文名稱 全球資訊網的英文名稱

英文短語「surfing the Internet」(「網上衝浪」),即瀏覽網路,首先由一個叫簡·阿莫 爾·泡利(Jean Armour Polly)的作家透過他的作品《網上衝浪》使這個概念被大眾接受。

這本書由威爾遜出版社在1992 年6 月正式出版。她可能是獨立提出這個概念的,但在 更早的1991 年到1992 年間在Usenet就有人使用了。有人記得在這兩年之前就有一些駭 客使用這個詞了。泡利在網際網路領域有時被稱作「網路媽媽」(NetMom)。

儘管英文單詞 worldwide 通常被寫為一個詞(沒有空格或者連字元),全稱 World Wide Web 和其簡稱 WWW 現在在一些正規的英文中也被廣泛使用。最早的文獻談到全球資訊網稱 其為 WorldWideWeb(這正是一個編程式的人喜歡連詞字,即把幾個詞連在一起成一個 新詞,的絕佳例子)或者 World-Wide Web(加了連字元,這樣這個版本的名字最接近正 式的英語用法)。

有趣的是,「WWW」成為了英文中少數的簡稱的音節比本來名字的音節更長的簡稱。

在英語裡,World Wide Web 共三個音節,而單單一個 W 字母就有三個音節。

全球資訊網的中文名稱 全球資訊網的中文名稱 全球資訊網的中文名稱 全球資訊網的中文名稱

1994 年6 月,北美的中國新聞電腦網路(China News Digest),即 CND,在其電子出版 物《華夏文摘》上將 World Wide Web 稱為「全球資訊網」,這樣其中文名稱漢語拼音 也是以 WWW 開始。「全球資訊網」這一名稱後來被廣泛採用。

(3)

在台灣,主要使用「全球資訊網」作為對應的譯語—盡管 WWW 原意中沒有「資訊」。

許多網站的名稱也很簡單就是「組織名+全球資訊網」,例如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台視全球資訊網 等,這也是其他國家少見的用例。

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使用全球資訊網服務,提供全球資訊網服務的公司一般稱作 域名主機服務商,比如中國全球資訊網 www.wanweiwang.cn 就是中國一家知名主機運營 商,也是使用全球資訊網的漢語拼音作為網站域名的。

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

今天,全球資訊網使得全世界的人們以史無前例的巨大規模相互交流。相距遙遠的人 們,甚至是不同年代的人們可以透過網路發展親密的關聯或者使彼此思想境界得到昇 華,甚至改變他們對待小事的態度以及精神。情感經歷、政治觀點、文化習慣、表達方 式、商業建議、藝術、攝影、文學都可以以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低投入實作資料共 享。儘管使用全球資訊網仍然要依靠於存在自身缺陷的物化的工具,但至少它的資訊保 存方式不是使用人們熟悉的方式如圖書館、出版物那樣實在的東西。因此資訊傳播是經 由全球資訊網和網際網路來實作,而無須被搬運具體的書卷,或者手工的或實物的複製 而限制。而且數位儲存方式的優點是,你可以比查閱圖書館或者實在的書籍更容易有效 率地查詢網路上的資訊資源。而且你可以比透過事必躬親地去找,或透過郵件、電話、

電報或者其他通訊方式來找,更加快速地獲得資訊。

全球資訊網是人類歷史上最深遠、最廣泛的傳播媒介。它可以使它的使用者可以和分散 於這個行星上不同時空的其他人群相互聯繫,其人數遠遠超過透過具體接觸或其他所有 已經存在的通訊媒介的總和所能達到的數目。

由於全球資訊網是全世界性的,有些人認為它將培養人們全球範圍的相互理解。全球資 訊網可能培育人們的相互同情和合作,但是也有可能煽動全球範圍的敵意,甚至給那些 善於煽動人們偏激情緒的政客和壓制人民的政權以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強大力量。

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World_Wide_Web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並且由一個全域「統一資源標識符」(URI)標識;這些資源透過超 文件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傳送給使用者,而 後者透過點選鏈結來獲得資源。全球資訊網協會(英語:World Wide

[r]

Retrieved March 8,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site: http://www.ibe.unesco.org/publications/EducationalPracticesSeriesPdf/ prac10e.pdf Brophy,

 encourage students to seek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use English in natural and realistic settings (e.g. collecting authentic materials or samples of the use

We also collaborate with renowned green group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al Campaign Committee and 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Hong Kong Education

計畫主持人 臺灣師範大學 楊凱琳 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臺灣師範大學 吳昭容 教授 共同主持人 花蓮瑞穗中學 林國源 校長 計畫研究人員 兼任研究員(博士生) 洪介興 聯絡人(計畫助理)

[7] Daisuke Kanjo, Yukiko Kawai, and Katsumi Tanaka, “A3: framework for user adaptation using xslt”,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on

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 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