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理課程指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地理課程指引"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C

M

Y

CM

MY

CY

CMY

K

Cover_Chi A.pdf 6/9/11 4:30:51 PM

(2)

中學 課程指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學習領域

地理課程指引

(中一至中三)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建議學校採用

二零一一年

(3)
(4)

目錄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修 訂 中 一 至 中 三 地 理 課 程 專 責 委 員 會 委 員 名 單

4

引 言

5

第 一 章 概 論

7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1 1

第 三 章 課 程 規 畫

5 5

第 四 章 學 習 與 教 學

6 3

第 五 章 評 估

7 9

第 六 章 教 學 資 源

8 9

附 錄 一 為 配 合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綜 合 課 程 模 式

9 5

而 剪 裁 中 一 至 中 三 地 理 課 程 — 學 校 示 例 舉 隅

附 錄 二 參 考 資 料 及 資 源 目 錄

1 1 1

(5)

課程發展議會修訂中一至中三 地理課程專責委員會

委員名單

主 席 : 歐 陽 惠 賢 女 士

召 集 人 : 教 育 局 高 級 課 程 發 展 主 任

(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

﹝ 黃 宏 輝 先 生 ﹞ 委 員 : 陳 家 偉 先 生

鍾 謙 博 士 關 艷 蓮 博 士 關 穎 斌 先 生 李 子 建 教 授 廖 亞 全 先 生 盧 佩 瑩 教 授 伍 霈 宜 女 士 譚 磊 明 先 生 杜 偉 信 先 生 葉 綺 雯 女 士

秘 書 : 教 育 局 課 程 發 展 主 任 (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

﹝ 關 詠 怡 女 士 : 至 2 0 1 0 年 7 月 止 ﹞

﹝ 游 嘉 敏 女 士 : 自 2 0 1 0 年 7 月 起 ﹞

(6)

引言

《 地 理 課 程 指 引 ( 中 一 至 中 三 ) 》 是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為 中 學 所 編 訂 的 一 系 列 課 程 指 引 之 一 。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乃 一 諮 詢 組 織 , 就 幼 稚 園 至 中 六 學 制 之 課 程 發 展 事 宜 , 向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提 供 意 見 ; 成 員 包 括 校 長 、 在 職 教 師 、 家 長 、 僱 主 、 專 上 學 院 學 者 、 有 關 領 域 或 團 體 的 專 業 人 士 、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和 職 業 訓 練 局 的 代 表 及 教 育 局 有 關 部 門 的 人 員 。

教 育 局 建 議 中 學 採 用 本 課 程 指 引 。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亦 會 就 實 施 情 況 , 對 本 課 程 作 出 定 期 檢 視 。 有 關 本 課 程 指 引 的 任 何 意 見 和 建 議 , 請 致 函 :

香 港 灣 仔 皇 后 大 道 東 2 1 3 號 胡 忠 大 廈 1 3 樓 1 3 1 9 室 或 電 郵 至 : c c d o p s h e @ e d b . g o v . h k

教 育 局 課 程 發 展 處

總 課 程 發 展 主 任 (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 收

(7)
(8)

第一章   概論

1 . 1 地 理 作 為 學 科 在 學 校 課 程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地 理 讓 人 們 從 空 間 和 生 態 的 角 度 了 解 自 身 所 處 的 地 球 。 地 理 是 一 門 研 習 地 方 和 區 域 的 學 科 , 其 中 包 括 研 究 地 方 和 區 域 的 區 位 、 它 們 的 特 徵 、 形 成 這 些 特 徵 的 作 用 及 地 方 和 區 域 如 何 和 為 何 改 變 。 地 理 讓 學 生 對 自 然 和 人 文 現 象 的 分 布 建 立 認 知 及 理 解 , 並 闡 釋 影 響 自 然 和 人 文 環 境 的 形 態 及 作 用 ; 地 理 亦 關 注 人 與 環 境 的 互 動 , 研 究 自 然 系 統 如 何 影 響 人 類 活 動 和 人 類 行 為 如 何 改 變 自 然 環 境 ; 地 理 分 析 人 與 環 境 互 動 所 帶 來 的 影 響 , 並 解 釋 人 們 在 不 同 時 空 對 此 作 出 的 不 同 反 應 。 再 者 , 地 理 透 過 研 習 自 然 、 經 濟 、 政 治 和 社 會 環 境 的 相 互 聯 繫 及 相 互 依 存 來 發 展 全 球 認 知 , 由 此 涉 及 當 代 不 同 規 模 的 可 持 續 發 展 議 題 的 研 究 , 特 別 是 有 關 如 何 以 可 持 續 發 展 的 方 式 來 處 理 和 改 善 人 與 環 境 的 互 動 。

作 為 一 門 學 校 科 目 , 地 理 引 發 學 生 對 人 、 地 、 環 境 的 興 趣 及 好 奇 心 。 地 理 幫 助 學 生 了 解 我 們 複 雜 多 變 的 世 界 , 並 對 不 同 地 方 有 更 深 入 的 了 解 , 其 中 包 括 香 港 、 中 國 及 其 他 學 生 未 曾 接 觸 的 地 方 。 地 理 亦 幫 助 學 生 發 展 對 世 界 的 認 知 和 理 解 , 提 供 可 以 用 作 了 解 多 個 全 球 性 議 題 ( 例 如 : 氣 候 變 化 、 全 球 化 、 水 資 源 供 應 的 變 化 、 人 口 及 城 市 問 題 等 ) 的 必 需 背 景 資 料 。 此 外 , 地 理 幫 助 學 生 整 合 自 然 和 人 文 世 界 的 知 識 , 令 學 生 更 清 楚 地 了 解 人 與 自 然 環 境 的 互 動 。 學 生 亦 可 從 學 習 地 理 中 掌 握 更 多 有 關 可 持 續 發 展 的 概 念 , 從 而 明 白 如 何 以 可 持 續 發 展 的 方 式 來 解 決 和 處 理 本 地 、 本 國 及 全 球 性 議 題 。

學 校 地 理 課 程 的 另 一 個 主 要 角 色 是 讓 學 生 掌 握 地 理 探 究 能 力 , 令 學 生 能 從 空 間 和 環 境 的 角 度 來 認 識 世 界 。 地 理 探 究 鼓 勵 學 生 以 批 判 性 的 態 度 來 探 索 影 響 現 今 及 未 來 世 界 和 人 民 生 活 的 議 題 。 透 過 地 理 研 習 , 學 生 可 以 掌 握 如 何 以 地 理 角 度 識 別 和 提 出 問 題 、 從 不 同 的 來 源 找 出 和 抽 取 與 探 究 有 關 的 適 合 資 料 、 以 適 當 的 形 式 展 示 和 組 織 資 料 數 據 、 闡 釋 資 料 數 據 以 作 出 推 論 和 結 論 等 能 力 。 學 生 亦 可 以 學 懂 如 何 透 過 實 地 考 察 來 獲 取 第 一 手 資 料 數 據 以 進 行 探 究 。 再 者 , 學 生 會 有 充 足 的 機 會 來 發 展 閱 讀 和 分 析 文 字 、 視 像 及 電 子 媒 介 的 能 力 , 其 中 包 括 不 同 種 類 的 地 圖 、 文 字 資 料 、 圖 表 、 圖 片 和 電 子 數 據 ( 例 如 地 理 信 息 系 統 ) 。

地 理 亦 有 助 學 生 成 為 具 見 識 和 有 責 任 感 的 中 國 及 世 界 公 民 。 研 習 本 地 和 本 國 議 題 為 學 生 提 供 了 他 們 所 居 住 和 生 活 的 地 方 的 基 本 資 料 , 以 及 幫 助 培 育 學 生 對 促 進 香 港 和 中 國 的 福 祉 的 關 注 及 承 擔 。 另 一 方 面 , 透 過 審 視 地 區 和 全 球 性 議 題 , 學 生 可 以 對 與 香 港 和 中 國 有 著 不 同 連 繫 ( 例 如 : 氣 候 、 人 口 流 動 、 貿 易 投 資 、 旅 遊 、 文 化 和 政 治 關 係 ) 的 地 方 有 更 多 的 認 識 。 學 生 掌 握 了 這 些 知 識 後 , 便 能 更 好 地 作 出 具 見 識 的 決 定 、 養 成 對 其 他 人 民 和 環 境 的 價 值 觀 和 責 任 感 、 及 了 解 他 們 自 身 在 世 界 中 所 擔 當 的 角 色 。

(9)

1 . 2 課 程 宗 旨

本 課 程 的 目 的 , 旨 在 讓 學 生 :

( a ) 建 立 對 空 間 、 地 方 和 環 境 的 知 識 及 理 解 , 特 別 是 有 關 不 同 地 方 的 空 間 分 布 和 人 與 環 境 的 互 動 作 用 ;

( b ) 從 地 理 的 角 度 進 行 思 考 和 探 究 ;

( c ) 建 立 地 理 技 能 和 基 本 能 力 供 升 學 和 生 活 之 用 ; 以 及

( d ) 成 為 具 見 識 和 有 責 任 感 的 公 民 , 願 意 為 社 會 、 國 家 和 全 球 的 福 祉 及 人 類 社 會 和 自 然 環 境 的 可 持 續 發 展 作 出 貢 獻 。

1 . 3 目 標

因 應 上 述 的 宗 旨 , 學 生 應 能 : 1 . 3 . 1 知 識 和 理 解 方 面

( a ) 建 立 對 主 要 地 理 概 念 的 透 徹 了 解 , 其 中 包 括 空 間 、 地 方 、 區 域 、 人 與 環 境 的 互 動 、 全 球 相 互 依 存 和 可 持 續 發 展 等 概 念 , 以 及 把 這 些 概 念 應 用 到 新 的 處 景 和 情 景 ;

( b ) 建 立 對 地 方 認 知 的 堅 實 架 構 , 當 中 包 括 對 本 地 區 域 ( 香 港 及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區 ) 、 中 國 其 他 地 方 、 亞 太 地 區 和 世 界 各 地 的 認 識 及 理 解 , 以 及 這 些 地 方 的 相 互 連 繫 ;

( c ) 描 述 和 解 釋 人 與 自 然 環 境 在 不 同 時 空 的 互 動 , 其 中 包 括 在 這 些 互 動 中 出 現 的 自 然 和 人 文 作 用 , 以 及 由 這 些 互 動 所 產 生 的 形 態 和 所 引 致 的 影 響 ; ( d ) 明 白 自 然 環 境 如 何 影 響 人 類 的 生 活 和 人 類 活 動 如 何 改 變 自 然 環 境 ; 以 及 ( e ) 建 立 對 受 全 球 關 注 議 題 的 認 識 和 理 解 , 並 知 道 和 明 白 如 何 以 可 持 續 發 展 的

方 式 來 處 理 及 / 或 解 決 這 些 議 題 。

(10)

1 . 3 . 2 技 能 方 面

( a ) 根 據 以 下 的 問 題 來 幫 助 自 己 以 地 理 的 角 度 來 進 行 思 考 : i ) 「 它 在 哪 裏 ? 」 和 「 它 是 怎 樣 的 ? 」

i i ) 「 它 為 甚 麼 在 那 裏 ? 」 和 「 它 如 何 出 現 ? 」 i i i ) 「 它 如 何 及 為 何 改 變 ? 」

i v ) 「 它 帶 來 甚 麼 影 響 ? 」 v ) 「 應 如 何 管 理 它 ? 」

( b ) 掌 握 基 本 的 地 理 探 究 能 力 , 其 中 包 括 : i ) 提 出 地 理 問 題 ;

i i ) 從 不 同 的 來 源 找 尋 和 蒐 集 與 探 究 有 關 的 資 料 數 據 ; i i i ) 以 適 當 的 形 式 來 組 織 和 展 示 資 料 數 據 ; 以 及

i v ) 分 析 和 闡 釋 資 料 數 據 以 便 作 出 結 論 。 ( c ) 掌 握 基 本 的 地 理 技 能 , 其 中 包 括 :

i ) 閱 讀 和 闡 釋 不 同 種 類 及 不 同 比 例 的 地 圖 冊 、 地 圖 和 平 面 圖 ; i i ) 運 用 符 號 、 註 解 、 圖 例 和 比 例 來 繪 製 地 圖 和 平 面 圖 ;

i i i ) 選 用 各 種 實 地 考 察 技 能 ( 例 如 : 觀 察 、 量 度 、 訪 問 、 記 錄 、 拍 照 和 繪 製 草 圖 ) 和 工 具 ( 例 如 : 相 機 、 數 據 記 錄 器 、 地 理 信 息 系 統 ) ;

i v ) 閱 讀 和 闡 釋 不 同 種 類 的 照 片 和 衛 星 圖 像 ; 以 及

v ) 選 用 適 合 的 圖 表 及 資 訊 科 技 技 巧 在 地 圖 和 圖 解 上 展 示 數 據 ( 例 如 : 圓 瓣 圖 和 地 理 信 息 系 統 ) 。

( d ) 透 過 議 題 探 究 掌 握 基 本 能 力 , 例 如 溝 通 能 力 、 批 判 性 思 考 能 力 和 創 意 , 其

中 包 括 :

i ) 以 合 適 的 形 式 來 溝 通 和 交 換 意 念 , 當 中 特 別 強 調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 例 如 電 腦 演 示 和 透 過 電 郵 來 交 換 考 察 數 據 。

i i ) 評 估 蒐 集 得 來 的 資 料 , 分 辨 資 料 是 否 可 信 ; 及

i i i ) 從 不 同 的 角 度 來 審 時 度 勢 , 例 如 除 了 從 空 間 和 生 態 的 角 度 外 , 還 從 文 化 、 經 濟 、 政 治 及 社 會 責 任 的 角 度 來 審 視 在 不 同 地 方 的 民 眾 對 自 然 災 害 的 不 同 反 應 。

1 . 3 . 3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方 面

( a ) 願 意 為 更 美 好 的 環 境 和 世 界 的 可 持 續 性 採 取 行 動 ;

( b ) 對 社 會 及 國 家 產 生 歸 屬 感 , 並 願 意 為 社 會 及 國 家 的 福 祉 作 出 貢 獻 ;

( c ) 察 覺 到 與 日 俱 增 的 全 球 相 互 依 存 , 並 明 白 國 際 合 作 對 處 理 全 球 性 議 題 的 重

要 性 ;

( d ) 關 注 弱 勢 社 群 及 備 受 不 同 問 題 困 擾 的 民 眾 ; 以 及

( e ) 認 識 和 尊 重 不 同 民 族 及 他 們 的 價 值 觀 、 文 化 及 生 活 方 式 。

(11)
(12)

第二章 課程架構

2 . 1 背 景

初 中 地 理 教 育 應 旨 在 幫 助 學 生 發 展 基 本 地 理 認 知 和 能 力 。 除 了 幫 助 學 生 掌 握 升 讀 高 中 所 需 的 地 理 概 念 、 知 識 和 技 能 外 , 地 理 亦 應 令 學 生 擁 有 基 本 知 識 和 技 能 以 應 付 日 常 生 活 中 遇 到 的 問 題 和 挑 戰 。 由 於 並 非 所 有 的 初 中 學 生 升 讀 高 中 時 皆 會 選 修 地 理 , 故 此 初 中 地 理 很 有 可 能 是 部 分 學 生 唯 一 接 受 地 理 基 本 訓 練 的 機 會 。 有 鑒 於 此 , 在 設 計 初 中 地 理 課 程 時 必 須 小 心 處 理 學 生 興 趣 和 學 科 學 理 的 平 衡 。 課 程 一 方 面 須 令 學 生 對 學 習 感 到 興 趣 和 引 起 他 們 對 自 然 及 人 文 世 界 的 好 奇 心 , 另 一 方 面 則 須 要 照 顧 課 程 需 要 包 含 學 科 的 基 本 元 素 這 一 個 大 前 題 。

另 一 個 設 計 本 課 程 須 要 考 慮 的 因 素 是 本 地 中 學 所 採 用 的 各 種 初 中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的 課 程 模 式 。 為 了 照 顧 選 取 綜 合 和 混 合 課 程 規 劃 模 式 的 學 校 的 需 要 , 本 課 程 必 須 採 用 靈 活 和 富 彈 性 的 架 構 , 以 便 容 許 學 校 作 最 大 程 度 的 校 本 課 程 剪 裁 。

再 者 , 現 行 的 初 中 地 理 課 程 已 推 行 超 過 十 年 , 一 系 列 新 的 學 科 發 展 令 部 分 原 有 課 程 內 容 或 探 究 的 方 向 變 得 不 合 時 宜 。 例 如 在 研 習 工 業 區 位 時 以 日 本 八 十 年 代 的 工 業 發 展 作 為 研 究 個 案 , 可 讓 學 生 明 白 影 響 工 業 區 位 的 傳 統 因 素 ; 然 而 因 應 過 去 數 十 年 日 本 經 濟 活 力 日 漸 式 微 , 以 及 出 現 一 些 新 的 區 位 因 素 , 研 習 「 日 本 工 業 奇 蹟 」 已 不 是 一 個 合 適 的 地 理 課 題 , 而 近 年 來 製 造 業 在 區 位 及 功 能 上 出 現 的 全 球 性 轉 移 亦 令 課 程 更 需 要 儘 快 修 訂 。

在 過 去 十 年 間 , 地 理 教 育 出 現 了 一 系 列 的 演 變 。 在 技 術 方 面 , 地 理 信 息 技 能

( 包 括 地 理 信 息 系 統 ) 已 成 為 地 理 學 者 和 學 生 常 用 的 研 究 和 學 習 工 具 , 因 此 初 中 地 理 學 生 有 需 要 對 地 理 信 息 系 統 有 基 本 的 認 識 , 以 便 運 用 此 工 具 來 學 習 地 理 。

在 課 程 架 構 和 取 向 方 面 , 地 理 課 程 愈 來 愈 重 視 「 內 容 」 、 「 方 法 」 與 「 使 命 」 三 者 間 的 平 衡 。 近 年 來 地 理 課 程 除 了 繼 續 採 用 議 題 探 究 的 取 向 外 , 還 引 入 了 第 二 個 重 點 — 「 現 代 區 域 地 理 」 。 這 並 不 代 表 地 理 研 習 回 到 牢 記 事 實 與 資 料 的 做 法 , 而 是 採 用 一 個 後 現 代 的 取 向 , 目 的 是 為 學 生 提 供 一 個 「 當 代 的 世 界 觀 」 , 讓 他 們 從 改 變 和 發 展 的 角 度 來 看 「 區 域 」 。

最 後 , 因 應 中 國 在 全 球 政 治 、 社 會 經 濟 及 環 境 議 題 上 的 影 響 力 與 日 俱 增 , 我 們 有 需 要 讓 初 中 學 生 更 全 面 地 認 識 祖 國 , 為 學 生 提 供 一 個 更 有 系 統 和 更 深 入 地 研 究 中 國 的 機 會 。 初 中 地 理 課 程 在 這 方 面 責 無 旁 貸 。

(13)

2 . 2 設 計 原 則

本 課 程 應 :

( a ) 建 基 於 學 生 從 小 學 常 識 科 課 程 所 掌 握 的 知 識 、 技 能 、 價 值 觀 、 態 度 及 學 習

經 歷 ;

( b ) 維 持 地 理 研 習 的 闊 度 和 深 度 的 平 衡 , 以 便 照 顧 學 生 在 完 成 初 中 課 程 後 選 擇 不 同 出 路 的 需 要 ;

( c ) 同 樣 重 視 發 展 學 生 的 地 理 概 念 知 識 和 讓 學 生 更 清 楚 了 解 影 響 他 們 現 在 和 未 來 生 活 的 地 理 議 題 , 以 維 持 理 論 知 識 與 生 活 應 用 的 平 衡 ;

( d ) 提 供 一 個 靈 活 和 多 元 化 的 架 構 , 以 便 :

i ) 不 同 學 校 因 應 他 們 所 採 用 的 校 本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課 程 , 對 本 課 程 作 出 剪 裁 調 適 ; 及

i i ) 照 顧 學 生 在 能 力 、 需 要 和 興 趣 上 的 多 樣 性 ;

( e ) 讓 學 生 明 白 地 理 對 他 們 的 個 人 生 活 有 何 意 義 及 關 係 , 並 幫 助 他 們 作 出 抉 擇 和 付 諸 行 動 ;

( f ) 避 免 局 限 於 研 習 本 地 和 鄰 近 地 區 , 而 應 建 基 於 學 生 的 好 奇 心 , 鼓 勵 他 們 探

索 世 界 ;

( g ) 提 供 足 夠 的 機 會 , 讓 學 生 發 展 多 種 技 能 , 其 中 包 括 :

i ) 運 用 和 闡 釋 地 圖 、 照 片 、 衛 星 圖 像 和 資 訊 科 技 ( 包 括 地 理 信 息 系 統 ) ; i i ) 在 不 同 的 場 合 進 行 以 探 究 為 本 的 實 地 考 察 ;

i i i ) 處 理 議 題 、 解 決 問 題 和 作 出 抉 擇 ;

( h ) 方 便 教 師 運 用 以 探 究 和 解 難 為 本 的 教 學 方 法 ;

( i ) 透 過 不 同 種 類 、 在 課 室 以 外 推 行 的 學 習 活 動 來 加 強 學 生 的 學 習 ( 例 如 : 實 地 考 察 ) ;

( j ) 把 學 習 使 用 資 訊 科 技 整 合 於 地 理 教 學 之 內 ; 以 及

( k ) 鼓 勵 學 生 發 展 探 索 和 批 判 性 的 學 習 取 向 , 並 提 供 發 展 學 生 創 意 的 機 會 。

(14)

2 . 3 課 程 組 織

本 課 程 包 括 三 部 分 — 「 甲 部 : 從 香 港 到 世 界 — 空 間 、 人 、 地 的 變 化 」 、 「 乙 部 : 從 中 國 到 世 界 — 探 究 由 人 與 環 境 互 動 所 產 生 的 區 域 問 題 」 和 「 丙 部 : 現 今 世 界 面 對 的 挑 戰 — 以 可 持 續 方 式 處 理 全 球 性 議 題 」 。 這 三 部 分 的 設 計 是 為 了 幫 助 學 生 了 解 和 應 用 主 要 的 地 理 概 念 , 其 中 包 括 甲 部 的 「 空 間 」 和 「 地 方 」 、 乙 部 的

「 區 域 」 和 「 人 與 環 境 互 動 」 及 丙 部 的 「 全 球 相 互 依 存 」 和 「 可 持 續 發 展 」 。 每 一 部 分 都 包 含 四 個 單 元 , 因 而 全 個 課 程 合 共 有 十 二 個 單 元 。 每 一 個 單 元 包 含 一 個 主 要 的 地 理 主 題 , 並 透 過 研 習 與 該 主 題 相 關 的 議 題 來 學 習 核 心 地 理 概 念 和 知 識 。 甲 部 四 個 單 元 的 設 計 在 於 讓 學 生 從 探 究 本 地 ( 香 港 ) 議 題 開 始 , 逐 漸 把 研 習 伸 展 向 本 國 ( 中 國 ) 、 本 區 ( 亞 洲 及 太 平 洋 ) 以 至 全 世 界 。 這 種 設 計 幫 助 學 生 掌 握 「 空 間 」 和 「 地 方 」 等 主 要 地 理 概 念 , 並 讓 他 們 了 解 自 然 與 人 文 作 用 的 互 動 如 何 在 不 同 地 方 產 生 不 同 的 形 態 和 現 象 。 甲 部 的 其 中 兩 個 單 元 「 城 市 」 和 「 自 然 災 害 」 為 核 心 單 元 , 而 餘 下 的 兩 個 「 旅 遊 」 和 「 氣 候 變 化 」 則 為 選 修 單 元 , 學 生 須 選 擇 其 中 一 個 來 進 行 研 習 。

乙 部 所 包 括 的 四 個 單 元 , 其 中 有 關 中 國 糧 食 和 水 問 題 的 單 元 為 核 心 單 元 , 餘 下 的 兩 個 為 選 修 單 元 , 學 生 須 從 中 選 取 一 個 來 學 習 。 此 部 分 的 設 計 與 甲 部 相 似 , 學 生 從 探 究 本 國 議 題 開 始 , 逐 漸 把 研 習 伸 展 至 區 域 和 全 球 的 規 模 。 本 部 分 的 單 元 全 都 是 有 關 自 然 環 境 如 何 影 響 人 類 活 動 及 人 類 活 動 如 何 改 變 自 然 環 境 。 設 計 本 部 分 的 目 的 旨 在 讓 學 生 掌 握 「 區 域 」 和 「 人 與 環 境 互 動 」 等 地 理 概 念 , 並 特 別 強 調 人 與 環 境 互 動 所 產 生 的 影 響 及 民 眾 對 這 些 影 響 的 不 同 反 應 。

丙 部 亦 包 括 四 個 單 元 , 其 中 有 關 製 造 業 和 能 源 的 兩 個 單 元 為 核 心 單 元 。 同 樣 地 學 生 亦 須 從 餘 下 的 兩 個 單 元 中 選 取 一 個 來 學 習 。 本 部 分 單 元 的 設 計 旨 在 幫 助 學 生 了 解 「 全 球 相 互 依 存 」 和 「 可 持 續 發 展 」 等 概 念 , 並 讓 學 生 體 會 到 現 今 世 界 日 漸 增 加 的 相 互 連 繫 和 相 互 依 存 , 以 及 明 白 到 如 何 以 可 持 續 的 方 式 來 處 理 全 球 性 議 題 。

整 體 而 言 , 所 有 學 生 須 於 三 年 內 學 習 九 個 單 元 。 該 九 個 單 元 包 括 六 個 核 心 單 元 ( 甲 部 、 乙 部 和 丙 部 各 兩 個 ) 和 三 個 選 修 單 元 ( 甲 部 、 乙 部 和 丙 部 各 一 個 ) 。 若 是 時 間 和 學 生 能 力 許 可 , 教 師 可 完 成 餘 下 的 部 分 或 全 部 單 元 。

(15)

 

ᠤ ላ ᭅ ᇤ

ᔷ ᮸ ዩ ṱ ኗ ᘧ ቴ ᖟ ᳗ ࿏ Ꮭ ᝽ ᣋ ᎄ ᾥ ᙰ ᆎ ង ቔ ᙰ ▾ ᖔ ᘧ ቴ ⍌ ở ྿ Ᾱ ፁ ᰈ ᐣ ័ ወ ᫃ ဥ Ꮭ ᝽ ᚅ ᎄ ም ᒄ ሷ ዩ ሔ ḻ ᬥ ᦶ ᏶ ዶ ྿



⑅ ᝪ ᥥ ⒕ ࿏ Ꮭ ᝽ ᣋ ↩ ᚵ ፁ ᇄ ᴒ ྿



ሠ ᖔ ᶣ ᮍ ࿏ ᇿ ደ Ᾱ ᇿ ሂ



῜ ᫺ ᵳ ᖔ ዇ ᩝ ⑲ ᪀ ࿏ ∕ ṹ Ᾱ ᘹ ᣄ

ᖁ ứ ᣋ ᶐ

ኽ ⇺ ᒄ ᆎ

ኽ ⇺ ᒄ ᆎ

ኽ ⇺ ᒄ ᆎ

 ⊪ ឈ ᭅ ᇤ

Ṳ ᘿ ࿏ ₨ ᇹ ┧ ᇬ "



♅ ᇲ ᇐ ᖔ ᠾ ច ྐྵ ♅ ᇲ ᇐ ᖔ ⍌ ở



ᆖ ᆴ ᥥ ⒕ ࿏ ᢭ ᾓ ᚅ ₪ ዺ ᥥ ⒕ ྿



᧖ ᒎ ᐈ ờ ࿏ Ỽ Ꮯ ᣙ ὆ ᇲ ᒬ ᐈ ờ

₭ ᖔ ᙰ ᆩ ⇲



ᦸ ዩ ᩞ ᑄ ᙎ ᛱ ᡲ ᡳ ࿏ ᝢ Ỽ ᆎ ង ኈ ዪ ℰ ᓲ ᖔ ዕ ∕



ᡊ ᚬ ጙ ┧

ᠤ ላ ᭅ ᇤ  ⊪ ឈ ᭅ ᇤ

Ờ⅓ᰶ᪗⑆྾ᭅᇤྐྵሯᝁᵺᓽᇺዩᥗℇ᭑

(16)

2 . 4 時 間 分 配

本 課 程 的 組 構 是 建 基 於 學 校 將 會 在 初 中 全 部 課 時 中 分 配 不 少 於 1 0 01小 時 作 中 一 至 中 三 地 理 課 程 教 學 之 用 。 本 課 程 建 議 每 一 個 單 元 , 不 論 是 核 心 單 元 還 是 選 修 單 元 , 都 應 獲 得 不 少 於 1 1 小 時2的 課 堂 教 學 時 間 , 故 整 體 而 言 , 教 授 6 個 核 心 單 元 與 3 個 選 修 單 元 的 總 課 時 應 為 1 0 0 小 時 。 教 師 亦 須 留 意 每 個 單 元 的 建 議 課 時 已 包 括 進 行 實 地 考 察 和 空 間 數 據 探 究 活 動 的 時 間 。

2 . 5 必 須 學 習 元 素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的 開 放 式 架 構 , 容 許 學 校 靈 活 地 處 理 內 容 的 範 圍 和 深 度 , 以 切 合 學 生 需 要 ; 學 生 卻 不 應 因 此 而 被 剝 削 了 學 習 「 必 須 學 習 元 素 」 的 機 會 。 為 了 確 保 學 校 在 規 劃 本 學 習 領 域 時 把 這 些 核 心 內 容 包 括 在 內 , 在 往 後 數 頁 的 圖 2 . 2 詳 列 了 初 中 地 理 的 必 須 學 習 元 素 。

這 些 必 須 學 習 元 素 是 幫 助 學 校 計 劃 和 檢 討 課 程 的 基 本 清 單 , 讓 學 校 能 提 供 相 關 的 學 習 經 歷 以 確 保 學 生 能 獲 取 基 本 的 知 識 、 概 念 、 技 能 、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 學 校 和 相 關 的 學 習 領 域 統 籌 及 科 目 主 任 應 確 保 在 適 當 的 學 校 課 程 裏 包 含 這 些 元 素 , 特 別 是 當 學 校 並 不 提 供 獨 立 的 地 理 課 程 , 而 是 把 有 關 學 習 元 素 包 含 在 綜 合 科 目 課 程 內 , 這 點 尤 其 重 要 。

這 些 必 須 學 習 元 素 是 根 據 多 個 海 外 地 理 課 程 的 核 心 內 容 、 「 初 中 學 生 在 個 人 、 社 會 及 人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的 學 習 成 果 : 教 師 的 視 角 」 終 期 報 告 內 所 包 含 的 教 師 意 見 和 一 群 專 上 教 育 學 者 、 經 驗 教 師 及 課 程 發 展 人 員 的 建 議 而 訂 定 的 。 隨 著 社 會 新 知 識 及 新 事 物 的 出 現 , 這 些 元 素 將 會 作 出 修 訂 和 補 充 。

1 3 年100 小時的教學時數大約等同採用6 天循環週的150 堂40 分鐘課節。

2 11 小時教學時數大約等同採用6 天循環週的16.5 堂40 分鐘課節。

(17)

知 識 和 理 解 方 面

1 . 不 同 地 方 和 景 觀 的 區 位 , 其 中 包 括 它 們 為 甚 麼 在 那 裏 、 它 們 造 成 的 形 態 和 分 布 、 它 們 如 何 和 為 何 轉 變 , 以 及 它 們 對 人 們 的 影 響 。

2 . 主 要 自 然 和 人 文 形 態 在 不 同 規 模 ( 從 本 地 到 全 球 ) 下 的 分 布 。

3 . 造 成 主 要 自 然 和 人 文 形 態 分 布 的 地 理 作 用 , 以 及 它 們 在 空 間 內 的 互 動 情 況 。

4 . 不 同 地 方 的 自 然 和 人 文 特 徵 。 5 . 形 成 不 同 地 方 的 自 然 和 人 文 作 用 。

6 . 「 區 域 」 概 念 的 定 義 是 地 球 表 面 一 個 擁 有 劃 一 地 理 特 徵 的 地 方 。 7 . 不 同 區 域 之 間 的 異 同 。

8 . 區 域 轉 變 的 形 式 及 引 致 這 些 轉 變 的 因 素 。

9 . 自 然 環 境 和 自 然 作 用 的 特 徵 對 人 類 活 動 的 影 響 。 1 0 . 人 對 不 同 自 然 環 境 的 差 異 和 變 化 的 反 應 。

1 1 . 人 如 何 改 變 自 然 環 境 及 這 些 改 變 對 不 同 地 方 和 環 境 的 影 響 。 1 2 . 可 持 續 發 展 的 定 義 及 如 何 在 不 同 的 地 方 和 情 況 下 推 行 。

1 3 . 本 地 、 本 國 及 全 球 的 主 要 議 題 , 其 中 包 括 它 們 的 成 因 、 當 中 的 衝 突 和 如 何 以 可 持 續 的 方 式 來 處 理 。

1 4 . 不 同 地 方 和 區 域 之 間 的 經 濟 、 環 境 、 政 治 和 社 會 的 互 動 。

1 5 . 人 類 活 動 在 某 一 地 方 所 引 起 的 變 化 如 何 令 其 他 地 方 都 出 現 變 化 。 技 能 方 面

1 . 識 別 地 理 議 題 和 提 出 地 理 問 題 。 2 . 從 不 同 的 來 源3挑 選 和 選 取 地 理 數 據 。

3 . 運 用 恰 當 的 總 結 技 巧4及 模 式5, 組 織 和 展 示 地 理 數 據 。

4 . 觀 察 和 闡 釋 經 整 理 的 地 理 數 據 以 識 別 當 中 的 形 態 、 趨 勢 及 關 係 。 5 . 從 經 過 分 析 的 地 理 資 訊 和 數 據 作 出 推 論 / 概 論 及 得 出 結 論 。 6 . 閱 讀 不 同 類 型6和 比 例 的 地 圖 。

7 . 運 用 索 引 和 目 錄 從 地 圖 集 中 尋 找 特 定 的 資 料 。

8 . 運 用 不 同 的 坐 標 和 格 網 坐 標7尋 找 特 定 形 貌 和 地 方 的 區 位 。 9 . 運 用 線 性 比 例 尺 和 分 數 比 例 尺 量 度 地 圖 上 的 距 離 和 面 積 。

3 包括一手及二手資料來源,例如:實地考察數據、文件、地圖、圖表、照片、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和網址。

4 包括描述性統計數字,例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值域等。

5 包括文字(例如報告、表格、摘錄)及插圖(例如地圖、圖解、模型、草圖、圖表)等。

6 包括樓面圖則、街道指南、地圖集內的地圖、地勢圖、HM20C 地圖等。

7 包括字母/數字坐標、四位數格網坐標、六位數格網坐標、經緯度等。

圖2.2 中一至中三地理課程必須學習元素 (續下頁)

(18)

8 包括不同的形貌,例如:山脊、高原、山坡(凸坡、凹坡、陡坡、緩坡)、山谷、山咀、鞍形山口、圓丘、單斜山、

9 包括觀察、素描及加入註解、訪談、實地調查、繪製土地利用圖、交通/行人流量統計、拍攝照片/錄像、電子數據記山崖等。

錄(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

10 包括16 方位羅盤、測斜儀、度尺、電子天氣量錶、電子記錄儀等。

11 須包括地圖常規元素,例如:標題、比例尺、北點、圖例等。

12 例如:隨機抽樣、系統抽樣和分層抽樣的技巧 13 包括平均值、眾數、中位數

14 包括最高及最低值域

15 包括溫度、降水、風速和風向、高低氣壓及特殊的天氣系統,例如:颱風。

技 能 方 面

1 0 . 從 地 圖 中 識 別 及 描 述 空 間 形 態 。 1 1 . 從 等 高 線 圖 繪 製 附 有 註 釋 的 橫 切 面 。 1 2 . 計 算 山 坡 的 坡 度 。

1 3 . 闡 釋 等 高 線 圖 來 描 述 某 地 的 地 勢8, 並 識 別 圖 中 的 地 貌 。 1 4 . 運 用 地 理 信 息 系 統 組 織 地 理 數 據 並 繪 製 簡 單 的 地 圖 。

1 5 . 實 地 沿 著 地 圖 上 的 路 線 而 行 , 並 識 別 地 圖 資 料 所 顯 示 的 明 顯 形 貌 。 1 6 . 運 用 不 同 的 技 能9來 量 度 和 記 錄 考 察 地 點 的 地 理 數 據 , 並 在 地 圖 上 標 示

出 來 。

1 7 . 運 用 不 同 的 工 具1 0來 量 度 、 蒐 集 和 記 錄 從 實 地 考 察 得 來 的 地 理 數 據 。 1 8 . 繪 製 附 有 註 釋 的 實 地 草 圖1 1以 記 錄 地 理 資 訊 。

1 9 . 實 地 進 行 抽 樣 調 查1 2

2 0 . 認 識 及 計 算 總 數 、 平 均 數1 3、 頻 率 、 值 域1 4、 密 度 、 比 率 和 百 分 比 。 2 1 . 繪 製 及 闡 釋 各 種 圓 瓣 圖 、 棒 形 圖 、 柱 形 圖 、 線 形 圖 、 氣 候 圖 、 比 例 圖

表 。

2 2 . 繪 製 流 程 圖 以 顯 示 地 理 系 統 的 投 入 、 產 出 、 元 素 、 回 饋 和 其 他 部 分 。 2 3 . 閱 讀 及 闡 釋 傾 斜 空 中 照 片 、 空 中 照 片 、 地 面 照 片 和 衛 星 圖 像 。

2 4 . 識 別 空 中 照 片 所 展 示 的 形 貌 和 形 態 , 並 能 於 顯 示 同 一 地 區 的 地 圖 中 識 別 這 些 形 貌 和 形 態 。

2 5 . 閱 讀 簡 單 的 天 氣 圖 。1 5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方 面

1 . 欣 賞 大 自 然 的 美 態 。

2 . 體 會 人 與 自 然 環 境 的 相 互 依 存 。 3 . 留 意 四 周 環 境 的 發 展 。

圖2.2 中一至中三地理課程必須學習元素 (續下頁)

(19)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方 面 4 . 願 意 多 了 解 中 國 。 5 . 關 注 影 響 中 國 的 問 題 。

6 . 對 社 會 及 國 家 產 生 歸 屬 感 , 並 願 意 成 為 一 位 積 極 和 有 責 任 感 的 公 民 。 7 . 察 覺 到 世 界 愈 來 愈 相 互 依 存 , 並 明 白 全 球 團 結 和 合 作 的 重 要 性 。 8 . 對 不 同 的 民 族 、 地 方 和 環 境 產 生 興 趣 及 感 到 好 奇 。

9 . 願 意 為 創 造 一 個 更 美 好 的 世 界 負 上 責 任 。

1 0 . 同 情 在 世 界 不 同 地 方 受 到 各 種 問 題 和 困 難 困 擾 的 民 眾 。 1 1 . 了 解 和 尊 重 不 同 的 民 族 、 他 們 的 文 化 、 價 值 觀 和 生 活 方 式 。 1 2 . 了 解 不 同 民 族 、 地 方 、 環 境 和 文 化 的 異 同 。

1 3 . 明 白 不 同 民 眾 的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有 何 不 同 , 以 及 這 些 差 異 如 何 影 響 他 們 對 地 理 議 題 的 理 解 和 反 應 。

2 . 6 內 容 大 綱

本 課 程 所 包 括 的 十 二 個 單 元 的 詳 細 內 容 臚 列 於 往 後 數 十 頁 的 表 格 內 。 每 一 個 表 格 所 包 含 的 問 題 指 引 為 研 習 有 關 議 題 的 其 中 一 個 可 行 方 向 。 教 師 應 了 解 探 究 議 題 是 可 以 透 過 不 同 的 方 向 來 進 行 , 故 此 他 們 應 該 因 應 學 生 的 興 趣 、 能 力 和 需 要 , 從 專 業 的 角 度 來 決 定 課 堂 教 學 的 流 程 。 同 一 個 原 則 亦 應 用 於 選 取 每 個 單 元 所 建 議 的 知 識 、 技 能 、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上 。 教 師 只 須 保 證 學 生 在 完 成 本 課 程 時 已 掌 握 了 臚 列 於 第 2 . 5 章 節 內 的 所 有 必 須 學 習 元 素 , 至 於 教 師 應 在 哪 一 個 單 元 教 授 哪 些 知 識 或 技 能 , 則 可 以 由 教 師 自 行 決 定 。

本 課 程 為 每 一 個 單 元 建 議 了 不 同 的 特 定 例 子 。 設 定 這 些 例 子 的 目 的 旨 在 加 強 各 單 元 的 覆 蓋 範 圍 , 以 增 強 學 生 的 全 球 視 野 , 讓 他 們 能 更 了 解 在 世 界 其 他 地 方 所 發 生 的 事 情 。 對 能 力 一 般 的 學 生 來 說 , 教 師 只 須 扼 要 地 介 紹 有 關 特 定 例 子 便 足 夠 , 不 須 深 究 詳 情 ; 但 如 果 時 間 和 學 生 的 能 力 允 許 , 教 師 可 考 慮 把 例 子 轉 為 個 案 研 究 , 讓 學 生 進 行 更 深 入 的 探 究 。

教 師 亦 應 留 意 每 一 個 單 元 都 附 有 引 言 。 引 言 的 第 一 段 是 有 關 該 單 元 的 重 點 , 說 明 選 擇 有 關 課 題 的 理 念 及 必 需 教 授 的 學 習 元 素 。 引 言 的 第 二 段 主 要 是 有 關 如 何 照 顧 學 生 的 學 習 差 異 , 特 別 是 學 習 能 力 方 面 的 差 異 。 該 段 文 字 包 括 建 議 如 何 剪 裁 課 程 內 容 以 照 顧 學 生 的 不 同 學 習 能 力 , 例 如 可 考 慮 刪 除 某 些 特 定 例 子 , 又 或 是 加 入 額 外 的 學 習 活 動 。

圖2.2 中一至中三地理課程必須學習元素

(20)

甲部:從香港到世界—空間、人、地的變化

明智地運用城市空間—我們能否維持一個可持續的城市環境? 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問題是地理學中兩大核心主題。城市土地利用形態與城市問題反映了在城市中人與自然環 境的空間互動過程。透過研習本議題,學生把香港與一個西方城市、一個東南亞城市和一個南美洲城市作出概括的比 較,以便能夠理解多元的地理因素如何塑造城市的內部結構。學生也能深入地探討我們的城市正面對甚麼問題及如何 解決這些城市問題。在研習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問題時,學生不但能明白主要的地理概念,例如:區位需求、空間競 爭、土地利用衝突、城市成長及重建、可持續發展等,而且同樣重要的是他們也能發展一些必須掌握的地理技能,包 括地圖閱讀、照片闡釋、土地利用繪圖及解難。本單元也提供充足的機會讓學生進行考察探究及掌握相關的探究與考 察技巧,其中包括實地依照計劃路線行走、觀察及識別顯著的特徵、從實地調查中蒐集數據、實地採集樣本等。此 外,透過探究城市議題,我們期望學生能培養出對身邊事物有更強的覺悟力,並在改善他們身處的城市環境中扮演更 主動的角色。 本單元建議了一些特定例子,供教師們向學生作出簡要的介紹,說明如何在城市規劃及管理中引入可持續發展的 概念,以解決城市問題。這些例子能夠擴闊學生的全球視野及使他們更認識世界各地所發生的事物。對於學習能力一 般的學生,我們建議教師只需簡單介紹其他城市的概況及他們如何嘗試運用可持續的方法去解決當地的城市問題。對 於一些學習能力較高及對城市地理特別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考慮將香港與廣州/天津作個案比較,甚至加入首爾及赫 爾辛基作更多元的個案比較。

(21)

建議教學時間:10-12小時 問題指引 • 我們的城市面貌是怎樣? - 香港城市土地利用有哪些主要的類型?它們的分布是怎樣? - 甚麼是商業中心區?香港的商業中心區在哪裏?為甚麼會在那裏? - 香港的工業區及住宅區在哪裏?為甚麼有些住宅區鄰近工業區,有些則遠離工業區? - 所有城市的面貌是否都是一樣?香港與西方城市(例如:倫敦)、東南亞城市(例如:吉隆坡) 及南美城市(例如:里約熱內盧)有何分別? • 我們的城市正面對甚麼問題? - 為甚麼香港的商業中心區經常擠塞?為甚麼我們的道路和隧道經常擠滿車輛? - 香港的舊區/內城區在哪裏?在這裏可以找到甚麼類型的城市問題? - 其他城市會否面對相同的問題? • 我們可如何解決問題? - 香港特區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來解決城市問題? - 何謂可持續發展城市?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如何有助解決城市問題? - 我們可以從其他城市(廣州/天津、首爾和赫爾辛基)學到甚麼? • 就你的個人意見而言,何謂理想城市? 特定例子 • 中國: 廣州/天津 • 亞洲及太平洋: 首爾 • 世界: 赫爾辛基 知識 • 主要城市土地利用的類型(包括商業中心區及其他商業用地、高收入及低收入住宅用地、 工業用地、混合模式用地、運輸及康樂用地、社團用地) • 影響城市土地利用形態的因素 • 香港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態和另外三個世界城市的概覽(著重一些在香港不常見的土地利用類型/ 形態,例如:海港區、土著的商業中心與寮屋區) • 香港的城市問題(包括交通擠塞、污染、房屋及城市衰落):成因、特徵及解決方法 • 比較廣州/天津與香港的城市問題 • 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及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特徵 • 廣州(綠色社區)/天津(環保城)、首爾(清溪川)及赫爾辛基(地方宣言21)邁向可持續城市發展的 進程的簡要研習

(22)

技能 • 從地圖及空中照片識別香港及/或其他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態 • 運用地圖集尋找不同城市的區位 • 從照片及地圖識別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類型 • 實地依照計劃的路線行走,並沿途識別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及城市問題 • 實地把城市土地利用標示在地圖上,並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繪製土地利用圖 • 繪製一幅實地草圖以顯示相關的地理特徵,例如土地利用、居住環境、環境質素等 • 在考察地點中抽樣挑選受訪者進行實地調查 • 進行問卷調查以蒐集市民對市區環境的意見 • 製作統計圖表以表達及總結調查結果 • 從統計數據、地圖及照片比較兩個城市的特徵 • 繪製地圖或平面圖 (附正確比例、方向、慣用符號及圖例) 以顯示一個理想的居住城市 價值觀和態度 • 有興趣加深對中國其他城市的認識 • 關注由城市發展引致的問題 • 察覺到不同土地利用者之間的利益衝突 • 體會需以容忍及願意妥協的態度來解決城市問題 • 培養責任感以作出改善城市環境的行動

(23)

與自然災害共處-我們是否比其他地方裝備得更好? 自然災害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雖然香港不是位於世界主要的自然災害地區,我們仍然要面對颱風和山泥傾瀉的 威脅。要成為具見識及有責任感的市民,我們的學生必須了解這兩種自然災害,以預防它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再者我 們的學生亦需要簡單地了解影響中國其他地方及全球的主要自然災害。故此本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對三種主要的自然 災害—山泥傾瀉、熱帶氣旋和地震有概括的認識,並對它們的成因和影響,以及用以減少其破壞的一些預防及補救措 施有基本的了解。此外,透過研習颱風和山泥傾瀉,學生能夠獲取有關香港及南中國的氣候及地勢的基本知識,並有 充裕的機會發展相關的地理技能,如閱讀及闡釋等高線圖、天氣圖、照片及衛星圖像,以及繪製橫切面、計算坡度與 識別地形圖中的地勢特徵。我們期望學生在研習世界上不同地方所發生的主要自然災害時,能夠培養出全球視野,以 及關注居住在香港以外災區的居民所面對的困難。 完成本單元的學習,每個學生都應該能夠講述發生在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災害及識別這些災害經常在哪裏發生。透 過研習在香港發生的山泥傾瀉、影響中國及亞洲的颱風和在亞洲以外地區發生的地震,學生可以對地貌、氣象和地質 災害有概括的認識。對學習能力較佳的學生,教師可引導他們對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發生的某種自然 災害進行比較研習,藉此讓學生知道某些地區的居民會較其他地區的居民更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教師亦可著學生 比較不同的預防與補救措施,並嘗試解釋經濟發展水平如何令各地政府採取不同的措施。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習能力 較佳的學生探討為何居住在不同地方的民眾會對自然災害有不同的反應,特別是為甚麼人們仍會選擇居住在受自然災 害影響的地區。

(24)

建議教學時間:10-12小時 問題指引 • 我們是否居住在一個敵對的世界? - 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災害是甚麼? - 它們經常在哪裏發生? • 為甚麼我們的山坡會倒塌? - 山泥傾瀉的成因是甚麼?對香港造成甚麼影響? - 我們如何預防山泥傾瀉? • 為甚麼亞洲大部分地區在夏天會受到強風暴雨的侵襲? - 熱帶風暴的成因及影響是甚麼? - 亞洲人民如何預防熱帶風暴? • 為甚麼我們的土地會劇烈搖晃? - 地震的成因及影響是甚麼? - 全球人民如何預防地震? • 為何有些人會較我們脆弱? - 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如何及為何隨各國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而有所變化? - 為甚麼有些人仍然居住在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地區? 特定例子 在下列地方發生的氣象、地質和地貌災害: • 中國: 台灣、四川、甘肅 • 亞洲及太平洋: 菲律賓、印尼、印度 • 世界: 美國、新西蘭、中美洲 知識 • 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災害:地震和火山爆發、氾濫和乾旱、強烈風暴及山火 • 全球主要自然災害的分布 • 香港地勢簡介 • 香港山泥傾瀉的成因及對香港市民的影響 • 南中國氣候簡介(包括季節性形態、季風系統、在夏天的極端天氣狀況:暴雨和颱風) • 颱風所帶來的天氣狀況及負面影響 • 地震的全球分布及與板塊邊界的關係 • 地震引致的初級及次級破壞

(25)

• 紓緩山泥傾瀉、颱風和地震的負面影響的預防(例如:預警、教育、避災處)和補救措施 (例如:緊急救援、改善預測) • 比較在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及相關的預防和補救措施 • 欠發達地區的居民較居住在較發達地區的民眾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的原因 • 仍然選擇居住或未能遷出受自然災害影響地區的原因 技能 • 識別香港發生自然災害時所發出的危險警告訊號 • 識別香港地形圖中的主要地勢特徵 • 在地形圖中尋找某地的高度和計算坡度 • 繪製附註釋的橫切面和計算其垂直誇大率 • 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來繪製一幅顯示近期在世界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的分布圖 • 沿山坡實地觀察並識別預防山泥傾瀉的措施 • 閱讀一系列的香港天氣圖,並描述圖中顯示香港在該段時間內的天氣狀況 • 繪製氣候圖和描述當中顯示的溫度及雨量分布形態 • 從衛星圖像、錄像、照片和新聞中識別近期所發生的自然災害的影響 • 運用由香港天文台提供的即時資訊來描述颱風的預測路徑 價值觀和態度 • 察覺自然威力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 了解不同地區的居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不同的反應 • 願意採取預防措施以減低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 • 關注受自然災害影響的民眾和地方 • 體會人類如何適應自然災害

(26)

遊客—敵友難分? 往外地旅遊已普遍成為香港人的康樂活動。旅遊業已是全球快速增長的工業。這個單元旨在研習香港人往外地旅 遊的原因和形態,以及更重要是研習發展旅遊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學生應集中研究旅遊業的增長會為我們的經濟和 自然環境帶來的益處;另方面,旅遊業對東道地區帶來的文化和環境的負面影響。此外,他們應簡略地認識甚麼是可 持續發展的旅遊業及它如何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實行。在技能培訓方面,這個單元能夠使學生發展不同的基本地理技 能,其中包括尋找不同地方的區位、量度距離及方位、尋找不同地方的當地時間、配對在照片和地圖上顯示的實物地 標。最後,在完成學習本單元時,學生應學會成為有責任感的旅客,對東道地區中有別於香港的人與事表示尊重和關 注,包括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當地的文化、傳統及環境。 我們為教師建議了一些相關的特定例子,以加強學生的全球視野及讓他們了解世界上不同地方如何實施可持續 發展的旅遊業的相關概要。教師應確保每個學生能對旅遊業的發展如何影響世界上不同地區及人士有概括但全面的了 解。另一方面,對於一些學習能力較佳和對此課題具濃厚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考慮選取一個或以上與可持續發展的旅 遊業相關的實例,作出更深入的研習。教師也應注意每一個特定例子都代表著該類獨特的可持續發展旅遊方式能成功 地在該地實施。為使這些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能學以致用,教師可引入一些延伸活動,要求他們修改一個旅行團的行 程,使其更富文化色彩及/或對環境友善。

(27)

建議教學時間:8-10小時 問題指引 • 為甚麼機場在主要的假期常擠滿旅客? - 甚麼是康樂?為甚麼它如此重要? - 何時是香港人外遊的高峰期? - 為甚麼這麼多香港人往外國旅遊? • 旅客是當地人士的朋友抑或是敵人? - 旅客為東道地區帶來哪些利益? - 旅客為東道地區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 香港會否享有同樣的得益及面對同樣的挑戰? - 為甚麼香港地質公園及文物徑能吸引旅客? - 旅客為地質公園及文物徑帶來哪些正面及負面影響? • 我們能否以更可持續的方法去發展旅遊業? - 甚麼是可持續的旅遊業? - 我們如何能在不造成傷害的情況下發展地質公園及文物徑的旅遊業? - 其他地方(例如:澳門、泰國及巴西)實施了甚麼措施令旅遊業有更可持續的發展? - 個別市民可如何幫助? 特定例子 • 中國: 澳門歷史城區 • 亞洲及太平洋: 泰國(島嶼與海灘) • 世界: 巴西(亞馬遜) 知識 • 康樂的重要 • 香港人往外地旅遊的季節性形態 • 往外地旅遊的香港人數目增長的因素(例如:閒暇時間的增加、收入的增加、獲取資訊能力的 改善、對其他地區的認識增加) • 旅遊業為當地帶來的經濟(例如:收入及就業的改善、經濟增長)及環境(例如:自然環境的保 存與保育)收益 • 旅遊業為當地帶來負面的環境(例如:污染、自然環境的惡化)及社會文化(例如:對本土文化 習俗與生活方式的干擾、社區問題如罪惡及酗酒)影響 • 香港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及海岸特徵

(28)

• 概述香港其中一條文物徑的價值 • 旅遊業對香港地質公園與文物徑的正面及負面影響 • 減少旅遊業對香港地質公園與文物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措施 • 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概念 • 澳門、泰國或巴西的成功例子 • 綠色遊客的行為守則 技能 • 從報告書、報章、雜誌及其他出版刊物摘錄有關香港人往外地旅遊的資料 • 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量度香港其中一條文物徑的長度或計算香港地質公園的總面積 • 尋找最受香港人歡迎的旅遊目的地的當地時間 • 從地圖集中運用經緯度尋找最受香港人歡迎的旅遊目的地的區位 • 運用四位數及六位數的格網座標尋找文物徑或地質公園的地貌特徵的區位 • 量度最受香港人歡迎的旅遊目的地與香港的距離 • 在地圖上量度最受香港人歡迎的旅遊目的地的方位 • 繪製線形圖以顯示每年香港人往外地旅遊的趨勢 • 在班內/學校進行一個簡單的調查,以探討同學及其家人於假期時往外地旅遊的原因 • 在地質公園/文物徑進行訪問以了解外地遊客選擇到訪這些地點的原因 • 從空中照片確認並在地圖上識別香港地質公園的地理特徵 價值觀和態度 • 察覺到康樂的需求及重要性 • 體會香港與其他地方大自然的美麗及文化景點的價值 • 對東道國家受旅遊業的影響表示關注 • 培養對不同的人、地與環境的好奇心 • 對其他地方的民眾、文化及環境作出了解及表示關注

(29)

變化中的氣候、變化中的環境    氣候變化已成為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的熱門議題,並將會在未來數十年繼續縈繞著我們。由京都至哥本哈 根,這個議題一直是全球各國的工作重點,以謀求達致國際間共同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地理學上,這個議題是一 個具代表性的例子,它反映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並展示人類如何改變自然環境及自然環境如何影響人類。再 者,透過研習不同規模及地區的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我們的學生能夠更清楚明白空間聯繫及變化的概念。研習這 個議題能夠促使學生發展閱讀及闡釋地圖、氣象圖和各類形式的統計數據的技能。教師應該確保每個學生能掌握從不 同類型的地圖、圖表、圖形與統計數據識別出主要的形態及趨勢。話雖如此,本單元的主要目標應為培養學生具有環 境保育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態度,並讓他們成為具見識和有責任感的國際公民,願意以行動去改善我們的環境。 教師務須令學生明白雖然要獲取全球合作並不容易,但每個人付出的努力仍是十分重要的,以及即使現在開始採取行 動也不會太遲。 我們為教師建議了一些相關的特定例子,以加強學生的全球視野及他們的空間感。教師可運用這些例子,對不同 地方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及人類對這議題的回應,作出簡單的介紹。教師更要確保每個學生能知悉有關全球氣候變化 帶來的影響及不同地區的民眾如何應變。假若學生的能力和興趣許可,教師可簡單介紹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整個中國, 並特別指出氣候變化令極端氣候(例如在2008年突然吹襲南中國的暴風雪)出現的頻率及強度增加。對於學習能力較 佳的學生,教師可進一步延伸此課題的教學,更仔細地研習氣候變化對圖瓦盧及極地的影響。

(30)

建議教學時間:8-10小時 問題指引 • 我們的氣候怎麼樣? - 香港是否愈來愈熱?我們會否失去冬天? - 我們的能見度是否愈來愈差? • 甚麼導致我們的氣候出現轉變? - 香港和南中國的氣候形態是怎樣? - 近數十年來香港的氣候如何轉變? - 氣候變化的成因是甚麼?我們的城市發展會否令這個情況惡化? • 現在發生了及將會發生甚麼事情? - 世界的氣候形態是怎樣? - 近年來全球的氣候形態有何轉變? - 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地有甚麼影響? - 誰人將要承受?誰人會暫時獲益? - 香港將會怎麼樣? • 我們如何是好? - 我們已做了些甚麼來應付氣候變化? - 為甚麼要世界各國協作這麼困難? - 個人可以做些甚麼?現在才行動是否太遲? 特定例子 • 中國: 中國的暴風雪 • 亞洲及太平洋: 圖瓦魯的海平面上升 • 世界: 極地冰層融化 知識 • 香港、中國、東亞及世界的普遍氣候形態及特徵 • 香港的氣候變化,例如:平均溫度的上升、熱夜及酷熱日子的數目增加、降雨量的增加及出 現極端變化的機會大增、能見度下降與弱風、極端天氣現象增加 • 香港氣候變化的成因:碳排放量的上升、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帶來的影響、本地污染、本地 的城市發展 • 全球氣候形態與趨勢的轉變 • 世界各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例如:熱浪、極端降雨形態、自然山火的頻率與嚴重程度的 轉變、旱災與氾濫、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的轉變、農產量及糧食供應受干擾、疾病的蔓延

(31)

• 氣候變化對香港與中國的整體影響 • 中國(包括香港)及其他國家已採取對抗氣候變化的措施 • 尋求國際合作以對抗氣候變化所遇到的困難 • 個人行動如何幫助減輕問題 技能 • 閱讀來自不同來源的文章(例如:報章、雜誌、網頁、光碟等)以識別有關氣候變化的議題與 問題 • 運用由學校提供的儀器量度與記錄本地某個時段的天氣數據,並運用資訊與通訊科技及/或 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例如:試算表)有系統地表達有關數據 • 運用地圖集尋找某個地方及世界上主要氣候區域的氣候 • 閱讀顯示長期氣候趨勢(例如:某段長時間的全球年均溫)的簡單統計圖(例如:折線圖) • 閱讀有關某地區在不同時期的一系列衛星圖像,並描述當中天氣狀況的變化 • 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繪製地圖以顯示世界上一些因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而嚴重受災的地區 • 運用互聯網搜尋世界各個非政府機構及團體在對抗氣候變化上的工作 價值觀和態度 • 意識到氣候的微少轉變可對環境及人類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 • 關注正承受及將會承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民眾 • 認識要求國際合作以對抗氣候變化所遇到的困難 • 願意為對抗氣候變化採取行動 • 有信心個人行動的累積果效足以幫助對抗氣候變化

(32)

乙部:從中國到世界—探究由人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區域問題

糧食問題—我們能養活自己嗎? 長久以來,農業都是中國的經濟基石。一直以來,令中國龐大的人口得到足夠的糧食都是我國重要的議題。本 單元會探討中國主要農業地區的區位和農業種類,以及審視影響這些農業地區分布的自然因素,例如:溫度、雨量和 地勢。除了中國主要的農業種類外,學生亦應認識世界的主要農業類型。本單元的另一個重點是讓學生探討中國的農 業問題及了解這些問題如何影響中國的糧食供應(主要是小麥和稻米)。有關研習會聚焦於自然限制和環境問題如何 影響一個國家的糧食供應,以及利用科學化耕作方法作為其中一個解決方案的好處、限制和負面影響。本單元也容讓 學生發展他們的實地考察技能,雖然學習重點是中國和其他欠發達國家的農業和糧食問題,但如能安排一個本地或珠 江三角洲的農場考察,學生會更能掌握農業地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學生也有很多機會學會如何閱讀和闡釋氣候數據、 地形圖、人口統計數字及農業生產力和作物產量的數據。此外,學生更可對現時中國的人口及農業情況有更深入的認 識,也會更有興趣認識祖國。與此同時,學生也應關注及同情一些飽受營養不良、糧食短缺及甚至饑荒的民眾,從而 意識到他們無須面對糧食問題是何等幸福。 為加強學生的全球視野,教師可利用一些特定的例子,讓學生把對中國的糧食問題的探討延伸至一些欠發達國 家。教師應確保所有學生能概括地認識中國及世界的農業種類、中國和欠發達國家的糧食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 法。對於一些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可著學生對一個或多個的特定例子進行深入研究,並且可與中國的情況作出比 較,研究更可包括評鑑這些解決方法,例如:科學化耕作方法的可行性。

(33)

建議教學時間:10-12小時 問題指引 • 中國的農地在哪裏? - 我們的糧食從哪裏來?有多少是從中國來的? - 甚麼是一個農業地區?中國主要的農業地區在哪裏?為何它們在那裏? - 這些地區有哪些農業類型?它們有甚麼主要特徵? - 這些農業類型可以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嗎? • 我們能出產足夠的糧食來滿足我們不斷增長的人口嗎? - 中國有多少人口?近年來這個數字是否仍在上升? - 以影響中國的糧食供應為前題,中國有哪些主要的糧食問題? - 有沒有足夠的糧食來滿足我們的人口? •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 科學化耕作方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嗎? - 科學化耕作方法有哪些限制和負面影響? - 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法? • 同樣的問題會否在世界其他的地方發生? - 在欠發達國家/地區,例如:北韓、柬埔寨或薩赫勒會面對甚麼糧食問題? - 這些問題的成因與中國的相同嗎? - 有哪些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特定例子 • 亞洲及太平洋: 北韓及柬埔寨 • 世界: 非洲薩赫勒 知識 • 中國主要的農業地區(中國西北 / 中國北部及東北部 / 南中國)及影響它們分布的因素 • 中國和世界的主要農業類型(例如:集約式稻米種植、粗放式小麥種植、畜牧業、園藝農業、園 藝業、乳牛畜牧業、混合農業) • 中國人口增長的趨勢 • 中國主要的農業問題,例如:耕地流失、土壤侵蝕、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科技 及機械化水平低,以及這些問題對糧食供應的影響 • 科學化耕作方法及它們如何改善農業生產 • 科學化耕作方法的限制和負面影響

(34)

• 其他解決中國農業問題的方法,例如:土壤保育、良好的土地利用管理、農業專門化 • 欠發達國家糧食問題的成因–包括極端氣候、自然災害、水資源短缺、不良的政府管治、 社會情況不穩定、戰爭、種族衝突 • 解決欠發達國家糧食問題的方法,例如:利用科學化耕作方法、為農民提供教育、節育、 國際援助 技能 • 在地圖中量度農地或農場的面積 • 闡釋地勢及氣候圖來認識中國的自然形貌 • 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找出影響中國農業的自然因素與中國主要的農業地區區位的關係 • 安排一個香港或珠江三角洲的農場考察,透過觀察和訪問農夫,識別不同的農業種類及其特徵 • 從農場的平面圖或空中照片中識別農業種類 • 繪製及闡釋圓瓣圖 / 棒形圖以顯示中國不同糧食作物的生產量及農地面積 • 繪製及闡釋線形圖以顯示中國人口增長的趨勢 價值觀和態度 • 有興趣認識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農業種類 • 關注糧食問題及培養不浪費食物的習慣 • 察覺到科技在解決糧食問題上的限制 • 對其他地方的民眾所面對的問題表示關注及培養同理心

(35)

水的煩惱—太多與太少 擁有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因此,中國各地的地勢、氣候及水文情況 的差異甚大。這些差異,加上人口龐大、分布不均及高速經濟增長,導致中國出現不少與水有關的問題。通過研習本 單元,學生能了解在不同的自然與人文因素相互影響下如何引致中國出現氾濫與旱災。他們亦將明白水污染如何加劇 中國的缺水問題。此外,研習本單元亦有助學生發展閱讀和闡釋氣候圖、等高線圖及計算坡度等地理技能。本單元更 為學生提供尚佳機會從準備不同的中國地理信息圖層,製作綜合地理信息系統地圖作進一步分析。最後,本單元亦為 學生提供一個學習中國自然環境及水問題的平台,藉以幫助他們培養對國家的歸屬感,並願意認識更多有關中國的事 物,以及關注中國正在面對的問題。 本單元已挑選了一些特定的例子,以擴闊學生的全球視野,並讓他們更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水問題及不同地方處 理這些問題的方法。如學生的能力許可及興趣所及,教師可為學生加入一個有關新加坡如何利用不同的高新科技(例 如:使用循環再用水「新生水」及海水化淡水)來解決他們缺水問題的個案研習。新加坡處理各項水挑戰的專門知識, 是一個可供我們參考的好例子。至於能力較佳的學生,教師可進一步在課堂中,為他們引入孟加拉和英國水問題的個 案研習,以便他們可明白欠發達國家與較發達國家在水資源管理上的差異。

(36)

建議教學時間:10-12小時 問題指引 • 水問題如何影響我們? - 世界水供應的主要威脅是甚麼? - 中國的主要水問題是甚麼? - 中國這些水問題在哪裏出現?氾濫和旱災在中國有分布形態嗎? - 氾濫和旱災對中國有何影響? - 中國的水污染如何加劇缺水問題? • 水從哪裏來? - 甚麼是水循環?它是怎樣運作的? - 中國的主要河流在哪裏? - 中國的水循環在過去數十年間出現了甚麼問題? • 這是否全是大自然的錯? - 中國的濕潤地區及乾旱地區在哪裏?為何它們有這樣的分布形態? - 中國的氾濫和旱災與其自然環境有何關係? - 人口增長與經濟高速發展如何影響中國氾濫、旱災和水污染的空間分布? • 我們可如何解決各種水問題? - 中國採用了甚麼方法來紓緩其水問題? - 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有助解決這些問題嗎?我們做得對嗎? - 我們在其他國家(例如:新加坡、孟加拉和英國)管理水資源的經驗上學到甚麼? 特定例子 • 亞洲及太平洋:新加坡和孟加拉 • 世界: 英國 知識 • 全球水供應的形態及受水問題困擾的主要地區 • 中國主要的水問題(包括氾濫、旱災和水污染) • 中國主要的河流 • 中國氾濫和旱災的分布形態及影響 • 中國的水污染:成因和影響 • 水循環的運作 • 中國的地勢和氣候簡介及濕潤地區和乾旱地區的分布

(37)

• 中國氾濫和旱災的成因 • 解決中國水問題的方法(包括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 • 中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的水資源保護及管理 技能 • 從不同途徑蒐集中國水問題(包括氾濫、旱災和水污染)的資料,並以列表方式綜合這些資料 • 從等高線圖找出某地的高度和計算坡度 • 閱讀、闡釋及繪製中國一些主要城市的氣候圖 • 運用地圖集找出及標示中國及世界一些主要的河盆 • 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繪製一條主要河流下游的河道橫切面 • 預備有關中國不同地理信息(例如:地勢和城市化)的疊加圖層,以繪製一幅綜合地理信息系 統地圖來了解或闡釋中國的水問題 • 繪製圓瓣圖以顯示全球水分布的百分比 • 繪製流程圖以說明一個水循環的運作 • 比較某地氾濫或旱災前後的照片,描述氾濫或旱災對當地的影響 價值觀和態度 • 明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及培養對資源保育的責任感 • 意識到並關注中國的水資源及環境問題,以及培養認識中國的熱忱 • 建立對國家的歸屬感,並為國家的進步而成為積極和有責任感的公民 • 欣賞人與自然環境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 對世界其他地方的民眾所遇到的問題及困難表達同情

(38)

人口問題—純粹是數字問題? 人口是地理一個熱門的課題,它能幫助學生掌握有關人與環境互動和空間、人、地相互關係等概念。學生必須對 一個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特徵有透徹的理解,才能解釋該地方的人口特徵。本單元的重點在於研習中國的人口特徵和議 題,其中包括人口過多和人口分布不均所引起的問題,以及中國政府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透過研習本單元,學生會 對祖國的主要自然和社會經濟特徵有基本的了解,並能以此檢視中國的人口議題。有關技能發展方面,學生會有充足 的機會熟習如何閱讀、組織、展示和分析以圖表和統計數字形式出現的中國人口數據,並學會如何閱讀和繪製人口金 字塔,以及認識人口結構轉型模型。總括來說,本單元最重要的學習成果是令學生明白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和它們對中 國及世界其他地方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事實上,人口問題與貧窮問題息息相關,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它都是人類面對 其他社會經濟問題的根源。透過研習此單元,學生應會更加關注在世界和中國不同地區居住的民眾所面對的困難,以 及察覺到全球性議題的相互聯繫。 所有研習本單元的學生都應能描述全球人口分布的特徵和形態,以及識別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再者,學生應可 識別主要人口問題(其中包括人口過多、人口分布不均和人口老化)的成因和特徵,並了解中國及其他國家因應人口 問題而採取的措施。若學生的能力較佳,教師可考慮要求學生對其中一個特定例子的人口問題作更深入的研習,或是 對中國及另一個國家的人口問題進行比較研究。對能力最高的學生而言,若時間許可及學生對此課題感興趣,教師可 以進一步把研習擴展至審視中國或一個西歐國家(例如:德國)的人口流動情況。

(39)

建議教學時間:8-10小時 問題指引 • 中國是否人口過多? - 中國有多少人口? - 中國的人口有何特色? - 中國的人口增長形態如何? • 中國能否養活這麼多人? - 甚麼是人口過多? - 人口過多會帶來甚麼問題? - 中國是否人口過多?中國如何應付這個問題? • 中國的人口分布形態會帶來甚麼影響? - 中國的人口分布形態如何? - 為何中國的人口會如此分布? - 這種分布形態會引致哪些問題? - 可以如何紓緩這些問題? • 其他國家都面對相同問題嗎? - 世界人口出現了甚麼情況? - 較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是否面對相同的人口問題? - 為何某些國家出現人口負增長?人口老化會引起甚麼問題? - 可以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特定例子 • 亞洲及太平洋: 日本及印度 • 世界: 德國及尼日利亞 知識 • 中國的人口: 數量、結構、增長形態和隨時間而出現的轉變 • 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例如:醫療衛生、糧食供應、政府政策、文化傳統、婦女地位、家庭 狀況和收入、教育程度) • 人口過多的定義 • 中國政府紓緩人口過多問題所採用的政策 • 中國人口分布形態及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 引致中國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40)

• 中國沿海及內陸地區的人口問題 • 中國政府處理人口分布不均問題所採取的措施 • 世界人口形態及特徵 • 較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人口問題的差異 • 較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的主要人口問題 • 人口老化的定義及與人口老化相關的問題 • 各國政府用以解決人口問題(包括人口過多、人口分布不均和人口老化)的方案 技能 • 搜尋及閱讀地圖集內的地形圖和主題地圖以了解影響中國人口分布的因素 • 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繪製等值區域圖以展示中國人口密度的形態 • 繪製人口金字塔 • 闡釋人口金字塔以識別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口結構 • 從圖表及統計數字所包含的人口數據識別一個國家人口結構的主要特徵 • 計算及闡釋增長率和依賴比率 • 閱讀不同國家的人口及經濟數據,並根據人口結構轉型模型的五個階段把該些國家分類 價值觀和態度 • 明白人口問題的嚴重性,並體會到這是中國及世界所面對的重要議題 • 關注受各種人口問題困擾的民眾 • 察覺到人口議題的各種謬誤 • 明白不同地方的民眾對人口問題有著不同的反應是由於他們不同的信念、文化和經驗

(41)

控制沙塵—對抗荒漠化和沙塵暴的持久戰 荒漠覆蓋地球接近三分之一的陸地面積,並正不斷侵佔其邊緣向外擴展。這個荒漠擴展的過程(亦是荒漠化的一種), 對居住在荒漠邊緣已經相當貧困的居民來說,是極嚴重的威脅。荒漠及荒漠化土地覆蓋全中國約25%的領土,故對大 部分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北部的居民)而言,這是一種常見的景觀。中國北部經常出現的沙塵暴,顯示了該區的嚴重荒漠 化及加劇的土壤侵蝕現象。通過研習本單元,學生能對中國北部出現荒漠化(主要重點在荒漠擴展)及沙塵暴的成因及影 響,以及控制擴展中的沙塵有更深的認識。此外,本單元亦為學生提供一些技能訓練的機會,例如根據地圖描述分布 形態、闡釋衛星圖像、在實地進行地理探究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作地理分析。通過學習中國的沙塵擴展問題,學生可 建立對國家的歸屬感,並學會明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願意為更好的環境作出適當的行動。 本單元挑選了一些特定的例子,以擴闊學生的全球視野,並讓他們更了解世界其他地方所發生的事情。教師應 為全部學生簡介全球荒漠化的形態、受沙塵暴影響的主要地區及各地對此問題所採取的紓緩措施。對於能力較高的學 生,教師可進一步在課堂中引入較詳盡的個案研習,探討有關擴展中的荒漠沙塵如何影響澳洲(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如悉 尼及布里斯班)和撒哈拉等地居民。學生亦可研習欠發達國家與較發達國家在處理沙塵問題上的異同之處。

參考文獻

Outline

相關文件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如善用學時、課程和教學上運用「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等)設計學習任務外 [ 詳見分 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及分章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有 機結合

Botswana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teaching syllabus: Food and nutrition. Retrieved June 26, 2006

In 1971, in the wake of student upheavals in much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previous three years, Rene Maheu (then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asked a former

除了酒店、交通及景點,還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3), 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 National Results (Taiwan), 2014/10/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transparency.org/gcb2013/country/?country=taiwan

(A)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B) Electronic Mail, E-Mail (C) World Wide Web, WWW (D) Word Wide Web,

研習影響工業區位的各種因素是地理科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主題旨在以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