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內容
• 貨幣的源起與貨幣制度的演進
•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
• 貨幣的創造與貨幣乘數
• 貨幣數量的衡量
• 貨幣需求與貨幣市場的均衡
16.1 貨幣的源起
• 物物交易的先決條件是:
先能尋得有意交換的對象,而且雙方提供的物 品又恰巧都能滿足對方的需要;也就是符合「
需要的雙重巧合」。
16.1 貨幣的源起
• 貨幣的功能:
– (1)交易的媒介 – (2)計價的單位 – (3)價值的儲存
– (4)延遲支付的標準
16.2 貨幣的演進:貨幣制度
• 基本上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貨幣制度:一是商品 貨幣制度、一是信用貨幣制度。
16.2 貨幣的演進:貨幣制度
16.2.1 商品貨幣制度
• 商品貨幣制度包含商品貨幣以及可兌換紙幣兩 種型式。
• 商品貨幣的要求有:耐久、輕便、珍貴、同質
、容易分割、本身價格穩定。可兌換紙幣隨時 可以兌換商品貨幣,其價值就等於票面所載商 品貨幣的價值。
16.2 貨幣的演進:貨幣制度
16.2.1 商品貨幣制度
• 商品貨幣的優點是: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不易 形成惡性通貨膨脹。
• 商品貨幣的缺點是:
– (1)貨幣本身供需的變動會造成貨幣價值的波動
– (2)貨幣量無法伴隨經濟成長的需要而增加
– (3)容易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 (4)大量交易時攜帶不便。
16.2 貨幣的演進:貨幣制度
16.2.1 商品貨幣制度
• 格萊興法則(Gresham's Law):商品貨幣制 度下,容易產生民眾珍藏良幣,市面上流通的 都是劣幣的現象。
16.2 貨幣的演進:貨幣制度
16.2.2 信用貨幣制度
• 信用貨幣制度包括不可兌換的紙幣(法定貨幣)
,和銀行貨幣兩種型式。
• 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或是硬幣,流通在外的部分 稱為通貨。通貨本身的價值遠低於它們的面值。
• 各種活期和支票存款可以隨時兌換成現款,屬於 銀行貨幣。
16.3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
• 金融體系包括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
• 直接金融指的是儲蓄者的資金,可以經由金融 市場直接流入借款者的手中。間接金融指的是 資金經由金融機構的仲介,再流入借款者的手 中。
16.3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
16.3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
16.3.1 金融機構
• 金融機構基本上包括下列三種:
– (1)銀行
– (2)證券及期貨 – (3)保險等機構。
• 金融仲介按性質可以區分為:
– (1)期限的仲介 – (2)面額的仲介 – (3)風險的仲介。
16.3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
16.3.2 金融市場
• 根據資金融通所使用的工具,直接金融的市場可以 分為股權市場與債權市場;
• 根據金融商品是否為首次發行,則可分為初級市場 與次級市場;
• 根據發行的期限,可以分為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
• 根據交易的方式,可以分為集中市場與櫃檯市場。
16.3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
16.3.2 金融市場
• 初級市場是債券或股票第一次發行的地方。次 級市場就是債券或股票上市以後,繼續買賣流 動的地方。
16.3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
16.3.2 金融市場
• 貨幣市場(moneymarket)是以一年以內的資 金融通為主的借貸市場。又可分為票券市場(
bill market)與銀行同業拆款市場(interbank loan market)。
• 資本市場(capital market)是一年以上資金融通 的地方,包括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
16.4 貨幣創造過程
16.4.1 銀行與貨幣乘數
16.4 貨幣創造過程
16.4.1 銀行與貨幣乘數
• 經濟體系的存款貨幣D 總共有5,000 元整:
1,000 + 800 +640 +…
= 1,000 + 1,000×0.8 +(1,000×0.8)×0.8 +…
= 1,000 [1 + 0.8+(0.8 ) 2 +…]
=1,000×[1 /(1 -0.8)]
=5,000
16.4 貨幣創造過程
16.4.1 銀行與貨幣乘數
• 整個銀行體系的貸款L總共有4,000 元:
800 + 640+…
= 800×[1 + 0.8+(0.8) 2 +…]
=800×[1 /(1 - 0.8)]
=4,000
16.4 貨幣創造過程
16.4.1 銀行與貨幣乘數
• 假設:
1.個別銀行保留五分之一的準備金 2.民眾手邊都不保留任何金幣
3.貨幣M數量,就等於存款D的數量。
我們用下式來表示:
M = D (16.1)
16.4 貨幣創造過程
16.4.1 銀行與貨幣乘數
• (16.2)
• (16.3)
16.4 貨幣創造過程
16.4.1 銀行與貨幣乘數
• 貨幣數量=(1 / 存款準備率)× 存款準備
M = mm ×R =(1/rD) ×R (16.4)
• 貨幣乘數是貨幣數量 M 與銀行準備 R 之間的倍 數關係。
16.4 貨幣創造過程
16.4.2 現代經濟體系的貨幣乘數
• M = C (存款)+ D (現款或通貨) (16.5)
• B(貨幣基數) = C (存款)+ R (存款準備) (16.6)
• 貨幣數量為銀行存款與通貨兩者之和。
• 強力貨幣又稱貨幣基數,等於通貨加上存款準 備。
16.4 貨幣創造過程
16.4.2 現代經濟體系的貨幣乘數
• (16.7)
• 貨幣供給數量 M =貨幣乘數mm× 貨幣基數B (16.8)
16.4 貨幣創造過程
16.4.2 現代經濟體系的貨幣乘數
• 貨幣乘數是貨幣數量 M 與貨幣基數 B 之間的倍 數關係。
• 影響貨幣供給數量的三個部門分別是
– 政府
– 銀行體系
– 民眾
16.5 貨幣數量的衡量
• M1定義為通貨加上存款貨幣之和;M2 為M1再 加上準貨幣。
• M1A=通貨淨額+(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 M1B=M1A+活期儲蓄存款=通貨淨額+存款貨幣
• M2 =M1B+(定期及定期儲蓄存款+外幣存款+ 郵政儲金+附買回交易餘額+外國人持 有之新台幣存款)
=M1B+準貨幣
16.5 貨幣數量的衡量
16.6 貨幣需求理論
16.6.1 貨幣需求線
• 利率越高,貨幣需求越少;反之則越多。
• 如果以利率當縱軸、貨幣當橫軸,貨幣需求線 是一條負斜率的線。
16.6 貨幣需求理論
16.6 貨幣需求理論
16.6.1 貨幣需求線
• (16.9)
• 名目貨幣量是以萬元或億元新台幣作為衡量的 標準。
• 實質貨幣量是以貨幣的購買力作為衡量的標準
,等於名目貨幣量除以物價。
16.6 貨幣需求理論
16.6 貨幣需求理論
16.6.2 貨幣需求線的移動
• 影響貨幣需求線的因素有
– 實質所得(產出)的變化 – 支付工具的演進
– 其他資產的風險變化
16.6 貨幣需求理論
16.6.3 古典貨幣需求理論
• 貨幣數量學說(quantity theoryof money)的 主要觀點在於強調貨幣的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貨幣的流通速度表示貨幣轉手的 次數。
16.6 貨幣需求理論
16.6.3 古典貨幣需求理論
• M × V ≡P × T (16.10
)
• M代表流通的貨幣量(1,000 元);V代表貨幣 換手的次數,又稱作貨幣的流通速度;P×T表 示交易的總價值。
16.6 貨幣需求理論
16.6.3 古典貨幣需求理論
• 交易方程式就是貨幣數量乘以流通速度等於名 目所得。
• M × V ≡P × T (16.10)
16.6 貨幣需求理論
16.6.3 古典貨幣需求理論
• MD= k × P× Y (16.12)
• (16.13)
• 貨幣數量學說認為,實質貨幣需求是受實質所得的 影響,而且兩者之間存有一個固定比例的關係。
• 貨幣數量學說就是假設流通速度V 固定下的交易方 程式。
16.7 貨幣供給與貨幣市場均衡
16.7 貨幣供給與貨幣市場均衡
• (16.14)
16.7 貨幣供給與貨幣市場均衡
• 當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時,貨幣市場達到均 衡,對應的利率為均衡利率水準。
• 其他條件不變下,貨幣需求上升(例如所得上 升所導致),均衡利率會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