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日治時期水泥砂漿與混凝土研究之發展過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日治時期水泥砂漿與混凝土研究之發展過程"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 96-2221-E-011-155 執行期限:96 年 8 月 01 日至 97 年 10 月 31 日

主持人:王惠君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一、中文摘要

台灣今天最常用的建材─水泥砂 漿與混凝土,實際上是在日治時期才 逐漸普及。當時日本官方針對水泥之 生產或是水泥砂漿與混凝土材料特 性進行試驗與研究。為考慮取材之便 利性與經濟性,以及實際使用上之耐 久性,並對台灣之地方材料特性亦投 入相當的研究,包括水泥原料、砂、

石與火山灰等之台灣本土材料,甚至 台灣原有灰漿作法,都是當時在台灣 進行調查與研究之重點。

本研究即針對日治時期留存至今 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在修復上之實際 需要,對當時開始逐漸普及的之水泥 砂漿與混凝土材料之研發和變遷過 程,尤其是本土特色的部分,從當時 之研究文獻、訪談調查、實際施做紀 錄以及案例調查與試驗等方面,進行 調查,以瞭解並確認當時台灣之水泥 砂漿與混凝土材料形成過程與特性。

研究成果不只對現階段建築修復有 所幫助,當時實驗期對砂漿和混凝土 之各種嘗試,以及本土材料、風土之 調查,也會對今後適合本土建築之生 態建材的思考有所幫助;並且這些完 工已五十年以上的建築,調查其今天

的狀態將對水泥砂漿與混凝土材料之 耐久性提供更具體之確認機會,對未 來建材之研發也會有所幫助。

關鍵詞:日治時期、水泥砂漿、混凝 土、水泥

Abstract

Mortar and concrete, the most widely use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in Taiwan, were available to all gradually in Japanese Occupation. At that time, considering for obtaining materials easily and economically, producing as durable as it can be as well,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research, originat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as conducted to make clear about the successful

production of cement and performance of mortar and concrete. Among which, the natural conditions in Taiwan was an important point. The local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raw materials for producing cement, sand, pebble and volcanic ash, and the traditional mortar in Taiwan were both under

determination.

For the sake of con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2)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filling up the empty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s--mortar and concrete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documentary records, illustrates with examples from survey practice, and makes experiment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rtar and concrete conducted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in Taiwan.

While the research resul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the conservation, both various attempt for producing mortar and concrete, and investigation on local materials and natural conditions during experimental period, also help fulfilling the socioeconomic needs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Moreover, the buildings which have finished over 50 years are providing good opportunity to confirm the properties of the mortar and concrete,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develop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Keywords: Japanese Colonial, mortar, Concrete, cement

二、緣由與目的

台灣明清時期普遍使用石灰砂漿在 砌磚、葺瓦與粉刷上,開港之後來台 之西方人帶入水泥與混凝土之使用,

然而台灣今天最常用的水泥砂漿與混 凝土,則是到日治後期才逐漸普及。

事實上,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波特蘭 水泥是在 1824 年由英國人 Joseph Aspdin 所發明,鋼筋混凝土則是在 1867 年由法國人 Joseph Monier 所發

明。歐洲在 20 世紀初水泥與鋼鐵得以 大量生產之後,鋼筋混凝土才開始普 及。因此,台灣使用水泥作為建築材 料的歷史大約只晚於世界先鋒四、五 十年。

而關於日本本土水泥與混凝土之使 用,則起始於明治 6(1873)年官方在 國內設廠進行水泥之製造,二年後正 式販賣,大正初期之後由於生產用旋 轉窯之普及,水泥才開始能大量生 產。另一方面,明治 10(1877)年開 始引入「無筋混凝土」,明治 34(1901)

年之後,武田五一、日比忠彥、佐野 利器等到歐美留學回來,逐步開啟日 本之混凝土相關研究。大正 12(1923)

年關東大地震之後,日本人確認了鋼 筋混凝土之耐震性能,以濱田稔為中 心,正式開始進行混凝土的科學性研 究。大正 15(1926)年之後,有系統 的進行混凝土材料、拌合、施做、試 驗方法等調查研究,昭和 4(1929)年 建築學會製作完成「混凝土與鋼筋混 凝土標準施工說明書」,之後也一直 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昭和 7(1932)年 進行了部份修正,形成了今天的鋼筋 混凝土標準施工說明書之基礎。

回顧日治時期水泥與混凝土引入台 灣的過程,1901 年土木技師十川嘉太 郎首先在總督府官邸試做鋼筋混凝土 陽台,接著 1903 年在台北興建之步兵 第 1 聯隊營舍與 1907 年在台南興建之 步兵第 2 聯隊營舍開始在磚造之建築 體上使用鋼筋混凝土造屋頂。1908 年 完工的台北電話交換室,由建築技師 森山松之助設計,土木課技師德見常 雄擔任結構計算,被認為是真正鋼筋 混凝土結構,在台灣的第一棟建築。

之後,陸續興建的官方建築與民間建

(3)

築就開始在建築中逐漸使用一部份的 鋼筋混凝土,並且水泥砂漿開始取代 傳統之石灰砂漿,成為砌磚、葺瓦與 粉刷的材料。

由於過去在學術上,關於水泥砂漿 與混凝土之研究已在與建築樣式發展 之關係,以及在構造上與日本本土之 比較上有所成果,然而對開發試用期 水泥砂漿與混凝土之多樣化的相關調 查,卻僅有前述之著作。書中所提出 之看法雖然已有文獻作為佐證,然而 除了大型土木工程之外,實際在建築 上使用之材料與施工方式,則仍須進 一步調查,才能真正瞭解當時建築中 使用之水泥砂漿與混凝土的特色。

此外,雖然在台灣無論水泥之生產 或是水泥砂漿與混凝土材料特性之試 驗與研究主要是由日本人主導,然而 考慮取材之便利性與經濟性,以及實 際使用上之耐久性,台灣日治時期之 相關研究中,台灣之地方風土特性是 相當重要的一環,甚至日本東大的助 教授濱田稔也很關心台灣使用混凝土 之狀況,特地在昭和 11(1936)年來 台調查,並舉行講習會。除了前述林 裕昌論文中所提出之因法規之差異而 呈現之日本和台灣在混凝土構造上的 不同外,對材料本身,台灣之本土材 料,包括水泥原料、砂、石與火山灰 等,甚至台灣原有灰漿作法,都是當 時在台灣進行調查與研究之重點。

現在,當時使用水泥砂漿與混凝土 材料之建築,有的因為自然與人為等 各種原因而發生局部劣化之狀況,開 始面臨必須進行修復之時期;而當時 之材料,與今天所熟悉之材料種類、

配比或施做方式,並不一定相同,因 此在修復之前必須先瞭解其材料之特

色,以及其製作方式,才能在修復工 作上符合滿足「材料」與「工法」之 真實性原則。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即在針對現今 在修復上之實際需要,以及填補過去 在日治時期建築史上,對當時廣泛被 使用之水泥砂漿與混凝土材料實驗期 進行研究與發展的部分,尤其是對本 土性調查的部分,從當時之研究文 獻、訪談調查、實際施做紀錄以及案 例調查與試驗等方面,進行深入調 查,以瞭解並盡可能勾勒出當時台灣 之水泥砂漿與混凝土材料之研究開發 與實際應用過程。

這樣的研究不只對現階段古蹟或歷 史建築修復有所幫助,由於實驗期對 砂漿和混凝土之各種嘗試,以及本土 材料、風土之調查,對今後適合本土 建築之生態建材的思考,以及這些完 工已五十年以上的建築,今天的狀態 也提供了對水泥砂漿與混凝土材料耐 久性更具體確認的機會,對未來建材 之研發應會有所幫助。

三、結果與討論

昭和 4(1929)年由專業者成立之台 灣建築會所發行之台灣建築會誌,從 昭和 4 年至昭和 19 年刊載為數頗多之 水泥砂漿與混凝土之相關研究。依台 灣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於昭和 11

(1936)年,在『台灣建築會誌』所 發表的「改隸四十年間台灣建築的變 遷」,以及營繕課技手尾辻國吉於昭 和 16、17(1941、1942)年所發表的

「明治時代的回憶 1-3」文章,還有『台 灣建築會誌』中其他文章與案例之記 載,關於水泥砂漿與混凝土之使用與 研究,以大約十年為一期來看,分別

(4)

有以下的特徵:

(一)第一期明治 28(1895)年至明 治 40(1907)年:以木造建築為主,

然而在永久兵營的陽台開始使用摻入 水泥的白灰漿做粉刷;另外,醫科大 學的二樓樓版一部份採用鋼筋混凝土 構造。

(二)第二期明治 40(1907)年至大 正 6(1917)年:由於前期之木造建築 深受蟻害所苦,技師森山松之助提出 以 4 寸厚之防蟻混凝土築於基礎工程 上來防止地棲型白蟻由地下入侵建築 的構造。此外,大島技師對白蟻研究 的結果,認為石灰會被白蟻的分泌物 所分解,所以開始禁止將石灰加入水 泥砂漿或混凝土中。此時是磚造建築 盛行的時期,有時混用鋼筋混凝土,

基隆之電力株式會社三層皆為鋼筋混 凝土樓版,一樓外觀使用人造石裝 修,也就是後來常用的洗石子裝修就 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同時,總督府廳 舍則是以鋼筋混凝土為骨架建成。而 水泥材料本來是進口淺野水泥,日俄 戰爭後加入三井系之小野田水泥,但 是到明治 45 年淺野水泥勝出,得以在 高雄設立淺野水泥工廠,開始有本地 產的水泥。

(三)第三期大正 6(1917)年至大正 末(1925)年:因受到日本與台灣發 生的震災影響,在磚造建築中加入鋼 筋混凝土構造補強越來越普遍,然而 因鋼筋混凝土構造常發生裂縫,對結 構發生嚴重影響,更加重視混凝土配 比與材料等相關研究。

(四)第四期昭和元(1925)年至昭 和 11(1936)年:大型公共建築增加 及耐震考量,以及受到世界現代主義 思潮的影響,大量使用鋼筋混凝構

造,此一時期也開始注意到混凝土強 度及產生破壞等相關問題。

(五)第五時期昭和 11(1936)至昭 和 20(1945)年:從探討適合台灣風 土環境的建材之角度來思考混凝土構 造之應用,同時也因二次大戰的影 響,物資缺乏,開始研究竹筋混凝土 構造運用的可行性。

隨著水泥砂漿與混凝土之逐漸普及 以及問題的發生,日治時期總督府在 中央研究所工業部進行相關研究,其 主要工作項目為 1)研究、調查、試驗、

分析、鑑定,2)演講、講授、實地指 導 3)將研究、調查、試驗的成果運用 於相關材料製造及分配。

『台灣建築會誌』刊載之相關研 究,雖有部分轉載自總督府中央研究 所工業部試驗報告,但還有許多為建 築技師會員所撰寫之實際水泥砂漿和 混凝土施工上的問題檢討。

依這些相關文獻所記載之內容,可 將日治時期對水泥砂漿與混凝土之相 關研究,分為水泥材料、砂石材料、

調合法、施工法與破壞檢討等部分。

(一)水泥材料之研究

依據 1912 年(明治 45)到 1944 年

(昭和 19)各年出版之總督府中央研 究所工業報告,有關波特蘭水泥所佔 的篇幅很多,主要由無機化學科技師 科長服部武彥及技手藤澤國太郎聯名 發表文章,另外還有同部門之技手山 崎捻、林讚生、木源村、村井八藏、

清水正清、李義興等人之研究報告。

得知高硅酸型水泥長時期強度會持 續增加,特別在水中更為顯著;而低 硅酸型水泥則初期強度高,但長時期 強度增進率低,初期一週放置於水 中,之後放置於空氣中之強度增進率

(5)

高。當時所謂的高級水泥是在短時間 能有高強度性質的產品,有波特蘭水 泥系統與礬土水泥系統兩種。

此外,在藤澤國太郎的試驗與研究 中,也得知在水泥中加入適量之火山 灰而成之特殊火山灰水泥具有波特蘭 水泥不及的強度,並且可以和波特蘭 水泥混用,依然能有原來應有之強 度,是很好的材料。

(二)砂石材料研究

水泥砂漿與混凝土所需之砂石材料 多就地取材,然而實際上各地的砂石 材料也有所差異。在昭和 3(1928)年 藤澤國太郎的試驗中,得知台灣各地 取得的砂較標準砂來說,抗張力更 大,而抗壓力較小,但一般來說,抗 壓力比抗張力更為重要,因此在選定 砂時必須留意。砂質為珪石質者抗張 力低,抗壓力高,基隆、新竹、台中、

嘉義等地可取得這樣的砂。而頁岩質 者則抗張力高,抗壓力低,台北、部 分中部地區、屏東等地會取得這樣的 砂。同時,同一種類的砂,如果粒子 大小適度混合,細粒率大者密度高,

可製得空隙率小,密緻之水泥砂漿,

自然強度也會高。

另外,針對特定的砂,藤澤國太郎 亦接受高雄築港出張所之委託,於昭 和 5(1930)年進行高雄產珊瑚石灰岩 碎石進行試驗,得知單就抗壓強度來 說,珊瑚石灰岩之碎石與碎砂,經過 適當的篩選以及水洗之後,是相當有 利的材料;然而不能耐火,因此不適 合用於建築工程。但特別需要抗壓強 度之土木工程則可以考慮使用。

(三)調合法之相關研究

調合比對於混凝土品質來說,是相 當重要的關鍵,其相關研究發展,從

日本引入混凝土開始,可以大概分為 四期:

第 1 期:明治 8 年-明治 38 年

(1875-1905)

此時以無筋混凝土為主,為依慣例 調合配比,硬練調合水泥工業發展時 期。明治初期由英國技師指導,西化 初期多為石造建築物,混凝土用於其 基礎部份,其水泥調合配比多依慣例 而來,實際上強度低,又因為水泥當 時高價且量少,考量經濟因素,多加 石灰於水泥中,調合比例以容器換算 為 1 斗:5 斗。明治 15 年興建皇居工 程,經由英國人指導,採用國產水泥,

其容許強度最高為 46 ㎏/㎝ 2,最低 8

㎏/㎝ 2,現在看來強度是相當低的。

日本濃尾地震後,進行水泥砂漿配比 研究,波特蘭水泥及砂以 1:3 的配比 做水泥砂漿,或以水泥、石灰、川砂 1:

2:5 的方式代替,再加上砂石 8,調 成混凝土。但後來發現水泥膠結與骨 材間孔隙會產生水侵入問題而使強度 降低,其後日人柴田勝三郎引用 J.H.Marsh 理論採水泥、砂、砂利 1:

1.5:4.5-1:3:6 之調合配比並加以 推廣。

第 2 期:明治 38 年-大正 12 年

(1905-1923)

為依慣例調合軟練水泥調合水泥工 業發展興盛時期,此時期鋼筋混凝土 技術及施工方式進步,採用軟練混凝 土。為使混凝土容易施工而增加水 量,有時會導致強度不易控制。這段 期間土居松市、阪口芳郎於大正 6 年 研究強度與調合比的關係,依據大正 8 年美國人 Abrams 發表之水灰比理論,

其水量調合多寡關係到強度高低,因 此注意到混凝土的材料與水量關係之

(6)

影響程度,而修正水灰比,大正 9 年 制定市街地建築法令,有關調合部份 的規定為 1:2:4 至 1:3:6。

大正 12 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依據 土居松市之震災調查,發現混凝土強 度不足是最大的問題。日本聘請美國 波特蘭水泥技術協會技師進行日美兩 國骨材運用於混凝土之研究,發現日 本產砂石與砂有材料粒徑、清潔等問 題,必須盡快需制定混凝土調合設計 法之標準規範。

第 3 期:大正 12 年-昭和 20 年

(1923-1945)

日本東京關東大地震後,混凝土強 度試驗研究興盛,是確立軟練混凝土 施工及調和配比理論,制定工程標準 施工說明書的時期。昭和 2 年,東京 帝國大學濱田捻教授發表混凝土抗壓 強度研究,針對 Abrams 水灰比理論及 Talbot 水泥空隙比理論進行補充說 明,認為大正 9 年市街地建築法令所 規定之調合比並不合理,因此依據 Abrams 水灰比理論之調合配比公式及 圖表做修正,而於昭和 4 年在建築學 會發表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標準施工 說明書至昭和 7 年修正部份調合比 表,之後到昭和 32 年為止,上述標準 施工說明書做一直作為混凝土工程之 施工規範。然而,在台灣的研究卻顯 示,不同的水泥、砂與砂石,都各有 最適合之配比;甚至水量超過標準,

在一定的範圍內,一年後的強度並沒 有因而減低。

(四)破壞調查研究

在總督府營繕課栗山俊一與東京帝 大教授濱田稔之調查中,可以知道初 期所興建的混凝土構造,包括明治時 期之電話交換局、台北醫院、醫學專

門學校、基隆郵便局、基隆檢疫所本 館、台南醫院、台南法院,大正時期 之中央研究所、台灣總督府廳舍、基 隆稅關、基隆檢疫所燈臺官舍與倉 庫、台南北門庄市場與公學校等,都 發生了一些損壞的情形。這些早期的 工程,施做時皆依標準說明書進行,

因此對於損壞的原因並未得到確定的 看法。栗山認為可能與台灣的氣候溫 度較高,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 關;而濱田稔則提出台灣本地產砂粒 過於微細,導致混合水量過高等原因。

日治時期混凝土強度規定

隨著研究之進行,以及震災過後的 調查,對於混凝土之檢討,日治時期 在混凝土強度之規定上也有所變遷。

其相關規定與發生地震之關連整理如 下:

(1)【明治 38 年】1905 年(明治 37 年發生嘉義大地震)

28 天抗張力強度 15 ㎏/㎝2以上、抗 壓力強度 120 ㎏/㎝2以上(出處:中 央研究所工業部)

(2)【昭和 2 年】1927 年(大正 12 年即 1923 年發生日本關東大地震後)

28 天抗張力強度 21 ㎏/㎝2以上、抗 壓力強度 210 ㎏/㎝2以上(出處:中 央研究所工業部)

(3)【昭和 5 年】1930 年

7 天抗張力強度 20 ㎏/㎝2以上、抗壓 力強度 220 ㎏/㎝2以上

28 天抗張力強度 25 ㎏/㎝2以上、抗 壓力強度 300 ㎏/㎝2以上(出處:中 央研究所工業部)

(4)【昭和 12 年】1937 年(昭和 10 年發生台灣中部大地震後)

3 天抗張力強度 15 ㎏/㎝2以上、抗壓 力強度 150 ㎏/㎝2以上

(7)

7 天抗張力強度 20 ㎏/㎝2以上、抗壓 力強度 220 ㎏/㎝2以上

28 天抗張力強度 25 ㎏/㎝2以上、抗 壓力強度 320 ㎏/㎝2以上(出處:1937 台灣都市計劃令第 109 條)

結論

從本次研究中,可以得知在水泥材 料上,雖然其後以波特蘭水泥為主,

但在日治時期對各種水泥的性質,都 進行有相當詳盡的試驗與研究,特別 是火山灰水泥,實際上也將研究成果 在基隆港合同廳舍之新建工程中,以 水泥 0.75,火山灰 0.25,砂 2.0,砂石 4.0 之比例使用,不但節省工程經費,

也得到相當好的強度。

在砂石方面,日治時期對台灣各地 生產的砂石材料,進行多次之試驗,

並與標準砂比較,得知材料成分與細 度對強度影響的關連,以及當時之試 驗結果為新竹與台中地區有較良質之 材料,台北、高雄等地則較難獲得良 質之材料。也對各種砂石之適當配比 進行研究,得知一定的配比,不一定 能得到一樣的強度。

在調和方面的研究,包括配比、水 量與施做方式等,從硬練到施工較為 容易的軟練,可以知道影響混凝土強 度之因素非常多。儘管 1:2:4 的配 比從一開始在理論上被視為最好的方 式,然而在昭和 12(1937)年濱田稔 與小野薰教授來台實地調查的報告 中,提出造成台灣混凝土構造中常發 生之龜裂問題,比較可能的原因包 括:1)有混合材中有過多的細沙,使 混合水量增加,收縮變大,但是這是 因為有些地方材料本身的特性而來,

所以必要時可混合二種砂來調製。2)

混合水量過多。3)保護層厚度不夠。

再與當時的研究成果對照,可以得知 台灣的砂與砂石與標準砂有所差異,

使得實際強度會低於預期強度,必須 依據材料之不同而予以調整,才能達 到預期強度,因此這樣的看法,應該 接近當時的實際狀況。

此外,當時的研究對於混凝土在歷 經不同時期時的強度變化亦獲得相當 結果,然而由於實際上執行的考慮,

官方多關注於短期之強度的觀念,使 得今天也較少關注混凝土長期的強度 變化,事實上隨著時間而強度日漸增 強的混凝土之使用壽命較短期即可獲 得高強度的混凝土更長,可說是環保 綠建材的一種。因此,這一方面過去 的研究,應該對現今之混凝土研究在 方向上有所助益。

四、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本研究所得到之成果為:

1. 臺灣日治時期影響水泥砂漿 與混凝土材料構成之重要課 題。

2. 臺灣日治時期古蹟或歷史建 築中使用水泥砂漿與混凝土 材料之材質特性與現況。

3. 臺灣日治時期之使用水泥砂 漿與混凝土材料建築之實例。

4. 臺灣日治時期水泥砂漿與混 凝土材料之本土材料特性。

5. 臺灣與日本本土水泥砂漿與 混凝土材料試驗與規定。

6. 臺灣日治時期水泥砂漿與混 凝土材料之主要研究過程。

已達預期成果。

五、參考文獻

(8)

1:波特蘭水泥及二三種炭水化合物的 影響,1912,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 部。

2:波特蘭水泥的凝結及溫度保存期間 的影響,1913,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 業部。

3:波特蘭水泥的凝結及鐵化合物的影 響,1940,『台灣建築會誌』

4:波特蘭水泥的凝結檢定研究,

1915,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5:水泥混用材料硅藻土,1915,總督 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6:波特蘭水泥的粗粒研究,1917,總 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7:波特蘭水泥的細微粉及粗粒,

1917,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8:水泥的耐伸強度試驗,1913,總督 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9:波特蘭水泥因二氧化碳吸收的風化 作用,1917,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 部。

10:波特蘭水泥的膨脹試驗法,1917,

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11:水泥混用材料硅藻土,1917,總 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12:波特蘭水泥中的粗粒微細粉與游 離石灰之研究,1918,總督府中央研 究所工業部。

13:波特蘭水泥的性質與氣曝的影 響,1922,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14:波特蘭水泥的凝結及風化的影 響,1928,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15:波特蘭水泥物理的性狀及藥品的 影響,1928,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 部。

16:波特蘭水泥的強度試驗研究一,

1931,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17:波特蘭水泥的強度試驗研究二,

1931,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18:波特蘭水泥的強度試驗研究三,

1931,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19:波特蘭水泥的強度試驗研究四,

1931,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0:波特蘭水泥的強度試驗研究五,

1932,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1:波特蘭水泥的強度試驗研究六,

1932,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2:波特蘭水泥的強度試驗研究七,

1932,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3:波特蘭水泥的利用研究,1932,

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4:軟練水泥灰漿的強度試驗成績,

1933,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5:軟練水泥灰漿的強度試驗成績 二,1933,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6:台灣製及外地輸入本島之水泥的 抗張力及耐壓力一,1934,總督府中 央研究所工業部。

27:水泥硬度試驗成績,1934,總督 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8:台灣製及外地輸入本島之水泥的 抗張力及耐壓力二,1934,總督府中 央研究所工業部。

29:台灣製及外地輸入本島之水泥的 抗張力及耐壓力三,1934,總督府中 央研究所工業部。

30:台灣製及外地移入本島之水泥的 抗張力及耐壓力四,1934,總督府中 央研究所工業部。

31:軟練灰漿的耐壓力及磨耗度試驗 成績,1938,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 部。

32:波特蘭水泥強度及鐵化合物添加 的影響,1940,『台灣建築會誌』。

33:水泥灰漿與混凝土強度相互關 係,1936,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9)

34:最近水泥界的趨勢,1929,『台 灣建築會誌』。

35:最近的水泥,1930,『台灣建築 會誌』。

36:水泥相關的研究,1930,『台灣 建築會誌』。

37:水泥工業的調查,1932

【火山灰材料部分】

1:波特蘭水泥之火山灰及酸類影響,

1912,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火山灰的可溶性硅鹼定量法的比 較,1913,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3:水泥火山岩的顯微鏡研究一,

1915,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4:水泥火山岩的顯微鏡研究二,

1916,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5:水泥火山灰岩的顯微鏡研究三,

1922,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6:台灣產火山灰試驗報告,1922,總 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7:台灣產石灰工業分析結果,1934,

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8:台灣產火山灰試驗報告,1940,總 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9 :特種火山灰水泥的研究,1941,

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砂石材料部分】

1:砂對波特蘭水泥的耐伸強度的影 響,1917,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波特蘭水泥試驗用台灣產瑪鍊砂,

1922,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3:作為水泥混凝土材之台灣產砂的試 驗成績,1929,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 業部。

4:水泥混凝土材的砂之性狀一,

1929,『台灣建築會誌』。

5:水泥混凝土材的砂之性狀二,

1929,『台灣建築會誌』。

6:作為混凝土混和材之高雄產珊瑚石 灰岩碎石,1930,『台灣建築會誌』。

7:台灣金瓜石土木建築用骨材的試驗 成績,1934,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 部。

8:台灣工程用砂,1938,總督府中央 研究所工業部。

9:台灣工程用砂作軟練砂漿的耐壓力 及磨耗度試驗成績,1939,『台灣建 築會誌』。

【混凝土調和部分】

1:混凝土相關的二三試驗,1930,『台 灣建築會誌』。

2:混凝土現場試驗,1931,『台灣建 築會誌』。

3:鋼筋混凝土合理調合法的實際,鈴 置良一,1936,『台灣建築會誌』。

4:混凝土調合比稠度與耐壓試驗,

1936,『台灣建築會誌』。

5:道路鋪裝用混凝土試驗,1937,『總 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6:混凝土試驗成績,1939,『台灣建 築會誌』。

7:水量對混凝土的影響,1939,『台 灣建築會誌』。

8:台灣混凝土的風化實驗,1939,『台 灣建築會誌』。

9:台灣骨材用於混凝土合理的調合和 強度一 ,1935,『台灣建築會誌』。

10:台灣骨材用於混凝土合理的調合 和強度二,1935,『台灣建築會誌』。

11:混凝土講習會前後,1936,『台 灣建築會誌』。

12:台北的混凝土,1938,『台灣建 築會誌』。

13:經濟的混凝土製作材料之選擇方 法,幸田太一,1938,『台灣建築會 誌』。

(10)

14:台灣混凝土骨材的採取方法改 善,1939,『台灣建築會誌』。

15:混凝土配比的選定圖表,近藤泰 夫,1941,『台灣建築會誌』。

【混凝土損壞部分】

1:龜裂發生的鋼軌條的顯微鏡試驗,

1917,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2:鋼筋混凝土內鋼筋腐蝕實例,

1933,栗山俊一,『台灣建築會誌』

3:儲炭場混凝土被害,1936,總督府 中央研究所工業部。

4:台灣建築中的鋼筋混凝土,1937,

濱田捻,『台灣建築會誌』。

使用混凝土建築案例附圖:

圖 1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樟腦倉庫及上屋新築詳細圖

資料來源:1914 年,專賣局檔案圖號:0010014000F109003002。

(11)

圖 2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樟腦倉庫及上室小屋伏其他詳細圖

資料來源:1914 年,專賣局檔案圖號:0010014000F109003009M。

(12)

圖 3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樟腦倉庫及上屋在末梁及柱詳細圖

資料來源:1914 年,專賣局檔案圖號:0010014000F119001001M。

圖 4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樟腦倉庫及上屋梁及柱變更設計圖

資料來源:1915 年,專賣局檔案圖號:0010014000F119003001M。

(13)

圖 5 土城公學校講堂新築工事設計圖

資料來源:總督府公文檔案,土城學校校舍建築費資金借入件

(14)

圖 6 壯圍庄公學校校舍新築工事設計圖

資料來源:總督府公文檔案,台北州壯圍庄公學校校舍並宿舍資金借入認可指令案。

圖 7 永寧庄公學校校舍改築工事設計圖

資料來源:總督府公文檔案,永寧庄公學校校舍改築費資金借入野 i 案

小孩房 主臥房

緣側

餐廳 玄關前廊

書房

玄關

客廳 廁所

浴室

廚房

女傭房 倉庫

床脇 床之間

(15)

圖 8 一籃小學校改築工事設計圖

資料來源:總督府公文檔案,宜蘭小學校改築工事-2

數據

圖 2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樟腦倉庫及上室小屋伏其他詳細圖
圖 3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樟腦倉庫及上屋在末梁及柱詳細圖
圖 5  土城公學校講堂新築工事設計圖
圖 6  壯圍庄公學校校舍新築工事設計圖  資料來源:總督府公文檔案,台北州壯圍庄公學校校舍並宿舍資金借入認可指令案。  圖 7 永寧庄公學校校舍改築工事設計圖  資料來源:總督府公文檔案,永寧庄公學校校舍改築費資金借入野 i 案 押入小孩房主臥房緣側餐廳玄關前廊書房玄關 客廳廁所浴室廚房女傭房倉庫床脇床之間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在混凝土科技發展方面,則邀請日本東京大學野口貴文教授與中國北京建築大 學宋少民教授等國際知名混凝土工程學者,對於「Challenge to Regene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above information is for discussion and reference only and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investment

• For novice writers, a good strategy is imitation: choose a well-written paper that is of a similar flavor, analyze its organization, and sketch an organization for your results

` Sustainable tourism is tourism attempting to make a low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ocal culture, while helping to generate future employment for local people.. The

To look at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s in which we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a person who has Autism and make it.. applicable into our day to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