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下就蘆洲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作一總結,來探究此地的 區域特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下就蘆洲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作一總結,來探究此地的 區域特色"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七章 結論

從以上諸章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漢人在蘆洲地區進行開墾、建 立聚落街市與寺廟,在日治時期蘆洲甚至與三重、板橋浮洲等地,同 時被列名為北台三大蔬果供應區,這些都是蘆洲地區的居民在此區開 墾的成果。以下就蘆洲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作一總結,來探究此地的 區域特色。

蘆洲舊名為「河上洲」,因地形為沙洲而得名。其土壤多屬於淡 水河的支流新店溪、大漢溪共同淤塞沖積而成的沖積土,分佈的地區 由八里往南沿著觀音山麓及淡水河之間的平野及沙洲地帶。每當暴雨 肆虐造成當地淹水的情形,雖然帶給蘆洲人民不便,卻也帶來肥沃的 沖積土,慢慢地形成可耕地的土壤。

位於淡水河下游的的蘆洲,早期土地因含鹽的比例過高,只能生 長出蘆葦與雜草,被稱為「鹹草埔」,呈現出一片荒涼的景象,卻也 吸引了白鷺鷥的棲息,故又被稱為「白鷺洲」。蘆洲的地形因屬於沙 洲地,不利於種植農作物,開墾的時間比八里坌、新莊等地較晚。蘆 洲開墾活動約自康熙末年,而大規模的開墾活動要到乾嘉年間才開始 進行。移民至蘆洲地區的漢人,大都原先在原鄉從事農業,到了蘆洲 後仍以農耕為主。漢人隨著血緣聚落、地緣聚落、宗族組織、寺廟以 及祭祀圈的形成,逐漸移入原鄉的漢文化,建立了傳統的漢人社會。

(2)

蘆洲可分為和尚洲樓仔厝、和尚洲溪墘、和尚洲中路、和尚洲南 港仔、和尚洲水湳等地區,這五區的開墾、形成地緣聚落的時間並不 相同,這些地區形成聚落的原因與交通位置、自然環境有關。水湳地 區是蘆洲最早形成聚落的地區,位於淡水河邊,移民容易在此登陸,

樓仔厝與水湳在清領時期皆為蘆洲主要的聚落。至於中路與南港仔的 土質為不易耕作的沙洲地,開墾較緩慢,所以中路庄許多土地成為媽 祖宮油香田,而南港仔的土地大多成為隆恩租田園以及官莊。

小租戶因劉銘傳的清賦以及日治時期消滅大租戶而獲利,例如田 宅尾李氏家族掌握了土地的實權,在地方的社會、宗教中扮演著領導 者。蘆洲地區的佃農即現耕佃人並未因劉銘傳實施清賦或是日治時期 消滅大租戶而減輕負擔,他們依舊背負著高額的佃租,遭受地主的剝 削。

清初至日治時期,? 了水稻耕作,大修水圳。蘆洲的水圳、溝渠 除了有排水、灌溉的功能,也有水產養殖的功用。日治時期 1939 年,

受到日本政府實施糧食增產的關係,蘆洲的水田一直在增加,旱田隨 之減少,聚落的周圍的柑園也漸漸地被砍除。

店仔口在清領時期為蘆洲的商業、宗教中心,到了日治時期演變 成為商業、宗教、政治、文教中心。日治時期,因聯外道路交會於店 仔口,店仔口於是成為蘆洲陸運的中心點,也成為五股、八里、蘆洲

(3)

以及其他地區的貨物集散地,帶動了米市街的興起。聯外道路的興建 完成除了促進蘆洲地區的繁榮外,也使得陸上交通工具呈現多樣化。

人口增加方面,漢人? 了改善其經濟條件,從清初時陸續地移民 至蘆洲,所以在當時影響蘆洲地區人口成長的因素主要為社會增加。

日治時期,蘆洲地區的人口增加主要是依賴自然增加,而非社會增 加。男女比例方面,日治時期蘆洲的男女比例接近平衡,反映出社會 呈現和諧的狀態。籍貫方面,從清初至日治時期,居民的籍貫為福建 省的人口數最多,至於廣東人的人口數很少。

蘆洲地區的經濟從清初時期至日治時期皆以農業為主。清末淡水 開港後,香花的需求大增,於是香花成為此地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日 治時期,除了種植稻米外,也種植蔬菜、蜜柑、香花,提供臺北市消 費,在當時,蘆洲的高牆桶柑因品質優良而享譽海內外。蘆洲地區大 多數的居民從事農業,另外也有一些居民從事工業、水產漁業、商業 以及其他職業。

自康熙末年,漢人陸續前往蘆洲開墾建立聚落,他們將家鄉的神 明迎接至蘆洲,興建寺廟加以供奉。寺廟是蘆洲地區民間信仰的中 心,也是漢移民團結互助之所,而且又具有治安、教化、娛樂、自治 與聯誼等功能。清初時,移居至蘆洲的漢移民生活拮据,只能建立草 寮、茅舍來奉祀神明。清末咸豐、同治以後,陳氏宗族、李氏宗族以

(4)

及蘆洲地區的經濟日益繁榮,於是大興土木建廟宇,所以聚落發展的 榮枯,也會影響到寺廟的規模,而寺廟可以促進聚落的發展。不同的 寺廟與不同神明的祭祀中,發展出的祭祀圈是不一樣的。保佑宮、保 和宮所發展出的祭祀圈與漢人村庄的宗族、血緣、地緣組織關係密 切,有加強村庄之間聯盟的功能。蘆洲國姓醮此一祭祀圈結合了泉州 人祖籍組織外,也結合了地緣組織。湧蓮寺所奉祀的觀音佛祖是屬於 全國性的神明,所以湧蓮寺的祭祀圈也是超地緣性,而且又位於蘆洲 最熱鬧的店仔口,地點較佳,於是替代了位置較偏遠的保佑宮,成為 蘆洲地方上主要的信仰中心,這也反映了蘆洲的經濟、社會與宗教中 心從水湳移至樓仔厝。

清領時期,蘆洲地區的人民受到械鬥的迫害,蘆洲地區的泉州人 藉著祭祀活動以及祭祀圈來增加彼此的向心力。到了日治時期,械鬥 所造成的漳泉不合仍然影響著臺灣人民的婚姻觀。

傳教士馬偕與何安慈在清末時將西方宗教文化的傳入蘆洲。馬偕 與何安慈神父? 了在蘆洲傳教順利,在興建禮拜堂或教堂時將中國式 的建築融合至其中,來爭取當地人民的認同。蘆洲地區的人民慢慢地 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禮拜堂或教堂甚至成為一些人的心靈庇護所。

從清初至日治時期,蘆洲地區的文教設施並不發達,學子若要繼 續深造,皆必須到外地求學。日治時期,蘆洲地區的士紳與富豪者皆

(5)

位於社會的領導階層。至於人數最多的平民仍位於下層社會,大多數 人只能達到初、中等教育的程度,沒有機會與經濟能力到外地或外國 接受高等教育來提高社會地位,所以日治時期的社會流動是緩慢的,

並未有多大的變動。

清領時期,因經濟狀況不佳,只有部份的蘆洲子弟可進入傳統私 塾或書房就讀。到了明治三十一年(1898)公布書房義塾規則,書房無 法生存,於是漸漸地減少,公學校成為當地最主要的初等教育機構,

也是日本政府推動「同化」「皇民化」政策的主要場所。雖然公學校 與後來的鷺洲農業補習學校象徵著「差別待遇制度」「殖民教育」的 特色,但是他們所提供的設施以及現代化教育,後來吸引了許多蘆洲 子弟前往就讀,成為蘆洲子弟吸收現代化知識的場所。

現在的蘆洲地區因為二重疏洪道的興建完成、交通便利,以及靠 近台北市,於是吸引了大量人口入住此地,大片的農田已被大樓、工 廠所取代,與清領、日治時期的風貌並不相同。民國 79 年,蘆洲地 區的人口成長快速增加,人口總數排名為台北縣第九位,民國 86 年 晉升成為台北縣第八個縣轄市。在這個快速成長的現代化都市,如何 推動本地的鄉土意識,以及尋求蘆洲地區的特色、價值與生命力,是 本篇文章寫作的目的,希望能提供一些資料對蘆洲的鄉土教育有所幫 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GDP反映的是一地區的 生產成果,以核算期內 經濟活動的最終貨物服 務是否在本地區範圍內 生產為判別標準,不論 一件產品的生產者是本

障礙類別 主要障礙 現 狀 資料來源 建議 容許量標準,美方已完成 1 種,另 3 種仍續制定中。5.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 在 1855 年英國科學家 Lord Rayleigh 於地震研 究領域就發現了表面聲波的存在,此後則將此現象 運用於地震研究上,此表面波亦被稱為 Rayleigh wave ;直到 1965

美國於 2005 年第一季經濟增長較預期遜色,本地生產總值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5.0%放緩 至 3.7% a ,季度變動率 b 只錄得 3.5%的增長。私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則分別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美國自二零零二年第四季經濟明顯放緩,二零零三年第一季經濟增長只錄得 1.9% a 的增

經藏結集,依此顯出第三結集的經藏相同於第二結集,是集出《長阿 含》 、 《中阿含》 、 《雜阿含》 、 《增一阿含》

事實上,就算不是經濟不景,由於現代化下都市生活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情況轉變,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