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7.1 社會變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7.1 社會變遷"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 主題冊

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從個人、家庭、朋輩、社區、機構組織、社 會、國家以至全球的不同層面(圖1),多方面探討和瞭解「健康與疾病」、「良好或 欠佳的健康狀態」、「個人與社群的關懷」等現象,以及分析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相 互關係。

࿍ਰજၹ୏Ⴊڋ๢ᘖᖪቄധڅᅟࡓ֝ᘖᓊ੖ᖆ

(4)

本部分的學與教資源包括十九本主題冊,作為教師的學與教參考材料。主題冊編排以 下表所列的層面為基礎,並根據「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2007) 第二章「課程架構」的課程內容,整合為下列五個關鍵問題,每個關鍵問題引 伸出2-5本主題冊,讓教師作參考,從而引導學生掌握課程的整體概念和重心,加強學 生結合和運用相關的知識以及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詳情如下:

每本主題冊會提供一些探討該冊主題內容的建議問題,列舉主題冊內容大綱及學生在 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方面所期望達到的學習目標。教師可因應學校或社區情 境、學生的背境、興趣、學習能力、和根據學生們已有的知識,靈活增删內容,包括 引入有關的時事議題作例子,並利用本資源套的第三部份的第3.1.5節所介紹的圖象組 織工具,幫助學生組織和分析複雜的內容、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他們能更有效地建構 知識,鞏固所學,融匯貫通。

(5)

怎樣才是健康的社區?

社區可以指同一地域內的居民,他們分享共同的居住環境及生活質素;社區也可以指 一群擁有著共同生活方式、信仰、背景、利益和功能的人;此外,社區也可以是一個 互相照顧的網絡。因此,健康的社區可以指一個健康的環境,一群有健康生活方式、

能有效預防疾病的人,也可以指一個能提供關愛、促進健康的照顧網絡。

除了個人、家庭及社群三個層面外,人所存在的社區環境亦影響一個人生理、心理及 社會適應的全人健康。良好的社區環境能促進個人的身體健康,加強個人在面對人生 不同階段及逆境時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怎樣才算是一個健康的社區呢?

世界衞生組織於1986年提出「健康城市計畫」。健康城市營造所探討與關心的議題 不僅是個人的身體健康層次,也擴及文化生活、居住環境、社會生活、社區參與等層 面。健康社區也是一個可續發展的社區,擁有可續發展的環境、生活型態、資源及社 區,這一切都與健康關係密切。

本部分共有四本主題冊,分別是:主題冊(6)「健康的社區」-探討傳染病及非傳染 病如何影響社區健康,讓同學瞭解為何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建立健康的社區;

主題冊(7)「關愛的社區」-探討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包括社會支持,從而思考如何 建立關愛的社會及社區,促進個人及社區健康;主題冊(8)「生態與健康」-從生態角 度分析影響健康的環境和生態因素,令學生掌握如何維持及營造健康的社區環境;(9)

「建設健康城市」-介紹健康城市的概念,並如何落實於不同場所,推廣健康和營造 關愛社區。

(6)

下表列出主題冊(6)、主題冊(7)、主題冊(8)及主題冊(9)在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課程 (中四至中六)所涵蓋的課題,方便教師參考:

主題冊 課程評估指引課題

健康的社區

關愛的社區

生態與健康

建設健康城市 6

7

8

9

必修部分

2C生活方式改變、全球化及家庭的轉變引致人口 更容易受疾病感染或處於危險邊緣

3A推廣健康、保持健康、疾病預防、社會關懷、

福利與社區服務等概念與實踐

4A疾病預防﹙第一、第二及第三級﹚,在日常生 活習慣和方式中可採取的預防措施

必修部分

2A與健康、社會關懷、個人與社會福祉有關的結 構性議題

2C生活方式改變、全球化及家庭的轉變引致人口 更容易受疾病感染或處於危險邊緣4D社會關懷、

健康的關係、社會責任,對家庭、社區和群體的 承擔

必修部分

3A推廣健康、保持健康、疾病預防、社會關懷、

福利與社區服務等概念與實踐 3B製訂健康和社會關懷/福利政策 4C不同角度的風險評估和健康管理 必修部分

4B健康及安全

4C不同角度的風險評估和健康管理

(7)

7.1 社會變遷

 '୐̪ˣ

 (ʴ๤ˣ

 )௳ͥˣ

 *θ୎ˣ

7.2 經濟環境對健康的影響

 '໪ᐢᅎۃ

 (໪ᐢʔຊ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ࣂ഼ࣙဠӣ᜶څࢎϖ

 (ࣂࣙ᜶୚়ͅୖ·څᅭᛐ

7.4 人口遷徙對健康的影響

 'ʇʥቶનڅࢎϖ

 (ʇʥቶનڅᅭᛐ

7.5 社區及人際網絡支援

 'ʇᄒ́ಖႏൂ

 (ڋੈ̸়

 )ڋੈᑸᗔڅ΅༲

 *সࣛڋ໶

7.6 關愛的社區

 'ڋੈ́ಖႏൂ

 (ڋੈʴі

 )ڋੈທᛑ

 *࿭ࣂࣙèڋੈ֝໶ᝃڅ؁ደ

















































內容

7 關愛的社區

(8)

透過本主題冊,我們期望學生可以:

價值觀和態度

ܿ

對家庭、社區和社群有所承擔

知識

ܿ

分析有關結構性議題(例如:人口遷徙) 與個人和社會福祉之間的關係、相互的影響 和涵義

ܿ

辨別由家庭變遷及人口遷徙引起的問題

ܿ

為有關危機提出可行方案和解決方法

ܿ

瞭解推動關懷的不同方法

要達到上述學習目標,教師可以運用以下主要問題幫助學生思考:

ܿ

甚麼社會因素影響社區健康?

ܿ

如何建立關愛的社區與社會?

本主題冊學習目標

主要問題

(9)

7.1 社會變遷

為何某些疾病在某特定時間出現在某些社區?答案往往比「病原體-宿主-環境」(

參考主題冊(6))這三角關係複雜。例如19世紀,英國流行肺結核。除了結核桿菌和 不潔的環境外,流行的原因還可能包括工業化帶來的惡劣工作環境、勞累,都市化下 貧窮引致的營養不良等,這些因素都與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有關。

本主題冊開始部分將介紹一些社會變遷的主要概念,這些變遷帶來的經濟轉變、移民 及家庭問題,每每影響著個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面對這些社會轉變帶來 的困難和危機,人會首先運用個人資源(包括人際網絡)去處理。當個人資源未及應付 時,社區便需要發揮互相支持的功能。因此,一個關愛的社區對保障全人健康十分重 要。本主題冊最後探討如何建立一個關愛的社區。

隨著科技的發明和進步,社會也不斷改變。電視的發明改變了大眾傳媒的文化和家庭 的生活娛樂,飛機縮短時空距離,推動了貿易和人口流動,互聯網更令世界資訊流通 更快,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醫療科技進步,令人的壽命增加,於是在政府開 始制定政策應付人口老化,例如推出強積金、改革醫療融資等,可見科技發展可以引 致的社會制度改變,而這些改變亦影響個人、家庭及社區健康。

社會學家紀登斯1指出,社會變遷是社會結構的改變過程,尤其是某一階段所發生的基 本制度的改變。簡單來說,個人及家庭影響最深遠的改變包括:現代化、工業化、都 市化及全球化。

(A) 現代化

現代化是指在社會變革出現的社會變化,包括技術、生活形態、社會組織、生產模式 及思想方式等。社會學家史納舍2歸納出現代化的特徵包括:

ܿ

工業化

ܿ

農業規模擴大,由自給自足到大規模的商業耕種

ܿ

理性化,相信科學與邏輯,去除迷信

ܿ

科層化,講求組織、架構及制度

ܿ

都市化

߻ചಢ'TZNUT_-OJJKTY

͒ণڤ4KOR09SKRYKX

(10)

現代化帶來的改變包括家庭結構改變,部分家庭的教育功能被學校及大眾傳媒取代。

而現代化影響健康最深遠的,一方面是它令科技和醫療制度進步,改善人類健康,令 人類更長壽;另一方面,是它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削弱了原有社區的人際網絡 和人倫關係,影響全人健康。以下將更詳細解釋這方面的影響。

(B) 工業化

工業化是指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改變。由於以機器代替手工,以生產線的方式進行分 工,作大量的生產,經濟活動由自己家庭式的耕作或經營,轉為有固定工作時間和休 閒時間之分,改變農村生活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此外,為了方便工作,政府 或廠家又興建了宿舍,讓工人住在一起。

工業化對個人及家庭生活帶來重要的影響。例如,在工業革命期間,生產技術進步令 生產規模膨脹,勞工需要增加,於是婦女也離開家庭出外工作。然而,家庭內仍需要 婦女承擔家庭責任。一方面要女人投入勞工市場,另一方面又要求女人扮演照顧家庭 的角色,於是便出現了對個人健康及家庭關係的張力。

近年中國的工業發展也引起類似的社會改變,而中國婦女亦面對不少工作和對女性角 色要求的張力。潘毅博士便寫了一本書,名為《中國製造:全球化工廠下的女工》,

內容是以個案描述的方式紀錄潘毅如何成為一名工廠「打工妹」,用六個月的時間跟 工廠女工一起工作、生活及食住,帶出工業發展下,女工的生活面貌及苦況。

(C) 都市化

都市化是指人口不斷從鄉村流向城市,令城市人口比例增加,鄉村人口比例減少,而 且城市的數量、面積和規模不斷膨脹,這地方便經歷著「都市化」過程。聯合國經濟 與社會事務部一項研究顯示在2005年,亞洲只有40%的面積為城市,但估計城市人口 會急速增長。到了2030年,亞洲區的城市居民人數是全球之冠。

都市化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產物。在工業革命前的傳統社會,鄉村人口佔了大多數;

工業革命後,機械化發展令農村生產力提高,所需勞動力減少,同時工業和商業活動 在城市蓬勃發展,需要大量人力。因此,農村人口便逐漸遷往城市,尋找工作機會以 改善生計。

(11)

如果缺乏良好的基礎設施,都市化很容易造成城市貧窮問題,例子可見於菲律賓、柬 埔寨、巴西、肯尼亞等多個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到了城市,大多只能從事低技術的 製造或服務業工作,工作保障較差,薪金又低;而城市因人口眾多,土地和物業供不 應求,物業價格高企,遷移的人口難以負擔自置或租住物業,因此在城市邊緣,貧民 窟隨處可見。若都市化步伐過急,城市未能為新增人口提供足夠的基本服務,如清潔 食水、醫療衞生、房屋及交通設施等,亦會出現嚴重的環境污染及整體居民生活質素 下降等問題。

中國近年來的都市發展,令城市的「民工」增加。「民工」是中國內地特有詞彙。「

民工」即農民工,泛稱所有到城市打工的農村人。他們從農村進入城市,替僱主工 作,但卻不具備非農業戶口。他們基本上沒有工會組織、幾乎沒有任何權益保障,更 不能享受因為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福利,也往往是城市被僱傭者中勞動條件最 差、工作環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體。

(D) 全球化

全球化的定義是:一系列可使全世界的經濟、社會、文化成為一個整體的過程。隨著 全球交通及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這個整體沒有國界的劃分,沒有其他如文化、經濟 和臨時性的界限。人類不斷交換知識、觀念、信仰、價值、文化身分和其他的思考過 程。全球化亦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

今天,疾病的出現及爆發,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也不管在哪裡發生,都有可能對全世 界人的健康構成威脅。全球各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都在36小時以內。2003年的沙士 (SARS)流行情況證明,過去常見的邊境控制與檢疫對於預防傳染病幾乎沒有任何意 義。2003年,國際航空旅行大約有6.42億人次,進出於135個國家的750個航空港。

全球化下的疾病控制已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事。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 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以2008年的金融 海嘯為例,雖然主要是歐美國家經濟下滑,但由於亞洲國家主要的經濟依賴出口歐 美國家,容易受歐美國家經濟衰退影響。大多數亞洲國家對歐美的外銷仍佔相當大 的比例,許多出口的貨物,最終目的地仍是美國。因此,歐美的經濟也影響亞洲國 家的經濟。

以上種種的社會變遷如何影響健康呢?以下將由經濟環境、家庭變遷及人口遷徙三方 面進一步探討。

(12)

(A) 經濟增長

過去四十年,香港經濟不斷增長。七十年代為香港經濟起飛時期,平均每年經濟增長 達8.9%。八十年代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鞏固期,平均每年經濟增長為7.4%。

經濟起飛,就業機會增加,薪酬上升,一般家庭收入提高,人人有能力購買優質的服 務和產品,生活質素便能夠獲得改善。同時,社會也出現了不同的行業,以切合社區 的需要。社會氣氛整體良好。此外,經濟蓬勃,政府收入增加了,便可以放寬限制,

增撥資源,改善脆弱社群的教育,知識水平和居住環境,增辦社福項目,讓脆弱社群 受惠。

然而,當一般市民收入水平提高之後,消費水平、飲食水平都起了變化。有些人會花 更多的時間賺錢,鍛煉自己身體的時間投入就減少。因此,近年香港越來越多人需要 面對「三高」的健康問題,即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 問題,例如廣東省工業發展引起珠江三角洲及香港一帶的空氣污染,同樣使香港人的 健康狀況惡化。另外,經濟活動頻繁、社會發展項目增加亦可能帶來工時的增加,工 作壓力上升,投放在家庭的時間相對減少,可能會引致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張力,甚至 影響家庭關係。

(B) 經濟下滑

九十年代以後,香港的經濟異常波動。除了經濟增長外,香港也經歷幾次重要的經濟 下滑。例如九十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香港的經濟泡沫爆破,很多僱員面對失業 和減薪危機。根據社會服務聯會資料,在1997年,最低入息家庭(佔家庭總數五分 一)的平均收入是3,668元(中等入息家庭的平均收入是36,397元),可是在亞洲金融風 暴之後,這個組別的平均收入在1999年的頭九個月,降到2,645元(中等入息家庭的平 均收入卻仍能保持37,115元)。可見低收入家庭在經濟下滑時受到的衝擊最大。

2008年的金融海嘯也使失業率增加和家庭入息減少。2009年首季失業率升至5.2%。

統計處住戶每月入息數字顯示,2008年11月至09年1月期間的家庭入息中位數為 18,000元,較對上一次(08年10月至08年12月)的18,400元,減少400元。低收入 家庭同樣在這次的金融海嘯中首當其衝。月入4,000元以下的家庭數目由15.5萬個增 至19.02萬個,增幅22.7%。

經濟環境往往決定生活質素,進而影響一個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各方面的 狀態。

7.2 經濟環境對健康的影響

(13)

經濟下滑每每影響個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狀況:

1. 對生理健康的影響

「身心症」是經濟不景時常見的疾病,涉及癥狀包括頭疼、頭暈、心慌、氣促 等。當人覺得生活困倦無助時,便會產生更多憂慮,擔心自己感染疾病,或是罹 患慢性病。此外,低收入人士由於經濟壓力,不能及時去看病,也就無法得到及 時治療。可是,經濟不景不一定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在經濟低迷時,市 民為節省開支而減少外出餐飲,更多選擇買菜在家做飯,這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有 利於身體健康。

2. 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經濟下滑引致失業率上升、薪酬下降,帶來某種程度的困難、挫敗和掙扎。失業 或減薪都意味着前景悲觀,人人看不清現況,便沒有信心面對將來。人如面對收 入不足,卻要繳付帳單,供養家人,久而久之便會情緒低落,抑鬱困擾,感到身 體困倦、精神不振,憂心絕望。

以香港為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連續數年經濟低迷,失業率高 企,社會氣氛負面,於是自殺、家庭衝突等社會問題不斷增加,這些問題都會損 害整個社區的心理健康。美國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2008年的金融危機已經對 當地人民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8人因為國家的經濟而感到 焦慮。有預測顯示,隨著金融危機引發的貧困和失業潮的到來,精神疾病和心身 疾病的患者將會成倍遞增。

3. 對社交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下滑時,人會減少社交活動,對人際交往可能產生影響。但亦有些人會改 變活動方式及消費模式,亦能繼續擁有健康的社交生活。

經濟低迷引起的失業,卻可以發展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失業者往往面對較高的貧 窮風險。此外,工作是人接觸家庭以外社會關係的主要渠道,失業者除了需要減 少社交生活來維持生活外,失業也意味著失去這些社會關係。失業後的羞恥感,

可能會使失業者減少與就業者來往,反而會跟失業者來往。久而久之,他們可能 會與社會其他群體脫節,造成孤立。而不少成功的求職者都是通過社會網絡獲得 資訊及協助,失業者若常處於孤立,便會因為缺乏資訊和聯繫而令失業情況進一 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令失業者成為貧窮人士,也成為弱脆社群。

(14)

4. 對脆弱社群的影響

老人、殘障人士、女性、貧窮人等都是脆弱社群,他們原先已被邊緣化,經濟 起落對他們的影響將會更甚。經濟下滑,政府便難以增撥資源為脆弱社群開展 新的福利項目。政府為了節省開支,把一些原有服務外判或重組,以便減少政 府架構的行政費用。這樣做法可能會妨礙脆弱社群使用這些服務。例如,在經 濟衰退時,政府便於1999年6月1日削減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金額。

(15)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家庭支持十分重要。在《兩地三岸社會政策》一書中,魏雁濱、曾群 在〈社會排斥〉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1990年社會指 標 研 究 》 顯 示 , 5 0 % 受 訪 者 曾 幫 助 他 們 的 兄 弟 姊 妹 , 3 9 % 曾 收 過 來 自 兄 弟 姊 妹 的幫助,而大部分受訪者生病時都獲得家人和朋友幫助。《1993年社會指標研 究 》 顯 示 , 約 有 2 0 % 受 訪 者 認 為 個 人 福 祉 應 該 「 完 全 由 家 庭 負 責 」 , 2 0 % 認 為

「主要靠家庭,少量靠政府」。可見家庭對個人支援的重要。

(16)

本港家庭以核心家庭為主。學者黃暉明在〈香港之工業化與家庭結構〉一文提出香港家 庭的「三階段發展」,從歷史角度指出香港家庭由早期的「短暫而不完整的擴大式家 庭」轉變成為香港工業化初期的「穩定的主幹家庭」,再逐漸成為今日的「小核心式家 庭」。他認為工業化令香港家庭的大小、形式、功能、內部關係及對外連繫都急劇轉變。

學者李明堃於〈香港家庭的組織和變遷〉(收錄於喬健編《中國家庭及其變遷》)文章中 以「折衷的擴大式家庭」形容現時的香港家庭,認為此等家庭的組織形式是傳統擴大式 家庭制度,為適應香港現代都市環境的一種折衷模式。它一方面強調以夫妻關係為主、

經濟獨立的小型家庭;另一方面亦注重親戚之間的相互幫助,而且重視彼此間種種社交 機會。雖然,這種家庭組織對社區照顧十分有利,但是,李明堃亦指出,香港的社會政 策對目前的折衷式擴大家庭十分不利,如房屋政策、福利政策等,都削弱了此等家庭的 互相照顧、互相關懷的關係。因此,要家庭照顧得以成功,社會服務必須對家庭提供支 援,才可使其發揮更大的照顧功能。

不少外在環境的因素亦衝擊著核心家庭。

首先,家庭一定程度上受經濟起落所影響。經濟不景會加劇人際糾紛和家庭爭拗。大部 分家庭在面對經濟不景時,都需要以維持現有生活水平為大前提。為此,家中唯一賺取

(A) 家庭結構改變的原因

然而,社會的變遷及經濟的起伏卻每每衝擊著家庭的結構,影響家庭功能。

क˼ࣂࣙ4[IRKGX,GSOR_

ᓽʩࣂࣙ+^ZKTJKJ,GSOR_

ࡍဠࣂࣙ׼κ੺ࣂࣙ8KIUTYZOZ[ZKJ,GSOR_(RKTJKJ,GSOR_

శ፷ࣂࣙ9OTMRK6GXKTZ,GSOR_

家庭結構

家庭可泛指一群因血緣、領養關係或婚姻而住在一起的人。家庭結構有 很多種,以下是一些例子:

ܖ 核心家庭3 :一對配偶與他們的子女住在同一個居所。

ܖ 擴大家庭4或稱「大家庭」:通常指一個家庭內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 核心家庭透過親子關係所組成的家庭,亦即除了,配偶與未婚子女 外,也包括已婚子女及其子嗣、祖父母、兄弟手足或其他親屬在內。

ܖ 主幹家庭5或稱「折衷家庭」:是介於核心家庭與擴大家庭間的另一 種家庭形式。它是由已婚的相連兩代所組成的家庭,亦即包含祖父 母、父母與未婚子女等家庭成員的三代直系親屬家庭。例如由年老 父母與已婚兒子之一、媳婦與孫子女同住的情況。

ܖ ㊀᭴ኅᐸᚗ再婚家庭6:離婚的配偶期後再婚,家庭包含前一段婚姻關 係的子女 。

ܖ 單親家庭7:只有一位成人與子女同住,這種家庭結構的成因可能 是:離婚、關係破裂或某方死亡。成年人選擇獨身身份,並且養育 子女。

(17)

收入的成員或會兼職,母親或會外出工作,於是家人相聚時間減少,這些情況都可能促 使家庭的關係破裂。

事實上,就算不是經濟不景,由於現代化下都市生活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情況轉變,對 一個核心家庭而言,單職收入已不足夠維持家計,雙職收入的家庭一定會增加。現今大 部分家庭都有兩份收入,因此維持家庭生計的角色便開始有所轉變。傳統以來,照顧家 庭都是女性的責任,婦女稍為偏離崗位都要作多番的解釋。然而,育有子女的已婚女性 投身工作以後,家庭關係出現重大轉變。女性要面對家庭和工作兩方面的壓力,並同時 要平衡職業和婚姻育兒的需求。這對男性亦有影響,由於丈夫已不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 柱,女性開始不只承擔在家中的原來角色,也漸漸需要以工作來支援家庭經濟。在家庭 作決定時,以往由丈夫決定,現今妻子也掌握家庭經濟命脈,與丈夫權力均衡,一些決 定往往要衡量收入、與配偶關係、家務分工、照顧子女等。如果沒有合宜地處理問題,

很可能導致家庭成員間出現角色衝突,帶來不少衝突,事業的發展亦會受阻。

而有些核心家庭更需要面對「解體」的危機。九十年代初期,香港很多家庭移民外國,

以應付1997年政權移交的不穩定因素,家庭分離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其中一個普 遍現象是:母親和孩子都移居外地,以獲得其他國家的居留權,父親則仍然留在香港工 作。到移民潮穩定下來後,這種家庭分離的現象仍然沒有減退。近十年,不少家庭因着 中國內地近年經濟發展迅速,家庭支柱需要返回內地工作,或者長時期留在內地。這種 長期性的家庭分離,肯定地會對於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年人產生負面的影響。

另一種家庭分離的方式,是越境婚姻。隨著中國現代化及工業化的發展,跨境(往返內 地)上班以及雙親外出工作的情況增加,也可能間接導致家庭和婚姻問題。這些家庭的 丈夫在香港工作,子女和妻子則留在中國內地,或者是子女來到香港與父親同住,母親 則留在內地,等候單程證來港與家人團聚。與回歸之前移民海外,或為工作原因而分離 的家庭不同,這些家庭的經濟資源和社會支援較少,他們多是社會上生活條件較差的一 群。他們之間一般還有一個共同現象,就是夫妻結合之前感情並未穩定,尤以夫妻年齡 差距很大者(如老夫少妻)為甚。

無論家庭分離的原因為何,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家庭瓦解的方式多會增加離婚的風險,

而且會對家庭結構和子女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根據香港統計處資料顯示,香港的離婚 頒布令由1981年的2,060張,增加8倍至2006年的17,424張。

有些離婚家庭的雙親,仍然保持頻密交往;有些在結構和功能上,都變為單親家庭模 式。有些離婚家庭會加入一兩位繼父或繼母,隨着時日推移,有些還會不斷加入或排出 不同的同居人士或繼父繼母,形成重構或再婚家庭。無論離婚家庭是由母方或父方作 主,因着離婚關係使住所、財政來源、照料家人的時間等有所轉變,家庭單位的功能也 會隨之轉變。

離婚無疑令單親家庭增加。香港家庭福利會在1991年的研究顯示,單親家庭要面對的 問題不一而足,例如:財政、住屋、子女照顧、親子關係、單親身分的適應,以及情緒 病。香港家庭福利會在2000年所作的調查研究顯示,只與一位家長同住的兒童,相對於 與雙親同住的兒童,通常都比較不滿意自己家中的生活,自己也比較不快樂。

有些社會政策分析者認為,單親家庭較為脆弱,無力面對各種社會問題如:貧窮、輟學

(18)

(B) 家庭變異可能產生的影響 1. 心理影響

離婚對大多數子女都是創傷的經歷,這些創傷事件會對子女在心理上和生理上,

留下深遠和不可磨滅的記憶。不少離婚的子女需用多年時間,去處理這種經驗,

例如殷切渴望家庭團聚,幻想父母離異的家庭生活,渴慕與單親或雙親親近或接 觸。我們找不到半點根據,離婚的子女會對離婚持着正面或不經心的態度。子女 親自經過離婚的經驗,因此絕不想要重複父母的經歷,但內心卻十分害怕,以為 不能相信別人,建立關係。

2. 社會適應

如果離婚家庭由女方作主,而女方之前不是經濟支柱,則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壞,

女方在離婚後,生活水平可能一落千丈。雖然大多數離婚家庭的子女,都可從非 同住的家長獲得養育費,但是不是所有非同住的家長都會繳付法庭頒布的款額。

不少離婚後的母親因為要重新學習職業技巧、尋找工作,因此承受很大的壓力。

如果這些家庭得不到適當的支援,對子女成長的影響是可以預見的。

為了應付家庭環境的轉變,青少年人可能會不恰當地嘗試在家中扮演成年人 的角色。在一個家庭來說,青少年人願意承擔家庭責任故屬可喜,也是值得欣 賞的,但是如果導致家長和子女角色調換,則不是健康的現象。男孩子可能會 模仿不在家的父親,尤其甚者,他的表現或會像個父親而不像兒子,他或者 會評論母親的儀容,或會給予財政上的意見,當母親開始約會異性時,他甚至 會妒忌。同樣地,與父親一起生活的青年女孩子,在母親不在的時候,可能會 扮演「妻子」替代者的角色。十二歲大的小女孩,可能要照顧整個家,讓父親

(或母親)去工作,子女的這種角色轉變,可能會使他們不再覺得自己是受保護 者,使他們的社交關係也改變,或者甚至會使他們不再尊敬父母。

3. 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離婚對子女具負面影響。婚姻關係不和,在配偶之間會產生無可避免的壓力。

子女面對父母的分離和家庭的解體,可能會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直至多年後,

成年子女可能仍會清晰記得父母分離一刻的景象。在離婚前後,配偶之間的衝突 不和都會重複地出現。父母的不適當行為榜樣,這些行為又會重複出現在子女身 上。這些不協調的父母相處模式,可能在子女日後長大成人後影響他們建立親密 關係。配偶離婚,更會向子女傳達一些言外之意的隱含信息,例如:如何處理壓 力和矛盾;以離開而不是留下來去解決問題;分離後的生存方法;離婚後再建新 的關係,這些信息都會留下給子女,而形成他們日後的離婚傾向。

率高、青少年懷孕,以及青少年犯罪行為。但也有人認為,單親家庭並非脆弱,他們只 是較容易被現有的貧窮和經濟不穩定的問題影響。實際上,單親家庭的子女行為問題,

不一定與單親家庭本身有關,相反這些行為可能是以前家庭破裂的副產物,例如:父母 婚姻和離婚後關係不和。

(19)

7.4 人口遷徙對健康的影響

人口遷徙是指社會人口的移動。在全球化及都市化的推動下,人口遷徙的情況比以往 增加。人口遷徙可以包括移民或遷往新的社區居住或工作。

(A) 人口遷徙的原因

雖說人口遷徙是隨社會變遷(如都市化)而來,遷徙的原因卻不一而足:既可以是個人選 擇,如尋求更佳的生活質素;可以是一個民族的選擇,例如種族清洗引致的逃亡;可 以是積極的選擇,例如水壩工程需要作出的遷徙;亦可以是消極的原因,例如戰爭。

經濟結構轉變以及國家治理能力下跌,都會導致遷徙增加。有些人會為求生活安定富 足而移居他國,亦有人要搬往另一些生活指數較低的地方維持生活。全球化和運輸科 技的進步亦使地區的天然阻隔減少,攀山越洋變得輕而易舉,並且比以往方便和廉 宜。遷往別處尋找更好機會或更理想生活的情況比以往普遍。而城市化也促使人口轉 投城市生活,例如上文提及民工的情況。

社會每有衝突或不同社會之間每有衝突,難民潮和人口遷徙都會出現。暴力衝突、社 會不安、政局動盪是引致難民潮和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人們因此會遷徙至本國另一 處地方或其他國家。種族衝突、公民衝突、政治迫害等引起的暴力衝突也促使大量人 口移民和遷徙。

在香港,由於經濟發展引致社會富裕,吸引了許多人移居本地,現今還有來自區內發 展中國家的移民。這些新移民包括:

ܿ

中港人士通婚日漸普遍,內地妻兒來港跟家人團聚;

ܿ

持工作簽證的外國專業人士出任私營機構或公營機構要職;

ܿ

菲律賓、泰國、及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海外家庭傭工來港工作;

ܿ

輸入勞工計畫准許僱主聘入技術員、技工和有經驗的操作員。

(B) 人口遷徙的影響

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往往同時引起社會的變遷,需要政府投放資源去處理。以中國的

「民工」為例子,農民帶同家眷湧入城市求職,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力。但是一 下子城市來了這麼多人口,而為了求職又流動不定,原來的教育,醫療,衛生種種規 劃都被打亂了。根據中國的教育體制,各地方政府需自行籌募教育經費,現在民工子 弟四出跨區到城市入學,原來該由原居縣鄉政府負責的教育經費,轉為城市政府負 責。也有些民工的孩子在城市出生,在城市長大,但很長時間仍未能在城市扎根。也

(20)

有些城市政府願意多建學校,收容這些民工子弟,但是才規劃好,為了求職,學生又 不知隨父母流徙那裡去了。

事實上,搬往一個新的社區居住需要面對種種不同的適應問題。

1. 生理健康層面

面對一個陌生的社區環境和社會制度,新移居者未必能順利取得健康及社會關 懷資訊。這對少數族裔人士尤為一個普遍的問題,例如香港的尼泊爾人和巴基 斯坦人。有些人原來的生活地方教育資訊缺乏,並不懂得預防傳染病,也不知 道如何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因此在流行病爆發期間,他們更容易受到感染。因 為他們的高風險行為和生活方式,令他們更容易罹患慢性病。

2. 心理健康層面

陌生環境本身已是一個重要的壓力源,每位新移居者還需要在新的社區中摸索 及建立個人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對於新移居者和他們的子女來說,這可能會 是一個難關。除了要跟已有的親友圈子分開,缺乏實際生活及感情支援外,新 移居者亦要適應新的身份和社會對自己的要求。舉例來說,一些15歲的中國新 移居或少數族裔的青少年人入讀本港學校時只能入讀小學,因為他們需要追補 香港的課程內容。這些學生要跟年紀較小的同學一起上課,可能會對自我形象 和身分認同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一些新移民學童對學校生活需要較長時間的 適應及較多的協助,否則便出現校內的行為問題,甚至輟學。

3. 社會適應層面

成年移民如果教育程度不高,要學習新語言便會倍感困難。語言障礙不單影響 日常生活,也會影響學習和工作。社區資源的分配,決定了他們能夠適應新環 境能力之多少。

有些移民因工資低微而生活艱難,惟有加長工時,以維持生計。許多在原先國 家持有專業資格的移民,因為不受本地專業團體認可而影響了就業,他們可能 需要再進修,接受培訓,或考取本地專業團體的註冊資格。沒有技能的工人則 更難找尋工作,如果沒有合適培訓,他們更會面臨失業。因此,新移民的社會 經濟地位,即一個人在社會上因階級和金錢所擁有的地位,使他能過日常的生 活,保持日常的生活方式,是使他們成為脆弱社群的原因。

(21)

࠯Ɂ

ࡼɁ

$

ࡼɁ

%

ࡼɁ&

΃ԑ

$ ΃ԑ

%

ႏᖫؿɁ

ႏᖫؿɁ

ႏᖫؿɁ ႏᖫؿɁ

ႏᖫؿɁ

שʤ&

שʤ$

שʤ%

שʤ'

當這些新移居者對環境陌生,缺少社區聯繫時,在面對以上種種問題便會缺乏 人際網絡支援。有些移民都喜歡與相同種族的同胞聚居,而較少與別的社區接 觸,因此不知道有為他們特設的社會服務。因此也令他們得不到足夠正式或非 正式的社會支援。以上種種原因都可能令新移民成為社會上的脆弱社群。

7.5 社區及人際網絡支援

當人面對以上所述經濟、家庭結構及社區環境的轉變而自己未能獨自處理時,便需要 身邊的人提供的渠道,使人獲得及時的幫助。因此,人際網絡對一個人的健康十分重 要。而人際網絡亦構成非正規的社區照顧。當這些非正規的社區照顧都不能應付危機 時,便需要正規的社會服務。

(A) 人際支援網絡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互相聯繫的網絡中,這個網絡是危機中的重要救助。一個網絡由 互相認識、經常見面及交談的人組成。此外,還包括一些離我們很遠,但只要有需要 便很快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人。一般而言,這些支援網絡包括主題冊(5)所描述的幾種人 際關係:家庭關係、朋輩關係及同事關係。這些關係便構成一個人的人際關係網絡:

࿍ʇᄒႏൂ

代表有聯繫、溝通

(22)

࠯Ɂ

ࡼɁ$

ࡼɁ

%

ࡼɁ&

΃ԑ

$ ΃ԑ

%

ႏᖫؿɁ

ႏᖫؿɁ

ႏᖫؿɁ ႏᖫؿɁ

ႏᖫؿɁ

שʤ

&

שʤ$

שʤ

%

שʤ '

每個人的支援網絡大小及結構都不同,如果一個人認識不同類型的人,他所獲得的幫 助可能也有不同的類型。社會網絡的幫助包括:

ܿ

情感支持

ܿ

友誼

ܿ

實質幫助

ܿ

建議和訊息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令網絡中成員之間聯繫有不同的強度。

在一個緊密的網絡中(例如親人),成員互相認識,可以迅速地調動危機救助力量。因為 只要一個成員了解危機的情況,就可以迅速地與其他成員取得聯繫、商討對策、分工 合作,例如為在危機中的親友照顧幼兒、煮飯接送、給予意見等。

相反,在一個關係鬆散的網絡中,成員互不認識,當個人面對危機時便需要費力向別 人解釋所發生的事情,信息交流的速度大大降低。若個人力量未能解決危機,而關係 鬆散的網絡亦未能及時回應,提供協助,危機便會難以化解。

࿍ႍઃʇᄒႏൂ

代表有聯繫、溝通

(23)

雖然如此,過份緊密的網絡,有時會令人失去私隱和自由。例如在互相認識的圍村居 住,一對夫婦感情出現問題便很容易被察覺和談論,這情況在關係較疏離、私隱度高 的高樓大廈卻不常見。

࿍ᖒಟʇᄒႏൂ

(B) 社區功能

一個社區內有不同的社會網絡。社區可以指社會內按不同方式區分的社群,例如:地 理界限、共同價值、文化、共同生活方式以及關係,這些共同點把這個社群的人聯繫 起來。

社區不一定有清晰而客觀的界限,不同的人對社區一詞有不同的概念。社區可指一個 地理空間,或者一個能賦予感情身分的地方。社區也是一個具價值規範、道德觀念的 系統,賦予自己成員集體身份8及歸屬感。

學者華倫9認為一個社區可以提供以下五種功能:

ܿ

經濟功能 – 提供工作給成員,並進行各種經濟及商業活動;

ܿ

教育功能 – 把知識、訊息及價值觀灌輸予成員;

ܿ

社會參與功能 – 透過社區參與社會;

ܿ

感情功能 – 成員互相支持及互相幫助,滿足彼此在感情上和物質上的需要;

ܿ

社會控制功能 – 監管成員的行為和思想,保持社會穩定。

෗ᝃԾ˝)URRKIZO\K/JKTZOZ_

ൢࡽ82=GXXKT

࠯Ɂ

ࡼɁ

$

ࡼɁ%

ࡼɁ&

΃ԑ

$

΃ԑ%

ႏᖫؿɁ

ႏᖫؿɁ

ႏᖫؿɁ ႏᖫؿɁ

ႏᖫؿɁ

שʤ$

שʤ

%

שʤ&

代表有聯繫、溝通

(24)

一個關懷的社區,便是能發揮感情功能的社區。社區對大多數人的意義在於對它的感 情。社區給予人感情、身分認同和象徵意義。社區又是人在自己的家庭以外,獲得社 群生活經驗的場所。作為一個社區的成員,我們每個人都與其他人的生命交織在一 起,有些人生活在我們有鄰近地區,有些人在地理上與我們不相近,但與我們的特性 相近。

同一社區內,我們都有相同的特徵,例如:性別、年齡、體能和文化。同時,我們也 把自己的個人特性帶進與社區成員交往中,包括我們的遺傳特徵、歷史、知識、態 度、愛好和能力。反過來說,每一個社區都影響成員的心理、社會、靈性及文化各層 面的健康。人與環境的互相影響,形成社區特色的動力,也決定了社區成員能夠創造 和維持健康的程度。

(C) 社區聯繫的瓦解

在傳統的社區中,由於人口流動性低,人際網絡較為緊密。中國的儒家思想鼓吹「父 母在,不遠遊」,社區人口大致非常穩定。人的關係是透過長期溝通建立的,在一個 健康的社區內,人與人長期的溝通形成了各種社區聯繫,人與人可在其中交流思想或 互相幫助。堅固的社區聯繫對於建立個人的身心安康有正面的作用。社區成員都會較 為願意改變自己,也較為願意幫助別的人。

以本港社區為例,以往人們在一個細小的房屋單位生活,養兒育女,居住環境就如香 港首個建在石硤尾的屋邨一樣,那時人們守望相助,人際關係網絡緊密,社區聯繫十 分鞏固。他們分享食物,閒話家常,一同娛樂。後來,隨著本港的社會及經濟發展,

高樓大廈文化形成了孤立的環境,加上新市鎮的發展令一些人需要離開原來的社區,

到陌生的社區重新生活,失去了社區的關懷和支援。這也是近年發生各種家庭悲劇的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人們今天只活在自己的居所裡,只與自己的親朋戚友交往,一切 的經濟或心理問題都隱藏起來,直至悲劇發生。他們少與其他社區成員分享,社群聯 繫便因而減弱,甚至瓦解。

不少學者都關注社區轉變對社區關係的衝擊。一般認為是大都會變遷步伐快促,使人 際間的連繫愈趨薄弱。陌生而雜亂的都市生活、講求效率的科層組織只會叫人變得無 情味,凡事斤斤計較。現代社會推祟個人的私隱與自主,令緊密的人際網絡開始鬆散 下來,而都市發展引致的移民及遷徙,更破壞原有的社區聯繫。當親屬關係的弱化,

鄰里的消失,而傳統社區凝聚力的基礎也不復存在。昔日緊扣的人際關係,守望相助 的鄰里精神會愈來愈少。

此外,隨著都市生活的發展,人除了居住的地區這社區外,還可以選擇參與歸屬不同 的社區或社群,例如:教會、興趣小組、文化團體、網上虛擬社區(討論組、部落格等)

,令人同時在不同社區扮演不同角色,因此人不再只對某個社區產生歸屬感。人對社 區的責任感亦視乎他/她在社區的收獲。

(25)

當人的社會角色萎縮,對社會事務及社區發生的事物、社區內的人事興趣日減時,人 與人之間也會出現不信任、疏離、孤立和冷漠的人際關係。人一旦把自己縮在個人及 家庭的小天地,對社區及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漠不關心,社區連繫便會解體,與人尋 求愛與歸屬感的需要背道而馳。社區聯繫若瓦解,多會導致種種社會危機,特別對脆 弱社群。最終影響全人健康。可見社區聯繫瓦解對個人和社會整體帶來負面影響。

(D) 脆弱社群

跟地域社區及功能社群(例如:工會)不同,脆弱社群較為隱藏,散居在不同地區。他 們未必願意暴露身份,因為怕別人用歧視的眼光對待,甚至排斥他們。例如精神病康 復者、家庭暴力受害者等。他們要面對不少的限制,例如長期病患者的健康及體力較 差,精神病康復者需要長期依指示服藥,照顧者需要面對很大壓力,單親人士需要持 家以致時間和空間不足,這些都令他們百上加斤。加上他們的個人及群體的危機發生 頻繁,例如個別病人病情惡化,照顧者情緒崩潰、家庭衝突等,都令脆弱社群比一般 人更快、更容易處於危險當中,需要額外與及時的援助。然而,脆弱社群的人際網絡 通常較為鬆散,亦不容易找到資源解決危機。

(26)

7.6 關愛的社區

健康的社區可幫助人渡過經濟困境,處理人生突發事故的各種困難。在這樣的社區 中,人可學習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自我照顧的能力,並且從家人和關懷者獲得支 援。這種社區的特點是:人可以得到關懷和支援。

(A) 社區支援網絡

傳統中國社會以家庭為中心,一個家族宗親通常會聚居在一起,家族成為社會的基層組 織。歷代以來,中央要管治地方,都需要依靠地方的地主、父老和秀才。因此,中國很 早已把鄰里組織起來,進行人口登記、徵兵、維持治安、調解糾紛等工作。中國由宋朝 開始的保甲制度,便是類似現今的街道辦事處及居民委員會。近代中國及香港的一些村 公所、村組織,亦負責執行一些公共建設,例如修路、水利、教育及救濟的工作。

1949年後,在香港的中國移民普遍抱存寄居的心態,於是,一方面,他們對社會政治 事務表現冷漠,只求工作糊口;另一方面,他們不靠殖民地政府,也懼怕接觸政府,

一切需要都靠個人及家庭的社會網絡解決。而當時的社區雖然環境惡劣,但由於居民 需要共用一些生活基本設施,例如徙置區的浴室、廚房,令人際關係比較緊密。當社 區成員面對危機時,社區亦較易動員資源,解決成員的突然需要,例如照顧幼兒、金 錢援助、提供衣食等。

正如上文所述,都市發展雖然令居住環境得以改善,但高樓大廈,門戶深鎖,反而令 社區關係變得疏離。尤其是一些新移民聚居的新市鎮,例如:天水圍、東涌、將軍 澳,居民在本港的社會網絡尚未建立,地理位置的偏遠,令他們跟在本港其他地方居 住的親友難以維持緊密聯繫。於是,疏離的人際關係令他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或 逆境時,缺乏社會網絡資源去應付。特別是面對長期壓力,如失業、長期病患及婚姻 問題,更易令他們在孤立的處境下崩潰,傷害自己及家人。

因此,一個關懷的社區便是一個社會網絡較為緊密的社區。社會網絡是指社區內存在 的人際關係結構,彼此溝通的連繫,以達致個人在物質或非物質某方面的需要。所謂 物質需要,是解決生活起居的具體條件,而非物質,可涵蓋心理及精神上的支援及發 展需要。社會網絡的定義,可以簡易界定為一些社區的關係組合,如個人、小組、社 團或其他組織間的連繫。只要把社區內疏遠及鬆散的網絡連結起來,便能令有需要的 人及脆弱社群重新投入社區。

(27)

如何建立一個社會網絡緊密的社區?

學者黃錦賓、陳麗雲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把社區照顧網絡分為五類:

ܿ

個人網絡-協助個人建立與人的連繫,擴闊他們的生活圈子

ܿ

義工網絡-招募及聯繫義工替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

ܿ

鄰舍網絡-在居住地區發掘核心人物,讓他們連繫其他居民

ܿ

照顧者網絡-組織照顧者,給予他們資源及支援服務

ܿ

自助小組-組織有相同需要的人士,讓他們彼此支持

其中個人、義工及鄰舍可以組織起來,藉著定期探訪和慰問建立一個支援系統。例如 定期探訪獨居老人,為他們清潔家居。這既可以幫助老人保持家居清潔、預防疾病,

又可以提供關懷和心理支持,更可以防止意外的發生。其中一個例子是「一線通義工 關顧網絡」,網絡由義工組成,透過家訪、送贈物資、陪診、電話慰問等等,讓老人 或長期病患者等能舒緩其情緒之困擾及解決生活上之困難。

此外,一些長期病患者、智障、身體殘障、精神病康復者、老人及幼兒的照顧者亦需 要透過社會網絡獲得支援。這些支援包括:情緒支援、具體和實際協助(例如家務、

暫託)、提供需要的服務及資源資訊等。其中一個例子是香港傷健協會的「照顧者專 線」。它是一項專為肢體傷殘人士的照顧者而設,提供個案輔導及全面支援的服務。

社工會評估每位照顧者及其被照顧家人的需要,制訂家庭支援計畫,並引入社區資源 作支援,為照顧者建立穩固的支持網絡,讓照顧者的需要得着關顧,使其更有力量去 照顧殘疾家屬,從而提昇家庭的生活質素。

社區支援網絡能有效幫助新市鎮的婦女適應環境,建立對社區的歸屬感。婦女可以 藉互助小組互相支持,提供多方面的協助,例如:輪流看管小孩,討論管教子女的方 法,討論社區問題,建立社交網絡,彼此互相支持。這些支持網絡有助減輕壓力,

增強個人對問題的解決能力,有效預防家庭問題,也減低個人精神抑鬱、自殺及虐兒 等風險。其中一個例子是香港天水圍婦女聯合會,這群天水圍的婦女便是透過互相幫 助,終身學習來加強個人的解難及抗逆能力。

事實上,現今社會不斷變化,鄰舍關係也較以往複雜。鄰舍來自不同地方,彼此互 不認識,背景複雜。交通的發達、新市鎮的發展令社區人口流動增加,加上工作地 點與居住地方相距較遠,減低居民對鄰舍的投入,削弱社區網絡。因此需要建立 並維繫鄰舍網絡。例如基督教服務處在天水圍的「天恆社區網絡計畫」透過「好鄰 居」選舉,推動天恆村內的鄰舍關係及居民間的互助精神。

(28)

總括來說,以下是四種不同的重建社區支援網絡方向:

ܿ

打破社區內脆弱社群(如獨居老人、弱能人士、單親家庭、新移民)的社會孤立,鼓 勵社區成員多些接觸,互相幫助;

ܿ

推動社區成員間的資訊分享,使知識技能得以交流,進而建立正面價值觀;

ܿ

重新塑造社區成員間的關係,令彼此聯繫更緊密,潛在的資源可被發掘運用;

ܿ

開拓文化交流活動,提升社區成員的文化素質,藉此改善社區關係。

虛擬社區發展

社區的型態不斷在改變當中,尤其是網際網路發達之後,虛擬社區發展 已成必然趨勢。透過網際網路所建構而形成的虛擬社區提供福利服務,

也是一個未來發展方向。

互聯網的社群能夠滿足青少年一些在生活中無法獲得的需要。當他們將 個人照片或言論上載到互聯網時,可能是希望尋求別人的注意和認同。

如果善用互聯網的特性,可能有助於解決不少社會問題。網上社工可以 藉著上網與青年人交換心事和意見,輔助他們獨立思考。

(B) 社區工作

當非正規網絡不再生效時,能否在社區獲得專業服務便顯得很重要。社區支援服務

(包括醫療專業人員提供的醫療服務和社會工作者提供的社會服務)有把關的作 用,使人能夠從此進一步取得其他的服務。

根據社會福利署的網頁資訊,香港現時社區工作目標是促進社群關係,在社區內建立 團結精神,並鼓勵個人參與解決社區問題,務求改善社區生活質素。服務包括:

ܿ

社區中心

ܿ

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

ܿ

邊緣社群支援計劃

(29)

1. 社區中心

社區中心是方便不同年齡的居民聚首和聯誼交往的地方。藉着舉辦各種小組及社 區工作活動,社區中心亦可促進居民的公民意識,使他們團結一致,建立對社區 的歸屬感。

根據社會服務聯會文章〈社區發展服務的歷史背景〉,社區發展服務在港已有超 過半個世紀的歷史。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已於國際間推動建設社區的 工作,提供社會服務給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本港在50年代初,由自願團體推 動社區發展工作,推動居民參與社會、強化互助自助網絡,同時提供社會福利服 務,加強街坊組織。當時的街坊福利會便負起教育、醫療及賑災等工作。

較有系統的鄰舍服務工作始於香港政府於60年代初推出四所社區中心,隨後陸 續推出更多社區發展服務,由自願團體執行,促進市民與政府溝通,以達致社會 政治穩定的目的。

政府在1973年「社會福利白皮書」中訂立四個層次之社區發展服務:

ۿ

社區中心

ۿ

新區福利大廈

ۿ

社區會堂

ۿ

社區服務計劃

政府在人口十萬以下,而又沒有新區福利大廈或社區會堂的社區設立社區中心,

也在一幢式的服務大樓內設有不同類型的福利服務及設施,讓居民聚集及獲取支 援服務。

1985年,社會福利署將屋社區中心的管理移交當時之政務處(現稱民政事務 處)。隨後,社會福利署終止其在政府社區中心提供之社區發展服務。至於非政 府機構營辦之社區中心服務,則繼續提供社區發展及小組工作服務,協助民政事 務處在地區推動社區建設的工作。

2. 鄰舍層面的社區發展計畫

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隊的成立始於一九七零年代,由非政府機構在社會設施及 福利服務不足夠或完全欠缺的過渡性社區之內推行。這些地區包括臨時房屋區、

寮屋區、平房區、水上寮屋,以及受房屋委員會五年整體重建計劃影響的第三至 第六型公共屋邨。

(30)

(C) 社區照顧

「照顧」一詞反映人性真善美的一面。人和人之間,原本就應該彼此照顧,「人人為 我,我為人人」,即是:人人照顧我,我也應該設法盡力照顧人。在中文中,「照 顧」指的是「關照愛護」,與「照料」有些不同。照料多半是指一些照顧的事項,

照顧主要是對人,重點是看顧、關心、顧念,是愛心的具體表現。在英文中,照顧

(care)比治療(cure)的範圍要大,是全面地協助。 (「照顧」定義另見主題冊(11) 第11.1節。)

對脆弱社群來說,社區照顧尤為重要。社區提供的服務不足,也會削弱脆弱社群的適 應能力。例如,長期病患者若是沒有足夠的金錢,所得的服務又不足,便會導致他們 延誤診治,或者不能及時獲轉介服務。這情況只會加重照顧者的工作,使家人長期受 壓,又加重家人的財政負擔。結果,長期病患者和照顧者便更難從經濟衰退和其他社 會轉變中恢復過來。

社區照顧是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和支援,使他們能在其熟悉的社區環境下維持自足 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及隔離。社區照顧的理想是建立一個關懷的社區,使個人 的需要得到滿足,需要服務的人得到照顧,家庭及社區關係得以強化。

社區照顧的具體推行,主要是透過家居照顧、社會支援網絡及義工服務。

ܿ

家居照顧是以家庭為第一線的照顧單位,而輔以其他服務作支援,使家庭能照顧 其成員,不必依賴院舍服務。

ܿ

社會支援網絡則假設鄰里、親友、同事等可結成互助網絡,有需要時可互相照 顧。上文已詳細介紹了社會支援網絡。

ܿ

義工服務則以組織及動員區內、外的義務工作者,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服務。

ۿ

義務工作者

由「關懷他人」到「社會福利的參與」,都是表達對社會的關心,以具體行 動分擔責任。義工服務能表達個人對人的關心,對社區盡一己之力以提升他 人的生活品質。

3. 邊緣社群支援計劃

由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推行的邊緣社群支援計劃,又名「曙光行動」,成立於 2003年7月,透過外展服務、個案輔導、小組服務及支援服務,協助釋囚、 精神 病康復者及露宿者重投社會。

(31)

根據意大利社會學詞典,所謂義工,是指公民非出於法定義務,而是出於自 由意志,願意以追求公眾利益為前題,在履行了自己的公民義務之後,將自 己的時間和精力無私地貢獻社群,照顧脆弱社群。

義工服務是不求回報的付出,且是出於個人自願的,方式則不限於個人、團 體或組織。 它的特性是

ݷ

自願及非強迫性

ݷ

帶有服務或幫助他人的目的

ݷ

不求即時的回報

ݷ

不含金錢的報酬

ݷ

服務對象主要是脆弱社群

ݷ

是工作性質,不是玩樂性質

社區照顧是令長期病患者、需要依賴他人照料的人、精神病康復者及殘障人 士可以安心留在家中,有些服務是可以由義務工作者來提供,例如:

家務及日常生活照顧服務

簡易護理照顧服務

文書服務

精神支持服務

休閒娛樂

義工到有需求服務者家中協助家務及日常生 活照顧,使他們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能力。提 供服務的項目包括:衣物換洗、修補、協助膳 食、居家環境整理、陪同或代購物品等。

對於行動不便者或長期臥床者,義工可以提 供簡易照顧服務,例如:餵食、協助穿換衣 服、翻身、拍背與肢體關節活動,以及陪同 他們覆診、代領藥品、提醒服藥等。

協助書寫不便的人辦理各項申請手續,以及 代寫書信、聯絡親友。

提供生活關懷及情緒支持,包括電話問安、

定期的友善訪視,及陪同禱告。

陪同散步、訪友、閱讀、參加休閒活動。

(32)

(D) 對家庭、社區和群體的承擔

所有家庭成員都有責任彼此相愛、彼此服侍。一般人認為:家庭關係愈是受重視,愈 是緊密,兒童出現行為問題的機會可能愈少。家庭的福祉建基於家庭系統內每個成員 的承擔。例如,父母可跟子女一同做一些有趣的活動;如祖父母在別處居住,父母可 帶子女前往探訪,每個人都應該聆聽家庭成員的需要,照顧有病的家人。

家庭成員其中一個承擔便是照顧有需要的成員。千百年來,老弱、病患、傷殘者都是 由家庭提供照顧的。而家庭的重要功能,就是能夠滿足成員的需要,無論在苦難、貧 困或受傷害的時候都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不離不棄。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家庭承擔了 傷病、老殘者的照顧,為社區照顧中的支柱;而在一定的情況下,家庭本身亦應受到 支持及照顧,以鞏固家庭,幫助家庭承受照顧的壓力,使家庭不致壓力太大而解體。

然而,在社會急劇轉變下,人際支援網絡及家庭成員間的關係變得疏離,社區聯繫瓦 解,令時下家庭面對的壓力日增,面對不少危機。在缺乏緊密的支援網絡下,所謂社 區照顧,很可能是家庭中三數人在吃力地支持。有些人更觀察到在家庭中負責提供照 顧的多數是婦女,社區照顧衹是深化性別的不平等,令婦女更無力爭取其應有的地 位。社區照顧變為家庭照顧,甚或婦女照顧。

可是,我們要為家庭提供怎樣的照顧與支持,才能使其發揮更大的照顧功能,從而落 實社區照顧的理想呢?在家庭以外,我們還應重新再建立及強化社區支援網絡、透過 社區工作及社區照顧,為脆弱群體和社區人士服務,這樣的承擔有助建立社會資本。

換句話說,透過人與人建立互相支援的網絡,對社區和群體作出承擔,才能建立一個 關懷的社區,促進彼此間的協調和合作,互惠互利。

(33)

非賣品

本書版權屬教育局所有,除學校用於非牟利的教學用途外,其他商業用途必須經教育 局的書面同意。

(34)
(35)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房屋

批判絕對 多元經驗 社會責任 經驗變數 民主承諾

先天生理的變因 家庭功能失衡 班級氛圍不佳 社會媒體誤導 價值觀念的偏差 單親家庭增多 欠缺成功經驗 錯誤楷模學習 人格特質所導致 親職教育不彰 學習動機低落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和科學、科技和工程在國際上的急速發展,並根據各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