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菩提心 /道元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發菩提心 /道元著"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發菩提心

/道元著 /呂凱文譯

一般而言,心有三種

一者質多心、此方稱慮知心。二者汗栗多心、此方稱草木心。三者矣栗多 心、此方稱積聚精要心。

其中,發菩提心須用慮知心。所謂菩提心乃梵語的音譯,此方譯為道。質多 也是梵語的音譯,此方稱為慮知心。沒有慮知心,就無法發起菩提心。但是這慮 知心並不就是菩提心,但須用慮知心才能發起菩提心。

所謂發菩提心乃是發起「自未得度先度一切眾生」的宏願,努力實踐之。縱 使身份卑微,若能發菩提心者,乃是一切眾生的導師。然而,這個心並非本有,

亦非新作。非一、非多,非自然、非凝然,這心不在此身內,吾身亦不在此心中。

此心非周遍法界,非前、非後,亦非無因。非自性、非他性、非共性、非無因性。

感應道交之際,即發菩提心。它非諸佛菩薩所授,亦非自力而發。只是感應道交 而發心,而非自然之故。

一般說來,受得南閻浮提人身者,當得發起菩提心。若是在遇不到佛法的八 難處,則能發心的人很少,並不多。發菩提心後,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與一百大劫 的修行,或者是歷經無量劫的修行才會成佛。或者於無量劫的修行裏,先度眾生,

自己終不成佛。只管渡眾生、利益眾生。這都是菩薩的志業。

一般說來,菩提心是對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引導入佛道,從身語意三業各方 面來不斷努力。而不是以世間的欲樂徒然地利益眾生。像這般的發心、修證是遠 遠地超越迷悟的世界。它比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更為殊勝,超拔於一切事 物。遠非聲聞、緣覺所能及。

迦葉菩薩持偈讚歎釋迦牟尼佛曰:

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已 為天人師、勝出聲聞及緣覺。如是發心過三界。是故得名最無上。

所謂發心,是初發「自未得度先度他」的心,此即初發菩提心。發此心後,

更當值遇、供養諸佛,見佛聞法,益發菩提心。這恰如雪上加霜。

所謂畢竟,是指佛果菩提。雖然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和初發菩提心相比較 的話,這可說是以燒盡一切的劫火和螢光之間來對比。可是若發起「自未得度先 度他」的心,則這二者是沒有差別的。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

此即如來的壽量。佛從發心、修行以至於證果,皆如是。

所謂利益眾生,乃是令眾生發起「自未得度先度他」的心。藉由發「自未得 度先度他」的心之力,自己會不想成佛。即使成佛的功德已成熟圓滿,也還是將 這些功德回向眾生成佛得道。此心,非我、非他、亦非來。發此心之後,舉大地

(2)

皆為黃金,撥大海即為甘露。從此之後,縱使土石砂礫,拈來亦是菩提心,就算 是水沫泡焰,擔來亦是菩提心。

職是之故,國城妻子、七寶男女、頭目髓腦、身肉手足等盡皆布施,皆為菩 提心之鬧聒聒,菩提心之活鱍鱍。先前所舉出的質多慮知心,其非近、非遠,非 自亦非他,若能護持此心,朝向自未得度先度他的道理,又能不退轉的話,就是 發菩提心。

所以,若一切眾生能為菩提心之故,將自我所執著的草木瓦礫、金銀珍寶等 布施出去,又怎會不發菩提心呢?更者,心與諸法,非自、非他、非自他共生、

非無因,若於此一剎那發菩提心的話,之後的萬法皆是增上緣。

大凡發心得道,皆是剎那生滅。若剎那不生滅,則前剎那的惡不會消。前剎 那的惡不會消,則後剎那的善也就無法馬上生起。關於剎那的量,只有如來方能 知曉。「一剎那心能起一語、一剎那語能說一字」。唯如來能知,餘聖不能。

一般壯士的一彈指間,就有六十五剎那。而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雖然於其際生 滅不已,可是凡夫卻完全無法知覺到。只有在一百二十剎那的怛剎那的量之後,

凡夫才能知覺到。而一日一夜之間有六十四億九萬九千九百八十個剎那,五蘊在 其間生滅不已。可是凡夫完全無法覺知。因為無法覺知,所以也就未能發菩提心。

不知道佛法,也就無法相信剎那生滅的道理。若能明瞭如來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時,必定會相信剎那生滅的道理。

我們現在得遇如來的教導,雖然也曉得這道理,不過我們也只是知覺到怛剎 那之後的生滅,可是對於剎那生滅的道理只是相信而已。但是對於世尊所說的一 切法,我們並未明瞭。好比我們並不知道剎那量。因此,學佛的人千萬不可妄自 貢高我慢。我們不僅不知道極小,亦不知道極大。

藉由如來的力量,則眾生也能見到三千世界。一般而言,從本有(過去的現 生)以至於中有,從中有以至於今日的本有(今日的現生),皆在一剎那一剎那 地變動。那並非是隨我們的心所欲而定,而是隨業流轉生死,一剎那也不停止。

擁有這般流轉生死的身心,應該立即發起「自未得度先度他」的菩提心。若不發 菩提心而只是愛惜此身心,它仍是會生老病死終非我們所有。眾生的壽命,速疾 生滅,無常迅速。

世尊在世、有一比丘。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白世尊言、眾生 壽行、云何速疾生滅。佛言、我能宣說、汝不能知。比丘言、頗有譬喻能 顯示不。佛言、有。今為汝說。譬如四善射夫、各執弓箭、相背攢立、欲 射四方、有一捷夫、來語之、曰汝等今可一時放箭、我能遍接、俱令不墮、

於意云何、此捷疾不。比丘白佛言、甚疾、世尊。佛言、彼人捷疾、不及 地行夜叉、地行夜叉捷疾、不及空行夜叉、空行夜叉捷疾、不及四天王天 捷疾、彼天捷疾、不及日月二輪捷疾、日月二輪捷疾、不及監行天子捷疾、

此是導引日月輪車者。此等諸天、展轉捷疾、壽行生滅、捷疾於彼。剎那 流轉、無有暫停。

我們的壽行生滅,剎那流轉捷疾,誠然如是。佛道的行者在念念之間,不可

(3)

忘記這個道理。若能夠在剎那生滅、流轉捷疾當中,發起「自未得度先度他」這 一念頭,則久遠的壽量立即在眼前顯現。三世十方諸佛與過去七佛世尊,和印度 二十八祖、中國六祖,乃至傳佛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的祖師,皆保任護持菩提心。

不發菩提心者,非祖師。

禪苑清規一百二十問云、發悟菩提心否。

須清楚知道。發悟菩提心乃佛祖學道的第一要事。此即佛祖的常法。所謂發 悟即曉了。這並非是大覺,縱使頓證十地,也還是菩薩。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 祖,以及諸大祖師乃是菩薩,不是佛,亦非聲聞辟支佛等。現今參學的人乃是菩 薩,而不是聲聞。可是明瞭這的人,一個也沒有,只會妄自稱己為衲僧衲子。因 為不知道真正的說法,所以也就亂成一團。這真是末法澆季,祖道廢弛,實在太 可悲了。

職是之故,不論在家、出家,不論天上、人間,不論是苦或樂,都應當立即 發起「自未得度先度他」的心。不管眾生界是有限無限,無論如何都要發起先度 一切眾生的心,這就是菩提心。

一生補處菩薩在降生人間之時,嘗為兜率天的諸天,說最後的教誨。菩提心是法 明門,不斷三寶故。

須知,三寶能夠不斷絕,皆因菩提心之力。發菩提心之後,當堅固守護,絕 不退轉。

佛言、云何菩薩守護一事。謂、菩提心。菩薩摩訶薩、常勤守護是菩提心、

猶如世人守護一子、亦如瞎者護餘一目。如行曠野守護導者。菩薩守護菩 提心、亦復如是。因護如是菩提心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常樂我淨具足而有。即是無上大般涅槃。是故菩薩守 護一法。

關於守護菩提心一事,佛曾如上清楚地說到。當好好守護,莫令退失。一如 世間的常法所說,生而不熟的事有三種,所謂魚子、菴羅果、發心菩薩。一般而 言,退失的情況很多,為了不讓自己退失,所以要事先思考到。守護菩提心。

菩薩發心之際,之所以會退失菩提心,一般說來乃是未曾遇到正師。沒有遇 到正師,也就未能聽到正法。未能聽到正法,恐怕就會否定因果的道理、否定解 脫、否定三寶、否定過去、現在、未來等諸法。因而徒自貪著於眼前的五欲,失 去好不容易才獲致的功德。

或者是天魔波旬等,為了擾亂行者,於是化作佛形、父母師匠,乃至親族諸 天等形相出現,近前來向菩薩勸誘說:「佛道長遠,久受諸苦。這是多麼不幸啊!

因此,自己要先從迷惑的生死世界解脫,然後再救度眾生。」

修行者聽到這種勸誘,也就退失菩提心,退失菩薩行。須知,這種說法乃是 魔說。菩薩當明辯,不應仿效之。更不該從「自未得度先度他」的菩薩行願退轉 開來。凡是違反這行願的說法,須知,即為魔說、外道說、惡友說,不應該跟隨。

魔有四種。一煩惱魔、二五眾魔、三死魔、四天子魔。煩惱魔者、所謂百 八煩惱等、分別八萬四千諸煩惱。五眾魔者、是煩惱和合因緣、得是身四

(4)

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色。百八煩惱等諸受和合、名為受眾。大小無量所 有想、分別和合、名為想眾。因好醜心發、能起貪欲瞋恚等心、相應、不 相應法名為行眾。六情、六塵和合故、生六識。是六識分別和合、無量無 邊心。是名識眾。

死魔者、無常因緣故、破相續五眾壽命、盡離三法識熱壽故、名為死魔。

天子魔者、欲界主、深著世樂、用有所得故、生邪見、憎嫉一切賢聖涅槃 道法。是名天子魔。魔是天竺語、秦言能奪命者。雖死魔實能奪命、餘者 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問曰、一五眾魔攝三種魔。

何以故別說四。答曰、實是一魔、分別其義故有四。

以上即是龍樹祖師的教導。行者應該好好地分辨和勤學。縱使被魔所嬈亂,

菩提心也不會退轉。當守護菩提心。

正法眼藏發菩提心

爾時寬元二年甲辰二月十四日、在越州吉田縣吉峰精舍示眾。

建長七年乙卯四月九日、以御草案書寫之。懷奘。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那信如今想來,真像是恐怖份子的 行為,那時候的小娟怎麼會來?紅力邊 想起過去邊覺得荒謬。那時五點二十五 分,紅力跑過去要見面的時候,肚子竟

也就已經具有些許的感受,例如剎那的 快樂、痛苦的「受」等,或許也會對外 在環境有一些「想」,一些「思」的作 用,即意志作用,想繼續活下去。可能 也會有一些伴隨著經驗產生的「作意」.

 若有眾生等  欲得轉法輪   世間無能轉  須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應當滅   當思所多思  須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當欲行梵行 

  東北方極遠。不可計佛剎有佛。佛名阿輸那墮國陀。其剎名優彼洹。群那師利菩

。誦此呪者。能令眾生起大慈心。能令眾生起大悲心。一切障礙皆得消滅。所有諸願

惠能是主張自性清淨、眾生皆能成佛的思想,強調不需要像過去那樣經過反覆形式的修

攻方: 〔凡是常都是非剎那生滅的法〕應有遍,因為常是非剎那生滅的

生 淨修無等一切法 生起無邊出要行 種種方便化群生 如是莊嚴國土海 修習莊嚴方便地 入佛功德法門海 普使眾生竭苦源 廣大淨剎皆成就 力海 廣大無與等 普使眾生種善根 力海廣大無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