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也就是我 們的心識、意識進入受精卵的那一剎那間,那才是「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也就是我 們的心識、意識進入受精卵的那一剎那間,那才是「生」"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二○○一年三月六至八日講於中廣音樂廳 中觀入門(七)

◆ 顙東仁波切 講述

◆ 鄭振煌 口譯

◆ 謝雅玲 整理

問:母親懷孕十月期間,為因果不同時,亦非不同時而生,又因果在時間點上,

如何檢驗其生?

答:一切諸法都不是自性有,所以「自性有」這個名相,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

我們的重點不是在找出某個現象或某個果會生出來,而是在講非自性有這回事。

也就是說:我們要排遣的,要掃除的,是我們對一切現象的觀念。我們總是以為 一切現象是自性有,這是我們所要掃除的,我們的重點不是放在如何檢驗其生。

一般說胎兒從母體生出,我們說他是出生,其實他不是真的出生,這只是假名而 已,這只是假名說他出生,不要把假名當作是自性有,不要把假名當作是真的。

出生只是假名,怎麼說呢?當胎兒出生時,並不是那時候才有生命體,因為他老 早已經生出十個月了,他的生命已經有十個月了。所以胎兒出生時,並不是真正 的生,那只不過是假名。佛法如何講「生」呢?佛法講的生是指色法和心法相結 合,也就是說心識(意識)進入色法(色法是物質,這裡指受精卵)。也就是我 們的心識、意識進入受精卵的那一剎那間,那才是「生」。即使如此也只是假名,

並非自性有。

問:請示仁波切,行蘊既是空,又是什麼東西投胎或轉世到另外一個生命裡去呢?

答:依據中觀宗,萬法皆空,也就是一切的現象都是空性。空性是說一切萬法的 自性不可得,都不是自性有。換言之,一切萬法是存在的,只不過它們是互相依 存,互相依賴的。心識也是空性,一直在改變,轉世的是心識。

問:如何令自己不再落入假名的自性有?

答:在我們沒有現證空性以前,我們總是會執著一切為自性有。一個假名進入了 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就被限制了,由於業力和無始無明的關係,我們總是執著 一切法為自性有。所以,在沒有現證空性之前,我們總是會落入一切都是自性有 的偏執中。如果我們只是在知識、觀念上了解一切法皆是空性,我們因為還受業 力的影響,所以無法避免不墮入自性有的陷阱。唯有修行到現證空性,才能夠澈 澈底底照見一切法都是非自性有。

佛教以幻術作譬喻。魔術師會變魔術,將人變成馬,讓觀眾把某一個人看成一匹 馬,在這種情況之下,會有不同的三種人出現:第一種人是已經被催眠了的人,

他們確實可以看到某一個人變成了馬,因為他們已經被催眠了,所以他們看到的 人,真的變成了馬,這種被催眠的人會深信不疑。第二種人是魔術師本人,他也 會看到那一匹馬,但是他知道那匹馬是假的。第三種人是剛剛進來沒有被催眠的 人,不在催眠狀態之下,這類人看到的那個人,並沒有變成一匹馬。他沒有看到 馬,也不相信那個人是馬。這三種人,可以譬喻我們人類就是這個樣子。當我們 都不了解空性的時候,我們等於是被催眠的人,把一切都看成是自性有,真實存

(2)

在,而且深信不疑。第二種人是聞思空性了,知道空性是怎麼回事,可是還沒有 現證空性。這是譬喻那個魔術師,他可以看到一匹馬,但他相信這匹馬是假的,

並不是真的馬。第三種人是已經現證空性,透過修行的力量,體證空性了,澈澈 底底沒有看到馬,同時也不相信馬是真的。如果你想要不墮入自性有,就一定要 現證空性。

問:學習中觀要如何用來策發菩提心,在生活中可否舉例?

答:中觀是屬於哲學的層面,慈悲是屬於方便的層面,兩者是息息相關的。慈悲 有三種不同層次,慈悲的發展有三種不同基礎。第一個層次發展的慈悲,稱為生 緣慈悲或生緣的大悲。「生」就是以眾生為緣,「緣」是緣生的緣。所以第一個層 次的慈悲,叫作生緣慈悲。我們對一切眾生發起慈悲心,是把一切眾生看作是眾 生,看作是生命體,所以,產生悲心來關懷他們。第二種慈悲稱為法緣慈悲,是 以佛法為緣的慈悲。這時候不只是把眾生看作眾生,而且把眾生看作是瞬息萬 變,是無常的,因而發起悲心,想要幫助眾生。法緣慈悲,是從生緣慈悲擴張發 展而來的,層次自然是高於生緣慈悲。法緣慈悲之上,還有無緣慈悲。當修行者 不僅僅見到一切眾生皆無常,而且也見到一切眾生皆是空性。正因為一切眾生都 是空性,就能生起了無邊際的、沒有限制的大悲心。障礙我們慈悲心生起的最大 因素是分別心,將我們與其他眾生分開類比,我們完全和眾生不同。這種分別心,

最會障礙我們的慈悲心,等到我們體證到空性,認知一切眾生皆是空性,皆是平 等的、毫無差別的,這時候,慈悲心就可以毫無保留完全展現出來。

問:在藏傳佛法中,對於先證二乘果位的缺點有何看法?阿羅漢有什麼苦?

答:阿羅漢是沒有苦的。苦之產生,是因為心裡有無明,以及無明所招致的業。

阿羅漢因為修行證果,所以他的無明已經去除了,不會再造作那些會引起苦的 業,所以阿羅漢是沒有苦的。不過,阿羅漢卻還有限制。他的限制是儘管對於法 已經有廣泛認識,可是還沒有完全認識一切法皆是空性。也就是說,阿羅漢的所 知障還沒有完全去除,不能夠教導眾生去證得佛性,這是阿羅漢的限制。

有人說「阿羅漢有缺點」,我不認為這樣的講法是適宜的。我們不能講阿羅漢是 有缺點的,因為眾生的根器不同,有的眾生,你要他們成佛,他們是沒有意願的。

一些眾生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息滅痛苦,能夠息滅痛苦,對他們來講,已經 是最高的目標了。二乘是聲聞乘和獨覺乘,聲聞和獨覺在滅苦這方面是沒有不同 的,差異的地方,只是在滅苦最後的階段有所不同而已。阿羅漢在滅苦最後的階 段,也就是在要成阿羅漢時,是出生在有佛法的時代。聲聞乘就是聽聞佛法,從 而修行而證阿羅漢的。獨覺乘也是經過累世的修行,可是在最後要證果的時候,

卻不是出生在有佛法的時代,而是出生在沒有佛法的時代。固然,他前輩子曾聽 聞佛法,但是在要滅苦證阿羅漢的最後階段,不是靠聽聞佛法,而是透過思維觀 察外在的因緣,達到去除煩惱障,息滅痛苦。所以,二乘證果位的境界沒有什麼 不同,不同的地方是在他們要息滅苦,而最後證成阿羅漢的情況不同。

當阿羅漢證果以後,煩惱已經沒有了,可是過去業力所召感的色身仍然存在,色 身仍然會有苦,這時候我們稱為有餘涅槃。等到色身分解了、死了,阿羅漢就進

(3)

入無餘涅槃之中,就好像燈焰熄掉一般。阿羅漢因為見到苦是從色、受、想、行、

識五蘊而來的,因此當他進入無餘涅槃時,就讓色、受、想、行、識五蘊永遠息 滅,再也不會生起了。就好像一盞燈的火燄永遠熄滅一般,再也不讓火燄重新燃 起。

絕大部分的佛教宗派,都認為阿羅漢在無餘涅槃之中,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以 後,會迴小向大,發起菩提心,發起要成佛的心,那時就會再修菩薩道,慢慢成 佛。在佛教宗派裡面,只有經部宗認為阿羅漢不可能再發起菩提心,行菩薩道成 佛,因為阿羅漢在進入無餘涅槃之後,心識已經息滅了,已經不再生起了。所以,

阿羅漢在進入無餘涅槃之後,就從此灰身滅智,不可能再發起悲心、行菩薩道。

但這只是經部宗,即少數人的見解,即使是在小乘的毘婆沙宗,還是認為阿羅漢 有佛的種性,可以迴小向大,發起悲心,行菩薩道,最後成佛。因此,我們不應 該說二乘證果有什麼缺點,我們只能說二乘證的果並不是十分圓滿而已,並不像 成佛那般的圓滿。

問:請問仁波切,佛教的末法時代,和基督教的末日審判,有何不同?如何建立 良性的宗教交流?

答:這兩個觀念是不同的。佛教說,我們這個劫稱為賢劫,賢劫將會有一千尊佛 出現。過去,已經有三尊佛出現在我們地球上,他們的法都已經消失了。後來有 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地球上,宣講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一般的說 法,是說佛法將可以留在我們地球五千年,佛曆到今年已經有兩千五百四十四年 至兩千五百四十五年。換言之,釋迦牟尼佛的法,還可以流傳兩千四百五十六年 到兩千四百五十五年左右。釋迦牟尼佛的法留在地球上,大約可以分為四至五個 階段,在最後面的五百年,只留下佛教的象徵而已。佛教的寺院,只留下佛像,

只有佛經,也有人讀經,卻沒有人實際的修持。在這五千年之間,佛法有正法、

像法、末法、滅法四階段,目前佛曆已經有兩千五百四十四年至兩千五百四十五 年,已進入末法時代,佛法漸漸在衰微之中,這也是我們可以親眼看到的事實。

不過,佛法雖然在我們東方傳統的佛教地區已經衰微,但是卻在歐美西方社會慢 慢流傳起來。至少在臺灣,還有很多人對佛法有興趣,還在修學佛法。佛教說,

釋迦牟尼佛的法,從地球消失之後,會有一段黑暗的時代,過了這段黑暗的時代,

第五位佛彌勒佛就會來到我們地球,來到我們世間再重新講他的法,這是一千位 佛裡面的第五位。這幾位佛,他們的法都是大同小異的。會有一千尊佛陸續出現,

我們不知道佛經的記載是不是確有其事,或只是象徵的意義。不過,我們確實已 看到佛法衰微的情況,所以佛經上的記載,不僅是象徵而已,有可能成為事實。

不管如何,佛教末法時代的觀念和基督教的末日審判,是截然不同的。

問:如何進行宗教交談?

答:現今時代,宗教的交流對談,比過去更重要、急迫得多,因為今天世界上的 人民互動比起從前來得密切,宗教間的接觸,比起以前來得頻繁。所以,宗教的 交流對談,就顯得異常重要。每一個宗教在哲學上、形而上、儀式上,都會有很 大的不同。我們在從事宗教交流對談的時候,應該尊重每一個宗教,因為每一個

(4)

宗教都有它發生的因緣,都是眾生所需要的。

今天仍然有宗教互相衝突、互相迫害的地方,這是非常不好的現象。一切宗教,

固然在哲學上、形而上的觀念上、儀式上會不同,甚至矛盾,但我們要接受差異,

要尊重所有的宗教。再來,我們不應該要求別人放棄原來的宗教,改信我們的宗 教。宗教信仰是人們的基本權利,要改變宗教信仰,也是每一個人基本人權之一。

信不信宗教,改不改變宗教信仰,這種權利是每一個人的。做為宗教徒,不應該 用宣傳、廣告的方式,企圖改變別人的宗教信仰。有一天,也許我會放棄我的宗 教信仰,改信基督教,改信回教,這是我的權利。但是,我們不應該試著改變別 人的宗教信仰。因為宗教只有差異,只有不同而已。宗教沒有優越、低劣的差別,

宗教只有不同的觀念。我們要接受宗教之間的不同,但不可以認為宗教之間有 優、有劣、有高下的區別。最後,我們在從事宗教對談的時候,要知道所有宗教 都有它的需要性,我們如果用這樣的善意從事宗教交流,不但可以利益眾生,也 可以保護宗教本身。

問:如果證悟到空性,是否意味著能看到意識與意識的流轉?

答:是的,我們證悟到空性以後,就能看到意識與意識的流轉。

問:有無可能掌握住意識的流轉?

答:可能,我們是有可能掌握意識的流轉,因為掌握意識的流轉是證空性的目的。

我們證空性,首先是證到人我空,其次再證法我空。當我們證到人我空、法我空 的時候,自然意識的流轉就息滅了。

問:我們所要遮的是心中所產生的概念,而非否定現象。請問與四念處中的心念 處││心非自性有,是否無二無別?也就是說只要有心念處,即可代表一切所 知?

答:我不認為是相同的,但是兩者之間卻有關係。如果是先證了空性,再來觀心 念處,這時候,心念處的層次就非常高。如果是先修心念處,再觀空性,就可以 很容易知道我們要遮的是什麼。這兩者是有關係的。v(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對於家庭生命週期的概念,Rodgers(1973)分為三個面向以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請說明這三個面

密法就是心續。何謂心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正念連續,心不散亂。我們心

亦有此經十八卷者。以此三十卷本對比校 之,卷數雖異,文義全同。……此三十卷 經,本朝盛行,行來日久,國俗多有倚此 而作福者。今忽刪之,彼必眾怒。……而 名之曰《夾懺佛名經》 。」 (

事實性提問 ( 瓢蟲級的題目 )..

攻方: 〔凡是常都是非剎那生滅的法〕應有遍,因為常是非剎那生滅的

二、 、 、大乘的 、 大乘的 大乘的 大乘的「 「 「 「慈悲 慈悲 慈悲 慈悲」 」 」觀念 」 觀念 觀念 觀念── ── ──三種慈悲 ── 三種慈悲 三種慈悲

大凡發心得道,皆是剎那生滅。若剎那不生滅,則前剎那的惡不會消。前剎 那的惡不會消,則後剎那的善也就無法馬上生起。關於剎那的量,只有如來方能 知曉。

只有一丁點地面。這一點點土地,比之於大海,是 何其渺小。在地球上,大地是廣大的;大海是廣大 的,天空更是寬廣。整個大地撫育含容無數的蟲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