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中文的語言特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現代中文的語言特點"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51

漢語在香港習慣稱為中文,屬於「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的「漢語語族」(Sinitic Branch)。現代中文與其他語文比較,

主要有以下特點:

1.

基本使用單音節文字

中文的書面符號是漢字。大體上,一個漢字代表一個音節,具有 一定的意義。例如「水」、「人」、「狗」。但不是每個漢字都能夠單獨 使用,例如「學習」的「習」、「攻擊」的「擊」,現代漢語中要和其 他漢字組成複合詞才可以使用。另外也有些字要兩個以上組合起來才 有意義,例如「葡萄」、「蜻蜓」。

2.

以聲調區分詞義

中文以聲調區分詞義。普通話有四聲,粵語一般認為有九聲。同 一個音節,用不同聲調讀出,就是不同的字詞,絕不能相混;例如「剛」

「港」不同,「文」「問」有別。

3.

較少詞形變化

例如名詞不因性別、數量等等而出現變化,一本書是「書」,幾 本書也是「書」。動詞也毋須配合主語而變化,例如「我去」和「他 去」中的「去」完全一樣。不過中文動詞是有時態的,例如「吃了飯」、

「吃着飯」、「吃過飯」。

4.

主謂賓句序

現代中文的基本語序是「主語 + 謂語 + 賓語」。例如說「我坐 車」,不說「我車坐」、「車坐我」。

5.

使用量詞

現代中文數詞和名詞之間,一般要用量詞。例如說「三隻貓」,

不說「三貓」。

(2)

52

不說「喝慢慢」; “A red flower”要說「一朵紅花」,不說「一朵花紅」。

7.

只有單輔音

無論粵語、普通話中的輔音都單獨出現。例如「打破」的聲母分 別是單輔音[d-][p-],並沒有英語break 之類的複輔音 [br-]。漢語拼音 中的[sh]、[ch]、[ng]等等都是單輔音。

以編訂補充指引時所見,香港非華語學生家庭較多慣用烏爾都 語、英語、尼泊爾語、他加祿語、印地語等。其中,烏爾都語、尼泊 爾語及印地語屬於「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Family)的「印度伊 朗語族」(Indo-Iran Branch),英語屬於「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

(Germanic Branch),他加祿語屬於「南島語系」(Austroneasian Family)的「印尼語族」(Indonesian Branch)。以上各種語文與現代 中文比較如下:

語 言

基本使用 單音節

文字

以聲調 區分 詞義

較少 詞形 變化

主謂賓 句序

使用 量詞

修飾成分 在被修飾 成分之前

只有 單輔音

現代中文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烏爾都語 否 否 否 否 否 是 否

英語 否 否 否 是 否 是 否

尼泊爾語 否 否 否 否 否 是 否

他加祿語 否 否 否 是 否 否 否

印地語 否 否 否 否 否 是 否

以上非華語學生的慣用語文,都不具備現代中文「基本使用單音 節文字」、「以聲調區分詞義」、「較少詞形變化」、「使用量詞」、「只有 單輔音」這些特點。另一方面,只有英語和他加祿語具有「主謂賓句 序」;而烏爾都語、英語、尼泊爾語和印地語的「修飾成分」在「被 修飾成分」之前。非華語學生因受慣用語文影響,在學習中文過程中 往往出現偏誤,構成學習難點。

(3)

53

部首和部件都是漢字的組成部分。部首是字典辭書根據字形結構 編排字詞所分的門類。部件是組合成字的結構單位。掌握有關部首和 部件的知識,有助識字、寫字和翻查字典辭書。

部 首

東漢時代,許慎將當時蒐集到的文字分門別類,歸納為540 部,

編成《說文解字》。從此,中文字典辭書多用部首編排,以便查檢。

到清朝,《康熙字典》的編排,將部首減少至214 個。1983 年,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出版局公布《漢字統一部首表(草案)》,列出部 首201 個。

根據字形結構的不同,將文字分門別類,在同一類字中,把筆形 最簡單的字作為起頭,習慣上稱為「部首」。例如「口」、「木」、「日」

均屬部首;「吃」、「唱」、「吹」等歸於「口」部,「林」、「樹」、「果」

等歸於「木」部,「昨」、「晚」、「明」等歸於「日」部。

學生掌握部首,不僅有助查檢字典辭書,而且對理解字義詞義有 所啟發,例如「木」部的字多與樹木有關,「水」部的字多與流水有 關。辨清相似部首,對正確使用漢字很有好處。

以下引述《康熙字典》、《漢字統一部首表(草案)》的部首,以 供參考。

(4)

54 畫

數 部

次 部首 粵語

直音

漢語 拼音

畫 數

次 部首 粵語

直音

漢語 拼音

1 1 一 [日 1] 2 20 勹 [包] bɑ̄o

1 2 丨 [滾] gǔn 2 21 匕 [比]

1 3 丶 [主] zhǔ 2 22 匸 [方] fɑ̄ng

1 4 丿 [撇] piě 2 23 匚 [係]

1 5 乙 [月] yǐ 2 24 十 [拾] shí

1 6 亅 [決] jué 2 25 卜 [僕 6] bǔ

2 7 二 [義] èr 2 26 卩/ [節] jié

2 8 亠 [頭] tóu 2 27 厂 [漢] hɑ̌n

2 9 人/亻 [人] rén 2 28 厶 [私]

2 10 儿 [人] rén 2 29 又 [右] yòu

2 11 入 [邑 6] 3 30 口 [后 2] kǒu

2 12 八 [捌] bɑ̄ 3 31 囗 [圍] wéi

2 13 冂 [扃] jiōng 3 32 土 [討]

2 14 冖 [覓] mì 3 33 士 [示] shì

2 15 冫 [冰] bīng 3 34 夂 [紙] zhǐ

2 16 几 [椅/

機] jǐ/jī 3 35 夊 [綏] suī

2 17 凵 [勘] kɑ̌n 3 36 夕 [直

2 18 刀/刂 [都] dɑ̄o 3 37 大 [帶 6] dɑ̀

2 19 力 [歷] 3 38 女 [餒]

(5)

55

數 次 直音 拼音 數 次 直音 拼音

3 39 子 [止] 3 59 彡 [衫] shɑ̄n

3 40 宀 [棉] miɑ́n 3 60 彳 [斥] chì

3 41 寸 [串] cùn 4 61 心/忄/ [森] xīn

3 42 小 [蕭 2] xiɑ̌o 4 62 戈 [果 1] 3 43 尢/尣/兀 [汪] wɑ̄ng 4 63 戶 [互]

3 44 尸 [師] shī 4 64 手/扌 [守] shǒu

3 45 屮 [徹] chè 4 65 支 [之] zhī

3 46 山 [刪] shɑ̄n 4 66 攴/攵 [撲] pū 3 47 巛/川 [穿] chuɑ̄n 4 67 文 [民] wén

3 48 工 [公] gōng 4 68 斗 [豆] dǒu

3 49 己 [紀] 4 69 斤 [巾] jīn

3 50 巾 [斤] jīn 4 70 方 [芳] fɑ̄ng

3 51 干 [肝] gɑ̄n 4 71 无 [無]

3 52 幺 [腰] yɑ̄o 4 72 日 [逸]

3 53 广 [染] yɑ́n 4 73 曰 [藥] yuē

3 54 廴 [引] yǐn 4 74 月 [穴] yuè

3 55 廾 [拱] gǒng 4 75 木 [目]

3 56 弋 [亦] 4 76 欠 [謙 3] qiɑ̀n

3 57 弓 [工] gōng 4 77 止 [只] zhǐ

3 58 彑/ /彐 [計] 4 78 歹/歺 [壓] è

(6)

56

4 79 殳 [殊] shū 5 99 甘 [金] gɑ̄n

4 80 毋 [無] 5 100 生 [甥] shēng

4 81 比 [彼] 5 101 用 [翁 6] yòng

4 82 毛 [巫] mɑ́o 5 102 田 [填] tiɑ́n

4 83 氏 [是] shì 5 103 疋/ / [疏] shū

4 84 气 [汽] 5 104 疒 [溺/牀] nì/

chuɑ́ng

4 85 水/氵/氺 [雖 2] shuǐ 5 105 癶 [撥] 4 86 火/灬 [伙] huǒ 5 106 白 [帛] bɑ́i 4 87 爪/爫 [找] zhuɑ̌ 5 107 皮 [疲]

4 88 父 [付] 5 108 皿 [茗] mǐn

4 89 爻 [肴] yɑ́o 5 109 目/罒 [木] 4 90 爿 [牆] qiɑ́ng 5 110 矛 [茅] mɑ́o

4 91 片 [騙] piɑ̀n 5 111 矢 [始] shǐ

4 92 牙 [衙] yɑ́ 5 112 石 [碩] shí

4 93 牛/牜 [偶 4] niú 5 113 示/ [士] shì 4 94 犬/犭 [圈 2] quɑ̌n 5 114 禸 [蹂] róu

5 95 玄 [懸] xuɑ́n 5 115 禾 [和]

5 96 玉/ [欲] 5 116 穴 [月] xué 5 97 瓜 [卦 1] guɑ̄ 5 117 立 [臘]

5 98 瓦 [雅] wɑ̌ 6 118 竹 [足] zhú

(7)

57

6 119 米 [迷 5] 6 139 色 [息]

6 120 糸 [覓] 6 140 艸/ [草] cɑ̌o

6 121 缶 [否] fǒu 6 141 虍 [呼]

6 122 网/ /

/ /冈 [網] wɑ̌ng 6 142 虫 [毀] huǐ 6 123 羊/ [陽] yɑ́ng 6 143 血 [何月 3] xuè

6 124 羽 [雨] 6 144 行 [恆] xíng

6 125 老 [魯] lɑ̌o 6 145 衣/衤 [伊] 6 126 而 [兒] ér 6 146 襾/覀 [亞] xiɑ̀

6 127 耒 [誄] lěi 7 147 見 [建] jiɑ̀n

6 128 耳 [以] ěr 7 148 角 [各] jiɑ̌o

6 129 聿 [律] 7 149 言 [延] yɑ́n 6 130 肉/ [玉] ròu 7 150 谷 [菊]

6 131 臣 [神] chén 7 151 豆 [逗] dòu

6 132 自 [字] 7 152 豕 [始] shǐ 6 133 至 [志] zhì 7 153 豸 [治] zhì 6 134 臼 [舅] jiù 7 154 貝 [輩] bèi 6 135 舌 [屑 6] shé 7 155 赤 [斥 3] chì 6 136 舛 [喘] chuɑ̌n 7 156 走 [酒] zǒu 6 137 舟 [州] zhōu 7 157 足/ [竹]

6 138 艮 [靳] gèn 7 158 身 [申] shēn

(8)

58

7 159 車 [奢] chē 9 178 韋 [圍] wéi

7 160 辛 [新] xīn 9 179 韭 [久] jiǔ

7 161 辰 [臣] chén 9 180 音 [陰] yīn 7 162 辵/辶 [綽] chuò 9 181 頁 [業]

7 163 邑/阝

(右) [泣] 9 182 風 [封] fēng

7 164 酉 [有] yǒu 9 183 飛 [非] fēi

7 165 釆 [辨] biɑ̀n 9 184 食/飠 [蝕] shí

7 166 里 [李] 9 185 首 [手] shǒu

8 167 金 [今] jīn 9 186 香 [鄉] xiɑ̄ng 8 168 長/镸 [祥] chɑ́ng 10 187 馬 [螞] mɑ̌

8 169 門 [瞞] mén 10 188 骨 [橘]

8 170 阜/阝

(左) [埠] 10 189 高 [羔] gɑ̄o

8 171 隶 [逮] dɑ̌i 10 190 髟 [標] biɑ̄o 8 172 隹 [追] zhuī 10 191 鬥 [豆 3] dòu 8 173 雨 [羽] 10 192 鬯 [暢] chɑ̀ng 8 174 青 [稱] qīng 10 193 鬲 [歷] 8 175 非 [飛] fēi 10 194 鬼 [軌] guǐ 9 176 面 [麵] miɑ̀n 11 195 魚 [如] 9 177 革 [格] 11 196 鳥 [裊] niɑ̌o

(9)

59

11 197 鹵 [魯] 13 206 鼎 [頂] dǐng

11 198 鹿 [陸] 13 207 鼓 [古]

11 199 麥 [陌] mɑ̀i 13 208 鼠 [暑] shǔ 11 200 麻 [媽 4] mɑ́ 14 209 鼻 [備] 12 201 黃 [王] huɑ́ng 14 210 齊 [妻 4] 12 202 黍 [鼠] shǔ 15 211 齒 [此] chǐ 12 203 黑 [克] hēi 16 212 龍 [隆] lóng 12 204 黹 [指] zhǐ 16 213 龜 [閨] guī 13 205 黽 [敏] mǐn 17 214 龠 [躍] yuè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出版局《漢字統一部首表(草案)》部首 一、 部首共201 個,按畫數和起筆筆形順序排列。其繁體和變形加括號列

出,以便按不同畫數檢索。

二、 部首以簡化字或繁體字為主,以原字形或變形為主,各種類型的辭書 可以變通處理。

筆 畫 部 首

一畫 1. 一 2. 丨 3. 4. 丶 5. 乙 (乛 乚亅) 6. 十 7. 厂( ) 8. 匚 9. 卜( ) (刂)

10. 冂( ) (亻) ( ) 11. 八(丷) 12. 人(入亻)

(入) ( ) 13. 勹 ( ) 14.

15. 儿 16. 几( ) 17. 亠 18. 冫 (丷) 二畫

19. 冖 (讠) 20. 凵 21. 卩( ) (阝左)

(10)

60 25. 又 26. 廴 ( )

27. 干 28. 工 29. 土(士) (艹) 30. 廾 31. 大 32. 尢(兀尣) (兀) (扌) 33. 寸 34. 弋 ( ) 35. 口 36. 囗 37. 巾 38. 山 39. 彳 40. 彡 (犭) 41. 夕 42. 夂 (饣) 43. 丬(爿) 44. 广 (忄)

45. 门(門) (氵) 46. 宀 (辶) 47. 彐( 彑) 48. 尸 49. 己 50. 弓 51. 屮( ) 52. 女 53. 飞(飛) 54. 小( ) 55. 子 56. 马(馬) (纟) 三畫

(彑) 57. 幺 58. 巛

59. 王(玉) 60. 无(旡) 61. 韦(韋) (耂) 62. 木 63. 支 64. 犬(犭) 65. 歹(歺) 66. 车(車) 67. 戈 68. 比 (旡) 69. 牙 70. 瓦 71. 止 72. 攴(攵) 73. 日(曰 ) ( ) 74. 贝(貝) 75. 见(見) 76. 牛 77. 手( 扌) 78. 毛 79. 气 (攵) 80. 长(長镸) 81. 片 82. 斤 83. 爪( ) 84. 父 (尣) ( ) 85. 月( ) 86. 氏 87. 欠 88. 风(風) 89. 殳 90. 文 91. 方 92. 火(灬) 93. 斗 (灬) 94. 户 (礻) 95. 心(忄 ) 四畫

(肀) (爿) ( ) 96. 毋(母) 97. 水(氵水) (玉) 98. 示(礻) 99. 甘 100. 石 101. 龙(龍) (歺) 102. 业 103. 目 104. 田 105. 罒 106. 皿 (钅) 107. 生 108. 矢 109. 禾 五畫

110. 白 111. 瓜 112. 鸟(鳥) 113. 疒 114. 立

(11)

61

(氺) 118. 癶 119. 矛 (母)

120. 耒 121. 耳 122. 老(耂) 123. 臣 124. 覀 (襾西) 125. 而 126. 页(頁) 127. 至 128. 虍(虎) 129. 虫 130. 肉 131. 缶 132. 舌 133. 竹( ) 134. 臼 135. 自 136. 血 137. 舟 138. 色 139. 齐(齊) 140. 衣(衤) 141. 羊 ( ) 142. 米 143. 聿 (肀 ) 144. 艮 145. 艸(艹) 146. 羽 六畫

147. 糸(纟)

148. 麦(麥) 149. 走 150. 赤 (車) 151. 豆 152. 酉 153. 辰 154. 豕 (镸) 155. 卤(鹵) (貝) (見) 156. 里 157. 足( ) 158. 邑(阝右) 159. 身 160. 辵(辶) 161. 采 162. 谷 163. 豸 七畫

164. 龟(龜) 165. 166. 言(讠) 167. 辛

168. 青 169. 170. 雨 (長) 171. 齿(齒) 172. 非 (虎) 173. 黾(黽) 174. 隹 175. 阜 八畫

(阝左) 176. 金(钅) 177. 鱼(魚) (門) 178. 隶 179. 革 (頁) 180. 面 181. 韭 182. 骨 183. 香 184. 鬼 185. 食(饣) (風) 186. 音 九畫

187. 首 (韋) (飛)

十畫 188. 鬲 189. 髟 (馬) 190. 鬥 191. 高

192. 黄 (麥) (鹵) (鳥) (魚)

十一畫

193. 麻 194. 鹿

十二畫 195. 鼎 196. 黑 197. 黍 十三畫 198. 鼓 (黽) 199. 鼠

(12)

62 十五畫 (齒)

十六畫 (龍)

十七畫 201. 龠 (龜)

部 件

部件是漢字學中的術語。部件由筆畫組成,再組合成文字。例如

「思」字由「田」、「心」兩個部件組成,「明」字由「日」、「月」兩 個部件組成,「碧」字由「王」、「白」、「石」三個部件組成。有些部 件是部首,例如「木」、「日」,有些部件則不是,例如將「偉」字分 拆,只有「人」、「口」兩個部件是部首,其他部件則不是。基於不同 的需要,漢字部件有不同的拆分方法。1997 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 委員會公布《信息處理用 GB13000.1 字符集漢字部件規範》,附有《漢 字基礎部件表》,列出部件560 個。

有學者和教師認為,常用漢字雖然數以千計,但只要掌握數十個 部件,就可以組合出大量漢字。非華語學生把漢字拆分為部件,從一 些常見的部件開始識記,學習認字、寫字容易收到較好的效果。

(13)

63

華 人 地 區 中 文 學 習 經 驗

(資料蒐集於2007 年)

除香港外,世界上主要使用中文的地方如中國內地、澳門、台灣 和新加坡等地,在非華語學習者學中文方面都有豐富的經驗,值得我 們參考和學習。下面就從語言政策、學習安排和教學策略等各方面分 析中國內地、台灣和新加坡的經驗。

一、 內地經驗

1.

語言背景

中國是一個多語言、多民族的國家。漢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語。

在 55 個少數民族之中,53 個有自己的語言,使用民族文字 28 種。

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實行民族語和漢語雙語教學。

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

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世界各地紛紛掀起學習漢語的熱潮。中文作為 第二語言教學(在中國內地稱為對外漢語教學),近年來蓬勃發展,

在教學和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

經驗積累

在少數民族學習漢語和對外漢語兩方面,中國內地有不少研究,

如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漢語能力標準研究」;教育 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進行的「第二語言群」的研究,包括外國留學 生漢語(寫字)的研究和少數民族地區學漢語的研究;漢語語言國際 推廣研究中心進行的語言政策的國別研究等。通過不同研究,了解不 同語言的非華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特色,研究和發展相關的理論和有 效的教學方法。其中有不少值得香港參考的經驗,尤其在教學方面。

綜合而言,大約有以下教學原則和策略。

(1) 教學原則

根據內地的經驗,教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有以下主導原則︰

(14)

64

• 從用中學:要求學生不斷應用中文,並用中文學習其他知識,

從應用中調整思維和語言習慣。

• 從小學起:年齡越小的學生,越不容易受母語的影響,在語 音、語法習慣和對漢字的掌握方面就越容易。

• 學習模式︰為學生未來不同的發展需要選擇不同的學習模 式,例如與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一起學習的融入模式,在進 入融入模式學習之前先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銜接課程,或以 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模式等。

(2) 教學策略

• 先聽說後讀寫:聽、說是語言溝通的第一步,幫助學生掌握 中文口語交際能力,從聽、說中積累語感,為進一步發展讀、

寫能力打好基礎。

• 先學基本漢字:基本漢字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指學生生活中 最需要、最常見的字。這類字的應用頻率高,有助記憶和有 效溝通。另一個層次是指構字、構詞力強的字,這類字多為 獨體字如「口」、「木」、「日」等,先學這類字,能幫助學生 舉一反三,大大提升識字速度並增加識字量。

• 培養自學能力:指導學生學習中文的基本知識,如語法、字 詞、拼音等,使他們能運用所學,靈活使用工具書,舉一反 三,建構知識。

• 重視文化底蘊:中文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這對非華語學生 而言是有趣的。在教學中,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底蘊,能使學 習變得更有意義。

• 解決語法問題:中文的語法如語序問題是非華語學生學習中 文的難點,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避免受母語的語法習慣影響 中文的學習。

在考試方面,對外漢語教學主要通過漢語水平考試(HSK)檢測

(15)

65

二、 台灣經驗

1.

語言背景

台灣是一個多語族的社會。台灣社會並存着國語、閩南語、客語,

十種左右的南島語和一些外國語言。大部分台灣人通常能夠用母語及 國語等兩種或以上語言溝通。

2.

經驗積累

在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方面,台灣有不少機構(如大學)為非華 語人士提供教學,學生可因應自己的需要選擇參與華語文能力測驗。

這種民間根據市場情況而推展的語言教學,往往能更靈活地運用資 源,更有針對性地配合不同語言背景的非華語學生的需要,在課程設 計、教學方法和教材選取上做得更有彈性。

三、 新加坡經驗

1.

語言背景

新加坡除了華族、馬來西亞和印度人外,也有不少其他族裔的學 生,例如來自泰國、韓國、印尼、緬甸等。在新加坡,雖然華語是四 大官方語言之一,但由於英語是通用語,不同族裔人士都用英語溝通。

在中小學語言教育政策方面,新加坡推行雙語政策。所有學生都 要學習第一語言(英語)和母語。政府提供的母語教學是華語、馬來 語和淡米爾語(Tamil,或譯「泰米爾語」)。中學設第三語言的學習,

華文是其中一項選擇,稱「華文特別課程」。

2.

經驗積累

新加坡中小學華文課程是母語課程之一,以主題組織單元。課程 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核心部分,佔課程的 70-80%,所有學生都要 學習。另外 20-30%分為三類,以幫助不同能力和不同需要的學生,

包括︰導入單元、校本單元和深廣單元。課程設計靈活,照顧不同學 生的需要。以導入單元為例,由於所有學生必須修讀母語課程,而政 府只提供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三種母語課程,若學生的母語不是

(16)

66

2006 年,中學「華文特別課程」正式推行。為解決個別學校資 源不足,而又有學生選擇華文為第三語言的學習需要,政府鼓勵資源 較豐富的中學作為華文特別課程地區中心,集合其他學校的學生一起 上課。一般安排在放學後上課,一星期兩次,每次一小時。

學生因應不同需要,可以選擇不同的考試和出路,如新加坡劍橋 普通水準(“O” Level)、劍橋高級水準(“A” Level)或「華文 B」的 華文考試。

(17)

67

校 本 學 習 重 點 調 適 舉 隅

(資料來自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百老匯))

進階中國語文課程學習重點:(參照課程發展議會發布小學及中學中國語文課程建議學習重點加以調適)

第一階段(小一至小三)華語 第二階段(小四至小六)華語 第三、階段(中一至中五)華語 階段

範疇

(中一)非華語 (中二及中三)非華語 (中四至中六)非華語

基礎知識 漢字:

形音義

¾ 認識漢字筆畫、筆順

¾ 認識字形間架結構

¾ 認識常見偏旁、部件

¾ 認識字形的手寫體和印刷體 ¾ 認識字形的正體和俗體字

¾ 認識漢字的形體:甲骨文、小 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

¾ 認識漢字正體、俗體和異體

¾ 認識簡化字的特點 部就班,達成學習目標。本示例為學校參照課程發展議會發布小學及中

學中國語文課程建議學習重點加以調適的學習重點。下表中用粗體標示 者為學校重點施教部分,其中標楷體字顯示非華語學生在學習中文時要 特別注意的地方。本示例適用於「融入中文課堂」課程設置模式。

學校將本示例用於中一至中六級。

附錄四三

(18)

68

¾ 認識造字法:象形、形聲、指事、會意

¾ 認識漢語聲、韻、調

¾ 認識常見同音字

¾ 認識六書:象形、指事、會意、

形聲、轉注和假借

¾ 認識漢語聲、韻、調

¾ 認識多音字和多義字

¾ 認識反義詞、同義詞、近義詞和多義詞

¾ 認識口語和書面語詞彙的不

¾ 認識詞語配搭

¾ 認識詞語褒貶配搭 詞語

¾ 認識不同詞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連詞、

語氣詞、歎詞、副詞、介詞、助詞

¾ 量詞和數詞、名詞的關係

¾ 認識詞語的感情色彩(褒貶、

比喻)

¾ 認識不同詞類:副詞、介詞、

助詞

¾ 認識古漢語詞彙的特點

句子 ¾ 認識句子結構主、謂、賓

¾ 認識語句間的關係

¾ 認識句子結構主、謂、賓、定、

¾ 認識語句間的關係

¾ 認識句子結構主、謂、賓、定、

狀、補

¾ 認識語句間的關係

¾ 認識常見文言文句式

(19)

69

標點符號 ¾ 認識句號、逗號、問號、嘆號、

頓號、省略號、書名號、專名

¾ 認識冒號、引號的引述說話用

¾ 句號與 full stop; 逗號、頓號 與 comma; 引號與 quotation mark

¾ 認識括號、引號的其他常見用

¾ 認識冒號的提示或引起下文 的用法

¾ 認識分號作並列分句之間停 頓的用法

¾ 認識破折號的解釋或說明用

¾ 認識著重號、連接號、間隔號 的用法

遣詞用字 ¾ 認識遣詞用字在表達上的效果 ¾ 認識遣詞用字在表達上的效

¾ 認識常用的修辭手法 篇章 ¾ 認識不同性質的文字(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的特點

¾ 認識實用文(書信、便條、日記、周記、通知、報告、說明書、廣 告、海報、單張、標語、告示)的功能及應用範圍。

¾ 認識實用文字(啟事、通告、

章則、演講辭、會議紀錄、新 聞稿、建議書)的功能和特點 (如用語和格式)

¾ 認識詩、文、小說、戲劇等文 學體裁的特點

¾ 認識古今中外名家名作 工具書 ¾ 認識常用檢索法的使用,如部首、筆畫、音序

¾ 認識常用的字典(書籍及電子版)、兒童百科全書

¾ 認識常用的字典辭典(書冊及 電子版)、百科全書

(20)

70

聆聽範圍 ¾ 不同性質的話語: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¾ 不同類型的話語:口頭指示、故事、學校廣播、報告、新聞報導、

演講、對話、訪問、辯論、戲劇等

¾ 不同題材的話題:生活、科普、歷史、文化、藝術等

¾ 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

¾ 對話、報告、演講、訪問、討 論、辯論、視聽資訊

¾ 社會、政治、經濟、醫健

¾ 聽出話語中的主要信息

¾ 感受話語所表達的感情

¾ 聽出不同的觀點

¾ 聽出故事中的寓意 聆聽能力:

理解語意

¾ 聽出說話後的實際意義

¾ 理解話語內容(話語重心、表 達順序)

¾ 理解說話人的立場、意圖和觀

¾ 理解話語的深層意義

¾ 分辨事實與意見 ¾ 分析話語內容,如語段間的銜 接和呼應關係

¾ 綜合話語內容,如概括全篇意思 聆聽能力:

分析綜合

¾ 比較不同觀點

¾ 分析話語層次、前後關係

¾ 比較、分析、綜合不同說話者 的觀點、論點

聆聽能力:

評價

¾ 簡單評價內容,如是非美惡 ¾ 評價話語內容,如是否與主題 有關、是否合理

¾ 評價話語的內容和表達方法

¾ 品評語詞優劣 聆聽範疇

聆聽能力:

探究創新

¾ 在理解的基礎上,推斷話語以外的內容和見解

¾ 運用聯想和想像,產生新的意念

¾ 探究話語的內容,對內容有個 人的感受,產生新的意念、觀 點和建議

¾ 聯繫相關的材料,提出新的問 題或見解

(21)

71

聆聽能力:

掌握視聽 資訊

¾ 理解音像材料(如互聯網、視像光碟、電視節目)所傳遞的信息 ¾ 理解影視節目的情節結構、人 物塑造、畫面的象徵意義等

¾ 比較從不同媒體篩選所得的 資料,識別事實與意見

¾ 比較、分析、綜合來自不同媒 體的資料,評價資料的呈現效 果(如語言文字、畫面、影像)

¾ 欣賞和評價不同媒體所傳遞 的訊息及其傳播效果

¾ 探 究 不 同 媒 體 所 傳 遞 的 信 息,對訊息有個人的感受,產 生新的意念、觀點或建議

¾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理解話語 聆聽策略:

掌握聆聽

策略 ¾ 因應不同的聆聽材料,採取適 當的聆聽方法,如邊聽邊想像

¾ 因應不同的聆聽材料,採取適 當的聆聽方法,如邊聽邊記重 點、抓住關鍵詞句

¾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 理解話語

¾ 因應不同聆聽材料、不同的目 的(如交際、求知、評議、消 閒),運用適當的或綜合運用

(22)

72

¾ 利用多種途徑資源 (如鑑貌辨色、音像材料、資訊科技)以幫助聆

不同的聆聽方法(如聯想、想 像、邊聽邊思考、邊聽邊記、

找出重點詞語)

¾ 注意說話人的勢態語、語調,

以幫助聆聽 聆聽興趣、

態度習慣:

(樂於聆 聽、認真聆 聽)

¾ 樂於聆聽不同類型的話題

¾ 安靜、耐心、專注地聆聽

¾ 有禮貌,不隨意插話

¾ 仔細聆聽,認真思考

¾ 與人交流時尊重對方,理解對方處境

¾ 聆聽時作適當回應,如點頭、微笑、鼓掌、應答

¾ 樂於聆聽不同類型的話題

¾ 安靜、耐心、專注地聆聽

¾ 有禮貌,不隨意插話

¾ 仔細聆聽,認真思考和判斷

¾ 持開放態度,尊重不同意見觀

¾ 聆聽時作適當回應(如運用勢 態語)

說話範圍 ¾ 不同性質的話語: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¾ 不同類型的話語:複述、講述(見聞、故事、感想)、報告、交談、討論、辯論、訪問、游說等

¾ 按表達需要確定說話內容 ¾ 因應情境和對象確定說話內

說話能力:

目的內容、

表達方式 ¾ 確定表達方式,如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¾ 因應目的、聽者、場合,確定 說話內容和表達方式

說話範疇

說話能力:

組織結構

¾ 有條理地說話

¾ 說話扣住主題、圍繞中心

¾ 組織話語(如圍繞中心、安排 層次、前後連貫)

(23)

73

¾ 按需要剪裁說話內容,安排詳

¾ 展開話題和結束話語

¾ 正確地發音,清晰地吐字

¾ 運用適當的語氣:陳述、感歎、疑問、祈使

¾ 語調自然、穩定,並運用聲調變化(如輕重、升降、抑揚頓挫)以表 情達意

¾ 說話快慢、停連、長短適當

¾ 按需要適當調節音量 說話能力:

口語表達

¾ 用準確口語詞、禮貌用語說話

¾ 說話意思完整

¾ 按情境選擇得體的用語表達

¾ 發音正確,吐字清晰

¾ 運用不同的語氣(如感歎、疑 問、祈使、命令)

¾ 語調自然,運用聲調變化(如 輕重、升降、抑揚頓挫)以表 情達意

¾ 按需要調節音量和語速(如快 慢、停連)

¾ 用語確切、豐富

¾ 表達簡潔、流暢、得體

¾ 闡述觀點清楚、全面 說話策略:

掌握說話 策略

¾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話語

¾ 因應不同的目的,採取適當的說話方式,如先想後說,邊想邊說,

運用勢態語,運用觀察、想像

¾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構 思說話

¾ 多讀多聽,多觀察,運用聯想

(24)

74

¾ 利用各種途徑資源(如使用圖 片、圖表、講稿、資訊科技) 以協助說話

和想像,豐富說話內容

¾ 因應不同的目的、對象、場 合,運用適當的或綜合運用不 同的說話方法(如實話實說、

適時讚美、提問、重複、轉換 話題、以問代答、適當運用幽 默感、勢態語等)

¾ 按情境變化,調整說話內容和 表達形式(如用語、語調)

¾ 主動與他人交談

¾ 主動發言,積極參與討論

¾ 有自信地發言,敢於說出自己的意見

¾ 尊重他人發言 ¾ 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 說話興趣、

態度習慣:

(樂於表 達、勇於表 達、應對得 體)

¾ 說話坦誠

¾ 說話有禮貌、不粗鄙、不隨便插話

¾ 積極參與討論

¾ 具自信心、勇於表達自己的觀

¾ 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

¾ 說話真誠、謹慎、客觀

¾ 說話文雅大方

¾ 樂於與人溝通

¾ 提出不同意見及更正他人錯 誤時,運用適當的語氣和措辭

¾ 不隨意夾雜外語,避用口頭禪

(25)

75

閱讀範圍 ¾ 不同性質的材料: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¾ 從不同來源 (如課文、兒童讀物、報章、雜誌、互聯網) 閱讀不同 類型的材料:童話、詩歌、故事、寓言、散文、小說、實用文 (如 書信、便條、日記、周記、通知、報告、說明書、廣告、海報、

標語、告示) 等

¾ 不同題材的讀物:生活、科普、歷史、文化、藝術等

¾ 不同性質的材料:敘述、描 寫、抒情、說明、議論

¾ 不同類型的材料:取材自古今 優秀作品、翻譯作品、科普文 字、實用文字、報紙、雜誌、

視聽資訊 (電視節目、電影、

戲劇、音像材料等)

¾ 不同題材的讀物:生活、歷 史、文化、科普、社會、政治、

經濟、藝術、醫健等 閱讀能力:

認讀文字

¾ 認讀常用字

¾ 辨識字形、字音、字義

¾ 辨識字形、字音、字義

¾ 理解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詞語 閱讀範疇

閱讀能力:

理解詞語 ¾ 理解所學篇章中與現代語義

不同的文言詞語

¾ 理解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

¾ 理解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及 用法

¾ 辨析多義詞及詞類活動

¾ 連繫古今詞義的關係,比較古 今詞義的異同

(26)

76

閱讀能力:

理解句子

¾ 理解句子的意思 ¾ 理解句子的意義和在段落或

篇章中的作用

¾ 理解句子、段落的銜接關係 閱讀能力:

理解段落

¾ 理解句子前後銜接關係

¾ 理解段意

¾ 理解段意和內容層次

¾ 理解內容大意、內容要點、主旨、寓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閱讀能力:

理解篇章 ¾ 辨識簡單的敘述手法,如順 敘、倒敘

¾ 辨識不同性質的表達方法,如 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¾ 理解作品的主旨

¾ 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閱讀能力:

分析綜合

¾ 分析、綜合內容 (如概括段落及篇章的意思、作出總結、分辨事實 與意見) ,分析組織結構、寫作目的

¾ 分析寫作目的、作者觀點

¾ 分析作品結構、寫作技巧

¾ 比較、分析、綜合不同作品的 內容和觀點

閱讀能力:

評價

¾ 評價內容,如人物的性格和行為 ¾ 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寫作

手法 閱讀能力:

探究創新

¾ 在理解的基礎上,推斷閱讀材料以外的內容和見解

¾ 運用聯想和想像,產生新的意念

¾ 探究作品的內涵,對作品有個 人的感悟,產生新的意念、觀 點或建議

¾ 聯繫相關的材料,提出新的問 題或見解

(27)

77

閱讀能力:

欣賞

¾ 欣賞作品中優美的語言 (如韻律、節奏) 和生動的形象 ¾ 感受作品的藝術形象、語文之 美、體味作品的思想感情

¾ 欣賞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和 二者相互結合的美

閱讀能力:

掌握視聽 資訊

¾ 理解音像材料 (如互聯網、視像光碟、電視節目) 所傳遞的信息 ¾ 理解影視節目的情節結構、人 物塑造、畫面的象徵意義等

¾ 闡釋圖表所傳遞的信息

¾ 比較從不同媒體篩選所得資 料,識別事實與意見

¾ 比較、分析、綜合來自不同媒 體的資料 (如語言文字、數 字、圖表、畫面、影像)

¾ 欣賞、評價不同媒體所傳遞的 訊息及其傳播的效果

¾ 探 究 不 同 媒 體 所 傳 遞 的 訊 息,對訊息有個人的感受,產 生新的意念、觀點或建議 閱讀策略:

掌握策略 重點

¾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理解閱讀材料 ¾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 理解閱讀材料

¾ 因應不同目的、不同閱讀材

(28)

78

¾ 因應不同的閱讀材料,採取適 當的閱讀方法,如精讀、默 讀、朗讀 (配合感情、有自信 地朗讀優美的文字)

¾ 因應不同的閱讀材料,運用適 當的閱讀方法,如略讀、瀏 覽、主題閱讀法、找出關鍵語

¾ 利用各種途徑資源 (如插圖、互聯網、工具書、圖書館、博物館) 以 幫助閱讀

料,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如 讀前想後文、先推測後證實;

透過誦讀文學作品,感受語文 之美和體味作品思想感情;運 用想像、聯想,再現作品的藝 術形象

¾ 借助工具書、音像材料、互聯 網及相關資料以幫助閱讀 閱讀興趣、

態度習慣:

(樂於閱 讀、勤於閱 讀、認真閱 讀)

¾ 培養閱讀興趣,感受閱讀的趣味

¾ 專注地閱讀

¾ 經常閱讀,多利用圖書館

¾ 主動尋找閱讀材料,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¾ 交流閱讀心得,與其他說話、聆聽、寫作活動結合

¾ 投入閱讀活動,如參加閱讀計畫

¾ 培養閱讀興趣,享受閱讀的樂

¾ 專注地閱讀

¾ 經常閱讀,持之以恆

¾ 獨立、主動閱讀

¾ 樂於與人分享和交流閱讀經

(29)

79

寫作範圍 ¾ 不同性質的表達: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¾ 不同類型的寫作:詩歌、童話、故事、賀卡、邀請卡、書信、便 條、日記、周記、報告等

¾ 不同性質的表達:敘述、描 寫、抒情、說明、議論

¾ 不同類型寫作:一般寫作、文 學創作 (散文、詩歌、小說、

戲劇)、實用寫作 (書信、啟 事、通知、章則、說明書、演 講辭、會議記錄、新聞稿、報 告、建議書、專題介紹、評論、

宣傳文字、電子簡報等)

¾ 書寫常用字

¾ 硬筆、毛筆的執筆和運筆方法 書寫能力:

寫字

¾ 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書 寫習慣,如書寫規範、端正、

整潔

¾ 良好的書寫習慣,如書寫工 整、行款整齊、文本整潔 寫作範疇

寫作能力:

目標內 容、表達方

¾ 按寫作需要確定寫作內容

¾ 確定表達方式,如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審題立意:

¾ 確定讀者、題意,確立中心、

主題

¾ 根據需要,選用適當的或綜合 運 用 不 同 的 表 達 方 式 ( 敘 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30)

80

¾ 選取合適素材 ¾ 選擇能突出重點的素材

¾ 按需要剪裁內容,安排詳略

¾ 開頭展開話題,結尾收束全篇 寫作能力:

組織結構

¾ 分段表達 ¾ 按表達重點分段

¾ 有條理地表達

¾ 過渡銜接

布局謀篇:

¾ 圍繞中心,選用適當的材料

¾ 剪裁內容,安排詳略、突出中

¾ 組織結構 (如開頭結尾、過渡 照應、層次條理)

寫作能力:

書面語運

¾ 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書面語

¾ 按表達需要運用不同語氣

¾ 完整、通順地表達

¾ 運用合適修辭手法以提高表達效果

¾ 按表達需要使用常見的標點符號

書面表達:

¾ 語言文字合乎語文規範

¾ 運用不同修辭手法以提高表 達效果

¾ 準確使用標點符號 寫作能力:

修訂

¾ 修改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¾ 修訂語句,推敲字詞

¾ 調整內容,增刪材料

¾ 推敲字詞、語句

¾ 修正觀點、增刪材料

¾ 調整結構 寫作能力:

表達方式 的運用

¾ 敘述,如順敘、倒敘

¾ 描寫,如直接描寫、間接描寫 (例如通過事件間接描寫人物)

¾ 抒情,如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例如通過事件間表抒發感受)

¾ 敘述:運用不同的敘述手法 (如順敘、倒敘、插敘);運用 不同人稱敘述

(31)

81

¾ 說明,如解說日常用品的使用 步驟

¾ 議論,如提出理由支持意見

¾ 說明,如舉例、比較、分類

¾ 議論,如舉出例證支持意見

¾ 描寫:運用直接描寫、間接描 寫等方法;運用人物描寫、景 物描寫、場面描寫等方法

¾ 抒情:如懷人、感事、感物、

感時;運用直接抒情、間接抒 情的手法

¾ 說明:運用各種說明方法 (如 分類、對比)

¾ 議論:如論事、論理、論人;

運 用 各 種 議 論 方 法 ( 如 例 證、因果、比較、類比、比喻、

歸納、駁論、正反立論、對 比);運用一般的推論方法 (如 三段論式)

¾ 確定對象,使用合適的格式和用語 寫作能力:

實用寫作 ¾ 游說,如提出要求及理由

¾ 確定對象,因應寫作目的,運 用合適的格式和用語

寫作能力:

文學創作

¾ 嘗試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見聞、感受和想像寫出來 ¾ 運用基本的創作方法和技巧 進行創作

(32)

82

寫作策略:

掌握寫作 策略

¾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構思寫作內容

¾ 因應不同的寫作要求,採取適 當的寫作方法,如先說後寫,

運用順序觀察、多感官觀察,

運用聯想、想像

¾ 因應不同的寫作要求,運用適 當的寫作方法,如運用對比及 分類

¾ 利用各種途徑資源 (如互聯網、工具書、交換寫作心得) 以協助寫

¾ 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構 思寫作內容

¾ 多讀多聽、多觀察、運用聯想 和想像,豐富寫作內容

¾ 因應寫作目的、場合和對象,

運用不同的寫作方法

¾ 運用創意策略 (如假設法、反 習慣法、思潮泉湧法、腦衝擊 法、強烈組合法)

¾ 利用字典辭書、百科全書以協 助寫作

¾ 透過各種途徑 (如書籍、報 刊、互聯網、音像資料) 搜集 寫作材料

¾ 結合多種媒體 (如圖表、聲 音、影像) 加強表達效果

(33)

83

寫作興趣、

態度習慣:

(樂於寫 作、勤於寫 作、認真寫 作)

¾ 與其他說話、聆聽、閱讀活動結合,欣賞他人的作品,分享寫作心 得與樂趣

¾ 培養創作意識,主動投入,體會寫作樂趣

¾ 樂於嘗試不同類型的寫作

¾ 勤於練筆

¾ 通過不同途徑 (如觀察生活、蒐集喜愛作品並分類、讀報) 積累寫 作材料,並作摘錄

¾ 認真思考、反復修改

¾ 樂於與人分享和交流寫作心

¾ 培養創作意識,主動投入,體 會寫作樂趣

¾ 樂於嘗試不同類型的寫作

¾ 勤於練筆

¾ 樂於發表

¾ 認真思考,反復修改

¾ 樂於接納別人的意見

(34)

84

學 習 重 點 和 學 習 單 元 調 適 舉 隅

表一︰學習重點的調適

為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進行的調適 學習重點(第三學習階

段:中一至中三) 調適學習重點 調適教學 說 明

y 理解字詞在不同語境中 的含義

y 理解學習和生活中 常見的詞語(第一、

二學習階段)

y 理解字詞在不同語 境中的含義

在學習時,遇到需要辨 別字詞的一詞多義、同 義詞、詞義色彩的地 方,教師宜多加解釋,

教學生分辨。

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時,由於缺乏類似母語習得 的語感,對詞義判斷不夠準確,而且積累的詞彙 量不多,所以首先要從基礎學起。例如教師在設 計閱讀活動時,配合非華語學生心智發展,選取 適合青少年、貼近他們生活的內容作為學習材 料,另一方面在開始時對學習內容的要求不宜太 高,先採用小學學習階段的重點,從理解字詞的 意思開始,再進一步深入理解不同語境中字詞的 含義。

表一為初中學習重點的調適。根據非華語學生的能力,在讀寫聽說各個範疇,靈活調 適學習重點。本示例適用於中一至中三級。

表二為小學學習單元的調適。以中國的傳統節日為教學題材,讓非華語學生認識中華 文化,以助融入社會。而學生之間互相分享家鄉的節日,則能促進文化交流。本示例 適用於小四至小六級。

兩個示例都適合「融入中文課堂」課程設置模式。

(35)

85

尾、過渡照應、層次條 理)

階段)

y 整體組織

達,經過口語的選詞用 字、說話組織等思考後 再寫作。

組織文章整體結構,因此在學習重點的學習上宜 循序漸進,從語段開始,而在教學上則可多利用 他們口語表達的優勢帶動寫作。

y 理解話語的深層意義 y 聽出話語中的主要 信息(第一、二學習 階段)

y 理解話語的深層意

要理解話語的深層意 義,教師宜教學生分辨 字詞的同音、同義、一 詞多義和詞義的色彩,

以聽出話語中的主要信 息。

話語的深層意義多包含思維、文化和語言習慣等 方面的要求,對於非華語學生來說,宜首先從聽 出話語中的主要信息開始,進而探究其中的深層 意思。

y 組織話語(如圍繞中 心、安排層次、前後連 貫)

y 組織話語(如圍繞中 心、安排層次、前後 連貫)

加強字詞的一詞多義、

同義詞、詞義的色彩、

話語連貫等方面的教 學。

說話一般是非華語學生學習的強項,在說話方面 的學習重點不需特別調適,不過教師仍需在詞語 運用及話語連貫方面多加注意。

(36)

86

範疇 中國傳統節日 節日(中國或其他地方的節日) 說 明

閱讀 內容︰《清明時節掃墓 去》《中秋觀燈 記》

重點︰學習劃分段落,歸 納段落大意

內容︰《中秋觀燈記》《歡渡新年》

重點︰學習理解內容大意

非華語學生需要融入香港社會,同時對中華文化很 有興趣,在學習中國傳統節日時,宜先了解節日背 後的文化和歷史意義。如中秋節,教師宜先向學生 介紹節日的歷史和來源,作深入淺出而有趣的講 解。教師可將其中一篇文章換成講述非華語學生熟 悉的節日,如不同族裔的新年,與中國的農曆新年 作比較。在學習重點上,讓學生先理解內容大意,

再嘗試歸納每一段的意思。

寫作 內容︰《我最難忘的節日》

重點︰學習按需要剪裁內 容,安排詳略

內容︰《我最難忘的節日》

重點︰學習按寫作需要確定寫作內容

同樣的寫作題目,在內容上,非華語學生可以寫本 民族或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重點上,則學習根據寫 作需要確定內容。

聆聽 內容︰《重陽節的意義》

重點︰學習邊聽邊記重點

內容︰《重陽節的意義》(或可換成《節 日介紹》/《 節的意義》 重點︰學習聯繫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以

理解話語

為避免非華語學生因不了解重陽節的文化背景而 影響學習,教師宜先向學生介紹節日的歷史和來 源。教師亦可以因應非華語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

更換或增加相關的內容,例如探討不同民族如何慎 終追遠,帶領學生進行多元文化交流。

說話 內容︰「中國傳統節日」

重點︰學習按需要剪裁說 話內容,安排詳略

內容︰「我最喜歡的節日」

重點︰學習有條理地說話

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及文化背景,選擇最喜歡的 本民族或中國傳統節日來介紹,增進學生之間的多 元文化交流共享。

(37)

87

中 文 科 教 學 計 畫 舉 隅

(資料來自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百老匯))

一、教學理念

1. 學校採全納多元文化教育(Inclusive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原則,所有學生享有平等和有效的學習機會,包括中文;

2. 體現校訓「和而不同」(Harmony in Diversity)的精神。

示例說明:學校從中國語文課程領域的角度設置課 程,課程分為普通話、主流中文、調適中文及沉浸 中文。每個課程的教學設計各異,能配合非華語學 生不同的能力和學習需要。校方根據學生的能力,

採取分流的方法,為學生編班,以照顧個別的學習 需要。學生可根據不同的學習經歷,報考相應的公 開考試。

本示例因應學生多樣化的背景和學習步伐,綜合運 用不同的設置模式,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和期盼,亦 能提高教學成效。

(38)

88

三、科目教學

1. 普通話(Putonghua)

依課程指引及教科書施教,採用普通話音標教學;

中一至中三級與常規中文並修,中四、五改為選修科,並保送中 學會考。

2. 主流中文(Mainstream Chinese Language)

依課程指引及教科書施教,以粵語教學;

中一至中五必修科目,並保送中學會考;

2007 年會考取消課文篇章,增加聽說,並採水平參照模式評核。

3. 調適中文(Chinese Adaptation Programme)

依課程指引進行調適,設計校本教材,以粵語教學;

如調適中文跟常規中文掛鈎,須確保學生有基本能力考取中學會 考中國語文科;否則宜在中四級轉軌。

4. 沉浸中文(Chinese Immersion Programme)

因應特定目標設計課程;

以英語及粵語音標為過渡工具教學,逐漸過渡至漢字學習;

教務部

中文領域

主流中文 調適中文 沉浸中文 普通話

中學會考 中國語文

中學會考 普通話科 GCSE-中文

(39)

89

1. 所有入讀中一級華裔學生參加學能測驗;非華裔學生參加由中文 第二語言科組設計的測驗,並按學生的表現分配到適合的中文班 級;

2. 所有插班生如屬非華裔學生,須完成擬報讀班級的中文測試,以 便編入適當的中文組別;

3. 學生須定期接受診斷測試,以便有效轉流。

(40)

90

校 本 課 程 架 構 簡 介

(參考李陞大坑學校資料)

學校校本課程涵蓋《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所列九 個學習範疇,同時考慮非華語學生在聽、說、讀、寫和照顧差異各方 面的獨特困難。課程內容從識字到閱讀,按能力分級,總共有 11 級。

校本教材以主題為單元組織,取材生活化,還包括一些中華文化 知識。如《好兒童》一冊中的單元四「新年到了」,就包括第八課《「年」

的故事》、第九課《過新年》及第十課《我愛新年》這三篇與農曆新 年有關的課文。

校本教材中每一課都清楚列明教學目標以及讀、寫、聽、說、文 學、文化、思維、語文自學和品德情意的具體要求。例如《日常生活》

單元二「兒歌」的第九課《動物大會》,「我要學」中除列明讀、寫、

聽、說的教學目標外,也有文學、語文自學及品德情意範疇的要求。

如文學方面,要求學生認識押韻和背誦童詩,語文自學方面,希望學 生能認識其他小動物的名稱,在品德情意方面,則希望學生懂得愛護 小動物。

每一課後設「我會認」、「認多一點」和「我會寫」三個部分,分 別顯示認讀與書寫兩方面的具體要求。「我會認」中的字、詞選自課 文,除附注音外,還有英語對譯,以配合非華語學童的學習需要;「認

示例說明:本課程架構示例以主題為單元組 織,取材生活化,能有意識地在課程中滲入中 華文化元素,體現文化共融精神。課程設計注 意口語和書面語的分工,培養非華語學生在日 常生活中的溝通能力。本示例適用於各種課程 設置模式。

本示例適用於小學。

(41)

91

排,有助非華語學童盡快增加語文輸入、積儲詞彙,培養閱讀興趣,

建立思維基礎。

「我會說」和「我會討論」是說話能力訓練活動。「我會說」透 過簡單、固定而重複的口語句型,培養學生口語溝通的能力。「我會 討論」提供貼近生活的話題,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有些題目會加入 文化、思維和品德情意等元素。例如《做個好學生》單元一「好兒童」

的第二課《學校是我家》,「我會討論」的題目是「老師在學校有甚麼 工作?我可以幫忙嗎?」。這類題目提供了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自由 發揮。

此外,每課均附有相應的預習活動和評估課業,活動和課業的形 式多元化,如課前思考題、資料搜集、填充、配對、句子續寫、辨別 押韻字、部首組字、腦圖、畫圖等。部分課業更設延伸活動或挑戰題,

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每課所學。

學習總綱

單元一 好兒童

課文 聽說 品德情意 文學/文

化/思維

第一課:

魔術船

z 部件「山」:山、

島、岸

z 部件「田」: 魔、

界、貓(第二課)

z 形容詞:奇妙、

勇敢

z 動詞:乘坐、划、

搖、往返、起飛

z 魔界、小島、山 谷

z 複句續寫「齊齊 乘 坐 魔 術 船 , 到……。

說 說 乘 坐 魔 術 船 會 去 的 地 方 和原因

/ 齊唱兒歌

發揮想像力

第二課:

小花船

z 學習修辭:擬人 法

z 自我介紹

z 沙發、站在、捕 捉

z 運用擬人法寫 複句:句式「我 是……,我 有……。

z 背默兒歌

說 說 自 己 養 的 寵 物。(或朋 友 養 的 寵 物)

欣 賞 自 己 的 長處

背誦兒歌

(42)

92

課文 聽說 品德情意 文學/文

化/思維

第三課:

聖 誕 節

(一)

z 部件「士」:聲、

讀、吉(第九課)

z 部件「目」(溫 習):睡、眼睛、

看見

z 標點:感嘆號

z 學習:排比句

「……一 起……,一 起……,一 起……」

z 扮、睡覺、聲、

裝着

z 排比句「……一 起……,一 起……,一 起……。」

學 說 故 事,並猜猜 結局

在 節 日 裏 分 享愛與關懷

兒童故事

第四課:

聖 誕 節

(二)

z 部件「車」:車、

輛、陣

z 理解段落之間的 關係

z 語氣的改變

z 鹿車、一輛、陣 陣

z 句式「(名詞)

+ 已 經 + ( 動 詞)+了。」

討 論 聖 誕 老 人 是 不 是 真 的 出 現過

在 節 日 分 享 快樂

兒童故事

單元三 知規守禮

課文 聽說 品德情意 文學/文

化/思維

第五課:

守規則

z 部件「言」:課、

請、許、計、訴、

詳、訂

z 動詞:答、舉、

守、排、玩、鬥、

z 容許、遵守規則

z 複句句式

……的時 候……,

……。」

z 背默韻文

告 訴 大 家 學 校 裏 遵 守 規 則 的 原因

遵守規則 韻 文 識 字 : 守、手;隊、

許、趣 背誦韻文

第六課:

麥嘜故事

(一)

z 部件「口」:嘜、

唸、吃、可、知、

吉、給、和、故

z 部件「言」(溫 習):罰、讚、詩

z 標點:專名號

z 因果複句:

「……,因 為……。」

z 讚、罰、唸古 詩、 另

z 句式:「……,

因為……。」

評 論 人 物 的 性 格 與 行為

培 養 學 生 的 自律精神

第七課:

麥嘜故事

(二)

z 部件「米」:粒、

糕、糖(第九課)

z 部件「口」(溫 習):啤、呆、哭、

可、吃、別、如、

z 蛋糕、一粒士多 啤梨

z 句式:「……,

可是……。」

說 說 故 事 的主旨

關心別人,為 別人著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Assessment Literacy Series - Effective Use of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to Enhance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Writing at Primary Level.

To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incorporating the major updates in the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It provides details about promoting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at the secondary level,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language arts and the four language skills, namely

(2013) The ‘Art’ of Teaching Creative Story Writing In (Eds., Janice Bland and Christiane Lütg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2004) Language and

This project aims to cover a range of learning targets and objectives in the Knowledge, Interpersonal and Experience Strands/Dimensions, languag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 Among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for ELEKLA,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literary competen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attitudes specific to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Among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for ELEKLA,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literary competen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attitudes specific to language and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