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預防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組合式照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預防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組合式照護"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預防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組合式照護

盛望徽1,2  陳宜君1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1內科部 2感染管制中心

摘 要

醫療院所落實感染管制是醫療品質提昇的重要指標。其中,血流感染是常見且重要的院 內感染,而主要為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雖然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提供了醫療上的需求,卻 也相對提高了不必要的感染,如注射部位的感染與合併症,如靜脈炎、心內膜炎等。中心導 管相關血流感染確實可造成醫院醫療資源花費及住院日數延長。為減少病人發生醫療照護相 關感染,醫療人員與病患應致力參與及推動相關預防措施,採取執行組合式照護 (bundle care) 措施以改善執行品質。根據目前的實證研究,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central-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的組合式照護措施,應包括:選擇適當部位置入導管、手部 衛生 (hand hygiene)、最大無菌面防護 (maximal sterile barrier precautions)、使用含 2% 氯弧 (chlorhexidine) 的酒精性消毒劑消毒皮膚、每日評估儘早拔除不需要之中心導管等五項重要 措施,若執行上述措施但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仍未下降時,則可考慮使用含氯弧的敷料 做傷口覆蓋或置放含有抗菌材質中心導管等。醫療院所推行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組合式照 護,首先應進行所有中心導管醫療照護團隊人員之教育,包括:導管置放適應症及對推行組 合式照護之共識、無菌操作技術遵守及導管維護。此外醫療高層經營管理者必需對組合式照 護認知及提供適當資源支持,並有感染管制單位專業人員的監測及回饋,才能有效減少中心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達到零感染容忍率的目標。實證醫學也顯示應用此組合式照護可以有效 降低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醫療人員應了解及持續落實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以確保病人安 全、提昇醫療品質。

關鍵詞: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Central-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組合式照護

(Bundle care)

手部衛生

(Hand hygiene)

最大無菌面防護

(Maximal sterile barrier precautions)

氯弧

(Chlorhexidine)

引言

中心導管已是目前各醫療機構內不可避免 的醫療處置,通常用於給藥、腸道外靜脈營養 輸液的給予、靜脈輸液及提供危急病人血管內

動力狀態的監測。然而中心導管雖然提供有效 的治療途徑,同時也使細菌得以避開人體正常 皮膚的防禦機制,直接侵入組織並進入血管內 造成感染。中心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是常見且 重要的醫療照護感染,根據統計,美國的加護

聯絡人:盛望徽 通訊處: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七號 台大醫院內科部

(2)

病房每年約有 1 千 5 百萬中心導管置放日數,

8 萬人次發生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1-3,發生 中 心 導 管 相 關 的 血 流 感 染 病 人 之 死 亡 率 約 為 12% 至 25%,平均每發生一件導管相關血流感 染所需額外醫療花費約為 3 萬 4 千美金至 5 萬 6 千美金,估計因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需延長住 院 5 至 20 天,每年有 23 億美金醫療資源花費 用於治療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產生之疾病,對於 病患的傷害以及醫院的損失更難以估計3,然 而研究估計,約有 50% 的中心導管相關的血流 感染是可以預防的4。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因各 研究的不同型式導管及宿主因素,感染率及感 染微生物型態而有差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確實可造成醫院醫療資源花 費及住院日數延長2-5。台灣疾病管制局的監測 資料 (Taiwan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System) 顯示,台灣最常見的醫療照護相關感 染 部 位, 包 括 泌 尿 道、 血 流、 及 下 呼 吸 道 感 染,約佔所有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 85%,估計 其中有 70% 以上與侵入性導管的使用相關6 其 中, 血 流 感 染 是 台 灣 醫 學 中 心 加 護 病 房 最 常 見 且 重 要 的 院 內 感 染, 主 要 為 中 心 導 管 相 關血流感染 (central-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台灣本土的資料亦顯示每 發生一件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約需額外醫療花費 15 萬台幣,約需延長住院 16 天,此數據不論在 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並無差異5。為減少病人發 生疾病、減少醫療費用支出以及避免醫療糾紛 產生,醫療照護提供者、醫療保險業者、品質 監測單位、病人團體應共同致力參與血流感染 預防措施,減少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有 效 的 感 染 預 防 計 畫 之 目 標 是 希 望 能 完 全消除所有病人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為了達 到此零感染的目標,國內外針對侵入性導管相 關之醫療照護相關感染,近年來已經建立具實 證基礎之指引及臨床證據,然而醫療照護人員 對 指 引 措 施 的 瞭 解 及 遵 從 性 仍 需 持 續 推 動改 善。除了病人本身內因性無法改變的因素外,

醫療院所應考量醫療設備、技術及環境以及人 員相關因素,積極檢討改善,以提昇醫療品質 及落實病人安全。「組合式照護措施」(bundle

care) 的 概 念 首 先 由 Pronovost 等 人 提 出7, 他 在美國密西根州醫院 103 個加護病房所進行的 Keystone ICU project,包含:選取適當的置入 部位 (optimal catheter site selection)、手部衛生 (hand hygiene)、使用 2% 酒精性氯弧消毒病人皮 膚 (2% alcoholic chlorhexidine skin antisepsis)、

最大無菌面防護 (maximal sterile barrier precau- tions) 及每日評估是否拔除導管 (daily review of line necessity),檢視其對預防中心導管相關血 流感染發生的成效。結果在推行 3 個月後,中 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率由每 1000 導管使 用日 2.7 個案降至 0,且在推行後 18 個月仍維 持中位數為 0,發生率的平均值則由介入前的 7.7/1000 降至措施推行後 18 個月的 1.4/1000,

顯示落實此具實證基礎的重要感染管制策略,

的確可以降低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7 因此美國疾病管制局 2011 年公佈中心導管相關 血流感染預防指引8,提供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 染組合式照護(CLABSI bundle care)措施,以 此研究結果,建議以選擇適當部位置入導管、

手部衛生、鋪設最大無菌面、使用酒精性氯弧 消毒劑、儘早拔除不需要之導管等五大措施,

做為減少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重要項目。

美國健康照護促進協會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s) 亦為相同建議9,10,若已使用上 述五大標準措施仍無法降低中心導管血流感染 時,可依實際需要考慮使用含有抗菌成分或抗 生 素 材 質 之 中 心 導 管 或 有 氯 弧 成 分 之 敷 料 覆 蓋 或 全 身 擦 澡, 以 減 少 中 心 導 管 相 關 血 流 感 8-11

本文

病 人 安 全 是 醫 療 照 護 品 質 之 重 要 目 標,

其中減少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為醫療院所確保病 人安全的首要議題,醫院住院病人因為疾病嚴 重度複雜,需要中心導管提供靜脈藥物、輸液 營養補充或監測生理數值變化,然而使用中心 導管可能發生血流感染。為了預防中心導管相 關血流發生,以下摘要實證建議的中心導管組 合式照護,提供醫療機構推行臨床應用實證參 12。藉由醫療人員落實預防措施,提供給病

(3)

人更安全的照護,能有效降低中心導管相關血 流感染,以提升導管照護的效益。

中心導管定義

中 心 導 管 定 義 係 指 用 於 注 入 輸 液 (infu- sion)、抽血或監測血液動力學 (hemodynamic),

且有導管內腔 (lumened) 之血管內導管 (intravas- cular cather),其管路末端須位於或接近心臟或 主要血管 (great vessel)。所謂主要血管包括:主 動脈 (aorta)、肺動脈 (pulmonary artery)、上腔靜 脈 (superior vena cava)、下腔靜脈 (inferior vena cava)、頭臂靜脈 (brachiocephalic veins)、頸內 靜脈 (internal jugular veins)、鎖骨下靜脈 (sub- clavian veins)、外髂靜脈 (external iliac veins)、

及 總 股 靜 脈 (common femoral veins); 此 外,

新生兒的臍動脈 / 臍靜脈也是屬於主要血管。

如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wan-Ganz、double lumen (temporal)、double lumen (permanent);

而若 Port-A 置入終端接近中心血管,或 arterial line 是用於監測血液動力學或抽血且管線長達主 動脈者,可列為中心導管。

教育、訓練及人員配置

所 有 參 與 中 心 導 管 置 放 及 導 管 照 護 之 醫 療照護人員都應接受相關教育,包括有關中心 導管之置放適應症、導管置放和導管照護之正 確程序,以及各項避免發生中心導管相關血流 感染之感染管制措施。只有接受過中心導管置 放及導管照護完整訓練之醫療照護人員,才能 執行中心導管之置入及照護作業。觀察性研究 顯示,病房護理人員流動率太高或護師人力不 足,均會增加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13,14。因 此,適當的病房護理人力配置,也是影響此組 合式照護重要因素。

手部衛生及無菌操作

研究證實手部衛生是預防醫療相關感染最 簡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15,置放中心導管的 手部衛生可包括抗菌消毒液濕洗手或是酒精性 乾洗手。世界衛生組織 2009 年制定醫療照護機 構的手部衛生指引,洗手五個重要時機包括:

接觸病人前、接觸病人前、接觸病人環境、暴 觸病人體液風險後、執行清潔 / 無菌操作技術 16。在碰觸導管置入部位前、後應進行手部 衛生,另於執行血管導管置入前後、更換、處 理、維護或蓋上紗布敷料前後也一樣需要執行 手部衛生。除非採用無菌技術,否則導管置入 部分於消毒後不可以再碰觸。除手部衛生外,

需配合良好無菌技術的執行,才可預防中心導 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中心導管置放與照護 時須以無菌技術操作,置放中心導管時應戴無 菌手套,當以導引線更換導管時,在拿取新導 管前,應先更換新的無菌手套。更換血管導管 敷料時,需戴清潔或無菌手套。

最大無菌面防護

最 大 無 菌 面 指 置 放 導 管 者 需 配 戴 髮 帽、

口罩、無菌衣及無菌手套,而被置放者則需鋪 設從頭到腳全身的無菌覆面,僅在置入導管處 有一個小的開口。研究顯示將置放中心導管時 實行最大無菌面與局部鋪設無菌面兩組相比,

發現當病人使用最大無菌面鋪設時,其中心導 管發生病原菌移生或感染的機率明顯減少17 因此在置入中心導管、周邊靜脈置入中心導管 或以導引線更換導管時,應使用最大無菌面防 護,使用的用品應包括髮帽、口罩、無菌手術 衣、無菌手套,以及從頭至腳覆蓋病人全身的 無菌鋪單。

使用含氯弧

(chlorhexidine)

酒精性 消毒液進行皮膚消毒

置放中心導管屬於侵入性醫療措施,會破 壞人體皮膚的完整性,若未正確的執行消毒,

很容易將皮膚菌落帶入無菌腔室進而引起血流 感染。正確的消毒程序為:先執行皮膚注射部 位的清潔,再選用適當的消毒劑施予適當的力 度執行皮膚穿刺部位的消毒,其消毒範圍應完 整無縫隙,等待消毒液自然乾燥後再執行置放 導管,在導管照護時,亦可使用含大於 0.5% 至 2% 氯弧酒精性消毒液進行管口消毒,惟需要注 意病人是否有對氯弧過敏反應,以及避免黏膜 碰觸傷害。研究顯示含氯弧酒精性消毒液與優

(4)

碘相比,可以減少ㄧ半的導管病菌移生率或血 流感染率,且氯弧酒精性消毒液不易受有機物 ( 如血液、膿液等 ) 影響其消毒作用18,19。但對 有氯弧酒精性消毒液使用上有禁忌症 ( 如過敏或 年齡小於 2 個月 ) 的病人,可以使用 70% 的酒 精或含酒精的優碘替代8-10。因此,更換敷料或 重新置入中心導管時應使用含大於 0.5% 氯弧酒 精清潔及消毒皮膚,減少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 染。然而,對進行皮膚消毒及預防中心導管相 關血流感染,是否以使用含酒精性氯胍會優於 含酒精性優碘,兩者之間的比較目前尚未有具 體實證文獻。且有關氯胍使用於 2 個月以下嬰 兒的安全性及效果目前尚未有定論。這些消毒 劑,在使用時應充分地留置在消毒部位,並等 待乾燥後才可執行注射。

選擇適當部位置入血管導管

中 心 導 管 常 見 的 置 入 部 位 包 括 鎖 骨 下 靜 脈、頸靜脈及股靜脈,而其中以股靜脈腹股溝 處的皮膚菌量數為最高,因為導管置入部位的 菌量多寡與後續發生的血流感染有關,因此應 盡量避免置放導管於股靜脈20,但若病人過度 肥胖,如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大於 28.4 Kg/m2、嬰幼兒、有氣胸或其他安全性考慮 之前提下,則可評估是否置放於股靜脈8-10。美 國疾病管制局預防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指引 中,建議最適當置放中心靜脈導管的位置依次 為:鎖骨下靜脈、頸靜脈、股靜脈。因此醫療 人員將置放中心靜脈導管前,應先評估置放在 建議部位的風險與益處,以減少感染及操作方 面併發症 ( 如氣胸、動脈穿刺、靜脈狹窄、血氣 胸、血栓、空氣栓塞等因素 )。為了減少插管次 數及操作技術方面併發症發生,使用超音波引 導亦能有效執行中心靜脈導管置放,當無法保 證以無菌技術置放導管時 ( 如緊急醫療處置時插 入導管 ),應儘快在 48 小時內更換該導管。

每日照護及評估是否移除導管

中心導管應每日檢視傷口是否紅腫,若敷 料發生潮濕、鬆散或變髒需立即更換。若無上 述情形,可以減少敷料更換頻率為每 2 天更換

導管紗布敷料或每 7 天更換無菌透明敷料,並 需注意無菌操作及維持輸液系統密閉性。延長 中心導管的置放天數是造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重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建議應「每天」評估 導管的留置是否仍有符合置放導管的適應症,

若不符合則應儘早拔除。中心導管留置的適應 症,包括:輸注高濃度或高危險性的藥物、血 液動力學監測、急救處置、血液透析、體液置 換、心律不整治療或週邊導管困難置放等21 不需為了預防感染而常規更換中心導管,但若 有臨床感染症狀,或不需再使用中心導管時,

應 立 即 移 除 導 管, 也 不 要 使 用 導 引 線 (guide wire) 更換疑似感染的中心導管,應該從無感染 部位重新置放新的導管。

回饋、鼓勵及稽核

定 期 執 行 各 項 導 管 相 關 之 稽 核, 並 定 期 將評核的成績回饋給相關單位人員及主管,使 臨床人員也能瞭解其缺失及需改善的地方,除 了通報主管獲得臨床醫療人員的重視外,提供 實質利益的鼓勵也是推動醫療人員落實組合式 照護的助力,如舉辦競賽並提供獎勵。對於導 管置入及照護相關人員提供正確認知教育及監 督實際操作的遵從性,需要定期評估及適當回 饋。利用評核表實際觀察置放及照護中心導管 的過程,以查核是否落實組合式照護措施,是 推動組合式照護初期必需之事項,最後分析評 核結果,針對置放及照護過程及感染率進行正 向回饋檢討改善,也能有效驅動醫療人員對組 合式照護之遵從性22

結語

實證醫學可使醫療品質在有限資源下提供 最佳照護,應用組合式照護確實可降低中心導 管相關血流感染、減少病人住院天數及節省醫 療費用。為了確保病人安全,提昇醫療照護品 質,醫療人員應充分了解及持續落實相關感染 控制措施。

參考文獻

1. Stone PW, Hedblom EC, Murphy DM, Miller SB. The eco-

(5)

nomic impact of infection control: making the business case for increased infection control resources. Am J Infect Control 2005; 33: 542-7.

2. Perencevich EN, Stone PW, Wright SB, Carmeli Y, Fisman DN, Cosgrove SE. Raising standards while watching the bottom line: making a business case for infection control.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7; 28: 1121-33.

3. Edwards JR, Peterson KD, Banerjee S, et al. National Health- care Safety Network (NHSN) report: Data summary for 2006 through 2008, issued December 2009. Am J Infect Control 2009; 37: 783-805.

4. Harbarth, S. The preventable proportion of nosocomial infec- tions: an overview of published reports. J Hosp Infect 2003;

54: 258-66.

5. Sheng WH, Wang JT, Lu DC, Chie WC, Chen YC, Chang SC. Comparative impact of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on medical cost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outcome between community hospitals and medical centres. J Hosp Infect 2005;

59: 205-14.

6. 疾病管制局院內感染監視通報系統.2015年傳染病統計 暨監視年報http://www.cdc.gov.tw/downloadfile.asp.htm.

(accessed on January 20, 2015).

7. Pronovost P, Needham D, Berenholtz S, et al. An interven- tion to decrease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the ICU. N Engl J Med 2006; 355: 2725-32.

8. O’Grady NP, Alexander M, Burns LA,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1. http://

www.cdc.gov/hicpac/BSI/BSI-guidelines-2011.html.

9. Marschall J, Mermal LA, Classen D, et al. Strategies to prevent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cute care hospitals.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8; 29:

S22-S30.

10. How-to Guide: Prevent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LABSI). Cambridge, MA: Institute for Health- care Improvement; 2012. (Available at www.IHI.org) 11. Dixon JM, Carver RL. Daily chlorohexidine gluconate bathing

with impregnated cloths results i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m J Infect Control 2010; 38: 817-21.

12. 姜秀子、李聰明、莊銀清等:美國疾病管制中心2011年 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之預防措施指引中譯。感控雜誌 2012; 22: 175-88.

13. Alonso-Echanove J, Edwards JR, Richards MJ, et al. Effect of nurse staffing and antimicrobial-impregna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on the risk for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3; 24: 916-25.

14. Robert J, Fridkin SK, Blumberg H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ursing staff on 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 rates in a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0; 21: 12-7.

15. Chen YC, Sheng WH, Wang JT,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limi- tations of hand hygiene promotion on decreasing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s. PLoS ONE 2011; 6: e27163.

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 WHO. 2009. http://whqlibdoc.

who.int/publications/2009/9789241597906_eng.pdf.

17. Raad II, Hohn DC, Gilbreath BJ, et al. Preven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by using maximal sterile barrier precautions during insertion. Infect Control Hosp Epi- demiol 1994; 15: 231-8.

18. Maki DG, Ringer M, Alvarado CJ. Prospective randomised trial of povidone-iodine, alcohol, and chlorhexidine for pre- vention of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central venous and arte- rial catheters. Lancet 1991; 338: 339-43.

19. Chaiyakunapruk N. Chlorhexidine compared with povidine- iodine solution for vascular catheter-site care: a meta-analy- sis. Ann Intern Med 2002; 136: 792-801.

20. Lorente L, Jimenez A, Iribarren JL, et al. Microorganisms responsible for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according to the catheter site. Crit Care Med 2007;

35: 2424-7.

21. Taylor RW, Palagiri AV.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ncise definitive review. Crit Care Med 2007; 35: 1390-6.

22. Rosenthal VD, Guzman S, Pezzotto SM, Christopher JC.

Effect of an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 using education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on rates of intravascular device-asso- 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Argen- tina. Am J Infect Control 2003; 31: 405-9.

(6)

Prevention of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are Bundle

Wang-Huei Sheng1,2, and Yee-Chun Chen1

1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2

Infection Control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Taipei, Taiwan

Implementation of infection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medical quality, while the 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is a common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Surveillance data from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 of United States estimated 15 million central catheter placement days and 80,000 CLABSI episodes annually. Patients with CLABSI had mortality rate of 12% to 25%.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ublished CLABSI bundle care in 2011, included five elements of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site for catheterization, hand hygiene, chlorhexidine disinfectant, maximal sterile barrier precautions, and remove unnecessary catheter earlier. All members should receive education include indications for catheter placement and consensu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bundle care, compliance with aseptic techniques and daily catheter care. In addition, the leaders must provide appropriate resources to support performance, professionals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LABSI.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hows that use of bundle ca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LABSI.

All staff should be aware of and continue to implement the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to ensure patient safety and improvement of quality. (J Intern Med Taiwan 2017; 28: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e end, observations are includ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 Guang Shan’s monastics in Hong Kong, Fo Guang Shan’s various branch temples (or centers) in Hong Kong, and

• A language in ZPP has two Monte Carlo algorithms, one with no false positives and the other with no

•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arts elements into the junior forms in preparation for LA el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for

• Content demands – Awareness tha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weather is different and we need to wear different clothes / also culture. impacts on the clothing

• Examples of items NOT recognised for fee calculation*: staff gathering/ welfare/ meal allowances, expenses related to event celebrations without student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Hong Kong Schools – Evidence of Performance” published in 2002, a suggested list of expected evidence of performance is drawn up for

We propose a primal-dual continuation approach for the capacitated multi- facility Weber problem (CMFWP) based on its nonlinear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 (SOCP) reformulation.. Th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