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8-2410-H-006-102- 執 行 期 間 : 98 年 08 月 01 日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陳益源 計畫參與人員: 學士級-專任助理人員:廖凱蘋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莊秋君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李吟臻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李淑如 報 告 附 件 : 國外研究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研究心得報告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9 年 12 月 30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計畫名稱: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

新世界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 98-2410-H-006-102

執行期間:

98 年 8 月 1 日至 99 年 8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畫主持人:陳益源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

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

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

查詢

中 華 民 國 99 年 12 月 30 日

(3)

一、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摘要】

本計畫為主持人國科會專題研究「越南李文馥的北使經歷及其與中國文學之關係」 (97-2410-H-006-072)之延續性計畫,因為我們發現李文馥(1785~1849)不僅北使中 國時曾兩度到過澳門(1833、1836),在此前後,他還出使過小西洋(1830)、新加坡(1831、 1834、1840)、呂宋(1832)等地;除了李文馥之外,還有鄧文啟、何宗權、潘清簡等 著名的越南外交官,他們也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漢文學作品,分別記下了當年英國、葡 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人在東亞地區活動的真實面貌。 越南關於此類記錄「在東方遇見西方」的漢文學,特別集中在1830年代阮朝明命皇 帝時期。彼時西方文化透過海峽殖民勢力大舉傳至東方,在這傳統與現代交替的重要時 刻,越南與東亞各國一樣也都面臨東西方文化交會與衝突的新處境,越南阮朝使節於此 扮演著關鍵且艱鉅的角色,他們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正是我們認識東亞人文傳統與文 化動力不可或缺的一環。本計畫掌握越南阮朝(1802~1883)使節出使外國的第一手漢 文學資料,包括李文馥的《西行詩紀》、《西行見聞紀略》、《東行詩說草》、《鏡海續吟》, 鄧文啟的《洋行詩集》,何宗權的《洋夢集》,以及潘清簡的《巴陵草》等等,深入探討 他們為何奉派到澳門、菲律賓、新加坡、雅加達、馬來西亞,甚至遠至印度加爾各答? 而他們在東亞地區遇見西方文明,面對整個東亞「別成西洋一世界」時,又有何特殊的 心理感受? 關鍵詞:越南、域外漢學、李文馥、鄧文啟、何宗權、潘清簡

(4)

【Abstract】

This project is the continuous project of 97-2410-H-006-072 project. We discover that when Li WenFu ( 1785-1849) served as an envoy abroad, before coming Macao twice in 1833, 1836, he already went to Lesser Western Ocean (1830), Singapore ( 1831, 1834, 1840) and Philippines (1832). Going with him were The Vietnamese famous envoys, such as Zheng WenQi, He ZongQuan, Pan QingJian. They used Chinese to write down a lot of valuable papers about what England, Portugal, Spain, Netherland really did in East Asia at that time. This kind of how-the-East-met-the-West Chinese - written literature is among the period of Ming Ming Emperor of Nguyen Dynasty in 1830 era. At that time,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Colonial forces spread to the East, Vietnam as the other countries in East Asia had to face the new situation –the intersection and conflict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At that time, Vietnamese envoys with their Chinese - written work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us acknowledging the East Asia traditional humanity and cultural motive power. We now have the initial documents that are their Chinese –written works during their trips to Macao, Philippines, Singapore, Jakarta, Malaysia, and even Calcutta of India, for example “Xi xing shi ji", “Xi xing jianwen jilue", “Dong xing shi shuo cao", “Jing hai xu yin"of Li WenFu, “Yang xing shiji"of Zheng WenQi, “Yang meng ji"of He ZongQuan, “Baling cao"of Pan QingJian, so on. We want to find out why they had to go there and what they thought when they faced the absolutely differentWestern world. We all believe that “How the East met the West? - Discovering the East Asia new world in 1830 era Vietnamese Chinese - written Literature"Project will provide us new valuable documents and a new approach to complete Chinese oversea Studies Research.

Keywords:Vietnam, Oversea Chinese Studies, Li WenFu, Zheng WenQi, He ZongQuan, Pan QingJian

(5)

二、報告內容

(一)前言

筆者自從1988 年完成《剪燈新話與傳奇漫錄之比較研究》之後,先後主持「中越金雲翹傳之比較 研究」(1998)、「漢喃研究院所藏越南漢文小說及其與中國小說之關係」(1999)、「蔡廷蘭及其海南雜 著之調查、翻譯與研究」(2002)、「越南漢文學與民俗文化」(2007)等專題研究計畫;出版《王翠翹 故事研究》(2001,台北:里仁書局;2004,河內:勞動出版社)、《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2006,台 北:里仁書局)、《中越漢文小說研究》(2007,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召開「中越漢文學學術研討 座談會」(2006,河內);主編《東亞文化研究》第七輯《越南漢文小說研究專號》(2005,香港:東亞 文化出版社)、《2007 東亞漢文學與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台北:樂學書局)等, 始終沒有離開越南漢文學的研究。 19 世紀越南使節以漢文寫作的詩文作品,是早該被注意卻未受注意的領域,筆者已完成並發表〈周 遊列國的越南名儒李文馥及其華夷之辨〉、〈越南李文馥(1785~1849)筆下十九世紀初的亞洲飲食文 化〉等論文,同時執行國科會「越南李文馥的北使經歷及其與中國文學之關係」研究計畫,深入耕耘 台灣的越南漢文學研究過去所未曾開拓的新領域,是以「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 的東亞新世界」為題,希望能一窺1830 年代初期越南使節眼中的東亞新世界。

(二)研究目的

2007 年 8 月 1 日起,本人得到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的補助,開始執行「越南李文馥的北使經歷及 其與中國文學之關係」(NSC 97-2410-H-006-072),在漢喃研究院鄭克孟院長、阮氏銀研究員,文學研 究院潘仲賞院長、陳海燕研究員,文化研究院阮春徑院長、阮翠鸞研究員,河內國家大學東方學系阮 文康主任、陳竹灕講師等協同研究人員的大力支持,以及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郭蓮花博士、馬來亞大 學中文系蘇慶華教授的協助之下,已完成李文馥河內西湖故居及其後裔(李克恭等人)的調查,並確 定李文馥出使外國的次數,至少有 11 趟,足跡遍及今日的菲律賓(呂宋)、新加坡、馬來西亞(馬六 甲、檳城)、孟加拉、印度(加爾各答)和中國(含澳門租界)等許多國家和地方,跟當年的外國人(中 國人、南洋土著,和殖民東方的英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均有接觸,寫下了十幾部詩文集,是 我們認識1830 年代東亞新世界的珍貴素材。 事實上,越南出使外國而在東方遇見西方者,尚不只李文馥一人,鄧文啟、何宗權、潘清簡等著 名的越南外交官,他們也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漢文學作品,分別記下了當年英國、葡萄牙、西班牙、 荷蘭等國人在東亞地區活動的真實面貌。 回顧越南王朝頻繁派遣使節出使東亞地區或者途經南洋之舉,始於阮世祖嘉隆皇帝(1808~1819) 而盛於阮聖祖明命皇帝(1820~1840),彼時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列強挾帶西方科技文 明,已開始海峽殖民數十年,整個東亞已成一個新世界,印度洋已成小西洋。本計畫進行研究的越南 漢文學作品,它們的作者主要都是 1830 年代奉明命皇帝之命出使的外交官,這些使節們才一離開越 南,就在鄰近的南洋島國乍見原本遠在萬里之外的西方文化,經常流露出許多驚奇,卻又不無鄙夷的 眼神。這批越南漢文學作品的深入研究,可提供許多重要的新材料與新視角,充實域外漢學研究的內 涵。

(6)

(三)文獻探討

台灣對於越南漢學一向保持高度的關注,早在 1950 年代,即有郭廷以等著《中越文化論集》(台 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 年 4 月)的出版,與《中越詩史》(收入彭國棟著《中越緬泰詩 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 年 4 月)的編撰;1960 年代,鄔增厚、陳以令則分別撰 述過〈越南的漢學研究〉,介紹越南漢學各期的發展,以及當年南越漢學研究的實況(鄔增厚〈越南的 漢學研究〉,載於陶振譽等著《世界各國漢學研究論文集》,台北:國防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1962 年9 月,頁 75~93;陳以令〈越南的漢學研究〉,載於宋晞、權得周等著《世界各國漢學研究論文集》 第二輯,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 年 1 月,頁 41~53。);1970~1980 年代,又有 胡玄明《漢字對越南文學之影響》(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年)、陳光輝《越 南喃傳與中國小說關係》(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 年)、釋德念(胡玄明)《中國 文學與越南李朝文學之研究》(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79 年 4 月)、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 影響》(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 年 4 月)、鄭永常《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台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7 年 4 月)等專著問世。 尤其自1987 年《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七冊十七部(陳慶浩、王三慶教授主編,由法國遠東 學院出版、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87 年 4 月)、1992 年《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五冊十五部(陳 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的《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同上,1992 年 11 月。)整理出版,在台灣 帶動了越南漢文小說研究的風氣,有學位論文如陳益源《剪燈新話與傳奇漫錄之比較研究》(台北:中 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後來修訂出版,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年 7 月;該書 又由越南文學院范秀珠、陳冰清與漢喃院阮氏銀譯成越文,由河內的文學出版社發行,2000 年 2 月)、 林翠萍《搜神記與嶺南摭怪之比較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以及有關 的研討會如「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中國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等(詳參陳益源〈越 南漢文小說在臺灣的出版與研究〉,2006 年河內「『越南文學在國際與漢文化區的交流』國際研討會」 論文,收入陳益源《中越漢文小說研究》,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2007 年 1 月,頁 229~242)。 進入21 世紀,近七、八年來越南漢學研究在台灣仍方興未艾,《越南漢喃銘文匯編》(毛漢光、鄭 阿財、潘文閣總主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2 年 5 月)、《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越南漢喃 文獻目錄提要補遺》(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 12 月; 《補遺》,劉春銀、林慶彰、陳義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4 年 12 月。) 的編纂,《越南史論――金石資料之歷史文化比較》(耿慧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4 年 3 月。) 的出版、「漢文化的傳播與演變之考察研究――以近百年來北越民俗為中心」專題研究計畫(鄭阿財主 持,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補助,執行期限:2002 年 7 月~2005 年 6 月。)的執行,以及新生代 越南留台學生陳竹灕《胡春香漢喃詩及其女性意識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陳氏美香《越南阮廌自然詩研究》(同上,2008 年)等學位論文的撰述,都是可觀的成果。

(四)研究方法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的研究方法,將採用「文獻搜集」、 「實地考察」雙管齊下的方式,全面搜集李文馥、鄧文啟、何宗權、潘清簡以及其他多位越南外交官 的漢文學作品暨有關的史料文獻,並配合必要的實地考察,重回現場,加以深入研究。

(7)

在文獻搜集方面,現有越南使節漢文學之作品主要藏於越南社會科學院之漢喃研究院圖書館(另 外,文學研究院圖書館,文化研究院圖書館,以及越南國家圖書館、河內國家大學圖書館亦偶見珍藏), 這些相關文獻,均需眼見為憑,不宜輾轉假借第二手資料,以免以訛傳訛。 在實地考察方面,倘若條件允許,應盡可能去到越南這批使者所前往的當地,包括中國澳門以及 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以便實地印證他們作品中的所見所聞,並於當地訪尋佚書與 地方文史資料中的相關記錄,這將會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五)結果與討論

在國科會的補助與漢喃研究院、越南文學研究院多位越南文學專家的大力幫忙之下,「在東方遇見 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研究計畫經過一年多的執行,已搜集了李文馥、鄧文 啟、何宗權、潘清簡等人的漢文學作品(兼及與本研究計畫主題相關之喃字著作)暨有關的史料文獻。 這些1830 年代越南外交官的漢文學作品及其所述及的東亞出使行程,依年代先後為: 1. 李文馥及其《西行詩紀》、《西行見聞紀略》(1830) 【越南→新加坡→馬六甲→檳城→孟加拉→加爾各答】 2. 鄧文啟及其《洋行詩集》(1830) 【越南→新加坡→雅加達】 3. 何宗權及其《洋夢集》(1832) 【越南→新加坡→雅加達】 4. 潘清簡及其《巴陵草》(1832) 【越南→新加坡→雅加達】 5. 李文馥及其《東行詩說草》(1832) 【越南→菲律賓】 這些作品不僅已全數著手整理,打字校勘,同時對照各種史料文獻,詳細考察這些越南外交官, 在其漢文學作品內述及之各趟出使行程中所經歷的人、事、時、地、物。 此外,本計畫還完成並發表以下二篇期刊論文: 1. 〈越南漢文學中的東南亞新世界──以 1830 年代初期為考察對象〉,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第27 卷第 1 期,總第 121 期(深圳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 年 1 月),頁 119~125。 2. 〈越南潘佩珠與日本、中國之深厚關係──以潘佩珠對於西方建國英雄事蹟的吸收與轉化為例〉, 載《漢學研究學刊》第1 期(吉隆坡:馬來亞大學中文系,2010 年 10 月)頁 119~141。 本計畫在越南使節李文馥、鄧文啟、何宗權、潘清簡等人的漢文學作品文獻搜集方面,經訪查越 南社會科學院之漢喃研究院圖書館、文學研究院圖書館、文化研究院圖書館、越南國家圖書館、河內 國家大學圖書館、胡志明人文社會大學圖書館、胡志明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胡志明市立圖書館後,幾 已全數掌握。關於1830 年代越南外交官《漢文作品集》的編纂工作,則已達到預期目標,日後當出版 公諸於世。

(8)

在實地考察方面,本人在計畫執行期間,實際走訪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地, 對於印證越南漢文學作品中所敘的內容,極有幫助。 透過文獻搜集、實地考察雙管齊下的研究方法,本人在已發表的論文中,具體說明了在1830 年代 越南外交官眼中東亞地區的外交關係、貿易狀況,以及社會制度、歷史地理、宗教人文乃至風俗民情 等各方面的寶貴資訊,對於我們深入認識當時在東西文化衝擊下所形成的東亞新世界,大有裨益。 李文馥、鄧文啟、何宗權、潘清簡等越南諸名臣,都是因為「坐事削職」、「以譴落職」、「以事獲 譴」而被發配海外効力的戴罪之身,他們在性命攸關之際,被迫投向海洋,接受身心同受煎熬的考驗, 撐不下去者可能命喪異域(如鄧文啟),挺得過來的倒也從此眼界大開,因為他們都親眼見證到強勢的 西方文化入侵東方,整個東亞已「別成西洋一世界」。如果我們要深刻了解這些越南文人名臣的生平、 思想與文學成就,關於他們這段特殊的出使經歷與心理轉折,自是不可或缺。 事實上,當我們以1830 年代初期越南漢文學作品為考察對象,所看到的東南亞的新世界是一種面 貌,倘若我們再把考察的對象放大到1860 年代法國佔領越南南圻土地之後的話,可以發現嗣德十六年 (1863)潘清簡、范富庶、魏克憻出使富浪沙(法國)、衣坡儒(西班牙)所寫《西浮日記》所記錄三 十年後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其情其景已又成一更新的世界,這是本人搜集並閱讀大量文獻,結合實 際走訪各地所得後的研究收穫,相信也是台灣的越南漢文學研究未來值得繼續開拓下去的領域之一。

(六)主要參考文獻

[1] (越南)李文馥,《回京日記》,抄本藏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VNv.217。 [2] (越南)李文馥,《西行見聞紀略》,抄本藏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A.243。 [3] (越南)李文馥,《西行詩記》,抄本藏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A.2550。 [4] (越南)李文馥,《李文馥遺文》,抄本藏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A.2502。 [5] (越南)李文馥,《李克齋粵行詩》,抄本藏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VHv.184。 [6] (越南)李文馥《東行詩說草》,抄於《李克齋粵行詩》,抄本藏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VHv.184。 [7] (越南)李文馥,《使程誌略草》,抄本藏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A.2150。 [8] (越南)李文馥,《周原雜詠草》,抄本藏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A.1188。 [9] (越南)李文馥,《閩行雜詠》,抄本藏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A.1291。 [10] (越南)李文馥,《鏡海續吟》,抄本藏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A.303。 [11] (越南)鄧文啟,《洋行詩集》,鄧文啟抄於《華程略記》,抄本藏於河內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 VHv.218, [12] (越南)何宗權《洋夢集》,抄於蘇珍《南行集》、《北行集》,抄本藏於河內漢喃研究院圖書館, 編號A.2367。 [13] (越南)何宗權《夢洋集》(《洋夢集》),抄本藏於河內漢喃研究院圖書館,A.307。 [14] (越南)何宗權《夢洋集》(《洋夢集》),抄本藏於河內漢喃研究院圖書館,VHv.1423。 [15] (越南)潘清簡,《巴陵草》,輯入潘清簡《梁溪詩草》卷十,雲水居刊本,嗣德二十九年(1876)。 [16] (越南)潘清簡、范富庶、魏克憻,《西浮日記》,抄本藏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A.100。 [17] (越南)潘佩珠,《潘佩珠年表》,抄本藏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編號VHC1725。 [18] (越南)潘叔直輯,《國史遺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1965 年 10 月)。 [19] (越南)章收編輯,《潘佩珠全集》(河內:順化出版社、東西方文學語言中心,2000 年)。 [20] (越南)華憑,《 李文馥 (17851849)》(升龍,1953 年)。

(9)

[21] 《大南正編列傳二集》(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所複印本)。 [22] 《大南實錄正編第二紀》(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所複印本)。 [23] 于在照,《越南文學史》(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1 年 12 月) [24] 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 年 4 月) [25] 宋晞、權得周等著,《世界各國漢學研究論文集》第二輯(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 1967 年 1 月) [26] 郭廷以等著,《中越文化論集(一)、(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 年 4 月)。 [27] 彭國棟著,《中越緬泰詩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 年 4 月)。 [28] 陶振譽等著,《世界各國漢學研究論文集》(台北:國防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1962 年 9 月)。 [29] 李文雄,〈潘清簡先生傳〉,收入《越南大觀》(堤岸:偉興印務局,1964 年 1 月),頁 57~58。 [30] 釋德念(胡玄明),《中國文學與越南李朝文學之研究》,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79 年 4 月。 [31] 陳慶浩、王三慶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年 4 月)。 [32] 鄭永常,《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年 4 月)。 [33] 陳慶浩、鄭阿財、陳義,《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年 11 月)。 [34]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12 月)。 [35] 梁志明,《東南亞歷史文化與現代化》(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5 月)。 [36] 劉春銀、林慶彰、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補遺》,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 題中心,2004 年 12 月。 [37] 陳慶浩,〈從新發現潘佩珠(1867-1940)的漢文小說談漢文化整體研究〉,收入王三慶、陳益源主 編,《2007東亞漢文學與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樂學書局,2007 年 12 月),頁 1-14。。 [38] 陳益源,〈越南李文馥(17851849)筆下十九世紀初的亞洲飲食文化〉,收入《第十屆中華飲食 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8 年 9 月),頁 113-124。 [39] 陳益源、阮氏銀,〈周遊列國的越南名儒李文馥及其華夷之辨〉,收入《越南儒教第二次國際學術 會議論文集》(河內:漢喃研究院,2009 年 1 月),頁 180-188。 [40] 黃子堅,〈李文馥與其《西行見聞紀畧》:一個越南儒家看東南亞海島〉,「2007 海洋文化國際學術 研討會」(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主辦,2007 年 11 月 2 日)。

(10)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項下赴國外(或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日期:98 年 9 月 1 日

一、國外研究過程

為了「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研究計畫之順利執行,有必要 實地考察越南外交官當年曾走過的地點,藉以求證於作品,更希望能在這些地方找到越南使節留下的 蛛絲馬跡。所以,本人於 2009 年 8 月 5~10 日前往馬來西亞,並安排了以下多處學術單位的訪問行程: (一)8 月 5 日 抵達吉隆坡。 (二)8 月 6 日 參觀馬六甲,實際走訪越南使節著作所敘地點。 (三)8 月 7 日 應邀於新紀元學院演講。 (四)8 月 8 日 應邀於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青年論壇擔任點評。 (五)8 月 9 日 前往馬來亞大學圖書館調查相關資料。 (六)8 月 10 日 中午班機返回高雄。

二、研究成果

赴馬來西亞訪問期間,分別與馬來亞大學中文系蘇慶華教主任、博特拉大學郭蓮花教授、新 紀元學院胡月霞主任等專家學者有所接觸,並在他們的協助之下,在馬來亞大學進行相關文獻的 搜集檢閱工作,並於馬六甲等地展開現場考察,可以說在文獻搜集與實地考察兩方面都有具體成 果。 尤為難得的是,透過演講與評點、交流,馬來西亞學者很訝異於我們台灣學者竟然比他們還 關心、了解離他們更近的越南,同為東南亞國家的馬、越之間連繫甚渺,此次出差訪問相信對於 未來推動東南亞地區國與國之間的漢學合作研究,是能產生積極作用的。

計畫編號

NSC 98-2410-H-006-102

計畫名稱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

出國人員

姓名

陳益源

服務機構

及職稱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出國時間

98 年 8 月 5 日至

98 年 8 月 10 日

出國地點

馬來西亞

(11)

三、建議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研究計畫之馬來西亞出差成 果,確實執行了本計畫中文獻搜集與實地考察之研究工作。在新紀元學院的演講以及應邀出席馬 來亞大學中文系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與星馬學者建立起暢通的學術合作管道,藉以加強學術交 流,這也對考察越南外交官在星馬地方的足跡,描繪出使路線,極有幫助。訪問馬來亞大學圖書 館,亦有斬獲。惟以考察行程過於緊湊,尚有待未來時間、經費更加充足之時,徹底調查各大圖 書館館藏,深入訪問越南外交官著作中的紀錄重點之地。

四、其他

承蒙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補助本計畫之赴馬來西亞之「國外差旅費」,本人始得以順利成 行,真正以實地考察 1830 年代越南外交官曾經走過之路,同時對加強台灣與馬來西亞的國際合作與學 術交流亦有貢獻,特此申謝!

(12)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項下赴國外(或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日期:99 年 2 月 20 日

一、國外(大陸)研究過程

為了順利執行「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研究計畫,本人於 2010 年 1 月 24~28 日前往越南河內,並安排了以下多處學術單位的訪問行程: (一)1 月 24 日 由高雄小港機場搭機前往越南河內。 (二)1 月 25 日 前往漢喃研究院,拜會鄭克孟院長,商議資料搜集與學術合作事宜。 (三)1 月 26 日 於漢喃研究院圖書館,查閱越南使節文獻資料。 (四)1 月 27 日 於越南國家圖書館等地繼續搜集越南使節文獻資料,並拜訪河內國家大學附屬之人文社會科學 大學阮金山副校長等人。 (五)1 月 28 日 自河內返回高雄。

二、研究成果

上述行程,本人得到了漢喃研究院、越南國家圖書館、河內國家大學附屬之人文社會科學大 學同仁的大力襄助,收獲頗為豐碩,尤其是在漢喃研究院圖書館、越南國家圖書館,親手檢閱許 多第一手的越南漢喃典籍,幾乎掌握了越南使節李文馥的所有著作(含同一著作的各種版本),殊 為難得。

三、建議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研究計畫之越南河內出差成果,有 助於本計畫之初步文獻搜集工作,藉由與越南學者商議台灣、越南雙邊學術合作事宜,亦有利於後續 正確解讀這些 1830 年代越南外交官所留下的漢文著作內容,乃至於利用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喃字文獻史 料。本人相信尚有更多與越南使節相關的著作未被發現,有待積極追蹤調查。

計畫編號

NSC 98-2410-H-006-102

計畫名稱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

出國人員

姓名

陳益源

服務機構

及職稱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出國時間

99 年 1 月 24 日至

99 年 1 月 28 日

出國地點

越南(河內)

(13)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項下赴國外(或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日期:99 年 04 月 15 日

一、國外(大陸)研究過程

本人曾於 2010 年 1 月 24~28 日前往越南河內,親閱漢喃研究院、越南國家圖書館、河內國家大 學附屬之人文社會科學大學等學術單位藏書。為了擴大「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 的東亞新世界」研究計畫搜集文獻之範圍,本人於 2010 年 3 月 15~19 日前往越南胡志明市,訪查位 於胡志明市之重要圖書館,並應邀於胡志明市人文社會大學文化學系、文學系演講。此次越南之行時 間、地點與行程安排如下: (一)3 月 15 日 由高雄小港機場搭機前往越南胡志明市。 (二)3 月 16 日 上午應邀於胡志明市人文社會大學文化學系演講。 下午前往胡志明市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蒐集越南漢籍資料。 (三)3 月 17 日 於胡志明市立圖書館等地調查相關資料。 (四)3 月 18 日 訪問胡志明市人文社會大學文學系。 (五)3 月 19 日 上午應邀於胡志明市人文社會大學文學系演講。 下午自胡志明市返回高雄。

二、研究成果

上述行程,本人得到了胡志明市人文社會大學文學系段黎江主任、文化學系陳玉添主任,以 及胡志明市人文社會大學圖書館、胡志明市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胡志明市立圖書館等同仁的大力 襄助,對於胡志明市越南漢喃書籍的保存狀況有了具體的了解,南方經濟比北方發達,但文化資 產仍不及北方河內。

計畫編號

NSC 98-2410-H-006-102

計畫名稱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

出國人員

姓名

陳益源

服務機構

及職稱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出國時間

99 年 3 月 15 日至

99 年 3 月 19 日

出國地點

越南(胡志明市)

(14)

三、建議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研究計畫之越南胡志明市出差成 果,確實有助於本計畫進一步的文獻搜集工作。在研討會中與越南專家學者充分交換意見,互享研究 心得,也讓本研究加入來自越南的學術觀點,確保不致於誤解文獻。惟台灣、越南的學術合作雖已見 雛形,但猶嫌不足,亟待更多關心越南的同好,共同參與。

四、其他

承蒙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補助本計畫之赴越南訪問的「國外差旅費」,本人始得以順利成 行,並圓滿達成任務,為 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之研究奠立根基,同時對台灣與越南的 國際學術交流有所貢獻,特此申謝!

(15)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0/12/30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 計畫主持人: 陳益源 計畫編號: 98-2410-H-006-102- 學門領域: 域外漢學總論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6)

98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陳益源 計畫編號: 98-2410-H-006-102-計畫名稱:在東方遇見西方—1830 年代越南漢文學中的東亞新世界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2 0 100% 博士生 1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1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2 2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1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17)

其他成果

(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一、赴國外(馬來西亞、河內、胡志明市)出差,除了搜集文獻、現場考察之 外,分別與馬來亞大學、博特拉大學、新紀元學院,以及越南胡志明市人文社 會科學大學文學系、文化學系、越南社會科學院之漢喃研究院、文學研究院, 與河內國家大學東方學系建立起深厚的情誼,有助於國際學術文化交流。 二、本人歷多年努力,並得益於此一專題研究計畫的襄助,2010 年既榮獲越南 社會科學院頒授「越南社會文化貢獻」勳章暨得獎證書,所著《越南漢籍文獻》 一書亦已於 2010 年 9 月通過專家審查,列入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域外漢 籍研究叢書」,2011 年上半年即將由北京中華書局正式出版,成果可觀。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18)
(19)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透過文獻搜集、實地考察雙管齊下的研究方法,本人在已發表的〈越南漢文學中的東南亞 新世界──以 1830 年代初期為考察對象〉(載於《深圳大學學報》第 27 卷第 1 期, 2010 年 1 月,頁 119∼125)一文中,已具體說明了在 1830 年代越南外交官眼中東亞地區的外 交關係、貿易狀況,以及社會制度、歷史地理、宗教人文乃至風俗民情等各方面的寶貴資 訊,對於我們深入認識當時在東西文化衝擊下所形成的東亞新世界,大有裨益。此外,本 人執行此一計畫的另一成果:〈越南潘佩珠與日本、中國之深厚關係──以潘佩珠對於西 方建國英雄事蹟的吸收與轉化為例〉(載於《漢學研究學刊》第 1 期,吉隆坡:馬來亞大 學中文系,2010 年 10 月,頁 119∼141),已連同多年來的研究成果結集成《越南漢籍文 獻》一書,2011 年由北京中華書局正式出版之後,當可更為有效地幫助學界認識越南漢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f Korea Japan Thailand Philippines Singapore Malaysia Others Japão Tailândia Filipinas

of Korea Japan Thailand Philippines Singapore Malaysia Others Japão Tailândia Filipinas

of Korea Japan Thailand Philippines Singapore Malaysia Others Japão Tailândia Filipinas

of Korea Japan Thailand Philippines Singapore Malaysia Others Japão Tailândia Filipinas

世界銀行(World

Given a shift κ, if we want to compute the eigenvalue λ of A which is closest to κ, then we need to compute the eigenvalue δ of (11) such that |δ| is the smallest value of all of

These include so-called SOC means, SOC weighted means, and a few SOC trace versions of Young, H¨ older, Minkowski inequalities, and Powers-Størmer’s inequality.. All these materials

 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后期,印度阿育王(公元 前269~232)護持佛教,舉行第三次 結集後,向外地派遣九個傳教僧團,其中一 支由 摩哂陀長老 ( 阿育王的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