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鹿谷鄉的聚落發展與土地公信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鹿谷鄉的聚落發展與土地公信仰 "

Copied!
2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碩士論文

鹿谷鄉的聚落發展與土地公信仰

研 究 生:曾元駿 撰

指導教授:賴亮郡 先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2)
(3)
(4)

三年時光,倏忽即逝,正因許多人、事、物的鼎力成全,使敝人論文得以順 利付梓,並完成研究所學業,特銘謝如下:

首先,要感謝賴亮郡教授在這段期間,從我研究計畫、主題架構、文獻參考,

乃至結論建議的整個撰寫歷程中,無不悉心教導相授,讓我學得正確的研究精神 與方法態度。另外,也感謝口試委員夏黎明教授、孟祥瀚教授,在審查時不吝提 出指正,惠予寶貴建議,讓本研究內容更加完備,在此獻上最誠摯的謝意。

其次,感謝服務學校-「初鄉國小」的林正傳校長、劉主任、江主任以及各位 同仁,敝人因進修時所耽誤的工作部分,承蒙大家提供許多協助與體諒包容,讓 我在暑假期間能無後顧之憂的專心進修。

暑假期間的台東求學,除了學業知識上的充實,也有許多溫馨的生活點滴。

在此感謝社碩班各位師長的諄諄教誨,以及同學們的切磋砥礪,還有大學同窗好 友-坤良、家華、偉傑和他家人,除了提供優質的住宿環境,也不時為我加油打氣,

這些美好回憶,都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驗。

此外,也感謝在走訪鄉內各村落土地公廟的過程中,曾經幫助過我的各位長 輩,以及親切提供諸多資訊的鄉民們,諸位的熱心協助,是本研究得以順利完稿 的重要基石。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在這三年間的默默付出,父親在田野調查與論文撰寫的 建議協助,母親、姊姊、哥哥、小鈺,及其他親人的關心鼓勵,這些都是支持我 邁步向前的動力。在此,願與大家一同分享這份榮耀與喜悅。

元駿 謹誌 2010.07

(5)

作 者 : 曾 元 駿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社 會 科 教 育 研 究 所

摘 要

本研究嘗試以在地聚落的觀點,結合歷史文化與區域環境的詮釋,透過田野 實查、訪談與統計,輔以相關文獻探討,試圖重現早期至今的聚落發展與土地公 信仰兩者間的關係。以此理念為出發點,本研究選擇位於臺灣中部地區的「鹿谷 鄉」作為研究範圍,探索土地公信仰與本鄉居民間的互動關係、依存性究竟為何,

廟宇的形制區位與祭祀組織在聚落開發與整體社會變遷下,又展現出何種不同的 面向,此乃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

要理解臺灣早期至今的開發歷史,各地的「聚落」可謂是研究核心單位,身 為聚落信仰核心的「土地公」,在各開發階段中更是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發現,

位於西部沿山地區的鹿谷鄉,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移墾背景,也反映在聚落建 立與土公信仰的諸多面向。早期拓墾過程中,先民藉由廟宇建置與各種儀式活動,

界定了土地公在人與自然環境、宇宙天地間的溝通媒介,也形塑了土地公信仰與 聚落間的共生依存性,人們透過相關祭祀組織的參與,充分表達心中的感念與信 賴。然而,近代社會環境變遷、聚落型態的轉變,對土地公信仰仍造成一定程度 的影響,但土地公透過自身功能的調適轉化,除了讓信仰本身更加豐富多元,也 繼續扮演守護山林田園、村莊聚落的角色,滿足居民生活的各種需求,至今依是 最受倚賴的民間神祇。

關 鍵 詞 : 鹿 谷 、 聚 落 發 展 、 土 地 公 信 仰

(6)

Lugu Township

Author: Zeng Yuanjun

School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of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 ity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site settlement, the research aims at reprodu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from the early days till now and the Earth God Belief from the angle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s and 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this concept, the research takes “Lugu Township”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aiw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 namel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th God belief and the residents in this township, the dependence of the latter on the former and the different shapes and locations of the temple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sacrifice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ttlement and the overall social change.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from the early days till now, the “settlement” in various places is the key to the research. As the core of the belief of the settlement, “Earth G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igrant reclamation background of the "Lugu Township" along the western mountain areas are also reflected in many perspectiv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ttlement and the Earth God belief. During the early reclamation process, people defined Earth God as the medium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by mean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emples and all kinds of ceremonies and also formed the co-depend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th God belief and the settlement.

People expressed their gratitude and trust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the relative sacrifice organizations. However, the modern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ttlement shape have exerted certain influence to the Earth God belief. But

(7)

villages and settlements. It meets the various demands of the residents and remains the folk God mostly trusted by people.

K ey word s: Lugu ; set t le me nt deve lo p me n t ; Eart h Go d be lie f

(8)

誌謝辭………...……….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 次………..…...…………...……...v

表目次………..…...………..…..vii

圖目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界定………..…….…..………6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9

第二章 鹿谷鄉的自然與人文地景………..….………13

第一節 鹿谷鄉的地理位置………...………13

第二節 鹿谷鄉的自然環境………...…………14

第三節 鹿谷鄉的聚落開發與宗教信仰………...…………17

第四節 鹿谷鄉的產業與經濟………...…………30

第三章 鹿谷鄉土地公廟素描………...………37

第一節 土地公廟的設立緣由………...………37

第二節 土地公廟的型制探討………...…………42

第三節 土地公廟空間分佈與區位類型………….……..…………53

(9)

第五節 土地公廟的信仰組織………...………77

第四章 鹿谷鄉的聚落發展與土地公信仰………....……...……84

第一節 土地公廟設立與聚落發展………...…………84

第二節 土地公廟的分佈、區位與聚落關係………..…119

第三節 土地公信仰組織與聚落的互動……….128

第四節 土地公信仰與社會教化……….140

第五章 鹿谷鄉土地公信仰的變遷………...………..……148

第一節 社會變遷對土地公信仰的影響………...……..…148

第二節 經濟變遷對土地公信仰的影響………...………..…156

第三節 其他變遷對土地公信仰的影響……….170

第四節 土地公的功能轉變與角色適應………...……..184

第六章 結論………...………194

參考文獻………...…………....197

附錄一………...………....202

附錄二………...……....203

(10)

表 1-4-1 研究執行進度表

………...…..…………....

12

表 2-3-1 鹿谷鄉行政區域沿革

………..……...….…………....

23

表 2-3-2 鹿谷鄉歷年人口變化趨勢表

………..…….….……....

24

表 2-3-3 民國九十八年鹿谷鄉村里鄰總人口數

……….……....

26

表 2-3-4 鹿谷鄉性別年齡人口數

………..………...……....

27

表 2-4-1 鹿谷鄉歷年農戶人數統計表

………..……...…….………....

30

表 2-4-2 鹿谷鄉重要農作物消長趨勢表

………...…………....

31

表 2-4-3 鹿谷鄉三級產業廠家數及生產額比較表

……….…...……....

33

表 3-1-1 土地公廟設置緣由與開發階段對照表

……….………....40

表3-2-1 鹿谷鄉各村土地公廟建築型式分類統計

……….…...……...

43

表3-2-2 石棚廟宇的石頭排列型態與構成

………...….….……...

44

表 3-2-3 石材小祠廟身外觀型態

……….…..……….

44

表 3-2-4 磚造小廟外觀型態

……….…..………..

45

表3-2-5 中型廟祠外觀型態

………..……….……...…

47

表 3-2-6

型廟祠外觀型態

………...………

48

表 3-2-7 各土地公廟配置概況統計表

………..…………

51

表 3-3-1 初鄉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55

表 3-3-2 鹿谷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57

(11)

表 3-3-4 廣興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59

表 3-3-5 內湖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60

表 3-3-6 和雅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62

表 3-3-7 竹林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63

表 3-3-8 竹豐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64

表 3-3-9 永隆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65

表 3-3-10 鳳凰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66

表 3-3-11 秀峰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67

表 3-3-12 清水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68

表 3-3-13 瑞田村土地公廟位址一覽表

………..…

69

表 3-3-14 土地公廟區位類型統計

………...……….…...…

69

表 3-3-15 土地公廟方位座向統計

………..…....…….…………

70

表 3-4-1 土地公神像形式類型

………...………….……..…

75

表 3-5-1 土地公廟祭拜時間與對象統計表

………..….……….…..……

78

表3-5-2 土地公廟祭祀範圍與人數統計表

………..………..……...……

79

表 3-5-3 鹿谷鄉土地公廟廟會活動概況

………..….……...…….……

81

表 3-5-4 各土地公廟管理或祭祀組織概況

………...…..….……

82

(12)

表4-1-2 鹿谷、彰雅、廣興村各聚落土地公信仰創設年代一覽

…….…

96 表 4-1-3 內湖、和雅村各聚落土地公信仰創設年代一覽

………….……

102 表 4-1-4 竹林、竹豐村各聚落土地公信仰創設年代一覽

………..….….

107 表 4-1-5 永隆、鳳凰村各聚落土地公信仰創設年代一覽

………..…..…

111 表 4-1-6 秀峰、清水、瑞田村各聚落土地公信仰創設年代一覽

………

116 表 4-1-7 鹿谷鄉土地公廟創設年代數量統計一覽

……….……...…

118 表 4-2-1 鹿谷鄉各村概況與土地公廟數量統計

……….….……

120 表 4-2-2 廣興村四角頭土地公區位演變與聚落關係

………..………

125 表 4-3-1 石城福德廟管理委員會九十七年度廟會收支決算表

……..….

133 表 5-2-1 鹿谷鄉土地公廟重建費用相關一覽表

………...……

166 表 5-2-2 鹿谷鄉土地公廟廟型演變表

……….……....……

168 表 5-4-1 鹿谷鄉土地公不同階段的功能角色型態

………...……...

184

v

(13)

圖 1-3-1 鹿谷鄉各村分佈圖

……….………

8

圖 1-4-1 研究流程圖

………

11

圖 2-1-1 鹿谷鄉相關位置圖

………..………

13

圖 2-2-1 鹿谷鄉地形區分圖

………..…………

14

圖 2-2-2 鹿谷鄉自然環境地形圖

……….……

15

圖 3-2-1 鹿谷鄉土地公廟的廟庭空間類型

………..………

49

圖 3-3-1 鹿谷鄉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54

圖 3-3-2 初鄉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55

圖 3-3-3 鹿谷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56

圖 3-3-4 彰雅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58

圖 3-3-5 廣興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59

圖 3-3-6 內湖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60

圖 3-3-7 和雅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61

圖 3-3-8 竹林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62

圖 3-3-9 竹豐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63

圖 3-3-10 永隆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64

圖 3-3-11 鳳凰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65

(14)

圖 3-3-13 清水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67

圖 3-3-14 瑞田村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68

圖 3-3-15 水流方向與廟身座向

………

71

圖 4-1-1 初鄉村各聚落與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8

9

圖 4-1-2 鹿谷、彰雅、廣興村各聚落與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96

圖 4-1-3 內湖、和雅村各聚落與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101

圖 4-1-4 竹林、竹豐村各聚落與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106

圖 4-1-5 永隆、鳳凰村各聚落與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110

圖 4-1-6 秀峰、清水、瑞田村各聚落與土地公廟位置分佈圖

………

115

圖 4-2-1 廣興村四角頭土地公廟歷次遷移與聚落分佈圖

………

124

圖 4-2-2 和雅村土地公廟與聚落區位分佈圖

………

127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南投縣鹿谷鄉舊稱水沙連大坪頂地區,位於濁水溪南岸,是台灣西部平原 進入中部山區的要道,控制南北往來及通往後山之交通樞紐,亦是早期漢民與 番人的交會點,地理區位十分特殊。1清光緒年間推動「開山撫番」事業,開闢東 西橫貫的中路,同時廢除入山禁令,本鄉地位更形重要,一時景象欣欣向榮。2台 灣歷史的發展有其共通性,但由於各區的地理環境複雜,開墾的過程、族群互動 與對抗關係亦不同,是故除其普遍性外,更不可忽視各地方的特殊性、差別性。

3鹿谷鄉曾為清代臺灣前後山交通要道的據點,在西部沿山地區的開發史上有其 特殊價值,然目前有關本地區聚落發展的研究卻是缺乏,因此,為家鄉的聚落歷 史建構出更完整的面貌,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早期拓墾過程中,先民必須面對各種自然環境帶來的挑戰,如:水災、旱災、

颱風等,民眾普遍的心理期待多是五穀豐收、合境平安,而專司土地一切生產的 土地公,也就成了人類與大自然間最主要的溝通媒介。4本鄉居民早期以務農為 主,土地公信仰也在開墾的過程遍及鄉野田間的各個角落,與人們生活有著密不 可分的關係,並隨著聚落不同的需求衍生出許多附加的社會功能。土地公廟乃傳 統漢文化聚落存在空間建置中的神聖標誌,漢人庄社構成期普遍設置土地公祠的 目的,在於讓聚落成為民眾心理上可「安身立命」之處。5林美容認為村莊聚落 是漢人在家庭之外最重要的社會單位,要瞭解台灣社會發展的概況,就必須掌握 聚落的本質和特性;6作為組織最底層地方社區─「聚落」的信仰神祇,土地公 廟不只可以定義一個聚落的範域﹝territory﹞,還可以看出聚落內人群組織與活動 的樣貌,7是以如要拼湊一個地方完整的聚落演變面貌,對當地土地公信仰的調 查就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

1 陳哲三:〈林圮埔(竹山)在清代台灣開發史上的地位〉,《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4 期,2002-5,

頁 151-181。

2 陳哲三:〈林圮埔(竹山)在清代台灣開發史上的地位〉,頁 166。

3 吳學明:〈鄉土史料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南師 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1996-5,頁 196。

4 王健旺:《台灣的土地公》,台北,遠足文化,2003,頁 186-187。

5 潘朝陽:〈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裡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台北,

台灣師大地研所博士論文,1994,頁 546。

6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台原,2000,頁 38-39。

7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頁 117-118。

(16)

目前有關鹿谷鄉土地公信仰的概況,以及分佈在鄉野田間為數眾多、型態各 異的土地公廟均無相關資料可尋,究竟鄉內的土地公與各地早期拓墾有何關連?

土地公信仰在聚落發展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廟宇的型制演進與空間分佈能提 供多少思考線索?土地公信仰與當地居民的互動關係、依存性又是為何?建構本 鄉土地公信仰的完整資料庫並探討上述問題,為本研究第二個動機。

近代社會的工商業化,使得傳統聚落組成與發展型態產生重大改變。在農村 的轉型過程中,不論是生活形態、人口結構與生產方式,均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和聚落關係密切的土地公信仰,在適應新的社會型態時必定會有所調整,8土地 公的神性也從農業的守護神,變成以商業求財和居民祈福的「社區之神」。9不 論早期或今日,土地公一直是最親近人民的神祇,從相關信仰組織在不同時期的 構成運作,亦可看出社會型態的改變對地方聚落所造成的影響。筆者第三個研究 動機,便是藉由土地公的廟型外觀、神像造型、信仰組織與角色機能的探討,釐 清歷來社會諸多變遷究竟對鹿谷鄉的土地公產生何種衝擊?這過程中土地公信 仰的演變與聚落發展又有何種相關性?

二、

研究目的

基於前項所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鹿谷鄉土地公的信仰概況。

(二)探究鹿谷鄉土地公廟的型制演變。

(三)分析地方聚落與土地公的互動關係。

(四)檢討社會變遷對鹿谷鄉土地公信仰產生的影響。

8 簡榮聰:〈關西、頭份鎮土地公聯合辦公廟紀實-客家庄現代鄉村社區人口結構變遷的合祀土地 信仰〉,《臺灣文獻》第 45 卷第 3 期,1994-9,頁 27-30。

9 高賢治:〈台北市雙連雙福宮的沿革及其由來——光復後土地公廟演變為福德宮的典範之 一〉,《臺灣風物》第41卷第2期,1991-6,頁109-125;〈大稻埕的延平區福德宮——光復後 土地公廟演變為福德宮的典範之一〉,《臺灣風物》第41卷第4期,1991-12,頁97-107。

(17)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目前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 鹿谷鄉的相關研究

在地理環境方面,林朝綮指出本鄉以諸多山脈與周圍鄉鎮相鄰,有東埔蚋溪 和清水溝溪兩大水系,10此二溪流經本鄉大部分地區,並切割出許多高位河階與 沖積平原,11即大坪頂河階地區、大水窟台地及清水溝溪河谷地區,其中大水窟 台地屬隆起沖積扇切割台地,12此三區即為本鄉早期開發的主要聚落所在。關於 鹿谷鄉的地名考據則有《臺灣舊地名之沿革》13與《臺灣地名辭書》,14二書蒐羅 各個村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史蹟,並以現今行政區為劃分針對各聚落的緣起與地 名意義做概述。

在早期開發歷史的研究,有陳哲三15透過文獻來分析清代鹿谷各地聚落的開 發進程;黃素貞16則依據本地所傳的古文書、地契族譜、碑碣古蹟和地方慚愧祖 師信仰進行探討,為早期地方開發過程理出部分脈絡。地方文史部分有林文龍17長 期訪察本地歷史,對本鄉的史蹟、物產、文教與人物均有豐富的考證資料,近來,

鹿谷當地社區發展協會與文史工作者透過耆老訪談與舊文史資料的整理,陸續編 印系列叢書,18《走過羌仔寮》19、《鹿谷鄉志》20二書更有系統的從自然地理、行 政沿革、經濟產業、社會文化、文教休閒等諸多面向介紹鹿谷鄉的風貌,重現早 期至今的演變概略。

二、 土地公信仰與聚落關係的研究

早期關於土地公信仰的研究,多著眼於在民俗信仰上的祭祀起源與神話傳 說,在土地公的神性探討,Arthur.P.Wolf提到:「在中國的多神信仰中,最原型的

10 林朝綮:《臺灣地形》,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頁 54-55。

11 林朝綮:《南投縣地理志地形篇、地質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64,頁 265。

12 盧太福:〈鹿谷麒麟潭溪的古河道〉,《地景保育通訊》第 9 期,1998-12,頁 29-31。

13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二)下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頁 547-558。

14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 333-368。

15 參閱前引,陳哲三:〈林圮埔(竹山)在清代台灣開發史上的地位〉。

16 參閱前引,黃素真:〈業戶許廷瑄與林屺埔大坪頂地區的拓墾發展〉;〈邊陲區域與「慚愧祖 師」信仰—以林屺埔大坪頂地區為例〉;〈清代番屯政策與鹿谷鄉清水溝溪下游的區域性〉。

17 林文龍:《臺灣史蹟叢論(上冊)》,台中,國彰出版社,1987;《吳光亮傳》,南投,臺灣省文 獻委員會,1994;《臺灣中部的開發》,台北,常民文化事業,1998;《臺灣中部的人文》,台北,

常民文化事業,1998。

18 汪鑑雄等:《鳳麓飛煙-內山鹿谷茶鄉的開發》,南投,南投縣鹿谷鄉社區發展協會,2007;《彬 彬社與鹿谷文風》,南投,南投縣鹿谷鄉社區發展協會,2008;《開山佑民-慚愧祖師的啟示》,

南投,南投縣鹿谷鄉社區發展協會,2009。

19 黃沁杰等:《走過羌仔寮》,南投,南投縣鹿谷鄉茶香文化協會,2005。

20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南投,南投縣鹿谷鄉公所,2009。

(18)

一位神,依我看是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他認為土地公不只是農作神,「土 地」係指「地點」(site)或「場地」(locality),而非「土地」(earth)、「土壤」(soil)。

21正因土地公是守護神,一個地區的總管,與農業有關是沒問題,但也僅止於等 同一個負責鄉村社區福利的官員。22

近來因本土意識的崛起與鄉土教育的重視下,研究偏向土地公廟與地方聚落 的互動探討。李亦園曾在〈民間寺廟的轉型與蛻變-臺灣新竹市民間信仰的田野 調查研究〉一文中提到,土地公廟是土地保護之神,經常是隨著開拓的人們而有,

而土地公廟的修建與地方開發的各個時期亦有所不同。23至於土地公信仰與聚落 間的互動實例,林美容曾以祭祀圈的觀念來說明草屯鎮土地公廟和當地聚落居民 的各種對應關係。在研究理念上,祭祀圈除了是一種宗教組織,也是一種地方組 織,因而在地方聚落與廟宇的互動上扮演極密切的角色;24她發現除了過往研究 所強調村廟信仰組織外,還有範圍更小的聚落是以土地公為祭祀對象,因此傳統 以地形或標物來劃定聚落範圍是容易有爭議且模糊,唯有探索土地公廟信仰內涵 時,聚落的個別性才顯得確實。25

潘朝陽也認為土地公廟是傳統漢文化聚落存在空間建置中的神聖標誌,土地 公廟的設置構成了聚落「中心-四方」(五方)的神聖空間,讓聚落成為民眾心 理上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證實在開發初期漢人普遍設置土地公廟的說法;

他更從立土地公石到修築廟祠的過程中發現,地方社區或聚落領域性的完成性,

端賴居民能否體認到必須為自己群體設立一「神聖中心」,使得自然屬性的土地 公石轉變為人文社會屬性的福德正神,亦即由原本的田中伯公升格而成為社區、

聚落守護伯公。26蔡明坤、王淑慧從內埔地區客家伯公廟的研究中發現,傳統聚 落的伯公信仰與聚落領域劃分和現代村里的行政區分並不相同,若要探討早期聚 落拓墾的概貌,開基(庄)伯公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27

上述研究均指出,土地公信仰與地方聚落發展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三、 近代社會變遷對土地公信仰影響的研究

土地公崇拜普遍存在於漢人社會的鄉土地域中,它反映了人與土地的緊密生 活關係,為日常生活的信仰核心者。有關近代社會變遷與土地公信仰的研究,高

21 Arthur.P.Wolf 著、張珣譯:〈台灣民間信仰研究-美國人觀點〉,《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 新思維》,台北,南天,2003,頁 230-231。

22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1998,頁 273-274。

23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頁 13。

24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頁 121-212。

25 參閱前引,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

26 參閱前引,潘朝陽:〈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裡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 詮釋〉。

27 蔡明坤、王淑慧:《六堆內埔客家聚落伯公廟-美和、和興、內埔、內田與興南村為例》,台北,

行政院客委會、南天,2005。

(19)

賢治發現隨著時代變遷、人口迅速增加,導致聚落都市化、市街形成與耕地日縮 的情形,土地公的神性已由原先的農業守護神轉變為商業求財和居民祈福的「社 區之神」;為了表達更隆重的尊崇與容納多元化的需求,居民往往重建或新建的 土地公廟為中型以上的宮殿式「福德宮」,並改變土地公神像的造型,提昇「土 地公」為「福德爺」、「福德正神」。28

林志成在比較不同土地公廟的建築空間後,也認為土地公廟的型制會隨著時 代的演進、人們生活形態的不同而有變化,不僅廟宇的外在空間尺度隨越來越 大,拜亭的空間需求也增加,但過往提供居民聚集交流的廟前空間功能卻逐漸消 失。29舒逵翰在臺中市東、西兩個老舊與新興區的土地公廟普查,探討國家行政 劃分與都市化與地方聚落信仰的關係,發現到都市區位的改變對原本庄頭廟的社 會功能與地位有相當的影響。30簡榮聰則認為在農業社會的轉型導致鄉村人口流 失的社會現況下,衍生出了合祀土地公信仰的現象,這是一種因應聚落轉型的權 變措施。31在以鄉鎮為單位的聚落土地公研究部分,李國綱藉由的「大地悲懷 (Geopiety)」觀念理論,透過苑裡鎮的土地公廟研究來詮釋臺灣當前土地公崇拜的 現象,以及不同廟宇形制和區位轉移後所代表的神性角色。32另外,張二文專門 探討美濃鎮客家族群的土地伯公信仰,在不同開發年代與各種社會變遷下,所展 現的信仰組織與內涵。33由此可知,土地公信仰會隨著社會變遷、不同的族群背 景下,因應新的時代需求的各種現象而有不同的轉變。

上列三種研究領域在土地公與聚落發展的學術成果各有其貢獻,但現今有關 鹿谷地區的研究仍偏重在文獻、史蹟與地方鄉土神信仰為基礎的敘述,或僅著重 於自然環境、社會產業與人文族群的探討,真正與聚落居民關係密切的土地公卻 從未著墨;至於現有眾多的土地公研究中,也沒有針對鹿谷鄉進行進行全面性的 採錄工作。

鑑於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本研究企圖透過境內的土地公廟的田野普查,建 構完整的鄉土資料庫,從中釐清土地公信仰與各聚落發展的依存關係,並探討近 代社會變遷對土地公信仰造成的諸多影響,提供本鄉開發史提供不同的構成角 度,為土地公相關研究增一新視野。

28 參閱前引,高賢治:〈台北市雙連雙福宮的沿革及其由來——光復後土地公廟演變為福德宮的 典範之一〉;〈大稻埕的延平區福德宮——光復後土地公廟演變為福德宮的典範之一〉。

29 林志成:〈社區之神─土地公與土地婆~從建築空間看南雅及舊社的土地公廟〉,《竹塹文獻》

第 2 期,1997-1。

30 參閱前引,舒逵翰:〈神聖與凡俗的交錯——台中市東、西區土地公廟的研究〉。

31 參閱前引,簡榮聰:〈關西、頭份鎮土地公聯合辦公廟紀實-客家庄現代鄉村社區人口結構變 遷的合祀土地信仰〉。

32 李國綱:〈土地公崇拜現象的大地悲懷(Geopiety)詮釋-苑裡鎮土地公廟例證研究〉,高雄,高雄 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

33 張二文:〈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界定

一、 研究範圍

地理環境部分,鹿谷鄉位於南投縣西南部,東與信義、水里鄉接鄰,北以濁 水溪和集集鎮相隔,西南與竹山鎮相接,面積約 141 平方公里,34境內多山,地 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升高,有東埔蚋溪和清水溝溪流經,地形多樣變化大。35本 研究劃定以現有行政村落作基準,共計有:初鄉、鹿谷、彰雅、廣興、內湖、竹 林、竹豐、和雅、鳳凰、永隆、秀峰、清水、瑞田等十三村,如下圖 1-3-1。

在時間範圍,本研究從清代開發算起經日治、光復後至今,惟早期開發史料 較不足,故將重點放在清代中葉後至今的三個階段。廟宇部分,本研究所定義土 地公,是指聚落居民所立廟奉祀的土地公,即一般所謂的「土地公廟」、「福德正 神」,至於墳墓旁的后土,與民宅商家中、工廠或私壇供奉的土地公神像,則不 列入統計範圍。另外在山林荒野中因早年開發所設立,如今已荒廢棄置無人祭拜 的土地公廟,以及屬於「地基主」性質者亦不列入本研究中。36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鹿谷鄉土地公廟與聚落發展的關係,試圖重現清代至今土 地公信仰變遷與社會發展的相關脈絡。田野調查法有其特殊性,常能在訪查過程 中發現意外的研究收穫,或探詢到未曾被發現的史料證據。因此,本研究主要採 用田野調查法來蒐集鄉內十三個村落的土地公信仰資料,以觀察描寫的方式投入 研究現場,透過本身的參與來觀察紀錄土地公廟的設置緣由、外觀型制、神像配 祀、區位分佈、角色機能、信仰組織、神蹟史誌、與周遭環境的變遷繃,利用照 片與表格記錄等方式保存相關資料,以便整理撰寫。此外,本研究輔以土地公信 仰與聚落開發的文獻探討,尋求詮釋訪查結果的初步概念,進而歸納出本鄉土地 公信仰與聚落間的實質內涵,作為將來分析探討的基礎。

田野調查法是以實地踏勘觀察和訪談為主要蒐集資料的研究方法,以下簡述 本研究使用方法:

34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34-335。

35 林朝綮:《南投縣地理志地形篇、地質篇稿》,頁 265。

36 地基主指的是過去留在這塊土地的亡魂。因為臺灣是移民社會,以前有人為了生活奔波、戰亂、

意外等等原因而客死他鄉異地荒郊田野,因為我們無法知道這些過去的事情,、、因此在建房 子之前,就先拜這些「地基主」。房子建好後或每逢年節,仍要固定祭拜。參看張珣、葉春榮:

《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厝、祖先與神明-兼論漢人的宇宙觀〉,台北,天南,2006,

頁 38-39。

(21)

(一)實地踏勘觀察

人類的生活遺跡往往銘刻於空間之中,觀察生活空間可以讓我們更深刻而細 膩地看到歷史的痕跡。土地公信仰在鄉間田野中即是廟宇的具體型態以及居民的 各種祭拜儀式來表達,透過實地的踏勘觀察,不僅能將各村落土地公廟的風貌完 整呈現,對建築型制與廟庭周遭環境進行解讀,也能發現聚落居民人與土地公信 仰的真實互動。

(二)訪談法

本研究使用「半結構式」與「無結構性」的訪談等二種。

1. 半結構式的訪談:為事先擬定訪談大綱,對本次訪談的主題和問題已清楚載 明,通常用於特定人物,如:村鄰長、地方耆老、廟宇祭祀組織負責人等,

此種方式的優點在於可讓受訪者事前準備,回憶故事內容及整理思路,且透 過關係人士的引介,增加受訪者講述的意願,並能安排一段完整的時間與完 善的環境接受訪問,使訪問過程順利流暢。

2. 無結構性的訪談:屬於「非正式的對話訪談」,主要是使受訪者能自由表達 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或感受,訪談的對象是隨機選擇,主要針對到廟宇祭 拜的信眾或附近居民等。此種方式雖無半結構式訪談具穩定成果的優點,但 卻往往有意外的驚喜,例如:在田地裡採訪時,受訪者一面工作一面述說,

並能指出事件發生的地點,增加故事採集的真實性,有時也會因講述環境的 不同,讓受訪者回想起更多寶貴訊息。

上述二種訪談主要針對於土地公廟的沿革演變、信仰組織、神蹟逸事以及聚 落產業發展等,有助於釐清信仰與地方聚落的實質互動關係,輔助廟宇硬體外觀 記錄的不足。

因土地公屬常民化的信仰,一般留下的碑記文獻紀錄有限,加上先民在草闢 台灣之際,文風不盛,文字紀錄一定遠不及口傳心授,何況古今人事,非文字可 及載錄,37所以,下面研究中筆者引用許多聚落居民的口述,來呈現本鄉各地的 開發概況與土地公信仰風貌。鄉土聚落的發展是富有地方色彩的歷史,而當地居 民更是實際和土地接觸的第一線,因此,透過他們的生活經驗分享,將可具體瞭 解人們對在地歷史與信仰文化的詮釋。

37 吳學明:〈鄉土史料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99。

(22)

圖 1-3-1 鹿谷鄉各村分佈圖

資料來源:摘自《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39。

(23)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並非要在學界創造理論或是批判任何先進之研究成果,主要在提供一 個實際的案例供作參考。

本研究將從居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土地公出發,探討該信仰與地方聚落發展 的互動模式。首先,研究針對境內的土地公廟做系統性的普查訪問,透過紀錄整 理和分類統計,建構完整的檔案庫,再藉由各種不同項目的分析比對,瞭解土地 公在地方開發過程中與聚落民眾間的互動關係,並解釋近代社會變遷對土地公信 仰所造成的影響,為現有土地公研究拼湊更完整的面貌。

一、 研究架構

如上所述,為清晰呈現鹿谷鄉的土地公信仰與聚落發展概況,提供學界一參 考案例。本研究論文組織共分為六章,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界定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二章 鹿谷鄉的自然與人文地景

本章從自然環境的角度切入,透過典籍文獻,探討鹿谷鄉的自然環境、聚落 發展史、產業概況與宗教信仰等,做為本研究的論述基礎。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節 鹿谷鄉的地理位置 第二節 鹿谷鄉的自然環境

第三節 鹿谷鄉的聚落開發與宗教信仰 第四節 鹿谷鄉的產業與經濟

第三章 鹿谷鄉土地公廟素描

(24)

本章藉由系統性的田調資料彙整,呈現鹿谷鄉土地公廟的設立緣由、外觀型 制、空間區位分佈、神像配祀以及信仰組織等概況。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節 土地公廟的設立緣由 第二節 土地公廟的型制探討

第三節 土地公廟空間分佈與區位類型 第四節 土地公的神像與配祀

第五節 土地公廟的信仰組織

第四章 鹿谷鄉的聚落發展與土地公信仰

本章從土地公信仰與聚落之間的各種互動關係進行探討,如:土地公廟設立 與聚落開發的時間關連性、廟宇型制演進與聚落的發展、信仰組織與聚落的互動 及土地公信仰所扮演的各種社會教育功能等。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節 土地公廟設立與聚落發展

第二節 土地公廟的分佈、區位與聚落關係 第三節 土地公信仰組織與聚落的互動 第四節 土地公信仰與社會教化

第五章 鹿谷鄉土地公信仰的變遷

本章將從近代土地公信仰的各種面向切入,探討各種變遷對土地公信仰和聚 落間究竟產生哪些新的關係與角色適應。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節 社會變遷對土地公信仰的影響 第二節 經濟變遷對土地公信仰的影響 第三節 其他變遷對土地公信仰的影響 第四節 土地公的功能轉變與角色適應

第六章 結論

(25)

二、 研究流程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流程如圖 1-4-1 所示:

圖 1-4-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閱讀相關文獻 閱讀相關領域專書

撰寫研究計畫大綱

收集相關書面資料 田野調查口訪

撰 寫 論 文

調查資料紀錄整理 擬定研究方向

閱讀研究法之文獻專書 資料分類歸納 田野調查口訪

(26)

三、 研究執行步驟及進度

有關本研究的執行步驟與進度,詳見下表 1-4-1。

表 1-4-1 研究執行進度表

2009 年 2010 年

時程 (年/

月份)

工作要項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擬定研究計劃

擬定章節安排

 

文獻資料收集

           

田野調查

           

資料分類分析

         

撰寫論文

        

修正研究架構

        

論文初稿發表

提交論文審查

修改繳交論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7)

第二章 鹿谷鄉的自然與人文地景

第一節 鹿谷鄉的地理位置

鹿谷鄉位在南投縣西南部,外觀略似長方形,東側以鳳凰山稜線與信義、水 里二鄉毗連;西南以大鞍嶺與竹山鎮接壤;北以濁水溪與集集鎮相望,東西向長 約 9 公里,南北長約 16 公里,面積一百四十二平方公里,有清水溝溪、北勢溪 貫穿其中。鄉境四極分別是東極與信義鄉白不仔相連(北緯 23 度 42 分 38.0 秒,

東經 120 度 50 分 25.4 秒),南側為嶺頭山(北緯 23 度 38 分 57.3 秒,東經 120 度 48 分 14.5 秒),西側為藤湖山與東埔蚋溪交會點(北緯 23 度 46 分 16.0 秒,

東經 120 度 42 分 49.9 秒),北端是濁水溪南岸(北緯 23 度 49 分 05.3 秒,東經 120 度 46 分 56.2 秒),1地理位置如圖 2-1-1 所示。

圖 2-1-1 鹿谷鄉相關位置圖

資料來源:摘自《鹿谷鄉志上冊》,2009,頁 148。

1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148。

(28)

第二節 鹿谷鄉的自然環境

鹿谷鄉位於臺灣中部山區與平原的交界帶,自然環境十分多樣,群山層巒疊 翠,終年氣候溫暖濕潤,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下依地形、地質、土壤、

氣候、水文等分作簡述:

一、 地形

本鄉境內三面環山,地形上屬西部衝上斷層山地之阿里山脈地形與山麓丘陵 及切割台地之斗六陵區的銜接切合地帶,因此地形變化相當大,有山地、切割台 地、河階段丘、丘陵地及河川沖積地等多種(圖 2-2-1)。2地勢上大致由西北往東 南逐漸升高形成斜坡,海拔最低處位於西北角集集攔河堰堤南進水口,高 200 公 尺;最高處位在南界的嶺頭山,海拔 2,025 公尺,高差達 1,825 公尺,3高度變化 所示如圖 2-2-2。

圖 2-2-1 鹿谷鄉地形區分圖 資料來源:水土保持局,1992。

2 林朝綮:《南投縣地理志地形篇、地質篇稿》,頁 265。

3 盧太福:〈鹿谷麒麟潭溪的古河道〉,頁 29-31。

(29)

圖 2-2-2 鹿谷鄉自然環境地形圖

資料來源:摘自《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36。

二、 地質

鹿谷鄉的地質構造係屬於臺灣複背斜構成西翼的一部份,形成原因為東寧造 山運動所造成。大體而言東部地質的較西部新,而西部衝上斷層由東北向西經過

(30)

本鄉西北端與東南兩處,即初鄉村、永隆村、鳳凰村、內湖村及和雅村。4

三、 土壤

因受地形影響,本鄉各地土層略有不同,大致可區分為沖積土、紅壤、黃壤 及崩積土四類。沖積土分佈於小半天、內湖、車光寮及濁水溪南岸之瑞田一帶,

地勢較平坦,土質肥沃,為精華農業區;紅壤則分佈於大水堀台地及北勢溪兩岸 河階台地,土層深淺不一,排水良好,為茶園重要地帶;黃土分佈在坪頂大丘園 一帶及鳳凰村之頂城,土壤不深厚,結構亦不穩定;至於崩積土則分佈於山地及 丘陵地等地區,表土容易遭受雨水沖積,土壤結構較不穩定。5

四、 氣候

鹿谷鄉位於台灣中部山區,屬暖溫帶與亞熱帶氣候。氣溫方面,全鄉年平均 溫度約為 19.4 ゚ C 左右,以一月份 13.7 ゚ C 最低,七月份 23.6 ゚ C 最高;降雨方 面,夏季因受颱風影響容易造成豪雨災害,而冬天則是乾季,全年雨量豐沛,年 平均降雨量約 2,450 公釐,大都集中在六至九月。由於境內海拔高度與地形差異 甚大,氣候上各地略有不同。此外,因受周圍山脈屏障,平均風速較小,相對濕 度年平均則達 80﹪以上,也導致本鄉多霧的現象。 6

五、 水文

本鄉溪流多為典型山地型河川,大致以鳳凰山為集水區的分水嶺,有東埔納 溪與清水溝溪兩條主要溪流,這兩大水系切割出許多高位河階與沖積平原,是鄉 內主要的聚落分布處,周圍還包括北端與集集鎮為鄰的濁水溪、墘坑溪、白不仔 溪等,境內溪流長度合計約 60 公里。東埔蚋溪上游主流稱為北勢溪,是境內最 重要且最大的溪流,其發源於鳳凰山脈西麓,水域範圍幾乎涵蓋鄉內所有山區,

由本鄉東南端的內湖村流向西偏北,在崎腳出境,沿途經和雅、竹林、彰雅三村,

於鹿谷、竹豐兩村交界流出,主流長約 14.77 公里。清水溝溪源自鳳凰山麓北坡 東邊之苦嶺腳,由鳳凰村經永隆向西北流,再轉向北側經清水、瑞田注入濁水溪,

主流全長 17.55 公里。7

4 地層種類包括:中新世晚期三峽群(MS)、上新世錦水頁岩(PI)、上新世的卓蘭層(P2)、上 新世—更新世的頭嵙山層(PQS)、第四紀更新世的台地堆積層(Q4)及現代沖積層(Q6)等 四個時期六種地層。參看林朝綮:《南投縣地理志地形篇、地質篇稿》,頁 265。

5 何鎮平:〈台大實驗林溪頭人工林森林土壤性質分析〉,台北,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7,頁 86;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水土保持局:《山坡地農村地區綜合發展綱要性規劃報告—南 投縣鹿谷鄉》,水土保持局,1992,頁 39-52;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154-158。

6 鄭詩華:《南投縣鹿谷鄉全鄉性休閒農業整體發展調查規劃報告書》,南投,南投縣政府,1997,

頁9-37;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146、168。

7 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東埔蚋溪初鄉橋上游段整治規劃設計》,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 局,2004,頁 2-48;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172-177。

(31)

第三節 鹿谷鄉的聚落開發與宗教信仰

一、 聚落開發與行政沿革

鹿谷鄉舊屬水沙連大坪頂地區,位於濁水溪南岸,是台灣西部平原進入山區 的要道,控制南北往來及通往後山之交通樞紐,地理區位十分特殊。8早在漢人 拓墾前,本地曾是原住民族的逐鹿場所,9明鄭時期,有參軍林屺拓墾土地至水 沙連一帶,並與社眾產生武裝衝突。10康熙 61 年(1722)朱一貴事變後,本區被 劃為禁止漢人進入之番界,雍正元年(1723)重新劃定番界時進行調整,設定東 埔蚋溪仔寮(獐仔寮)為番界界址,然而,在正式合法拓墾前,私墾早已進行多 時,至乾隆初年,鄰近較低平的竹山河階平原已大致墾盡,移民續沿河谷朝大坪 頂地區續進。11

目前所知本鄉拓墾的最早紀錄,是在清雍正元年(1723),有漳州人黃奉入 墾羌仔寮地方,然初期開拓事業常受原住民威脅,進行並不順利。12直到清乾隆 年間,先有施國義,後有泉州人許廷瑄向官府申請墾照,13在今新寮街修築房屋 以為居所,並招佃開墾大坪頂地區的初鄉、坪仔頂、新寮街、車光寮、羌仔寮、

小半天、內樹皮等莊,俗稱「大坪頂七庄」14,時屬彰化縣沙連保所轄。之後移 民陸續前往交通更為不便的地區拓墾,因而形成中湖、內湖、柯樹坪、大水窟、

凍頂、清水溝等新聚落。

清光緒年間,推動「開山撫番」事業,開闢東西橫貫的中路,同時廢除入山

8 陳哲三:〈林圮埔(竹山)在清代台灣開發史上的地位〉,頁 151-181。

9 此處社眾應指北鄒族 luhtu(鹿株)亞群人,原為特富野之分支小社,後逐漸擴展領域至今鹿谷、

竹山地區;而東埔蚋等地在傳統上即屬北鄒族鹿株群領地。參看王嵩山、汪明輝、浦中成:《臺 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 98-99,123-124。

10 林屺於永曆十八年(1664)率所屬墾殖斗六門,並紮屯於竹圍仔(今竹山鎮),驅逐社眾至 東埔蚋(今竹山鎮延平里)附近,後林屺與其部屬遭社眾襲擊戰歿,居民將其合葬,並命名 此地為林屺埔。參看連橫:《臺灣通史》,台北,眾文,1979,頁 757。

11 黃素真:〈邊陲區域與「慚愧祖師」信仰─以林屺埔大坪頂地區為例〉,頁 85。

12 乾隆五年(1740)左右,漳州府詔安縣程志成等人向官方申請墾照,率領壯丁 12 人,沿清水 溝溪南下,驅逐土蕃,開墾龜仔頭莊、牛轀轆、蕃仔寮、九寮及大坪頂區的外城與大邱園(今 鹿谷鄉清水村一帶)等地,後將土地分給部屬繼續招佃開墾,數十年後開墾雖然有成,卻遭土 蕃反擊,墾民慘遭殺害,所墾土地歸荒蕪。至乾隆十六年(1751)再有漳人張禎祥入墾,創建 村莊。嘉慶年間續有王伯祿抵此再墾荒廢之地,極力懷柔土番,招佃墾荒,終告成。參看洪敏 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二)下冊》,頁 551;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 頁 333。

13 根據業戶許廷瑄(許萬青)所開出的墾批內容所載,本地區首墾者為施世榜家族,其後再轉賣 許家,即許廷瑄(許萬青)的祖父向業主施國義承買此地墾權,按伊能嘉矩的調查資料,乾隆 二十一、二年(1756)應是施、許業主權的轉移時間。參看黃素真:〈業戶許廷瑄與林屺埔大 坪頂地區的拓墾發展〉,頁 31-32。另「許廷瑄」應為當初承買時的墾號,由羌仔寮祝生廟所 遺留的石碑與長生祿位來看,業主為許萬青(或許萬生)。參看黃素真:〈業戶許廷瑄與林屺 埔大坪頂地區的拓墾發展〉,頁 35-37。

14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土地慣行一斑(一)》,台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頁 69。

(32)

禁令,鹿谷鄉因於交通要衝,地位更形重要,新寮因而發展成重要街市,人口匯 聚,一時景象欣欣向榮。光緒 13 年(1887)台灣建省,本鄉劃歸台灣府雲林縣 管轄。日本統治台灣後地方行政而時有更改,隨著各地村庄的發展與新聚落的開 發,到大正 9 年(1920)改為鹿谷庄,隸屬台中州竹山郡管轄。民國 35 年(1946)

改為鹿谷鄉,屬台中縣轄,民國 39 九年(1950)南投縣成立,本鄉改為所屬,

民國 44 年(1955)南投縣鄉鎮調整行政區,範圍方告確立(見表 2-2-1)。15 大致而言,在清康熙末至乾隆這七、八十年間(1721-1795),漢人已初步拓 墾本鄉全境緩坡台地、沖積地等精華地帶,只是初期地廣人少,耕作粗放,經嘉 慶、道光五十餘年間(1796-1849),移民陸續湧入,聚落也大量成立,日治、光 復以降,各聚落開拓大致底定,但因耕地有限,人口也趨於飽和。目前本鄉村落 計有:初鄉、鹿谷、彰雅、清水、瑞田、永隆、鳳凰、和雅、秀峰、廣興、內湖、

竹林、竹豐等十三村,概略如下:

(一)初鄉村

清領時期,本村名為「粗坑」,16日治時期併初鄉莊、粗坑頭、粗坑底、內苦 瓜寮、水尾仔等聚落為初鄉庄,大正 9 年(1920)改初鄉大字,民國 35 年(1946)

廢大字改設初鄉村,以最大聚落「初鄉」為村名。地理環境部分,本村位在鹿谷 鄉西北部,村境面積 12.23 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 300 公尺,以丘陵地形為主,

居民多以務農為主,主要作物為茶葉、麻竹、檳榔等,17至民國 98 年(2009)底 人口有 1811 人,現有聚落為四九日黑、崎腳、竹湖底、初鄉(粗坑)、粗坑頭、

粗坑底、頂初鄉、富林(半林)、板仔寮、秀川、水仔尾、內苦瓜寮、鞍頂、營 地、水頭等。18

(二)鹿谷村

舊志載「羌雅寮」包括今鹿谷、彰雅二村,又名「獐仔寮」(《彰化縣志》)、

「羌仔寮」(《雲林採訪冊》),自雍正年間陸續有人入墾,日治時期合併羌雅寮莊、

新寮街、凍頂等聚落為羌仔寮庄,大正 9 年(1920)改鹿谷大字,19民國 35 年(1946)

廢鹿谷大字析設為鹿谷村與彰雅村,以村內最大聚落鹿谷為村名。地理環境部 分,本村位在鹿谷鄉中西部,村境面積 3.29 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 500 公尺,西 部地勢較低,有東埔蚋溪(北勢溪)流經,以丘陵、河階地形為主,居民多數務

15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33-334。

16「粗坑」一詞由來乃境內「粗坑,溪」為東埔蚋溪上源一支流,因石礫累累之坑谷,故名。咸 豐五年(1855),林鳳池中舉後,以其名不雅,乃改以同音字「初」易「粗」,以「鄉」易「坑」。

參看洪敏麟:《台灣舊地名沿革(二)下冊》,頁 550。

17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41。

18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00-302。

19 本村地名由來於早期本地曾是羌群的棲息地,因獵羌者搭寮居住,後來發展成村莊而得名。又 羌仔與鹿相似,且境內為濁水溪支流(東埔蚋溪等)切割,多溪谷地形,故後改「羌仔寮」為

「鹿谷」。參看洪敏麟:《台灣舊地名沿革(二)下冊》,頁 548-549。

(33)

農,主要作物有茶、檳榔,20亦為本鄉行政機關聚集區域,民國 98 年(2009)底 人口有 2237 人,現有聚落為新寮、羌仔寮(鹿谷)、崁頭、外湖仔、坑尾等。21

(三)彰雅村

清領時期,村內有羌雅寮莊、凍頂等聚落,日治時期上述聚落併為羌仔寮庄,

大正 9 年(1920)改稱鹿谷大字,民國 35 年(1946)鹿谷大字析設二村,南部 設彰雅村,取「羌仔」近似音「彰雅」為村名。地理環境部分,本村位在鹿谷鄉 中部,村境面積 3.82 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 700 公尺,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以「凍 頂山」為最著名,因終年雲霧繚繞,是凍頂烏龍茶發源地,居民以農業為生,主 要作物以茶葉為大宗,次為檳榔與少量孟宗竹,22民國 98 年(2009)底人口有 1544 人,現有聚落為凍頂、崁底、白葉林、大厝底、內寮等。23

(四)廣興村

舊志載「車光寮」包括今廣興、內湖二村。24清領末期,村內有車光寮、九 寮坑等聚落,日治時期再與內湖莊、石城、柯樹坪等地合併為車光寮庄,大正 9 年(1920)改大字,民國 35 年(1946)廢大字設廣興(取吉言佳字之義)與內 湖二村,其中廣興村取自最大聚落「廣興」為名。地理環境部分,本村位在鹿谷 鄉中部,村境面積 3.46 平方公里,海拔約 600 至 750 公尺之間,屬丘陵河階地形,

居民多務農、經商,主要作物為茶、檳榔與孟宗竹,25民國 98 年(2009)底人口 有 2391 人,現有聚落為車光寮(廣興)、過坑仔、九寮坑、石城、瓦厝仔底、大 埤仔頭、崁仔頭、香蕉林、崙仔尾等。26

(五)內湖村

本村在清領末期已有聚落開發,明治 34 年(1901)合併內湖莊、車光寮、

九寮坑、石城、柯樹坪等聚落為車光寮庄,另外將內樹皮莊、火燒寮、深坑、灣 坑、番仔寮坑、觀音樹湖、坑頭等聚落合併為內樹皮庄,大正 9 年(1920)改庄 為大字,民國 35 年(1946)將原車光寮大字南部及內樹皮大字東部合併為內湖 村、並取其境內最大聚落「內湖」為村名。地理環境部分,本村位在鹿谷鄉中南 部,村面積 24.19 平方公里,因位居北勢溪流域的上游山區,境內多山,如東部 的鳳凰山、西南部的內樹皮山;主要作物有茶、孟宗竹筍、麻竹、檳榔等,民國

20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44。

21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02。

22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48-349。

23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06。

24 「車光寮」一詞見於《彰化縣志》,地名由來是在開闢初期,有移民至此搭建茅草寮以採伐木 材,製作「車軸」(也有人說是製作牛車扶手。閩南語稱「車光」--ChhiaKoain,「光」與「杆」

同)故得名。又有一說,早期運山產之牛車,載重上坡,每行於此處即發出「光光(ㄍㄨㄚ—)」

的聲音而得名。參看洪敏麟:《台灣舊地名沿革(二)下冊》,頁 556。

25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46-347。

26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04-305。

(34)

98 年(2009)底人口有 1236 人,27現有聚落為番仔寮坑、田寮、內湖、有水坑、

彎坑、溪頭(坑頭)、柯樹坪、流籠頭、流籠腳、十二股、十八股、溪坪、觀音 樹湖等。28

(六)和雅村

本村初拓於清領時期,當時已有內樹皮、火燒寮、深坑等莊,日治時期分別 隸屬車光寮大字與內樹皮庄大字一部份,民國 35 年(1946)廢大字設村,取車 光寮大字北部及內樹皮大字西部設和雅村(取閩南諧音為「富有」之義)。地理 環境部分,本村位在鹿谷鄉西南部,東、南部以北勢溪與內湖村接攘,村面積 9.38 平方公里,為丘陵山地,海拔約 900 至 1000 公尺之間,地勢西高東低,夏 季涼爽,冬季濃霧經常籠罩,主要農作物有茶、孟宗竹筍、麻竹、檳榔等,29民 國 98 年(2009)底人口有 719 人,現有聚落為內樹皮、火燒寮、深坑、西勢湖

(和雅)、南坪後、嶺頂、八獺、第三鄰、龜井、六份坑等。30

(七)竹林村

本村與竹豐村合稱「小半天」,31早在清領時期,村內已有小半天莊、南坪後 等聚落,日治初期將上述聚落與山豬湖、木耳寮、中湖、內湖、雙溪底、田頭、

二八仔、崎腳等聚落合併為小半天庄,大正 9 年(1920)改庄為大字,民國 35 年(1946)析設竹林村與竹豐村,其中竹林村以境內最大聚落「竹林」為村名。

地理環境部分,本村位在鹿谷鄉西南部,村境面積 8.95 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 低,屬丘陵台地,海拔高度 1300 至 600 公尺左右,氣候冬暖夏涼,冬季雲霧經 常籠罩,主要農作物有冬筍、茶、花卉、孟宗竹、檳榔等,32民國 98 年(2009)

底人口有 1861 人,現有聚落為竹林(內湖)、牛寮仔、內凍仔、田頭、後溝湖、

木耳寮、石門子、大柯、人起湖、下寮、烏土堀等。33

(八)竹豐村

清領末期,村內有山豬湖、木耳寮、中湖、內湖、雙溪底、二八仔、崎頭等 聚落。日治時期,上述聚落與小半天莊、南坪後合併為小半天庄,大正 9 年(1920)

改庄為大字,民國 35 年(1946)廢大字設竹豐村。地理環境部分,本村位在鹿 谷鄉西南部,村境面積 10.12 公里,境內山巒疊翠,海拔約 600 至 450 公尺之間,

27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50。

28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07-308。

29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53。

30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09-310。

31 小半天之地名由來於從竹山經雙溪底、半天寮至崎頂,南望有高 1,200 公尺之山峰,其南再有 1,500 公尺左右之樟空倫山,以該山聳出雲霄之狀稱為「小半天」,附近聚落便以山為名。參看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沿革(二)下冊》,頁 557。

32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54-355。

33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11-312。

(35)

冬季濃霧經常籠罩,人口主要聚集於地勢較為平緩的中湖、崎頭一帶,主要作物 以茶、孟宗竹、麻竹、檳榔等為大宗,34近年來村民以扦插茶苗方式供應產茶區 茶樹之種植而聞名,民國 98 年(2009)底人口有 1095 人,現有聚落為雙溪底、

崎頭、山豬湖仔、中湖、竹圍仔、南坪、橫路、湖底、二坪子、乾堀等。35

(九)永隆村

永隆村舊稱「大水窟」,36清領末期村內已有下部仔、大水堀埤、五崙尾等聚 落,明治 34 年(1901)上述聚落與大水窟莊、二城等合併為大水堀庄,大正九 年(1920)改庄為大字,至民國 35 年(1946)將原大水堀大字析設為北部的永 隆村與南部的鳳凰村。地理環境部分,本村位在鹿谷鄉東部,村境面積 10.84 平 方公里,海拔介於 1200 至 400 公尺之間,屬傾斜形台地,村民多以茶作為生,37 民國 98 年(2009)底人口有 1909 人,現有聚落為大水窟(麒麟潭)、五崙尾、

大片田、茅埔、蕉林、泡仔林、東邊、下部仔、溪底城、堀頭、紅土銀堀等。38

(十)鳳凰村

清領時期,村內有大水窟莊、二城等聚落,明治 34 年(1901)上述聚落與 下部仔、大水堀埤、五崙尾等合併為大水堀庄,大正 9 年(1920)改庄為大字,

民國 35 年(1946)大水堀大字改設為永隆村與鳳凰村,以境內名山「鳳凰山」

為村名。地理環境上,本村位在鹿谷鄉東南部,村境面積 22.78 平方公里,現有 聚落為頂城、二城、梨仔腳、田底(田宅)、崁頭等,39至民國 98 年(2009)底 人口有 1740 人。

(十一) 秀峰村

在清領末期,村內已有坪仔頂莊(坪頂)、40外苦瓜寮、堀底、清水溝、東 埔寮等聚落,明治 34 年(1901)上述聚落合併為坪仔頂庄,大正 9 年(1920)

改庄為大字,民國 35 年(1946)坪仔頂大字析設為秀峰村與坪頂村,民國 70 年

34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57。

35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13。

36 「大水窟」原為本地一湖泊名稱,介於凍頂台地、麒麟山與大水窟台地之間,該湖泊為道光年 間漢人移民從凍頂山引水所築一座面積約十三公頃的水埤--「大水窟」,《雲林縣采訪冊》記:

「大水窟,亦名蓮花池;池中多產蓮花。在凍頂山之麓,鳳凰山之前、、」。民國六十三年蔣 經國總統蒞臨此地,將其命名為「麒麟潭」,然本地人仍慣稱之為大水窟。參看周璽:《彰化縣 志》,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頁 552;倪讚元:《雲林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1993,頁 152。

37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58。

38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14-315。

39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60-361。

40 據《彰化縣志》載,坪仔頂及今秀峰村一帶聚落統稱,此地位於濁水溪支流「清水溝溪」之下 游段寬廣河階上,海拔約 260 至 400 公尺間。清水溝溪與其支流會合於此處,此地與河道間有 顯著崖面,其地勢高且平,聚落創建其上,因而得稱。參看洪敏麟:《台灣舊地名沿革(二)

下冊》,頁 555。

(36)

(1981)左右,秀峰與坪頂二村合併稱秀峰村;村名源自此地多「秀」麗山「峰」。

地理環境部分,本村位在鹿谷鄉中北部,村境面積 14.14 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介 於 300 至 500 公尺之間,境內丘陵地形起伏,清水溝溪及其支流縱橫流貫,沿河 平坦地為聚落分佈區。主要農作物以茶、冬筍、檳榔、麻竹為主。41民國 98 年(2009)

底人口有 1044 人,現有聚落為坪仔頂、林區(東埔蚋寮)、外苦瓜寮、堀底、清 水溝、合水、石門坑、瓦窯、大彎、坪仔腳、圳寮、崁仔腳、竹圍仔、柿子腳、

檳榔林等。42

(十二) 清水村

清領時期,村內有坵園莊、內城、宅仔內、頂厝仔、外城等聚落,明治 34 年(1909)上述聚落合併為大坵園庄,大正 9 年(1920)改庄為大字,民國 35 年(1946)改設清水村,以境內主要河流「清水」溝溪為村名。地理環境部分,

本村位在鹿谷鄉西北部,村境面積 8.93 平方公里,地勢西南較高、東北最低,

海拔高度介於 200 至 500 公尺之間,相對於鹿谷其他村落而言,是一個平原較多 的地區,竹林是本村重要的的自然景觀,至今清水溝溪沿岸的然可見成林的麻 竹;土地利用茶葉與檳榔為主,其他小宗產業為筍乾及香菇,43目前從事茶葉人 數佔大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產業。至民國 98 年(2009)底人口有 820 人,現有 聚落為大坵園、外城、內城、堤仔底(宅子底)、頂厝仔、頂崁、過溪、土城、

竹圍仔(陳家巷)、樟頭、五份仔、過坑仔、山仔後、頂崁等。44

(十三) 瑞田村

本村早在清乾隆年間,即有漳州人沿濁水溪進入開墾,成為鹿谷鄉最早開發 的地方之一。清領時期,村內有番子寮莊、45九寮等聚落,明治 34 年(1909)將 上述聚落合併為番子寮庄,大正九年(1920)改庄為大字,民國 35 年(1946)

廢大字,以村內最大聚落為名改設瑞田村。地理環境部分,本村位於鹿谷鄉東北 部,村境面積 9.75 平方公里,西北部為濁水溪與清水溪合流處,地形上屬於濁 水溪沖積平原,東南方為綿延不斷的丘陵,是一倚山傍水的農村聚落,主要作物 有水稻、甘蔗、檳榔、茶、香蕉、蔬菜等,46民國 98 年(2009)底人口有 949 人,

現有聚落為溪埔仔、番子寮(瑞田)、干坑、九寮、石牌、凸鼻仔、墘坑頭、白 葉林、下崁、舖堤頂、糖舖等。47

41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63。

42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17-319。

43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65。

44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20-321。

45 「番仔寮」地名由來於原為原住民社址,漢人入墾後,先在此處搭建茅寮為村,故得名。參看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沿革(二)下冊》,頁 552。

46 羅美娥等:《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頁 366-367。

47 林文燦等:《鹿谷鄉志上冊》,頁 322。

數據

圖 1-3-1    鹿谷鄉各村分佈圖
圖 2-2-2  鹿谷鄉自然環境地形圖
表 2-3-1  鹿谷鄉行政區域沿革  清代  日治時期  民國  雲林縣沙連保  南投廳林屺埔支廳  台中州竹山郡鹿谷庄  南投縣 鹿谷鄉  光緒 20 年(1894)  明治 34 年(1901)  大正 9 年(1920)  88 年底 (1999)  街莊  街庄名  堡名  區名  小字、小地名、土名  大字名  村名  初鄉莊、初鄉、粗 坑頭、粗坑底、內 苦瓜寮、水仔尾  初鄉庄  沙連保  羌仔寮區  四九日黑、崎腳、初鄉、富林、秀川、水尾仔、內苦瓜寮  初鄉  初鄉村  猐雅寮莊、新寮街
表 2-3-3  民國九十八年鹿谷鄉村里鄰總人口數  村    里  鄰數  戶數  男  女  合計  初鄉村  17  651  957  854  1,811  鹿谷村  16  765  1,167  1,070  2,237  彰雅村  10  493  789  755  1,544  廣興村  21  783  1,258  1,133  2,391  內湖村  12  431  665  571  1,236  和雅村  6  265  398  321  719  竹林村  18  656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In Pre-Qin and Han era, the theories of heaven mind and Tao mind had a different level from human mind: an individual can conduct the human mind by mean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Let f being a Morse function on a smooth compact manifold M (In his paper, the result can be generalized to non-compact cases in certain ways, but we assume the compactness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We cannot exclude the presence of the SM Higgs boson below 127 GeV/c 2 because of a modest excess of events in the region. between 115 and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