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語言之表徵:系統功能語言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語言之表徵:系統功能語言學 "

Copied!
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為了分析教科書和學生將力建構為實在的語言基礎,本研究採取系統功能語言 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簡稱為 SFL)作為描述語言的語言。本章第一 節的目的就在於說明此理論模型,並指出此理論對本研究的適用性。

根據圖 1-2-1 所呈現的研究架構,理論事物的建構乃是在語言和學習情境兩個 層面完成的,因此第二節和第三節將分別針對這兩個層面來進行探討。如此,本章 第一和第二節的探究就達成了研究目的 1(探討將理論事物建構為實在的語言基 礎,並分析此語言基礎的科學概念學習意涵),而第三節則達成研究目的 2(探討將 理論事物建構為實在的學習情境,並分析此學習情境與前述語言基礎的關係)。

第一節 語言之表徵:系統功能語言學

本節首先說明 SFL 背後的語言本質觀。其次說明 SFL 的核心思想。這些核心思 想是 Halliday 發展語言學理論的指導原則,透過這些思想 Halliday 將他的語言本質 觀轉化為語言學理論。然後,分別從三個面向具體地說明 SFL 用以描述語言的概念 工具。這三個面向也就是語言的三種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最後 討論在本研究中運用 SFL 進行分析的適切性。

一、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言本質觀

SFL 是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派別,其興起與整個語言學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

思潮有關。在當代語言學中,功能主義是與形式主義(formalism)相對峙的一種學 術思潮。形式主義認為語法可獨立於語義之外來分析,功能主義則不做此主張。功 能主義認為不同的語言形式(即語法)有不同的功能,而這些語言所完成的功能也 就是語言表達的意義,因此語法的研究不能獨立於語義之外(Martin & Rothery,

(2)

1993)。Halliday 繼承功能主義倫敦學派這一支,從二十世紀七零年代以來,將之發 展成現在人們所稱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學派。4

Halliday 的學術研究實際上是從漢語研究開始的。他在英國倫敦大學取得的學士 學位是漢語語言文學學位。隨後在 1947 年到中國先後師從羅長培教授和王力教授學 習漢語音系學、辭典學、比較歷史語言學和現代漢語方言等。回英後在劍橋大學 Firth 教授的指導下,在 1956 年完成論文《現代漢語的語法範疇》,並於 1959 年完成博士 論文《「元朝密史」漢譯本的語言》。胡壯麟等 (1989) 指出 SFL 的重要理論概念在 Halliday 博士論文中已見雛形。因此,SFL 所依據的實徵資料並非僅僅是英語,也包 含漢語。此理論是以普遍語法理論為發展目標,而非英語語法理論。

關 於 語 言 的 本 質 , SFL 所 持 的 立 場 和 屬 於 形 式 主 義 的 轉 換 生 成 語 言 學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linguistics)有著根本的差異 (朱永生, 2002)。對語言本 質所持立場不同,所關心的問題也就不相同。傳統或形式語法關心的是句法的結構 是什麼,而系統功能語法關心的是各個語言成分所要達到的功能為何,以及這些功 能所構成的系統為何。

轉換生成語言學由 Chomsky 所創,他認為人類的語言結構有表層結構和深層結 構之分,深層結構是在心理上有對應的真實結構,是人類天生的語言裝置,是一種 特化的的認知能力。研究語言就是要揭示此一深層結構,也就是在研究人類天生的 語言能力。因此語言學是一種認知科學,一種心理學 (Martin & Rothery, 1993)。同 時,這樣的語法理論也預設了語言形式可以從語言的意義中剝離開來進行獨立的分 析。根據這樣的思想所建立起來的語法理論是跟語言使用情境無關的(Halliday, 1994)。換言之,運用這樣的語法理論,我們看不到在不同脈絡情境下語言的差異,

也看不到日常語言和科學語言之間的差異。

SFL 則認為語言是應需要而生的,語言現象所呈現的規則是人們約定俗成而有 的,並不存在深層結構這種大腦的對應物。語言是為了各種目的而設置的,有其要

4 更詳細的歷史發展介紹可參閱胡壯麟、朱永生和張德錄(1989)所編之《系統功能語法概論》。關於 Halliday 個人學術思想的發展,可參考黃國文(2000)。此一語言學派在澳洲的發展可參考 Martin (1997a)。在 1980 年代之後,此一學派在澳洲的發展和教育語言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3)

完成的功能。人們為了各種目的創造了語言資源,並且在具體的社會脈絡中使用它 們。在不同的情境中,人們會有不同的說話方式。因此對應地,語言就體現了這些 社會情境。5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意圖,人們透過語言所欲達成的各種效 果,才是比較根本的。據此,Halliday 主張語言學是社會學的一部份(胡壯麟等, 1989, 頁 8-9,199-204)。6

SFL 主張語言是有系統、能達成各種功能的資源。語言達成的功能就是它所製 造的意義。7SFL 認為意義才是更為根本的。因此,語法的描寫基本上應該是意義的 描寫,也就是功能的描寫。各種製造意義的資源構成多個意義系統。語言使用的過 程不是把詞彙嵌入正確句法規則的過程,而是在意義系統中進行選擇以產製意義的 過程。語言單位之間的形式結構(如句法規則)其實是在意義系統中選擇後所衍生 出來的。

二、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核心思想

為了將語言本質觀落實為語言學理論,SFL 運用了四個核心的思想:系統、功 能、語言階層和社會脈絡。這四個核心的思想可以用圖 2-1-1 來表達。首先 SFL 不 認為語言是封閉、獨立自足的。語言不能獨立於社會脈絡而存在,對語言的分析,

無論是語義或語法的分析,勢必要把社會脈絡考慮進來。語言的特徵與社會脈絡有 關。在圖 2-1-1 中粗黑圈內圍是語言,外圍是社會脈絡。這是社會脈絡的思想。其 次,語言區分為三個階層:語篇語義層、詞彙語法層和實體層(即音韻字形)。這是 語言階層的思想。其三,圖 2-1-1 由兩條直線區分為三個區塊,分別表示語言所完 成的三種元功能:語篇功能、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任何一個文本都可從這三方面

5 單單觀察記錄下來的文本,人們可以猜出產生該文本的脈絡。例如:食譜上一道菜的說明方式、實 驗步驟的說明、或者一段購買火車票的電話錄音。從這些事實可知語境以某種方式存在於文本之中 (Eggins, 1994, 頁 7-9)。

6 Halliday 並不是要將心理學的解釋完全摒除。他認為從心理學解釋語言,對探討語言本質有幫助,

但不是決定性的,因此他不同意把語言學看做是心理學的一部份。若非得從心理學和社會學兩者中 做出選擇,他寧可把語言學說成是社會學的一部份。但他認為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解釋應該互為補充

(胡壯麟等, 1989, 頁 8-9)。這裡所涉及的是語法發生學的討論。

7 SFL 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語言學對語言所做的語法、語義和語用的嚴格劃分。

(4)

圖 2-1-1:系統功能語言學概念架構圖(一)

加以解析。除了元功能之外,文本整體有要完成的「一般性功能」,在語言的詞彙語 法層,各個語言成分又有要完成的「語法功能」。這是功能的思想。最後,在語篇語 義層、詞彙語法層和實體層,對應於三種元功能,有體現各種功能的語法系統。這 是系統的思想。

Halliday(1978, 頁 183-192)認為語言既是系統(Language as System),又是社會 慣例(Language as Institution);此二者是一體的兩面(圖 2-1-2)。系統指的是在語 言的三個階層以及三種功能中各種語篇的、詞彙語法的和音韻字形的系統。社會慣 例指的就是各種脈絡變項(包含情境脈絡和文化脈絡的變項)對語言表達的約束。

各種語言系統在社會脈絡中依循一定的慣例以達成其目的。SFL 的目標則是在描述 在社會脈絡(或稱為語言使用)中種種運用語言資源的規約。

根據前述 SFL 的概念架構可知,Halliday 在建構 SFL 時,意圖回答兩個問題:

(1). 如何描述語言系統?(2). 如何把社會脈絡和語言系統結合在一起?Halliday 運 用系統、功能和語言階層這三個思想使 SFL 對語言系統之描述成為可能,以下將先 加以闡述。最後再說明社會脈絡在該理論中的地位。

情境脈絡

語篇語義

詞彙語法

實體 語場

概念元功能

語篇元功能

人際元功能

主位系統 及物系統

語氣系統和 情態系統 語旨

語域 語式

文化脈絡

(5)

語言

作為系統的語言 作為社會慣例的語言

語言階層

語篇語義層 詞彙語法層

實體層

元功能

概念功能 語篇功能 人際功能

情境脈絡

語式 語場

語旨

文化脈絡

體裁

圖 2-1-2:系統功能語言學概念架構圖(二)

(一)系統

分類是不容輕視的事情。對我們的思維、感知、行動和言語來說,再 也沒有什麼東西比分類更基本的了。每當我們把某件東西看作是一類 東西時,例如一棵樹,我們就在分類了。 (Lakoff, 1987, 頁 5)

可以說,理解就是分類。以顏色系統為例,面對某個顏色時,人們會產生視覺 經驗。當說出它是「紅色」時,我們就是在語言系統裡進行分類的工作。紅色不是 別的顏色。一個將顏色分為七種的系統和一個將顏色分為三種的系統,紅色的意義 是不同的。被說出來的「紅色」是相對於別的沒有被說出來的顏色而有其意義。因 此 SFL 稱意義系統是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Eggins, 1994, 頁 22),就是要指 出實際(actual)被說出來的語詞是以意義潛勢為背景而有其意義的。

系統可以有精密度(delicacy)的描寫。例如:Eggins(1994, 頁 17)舉了一個例 子。她對她五歲兒子的稱呼可以是 kid, child, brat, darling, son, boy 等等。假如根據所 持的態度來分類,其中某些詞體現的態度是指明的,另一些詞所體現的態度則是模 糊的,而指明的態度又進一步區分為正向態度和負向態度。這個系統的精密度是兩

(6)

階的。8意義系統可以表徵如下:(圖中斜向下的箭頭表示「體現」(realization),例 如:正向態度可透過 darling 來體現。正向態度是意義成分,也就是所指(signified),

darling 是表達的形式,也就是能指(signifier)。)

圖 2-1-3:根據態度的詞彙選擇系統

不僅詞彙有意義,詞和詞所形成的結構也有意義,其選擇也能夠用意義潛勢來 表徵。例如:在英語裡,同樣是「the boy」、「is」、「crying」這三組詞,依據組合關 係不同,就能夠有不同的意義,產生不同的語氣。9

陳述 The boy is crying.

疑問 Is the boy crying?

祈使 Cry! (沒有主語,也沒有時態。)

在漢語裡,下面的句子也是由於組合關係不同而產生意義的差異(引自胡壯麟 等, 1989, 頁 165):

我宰了那隻老母雞。 (「那隻老母雞」是新信息。)

我把那隻老母雞宰了。 (「宰了」是新信息。「那隻老母雞」透過「把」而 提到前面。)

不同的組合關係(形式)表達的意義不同。這就是所謂「意義決定形式,形式 體現意義」的意思。10

8 精密度給了意義系統的發展提供了空間。系統的複雜度可以透過這個精密度這個概念來處理。

9 這類意義的差異稱為語氣的差異。漢語的語氣表達不是透過語序或語言成分的省略來達成,而是透 過各種語氣詞,例如:「嗎」、「呢」、「是不是」、「為什麼」等。

10 無論是形式主義或功能主義的語言學在對語言進行描述時,都繼承了 Saussure 對語言裡組合關係 和聚合關係的區分。但卻有不同的詮釋,SFL 給了聚合關係在理論上的優先地位,形式語法則給了

指明的態度

模糊的態度

child, boy

正向態度

darling

負向態度

brat

(7)

SFL 的口號之一是:選擇就是意義(Eggins, 1994, 頁 13; 黃國文, 2001, 頁 44)。

所謂「選擇」是在意義潛勢內進行的。說話者若是有意識地在意義潛勢裡選擇,那 麼當他要把意義表達清楚時,他就會說明對照項而把意義產製出來,也就是透過說 明「不是什麼」來說明「是什麼」。而無論是否有意識地進行選擇,聽者總是將所聽 到的符號與意義潛勢裡別的可能選項對照,從而產生理解。當溝通雙方的分類系統

(如顏色分類系統)類似時,他們就能瞭解對方所指的「意義」(如紅色)。

系統這個概念在 SFL 裡有重要的理論地位。相對於形式語法的分析,形式語法 認為語言是「合乎句法的句子的集合」。根據這個看法,句法結構是比意義更基本的 概念。教學也就是要使學生的句子合乎句法。SFL 反對這個立場,主張句法規則是 被語義系統所解釋。教學上,評量所根據的是意義與使用的合適性(appropriacy)

(Eggins, 1994, 頁 145)。

(二)功能

劉美林 (2002) 指出在 SFL 中關於功能一詞有五種意涵:一般意義上的功能、

微觀功能、宏觀功能、元功能(metafunction)11、語法功能。

所謂一般意義上的「功能」,就是人們常識所瞭解的語言功能,或者說 平時運用語言所發揮的作用,如祝願、慶賀、表揚、批評。這種常識 中的功能實質上就是語言的具體運用。

這裡談到的一般意義上的語言功能,SFL 將它放在社會脈絡和語言的關係裡來 描述,是就整個文本這個語言單位來談的功能。也就是說,當語言在社會脈絡裡使 用時,通篇文本所完成的功能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語言功能。

微觀功能和宏觀功能是兒童發展階段中的語言所具有的功能。Halliday 把語言

組合關係優先地位。從表達聚合關係的意義系統中不斷地選擇,然後可產生組合關係,此產生方式 此處無法詳述,可參照 Eggins (1994, 頁 210-215)。

11 「metafunciton」一詞,根據 Merriam-Webster 字典的解釋,「meta-」此詞綴有在後面的(after)、超 越的(transcending)、屬於較高的邏輯類型(of a higher logical type)等意思。按台灣的翻譯慣例可直譯為

「後設功能」,強調實際的語言資料在前,研究者的分析在後。但面對語料,將這樣那樣的功能分析 歸類,最後得到互不相屬、最抽象、涵蓋範圍最大的功能,也就是最基本的功能(Halliday, 1994, p.xiii)。

根據此義,譯為「元功能」較佳。關於語言的元功能,歷來語言學家有許多的討論,詳細的介紹可 參閱楊炳鈞和覃朝憲 (2001)專文之介紹。

(8)

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兒童時期、過渡時期和成人時期。兒童在兩歲左右開始向成人 語言過渡。兒童時期的原型語言有七種微觀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想像功能、

啟發功能、交流功能、個體功能、告知功能),過渡時期語言有兩種宏觀功能(理性 功能、工具功能),成人時期語言有三種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

(劉美林, 2002)。據此,微觀功能、宏觀功能和元功能在 SFL 裡的理論地位是相同的,

只是因發展階段不同而各有所指。

就成人語言而言,Halliday (1994)將語言的功能歸納整理,得出有限的幾類最抽 象的功能,稱為元功能,分為三類:(1).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用以建立說 話者對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經驗,(2).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用以與人 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3).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用以產生銜接和連貫的文本。

12此三類元功能將在後續的小節裡一一加以說明。

語言裡的各種語義系統分屬三類元功能。例如:在描寫小句層級的語義系統中,

屬於概念功能的有及物系統(Transitivity system)、語態系統(Voice system)等,屬於人 際功能的有語氣系統(Mood system)、情態系統(Modality system)等,屬於語篇功能的 有主位系統(Theme system)、訊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等。每個語義系統則由語 義成分所構成。例如:及物系統描述外在世界的各種過程,其中之一是物質過程,

而物質過程又由過程、參與者、環境成分等語義成分所構成。語法功能指的就是語 義系統裡的語義成分,是意義潛勢裡的離散部分(胡壯麟等, 1989, 頁 16)。

分析成人語言,只需慮及一般意義上的功能、元功能和語法功能,而此三者是 有關的。SFL 對語言功能的分析是兩個面向的。第一個面向是元功能。在語言的任 何一個階層裡,都可就這三類元功能來進行分析;例如:一般意義上的功能在分析 上就可還原為此三類元功能。第二個面向是運用語言在社會脈絡中做事,也就是運 用語法功能以達成一般意義上的功能。為了在社會脈絡裡恰當地運用語言,要在語

12 不同的語言學家對語言功能的分類各有不同,即使是 SFL 內部也存在著歧見。不過在 Halliday 的 模型裡可運用精密度來說明那些多出來的功能(胡壯麟等, , 1989, 頁 240)。van Dijk (1997)認為文本至 少包含三個維度:語言使用、信念(認知)的溝通、和社會情境中的互動;這三個維度就分別對應 於語篇功能、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

(9)

義系統中選擇所要表達的意義,而語義系統的最小單位就是語法功能。

(三)語言階層

SFL 將語言內部至少區分為三個階層(strata of language):語篇語義層、詞彙語 法層和音韻(字形)層(圖 2-1-4)。

語言作為符號系統,基本上就包含了能指和所指兩層。像交通號誌這類的簡單 符號系統,紅燈─「停止」,綠燈─「通行」,黃燈─「減速」。燈號的組合是沒有意 義的,但還是有能指和所指兩層,也就是形式和意義兩層。這也就是圖 2-1-4 之中 的表達和內容 (Eggins, 1994, 頁 81-82)。但語言是複雜的符號系統,語言單位的排 列組合也可以產生意義,因此中間有詞彙語法層(包含語詞以及語詞間的組合關係)

(Eggins, 1994; Halliday, 1998b) 。

探討語言的組合規則時,分析語言自由組合的單位,在漢語和英語裡都可發現 有五種單位(又稱為級階(rank)):語素、詞、詞組、小句、小句組(Ravelli, 1999;

Unsworth, 2001b; 胡壯麟等, 1989, 頁 320)。這五種單位是分析組合規則時的單位,

因此是語法單位。詞彙語法層的描述以小句(clause)為主要分析單位。雖然詞、詞 組、小句組也都有組合規則,但小句所表達的經驗意義是完整的事件,因此是最重 要的,別的語法單位所指的意義都以事件的建構為基礎,或者是參與事件的一部份

(如詞、詞組),或者是結合事件而形成序列(如小句組)。上圖裡的語言分析單位 在對應的語言階層裡不是唯一的,而是最重要的(Eggins, 1994, 頁 82)。

圖 2-1-4:語言階層與分析單位 語言階層

日常用語 技術詞彙

語言分析單位

內容 意義 (語篇-)語義 文本

措辭(字詞和結構) 詞彙語法 小句

表達 聲音/字形 音韻學/字形學 音素/字形部件

(10)

在社會脈絡裡發揮功能的言語稱為文本。文本這個語言單位因此是語用的單 位,社會脈絡與它密不可分。社會脈絡與文本間的關係稱為連貫(coherence)。文本 並不是句子的集合,在文本中,句間和詞語間還存在著複雜的關係,此稱為銜接

(cohesion)。無論是連貫或銜接都是語義的關係。銜接又連貫的言語才是統一完整 的文本。因此文本又是語義的單位 (Eggins, 1994, 頁 85-95; 張德祿 & 劉汝山, 2003)。13文本組織成篇的方式不同於詞彙語法階層內各語法單位的組合方式,有詞 彙銜接、照應、替代、省略、連接等(張德祿 & 劉汝山, 2003, 頁 98-112),因此在 詞彙語法階層之上又有語篇面向的分析。Martin 將原先 Halliday 所提的語義層增加 了一個面向,修改為語篇語義層 (Eggins, 1994, 頁 82)。

詞彙和語法由具體的聲音或字形來表達,或稱為體現;而語篇語義則由詞彙和 語法來體現(在圖 2-1-4 中,斜向下的箭頭即表示體現)。在語言內部,我們關心後 者。由於語篇語義層存在著意義和文本兩個面向,因此體現也就有著兩層意義:一 個指的是意義的體現,也就是在語義系統中選擇到最後,語義成分由詞彙語法「形 式」所體現;另一個指的是文本的體現,也就是透過詞彙和結構間的「銜接」而產 生的體現(Eggins, 1994, 頁 111; Martin & Rose, 2003, 頁 4-7)。

(四)脈絡

語言的使用跟所處脈絡有關,甚至語言本身就是脈絡的一部份。SFL 將脈絡分 為意識型態、文化脈絡(context of culture)和情境脈絡(context of situation)三層。

整個語言系統和脈絡間的關係可表示為圖 2-1-5,圖中表達了脈絡(三個階層)與語 言(兩個階層)的關係,以及它們與三類元功能之間的關係(Eggins, 1994, 頁 113)。

在語言使用中最大的社會脈絡就是文化。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 Tylor 在 1871 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人類身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複合整體(complex whole),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其他的能力與習慣 (Tylor, 1871/1992)。」從這個定義可以知道其內涵包羅萬象,囊括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面向。

13 銜接和連貫屬文本層次的語義概念;意思是,一個文本必須是銜接和連貫的才會是有意義的(張德 祿 & 劉汝山, 2003)。這兩個性質是「文本性」(textual)的內涵(Eggins, 1994, 頁 85)。

(11)

圖 2-1-5:詞彙語法、語篇-語義和脈絡

在 SFL 的理論模型裡,上述文化的概念被表徵為意識型態和文化脈絡。

意識型態指的是「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持有的價值,我們採取的成見和 觀點 (Eggins, 1994, 頁 10)。14」文化脈絡指的是在社會生活裡所形成的、固定的言 談互動模式。例如:打橋牌、買賣、通電話、故事述說、看診等過程。此類「為達 成某個目標的、有階段的社會過程稱為體裁(genre)(Martin & Rose, 2003, 頁 7)。」

例如:課本裡實驗單元的綱要結構是名稱列在最前面,然後依序是實驗目的、材料、

實驗步驟 (Unsworth, 2001b)。體裁的分析也就是對各個階段進行功能的分析,主要 是語義的分析。

情境脈絡指實際互動中的具體脈絡。對情境脈絡進行描述時,也就是要說明是 在對什麼人(who)以何種方式(how)說什麼內容(what),用 SFL 的術語來說就 是要描述語旨(tenor)、語式(mode)和語場(field)。此三者分別對應於語言所欲 產製的三種意義: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這三個因素和使用中的語言所 呈現的特徵最有關係,合稱為語域變項(register variable)(Eggins, 1994)。

語場指的是正在發生什麼事,包含所進行的社會活動的性質,所談論的主題等

14 對意識型態概念的探討,除 Eggins 所列之文獻,另可參考 Burr(1995)和 Mills(1997)。以 SFL 為基 礎的意識型態分析,如:Eggins(1994)對三篇嬰兒照顧的文本所做的分析,Veel (1998)同樣以對照的 方式分析了學校科學課文所呈現的生態學與環境主義。

意識型態

語域 語場 語旨 語式 脈絡

詞彙銜接 會話結構 語法銜接、邏輯連接 語篇-語義

經驗的 人際的 語篇的 語言

詞彙語法 及物系統 語氣、情態系統 主位系統 體裁

(12)

等。例如:買賣交易、橋牌、棒球、歷史、科學等。語旨指的是溝通者的角色關係,

可用地位、接觸頻率、情感投入程度等進一步加以描述。語式指的是語言在溝通時 扮演的角色,此一角色與兩種距離有關:(1)空間距離,也就是溝通管道,從面對 面的口語一直到非面對面無法即時回饋訊息的書面語構成一個連續光譜,如:從閒 聊、電話、email、收音機、一直到小說,空間距離由近到遠。(2)語言和社會過程 的距離,連續光譜的一端是語言作為行動,伴隨社會過程發生,另一端是語言作為 反映,構成社會過程本身;例如:從玩橋牌、電視評論、新聞報導、一直到科幻小 說(Eggins, 1994, 頁 53-61)。以課文閱讀為例,課文所呈現的主題是語場;讀者面對 的是正式的情境,讀者地位較低,與作者從未接觸,情感投入低,這是語旨;溝通 的方式是書面文字媒介,這是語式。

體裁透過語域居中媒介而在言語中體現。所謂媒介(mediate)的意義有二:一 個指的是情境脈絡是文化脈絡的具體個例(instantiation),另一個指的是在體裁潛勢 中的選擇與語域變項有關 (Eggins, 1994, 頁 34)。語域則直接影響文本中的語言使用 (Eggins, 1994, 頁 330-331)。舉例而言,當談論的主題(語場)是重力時,文本中就 會出現「重力」、「地心引力」、「力」、「地球」等相關聯的詞彙,在語篇語義階層透 過詞彙銜接這種銜接手段使文本成為與語場相應和的整體。

SFL 把「意義」當作理論核心。語義系統在社會脈絡和詞彙語法中間扮演了銜 接的角色。藉此 SFL 描述了一個動態的的語言表達方式:社會脈絡推動著語義系統 內的選擇,最後以詞彙語法的形式體現。SFL 擴大了「意義」的意義,主張功能就 是意義。藉此 SFL 把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也納入語言的意義說明之內,於是此理論 除了能描寫語言陳述事態的功能,也能描寫語言做事情的功能─人際功能使人行 動,而語篇功能使言語成為有組織有功能的文本。

三、概念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用語言跟他人交談,表達外在世界所發生的事件,以及內

(13)

心主觀世界的情感和想法。這種功能 SFL 稱為概念功能(Halliday, 1994)。

具體的言談發生在社會脈絡中,整個文本表達的概念意義由語域變項的語場所 描述。概念功能在語篇語義階層可透過跨小句的詞彙銜接和小句間的邏輯語義關係 來完成。詞彙銜接的手段有兩類:概括和例證。概括包含重複、同義、反義、上下 位(hyponomy)、整體與部分(meronymy)等關係。例證又分為對等、命名和相似 (Halliday, 1994; Unsworth, 2001b; 胡壯麟, 1994; 張德祿 & 劉汝山, 2003)。在詞彙語 法階層,概念功能由及物系統(Transitivity System)和詞彙來完成。15

經驗流透過語言轉換為意義,Halliday(1995)稱此過程為語言對經驗的構作

(construe)。他說:「構作就是『以符號的方式建構』(construct semiotically)。」也 就是,透過詞彙,經驗被分類、貼標籤。透過語法,連續的經驗流被打斷,切割為 一連串的樣式(figure);每個樣式由元素(element)所構成;樣式之結合則成為序 列(sequence)。樣式也就是一個個的事件,透過小句(clause)來表徵。元素則是 參與在事件中的語義成分。例如:有表達過程的動詞(組),表達參與者的名詞(組), 表達環境成分的介詞組等等。透過邏輯語義關係,結合小句形成小句組,則可表達 序列。因此,Halliday(1995)說:「每種自然語言的語法就是關於經驗的一套理論。」

接下來要著重說明的是 SFL 針對詞彙語法層所指出的語法系統─及物系統,藉 以更為具體地說明此語言學理論描述語言的特色。

及物系統是構作事件的語義系統。它把連續的經驗看做是由一個一個的變化所 組成的。可以說,經驗的量子就是一個一個的變化 (Martin, 1997b, 頁 100)。構成每 個事件(即樣式)的成分包含:過程(process)、參與者(participant)、環境成分

(circumstance)。過程(即變化)是事件的核心。環境成分可說是邊緣的參與者。

透過參與者的分析,及物系統的分析就在於指出某過程是否「及於」兩個以上的參 與者,而這些參與者的角色又是什麼。例如:

15 概念功能可細分為及物系統體現的經驗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邏輯語義關係體現的邏輯功 能(logical function)。經驗功能另有語態系統的分析。語態(voice)系統以作格分析為基礎。作格 分析關心的是造成某動作的原因是來自內部還是外部。詳見胡壯麟等(1989)、Halliday(1994)。

(14)

石頭 在山坡上 滾動。

參與者:動作者 環境:位置:空間 過程:物質

據此,詞彙語法層的分析以小句為最重要;小句包含了一個事件完整的語義成 分。而小句的切分基本上就是以過程的分析為基礎。環繞著一個動詞(組)所建立 的事件就是一個小句(Unsworth, 2001b, 頁 27; 屈承熹, 1996)。

具體而言,要對一個小句作及物性分析涉及四個問題:(1)這是什麼過程?(2)

這個過程涉及幾個參與者?(3)這些參與者在小句中的語義角色為何?(4)小句 中是否有環境成分?意義為何?

小句的及物性指的也就是小句的過程類型。選定過程類型也就決定了參與者的 類型。根據 SFL,英語和漢語的過程可區分為六類: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

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關係過程(relational process)、行為過程(behavioural process)、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 (Eggins, 1994;

Halliday, 1994; Martin, 1997b; 胡壯麟等, , 1989)。各類過程與相對應的參與者類型參 見表 2-1-1。

物質過程指的是做(doing)某件事的過程。這是物質過程的語義定義。為辨識 某過程是否是物質過程,可以提問:「X 做了什麼?」、「X 對 Y 做了什麼?」、「Y 發生了什麼事?」(Eggins, 1994, 頁 230-231)例如:

表 2-1-1:及物系統之過程與參與者類型

過程 經驗範疇 參與者

1 物質 做、發生、使發生 動作者、目標、

受益者、範圍、施事 2 心理 感官知覺、情感、認知 感受者、現象

3 關係

屬性 屬性 載體、屬性

識別 識別 標記、涵值

4 行為 生理活動 行為者

5 言語 意識的外在表現 講話者、講話內容、受話者

6 存在 存在 存在物

(15)

地球對蘋果做了什麼? 地球吸引蘋果。

蘋果發生了什麼事? 蘋果掉下來了。

下面的小句就不是物質過程,因為不能以上面所舉的提問句來提問:

蘋果有質量。

在這類過程最常出現的兩種參與者是動作者(Actor)和目標(Goal)。動作者 即小句中做或完成該動作的成分。該動作指向或擴及的參與者就是「目標」。也就是 傳統語法裡的直接賓語(direct object),以被動式表達時,它出現在主語的位置。例 如:

地球 吸引 蘋果。

參與者:動作者 過程:物質 參與者:目標

只有一個參與者的情況:

蘋果 掉下來了。

參與者:動作者 過程:物質

Halliday 區分出一種形式上和目標類似,但意義與目標不同的參與者─範圍

(Range)。範圍這種參與者可能出現在物質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心理過程。

它跟「目標」不同。「目標」是過程所影響的對象,「範圍」是指出過程所表現的範 圍(如:爬山),或對過程本身進一步加以指明(如:玩遊戲)。對「目標」可以提 問:「對它做了什麼?」,「範圍」不行 (Eggins, 1994, 頁 232-235)。由於「範圍」是 名詞,於是可以對它進一步說明,這就開啟了更大的意義潛勢。這是透過「範圍」

此類語法資源能達到的特殊功能(Halliday, 1994, 頁 147)。如:

鞋底 對地面 施 力。

參與者:動作者 過程:物質 參與者:範圍

「施」這類過程本身的意義是很空虛的,並沒有說出過程是什麼,關於過程的 說明是出現在後面這個參與者─力─身上。

有時小句裡會出現第三個參與者─受益者(Beneficiary)。受益者有兩種,一種

(16)

是領受他人所給之物的領受者,另一種是服務的對象,即委託者。如:

桌面 給 這本書 一個向上的力。

參與者:動作者 過程:物質 參與者:受益者 參與者:範圍

到目前為止,某過程的動作者也就是促使該動作發生的參與者─施事(Agent)。 但在某些小句裡,這兩個角色是分開的(Eggins, 1994, 頁 239)。如:

力 使 物體 改變 運動狀態

參與者:施事 過程:因果 參與者:動作者 過程:物質 參與者:目標

上例中出現的這類促使另一個動作發生的因果過程算是物質過程的次類。

心理過程指的是感官知覺(perception)、情感(affection)、認知(cognition)等 內在意識發生的過程。此過程涉及兩個參與者:一個是發生心理變化的人(或動物), 稱為感受者(Sensor),另一個是引起感受者發生心理變化的人、事、物,稱為現象

(Phenomenon)。關係過程指的是一物件的性質、特徵等,或一物件(包含人、物、

情形、事件等)與另一物件之間的關係。前者為屬性關係(attributive relation),後 者為屬性關係(identifying relation)。涉及屬性關係的兩個參與者是載體(Carrier)和 屬性(Attribute)。涉及識別關係的兩個參與者是標誌(Token)和涵值(Value)。判 斷這兩類關係過程的簡單方法是看兩個參與者在小句中的位置能否互換。若可以,

則為識別關係;若不行,則為屬性關係。試比較:

重力是力。

? 力是重力。

因此「重力是力。」是屬性關係。行為過程指諸如呼吸、咳嗽、哭笑等生理活動的 過程。一般只有一個參與者,即行為者(Behaver)。行為者一般是人,這點與心理 過程相似,而與物質過程不同。行為過程與只有一個參與者的物質過程有時難以區 分,此時就要看某人的活動是否屬於生理行為。言語過程指講話交流訊息的過程。

涉及的參與者有講話者(Sayer)、講話內容(Verbiage)、受話者(Reciever)。存在過 程指某物(人)的存在情況,僅涉及一個參與者,即存在物(Existent)。

前述各種參與者都處在小句核心,直接參與在過程中。相對而言,另有一類參

(17)

與者以副詞(組)或介詞組的形式出現,處於小句邊緣,這類參與者稱為環境

(Circumstance)(Halliday, 1994; Martin, 1997b; Unsworth, 2001b)。Halliday(1994)將 環境分為九大類 19 小類,細節在研究方法中說明。下例以介詞組體現環境:

鞋底 對地面 施 力。

參與者:動作者 環境:位置 過程:物質 參與者:範圍

以副詞體現環境成分的例子,如:

物體 慢慢 減速

參與者:動作者 環境:樣態 過程:物質

及物系統以系統圖表達,可繪製為簡圖 2-1-6 (Eggins, 1994, 頁 228)。當說話者 要以小句表達經驗意義時,他就進入此選擇系統。當他決定了要表達的是哪一種過 程之後,就要再決定要不要表達環境成分,要表達哪些參與者等等,如:若要表達 的是物質過程,那麼就還要選擇動作者和目標等參與者。

圖 2-1-6:及物系統圖 小句

物質的

[過程:物質];+[動作者](+[目標])(+[範圍])(+[受益者])

心理的

[過程:心理];+[感知者];+[現象]

[過程:存在];+[存在物]

[過程:行為];+[行為者];(+[行為])([現象]

[過程:言語];+[講話者];(+[受話者])(+[講話內容])

關係的 言語的

行為的

存在的

環境

否定

[過程:識別];+[標誌];+[涵值]

[過程:屬性];+[載體];+[屬性]

+[環境]

識別

屬性

(18)

根據胡壯麟等 (1989) 的分析,SFL 的及物系統一樣可用於描寫漢語的概念功 能。不過,實際運用在漢語進行分析時,需要適應漢語的特性加以調整。這些規則 不一而足,無法訂出通則,需要視分析的情況來訂定規則。針對本研究之分析所要 遵守的規則,將在研究方法一節進一步說明。

四、人際功能

語言除了有表達說話者經驗的功能之外,還能表達說話者的身份、地位、態度、

動機和他對事物的推斷等等,這種功能稱為人際功能。透過此功能,說話者扮演不 同的溝通角色,參與在情境脈絡中,表達自己的態度和判斷。

情境脈絡決定文本的意義特徵。溝通雙方的角色地位(語旨)會影響語言表達 人際意義的方式。語言表現則體現語旨的差異。在語篇語義階層,人際意義在會話 結構中體現;在詞彙語法層,語言提供了語氣系統(Mood System)、情態系統

(Modality System)和表達情感態度的詞彙來產製人際意義(Eggins, 1994; Halliday, 1994; 胡壯麟等, 1989)。

在溝通過程中,說話者所扮演的溝通角色雖然多樣,但基本任務只有兩個:給 予(giving)和求取(demanding)。說話者或者給予聽話者某種東西,或者向他求取 某種東西。溝通中交流之物也可分為兩類:(1)訊息,(2)物品和服務。組合溝通 角色和交流物就構成了四種言語功能:提供(offer)、陳述(statement)、命令

(command)、提問(question)(表 2-1-2)。

在口語互動中文本的語篇階層存在著會話結構。會話結構指的是在對話中交談

表 2-1-2:言語功能 交流物

角色 物品和服務 訊息

給予 提供(陳述語氣)

這裡有一個彈簧秤。

陳述(陳述語氣)

彈簧秤可用來測量重量。

求取 命令(祈使語氣)

以彈簧秤稱木塊重量。

提問(疑問語氣)

什麼是重量?

(19)

者交換意義的方式。最小的一次交換就是由兩個言語功能所構成(例如:提問+回答,

或提供+接受),如此構成一個語步(move)。會話結構則由多個語步所構成。言語 功能和會話結構體現了言談之中交談者的地位。檢視各個類型的語步是由誰所完 成,在交換意義的過程中誰扮演了何種角色,我們就能說明交談者建構彼此角色的 方式,以及對該互動的態度 (Eggins, 1994, 頁 109-111)。

從人際功能的角度來看小句的語義結構。小句的成分首先可分為兩個部分:語 氣(Mood)和剩餘部分(Residue)。語氣由主語(Subject)、限定成分(Finite)和 兩種情態狀語(Modal Adjunct)所組成,剩餘部分由謂語(Predicator)、補語

(Complement)和環境狀語(Circumstantial Adjunct)所組成。舉例而言,

She does Love her work. very much.

主語 限定成分 謂語 補語 環境狀語

語氣 剩餘部分

角色地位、態度、判斷等體現在議論發生時言語的表現。語氣部分是當議論發 生時,命題中議論的焦點。你可以議論主語所指稱的事物。你也可以議論限定成分 所包含的三個成分。16其一是該命題的歸一度(polarity),也就是肯定與否定(yes/no)

的判定。其二是時態(tense),議論的參考點是說話當時的時間。主要的時態有三種:

現在、過去和未來。其三是情態(modality),即說話者在交流訊息時對該命題發生 機率與頻率的判斷,以及在交流物品和服務時「提供」的意願(inclination)與「命 令」的強制程度(obligation)。情態表達了從肯定到否定之間程度的差異。在英語裡,

限定成分中的時態和情態是由動詞操作語(verbal operators)來表達。在英語裡,時 態除了體現在助動詞裡,也體現在動詞的部分語素之中,例如:‘loves’ 和 ‘gave’ 這 類簡單現在式和簡單過去式就是如此。表達情態的動詞操作語則為助動詞形式,如:

從 ‘may’、‘will’到 ‘must’,就表達了從弱到強的意願。例如:

The duke’s given away that teapot, hasn’t he?

-Oh, has he?

-Yes, he has.

16 這三種成分都是對命題加以限定,故得「限定成分」之名 (Halliday, 1994, 頁 75)。

(20)

-No, he hasn’t -I wish he had.

-He hasn’t, but he will.

-Will he?

-He might. (胡壯麟等, 1989, 頁 108)

在這個例子裡,小句的語氣成分在溝通中顛來倒去反覆出現,正是這個部分使 得兩人的議論得以繼續下去,而 ‘given away that teapot’ 則被省略。在英語裡透過主 語 和 限 定 成 分 的 省 略 和 語 序 的 變 動 也 就 表 達 了 前 述 四 種 言 語 功 能 。 陳 述 句

(declarative clause)通常用來表示陳述和提供,疑問句(interrogative clause)通常 用來表示提問,祈使句(imperative clause)通常用來表示命令。在漢語裡時態不發 達,也比較不採用英語表達語氣的手段,主要是靠語氣詞來表達語氣(胡壯麟等, 1989)。把前例翻譯成漢語,如下:

公爵把茶壺送人了,是吧?

噢!有嗎?

有,他有。

不,他沒有。

我希望他有。

他沒有,但他會。

會嗎?

他也許會。

類似地,「把茶壺送人了」被省略掉。互動過程中一樣出現了限定成分;有歸一 度,如:「是」、「有」、「沒有」;也有情態,如:「會」、「也許會」。在表達疑問時,

則是使用語氣詞「吧」、「嗎」,而非語序的變化。

在小句的狀語中,有表達經驗意義的環境成分的,在人際意義的分析中屬於剩 餘成分,名為環境狀語;有表達邏輯連接關係或僅僅是口語溝通中表達接續功能的

(21)

「嗯啊好是否」,名為語篇狀語(Textual Adjunct),這些是針對全句而發的,因此不 屬於語氣和剩餘成分,屬於同一小句的附加成分(additional elements);另有表達機 率、頻率、意願和強制程度的狀語,涉及人際意義,稱為情態狀語(modal adjunct)

(Eggins, 1994, 頁 171)。情態狀語有四種:(1)語氣狀語(mood adjunct),如:大概

‘probably’、總是 ‘always’、樂意地 ‘willingly’等副詞;(2)歸一度狀語(polarity adjunct),即在句首的是與否,‘Yes and No’;(3)評論狀語(comment adjunct),評 論是對全句而發的,如:很不幸地 ‘unfortunately’、坦白說 ‘frankly’等等;(4)呼名 狀語(vocative adjunct),在對話中呼叫對方名稱,以控制下一個發話者。前兩種狀 語對「主語-限定語」表達的意義做進一步的限制,可視之為直接影響了語氣的構成,

因此屬於語氣成分。後兩種是針對全句而發,因此應當視為是小句的附加成分─附 加在「語氣-剩餘成分」這個結構之上 (Eggins, 1994, 頁 166-169)。

五、語篇功能

一個意思往往需要好幾句話才表達完畢。言談中語言各個成分要組織協調成為 有意義的整體,否則就成了胡言亂語。這種語言謀篇的功能就是語篇功能。分析語 篇功能也就是分析運用語言資源來組織訊息的方式。

要瞭解文本訊息組織方式所表達的意義,必須對語式這個語域變項有所瞭解,

因為語式影響著訊息的組織方式。17為達成語篇功能,在語篇語義階層有語法銜接 和邏輯連接這些語言資源。語法銜接包含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和 省略(ellipsis)等手段。邏輯連接可分別從連結語義和邏輯語義來區分;按連接語 義可分為增補、轉折、因果和時空等四類;按邏輯語義區分則可分為詳述、延伸、

增強等三類 (Martin, 1992; Unsworth, 2001b; 胡壯麟, 1994; 黃國文, 1988)。18在詞彙

17 關於訊息的組織方式如何體現了語式變項,Eggins (1994, 頁 55-63, 300-305) 以談論 crying baby 的 三篇文本為例,對照了口語和書面語兩種語式,從三種主位類型的分佈、主題主位的選擇、有標記 主位的選擇、主位的推移等四個方面,詳細地說明了兩者的差異。

18 訊息的組織一旦超越小句就涉及小句間的語義關係。兩小句間的關係 SFL 概括為三種邏輯語義關 係,而邏輯語義關係有概念意義在內,因此在邏輯連接關係上語篇意義和概念意義是混合在一起的 (Eggins, 1994, 頁 112)。

(22)

語法階層,則有主位系統(Theme System)此一語言資源來完成語篇功能 (Eggins, 1994; Halliday, 1994; 胡壯麟等, , 1989)。

在小句這個語言單位,從訊息組織的角度來看語言成分的關係,小句乃由兩個 部分組成: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SFL 稱這樣的關係是主述結構。Halliday (1994, 頁 38)將主位定義為「訊息的起點,小句準備要提及的部分。」一般來講,

我們會從已經知道的、溝通雙方都熟知的地方開始講,因此主位一般也就是已知訊 息,而述位,小句中的其餘成分,也就是新訊息要加入的部分了,其功能是進一步 說明主位。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來主位分析的目的在於瞭解作者或說者的起點、採 取的角度是什麼,新訊息如何逐漸被引入言談之中,又如何被組織與發展等等。

根據定義,主位是訊息傳遞的起點;在英語和漢語中,它都是小句中的第一個 成分。因此主述位的劃分是根據語言成分在小句中的序位來進行的。主位和述位邊 界的劃分乃是根據第一個及物系統的意義成分來劃分的;此意義成分稱為主題主位

(topical theme),一般是參與者和環境,也可以是過程(祈使句的情況)。主位的範 圍就是從小句一開始一直到主題主位為止(Martin, 1997b, 頁 28)。例如:

物體 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能力。

主位 述位

句中的「物體」從及物系統來分析,屬於參與者(載體);在主位系統裡,它是主題 主位,整句話的意思從它作為起點而展開。

例句裡的主位僅有主題主位一項。這種只有一個主位成分的主位稱為單項主位

(simple theme)。有多個主位成分的主位稱為複項主位(multiple theme)。主位成分 除了主題主位之外,還有人際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和語篇主位(textual theme)

兩種。人際主位就是出現在主題主位之前有人際意義的成分,包含:限定成分、語 氣狀語、呼名狀語、歸一度狀語和評論狀語(Eggins, 1994)。在主題主位之前,還有 一些成分不表達概念與人際意義,但有銜接小句的功能,這類成分即為語篇主位,

包含「嗯、啊、好、是、現在」這類接續詞,「因為、雖然、如果、而且」這類連接 詞,以及「也就是說、綜上所述、毫無疑問地、事實上」這類連接狀語(conjunctive

(23)

adjunct)(Eggins, 1994; Unsworth, 2001b)。如:

假如 物體的運動狀態 發生改變,

語篇主位 主題主位

主位 述位

主位本身的結構除了有單項和複項的區別之外,還有句項主位。句項主位的分 析是運用在有從屬關係的小句複合體上。例如:

因為 地球 施力, 所以 蘋果 掉落下來。

語篇主位 主題主位 語篇主位 主題主位

主位 述位 主位 述位

主位 述位

句項主位的分析是兩個層次的,先進行句項主位的分析,然後再分別針對每個 小句進行第二層次的主位分析。

主位本身的結構除了有單項主位、複項主位和句項主位的區別之外,還可區分 為有標記主位(marked theme)和無標記主位(unmarked theme)。此一區分處理的 是主位結構與語氣結構的關係。

在人際意義的表達中,不同的語氣類型(陳述句、疑問句和祈使句)透過主語 和限定成分的省略和語序來表達。這就決定了「在一般的情況下」作為主位的成分。

在漢語裡,在陳述句中,主位通常就是主語;無論是特殊疑問詞(如為什麼、什麼 時候、哪裡)構成的疑問句或是非疑問句,主位通常還是主語;在祈使句中,主位 通常是「你」或動詞 (胡壯麟等, 1989, 頁 131, 138-164)。在各種語氣類型下,若以 上述方式選用小句的特定成分作主位,則此主位就是無標記主位。

標記(marked)這個概念在 SFL 裡有機率的意涵(胡壯麟等, 1989, 頁 58)。一般 說來,若無特殊原因,人們往往把無標記主位用為小句的起點。但若為了強調某個 成分或別的目的,說話者也可以選擇採用有標記主位。主要的策略是把環境狀語(即 概念意義中的環境成分)置前取代主語成為主位(Eggins, 1994, 頁 296-298)。

綜上所述,為合宜地使用語言組織訊息,在小句層級,主位成分的選擇是考慮 的重點:可以是單項、複項或句項,可以是有標記或無標記。在高於小句的層級各

(24)

種語法銜接和邏輯連接手段則是可選擇的資源。有技巧的作者或說話者能在情境脈 絡設定的條件中採用恰當的策略來達到目的。有批判能力的讀者或聽者則能洞察文 本中各種組織訊息的手段,解讀其意義。

以上對 SFL 作了概要的介紹,指出其所提供的概念工具,這些工具是進行文本 分析時的基礎。接下來是本節的最後一小節,此節要論述本研究應用 SFL 進行文本 分析是合理的,以使本研究之分析具有合法的基礎。

六、應用功能文本分析的適切性

當代第一本漢語語法的系統性論著是馬建忠在1898年出版的《馬氏文通》,這本 論著參照拉丁語語法和傳統中國對虛字的研究而創建。自此開始了漢語語法研究的 模仿期。直到二十世紀三零年代末,上海語文學會發起了關於中國語法研究革新的 討論。自此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與漢語結合的問題一直影響著當代漢語學家的思 考(吳啟主, 1995; 范曉, 2001)。影響當代漢語語言學發展較大的語言學派別有:美國 描寫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功能主義語言學等 (張國揚 & 朱亞夫, 1994)。19漢 語學家面對不同的現代語言學理論有理論選擇的問題,應用語言學進行研究的我們 一樣有此問題。本研究擬運用SFL來描述學生和教科書所使用的語言。運用SFL所做 的文本分析稱為功能文本分析(黃國文, 2001)。但功能文本分析是否適用於本研究?

面對不同的語言學理論,在選擇時有兩個面向需要考量:漢語特點和研究目的。

首先,本研究所處理的語言是漢語,SFL雖然是普遍語法理論,但是否適用於漢語?

在前面介紹SFL理論模型時,已利用例證的方式間接地說明了SFL可用於漢語。在此 將進一步說明SFL與漢語特點是契合的,因此SFL能有效地用於漢語分析。其次,本 研究所分析的語言是在科學學習情境中使用的語言,功能文本分析運用在科學文本 中能不能對科學的教與學產生更為深刻的瞭解?在此將藉由功能文本分析與相關研 究的比較,指出本研究的特點與重點。

19 漢語的功能語法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紀七零年代,Li 和 Thompson 的研究。不過這還是國外的 研究。SFL 是在二十世紀八零年代被介紹到中國(劭敬敏 & 羅曉英, 2004)。

(25)

綜上所述,功能文本分析是否適用於本研究的問題也就關乎SFL用於漢語和用 於科學文本分析的適切性。

(一)用於漢語的適切性

漢語形式特徵不豐富,因此特別突顯出語言形式和語義間的相關性 (金立鑫, 2000; 劉丹青, 1995) ,SFL根據的語言觀與此相符。20

傳統語法學研究狹義的語法意義和語言形式的條件關係。狹義語法義指的是語 法成分的組合關係(如:主謂關係、動賓關係)和聚合關係(如:名詞、動詞)。21 這兩種關係可針對語料中的語詞進行歸納或統計分析而掌握。語言形式包含形態曲 折形式、語序、虛詞形式、實詞形式等(其分類體系見圖2-1-7)(金立鑫, 2000)。22 由於印歐語言形式特徵豐富,與狹義語法義有完整的對應,因此語法分析能夠 獨立於語義而進行。如:句子中存在主謂語的關係,在形式上就有主語和謂語間時 態、人稱等形態的對應。印歐語言的詞類和句法成分之間有簡單的一對一的對應關

起始形式(一串聲音)

語音 音段音位(組)

詞的語音形式 實詞形式

(詞、異根及其重疊)

虛詞形式

(輔助詞)

形態曲折形式

(詞綴、內外部曲折)

超音段音位

(重音、語調)

序列

(語序)

圖 2-1-7:語言形式

20 SFL 擴大了語法意義的意義,把語言成分為了達成三種元功能在組合成句時所扮演的角色稱為語 法意義。包含傳統的語義意義(概念功能)和語用意義(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狹義語法義屬邏輯 功能,是概念功能中的一種。這裡的語義在 SFL 的理論下包含語用意義在內。

21 漢語詞類的定義在漢語學家間還有爭議,詳見葉斐聲和徐通鏘(1997)。

22 完全不瞭解漢語的外國人聽到一句漢語時,這句話只是一串沒有意義的聲音。這是最初的形式。

將這串聲音一步一步分化,可得到不同的語言形式。金立鑫(2000)認為語序和形態曲折是語法形式,

實詞和虛詞形式是詞彙形式,超音段音位是語音形式。他認為語法形式具有「操作單位在界限上的 確定性和變化在操作上的規律性」,因此有必要區分之。然而,這個觀點還存在著爭議。張世年(1994) 認為詞彙形式和語音形式一樣有這兩種功能,如:某些虛詞的出現也有規律,而且所產生的界限也 是明確的,例:把字句裡的「把」。語序雖是漢語的重要語法手段,但若為了「強調」(屬語用範疇),

也常變換語序,換言之,語序的規律就被破壞了。因此,語法形式和別類形式間的區分是相對性的。

(26)

主賓語

名詞

謂語

動詞

定語

形容詞

狀語

副詞 印歐語言

主賓語

名詞

謂語

動詞

定語

形容詞

狀語

副詞 漢語

圖 2-1-8:印歐語言和漢語詞類和句法成分的對應

係,如圖2-1-8 (朱德熙, 1985)。這種關係正是因為這類語言使用具有強制性的語法形 式而造成的。

印歐語言主要使用形態曲折變化強制地使語法單位在組合操作時具有規則性,

藉此建立起組合關係和聚合關係(狹義語法義),其語法規則較不受語義影響。23正 因為如此,其語法研究可不必訴求語義的解釋 (劉丹青, 1995)。

漢語缺乏形態曲折形式,主要靠語序和虛詞來體現狹義語法義(金立鑫 & 白水 振, 2003)。跟形態曲折變化相比,語序和虛詞較不具強制性。由於沒有強制性,因 此當各種語義因素考慮進來,既要表達狹義語法義,又要表達概念意義、人際意義、

語篇意義,此時為了達成各種語言功能,狹義語法義就可以犧牲。例如:「這本書我 不看。」符合一般句法結構的說法是「我不看這本書。」但是當考慮到溝通脈絡中 的語篇意義時,就不會這樣說。因為「這本書」前已提及,是「已知訊息」,又為了 強調「這本書」,所以就會把「這本書」提到句子最前面。此時,符合狹義語法義的 語序就被犧牲了。24

因此,面對漢語語料,為解釋各種形式上的表現,語義因素的考量就顯得特別 重要。也就是說,這些形式手段必須要從語義的角度才能獲得解釋。而這個觀點正 是SFL理論發展所根據的語言本質觀。SFL運用元功能、語法功能、脈絡等理論概念 來描寫語義,從而對語言各階層的語法提出解釋。

23 印歐語言的語法形式並非與語義完全無關。例如:「John resembles Bill.」此句表達 John 處於長得 像 Bill 的狀態,John 並沒有做任何事,所以這個句子無法被動化。這是語義限制了句法關係的例子 (Fromkin & Rodman, 1998, 頁 182)。對形式主義者而言,這些例子被解釋為少數的特例,或者被處理 為受語義影響的表層結構。

24 劉丹青(1995)稱此為漢語的語用優先性。

(27)

(二)用於科學文本的適切性

從應用的角度來看,理論的選擇和研究目的有關。為了分析科學學習情境中的 語言使用,基於三方面的需求,我們選擇SFL作為理論基礎。第一、在能表達完整意 思的語法單位中,小句是最小的語法單位,因此需要能描寫小句的語言學理論。第 二、需要能解釋文本中組句成篇方式的語言學理論。第三、需要能幫助我們探討語 言使用情境中所呈現的語法現象的語言學理論。

1. 小句的定義和對小句的描寫

漢語語法理論在二十世紀二零年代、八零年代和九零年代分別產生了三種有代 表性的現代漢語語法理論,影響漢語理論和教學的發展甚劇,它們依序是「句本位」、

「詞組本位」和「小句中樞」理論 (張世年, 1994)。這三種理論的差異源自於研究 者對漢語語法學建構方式和語法特點有不同的理解。這些語法理論都認為漢語的語 法分析可以根據某個語言單位作為基礎的分析單位,別的語言單位的解釋可以建立 在基礎單位的理論上。但是,不同的理論所主張的基礎單位不同 (金立鑫 & 白水振, 2003)。從應用的角度來看,這個語言理論建構策略的爭議不是此處要討論的主題。

不過,在三種理論中關於「句」的定義以及所發展出來的分析方法則與本研究有關。

句本位理論的提出者黎錦熙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國語文法》中將句子定義如 下(陳昌來, 2000, 頁7):

就一種事物述說它的動作,或情形,或性質、種類,能夠表示思想中 一個完全意思的,叫做「句子」,通稱「句」。

這個定義的核心指出句子是表達「完整意思」的單位。這是從意義的層面對句 子下定義。此定義指出句子包含兩個部份:被述說的部份和述說的部份。然而,「完 整意思」的意義不夠清楚,在實際操作上會有小句界限模糊的問題(屈承熹, 1996)。

即便如書面語,雖然有句號標記,但是漢語的標點符號規範並不如英語嚴謹,兩個 句號之間往往包含好幾個意思,不足以作為小句切分的標準,因此對句子的定義僅 僅如此是不夠的。

詞組本位的提出者朱德熙在 1982 年發表的《語法講義》中定義句子如下(陳昌

(28)

來, 2000, 頁 8-9):

句子是前後都有停頓並且帶著一定的句調表示相對完整的意義的語言 形式。如果一個語言形式的前頭或後頭沒有停頓,那就不是一個句 子。…句子是由詞組成的,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最短的句子只有 一個詞。

這個定義同樣包含了「表達完整意思」這個核心的部份。這個定義是在詞組本 位理論下提出的,因此它把句子表述為詞組加上語調。此外,這個定義在句子的判 斷上提出了形式標記,包含語調和停頓等語音的標記。然而,這個判準適用口語,

對書面語並不適用。

黎錦熙把語法分析的單位區分為三種:詞、詞組和句子;朱德熙分為五種:語 素、詞、詞組、句子、句群 (聶焱, 2004)。邢福義(1998)則取消了句子這個術語,並 在句群和詞組中間區分出兩種語言單位:小句和複句。小句這個詞的使用源自呂叔 湘的分辨 (聶焱, 2004):

叫做分句好還是叫做小句好?叫做分句是假定句子是基本單位,先有 句子,分句是從句子裡劃分出來的。叫做小句就無須做這樣的假定,

就可以說:小句是基本單位,幾個小句組成一個大句即句子,這樣就 可以溝通單句和複句,說單句是由一個小句組成的句子,就不顯得彆 扭。

邢福義(1998)定義小句如下:

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獨立性的語法單位。首先,小句具有表述 性,能夠表明說話的一個意旨,體現一個特定的意圖;其次,小句具 有獨立性,一個小句不被包含在另一個小句之中;第三,在具有表述 性的語法單位中,小句是最小的語法單位,小於起碼包含兩個小句的 複句和句群。…一方面,就小句構成的基礎而言,小句既包含語素、

詞和短語,又帶有句子語氣;另一方面,就小句構成的結果而言,小 句包含各種各樣的語用因素。

邢福義的定義吸收了呂叔湘對句子的研究。呂叔湘將語言單位區分為靜態單位

(備用單位)和動態單位(使用單位) (陳昌來, 2000, 頁8)。按呂叔湘的區分,小 於小句的語言單位,如語素、詞、詞組等,屬於靜態單位;小句是動態單位。所謂

(29)

動態單位的意思是說小句是在實際的溝通中產生的,其中包含靜態單位不存在的成 分,例如:全句的修飾成分、語氣詞等,而且由於各種語用目的,可以有句法成分 的省略、合併和位置的變動等,這些也都是詞組等語言單位不會出現的現象 (范開 泰 & 張亞軍, 2000, 頁40-41)。這個定義指出小句不單單是詞組加上語調而已,它 還跟各種語用因素有關;這些語用因素也就是SFL所稱的各種功能。因此邢福義跟 SFL定義的小句,核心意義並無二致。

在前述邢福義的定義中,關於小句的分析標準,僅僅提到「小句不被包含在另 一個小句中」。25不過,邢福義(1998)在討論小句結構時,指出「除了單詞句,小句 都有核心。充當小句核心的詞,即小句核心詞,一般是動詞。」屈承熹(1996)也認 為:「小句的形式,以謂語為中心。」以SFL的術語來說,小句也就是以過程成分為 核心的語言單位。以過程成分為核心,環繞該過程的相關的部份就是同一個小句。

如此,就可以獲得一個恰當的切分小句的形式標準。

綜合上述討論,小句的定義應包含下列三個要素:一、小句表達完整的意思;

二、小句不僅有概念功能,還有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三、從及物系統來看,小句 是以單一過程成分為核心的語言單位。根據小句的語用功能,邢福義(1998)進一步 指出小句在靜態單位和更大的動態語言單位中間,居於聯絡的地位。小句與小句結 合構成複句、句群和文本。小句是表達單一意思的語言單位,文本則是對應於整個 社會情境表達意思的語言單位。在教學情境中,教育研究關注的都是實際使用的語 言,也就是動態單位,因此所選擇的語法理論一定要有能力描述小句。

在這三種理論之中,句本位理論和詞組本位理論分別提出句子成分分析法和層 次分析法作為分析句子的分析方法,小句中樞理論則沒有提出系統的分析方式。以 下分別針對句子成分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加以討論。

在分析句子時,句本位理論參考西方傳統語法學,發展出句子成分分析法。該 分析法將句子成分分為六種,主要成分三種:主語、謂語和賓語,連帶成分三種:

25 被包含在另一個小句中的小句在 SFL 中稱為「級轉移的小句」

數據

圖 2-1-1:系統功能語言學概念架構圖(一)
圖 2-1-5:詞彙語法、語篇-語義和脈絡
表 2-2-2:各種「話語」所指涉的語言或脈絡  話語  語言或脈絡  Foucault 的話語  意識型態(知識)  批判語言學的話語  文本  本研究的話語  詞彙語法  話語特指關於理論事物─力─的詞彙語法資源,這些詞彙語法資源也就是用以構成 力的特殊方式(表 2-2-2)。  以「某物施力」這樣的陳述為例。把「力」除外,小句中剩下的部份稱為「描 述語(describer)」,如下:  [某物]  施 ___ 。  其中的  [某物]  是可替換的,例如:可替換為「地球」。相對於描述語,「力」就是 被
圖 2-3-4:Toulmin 的論證架構 柱。因此支柱就是支持保證成立的理由。同樣,在形式邏輯的演繹推理中,效度是 由邏輯結構所決定的,結論不會有不肯定的情況,不需要情態語詞來修飾。然而, 實際的論辯則會有肯定程度的表達,因此會有「或許」 、「可能」等情態修飾語,也 會對發生的機率加以限定  (Foss et al., 1985/1996)。最後,由於實際論辯不是從普遍 原則出發,因此會有保證無法涵蓋的特殊狀況,也就是例外。  Toulmin 論證架構的六個元素中,三個基本元素是不可少的,這三個基本元素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function is named after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Oliver Heaviside (1850–1925) and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 electric current that is switched on at time t = 0.] Its graph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The main interest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assages from the sutra is to get a clear picture of how women are portrayed in the sutra and to find out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

有關於 Java 程式語言,下列何者敘述不正確?(A)Java 程式語言透過 extends 提供多重繼承 (Mult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