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中西父親出現機率不及母親的 1/2;兒子出現機率也高於女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1)中西父親出現機率不及母親的 1/2;兒子出現機率也高於女兒"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作者(時間) 題目 研究對象/資料 研究法

測量方式/工具 ※(四種主題類型) 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龔仁棉

(1991)

近十年來有關家居生活幼兒讀物中 親子角色之內容分析

68 本家居生活之幼兒 讀物

ˇ 內容分析 主旨:分析幼兒讀物中父母親職角色與幼兒子職角色行為

(1)讀物中的父親-父親角色偏重「職業家計」與「解決問題」,顯著多於母親 (1)父親情感性角色多於工具性角色

(1)比母親對兒子的表現有較多情感表達

◎張子樟 (1992)

西洋童話中老三角色的研究 西洋童話書 ˇ 內容分析 主旨:分析西洋童話書中父母親之角色行為

(1)父親出現的比例比母親高 鄭凰君

(1992)

北部地區山地與平地兒童親子角色 認知差異比較

漢人及原住民小學生 1021 位

ˇ 自編問卷 主旨:了解並比較漢人與原住民兒童對於父母親與為人子女的角色期望與認知

(1)孩子知覺的父職行為與期望-有性別差異 (2)父親教育程度影響孩子社會期待之親子角色認知 (2)族群差異影響孩子角色認知

林震雯

(1993)

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與兒童性 別角色態度的關係

國小高年級 ˇ 自編問卷 主旨:分析國小兒童所知覺的父母親親職角色與自己性別角色態度之關聯

(1)雙生涯家庭中父親的親職角色 (2)子女性別角色態度

(3)父親教育程度 徐宗國

(1993)

女人和男人的工作和家庭—攸關時

已婚之教師、醫生 ˇ 個別訪談 主旨:了解已婚男性與女性的家庭與工作間的互動關係

(3)工作時間、工作量 (3)妻子的工作時間與工作量 陳淑貞

(1993)

父親涉入子女生活及其相關因素研

北市小三學童及父親 19961 組

ˇ 1.父母性別角色 特質量表(李美 枝,民 70)

2.自編問卷

主旨:分析父親參與國小兒童生活的面向、程度與相關因素 (3)家庭子女數、孩子氣質

(3)父親性別角色特質 (3)父親教育程度、工作時數

◎張兆煒 (1993)

童話故事中後母角色調查研究 48 篇童話故事 ˇ 內容分析 主旨:分析童話故事中後母角色型態與其他家人間的關係

(1)讀物中的父親-父親角色很少出現在家庭中,影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

陳蓓青、

許美瑞 (1993)

親子間非理性信念之研究 北市、金門兩地國二生及

父與母共 498 組家庭

ˇ 1.自編問卷、

2.基氏人格測驗

主旨:探討父母親與子女間非理性信念的相關性 (2)父親非理性信念與孩子非理性信念有關 詹美涓、

黃迺毓 (1993)

青少年知覺父母支持與青少年自我 價值之相關研究

北市國一生及其父與 母,共 448 組家庭

ˇ 自編問卷 主旨:分析青少年父母親的支持情形與孩子自我價值的關聯

(2)孩子自我價值:父母支持可解釋孩子自我價值 20%變異量,父親支持的預測力 更甚於母親

附錄 1 1991-2004 年國內父職研究之題目與內容摘要 總篇數:57

※(1)-討論父親角色或職責內涵 (2)-探討父親與孩子發展相關的因素(3)-分析影響父職的因素或角色適應問題(4)-促進父職之理論觀、教育課程設計或政策規劃

(2)

作者(時間) 題目 研究對象/資料 研究法

測量方式/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王佩玲

(1994)

幼兒教師知覺之幼兒氣質與父母 教養方式關係之探討

北市 1267 名幼兒之老 師、父母親

ˇ 幼兒氣質量表(TABC)

,修訂初正平「親子關 係問卷」為「父母教 養方式問卷」

主旨:分析幼兒教師、父母知覺的幼兒氣質差異性與其父母教養態度間的關係 (1)父親知覺幼兒氣質:與母親、老師知覺不盡相同

(3)幼兒氣質:活動性、情緒強度、注意力與父親教養方式顯著相關

◎江麗莉 (1994)

我國坊間幼稚園教材中兩性社會 角色之分析

25 冊兒歌讀本 ˇ 內容分析 主旨:分析國內兒歌讀本中父母親的角色行為

(1)讀物中的父親-父親主要工作在家庭以外的維持生計,屬「男主外、女主內」之 性別角色分工型態

*王麗玲

(1996)

南區大專生對父親家庭角色態度 之探討

南區大專生 ˇ 自編問卷 主旨:了解南區大專學生知覺的父親家庭角色與其對未來父職的看法

(1)孩子知覺的父親角色 (2)對未來父職角色態度 李淑娟

(1996)

國中生父子關係之研究-以台北 市為例

北市國中生共 1274 位 ˇ 自編問卷

主旨:瞭解父子關係與相關的因素

(2)父子關係預測男生、女生認同父親分達 33.3%、31.1%水準,預測孩子學 業成就,但僅 4.5%

(3)孩子性別(男>女)、年級(低>高)

(3)父親職業、母親職業、夫妻婚姻關係 洪慧芬

(1996)

兒童圖畫書中父親及母親角色 之內容分析研究

12 家出版社共 345 本 兒童圖畫書

ˇ 內容分析 主旨:探討幼兒圖畫書中父親與母親角色

(1)讀物中的父親-父親角色出現機率比母親低

(1)職業家計形象比例不是最高,但相對於母親而言比例明顯較多 (1)「表達親密」「陪伴孩子」的出現比例最多。

*蔡淑昭

(1996)

台灣地區父親角色之研究 北中南父親 ˇ 自編問卷 主旨:了解父親自覺的父職內涵與參與情形

(1)父親認為最重要的家事工作內涵 (3)父親教育程度有助父職參與 莫藜藜、王行

(1996)

已婚男性的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 需求之探究

都會區中產階級父親 36

ˇ 個別訪談 12 位;

團體座談 24 位

主旨:探討已婚男性對於家庭工作等的價值觀與對於家庭的需求父親的 (3)個人重視親子關係程度與父職意願

(3)妻子就職與否、家庭子女數 (3)父親教育程度、工作忙碌程度 王舒芸、

余漢儀

(1997)

現代奶爸難為?雙工作家庭中父 職角色之初探

六歲前幼童之父母親共 5 對

ˇ 個別訪談 主旨:分析幼童父母親的父職角色看法

(1)雙薪家庭中的父職現況

(3)父親本身意願與能力、父親資源、勞動市場結構

*王叢桂

(1997)

父職母職認知基模及生涯關係探

大學生 ˇ ˇ 自編問卷、

個別訪談

主旨:了解大學生所知覺的父母職對其為來父母職探度與生涯規劃的關係 (1)孩子知覺的父職

(2)家務分工、生涯規劃及未來父職觀點:傳統親職/性別角色概念、原生家庭父職

加註◎、*之文獻係分別引自洪慧芬(1996)、黃慧森(2001)

(3)

作者(時間) 題目 研究對象/資料 研究法

測量方式/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吳邱雯 穆仁和 (1997)

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 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

北市國小高年級生共 624 位

ˇ 賴保禎(民 79)修 訂之「父母教養態 度量表」

主旨:探究國小兒童知覺的父母親教養行為與其手足間攻擊行為的關聯 (1)孩子知覺的父親教養

(2)父教養態度能預測手足攻擊行為,預測力約 16%

(3)孩子數(數目少),父親態度越採溺愛型 張明麗

(1997)

山地原住民單親兒童角色認知與 對父母角色期待之研究

屏東單親原住民國小高 年級生 1995 位

ˇ 劉慧娟(民 78)編 制「角色期待」「角 色認知」兩問卷

主旨:了解山地原住民單親兒童角色認知與對於父母親角色期待間的關聯。

(1)孩子的父親角色期待因年級(社會聯繫:五年級>六年級)、排行(情感表達:

中間排行>老大;中間排行、老么>獨生子女)而不同。

*王叢桂

(1998)

父職的實踐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

大學生 ˇ ˇ 自編問卷、

個別訪談

主旨:探究大學生知覺的父親角色與其未來父職概念 (1)孩子知覺的父職

(2)親職信念影響性別角色概念與工作價值:男比女生更傳統取向 (3)原生家庭的父職影響:好壞經驗都發生作用

吳明燁 (1998)

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 之比較

北市士林區國中生共 1398 位

ˇ 自編問卷 主旨:探究父親與母親對於國中青少年的管教態度與影響因素

(1)父職實際行為-管教頻率比母親低(傳統性別角色分工)

(3)父親教育程度、孩子對管教行為反應(超過 36%解釋力)、學業成績 (3)妻子就業使父親管教頻率接近母親

莫藜藜

(1998)

從已婚男性對幼兒照顧之需求試 論工作與家庭之教育政策

北中東南四區學齡至青 少年階段孩子的父親共 2440 位

ˇ 自編問卷 主旨:研究已婚男性的家庭教育需求項目並對政策面提出建言

(1)父親的親職教育需求

(3)父親年齡(越輕)、教育程度(越高)、妻子就業、孩子數(越多),需求愈大 (4) 有利父親角色的政策建言

張子樟 (1998)

平形或交叉--少年小說中的父子關

中外當代少年小說 ˇ 內容分析 主旨:分析中外少年小說中的父親角色與父子關係

(1)讀物中的父親

(2)父子相處時間影響父子關係 (2)家世影響父子關係 張佳琪

(1998)

國小低年級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 分析-以國語、社會、道德與健康 三科為例

國小低年級教科書 ˇ 內容分析 主旨:分析國小三科教科書中的父母角色

(1)讀物中的父親 劉彥君

(1998)

離婚男性生活適應之研究 離婚父親 8 位 ˇ 一般性引導式晤談 主旨:了解離婚男性的生活適應情形與相關因素

(3)婚姻狀況-離婚增進父親參與親職但負擔變大、家人支援網絡重要 黃心怡

(1999)

高職親職教育課程之探究-從多元 文化之觀點出發

高職幼保科教科書 ˇ 內容分析 主旨:分析高職幼保科教科書中親職角色

(1)讀物中的父親-出現次數少於母親,性別刻板的色彩

加註◎、*之文獻係分別引自洪慧芬(1996)、黃慧森(2001)

(4)

作者(時間) 題目 研究對象/資料 研究法

測量方式/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李美華 蔡瓊月 (1999)

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水準、父 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 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

南市國小高年級生 374

ˇ 四種他人編訂量表 主旨:探討父母親教育水準、管教態度、非理性信念與小學高年級兒童的自我概 念、人際關係的關聯

(2)孩子自我概念、師生關係、同儕關係:父親開明權威管教能正向預測,但解釋 力 10%左右

涂秀琴 (1999)

初為人父第一個月—父親對其角 色執行認知行為

初任父親 6 位 ˇ 個別訪談 主旨:了解初為人父的第一個月,對於父親角色的執行與認知狀況

(1)父職實際行為:隨時間增加育兒的認知行為有漸增趨勢 陳曉慧

(1999)

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 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

之相關研究

國小學童父親 ˇ 自編問卷 主旨:國小學童父親自陳的父職狀況、性別角色態度與其親職教育需求的關係

(1)父職實際行為

(3)父親本身的親職教育需求

(3)社經地位影響性別角色態度與父職 張佩韻

(1999)

離婚單親父親角色與親子關係研

單親父親與子女 ˇ 個別訪談 主旨:分析離婚後的單親父親與其孩子互動情形

(1)孩子知覺的父職

(3)同住家人資源與社會形象影響其壓力 王叢桂

(2000a)

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 高度參與育兒的父親、母

親共 9 對

ˇ -家庭個別訪談 主旨:了解高度父職參與的父親因素

(3)育兒經驗的正面回饋、妻子支持、主動參與學習課程 (3)家庭價值觀

(3)原生家庭父職經驗:正負面都有影響 王叢桂

(2000b)

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台灣大學 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

13 對高 ED 父親、

1146 位大學生

ˇ ˇ 1.焦點座談 2.自編問卷

主旨:探究大學生對於未來父母親的職責看法 (1)高 ED 父母的親職職責信念

(1)孩子期望的父職-皆偏向傳統取向,男生比女生更傳統取向 徐綺穗

(2000)

父職及其與子女行為關係之研究 民 2000 年以前國內外父 職研究

- - 文獻整理分析 主旨: 以國外研究資料為主,從子女發展角度分析父職相關研究 (1)父職面貌有變動的情形與原因

(3)以 Doherty 等人 (1998)提出之父職生態系統架構檢視影響父職的因素 (4)以社會建構論與生態系統論分析父職內涵

胡連珍 (2000)

初為人父在角色轉變過程的生活 經驗

中南部初任父親 7 位 ˇ 個別訪談 主旨:呈現初次為人父親所發生的生活變化

(1)父職角色轉變經驗:生活步調改變

(3)角色認同:主動探索與學習相關育兒知識、必須習慣與接受生活的改變

加註◎、*之文獻係分別引自洪慧芬(1996)、黃慧森(2001)

(5)

作者(時間) 題目 研究對象/資料 研究法

測量方式/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陳若琳、

李青松 (2000)

台北縣雙工作家庭幼兒父母親的 親職喜悅壓力之探討

北縣 10 所立案幼稚園父 母親共 611 位

ˇ ˇ 焦點團體 自編問卷調查

主旨:分析雙工作父母親的親職喜悅與壓力因素及相關因素 (1)父親的親職喜悅不同於母親:喜悅程度不若母親高

(1)父親的親職壓力不同於母親:生活調適壓力、親子互動壓力困擾顯著較高 蔡佳宜

(2000)

兒童知覺父親角色涉入之探討 國小高年級 ˇ 自編問卷 主旨:探討小學高年級兒童對於父親涉入其生活的感受與相關因素

(1)孩子知覺的父職涉入層面

(2)父親教育程度、職業專業程度影響孩子知覺的父職 (3)孩子排行

王靜慧 (2001)

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父母角色 之內容分析

國小國語科教科書 ˇ 內容分析 主旨:分析國小國語教科書中父母親角色行為

(1)讀物中的父親-出現次數比母親少,多為男主外女主內形象,父親教育角色以行 為示範為主

何斐綾 (2001)

疏離也是一種危機?!單親父子 家庭兒童之個案研究

一個單親家庭的兒童 ˇ 參與觀察 主旨:用生態系統理論呈現一個單親父親家庭的孩子各生活面向脈絡

(1)父職實際行為 (3)社會建構的父職觀 林莉菁、

鄭麗珍 (2001)

離婚單親父親因應親職與工作角 色的探討

離婚單親父親 7 位 ˇ 個別訪談 主旨:分析離婚後單親父親在家庭與工作生活間的因應與相關因素

(1)單親父職實際行為

(3)婚姻解組、妻子育兒意願低、家人資源協助 (3)工作彈性與配合

郭佳華 (2001)

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方案相關因素 之研究

16 位 34-48 歲父親 ˇ 參與 5 次父職教育 課程之回應

主旨:尋求合乎父親需要的親職教育課程方案 (3)妻子支持、有效親職教育有助增進父職意願與能力 (4)父職教育方案規劃、實行與評估

黃慧森

(2001)

高職男生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研

屏東高職男生 628 位 ˇ ˇ 自編問卷 半結構訪談 8 位學

主旨:了解高職男生所知覺的父職與其未來父職觀的關係 (1)孩子知覺的父職

(2)未來自己父職行為

(3)父母婚姻狀況、父子關係、父親社經地位 蕭春媚

(2001)

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 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 教養的看法

高 ED 的幼兒父親 5 位 ˇ 個別訪談 主旨:探求幼兒父親的自我角色認知與教養信念 (1)大學程度父親的實際父職行為

(3)個人成長經驗、家人、朋友、社會資源 (3)社會文化環境及教養觀

洪瑜璜

(2002)

近十年來西方與台灣地區兒童 圖畫書中親子角色之分析 研究

以近十年獲十大兒童文 學得獎之兒童圖書為主

ˇ ˇ 內容分析 主旨: 分析中西方兒童圖畫書中的親子角色關係

(1)中西父母親都以情感性角色出現最高,而西方又更強調之。

(1)中西父親出現機率不及母親的 1/2;兒子出現機率也高於女兒。

(1)父親在「傾聽回饋」時,較採取主動詢問並尋求解決方法。

(1)西方工具性角色出現率:父<母,但都注重在「生活照顧面」,與台灣不同。

(1)台灣父母親工具性角色出現率相當--父偏重「職業家計」面、母「生活照顧」

(6)

作者(時間) 題目 研究對象/資料 研究法

測量方式/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吳黛宜 (2003)

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 以台北市為例

台北市青少年子女之父

ˇ 自編問卷 主旨: 探究青少年子女階段的父親之父職態度與實踐狀況

(1)青少年階段子女的父職行為:主觀>實踐程度 (1)最重視與實踐最多的是「養家示範」

(3)婚姻滿意度、子女年級可解釋父職態度

(3)婚姻滿意度、父職態度、社經地位可解釋父職實踐程度 邱慧雯

(2003)

『門裡的故事、門外的解讀』-兒 童虐待與疏忽行為的認定、父母性 別角色與責任歸屬

子女未婚之母 20 位,父 10 位

ˇ 輔以 10 個虐兒主題 故事的訪談

主旨:探討非虐待系統中的父母,對父母職責角色的看法

(1)父或母對父職、母職的角色看法:有屬傳統親職性別分者,也有持平權者 (1)認定母親比父親要承擔更大的虐待責任,母親應負有更高的照顧家庭責任 李慧美

(2003)

已婚男性對其父親形象知覺、背景 變相與實際父職角色之相關研究

南投縣有小孩子的父親 568 位

ˇ 自編問卷 主旨:探討父親形象知覺與實際父職角色之關係

(1)父親自我覺知父職表現:參與學校最少 (1)父職形象趨於正向的認知

(3)ED:高者表現佳

工作收入:父職表現穩定者>不穩定者 馬惠芬

(2003)

男性眼光中父職參與、父職自我效 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自我評估 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幼兒園 所調查資料之分析

新竹科學園區幼兒之父

ˇ 自編問卷 主旨:了解學齡前幼兒父親職參與的內涵及其與父職自我效能、親子關係滿意度

之關連

(1)父親自覺的父職表現 (3)子女性別

(3)配偶有無工作

(3)父親社經地位、工作地點、父職自我效能、親子關係滿意度 白怡娟

(2004)

雙生涯家庭中的父親對父職角色 認知與實踐歷程之研究

雙生涯有 15 歲以下子女 之父親 5 位

ˇ 個別生命史訪談 主旨:探究父職的歷程及內在感受 (1)父親自我的父職看法及經驗 (3)父親工作、父子互動、配偶行為 易言嬡

(2004)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有青少年子 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析

4 個中產階級中的父、

母、子、女,共 14 位成

ˇ 半結構訪談 主旨:探究核心家庭中父親與母親教養青少年子 、女的經驗與子、女對父母教養 的感受與覺知

(1)父、母、子、女所覺知的親職行為,仍屬傳統性別分工(男主外、女主內)

(2)親子互動影響親子關係

(3)學校、教師、父母親友、媒體及政策都影響親職行為 陳安琪

(2004)

以批評女性主義觀點探討中年父 親父職角色實踐與父子關係之跨 世代影響

35-60 歲間的中年父親…

ˇ 深度訪談 主旨:探討中年父親父職角色實踐與父子關係之跨世代影響

(1)中年父親的父職行為:仍傳統父權,但參與子女程度開始增加 (1)企圖增加情感互動,但形式難突破

(3)原生家庭性別分工、父親楷模,使充滿父權文化性別刻板,親子互動仍偏淺薄

(7)

杜宜展 (2004)

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 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嘉、南、雄三地之幼兒父 親 535 位,母親 40 位

ˇ ˇ 自編量表,田野觀 察記錄

主旨: 探討幼兒階段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 (3)父親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

(3) 家庭類型、子女年齡、有保母 (3)父親年齡、社經地位、每週工時

(3)父職技巧、角色認同、性別態度可預測父職意願 (3) 父職技巧、幼年經驗、性別態度可預測父職行為 (3)父職參與可預測父職感受

李淑娟 (2004)

父育理論之建構與驗證-父親心理 社會發展、父育知覺、父職參與及 相關因素之研究

1381 位空大學生 ˇ 自編量表 主旨:自編量表並檢証與父育理論之效用 (4)設計本土評估父職之量表

吳慶元

(2004)

軍人父職角色主觀經驗之探討 15 位軍職父親 ˇ 主旨: 釐清男性軍人如何參與及形塑父職角色

(1)不同軍種父親的父職認知

(3)工作文化(國家為先、家庭次要)、工作與家庭交疊衝突 (3)配偶的協助,扮演父親與子女間的橋樑

徐麗賢 (2004)

大陸台商父職實踐程度與實踐需 求之研究

221 位台商父親 ˇ 自編量表 主旨: 瞭解台商之父職實踐程度與父職實踐需求現況

(1)父親參與的型態程度不同,以「經濟支持」最高、「生活照顧」最低 (1)在「課業指導」「表達關懷」「健康安全照顧」「培養自立能力」的父職需求

最高

(1)以「增加回台假期」「培養子女專長能力」為需求的求助方式最高 (3)父親年齡、親子互動時間

(3)婚姻狀況、家庭型態、家庭生命週期 (3)返台時間量、通訊系統方便性 鄭予靜

(2004)

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 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

娶越南籍,育有幼稚園或 小學之子女的父親 12 位

ˇ 半結構訪談 主旨:探究台籍爸爸們對自我父親形象的描述、對理想父職的角色認知,和實際 參與家務分工與子女照顧的內涵與經驗及其在協助妻子適應過程中的表現 與困境

(1)台籍父親的自我父職意識與行為 (3)消極的父職參與態度

(3)性別刻板、維持男主外的觀念而未多協越南籍妻子 梁志彬

(2004)

男受刑人父職角色認知之相關研

嘉義監獄中的受刑父親 ˇ 自編問卷 主旨:探討男受刑人自身對於父職角色的認知,及社會支持的影響。

(1)受刑父親的自我父職認知 (3)戶口

(3)社會支持:對父職認知有低度正相關,但解釋力不高

(8)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法

量 質 方法及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Harris &

Morgan(1991)

Fathers, Sons, and Daughters:

Differential Paternal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第一及第二次 NSC(

Nation Survey of Children) 調查資料選取 12-16 歲與 雙親同住之青少年 184 組

ˇ 次級資料分析 主旨:青少年期父職參與情形及相關因素 (1)孩子與母親感受到的父親行為

(3)促進參與的相關因素:孩子的出生序(前兩個孩子)、手足性別配對(都是男孩 或一男一女)、妻子婚姻滿意度、妻子工作(增加行為面親職)

LaRossa ; Gordon ; Wilson;

Bairan & Jeret

(1991)

The Fluctuating Image of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n Father.

Saturday Evening Post 的卡 通及其作者的提示語選 1924-1944 年共 223 篇。

ˇ 內容分析 主旨:了解父職的歷史面貌以作為當前實際父職的對照 (1)讀物中的父親-變動的、強調不可忽略文化、時代的影響。

(1)雙親皆是不勝任的,而父親比母親更嚴重,但隨時間演進父親不適任比率下降,不適任 的主題上,以孩子教養與社會化的照顧上最多。

Salt (1991) Affectionate Touch Between Fathers and Preadolescent Sons

自願之 7-12 歲兒子與其父 親(高 ED)共 39 對

ˇ ˇ 1.兩個他編量 表+

自編開放題 2.錄影觀察

主旨:觀察、檢視父親與兒子間對於情感性接觸的感受及相關性 (1)父親與兒子對彼此情感接觸的類型與感受

-都認為青春期前接觸較多、兒子比父親較不能接受彼此情感性接觸 (2)兒子感受與父親感受為正相關

(3)兒子年齡增加,父子接觸量明顯減少 (3)與兒子接觸時間量雖少但對親子關係很重要 Devlin; Brown;

Beebe, &

Elizabeth(1992)

Parent Education for Divorce Fathers. 離婚或分居的父親 30 位 ˇ 1.前後測設計:

2.兩個他編量

主旨:評估父親教育方案之促進父職成效 (3)孩子年齡-與父親溝通進步有正相關 (4)參加方案者在溝通與父親表現上有顯著進步 Atkinson &

Blackwelder

(1993)

Fathering in the 20th Century. 1920-1989 年的大眾雜誌主 題,超過 4600 篇,共選出 283 篇。

ˇ 內容分析 主旨:分析 90 年間大眾媒體中的父職面貌 (1)父親角色朝向養育性父親角色的討論為多。

(1)「父親」主題比例比「母親」「父母親」少,且沒有明顯增加,而是有變動的發展。

(3)否定了養育性父親增加與婦女就業有關,反面與生育率下降有關。

Cooney ; Pedersen;

Indelicato &

Palkovitz(1993)

Timing of Fatherhood:

Is ”On-Time” Optimal?

1987-1988 年的

NSFH(National 中孩子在 5 歲以下有職業者之初任父 親 307 位。

ˇ 次級資料分析 主旨:初任父親的時間與其親職行為、情感間的關係。

(3)延後成為親職的「時間」,有助男性參與親職。

(3)婚姻、工作愉悅、ED 與父職感受成正相關。

LaRossa.&

Reitze (1993)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Middle Class Fatherhood, 1925-1939: The Culture-Conduct Connection.

1925-1939 年間父母親寫給 作家兼教育家的信件,共約 7000 件,依標準篩出 256 封

(家庭)

ˇ ˇ 內容分析 主旨:企圖瞭解在二次大戰中間的父親面貌真相—找出文化父職與真實父職的關連。

(1)發現文化父職與母親對父親的態度有關連,且與真實父親不相契合,雖然文化呈現新父 親的期望,但可能閱讀及影響到的是婦女。

(1)父親參與的情形:1930 年代比 1920 年代更少、對於孩子的認同與經濟蕭條沒有太相關。

(3)對父親來說,現實環境的壓力變化,可能比父親角色更重要!

Mayer (1993) Adapting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 to Meet the Needs of Fathers: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1993 年以前的相關研究 ˇ 文獻分析 主旨:整理相關文獻後對適合父親的親職教育內容提出建言 (4)分析親職教育方案中的父親角色並配合其需求設計親職課程

美國父親的面貌改變、強調父親對孩子發展的重要、

父母親間對孩子的照顧、壓力與社會支持的影響、促進父職的要點- 應增加課程中的文化敏感度

附錄 2 1991-2004 年 JMF、FR 期刊與 MFR 父職專刊之父職研究題目與內容摘要 總篇數:50

(9)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法 量 質

方法及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Dearden ; Hale &

Blankson

(1994)

Family Structure, Function, and the Early Transition to Fatherhood in Great Britain: Identifying Antecedents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英國大型調查 NCDS( )

(1958-1978)縱貫 20 年的 資料,共選 5997 位 23 歲的 青少年

ˇ -次級資料分析 -邏輯回歸分析

主旨:以非父親的青少年做對照比較,找出提前成為父親的危險因素。

(3)家庭結構:家庭較貧困的孩子,有長兄是親少年父親者,較易成為青少年父親。

King (1994) Variation in the Consequences of Nonresident Father Involvement for Children’s Well-Being.

大型資料庫 NLSY(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中選定1988年孩子與 母親同住者,8 歲及以上之 小孩,共 1501 個家庭。

ˇ -次級資料分析 -多元回歸分析

主旨:檢視父親種族,母親 ED,孩子婚前/後生等因素與父職參與之關 係。

(3)初步發現種族、母親 ED、孩子是否婚生對於父親參與情形上有不同,但進一步檢證則 無法獲得肯定。

Brayfield(1995) Juggling Jobs and Kids: The Impact of Employment Schedules on Fathers’

Caring for Children

1990 年 NCCS(National Child Care Survey)的資料庫 中,選取孩子在 13 歲以下 的雙工作家庭家庭共 1452

ˇ -次級資料分析 -邏輯回歸

主旨:檢視父親的職業、雙親時段對其親職責任的影響。

(3)『被需要』是影響父親照顧孩子的主要因素,尤其當與母親工作時間不同時。

(3)母親的工作時段比母親工作時間更具影響力。

Cooksey &

Fondell(1996)

Spending Time With his Kids: Effects of Structure on Fathers’ and Children’s Lives.

使用 1987-88 年的 NSFH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ies and Households)資 料庫中,選取-18 歲的家庭 資料中,共 1250 個。

ˇ -次級資料分析 主旨:在於研究家庭結構、父親與孩子相處時間與孩子福利的關係。

(3)不同家庭型態(研究中有 6 種):與孩子相處時間有不同,以單親父親參與孩子活動時 間明顯上升、繼父最少。

(3)有繼母的家庭中,父親花的時間比雙親都是親生的還多,但未達顯著水準。

(3)配偶與孩子的相處時間與父親—孩子間的相處時間有關:父親參與時間越多的,配偶 與孩子相處時間也有越多的趨勢。

(3)孩子年齡:父子活動最大差別在於『協助做功課』或『談天』 Daly (1996) Spending Time With the Kids. 平均約 34 歲的父親共 32 位

男性

ˇ 半結構 個別訪談

主旨:研究父親對「家庭時間」的看法,以分析個人價值觀、父親理想概念及職責的看法。

(1)認為親職是重要的、犧牲的、具多問題的性質,現在父親更願花時間在孩子上,但期待 有「好母親」更勝於「好父親」的角色;

(1)多半父親解讀好父親的標準是「花時間在孩子身上」

(3)時間是最主要的關鍵,父親表示願意與孩子相處但時間的限制是大問題,

(3)工作仍是父親首重的時間安排順位。

Thronberry;

Smith & Howard

(1997)

Risk Factors for Teenage Fatherhood. 使用 1995-1996 年 Rochester Youth Development Study 的 資料—紐約 Rochester 市 7-8 年級學生共 615 位

ˇ -次級資料分析 主旨:在於分析成為青少年父親的危機因素。

(3)導致青少年成為父親的因素很多,包括社會因素、吸毒、ED、性活動提早等。但與有 無父親、父親參與情況、參與宗教的程度、低自尊皆無關係。

(3)相關的因素為社區的貧窮、錯誤信念、家庭貧窮有關,特別是『吸毒』一項。

(10)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法 量 質

方法及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Sorensen(1997) A National Profile of Nonresident Fathers and Their Ability to Pay Child Support

兩個資料庫:1987-1988 NSFH 與 1990 年的 SIPP 中 未與 18 歲以下生育子女同 居之父親

ˇ -次級資料分析 主旨:探討非同住父親收入與支付孩子生活費的情形。

(1)有 46%-54%的父親未支付孩子的費用。而不同的計算方式,算出來的支付金額差異很

(1)贍養費佔父親支出約佔 6-7%,與法院規定的 17%仍有距離。

Doherty ; Kouneski &

Erickson,(1998)

Responsible Fathering: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1998 年以前的父職研究文

ˇ -文獻分析 主旨:分析父職研究的特性並提出以生態系統作為研究的架構觀點。

(3)父職比母職更受社會文化影響

(3)影響父職因素有五個面向,認為需要從多方面促成父職。

(4)討論父職的變動情形,以社會建構與系統理論分析父職再提出生態系統關的分析架構 McbrBide &

Rane (1998)

Parenting Alliance as a Predictor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中西部有 3-5 歲孩子之中產 階級夫妻共 68 對

ˇ -訪談問卷

四個他人編 製量表

主旨:檢測共同親職、婚姻品質與父職參與間的關係-

(1)父親在直接互動、可接觸性親職參與上顯著低於母親;但父責任情形無異 (3)對妻子信任、會分享親職哲學、婚姻品質有助親職參與

(3)妻子母親對父親信任、會分享親職哲學、婚姻品質滿意、有情感支持有助父職參與 Glass (1998) Gender Liberation, Economic

Squeeze, or Fear of Strangers: Why Fathers Provide Infant Care in Dual-Earner Families

印第安那中北部工作超過 20hrs/w 的婦女共 256 位

ˇ ˇ -個別訪談:

懷孕末期婦 女、孩子 6、

12 月大各一 次問卷訪

主旨:檢視雙生涯家庭在母親回到職場時,由父親照顧幼兒的理由為何?

(1)由父親照顧幼兒時,多半也輔以其他機構的照顧。

(3)孩子年齡愈大,父親照顧時數漸低。(孩子六個月以下,父親照顧與母親滿意度關係不 大,甚至對有些母親形成某種程度的壓力。)

Salem;

Zimmerman &

Nataro (1998)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Process, and Father Involvement on Psychosocial Outcomes at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s

密西根州 4 個公立高中學生 9 年級14-17 歲青少年共643

ˇ -問卷訪談

-4 個他編制量 表+自編問

主旨:比較非裔美國青少年社會心理狀況與家庭過程、父親出席(參與)的關係 (1)父親缺席嚴重

(2)孩子負面社會心理行為:吸大麻(男)、抽煙與喝酒(女)

(2)控制家庭結構後-認同父親與孩子負社會行為負相關: 喝酒、憂鬱(女) (3)家庭過程為中介變項

Allen & Hawkins

(1999)

Maternal Gatekeeping: Mothers’

Beliefs and Behaviors That Inhibit Greater 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Work

隨機自五洲的已婚、夫妻均 有職,至少有一位孩子在家 的婦女,共 622 位。

ˇ 郵寄自編問卷 (1)母親眼中的父職

(3) 21%有母親守門員的現象:母親守門員的角色:會做比較多的家務,限制男性參與家事。

King & Heard (1999)

Nonresident Father Visitation, Parental Conflict, and Mother’s Satisfaction: What’s Best for Child Well-Being

1987-1988 年 NSFH 中孩子 18 歲以下且父親不同住的 母親,共 1565 位

ˇ -次級資料分析 -卡方、雙因子 變異數分析

主旨:非同住父親探訪孩子、探訪時的父母衝突與母親對父親的親職滿意間的關聯與對孩 子福祉的影響

(1)母親對於父職的滿意感:高探視無衝突>低探視無衝突>高探視有衝突>低探視有衝突 (2)孩子福祉-夫妻衝突對孩子的影響並未獲支持,而母親對父職不滿意的影響大

(11)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法 量 質

方法及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Morris;

Dollahite&

Hawkins(1999)

Virtual Family Life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Father Educ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有關父親的親職教育網站 6 個。

ˇ 內容分析 主旨:有關父親的六個親職教育網站內容分析,對未來父職網路教育建言 (4)分析父職教育內容討論的主題、介入層次、網站架構、最佳父職策略等

Shapiro &

Lambert(1999)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Divorce on the Quality of th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on Father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1992 與 1994 兩次 NSFH 資 料庫 中至少有一個 19 歲 以下孩子的離婚父親,共 844 位

ˇ -次級資料分

主旨:離婚對父子關係、父親心理健康的影響

(3)居住型態是重要中介因素:離婚後不同住父親更不利於父子關係,但同住父親最不快樂 (3)婚姻狀態:離婚父親比較不快樂,較沮喪

(3)個人特質:不是離婚引起父親沮喪而是先沮喪再導致選擇離婚 (3)離婚父職困境:親職時間與能力的壓力、需更多情緒感情並非男性所長 Averett ;

Gennetian &

Peters (2000)

Patterns and Deyerminants of Parental Child Care During a Child’s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

NLSY79 資料,選有雙親兒 母親在孩子1-3歲時有工作 者,共子 863 個母親(1183 個孩)

ˇ 次級資料分析 主旨:瞭解父親照顧 3 歲前孩子的模式及因素

(1)雙薪家庭的父職:父親照顧嬰幼兒的情況很普遍,照顧時間與其他形式照顧的時間相 近,多伴有他種形式照顧

(3)有利父親照顧因素:收入(低於平均值越多者比例愈少)、雙親工作時間較彈性、父親 不喜歡其他(陌生)人照顧、母親性別角色較不傳統、 種族(西班牙父親照顧率較高)

Braver & Griffin (2000)

Engaging in the Post-divorce Family 1960 年初次離婚的夫妻到 1997 年時孩子 15 歲以下 者,超過 300 對

ˇ ˇ -個別訪談 3 次 -焦點團體;8週

父職教育方 案課程

主旨:分析離婚父親的變動與擔任父職的困境

(3)感覺法律不公、對監護安置不滿致其減損父權: 影響關心與接觸孩子 (3)母親的限制更是主要影響父親與孩子相處的因素

(4)有效課程內容:與前妻間的衝突處理、親職技巧增進 Bromn (2000) The Single –Father Family:

Demographic, Economics, and Public Transfer Use Characteristics

1997 年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CPS)調查資料,選 取與 18 歲以下孩子同住的 父親

ˇ 現況資料分析 主旨:瞭解父親單親家庭的特質及成因,並呈現運用政府措施的情形。

(1)無論是否與孩子同住,父親單親的家庭數目漸增

(3)比一般父親有較少的收入及教育年限、與一般父親間的社經水準差異自 1984 年起有漸 增的情形

(3)社會福利措施確實有助於該家庭的福祉 Cabrera & Peters

(2000)

Public Policies and Father Involvement

現有父職相關之政策內 容與教育方案

ˇ 文獻分析 主旨:分析當前政策內容與父職的關係,並舉例說明新興的促進父職之教育方案 (1)歸納父親缺席的種類,及分析父親缺席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3)政府支持、公共政策:1995 年柯林頓政府的政令加速對父職參與的內容及時機討論,

促成多方的合作

(4)政策與方案評析: 2000-Early Head Start(EHS)、Fragile Families、Early Child Longitudinal Survey-Birth Cohort(ECLS-B)、Welfare studies

Furstenberg &

Weiss (2000)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Fathering Roles in At Risk Families

Baltimore Parenthood Study 30 年的縱貫研究資料,

選取青少年父親及其孩 子共 110 個

ˇ 次級資料分析 主旨:討論青少年父親的父職代間傳承情形

(3)成為青少年父親的因素:自己父親建立家庭的時間有關、成長過程家中無父親者(包括 繼父),較易成為青少年父親

(3)對青少年父職的影響:不與自己父親同住者,較易發生不與孩子同住的情形

(12)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First Three 研究法 量 質

方法及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Green & Moore

(2000)

Nonresident Father Involvement and Child Well-Being Among Young Children in Families on Welfare

1992 年 National Evaluation of Welfare to Work Strategies (NEWWS) Child Outcome Study 資 料,與孩子同住、父親可 以探視的未婚母親693位

ˇ 次級資料分析 主旨:探究非同住父親的父親參與因素及對孩子的福利影響

(1)過去(1991)一年父親參與情形:僅 16.6%按規定正式提供孩子活費,43.2%提供非正 式的支持 67%父親至少去探視一次,以非正式支持與家庭探視最高

(2)父親非正式支持與孩子的表現有正相關(孩子的家庭認知環境、孩子的人格成熟), 有 正式或非正式的支持之母親,覺得孩子發生行為與情緒問題較少

(3)與孩子同住一州,與母親結婚,母親接受福利金的時間(時間增加至五年時減少正式資 助而增加非正式支持)

Hewlett (2000) Culture, History, and Sex:

Anthrop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Conceptualizing Father Involvement

過去父職研究資料 ˇ 文獻分析 主旨:從人類學的觀點分析父親參與在今日社會文化中形塑的視野

(1)人類學觀點的父職:更早歷史中男性原始角色為「吸引異性」而非「養育」

(3)今日父親角色演變:人類生活的改變,使保護家園、親屬資源的角色變輕了,增加養育 性角色→這傾向於增進兩性平等的全球化發展

(3)父親的 ED(影響其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時間);女性的選擇 (4)人類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有不同的研究角度與重要性 Lamb(2000)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An Overview

過去父職研究資料 ˇ 文獻分析 主旨:從社會學角度簡述父職變動狀況及評析以往父職研究的著眼點、方法上的問題共未 來研究之參考。

(1)父職是社會建構性的角色,父職歷經四種角色變動

(4)提出心裡分析、依附等兩個理論+女性主義與時間方法等兩個因素促成重量化研究 (4)對於父職研究提出方法上的意見

LaRossa ; Jaret;

Gadgil & Wynn

(2000)

The Changing Culture of Fatherhood in Comic-Strip Families: A Six-Decade Analysis

1930-1990 年代 60 年間的 父親節、母親節的連環漫 畫共 490 篇

ˇ 內容分析 主旨:分析 20 世紀後期媒體中的父親形象、父職概念

(1)讀物中的父親:注意父親節少於母親節,以白人中產階級核心家庭為主 (1)變動父職面貌:包括不勝任的、嘲弄可笑的、養育型父親

(3)經濟與政治因素促使父親角色變動 Lerman &

Sorensen (2000)

Father Involvement with Their Nonmarital Children: Patterns, Determints, and Effects on Their Earings

NLSY79 資料,選取有非婚 生子女的父親(多種型態)

ˇ 次級資料分析 主旨:對於非婚生孩子的父親參與現況、形式與因素探討 (1)20 歲中後期到 30 歲後有高比例的父親探視其非婚生子女 (3)影響父親參與(探視率)因素:與孩子母親結婚(比例↑)

(3)對父親的影響:父親參與率高則工作時增長而收入會增加(數據水準並不是很強)

Madden-Derdich

& Leonard

(2000)

Parental Role and Fathers’

Involvement in Coparent Interaction After Divorce: Fathers’

Perspectives

孩子 12 歲以下的離婚父親 62 位

ˇ -問卷調查 -4 個他人設計

量表

主旨:離婚後雙親間的互動與共同親職、父親參與的關聯 (3)是否有監護權對父親參與並未構成影響

(3)前妻支持、對自己親職滿意有效預測父職參與,達 54%解釋力

Marsiglio;

Amato; Day &

Lamb (2000)

Scholarship on Fatherhood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1999 年前父職研究資料 - - 文獻分析 主旨:評析 1990 年代即之前的父職研究

(1)過去研究父職有四個主要取向,並從五個理論討論父職意義 (4)批判過去父職研究的主題、方法學等問題與注意事項

(13)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First Three 研究法 量 質

方法及工具 (主題類型)相關父職之研究主旨與發現

Marsigilio &

Cohan (2000)

Contextualizing Father Involvement and

Parental Influence: Sociological and Qualitative Themes

過去父職研究資料 - - 文獻分析 主旨:強調父職建構的脈絡化觀點—過程與結構的相互影響 (1)父職是人類社會、組織、與文化共同建構的結果 (3)認為影響父職的因素:性別、種族、經濟 (4)提出應用多元研究方法來豐富父職研究 Marsiglio; Day

& Lamb (2000)

Exploring Fatherhood Diversity:

Implications for Conceptualizing Father Involvement

過去父職研究資料 - - 文獻分析 主旨:社會建構論觀點,探討父職概念、研究分析並提供促進父職的政策制定建議 (1)以社會建構論觀點來看:美國父職是變動的風貌,應分生物、法律、社會三面向定義 (3)男性的動機是影響其涉入孩子的程度

(4)父親參與概念複雜的因素:與政治變動及學術思潮如何定義及分類父職有關 (4)以家庭過程觀點分析父親參與情形、與家庭互動調整出來的父職結果 Marsiglio;

Hutchinson &

Cohan (2000)

Envisioning Fatherhoo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Young Men without Kids

有伴侶但無小孩之男性共 32 位

ˇ 半結構式深度 訪談 1-1.5hrs

主旨:用紮根理論探求非父親之男性父職意像與父親的準備情形 (1)有些除了性活動外,未想過父親的事情;多半表示尚未準備好 (1)認為的父親包括多方面考量:除了理性面也注意實際面的問題 (3) 目前多數男性對成為父親的動機意願很低

Orbuch;

Thornton &

Cancio (2000)

The Impact of Martial Quality, Divorce, and Remarriage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1993 年孩子分別為 18、

23、31 歲的母子共 801 位

ˇ -1961-1993 年 縱貫研究,

訪談母、子

主旨:婚姻品質對父子關係的影響

(3)父母婚姻品質:與孩子感受的父子關係正相關

(3)父母離婚時間長度、孩子性別::短時間對父-女關係;長期來說對父-兒影響較大

Parke (2000) Father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過去父職研究資料 - - 文獻分析 主旨:以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父親參與

(4)強調生命課題的觀點:孩子的、父親的、家庭的生命課題

(4)需用多元的方式(經驗式與非經驗式)以了解父職—觀察法仍是核心,現象學適用於 嬰幼兒階段的父親;焦點團體用於研究變項的確定、工具設計等

Yeung ; Duncan.

& Hill (2000)

Putting Fathers Mack in the Picture:

Parental Actives and Children’s Adult Outcomes

1968 起 PSID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27 年 的訪談資料中,選與父親同 住的青少年共 1024 位

ˇ 次級資料分析 主旨:探討幼兒期家庭環境(父親參與的活動、家庭預備活動)與青少年學業成就、薪資 間的關係

(2)孩子就學年數、女兒未婚生子:與父親成就特質有關;兒子薪資(可解釋 50%)、女 兒未婚生子:與父親薪資有關;孩子完成學業:與父親參加教會有正相關

Eggebeen &

Knoester(2001)

Dose Fatherhood Matter for Men? 大型資料庫 NSFH 1987-1988 中選取 19-65 歲 的男性,共 5226 位

ˇ -次級資料分

-次數分析、邏

輯回歸分析

主旨:分析父親角色對男性生活的影響

(1)父親對男性生活的確造成影響:個人社會活動減少且性質改變(增加社區組織活動)、工作 時數明顯變長,父職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正相關

(3)父親類型:生父與養父參與時間明顯高 (3)孩子年齡、婚姻狀況、父親類型:參與型態不同 Fox & Bruce

(2001)

Conditional Fatherhood: Identity Theory and 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 as Alternative Sources of

田納西州 Knox郡SSRI 在 1996,1997 兩次的電訪資料 共 208 位父親

ˇ 電話訪問

-自編問卷

主旨:用角色認同與親職投資理論解釋父職

(3)兩個理論均能解釋多數父職,但認同理論的解釋力更多,其中以行為約定的解釋力最大達 24%,投資理論則以負責任最高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果我們有 一個簡單的位移密碼, 則字母 e 變成密文中的某一個字母, 所以這個字母出現 的頻率會跟 e 在原文中出現的頻率一樣。 因此頻率分析之後, 鑰匙可能就會被逼現身。

1.設籍本市年滿 2

[r]

1.設籍本市年滿 3

“Social welfare” if defined in a narrow sense refers to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SWD)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Offi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Virginia 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s (2013). Milestones of child development: A guide to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from

4.6 現時日間育嬰園及日間幼兒園的幼兒工作員與兒童的法定比例,分 別是 1:8 及

–保護兒童特別調查隊 (Child Protection Special Investigation Team/ CP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