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員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動員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運動員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 調查研究

陳羿戎

王宗進 摘 要

背景:多數研究皆著重於運動員訓練及其競賽表現,唯學業議題之探究甚 少卻極具重要意義。目的:瞭解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學業影響因素之

面向,並進行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考驗。方法:以 24 所共 524 位高中體

育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男生、一年級與三年級學生、想考取體育 相關科系、學業成就不佳與運動成就較佳者有較高的「角色與認同」;欲 繼續升學及學業成就較佳者有較高的「學習積極面」;未決定次階段發展 方向、想考取體育相關科系與學業成就不佳者有較高的「學習消極面」;

女生、想考取非體育相關科系與學業成就較佳者則知覺較高的「外在支持」

因素。結論:建立運動員正確學術觀念、落實課業輔導及提供多元彈性選 修課程為當務之急,並應設置學科測驗的基本門檻、入學標準,擬定學科 成績考核辦法,更藉由體育班成效評鑑落實整併策略或退場機制,將所節 省的資源應用於長期一貫化的運動人才培育。

關鍵詞:運動、學業、體育班、運動教育、量化研究

國立嘉義女子高級中學

(2)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多年來,國內外競技運動皆有向下紮根的傾向,不僅從國際運動競賽中 展現,更致力於學校代表隊的訓練管理,並隨著競技運動年輕化趨勢,而有 相應的發展策略與相關的研究論述。其中,運動員的相關研究多著重於訓練 及競賽之狀態,卻鮮少關於運動以外的學習探討(彭雅蘭,2005)。尤其置身 於現實的金字塔結構,僅有少數者能夠晉身為職業運動員,多數運動員終將 面臨學識與能力的考驗,而必須在求學階段加強自身專業,方能擁有未來職 場所需的知能和條件,是以,運動員學業乃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

過去,運動與學業之間的相關性並不明確(Zaritsky-Sockol, 1994),至近 期研究發現:運動不僅能整合大腦、提升學習力(洪蘭,2007;2009),尤其 身體適能與學業成就有正相關(林巧惠,2008;Scheuer, & Mitchell, 2003;

Chomitz et al., 2009),運動休閒調適也能幫助學生減輕課業壓力(郭進財,

2008),其對於課業學習效益已然確立,國人觀念也逐漸重視健康學習而強調 運動參與的重要性。然而,研究亦發現學生的運動參與和學業表現呈負相關

(Adler, P., & Adler, P. A., 1985),且運動員比一般學生知覺較低的勝任能力與 較少從事課業學習(Yopyk & Prentice, 2005),此種落差將使競技運動的愛好 者望之卻步,其衍生學生投入運動的諸多問題,亦是師長、行政與研究單位 努力的主要方向。

近十年來,台灣地區積極設置高中體育班,其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專項 運動技能,對具有優異運動潛能之學生,施以有系統之專項運動訓練,以培 育身心健全之運動優秀人才(教育部,1998)」,其對我國運動績優生的發掘 培育及專業體育教育之長期發展,具有規劃、輔導與紮根的重要功能(詹俊 成,2002)。實施迄今,高中競技運動的蓬勃發展(如 HBL、HVL、HBT 等)

已經有目共睹,選手在國際性競賽中屢獲佳績,高中體育班設置意義也深受 肯定。然而,學生課業成績普遍低落,課業輔導未能全面落實(教育部,2005), 儘管在設置校數、班級數和學生人數皆有逐年增加的現象,卻仍有諸多爭議,

如課程實施、課程規劃、課業學習與輔導方面,皆有待進一步釐清問題與提 供具體改善之方法。

(3)

研究方法上,針對運動員學術表現多從自陳式問卷、訪談等方式實施。

原因在於使用非認知(noncognitive)變項測量,如:自我概念、自信心、自 我評估…等,較學術才能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SAT)更能預測運動 員的學業成就(Sedlacek & Adams-Gaston, 1992),並有助於釐清問題與發展 相應策略。此外,台灣地區針對運動員學業的實徵性研究甚少,亦無高中體 育班學生學業之專題研究,故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探討高中體育班學生知 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情形,以獲知運動員學業發展與改善策略,供教育行 政機關規劃高中體育班與各校輔導體育班學生之參考,進而建立良好的運動 員形象。

二、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為調查對象,旨在了解不同背景變項 的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差異,進而提供具體結論與建議事項。本研究所 探討問題如下:

(一)不同性別學生在知覺學業影響因素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未來規劃(升學、就業、尚未決定)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是否 有差異?

(三)不同升學取向(體育相關科系、非體育相關科系、尚未決定)學生知 覺學業影響因素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學業成就(前十名、十至二十名、二十名以後)學生知覺學業影 響因素是否有差異?

(五)不同運動成就(全國以上、全國以下)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是否有 差異?

貳、方法

一、研究對象

為確保研究對象具備競技運動發展性質,並考量問卷填答的有效性,本 研究按地區分布校數之分層比例採立意取樣(judgement sampling),即每單 位學校抽取單一年級之體育班學生進行問卷施測。取樣學校應具備以下條 件:1.依教育部法規設置之高中、高職體育班;2.具有一、二、三年級共三個 班級數以上;3.固定招收學校傳統項目之選手;4.具正規運動訓練課程;5.有

(4)

熟識之人於體育班任職教師或教練。依此,接受施測單位共24 校,計 524 位 學生,其中男生(n=401)、女生(n=123)各佔整體人數的 75.4%與 23.1%,

且各年級抽樣比例平均(一年級38.3%,n=204;二年級 31.2%,n=166;三 年級29.4%,n=154),與全國高中體育班現況相近。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係參考李坤培(1999)與張瑞璋(2006)之研究問卷,結合相 關文獻條列有關運動員學業的影響因素問題,並藉由運動團隊的初步性訪 談,提問討論以修改或刪除文意不明之題目,再以三所學校共 141 位學生進 行研究預試,依據項目分析篩選編製成為「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 素之調查問卷」。問卷測量結構為閉鎖式問題(closed questions),包含 11 題「個人基本資料」,以及 21 題「學業影響因素」之自陳量表(self-report inventory),參與者針對其學業現況符合程度以 Likert scale 5 點計分選填不 同等級量度(完全符合程度者,填5;完全不符合程度者,填 1)。最後,經 由因素分析獲得四個因素構面:1.「角色認同」:指對於運動員角色的認同 感或知覺運動競賽的重要性;2.「自我規範」:正確的課業學習心態與行為;

3.「情境壓力」:來自對學業缺乏興趣和學習時間不足的負面壓力;以及 4.

「外在支持」:學校或家人的輔導、安置等。統計量表總解釋變異量為57.68%,

Cronbach’s α 係數為.83,顯示量表之內部一致性良好。

三、施測程序

研究問卷以郵寄或親自轉交各學校單位,除事先聯絡單位主管確認同意 施測,電訪委託教師(或兼任教練)說明研究目的與施測程序外,更提供一 份「問卷調查說明書」作為施測程序之參考,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約20 至 30 分鐘)填畢後親自取回或統一寄回。

四、資料處理

本研究以SPSS 12.0 for windows 英文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以描述 統計呈現樣本結構分析,再以 t-test 考驗不同性別與運動成就;以 one-way ANOVA 考驗不同年級、未來規劃、升學取向與學業成就的學生知覺學業影響 因素之差異,最後依據Scheffe 法確知事後比較結果。各項統計考驗之顯著水 準定為 α=.05。

(5)

參、結果

一、高中體育班學生之樣本結構分析

表一所示,調查高中體育班學生的未來規劃情形,發現多數學生(79%)

傾向繼續升學,13.7%的學生尚未有明確決定,僅有極少數學生(3.2%)希望 自體育班畢業後能立即就業;在升學取向方面,體育相關科系為學生(57.3%)

的熱門志願,但仍有22.9%的學生尚未決定,而少部分學生(16.7%)則傾向 非體育相關科系;學業成就中,班上「前十名」者佔42.5%,「十至二十名」

佔41.2%,「二十名以後」佔 14.3%;運動成就方面,競賽成績為「全國性以 上(含全國性及國際性競賽)」者佔53.9%,「全國性以下」者佔 45.0%;在學 校針對體育班的課業輔導實施情形中,多數學生(59.8%)表示學校未實施課 業輔導,19.9%的學生表示學校每週實施課輔二至五小時,分別有 8.6%與 8.5%

的學生知覺課輔實施未滿二小時或超過五小時以上。

表一 高中體育班學生之樣本結構分析

變項 類別 樣本數 百分比 總和

升學 423 79%

就業 17 3.2%

未來規劃

尚未決定 73 13.7%

513

體育相關科系 305 57.3%

非體育相關科系 89 16.7%

升學取向

尚未決定 122 22.9%

516

前十名 226 42.5%

十至二十名 219 41.2%

學業成就

二十名以後 76 14.3%

521

全國性以上 280 53.9%

運動成就

全國性以下 239 45.0% 519 無實施 318 59.8%

未滿二小時 46 8.6%

二至五小時 106 19.9%

每週課輔時數

五小時以上 45 8.5%

515

(6)

二、不同背景變項對學業影響因素之差異性考驗

(一)不同「性別」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表二):男生對運 動員的角色與認同較女生高,顯現男生比女生更在乎運動訓練與競 賽。女生受外在支持因素的影響則高於男生,感受較多的家人關注,

且認同課業輔導的正面功能,也更期盼學校針對體育班實施課業輔導。

表二 不同性別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

因素別 性別 N M SD t

男 393 3.68 0.56 角色認同 女 123 3.44 0.57

4.15*

男 399 3.06 0.58 自我規範 女 123 3.16 0.52

4.15 男 399 3.12 0.75

情境壓力 女 122 3.01 0.74

1.38 男 395 3.49 0.85

外在支持 女 120 3.87 0.78

-4.28*

*p< .05

(二)不同「年級」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表三):一、三年 級較二年級學生有較高的運動員「角色認同」。「外在支持」因素方面,

三年級則較一年級更感受較多家人對學業的關注,其認同學校課業輔 導的重要性,也更期盼學校針對體育班實施課業輔導。

表三 不同年級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 因素別 年級

1 2 3 變異

來源 df SS MS F 事後 比較 N 201 164 151 組間 2 2.65 1.33

M 3.67 3.52 3.68 組內 513 162.63 0.32 角色

認同 SD 0.57 0.53 0.59 總和 515 165.28

4.19* 1>2 3>2

N 230 165 154 組間 2 0.02 0.01 M 3.8 3.09 3.03 組內 519 165.46 0.32 自我

規範 SD 0.57 0.51 0.61 總和 521 165.48

0.03

N 202 166 153 組間 2 3.37 1.68 M 3.14 2.98 3.16 組內 518 290.67 0.56 情境

壓力 SD 0.81 0.71 0.71 總和 520 294.03

3.00

(7)

N 220 160 153 組間 2 7.99 3.99 M 3.43 3.64 3.72 組內 512 364.31 0.71 外在

支持 SD 0.88 0.78 0.86 總和 514 372.30

5.61* 3>1

註:年級欄1 表一年級;2 表二年級;3 表三年級。

*p< .05

(三)不同「未來規劃」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表四):欲繼 續升學的學生有較高的「自我規範」,也感受較多「外在支持」影響因 素;反之,尚未決定次階段發展方向的學生比欲繼續升學的學生者具 有較多的「情境壓力」。

表四 不同未來規劃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 因素別 未來規劃

1 2 3 變異

來源 df SS MS F 事後 比較 N 416 16 73 組間 2 1.51 0.76

M 3.65 3.34 3.59 組內 502 158.22 0.32 角色

認同 SD 0.56 0.47 0.57 總和 504 159.73

2.40

N 423 17 71 組間 2 5.813 2.91 M 3.14 2.84 2.87 組內 508 155.44 0.31 自我

規範 SD 0.55 0.54 0.57 總和 510 161.26

9.50* 1>3

N 421 17 72 組間 2 8.86 4.43 M 3.04 3.43 3.38 組內 507 279.83 0.55 情境

壓力 SD 0.75 0.82 0.72 總和 509 288.69

8.03* 3>1

N 418 16 72 組間 2 8.43 4.21 M 3.64 3.12 3.36 組內 503 356.31 0.71 外在

支持 SD 0.83 1.05 0.87 總和 505 364.74

5.95* 1>3

註:未來規劃欄1表升學;2表就業;3表尚未決定

*p< .05

(四)不同「升學取向」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表五):想考 取體育相關科系者在「角色認同」因素上高於非體育相關科系與尚未 決定升學取向的學生,其對運動訓練的付出最多,希望藉由運動競賽 成績升學,但具有較高的「情境壓力」,認為高中課程困難,對學業不 感興趣,且較常利用學科時間進行運動訓練。而希望考取非體育相關 科系的學生則較其他升學取向的學生著重於「外在支持」因素。

(8)

表五 不同升學取向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 因素別 升學取向

1 2 3 變異

來源 df SS MS F 事後 比較 N 300 88 121 組間 2 11.17 5.58

M 3.74 3.45 3.44 組內 506 149.82 0.30 角色

認同 SD 0.54 0.59 0.52 總和 508 160.99

18.86* 1>2 1>3 N 304 89 121 組間 2 .50 0.25

M 3.08 3.14 3.07 組內 511 160.53 0.31 自我

規範 SD 0.58 0.56 0.50 總和 513 161.02

0.79

N 303 89 121 組間 2 3.94 1.97 M 3.17 3.03 2.97 組內 510 282.28 0.55 情境

壓力 SD 0.78 0.75 0.65 總和 512 286.22

3.56* 1>3

N 298 88 121 組間 2 7.15 3.58 M 3.52 3.84 3.55 組內 504 361.08 0.72 外在

支持 SD 0.87 0.87 0.76 總和 506 368.23

4.99* 2>1 2>3

註:升學取向欄1 表體育相關科系;2 表非體育相關科系;3 表尚未決定。

*p< .05

(五)不同「學業成就」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表六):學業 成績在二十名以後的學生比在前十名以前的學生有更高的運動員「角 色與認同」,其對運動訓練的付出高,重視運動競賽成績與保送權的資 格取得,但在「情境壓力」的程度最高。學業成績在前十名的學生顯 然具有較高的「自我規範」與感受「外在支持」因素,認同學校課業 輔導的重要性與期盼學校能針對體育班實施課業輔導。

表六 不同學業成就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 因素別 學業成就

1 2 3 變異

來源 df SS MS F 事後 比較 N 222 216 75 組間 2 3.32 1.66

M 3.55 3.65 3.78 組內 510 160.60 0.32 角色

認同 SD 0.56 0.57 0.54 總和 512 163.92

5.27* 3>1

N 226 217 76 組間 2 9.17 4.59 M 3.23 3.00 2.89 組內 516 156.08 0.30 自我

規範 SD 0.56 0.51 0.62 總和 518 165.25

15.16* 1>2 1>3

(9)

N 225 271 76 組間 2 30.54 15.27 M 2.82 3.27 3.10 組內 515 262.86 0.51 情境

壓力 SD 0.74 0.65 0.80 總和 517 293.40

29.92* 2>1 3>1 N 222 216 75 組間 2 19.48 9.74

M 3.55 3.65 3.78 組內 509 351.45 0.69 外在

支持 SD 0.56 0.57 0.54 總和 511 370.93

14.11* 1>2 1>3 註:年級欄1 表前十名;2 表十至二十名;3 表二十名以後。

*p< .05

(六)不同「運動成就」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表七):運動 成績在全國以上者比全國以下的學生有較高的「角色認同」,其對於運 動競賽的付出較高,重視運動競賽成就,其他影響因素上則未達顯著。

表七 不同運動成就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的差異性考驗

因素別 運動成就 N M SD t

全國以上 273 3.71 .59 角色認同

全國以下 238 3.53 .53

-3.63*

全國以上 278 3.10 .57 自我規範 全國以下 239 3.06 .56

-0.75 全國以上 277 3.07 .76

情境壓力 全國以下 239 3.11 .75

0.60 全國以上 276 3.65 .84

外在支持 全國以下 234 3.50 .85

-1.94

*p< .05

肆、討論

一、高中體育班學生不同背景變項結構之分析

隨著社會發展與變遷,十二年國民教育呼之欲出,高中生傾向繼續升學 的情形已屬常象,其升學取向與李坤培(1999)、郭遐煒(2007)研究結果一 致,推論體育班學生可能因長期投入運動領域,受體育教師、教練影響,致 使發展方向朝向體育相關系為主;學業成就方面,調查比例落差可能與自陳 式問卷或體育班設置人數以30 人為上限有關,建議未來研究考量實際學科測 驗進行學業成就分類;而不同運動成就的比例相近,近五成學生僅取得區域

(10)

性、縣市級,甚至未獲得運動競賽成績,顯然對於運動員培訓走向普及化而 非精英取向,與教育部針對高中體育班的設立目標有所出入,應有檢討之必 要;課業輔導方面則與詹俊成(2002)的研究結果有相當大的反差,該研究 訪談高中體育班負責人發現有 75.8%學校有實施課業輔導,本研究卻近六成 學生表示學校未實施課業輔導,推論原因除抽樣誤差與研究對象不同有關,

其師生認知差異與課輔制度的落實情形有待審視,相對突顯解決之道務必滿 足學生的實際所需。

二、不同背景變項對學業影響因素之差異性考驗

(一)性別變項的顯著性考驗中,高中體育班男生比女生有較高的運動員

「角色認同」,與李坤培(1999)的研究中是一致的,顯示男生對於運 動競賽所投注的心力較多,至於是否會因為過度或單一的運動員認同 而忽略了學生的角色身分,有待探討。但在學習行為與態度層面,男 女生並無差異,推論運動員課業的學習狀況並不因為性別而有所不 同;在「外在支持」因素中,女生感受較多家人關注,對學校課輔的 認同與需求較高,可能與自身特質、家庭觀念、社會文化、國人傳統 觀點有關,例如:認為女生參與競技運動的適當性相對較低,或競賽 成就不足以支撐個人運動生涯所需,而著重於外在支持的影響。

(二)一年級、三年級比二年級學生具有較高的運動員「角色認同」,可能原 因在於一、三年級分別因為適應現有環境與選擇未來環境下,而有更 加清楚的角色定位。因此,學校教育應把握此階段,對一年級學生即 早建立正確的學業觀念與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二年級學生提供更多元 的學習環境,以達到試探分化的功能,並輔導確認未來發展進路;對 三年級強化所需知識和技能,並提供畢業出路之輔導與協助。「外在支 持」因素方面,三年級學生對於學校課輔的需求更高,此結果與李坤 培(1999)研究相呼應,然而,多數學生知覺學校對體育班提供適當 課業輔導的比例甚低,應積極釐清此一問題。

(三)未來規劃中,八成以上學生選擇升學或就業,尚未決定者僅約一成,

高中體育班學生較早確立生涯發展方向與林正洲(2005)的研究是一 致的。而欲繼續升學的學生比尚未決定者有較高「自我規範」與較低 的「情境壓力」,且感受較多「外在支持」的影響因素。呼應李坤培(1999)

(11)

的研究,想繼續升學的學生認為學業成績操之在己,其以積極的學習 心態和行為來因應運動訓練對課業的負面影響,而求學動機亦有助於 感受學校及家長的外在支持。由此可見,多數體育班學生傾向升學並 重視個人的學習情況,教育工作者應把握該階段積極輔導,以因應下 一階段的運動生涯。然而,體育班學生的升學管道甚多(申請入學、

獨招、甄審、甄試、大學指考、免試入學等),卻唯恐高升學率掩飾體 育班學生,身、心、知能尚未準備好的事實,教育工作者更應著重在 實務層面,以培育未來職場競爭能力為目標。

(四)本研究指出多數體育班學生未能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與行為,但未來 規劃傾向升學,並以體育相關系所之志願居多,其對於運動員「角色 認同」程度較高,卻也出現較高的「情境壓力」,若將來成為培育體育 人才的工作者,運動員學業發展是否產生惡性循環,令人堪慮。因此,

建議運動員宜養成閱讀習慣,把握當下之課業學習,並廣泛接觸各領 域,參與各類學習活動,提供機會朝向體育教師或教練以外的出路發 展,避免限制職場選擇或僧多粥少的局面,並參照一般學生的生活管 理,以減少運動員的不良次級文化。再者,體育班課程係依據現行普 通高中課程規劃(教育部,2005),對學業不感興趣或升學志願在非體 育相關科系的學生而言,第二專長的發展更顯重要,學校應使其了解 相關入學資訊,並積極提供升學輔導和彈性課程選修以達適性發展,

盡其分享多元的興趣、價值觀,而不再侷限於單一的發展路線。

(五)學業成績前十名學生比其他學生有較高的「自我規範」與較低的「情 境壓力」,此結果與李坤培(2003)研究相呼應,顯示學業成就主要與 自身學習態度、學習行為有關。其「角色認同」程度也低於學業表現 在二十名以後的學生,推論可能因自身學業程度較高、知覺學生的角 色身分較多,更努力於課業學習。「外在支持」因素上,可能因為成績 好的學生知覺體育班的教材比較簡單(李坤培,1999),或者受到家人 關注其學業表現與對自我要求較高,反而影響學業成就較佳的體育班 學生對於學校課業輔導的認同與需求較大;而學業成就較低的學生,

推論因為過度或單一的運動員角色與認同,對學業表現產生了不良的 影響,或反因學業成就不佳而將心力轉移投注在運動訓練上,使運動 員角色與認同的程度更高。因此,教育工作者更應引導高中體育班學

(12)

生在運動員角色和學生角色間取得平衡,不僅對於學業成就不佳的學 生提供補救教學,使程度較低的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學習,也針對學 業成就較高的學生加以充實,或提供普通班級的課程選修,使程度較 高的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六)運動成績在全國以上者比全國以下的學生有較高的「角色認同」,可能 因專注於運動訓練與競賽表現而提升其身分認同,但在課業學習態 度、行為與適應狀況上並無差異,可見運動訓練並非促使運動員學業 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此論點與李坤培(1999)的研究結果相呼應。

值得堪慮的是,不同運動成就比例相差無幾,尤其運動成就在全國以 下的學生,其在學業方面並無較高的「自我規範」,這些學生投注心力 在運動競賽卻未能有良好結果,課業學習也不比他人付出努力,不免 失去升學或職場的優勢地位。可見教育部運動優秀人才培育的普及化 方式與體委會推展國家競技運動的精英取向並不一致,未來體育專業 人員如只是量的增長而無法符合社會需求時,反而造成人力與資源的 浪費。

三、建議

台灣地區高中競技運動發展蓬勃,體育班發展設置亦相當迅速,但學生 課業成績普遍低落的問題尚待解決。教育工作者應協助學生建立正確學術 觀,提供跨領域接觸的機會,藉由均衡「運動員」與「學生」角色,以樹立 體育學術發展的良好氛圍。學校方面則應設置學科測驗的基本門檻,或由各 校訂定入學標準,再依據學生學習需求提供課業輔導、生涯輔導、升學或就 業資訊,以及多元彈性選修課程(如:不同類組或職業類科)。行政單位應擬 定課程標準與學科成績考核辦法,配合落實學校政策實施相關評鑑,以評估 高中體育班是否符合發展需求,規劃整併策略或退場機制,將所節省的資源 應用於長期一貫化的運動人才培育,並重視大專院校的競技運動推展,方能 延續運動員生命,並使未來成為體育工作者能有學術兼具的專業表現。

運動員學業的相關研究甚少,未來建議增加不同問卷調查量表,或以質 性研究探究運動文化與學業影響之脈絡。研究對象可增加不同階段運動員,

以及針對學力測驗與課業學習做長期的追蹤調查,亦可協同教師採以行動研 究解決現有困況。

(13)

參考文獻

李坤培(1999)。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活適應及影響選讀體育班因素之調查研 究。臺大體育學報,

3,179-238。

李坤培(2003)。高中體育班發展脈絡與課程規劃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6,

61-84。

林正洲(2005)。台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臺北市 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巧惠(2008)。國高中體適能與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以二林高中為例。 國立台灣體育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洪蘭(2007)。運動的孩子大腦整合更好。學前教育,29(10),8-9。

洪蘭(2009)。運動改善情緒,提升孩子學習力。 天 下 雜 誌 。 線上檢索 日 期 : 2009 年 6 月 23 日 。 網 址 :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7222

教育部(1998)。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臺北市:作者。

張瑞璋(2006)。台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臺 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進財(2008)。學生的課業壓力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以南華大學學 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7(2),23-34。

郭遐煒(2007)。台北縣立高中體育班就讀動機與專業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詹俊成(2002)。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雅蘭(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14)

Adler, P., & Adler, P. A. (1985). From idealism to pragmatic detachment: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ege athle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8, 214-250.

Chomitz, V. R., Slining, M. M., McGowan, R. J., Mitchell, S. E., Dawson, G. F., &

Hacker, K. A. (2009).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achievement? positive results from public school children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9(1), 30-37.

Sedlacek, W. E., & Adams-Gaston, J. (1992). Predicting the academic success of student-athletes using SAT and noncognitive variabl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0, 724-727.

Scheuer, L. J. & Mitchell, D. (2003). Does Physical Activity Influence Academic Performance? Retrieved June 12, 201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ports-media.org/sportapolisnewsletter19.htm#questions

Yopyk, D. J. A., & Prentice, D. A. (2005). Am I an athlete or a student? identity salience and stereotype threat in student-athletes. Basic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7(4), 329-336.

Zaritsky-Sockol, V. (1994). Student-athlete stress at the high school level. Ann Arbor, MI: UMI.

(15)

An investigation of influences on study perceived by athlete

Chen, Yi Jung

Wang, Tsung Chinn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most research was care about train and performance of athlete, There are fewer study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but actually important.

Purposes: To understand the tendency for influences on study perceived by students in athletics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and to test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Method: Subjects were 524 students of 24 schools and they completed demographic and questionnaires data. Results: The male students, in year 1 and 3 or desiring to b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r with weak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with high athletics performance, perceive more influences on “role identity as an athlete”.

Students, desiring to continue studying after senior high school or with high academic performance, have more “positive learning”. Students, not choosing a direction after higher school yet or desiring to b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r with weak academic performance, have more

“negative learning”. The female students, desiring to b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r with high academic performance, have more “outside supports”. Conclusion: The first one is to build up correct academic concepts, student counselling and the provision of multi-flexible elective courses. Besides, set academ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s, determined by the revised admission criteria and founded a scientific monitor system to 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all kinds of resources, to make an

National Chia-Yi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

(16)

integrated strategy for better, or to set down a recession mechanic. With all those saving resources, we can apply to provide a long term and consistent probation system for talented athletes.

Key words: sport, academic, athletics class, Sport educati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E curriculum contributes greatly to enabling our students to lead a healthy lifestyle with an interest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nd aesthetic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Similar to the last school year, schools that have undergone ESR or FI in 2018/19 are generally able to keep pace with trends in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cater for student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enriched to allow for value addednes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are interested and

• Is the school able to make reference to different sources of assessment data and provide timely and effective feedback to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performance in order

9 The pre-S1 HKAT is conducted in all secondary schools in July every year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newly admitted to S1 in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Require staff and students to notify the school if they should develop influenza symptoms such as fever, sore throat, cough, or be admitted to hospital,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