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極限環境門檻方法於永續土地使用計畫之應用-

以苗栗縣出磺坑地區為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UET method in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A case study of Chukuangkeng

district, Miaoli

系 所 別:景觀建築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607008 黃景隆 指導教授: 張 瑋 如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七 月

(2)
(3)
(4)
(5)

摘 要

關鍵字:永續發展、地理資訊系統、極限環境門檻、土地適宜性

因應永續土地使用規劃需求,已有相當多的土地適宜性分析方法被 發展、應用與討論,極限環境門檻(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 UET) 方法是其中之一。本研究之目的在運用極限環境門檻方法結合地理資訊 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進行出磺坑地區之土地適宜 性分析,藉由對基地既有資源的深度了解以及土地開發特性的充分掌 握,來尋求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以確保開發行為能與環境保育相容,以 提供做為地方永續土地使用規劃之決策依據,並對此方法之操作過程與 所得結果進行評估與檢討,透過此實踐檢驗,對UET方法的理念架構、

實質內容與作業模式提出建議與回饋,以做為後續相關案例進行土地適 宜性分析時之參考。

(6)

Aabtract

Key word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IS ; UET ; Land 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analytical method of quite a lot of land utiliz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and discussed already, UET(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 The method is one of them.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using the UET to combine the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nd utilize th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 and land of understanding, to look for the logical land utilization scheme and to confirm the behavior of developing can not conflict with the environment,examine through this practice , to offer land use planning to the basis and make a self-criticism to the procedure of this method.

(7)

誌謝

兩年的研究所生涯,要感謝的人很多。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一張瑋如老師,在論文撰寫期間感謝您的悉心 指導,對我而言,論文撰寫是件嚴酷的考驗,尤其是跨領域的研究論文 讓我感覺更甚為艱辛,期間挫折不斷,若不是老師您給予不斷的指導與 督促,或許便無法完成我的碩士論文,研究期間也承蒙郭城孟老師您的 教導與啟發,讓我的論文能夠更深入的思考,突破困境,也感謝白蓮與 孫豪廷對我的幫忙,在我論文操作上給予指教與鼓勵,最後還要感謝設 計課的老師與同學們一陳湘媛老師、育崧、建伸與宏泉,課堂上的學習,

讓我獲益良多;賦予我論文莫大的支持與協助,可以因為大家的幫忙,

我的碩士論文才能順利完成。

本論文因本人學術領域上的不足,還需各界研究先進的指正與提供寶 貴意見,回顧這兩年的求學路程,雖然辛苦,但獲益良多,不僅學識的 精進,還有師長同學的情誼與珍貴的人生經驗。

黃景隆 謹至於 中華民國 九十七年 七月

(8)

目錄

壹、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範圍與基地介紹 2

四、研究流程與步驟 4

貳、文獻回顧與探討 6

一、永續發展相關理論 6

二、土地使用規劃 6

三、土地適宜性分析 9

四、極限環境門檻方法 11

五、地理資訊系統 13

參、研究方法 14

一、 先期研究階段 14

二、 UET 操作階段 26

肆、結果與討論 33

一、 評估疊圖分析與探討 33

二、評估檢討階段 36

三、結論與建議階段 36

伍、後續研究與建議 37

參考文獻 40

(9)

表 目 錄

表 1 McHarg 分析方法自然環境資料之收集 9 表 2 各種評估適宜性方法優缺點比較表 10

表 3 同政策選擇的社會損失矩陣 11

表 4 調查 15 樣點 16

表 5 出礦坑地區 SWOT 分析表 25

表 6 土地資源與使用分析項目 26

表 7 活動對環境資源之衝擊矩陣 29

表 8 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矩陣目 30

表 9 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與衝擊之合成矩陣 33

(10)

圖 目 錄

圖 1 出礦坑區域位置圖 3

圖 2 研究方法與流程圖 5

圖 3 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架構圖 7

圖 4 資源與開發活動關係圖 8

圖 5 調查範圍示意圖 14

圖 6 後龍溪現況 15

圖 7 出礦坑地質現況 15

圖 8 出礦坑植物現況 16

圖 9 調查範圍樣點示意圖 17

圖 10 土地使用現況圖 20

圖 11 出礦坑農業用地現況 20

圖 12 出礦坑開發用地現況 21

圖 13 出礦坑次生林用地現況 21

圖 14 等高線地形圖 22

圖 15 坡度圖 23

圖 16 地質構造示意圖 24

圖 17 出礦坑土石流現況 24

圖 18 地質圖 25

(11)

圖 21 建設工程之矩陣疊圖分析 34

圖 22 有機農業之矩陣疊圖分析 35

圖 23 生態旅遊之矩陣疊圖分析 35

圖 24 出礦坑螢火蟲種類 38

圖 25 出礦坑蝶類種類 39

(12)

壹、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近年因過度都市化與工業化導致土地過度開發,其引發之環境問題 日趨嚴重,永續性的土地開發利用已成為重要議題。自 1987 年世界環 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後,1992 年地球高峰會

「21 世紀議程(Agenda 21)」進一步闡釋永續發展的理論。而我國行政 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於 2004 年公布的「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 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亦明示永續發展包含環境、社會與經濟三個面 向之整體考量,在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效益上求得平衡點已是進行 土地使用規劃時之重要考量。

永續土地使用規劃除需要從環境資源需求面考量因應土地現況的 發展趨勢,更需要由環境資源供給面的觀點探討人類活動與環境體系間 的交互關係,藉由對基地既有資源的深度了解以及土地開發特性的充分 掌握,來尋求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以確保開發行為能與環境保育相容,

以引導延續該規劃地區整體空間發展以期達到永續發展之目標。在此規 劃過程中,為能有效掌握繁雜多元的環境資訊以及處理環境分析所需的 龐大資料,結合技術日益成熟的地理資訊系統與適合的土地適宜性分析 方法是有其必要性的。

(13)

二、 研究目的

因應生態規劃需求,已有相當多的土地適宜性分析方法被發展、應 用與討論,極限環境門檻(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 UET)方法 是其中之一。UET方法自1987年代由Kozlowski等人發展提出後已被廣泛 應用於永續土地使用規劃案例中,包括波蘭的Tatry國家公園與Gorce國 家公園、澳洲的大堡礁海洋公園(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與布里 斯班森林公園(Brisbane Forest Park)、義大利的賽里奧國家公園(Parco del Serio)等,其應用領域涵蓋生態旅遊、環境保育等,其有效性亦獲得 相當的肯定(Moffatt, I., 1993),然而在國內的實務應用與相關探討則相 對缺乏。

本研究之目的在運用極限環境門檻方法結合地理資訊系統進行苗 栗縣公館鄉出磺坑地區之土地適宜性分析,以提供做為地方永續土地使 用規劃之決策依據,並對此方法之操作過程與所得結果進行評估與檢 討,透過此實踐檢驗,對UET方法的理念架構、實質內容與作業模式提 出建議與回饋,以做為後續相關案例進行土地適宜性分析時之參考。

三、 研究範圍與基地介紹

出磺坑地區位於苗栗縣公館鄉的後龍溪畔,出磺坑地理區位上,北 鄰後龍溪,東、西、南側群山環繞,在地質上屬於背斜構造,中央高而 向兩翼傾斜,在聯外交通動線上,主要以東西向快速道路與苗栗市、大 湖鄉等地區聯繫,相鄰重要動線尚有台三線與台六線,台三線往北可接 三灣、頭份,往南可接台中東勢;與後龍溪平行的台六線則是進入苗栗 市的主要動線,在聯外交通便利。

如圖1所示。出磺坑地區面積約一千一百七十公頃,是台灣最早開 發的油礦場,具有獨特的產業文化地景,加以地處環境之特有地質、地

(14)

貌與水文,形成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相當的生態旅遊發展潛力,

由於深具文化資產價值,苗栗縣政府已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並推動「出 磺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保存活化調查研究計畫」與「苗栗縣出磺坑地區 自然生態資源調查研究計畫」,展現人類依附自然資源共生的環境及人 類的科學智慧。

圖 1 出礦坑區域位置圖

(15)

四、 研究流程與步驟

本研究方法與流程參見圖2。本研究共分成先期研究、UET操作、

評估檢討、結論建議四個階段:

(一) 先期研究階段

1. 蒐集相關文獻: 永續發展相關理論、土地使用規劃、適宜性分析、

UET、地理資訊系統等相關研究之比較與探討。

2. 基地現勘與圖資收集:

(1) 經由現地調查,收集出礦坑地區有關自然環境與實質發展 現況之基本資料。

(2) 收集氣候圖、地質圖、地文圖、水文圖、土壤圖、植被圖、

土地使用圖等,並建立地理資訊系統資料庫,以作為後續 分析工作之依據。

3. 從基地現勘與圖資收集了解基地之資源特性在地理空間上之分佈 情形。

4. 從供給面與需求面的整體考量下,依據先期研究階段之資料,界 定基地範圍內各土地分區之潛力因子與限制因子。

(二) UET操作階段

1. 依UETs評估準則以環境資源的特有度、變異度、耐受度、生物學 價值來確立土地使用類別與使用型態。

2. 建立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矩陣與活動對環境資源之衝擊矩陣並 合成矩陣。

3. 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對複雜資料處理的高度彈性及整合、分析 的功能,來處理龐大的空間資料,進行各矩陣間的疊圖分析與探 討。

(三) 評估檢討階段

判讀出最適宜之開發方案與針對次要方案給予另外決策之建議並 提出最不適宜開發之方案以提供給未來開發計劃預警。

(四) 結論建議階段

從UETs方法在實證案例中之操作過程與所得結果進行評估與檢 討,做為後續相關案例進行土地適宜性分析時之參考。

(16)

圖 2 研究方法與流程圖

(17)

貳、 文獻回顧與探討

為確保開發行為能與環境保育相容,本研究遂以永續經營發展的觀 點出發,以求自然環境對各種土地使用之潛力與限制下有效地作資源之 空間分配,進而合理、有效地開發資源,促進規劃地區整體空間發展,

以期達到永續發展之目標,本章節即針對永續發展相關理論、土地使用 規劃、適宜性分析等相關研究進行回顧與討論。

一、 永續發展相關理論

依據近年來建立的全球共識,「永續發展」是指:滿足當代的需要,

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王鑫,1999)。張子超(2003) 則認為永續發展具多元性與整合性的特質,其內涵含括經濟的觀點、環 境的立場、與社會發展的考量:

(一) 經濟性的目標:永續發展概念是「滿足當代需求的發展,但不損 害後代需求的能力」(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 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所下的定義)。

(二) 社會性的目標:永續發展的定義是:「生存於不超越維生系統的負 荷力之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1991年IUCN(International Union of Conservation for Nature)、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d)和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聯合出版關懷地球—

一個永續生存的策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所提出的定義。

(三) 環境性的目標:永續發展的定義是:「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 和更新能力。」 (1991年國際生態學聯合會(INTECOL)和國際生物科 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s)聯合召開永續發 展討論會,對永續發展的定義)。因永續發展具多元性與整合性的特 質,其內涵含括經濟的觀點、環境的立場、與社會發展的考量,依所 需求不同,探討面向類別也有所差異。的需要,无需减弱下一代能力适应他們 自己的需要的發展」。

二、 土地使用規劃

近年來台灣生態環境的惡化,更顯其永續土地使用規劃的重要性,在行 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公布的「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 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在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探討中,在土地使 用方面,綠色產業、環境規劃、自然保育、社區發展等都列為其重點工 作之一,如圖 3 所示。

(18)

台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架構圖

公平 正義 保護弱勢族

群與團體 關注後代子

孫福祉 保障環境人權

民眾 參與 建立公民參

與機制

強化非政府 組織合作

完整蒐集並即 時公開資訊

增進弱勢族 群健康 排除危害健康

的環境風險 降低危害健康

的個人風險 促進原住民族群 健康與人口延續 人口

健康

落實文化保存 及多樣性維護

建構社區安全 與照顧體系 建立生態社區

社區 發展

永續

經濟 永續

社會

保護生物多樣性 保護海洋及海岸濕地

保護土地資源 保護水資源 保護大氣

防治自然災害 自然

適當利用農村生產區 保育

合理的土地使用 保留適量自然綠地

建立生態城鄉

推動生態工業區

環境 規劃

防治廢棄物公害

防治土壤公害 防治水資源公害 防治大氣公害 公害

防治

永續 環境

永續海島 台灣 培育高級人力資源

節約資源投入 延長產品

責任制 強化廢棄物

減量

發展綠色

科技 清潔

生產

綠色 消費

鼓勵綠色採購 推動綠色運輸

推動綠建築 推展綠色標章

推動綠色租稅

推動正確生態旅 遊服務業 調整產業結構

發展農林漁牧休閒產業 發展非核潔淨能 源產業 綠色 產業

為求其開發過程中,永續土地使用規劃的策略能夠明確落實,

Kozlowski(1993)認為永續土地使用規劃需要深入分析現有的資源(如:

區位、特徵、敏感性,等),決定開發時應考慮到現有的環境背景,將 自然資源和開發計劃兩者之間聯繫,作為合理使用現有資源的根據,根 據此門檻值去限制開發的限度,在於生態的角度在利益與生態之間找到 平衡點,其資源與開發活動的關係如圖 4 所示(Senes, G., and Toccolini, A.,1998)。

圖 3 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架構圖 資料來源: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

(19)

土地利用規劃中,普遍利用土地適宜性分析(land use suitability analysis)為環境規劃工具,可藉以分析自然環境對各種土地利用使用之 潛力與限制,確保開發行為與環境保育目標相容,有效將資源作最適當 之空間分配。因此,環境敏感地區之開發利用,可藉由土地適宜性分析,

瞭解土地資源之容受力,配合土地使用活動之需求,分析自然資源提供 進行土地使用之適宜性,以達開發與保育兼顧之目標,黃書禮(2000)指 出 McHarg 提出首先以環境為出發點對土地利用進行規劃,便是著重於 分析環境資源在空間分佈的差異性,McHarg 的分析方法首先需收集各 種自然環境的地理資訊,如表 1 所示,根據這些相關的環境資料與相互 間的影響關係,以關聯性矩陣分析各種土地利用類別對自然環境之需求 以及可能產生的成果,最後透過疊圖(overlay)作業,套繪出最適宜某種 土地利用類別之區位分佈。其規劃步驟:

(一) 確立規劃目標。

(二) 定義區域內主要的生物作用、生態機制與社會經濟價值。

(三) 分析上述因子特性並將其結果個別繪製於圖上。

(四) 將相關的因素圖進行疊合,並得出該區域對將來規劃的適宜性等 級。

圖 4 資源與開發活動關係圖

資料來源:Kozlowski(1993);Senes, G., and Toccolini, A.(1998)

(20)

三、 土地適宜性分析

李上妤(2003)提及黃書禮(2000)其針對土地適宜性分析之型態法、

因素組合法與群落分析法,因已先行劃設均質區,故可解決因素間相依 問題,但卻無法明顯評估適宜性等級。數學組合法中之序列法及線性組 合法,能明顯評估適宜性等級,卻無法解決因素間相依與客觀性權重值 的問題。至於非線性組合法,無法明確界定關係式,因此,無法推廣。

唯有規則組合法,除了可量化外,並能解決因素間相依問題,是其優點,

如表2。可歸納出評估土地適宜性,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 因素間相依問題:不能單從一種因素作各種綜合研判。

(二) 權重值客觀性問題:以量化方式分析適宜性時,如何決定參數值,

以達客觀性之評估。

(三) 空間相依性問題:土地單元為單元內,地形、坡度、坡向與等高 線彎曲度變域均在一定範圍或屬性相同之均質區。而主要土地單元的劃 設是為疊圖分析作準備,但亦因其劃分特性,以致會忽略相鄰土地單元 的關係。

表 1 McHarg 分析方法自然環境資料之收集

(21)

俞孔堅(2001) 認為所謂的土地資源供給面的考量即是針對基地的潛 力與限制分析,而需求面的分析即是對開發活動的預測,開發過程中的 任何人為開發活動都有可能給原環境帶來衝擊,俞孔堅(1998) 指出當 人們對一些經典概念和模式,如經濟最優化模式、生態最適模式、最低 安全標準、承載力概念等提出疑問之後,環境與發展規劃的方法論也隨 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以經濟最優化和生態最適模式指導規劃都是非常 局限和困難的,規劃不是一個環境和經濟決定論的過程,延至

Ciriacy-Wantrup提出最低安全標準(Safe Minimum Standard,簡稱 SMS),用來解決瀕危物種的保護問題。這一概念試圖闡明怎樣避免經 濟發展所帶來的最壞狀態,如物種的滅絕。這種最糟狀態是不可逆的,

而其社會損失又是不可確定的。SMS認為物種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但 其可再生性只存在於一定極限之內。一旦超出這一極限,資源的進一步 利用就造成不可逆的後果,導致人類可利用資源庫的枯竭,由於社會和 自然的不確定性,這種不可逆的後果是不可知的。防止這種災難後果或 最壞後果的一個辦法是採用最低安全標準。利用這一標準,使足夠的棲 息地得以保護。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社會利益和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協

表 2 各種評估適宜性方法優缺點比較表

(22)

調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博弈的過程而SMS實際上來源於搏弈論的最小—

最大值原理,(表3所示),可是極端的環境保護主義和唯利是圖的開發 行為都不能使一個建設專案得到圓滿的結果,為此Bishop提出了一個改 進原則:除非社會利益的損失大到無法接受,SMS都應該被選擇。至於 多大的損失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大”的問題,不僅僅應從經濟上來分 析,還應從倫理上來分析當代人會願意承受多大的損失而不去向後代強 加某種不確定的環境陰影。因此有人認為,SMS  概念可以直接應用于 所有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問題。因為它允許現代人有限制地使 用自然資源,同時能保護它們為後代所享用。SMS也能間接減少不可再 生資源的利用而鼓勵資源的節制利用。

四、 極限環境門檻方法

在永續發展土地利用規劃的決策上,俞孔堅(1998)認為規劃應在保護自 然的同時指導甚至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Yu, Kongjian (1997)指出 Malisz在60年代提出極限環境門檻概念(UET)後進一步由Kozlowski等 人發展完善,最早用於城市規劃,主要是通過對人為開發的制約來換取

(23)

極限環境門檻(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s簡稱UETs)是上述 城市與經濟發展規劃中UET最新發展和延伸,用以討論環境和生態系統 的再生能力及其對發展的種種限制。

俞孔堅(1998)指出在自然資源與環境強加在開發過程的門檻值 中,有一些限制是絕對的,Kozlowski對UETs方法的定義是一種壓力極 限,超過這一極限,特定的生態系統將難以回復到原有的條件和平衡。

某種旅遊或其他開發活動一旦超越這種極限後,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 整個生態系統或其重要局部的不可逆的破壞,UETs評估方法可以深度的 緩和人為干預,確保環境資源的生態穩定,UETs是開發過程的最終環境 邊界,它們在為開發過程確定生態上健康的「答案空間」(Solution Space) 上有關鍵的意義,每一層次的規劃都在這種 「答案空間」中尋求開發 的途徑和方案。這種「答案空間」被認為是對定義「承載力」的一個貢 獻。

而在保護自然的同時指導甚至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一矛盾可以 通過把規劃過程分解成兩個相互獨立的階段來解決:即「限制性的」和

「促進性的」。在限制性階段中,優先權應歸於生態和資源的保護,而 在促進階段中,規劃應注重在「答案空間」中探索各種開發的可能性方 案,而這些可能性方案的邊界是由規劃的限制階段所決定的。

UETs從環境的4個方面來定義「答案空間」:地域邊界、定性邊界、

定量邊界和時間性邊界,由此來確定特定開發專案的區位、規模、類型 和時間。可以通過分析開發活動形式與自然資源的關係並結合對主要環 境因素的評價,來確定UETs,這種環境評價包括下列各方面:

(一) 特有度(Degrees of Uniqueness),即一種環境元素或成分在某一空間 範圍內出現的頻度。

(二) 變異度(Degrees of Transformation),即環境元素或成分偏離原先自然 狀態的程度。

(三) 耐受度(Degreesof Resistance),即忍耐不良衝擊的能力和受破壞後的 自我恢復能力。

(四) 生物學價值(BiologicalSignificance)。 

UETs的定義基於對發展形式與其對環境衝擊之間的關係的分析,以 及對環境因素的評價。UETs方法最早從旅遊開發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在 那種情況下,人類生存不是一個問題,而且,旅遊活動帶來的生態破壞 相對來說較易解決。

UETs方法之操作手法上與邏輯組合法中的階層性規則組合法類 似,不同的是在訂定適宜性衡量標準的準則上,UETs在永續發展的理念

(24)

上更符合其意義,遂以本研究選用UETs進行土地適宜性分析之原因。

五、 地理資訊系統

陸天瑢(2004) 指出台灣GIS技術發展最早的應用始於1970年中期,政府 單位使用衛星影像資料進行農產量預測與森林資源分析。1985年之後,

部分教育及學術單位相繼從國外引進GIS軟體加以推廣應用,GIS方如雨 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按1994年行政院資訊發展推動小組所發表的白皮書 中指出,政府資訊建設優先推動的六大計劃,其中「國土資訊系統」與

「地政資訊管理」兩計劃便與GIS技術有密切的關係,地理資訊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為一套整合各項相關地理資訊化 及資料庫,是設計用來有效的擷取、儲存、更新、處理、分析、及展示 各種形式等功能,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對於GIS常有不同的定義,簡單 而言針對 「空間資料」進行各種處理、應用、分析的系統均可稱之為 地理資訊系統,如果再嚴格定義,即要具備收集、儲存、取回、檢查、

處理、分析、顯示地理資料功能的系統。

GIS 的重要性是塑造一個最符合人類思考模式的資訊整合應用方法 與環境(資料產生、擷取、處理、傳播、視覺化呈現與使用方式的改變), 提供針對地理資訊處理的專屬資料架構(geo-spatial data model)、軟體模 組(如空間資訊分析與處理等)及使用(User Interface)和視覺化呈現介面 (Visualization Interface)。亦即藉其有效的獲取、儲存、更改、處理、分 析及顯示任何形式的空間資訊。並將空間資訊引進數位資訊處理系統 中,做為二者間的橋樑,在於對複雜資料處理的高度彈性及整合、分析 能力;與網際網路及資訊科技結合後,更適合對於自然環境變異、生物 活動或人為社會演進過程的檢視與模擬,並提供決策或鑑往知來之效。

(25)

參、 研究方法

一、 先期研究階段 (一) 基地現勘:

根據McHarg的分析方法首先收集各種自然環境的地理資訊,依據

1/25,000及1/50,000的地形圖初步判讀調查地區及範圍(圖5),收集出礦坑 地區有關自然環境與實質發展現況之基本資料,調查方式為沿主要步道 以穿越線方式調查兩側之植物種類,並選擇較代表性地區,設置樣區,

沿途並對當地地形、地質、周邊土地開發利用情形進行紀錄工作,因出 磺坑地理區位上,北鄰後龍溪可見群山環繞(圖6),在地質上屬於背斜 構造有獨特的地質景觀(圖7) ,因為地形多變,在極小的範圍內即可見 台灣低中高海拔的植物相,在植物調查方面,發現出磺坑地區具有觀賞 性與生態教育價值的植栽種類甚多,例如種類多樣的蕨類、色彩繽紛的 開花植物如玉葉金花、山芙蓉;新芽紅嫩欲滴的大型喬木「樟葉槭」等 等(圖8),均是十分有趣的生態教材,基於以上環境特質,在調查樣區 的劃定方面,亦是依照地形而分為山脊、山坡與山谷等部分,共選定15 條穿越線調查,調查樣點如表4與圖9所示。

圖 5 調查範圍示意圖

(26)

圖 6 後龍溪現況

圖 7 出礦坑地質現況

(27)

表 4 調查 15 樣點 圖 8 出礦坑植物現況

(28)

(二) 樣區環境概述:

1. 樣區一: 海拔409m,位於南寮與響水之間,主要為亞熱帶中性的 環境,在氣候上乾濕適中,以樟與楠木林相為代表,可見到典型 的亞熱帶樟楠林,由於部分地形受到高海拔地域影響,樣區內亦 可見到一些原屬較高海拔林相的暖溫帶植物,從穿越線向下走,

則可見到少部分海邊丘陵地植物種類,在近山溝區,甚至可見到 屬於熱帶潮濕氣候型態的植物,就植物相而言相當豐富。

2. 樣區二:海拔306m,位於中油產業道路東側,氣候乾溼適中,較 樣區一更為典型成熟的亞熱帶中性環境。

3. 樣區三:海拔298m,位於舊地名「三十二分」處,位於中油產業 道路東側,氣候為亞熱帶中性偏谷地之環境,曾被嚴重人為干擾 之樣區,原生植物少見而多草本植物。

4. 樣區四:海拔549m,位於中油產業道路東側,為山溝谷地之環境,

曾被嚴重人為干擾之樣區。

5. 樣區五:海拔564m,位於中油產業道路西側,本樣區調查穿越線 長度達100m,為山溝谷地之環境,曾被嚴重人為干擾之樣區,有 為數不少之外來種及人為種植果樹。

圖 9 調查範圍樣點示意圖

(29)

熱帶中性的環境、亞熱帶雨林,亦可見到少數原屬較高海拔林相 的暖溫帶植物,及少部分海邊丘陵地植物及山谷的物種,是涵括 山坡至山谷植物類型的穿越線樣區。

7. 樣區七:海拔525m,穿越線50m,樣區七與樣區四、五相隔不遠,

是一處裂開的乾溝,推斷乾溝的形成應是來自大雨的沖刷,因此 可見到代表水邊或谷地的植物種類,如大葉楠、姑婆芋、水同木、

短柄卵果蕨等植物;而由於有裂開的山谷地形,一些破壞地的先 趨植物如山黃麻、構樹、白枹子、小毛蕨、冇骨消等均在樣線中 出現。

8. 樣區八:海拔379m,此地為坡度30度以上之陡坡,坡面朝北偏東,

樣區八以林相來看本區原屬亞熱帶植物為主,由於地形陡峻,面 北受風大且乾燥,所以混合些許暖溫帶植物,樣區內可見高海拔 植物,如屬於山脊環境的殼斗科植物。此外,由於本樣區內有大 型岩石裸露,因此亦有適合岩石環境生長的無患子及蘆竹等植 物。

9. 樣區九:海拔310m,位於中油產業道路東側離出礦坑溪頗為接近 之山凹處,主要為亞熱帶環境,受到出礦坑溪之水氣影響,亦有 熱帶雨林環境之植物生長於此,讓此地植物總類頻為豐富。

10. 樣區十:海拔424m,位於調查基地東側,與大湖鄉鄉界相隔不 遠,此樣區為靠近山脊上的穿越線樣線,植物以亞熱帶中性植物 為主,代表植物為香楠、賊仔樹等,由於靠近山脊,故多暖溫帶 植物,如青剛櫟、長葉木薑子等,其中長葉木薑子、青剛櫟、南 五味子、香楠、小梗木薑子、小葉樹杞等都是成熟林的植物。樣 區中亦夾雜了潮濕環境,因此可見熱帶與潮濕地之植物,如水同 木、水冬瓜等,而其中呂宋莢迷、玉葉金花、青剛櫟等亦為極優 美的景觀樹種。本樣區因地形陡峭不易攀登,故破壞較少,也因 此植物較為成熟,植物相非常豐富。

11. 樣區十一:海拔421m,位於中油產業道路上,樣區十一為穿越 線,環境為亞熱帶地形較平緩之破壞地,曾經被墾植,故多經濟 作物。

12. 樣區十二:海拔384m,位於中油產業道路旁,本樣區大部分地 區屬亞熱帶中性環境較成熟的次生林,其代表性的樹種如江某、

茜草樹、香楠、賊仔樹、刺杜密與金狗毛蕨等植物,由於局部環 境潮濕,故可見些許熱帶雨林、亞熱帶雨林之代表性植物,加上 海拔高度與大環境氣候之影響,也可見到較高海拔之植物種類。

(30)

13. 樣區十三:海拔241m,位於中油產業道路旁,本樣區為亞熱帶 環境,但受到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的干擾,故可見一些作物及外來 種植物,有些生態區位較為冷涼,因此偶見較高海拔的植物。此 外,本樣區由於局部地區較低濕,也有些地方多岩石,故得以孕 育出不同的植物種類。

14. 樣區十四:海拔249m,位於台車軌道旁,此樣區為山坡有溝的 谷地,大樹多為先鋒型植物如山黃麻,但林下小苗則多屬山坡地 中性環境之植物,顯見未來森林之發展將趨向中性。

15. 樣區十五:海拔270m,位於台車軌道旁這是林緣的樣線,屬於 山坡地中性環境,局部地區多岩石,植物種類不多,其中野桐是 破壞地之先驅植物,也有不少成熟林之喬木小苗,如:糙葉樹、

樟樹、香楠等。如果維持不做人為的干擾,預期生態會做較佳的 演化。

(三) 圖資收集:

1. 從基地現勘與資料收集瞭解基地之資源特性在地理空間上之分佈情 形,基於出礦坑之環境特質,其調查的目的在於將土地本身的潛力 誘發出來,其初步資料收集主要注重於土地使用、地質、地形與天 然植被等等,並建立地理資訊系統資料庫,以作為後續分析工作之 依據。

(1) 土地使用現況圖:依據航照圖的判讀與現地的調查勘誤,將土地現 況劃分類型,分為水域,農業用地,開發用地,次生林,如圖10 所示。農業用地主要為經濟作物居多,如竹林,果園,檳榔園,耕 地,草生地等(圖11),開發用地為建地,人工裸露地等,多為產業 設施,舊有建築等(圖12),經遭受到破壞,地表裸露後經自然演替 再度形成的森林之植被為次生林,由於森林的形成主要有先鋒期、

半熟期與成熟期三種階段,例如至中油採油專用道路的邊坡可以見 到屬於冰河時期的孑遺樹種,亦即落葉樹種「糙葉樹」,其代表了 演替成熟的植物社會;在植被調查中,可見屬於台灣高海拔乾燥區 的優勢樹種「青剛櫟」;更發現許多大葉楠與香楠的幼苗,即顯示 過去這些植被曾是基地內的優勢植被;次生林植被現況如圖13所 示。

(31)

果園 耕地

檳榔園 竹林

圖 11 出礦坑農業用地現況 圖 10 土地使用現況圖

(32)

天然氣井 油井

採修部倉庫 中油 16 號宿舍

糙葉樹 香楠

青剛櫟 大葉楠

圖 12 出礦坑開發用地現況

圖 13 出礦坑次生林用地現況

(33)

的判讀,出磺坑分為一大一小的兩個集水區,地區地形變化豐富,

為典型的壓縮型生態環境,乃造就其不同的植物生態與景觀,顯見 本區域生態環境非常多樣,也使得範圍內的景觀與生態價值大為提 高,透過等高線地形圖的展示與利用,可助於劃分低中高海拔生態 環境之分布區域。

(3) 坡度圖:透過地理資訊系統並結合數位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等資料,作基地範圍坡度之展示,因法規限制30度以 上之坡地即限制開發,故於環境地形進行劃分等級,在劃分上分為 三個等級,分別為0度至15度的平地或緩坡,15度至30度較陡之地 形,30度以上之陡坡,如圖15所示。

圖 14 等高線地形圖

(34)

(4) 地質圖:透過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的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系統,可查詢 出礦坑地區之環境地質資料,並透過地理資訊系統作圖資展示,出 磺坑主要為北寮斷層帶來石油及天然氣露頭,斷層構造封閉主要由 於岩層之斷裂造成地層之錯開及相對位移而形成之構造,而斷層在 地底下形成更加複雜的封閉狀態使得油氣聚集,斷層破碎面則成為 油氣移動和聚集之極佳通道,而背斜構造的發展往往成為山脈的延 伸(圖16),為避免開發時所帶來災害的產生,例如山崩、土石流等 (圖17);依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的地質資料展示之圖資內容主要分為 山崩地,棄填土區,順向坡地形,如圖18所示。

圖 15 坡度圖

(35)

圖 16 地質構造示意圖

圖 17 出礦坑土石流現況

(36)

2. 從供給面與需求面的整體考量下(圖4.),依據先期研究階段之資 料,透過SWOT分析(表5)擬定基地範圍內之潛力因子與限制因子。

圖 18 地質圖

表 5 出礦坑地區 SWOT 分析表

(37)

(1) 潛力因子: 苗栗縣政府已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由於深具文化資產 價值,加以地處後龍溪畔,放眼山巒,具有豐富的景觀元素且自然 生態資源充沛,深具保育價值故具有相當的生態旅遊發展潛力,有 機會成為觀光據點。

(2) 限制因子: 土石流的威脅和不當建設工程與農業行為,造成環境問 題與生態的衝擊。

二、 UET操作階段

(一) 依UETs評估準則以環境資源的特有度、變異度、耐受度、生物學 價值並參考潛力因子與限制因子來確立土地使用資源與未來土地發 展類型並給予定義,如表6所示。

1. 土地資源分析項目:

(1) 地質:叁照地質圖,將地質歸類為穩定與不穩定兩種類別,山崩 地,棄填土區,順向坡,定義為不穩定地質,其餘範圍歸類為穩定 地質,如圖19所示。

地質 土地使用 供

給 面

土地資源分析項目

天然植被 建設工程 有機農業 需

求 面

未來土地發展類型

生態旅遊

表 6 土地資源與使用分析項目

(38)

(2) 土地使用:即為土地使用現況(圖10),分為開發用地,農業用地,

還有需要保護之植被次生林。

(3) 植被分析:依據現況調查與先期研究之資料,遂將天然植被的生長 環境與植被類型予以定義,如圖20所示,首先以Kozlowski定義植被抗 衝擊能力之方法以坡度定義植被生長之環境的抗衝擊能力,坡度0度至 15度的植被生長區域較平緩之平地或緩坡遭破壞後較易恢復,故植被 耐受度較高相對的抗受力為高,而坡度15度至30度之植被抗受力生長 區域為適中,30度以上之植被生長區域遭破壞後較不易恢復顯而較低 耐受度所以抗受力為低,再進一步定義植被類型,依土地使用現況中,

將需要保護的次生林定義為稀有的植被,農業用地區域歸類普遍常見 之植被,開發用地區域歸類為缺乏天然植被的區域,定義完成天然植 被的生長環境與植被類型後,將植被類型與抗受力對照,即可將天然 植被分為稀有且抗受力高、適中、低,普遍且抗受力高、適中、低,

缺乏且抗受力高、適中、低。

圖 19 地質現況圖

(39)

2. 土地使用類型:

參照基地之潛力因子與限制因子,擬定建設工程,有機農業,生態旅 遊之土地使用類型為基地適合發展之開發之活動型態。

(1) 建設工程:因基地位於山坡地地形,工程開發首要考量施工可能性 與需求性,以公共設施、基礎建設等,例如導覽設施、洗手間、解 說平台、觀景平台等。

(2) 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一種較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適合永續 經營之產業,考量有機農業為基地適合發展之土地使用類型主要因 素為當地既有農業之不當行為,例如農藥的濫用與水土保持問題 等。

(3) 生態旅遊: 考量生態旅遊為基地適合發展之土地使用類型主要因 素為當地自然生態資源充沛,深具保育價值其具有相當的生態旅遊 發展潛力。

(二) 建立活動對環境資源之衝擊矩陣與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矩陣並 合成矩陣。

1. 活動對環境資源之衝擊矩陣:

當我們在探討活動對環境資源之衝擊時,首先必須先將土地使用類 型與土地使用資源之相互關係進行討論,並給予解釋與定義,進而建 立活動對環境資源之衝擊矩陣,如表7所示。

圖 20 植被分析圖

(40)

(1) 建設工程:

a. 不會造成衝擊:

主要考慮項目有穩定的地質、開發用地、缺乏天然植被且抗受力 高,因其區域之土地使用現況資源多為用於建設開發用途,故將其定 義為不會造成衝擊。

b. 會造成衝擊但有證據證明可以恢復:

主要考慮土地使用資源之項目為現況本身已經遭受人為干擾之農 業用地與天然植被普遍且抗受力高和適中的土地使用現況資源,所以 開發行為對其來說會造成衝擊但有證據證明可以恢復。

c. 會造成嚴重衝擊:

在考慮建設工程對土地使用資源之衝擊時,為避免生態環境的破壞 與災害的發生,於不穩定的地質還有需要保護之次生林與造成衝擊不 容易恢復之抗受力低的天然植被應該避免開發行為,故將不穩定的地 質、次生林、天然植被抗受力低的土地使用資源定義為會造成嚴重衝 擊。

(2) 有機農業:

a. 不會造成衝擊:

主要考慮之土地使用資源項目為現況為穩定的地質,開發用地和農 業用地,天然植被普遍且抗受力高與適中,因其土地使用資源現況為

表 7 活動對環境資源之衝擊矩陣

(41)

要考慮其水土保持,農業型態等相關限制,故並不探討。

c. 會造成嚴重衝擊:

在考慮有機農業對環境資源之衝擊時,為求不造成生態環境的衝 擊,應避免於不穩定的地質還有次生林和天然植被抗受力低的區域,

故定義會造成嚴重衝擊。

(3) 生態旅遊:

針對生態旅遊基本上考量的因子為遊客行為,譬如登山、健行等,

探討遊客行為可能會造成的衝擊,例如可能會導致植物的踩壞,摘花 與毀壞植物枝條,或使樹的樹皮或者根受傷或損壞土壤構造造成棲息 地的逐漸的墮落,所以不穩定的地質和天然植被抗受度低的資源都是 需要注意的,故只將不穩定的地質、抗受度低的天然植被資源定義為 會造成衝擊但有證據證明可以恢復。

2. 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矩陣:

在討論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時,探討與考慮的重點為活動的土地 使用類型所需求之土地使用資源,並給予解釋與定義,進而建立活動 對環境資源之需求矩陣,如表8所示。

(1) 建設工程:

a. 必要的資源:

在考慮建設工程所需求之土地使用資源時,主要考慮因子為設立設 施物或建物所需之資源,有穩定的地質、開發用地、缺乏天然植被且 抗受力高的土地使用現況,其定義為必要的資源。

表 8 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矩陣

(42)

b. 中立的資源:

農業用地、天然植被普遍且抗受力高、適中與天然植被缺乏且抗受 力適中之土地使用資源現況本身已經有受人為干擾之開發使用行 為,於建設工程之行為時需注意開發時所需之相關限制,故將定義為 中立的資源。

c. 不相容的資源:

不穩定的地質和需要保護的天然植被次生林還有抗受力低的環境 資源是不建議有建設工程之開發行為的,故將不穩定的地質、次生 林、天然植被稀有且抗受力高、適中、低,天然植被普遍且抗受力低、

天然植被缺乏且抗受力低定義為不相容的資源。

(2) 有機農業:

a. 必要的資源:

在考慮有機農業對環境資源之需求時,因為可能會造成生態的破壞或 水土保持的問題,故以穩地的地質、土地使用現況為農業用地與天然植 被抗受力高的土地使用資源為優先考量,遂將穩地的地質、農業用地、

天然植被普遍且抗受力高、適中,缺乏天然植被且抗受力高之土地使用 資源定義為必要的資源。

b. 中立資源:

考慮有機農業之中立資源時,開發用地、天然植被缺乏且抗受力適 中之土地使用現況資源,現況多為貧脊之人工裸露地,對於有機農業 之發展限制為多,故開發用地與天然植被缺乏且抗受力適中,在此將 其定義為中立資源。

c. 不相容的資源:

在討論不相容的資源時,在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立場應避免開發行為 於不穩定的地質和需要保護的次生林還有抗受力低的天然植被資 源,故將不穩定的地質、次生林、天然植被稀有且抗受力高、適中、

低,天然植被普遍、缺乏且抗受力低的環境資源定義不相容的資源。

(3) 生態旅遊:

a. 必要的資源:

在探討生態旅遊的需求之必要資源時,地質的部份在於遊客人身安 全的考量下則優先考慮穩定的地質,土地使用現況的資源則優先考慮 富有生態觀光價值的次生林,而其天然植被的探討中,在觀光與保育 的角度同時考量下則其優先考慮稀有且抗受力高或適中的天然植

(43)

b. 中立資源:

探討生態旅遊的需求之中立資源時,於遊客行為先以考慮地質的部 份,對於不穩定的地質則需注意其相關之限制如有安全之虞其應該迴 避或注意相關事項,但並無法絕對禁止遊客之行為,故將其不穩定的 地質定義為中立資源,而農業用地與天然植被普遍且抗受力高、適 中、低的土地資源因其生態價值較差,故其定義為中立資源,而稀有 且抗受力低的天然植被於土地現況中多為陡峭險峻之地形,故也將其 定義為中立資源。

c. 不相容的資源:

開發用地、缺乏且抗受力高、適中、低的天然植被,其對於生態旅 遊來說毫無生態價值,故將其定義為不相容的資源。

3. 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與衝擊之合成矩陣:

在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與衝擊矩陣合成探討時,合成時主要為保 護資源的立場下進行考量,在不破壞資源的前提下進行考慮適宜方 案、次要方案、不適合方案,如表9 所示。

(1) 適宜方案:

在考慮適合方案的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與衝擊之合成矩陣時,以 土地使用資源的保護為優先考量的前提下尋求事宜的方案,故將衝擊 矩陣合成需求矩陣中的不會造成衝擊合成需求矩陣中的必要資源或 中立資源皆為適合方案。

(2) 次要方案:

在考量次要方案的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與衝擊之合成矩陣時,考 慮是活動可能必要的,但必須注意活動是否會造成土地使用資源的衝 擊,故以衝擊矩陣中的會造成衝擊但有證據證明可以恢復與必要的資 源或中立資源進行合成為次要方案。

(3) 不適合方案:

將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與衝擊矩陣合成探討,當衝擊矩陣中的活 動會造成嚴重衝擊合成需求矩陣中的任何一種資源或需求矩陣中的 不相容資源合成衝擊矩陣中的任何一種活動皆為不適合的方案。

(44)

肆、 結果與討論

一、 疊圖分析與探討:

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對複雜資料處理的高度彈性及整合、分析 的功能,來處理龐大的空間資料,進行各矩陣間的疊圖分析與探討。

(一) 建設工程:

在進行建設工程之矩陣的疊圖分析時,由於涉及相關的法令或開發 限制,是禁止於不穩定的地質進行開發行為的,故由穩定的地質首要 考量進行適宜方案與次要方案的分析,適宜方案考慮的有開發用地與 天然植被缺乏且抗受力高,次要方案為農業用地與天然植被普遍且抗 受力高、適中與天然植被缺乏且抗受力適中將其視為次要方案,最後 將其不穩定的地質、次生林、天然植被稀有且抗受力高、適中、低與 天然植被普遍、缺乏且抗受力低將其視為不適合方案,如圖21。

表 9 活動對環境資源之需求與衝擊之合成矩陣

(45)

(二) 有機農業:

在進行有機農業之矩陣的疊圖分析時,基於涉及相關的法令或開發 限制,故不適宜於不穩定的地質進行有機農業發展,故由穩定的地質 首要考量進行適宜方案與次要方案的分析,適宜方案首要考量有開發 用地與農業用地,天然植被方面為天然植被普遍、缺乏且抗受力高、

適中,次要方案於合成矩陣後並不作考慮,而將需要保護的次生林還 有抗受力低的天然植被資源與不穩定的地質將其視為不適合方案,如 圖22。

圖 21 建設工程之矩陣疊圖分析

(46)

(三) 生態旅遊:

在進行生態旅遊之矩陣的疊圖分析時,適宜方案首要考量有開穩定 地質與次生林,天然植被方面為天然植被稀有、普遍且抗受力高、適 中,次要方案於合成矩陣後為其不穩定地質、天然植被稀有、普遍且 抗受力低,最後將沒有生態價值之開發用地與天然植被缺乏且抗受力 高、適中、低之土地使用資源作為不適合方案,如圖 23。

圖 22 有機農業之矩陣疊圖分析

(47)

二、 評估檢討階段

在評估檢討階段將解讀適宜之開發方案與次要方案給予建議並探 討不適合開發之方案以提供給未來開發計劃預警。

(一) 建設工程:

在進行建設工程之矩陣的疊圖分析後,適宜方案的範圍幾乎為坡 度0度至15度之土地現況的開發用地,多為現存之既有設施物與建 物,不便設置新的設施物或進行新的開發工程,建議以舊有的設施 物與建物進行改善規劃,次要方案的範圍幾乎為坡度15度至30度之 土地現況的開發用地,多為人工裸露地而且近臨不穩定的地質環 境,建議可以作為天然植被的復育改善,不合適的方案中,現況為 次生林與人工林為主,並不建議施行建設工程的行為,而且當適宜 方案進行工程時更需要注意不破壞其週遭之環境植被,避免造成土 石流或生態環境墮落之相關問題。

(二) 有機農業:

在進行有機農業之矩陣的疊圖分析後,適宜方案的範圍幾乎為 坡度0度至30度之農業用地與開發用地,開發用地多為有舊有設 施,故不作考量,而農業用地的現況多為竹林,果園,檳榔園,耕 地,草生地等,針對果園來說在現地調查時便可見於喷灑農藥的不 當使用行為,用完之農藥隨處棄置造成環境的汙染,而檳榔園也是 不利於水土保持之經濟作物,故進行有機農業之規劃時應著重於維 護生態環境與水土保持的理念來進行考量,不適合方案

的範圍為次生林之天然植被,其規劃時可以將有機農業配合生態旅 遊的發展,讓參訪者的遊憩活動更具充實。

(三) 生態旅遊:

在進行生態旅遊之矩陣的疊圖分析後,適宜方案的現況為坡度0 度至30度之次生林與人工林之生態環境,是其地勢較為平緩適合遊 客作散步與健行之遊憩行為,而次要方案多為坡度較陡之地形,但 容易遠眺山巒景觀,較適合登山行為,但必要注意遊客之安全因素,

不適合方案範圍多為開發用地,幾乎沒有生態價值,但考量於相關 限制後,可於適當之地點可以考量設立眺景平台或規劃為遊客之聚 集停留之地點提供遊客休憩行為。

三、 結論與建議階段

結論與建議階段將對UET方法之操作過程與所得結果進行評估與 檢討,透過此實踐檢驗,對UET方法的理念架構、實質內容與作業模式 提出建議,以做為後續相關案例進行土地適宜性分析時之參考。

(48)

(一) 操作階段的評估與檢討

在操作階段的過程中,於擬定土地使用資源與土地使用類型時,UET 準則定義的是否嚴謹取決於前期研究階段的資料的是否充分,在決定土 地使用資源與土地使用類型時,基地現況的調查資料齊全與否,著重於 相關的專業領域,例如動物、植物、地質、景觀元素等,故在建立土地 使用資源與土地使用類型時,其遭受先期研究階段的限制,而其在建立 土地使用資源與土地使用類型時應避免因素相依問題,在進行相關矩陣 分析時,衝擊與需求的關係擬定,為求避免主觀意識,理應舉証說明。

(二) 結論與建議

對於UET方法的理念在於開發過程中緩和人為對環境資源的過度干 預,確保環境資源的生態穩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的同時能夠保護自 然,UET方法在永續發展的觀點上是切確需要的,在運用於生態旅遊方 面更能賦予健康的休閒遊憩空間,但UET方法的定義基於對發展類型與 其對環境衝擊之間的關係作分析以及對環境因素作評價,但這種分析和 評價所依賴的資訊通常是不易得到的,UET方法意味著我們應該在對環 境造成衝擊時應估計環境的承受能力並在之間留有足夠的安全餘地,而 為求其永續土地發展土地利用規劃更有效益,則此發展限制的概念需要 嚴謹的深入探討當地發展的面向,其選用決策上如何避免爭議為其難 題,因在發達國家中景觀或環境改變時看來有意義,爭議的只不過是新 建一個度假區或是增設一塊保護地的問題。但在發展中國家則困難得 多,在那裏,開墾一片自然環境也許會帶來非常高的社會損失(包括稀 有物種和棲息地的消失),但是不開墾這片自然環境帶來的損失也同樣 是非常高昂的,因為它關係到居民的生存和溫飽,所以選用決策上如何 取捨為其研究課題。

伍、 後續研究與建議

後續研究可於土地資源與使用分析項目中增加其考慮因子,如調查 期間,尚有發現諸多具價值之發展潛力資源,如出礦坑溝溪發現的魚類 有馬口魚與鰕虎,其中鰕虎的存在意謂水質無汙染,而馬口魚則能忍受 微汙的水質,依所發現魚種可判斷當地水質尚且優良,且在出磺坑的山 溝溪有許多黃緣螢與橙螢成蟲的出現且有發現黑翅螢與紅胸窗螢之幼

(49)

與依據,進而為環境和發展提供其可操作性,而規劃是多樣化的、可替 代的和選擇的,如何將其 UET 準則的擬定與定義使得規劃更接近最適 宜之目標為其後續研究之重要課題。關於各類動植物資源與環境資源的 初步調查結果,因其各專業領域涉及,規劃的層面和範圍等都存在程度 上的差異,在於土地利用與規劃的選用決策上制定時,發展在其後的運 行中將會遇到各種矛盾面與之間的平衡問題,所以規劃時需要更大精確 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也就越需要學科理論的指導,需要更多的經驗積累 和同行朋友的切磋與交流。

紅胸窗螢 橙螢

黑翅螢 黃緣螢

圖 24 出礦坑螢火蟲種類

(50)

青帶鳳蝶 黑鳳蝶

黃三線蝶 烏鴉鳳蝶

圖 25 出礦坑蝶類種類

(5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王鑫,「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期 37,第 87-103 頁,1999。

2. 張子超,「永續發展的教育觀點」,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 究所之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種子教師研習營,台北,2003。

3.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 與策略綱領」,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第十八次委員會議核定,

2004。

4. 黃書禮,生態土地使用規劃,詹氏書局,第 214-242 頁,2000。

5. 李上妤,「以 AHP/FI 建構土地利用潛力評估方法之研究」,長榮大學,

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暨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

6. 俞孔堅,「敏感地段的景觀安全格局設計及地理資訊系統應用-以北 京香山滑雪場為例」,中國園林,期 1,第 11-16 卷,2001。

7. 俞孔堅,「可持續環境與發展規劃的途徑及其有效性」,自然資源學 報,期 1,第 8-15 卷,1998。

8. 陸天瑢,地理資訊系統概念,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2004。

英文部分

1. Moffatt, I., 199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ual issues, an operational model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ustrali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3, 107–118.

2. Senes, G. and Toccolini, A., 1998.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in protected rural areas in Ital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41, 107–117.

3. Yu, Kongjian, 1997. Security patterns: a defensive approach toward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453–463.

(5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So, we develop a tool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is research, utilize the structure of server / client, and combine the functions of text and voice communication via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ervice of privatization nursery, discussing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quality and finding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