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式滾球不同教學順序對技能學習表現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法式滾球不同教學順序對技能學習表現之影響"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法式滾球不同教學順序對技能學習 表現之影響

簡桂彬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體育室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教學順序對法式滾球技能學習表現的影 響。以68 名沒有法式滾球運動經驗的大學生為受試者,經法式滾球四週基 礎教學後,分為拋球射擊組與射擊拋球組,依不同教學順序實施四週拋球擲 準與四週射擊擲準的動作技能學習,並於二週綜合練習後進行技能學習表現 之測驗。所得之數據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Pearson 積差相關進行 資料統計,其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教學順序對技能學習表現會有不同的影 響,且先實施拋球擲準技能教學再實施射擊擲準技能教學會有較佳的技能學 習表現,不過不同教學順序均會產生技能學習的正向遷移。

關鍵字:拋球擲準、射擊擲準、學習遷移

壹、緒 論

一、問題背景

法式滾球 (Pétanque) 源自於 1907 年法國馬賽港 (Marseille) 不遠處的拉喬塔 (La Ciotat) 小漁村,是一種包含身體協調性的精準性技能,在法文的原意是指「雙腳站著不 離地」的意思,而這正是擲球時的標準姿勢,其規則雖然簡單:將球拋到最靠近中心球,

即是贏家,但在比賽的過程中,必須運用戰略及邏輯分析力,懂得如何將對手的球擊離中 心球,或是幫助隊友將球擊得更靠近中心球,往往一球就能夠改變戰局及勝負,是一個輕 鬆卻相當刺激的運動。臺灣直到2005 年才接觸滾球運動,並於 2006 年成立中華民國滾球 運動協會開始推廣法式滾球運動,隨即在2008 年將法式滾球列入全民運動會的正式競賽

(2)

項目,且積極培訓法式滾球選手參與各項國際賽事,於2009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也讓世界 看見臺灣滾球風氣的興起。這期間雖然有聘請法籍教練來臺指導與傳授技巧,但在選手的 指導與訓練、參與者的學習方法與情境安排上均未臻成熟,教學訓練方法亦因每位教師或 教練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因此探討教學與訓練上有益的指導行為,便是極為重要的一個 因素。

近年來法式滾球在臺灣的推展廣泛,參與者及選手的動作技能水準也正在慢慢提升,

多次的外籍教練訪臺讓國人對法式滾球教學與訓練內容都有進趨於一致性,但在教學訓練 過程中亦因每位教師或教練的特質與偏好不同而有不同的指導形式與順序。然而,體育教 學情境的安排會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運動技能學習表現 (林清和,2006),進而影響到個 人動作發展的穩定度與準確性。法式滾球比賽時為了能夠達到戰略運用的執行穩定度,就 必需訓練選手投擲技巧,讓法式滾球的兩項基本動作:拋球擲準 (pointing)、射擊擲準

shooting) 的技能純熟且穩定。一般認為拋球擲準的動作技能是學習法式滾球的入門動作 亦是最重要的基礎動作 (簡桂彬,2008),若能提高拋球擲準的準確性必能提升射擊擲準 的動作準確性及穩定性 (簡桂彬、林清和,2009);但近來國內選手射擊擲準的準確性大 幅提高,有些教師或教練開始嘗試讓剛入門學習的選手或學生直接學習射擊擲準,藉以讓 選手或學生對射擊擲準具有較佳的投擲信心 (孫嘉億、簡桂彬、林清和,2010)。

根據Schmidt (1975) 以心理學上有關基模 (schema) 的概念,提出連續性動作技能學 習 的 基 模 理 論 (schema theory), 並 依 此 發 展 出 類 化 運 動 程 式 (generalized motor program),認為此程式同時操控每個相同類別的動作,例如:法式滾球拋球擲準與射擊擲 準的類化動作。在動作練習過程中共有兩個層次的運動基模,分別為回憶基模 (recall schema):負責執行動作,主要是引導個體如何產生動作的反應;及再認基模 (recognition schema):負責控制動作,主要是對產生的動作做出評價並進行再修正的工作。並且利用 類化運動程式的基模理論機制,解釋新反應情境下技能表現能力的產生。

另外,Schmidt (1988) 也以運動控制的觀點解釋個體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如何執行訊息 的 處 理 和 控 制 動 作 的 過 程。 他 認 為 在 刺 激 和 動 作 之 間, 包 含 了 刺 激 確 認 (stimulus- identijication)、反應選擇 (response-selection)、反應程式 (response-programming) 等三個 階段,如圖1 所示。

1 Schmidt訊息處理的三階段模式圖(Schmidt & Wrisberg,2000)

個 體

刺激確認 反應選擇 反應程式

輸入

刺激 動作

輸入

(3)

(一)刺激確認階段

刺激確認就是指利用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肌覺…等感官接收不同的訊息,加以分 析刺激的線索並分辨其重要性。此階段又可細分為兩個步驟:

1. 刺激偵測 (stimulus detection):

即環境中的刺激傳入個體後,刺激必須轉換成神經衝動而傳至大腦。

2. 型態辨認 (pattern recognition):

當刺激傳至大腦時,個體便動用以往的記憶,認出訊息的型態是什麼。

(二) 反應選擇階段

依據上一階段所提供的外在環境刺激本質,以及長期記憶所儲存的經驗作為參考,在 決定要產生何種反應,可能會有最有效的表現。由此可知,反應選擇階段是人體知覺系統 中由刺激和動作之間的中繼站。

(三) 反應程式階段

當個體一但確認出某刺激並選擇適當的反應之後,即從記憶中檢查索取儲存之密碼並 加以解碼,組織一個運動程式,該程式就會產生系統式的動作控制,並且引導肌肉做有順 序的適當收縮,且在最佳的時機完成動作技能。

Magill (1998) 在解釋學習遷移時,也認為先前練習過的技能對正在學習的新技 能,或在新環境中正要實施的新技能會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依運動項目間的差異性有可 能是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等不同的學習結果。

由上述理論基礎得知,新的動作技能會受先前學習過的技能的影響,在基模與型態辨 認下可能產生較佳且迅速的學習效果,也可能在學習遷移下產生正面、負面或中性的影 響。但是所有的教學指導行為可能會因為對象的差異而有所變化,不過在指導過程中情境 的安排與訓練均會讓該動作技能有明顯的進步 (林清和,2006;林德隆,1995;Adams, 1971;Schmidt, 1975;Schmidt & Wrisberg, 2000),所以也就加強了每位教師或教練的特質 與偏好。為了選手訓練、課程的安排及運動的參與等亦有許多國內學者從事法式滾球專項 運動的研究 (郭文信,2008;陳順義,2008;簡桂彬,2008),藉以瞭解此項國人較少知 悉的運動在教學、訓練上的特殊性。不過法式滾球的拋球擲準與射擊擲準間是否亦存在著 類化運動程式呢?在法式滾球競賽中教練漸漸瞭解優秀的國際選手在動作技能的要求上是 全面性,並非僅是著重於射擊擲準或是拋球擲準,所以在教學與訓練過程中,為了達到兩 項基本動作技能的全面性發展就並非是孰重孰輕的問題了,而是應該著重在技能學習的影 響與差異,讓運用類化運動程式與學習遷移策略促使學習與指導產生最佳的學習效能。因

(4)

此在拋球擲準、射擊擲準之間,教學順序的先後是否會影響到不同技能學習的表現?是否 在技能學習遷移上有不同的影響?確實的瞭解與釐清將對未來法式滾球的教學策略之安排 有正面的助益。

二、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問題背景,本研究之目的為:

(一) 探討拋球擲準、射擊擲準教學順序先後對技能學習表現之影響。

(二) 探討拋球擲準、射擊擲準教學順序先後在技能學習遷移的影響。

三、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問題為:

(一) 拋球擲準、射擊擲準在不同教學順序下對技能學習表現是否有所差異?

(二) 拋球擲準、射擊擲準在不同教學順序時技能學習遷移是否有所不同?

四、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研究之假設為:

(一) 拋球擲準、射擊擲準的不同教學順序對技能學習表現會有顯著差異。

(二) 拋球擲準、射擊擲準的不同教學順序在技能學習遷移會有所不同。

五、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參與法式滾球課程之學生為受試對象,依不同教學順序安排學生學習拋球擲 準與射擊擲準之動作技能,來探討法式滾球的拋球擲準、射擊擲準之技能學習表現、學習 遷移的影響。

本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受試對象技能學習時,僅能請受試者盡量配合課程教學方式 並專心且認真的學習,以求研究的可靠性。關於研究時間以外受試對象的行為,及受試者 對教學內容的了解與利用上之個別差異,並非本研究能夠控制,為本研究之限制。

(5)

六、名詞解釋

(一) 拋球擲準

法式滾球拋球擲準是以手握球再反手 (手背朝前) 揮臂擺動向前投擲的一個基本動 作,其目的是要讓投擲的滾球落地後能夠靠近中心球,以取得比賽中的優勢。

(二) 射擊擲準

法式滾球射擊擲準是以手握球再反手 (手背朝前) 揮臂擺動向前投擲的一個基本動 作,其目的是為了讓投擲的滾球將對方的滾球撞擊離開原來的位置,促使我方滾球較靠近 中心球或是能取得更多分數。

貳、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九十九學年度參與法式滾球課程之學生為受試對象,且受 試學生均未曾接觸或學習過法式滾球相關技能。因滾球運動為學生較少接觸之項目,因此 所有受試對象均需完成四週相同的的法式滾球基礎教學,以確認能夠執行後續之教學安排 及投擲安全,並於四週練習後,再依不同教學順序安排受試者學習拋球擲準與射擊擲準之 動作技能,共分為拋球射擊組、射擊拋球組兩組。其各組之基本資料如表1 所示:

1 受試者之人數分配及基本資料

組別 人數 平均年齡 (Y) 平均身高 (cm) 平均體重 (kg)

全體 68 20.18 ± 1.42 166.99 ± 8.13 59.79 ± 12.13 拋球射擊組 34 19.82 ± 1.60 165.62 ± 7.84 56.91 ± 9.49 射擊拋球組 34 20.53 ± 1.13 168.35 ± 8.30 62.68 ± 13.84

由表1 得知本研究之受試者分為拋球射擊組 34 人、射擊拋球組 34 人,共計 68 人,

平均年齡為20.18 歲、平均身高為 166.99 公分、平均體重為 59.79 公斤。而受試者均無學 習過相關之滾球技能,因此可以視為所有受試者的學習基礎條件均相同。

(6)

二、研究器材與場地

(一) 法式滾球五十個、投擲圈四個、目標球四個。

(二) SONY DCR-SR100 硬碟式數位攝影機及腳架一組。

(三) 符合競賽之滾球場地四面。

三、研究方法與程序

本研究以大學體育課程為依據,每週上課一次每次兩小時,因為教學項目為學生較少 接觸之滾球運動,因此每位學生均需完成四週相同的的法式滾球基礎教學後,才實施研究 目的之不同教學策略,以符合真正體育課教學的安排及研究成效。所以,本研究之方法及 程序分為 (一) 受試者班群之選取、(二) 法式滾球四週基礎教學、(三) 不同教學順序的介 入、(四) 技能動作學習結果測驗及 (五) 相關研究數據之評量與統計。其主要的研究流程 如圖2 所示,相關內容分述如下:

2 研究流程圖

(一) 受試者班群之選取

本研究以參與法式滾球課程之學生為受試對象,且受試學生均未曾接觸或學習過法式 滾球相關技能。依教學實驗設計需求將受試者以班群為單位,區分為拋球射擊組、射擊拋 球組兩組,共68 人。

(二) 法式滾球四週基礎教學

滾球運動為學生較少接觸之項目,其材質為空心鑄鐵之圓球,在課程教學進行中必須

(7)

格外注意活動安全,因此所有受試對象均需進行法式滾球基礎教學四週。其內容包含滾球 運動簡介、場地活動安全規範、場地器材規則介紹、擲球姿勢、握球法、擺臂及滾球擲球 動作分析、站姿擲球動作介紹與練習,以確認能夠執行後續之教學安排及投擲安全。

(三) 不同教學順序的介入

經法式滾球四週基礎教學後,依不同教學順序安排學生學習拋球擲準與射擊擲準之動 作技能。拋球射擊組先實施四週拋球擲準教學與練習、再實施四週射擊擲準教學與練習,

最後進行二週擲準綜合練習;射擊拋球組則先實施四週射擊擲準教學與練習、再實施四週 拋球擲準教學與練習,最後進行二週擲準綜合練習。每個班群均以相同教師依課程安排實 施相同之技能教學進度,僅依不同順序之教學主題方式進行。

(四) 技能動作學習結果測驗

兩組於擲準綜合練習後,依不同教學之順序進行動作技能學習結果之測驗。拋球射擊 組先實施拋球擲準測驗、再實施射擊擲準測驗;射擊拋球組則先實施射擊擲準測驗、再實 施拋球擲準測驗。每位受試者均需進行10 次拋球擲準、10 次射擊擲準測驗,並利用數位 攝影機拍攝測驗時之投擲動作,以利動作表現品質之評分。

(五) 相關研究數據之評量與統計

本研究之動作準確性測驗方式依中華民國滾球協會所訂定之拋球擲準、射擊擲準之評 分辦法修正後進行評量,並選取難度較低的6 公尺為測驗距離,其準確性測驗評量方式如 3 所示,拋球擲準準確性測驗時投擲之滾球最後停止之地點在得分區 A (同心圓直徑 06.M 至 1M 範圍內) 可得 2 分、在得分區 B (同心圓直徑 0.4M 至 0.6M 範圍內) 可得 6 分、

10分

6分

2分 A

B

C

3分

2分

1分 A

B C

射擊擲準得分區域 拋球擲準得分區域

3 動作準確性評量方式

(8)

在得分區C (直徑 0.4M 圓範圍內) 可得 10 分、得分區外者得 0 分;射擊擲準準確性測驗 時投擲之滾球落在得分區A 但未擊中目標球可得 1 分、落在得分區 B 但未擊中目標球可 2 分、落在得分區 C 但未擊中目標球可得 3 分、落在得分區內且擊中目標球但未將目標 球推出目標區外可得5 分、落在得分區內且擊中目標球但目標球與投擲之滾球均離開目標 區外可得7 分、落在得分區內且擊中目標球但投擲之滾球停留在目標區內且目標球離開目 標區外可得10 分。依受試對象所有投擲之總分為其動作準確性分數。最後,將所得之數 據進行相關統計與分析。

動 作 表 現 品 質 評 量 則 依 據Magill 和 Schoenfelder-Zohdi (1996)、Weeks 和 Kordus

1998) 及簡桂彬 (2008) 的研究設計進行修改,以二位法式滾球專業技能的國手級選手與 教練進行動作表現品質評量,兩者在拋球擲準、射擊擲準之評分經Kendall 和諧係數 (W)

的一致性考驗後,其結果顯示Kendall 和諧係數 (W) 值為 .788、轉換為卡方值 (χ2 123.274 已達顯著水準,這表示兩位專業評分者對受試者的動作品質評量標準具有相當的 一致性,適合做進一步的統計分析。其動作表現品質評分標準如表2 所示,並參考簡桂彬

2008)、孫嘉億(2011) 對拋球擲準、射擊擲準的技能評分方式,依受試對象每次的動作 達到評分標準表的程度進行評分,所得之總分為其動作表現品質分數。最後,將所得之數 據進行相關統計與分析。

2 法式滾球動作表現品質評分標準表

投擲過程 拋球擲準評分標準 射擊擲準評分標準

預備動作 站立時雙膝略微彎曲 腳尖朝前對準中心球

站立時雙膝略微彎曲 腳尖朝前對準目標球

後擺動作 身體略微向前傾,雙手保持平衡 手臂向後擺動順暢

身體與肩膀固定,非擲球手微張保持 平衡

手臂向身體正後擺動至較高點

前擺動作

身體正面朝前穩定擲球 手臂向前擺動順暢

擲球時手臂須向前伸直,不往回彎曲 擲球高度與落地點適宜

擲球時須運用手腕的力量將球旋轉擲出

手臂向前擺動順暢

手腕順勢向正方前旋轉沒有左右翻轉 手臂、手掌向前延伸指向目標球 身體與肩膀固定沒有前傾 手臂擺動速度與出手高度適宜 整體動作 全身需流暢穩定的擲球 全身需流暢穩定的擲球

四、資料處理方式

本研究運用SPSS 統計軟體 17.0 版進行各項資料處理,以不同教學順序為自變項,技 能學習表現之準確性測驗分數與動作表現品質評量分數為依變項,進行獨立樣本單因子變

(9)

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來檢驗各組不同教學順序在技能學習表現測驗的差異性。再 依各組的拋球擲準、射擊擲準之動作學習表現之準確性與動作表現品質進行Pearson 積差 相關,來探討各組技能學習遷移的影響 (林清山,1992;王保進,1999)。本研究的顯著 水準設定為 α= .05。

參、結果與討論

一、不同教學順序對技能學習表現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為不同教學順序下對法式滾球技能學習表現之影響,在經法式滾球四週基 礎教學練習,與不同教學順序安排後,實施拋球擲準與射擊擲準之技能測驗,其拋球擲準 準確性與動作表現品質及射擊擲準準確性與動作表現品質之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 所示。

3 法式滾球技能學習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摘要表

變項名稱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M) 標準差 (SD)

拋球擲準表現品質 拋球射擊組 34 85.88 6.27 射擊拋球組 34 83.29 3.84 拋球擲準準確性 拋球射擊組 34 18.76 6.34 射擊拋球組 34 19.59 7.06 射擊擲準表現品質 拋球射擊組 34 87.00 5.83 射擊拋球組 34 85.00 5.05 射擊擲準準確性 拋球射擊組 34 23.88 7.51 射擊拋球組 34 20.26 7.15

各組不同教學順序對技能學習表現之影響,其拋球擲準準確性、動作表現品質及射擊 擲準準確性、動作表現品質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所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如表4 所示。

由表3 與 4 得知拋球射擊組與射擊拋球組在拋球擲準表現品質、射擊擲準準確性有顯 著差異,這表示不同教學順序對法滾球技能學習表現有不同的影響。這結果與相關研究相 (丁益文,1992;江金晃,2001;江輝祺、陳麗萍,1998;李雨農、張家昌、黃谷臣,

2000;潘寶石、孟範武,2005;Guadagnoli, Holcomb & Davis,2002;Schmidt & Wrisberg,

2000),均認為不同教學安排對技能學習有不同的影響。由上述結果得知拋球擲準與射擊 擲準的技能教學順序安排不同,會對技能學習表現有不同的影響,拋球射擊組在拋球擲準 表現品質上有顯著的優於射擊拋球組,這表示不同教學順序中先實施拋球擲準技能再實施

(10)

4 法式滾球技能學習表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值 拋球擲準表現品質 組間 113.88 1 113.88 4.22*

組內 1782.59 66 27.01 總和 1896.47 67

拋球擲準準確性 組間 11.53 1 11.53 0.26

組內 2974.35 66 45.07 總和 2985.88 67

射擊擲準表現品質 組間 68.00 1 68.00 2.29 組內 1964.00 66 29.76

總和 2032.00 67

射擊擲準準確性 組間 222.48 1 222.48 4.14*

組內 3544.15 66 53.70 總和 3766.63 67

*p<.05

射擊擲準技能的教學安排能有較佳的拋球擲準技能表現品質;但在拋球擲準準確性上教學 順序則無明顯不同。另外,拋球射擊組在射擊擲準準確性上有顯著的優於射擊拋球組,這 表示不同教學順序中先實施拋球擲準技能再實施射擊擲準技能的教學安排能有較佳的射擊 擲準準確性;但在射擊擲準技能表現品質上教學順序則無明顯不同。這也說明法式滾球教 學中,若以拋球擲準為入門基礎教學,對所有法式滾球技能將會產生較佳的學習效果。

二、不同教學順序對技能學習遷移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為不同教學順序時對法式滾球技能學習遷移的影響,在經法式滾球四週基 礎教學練習後,實施不同教學順序之技能學習安排,最後測驗拋球擲準與射擊擲準之技 能。依各組的拋球擲準、射擊擲準之動作學習表現之準確性與動作表現品質分別進行 Pearson 積差相關,拋球射擊組與射擊拋球組所得之相關摘要表分別如表 5、6 所示:

5 拋球射擊組法式滾球技能學習遷移之相關摘要表

組別 變項名稱 拋球擲準

表現品質

拋球擲準 準確性

射擊擲準 表現品質

射擊擲準 準確性 拋球射擊組 拋球擲準表現品質 .37* .71* .18

拋球擲準準確性 .15 .02

射擊擲準表現品質 .35*

射擊擲準準確性

*p<.05

(11)

由表5 得知拋球射擊組在先實施拋球擲準技能再實施射擊擲準技能的教學安排中,拋 球擲準表現品質與拋球擲準準確性、射擊擲準表現品質有顯著正相關,且射擊擲準表現品 質與射擊擲準準確性亦有顯著正相關。這表示先實施拋球擲準的技能教學能夠促進拋球擲 準動作的穩定度,讓技能表現品質與準確性有顯著相關,且能夠產生學習遷移至射擊擲準 表現品質上。雖然拋球擲準的技能學習不能直接產生學習遷移到射擊擲準準確性上,但仍 會提升射擊擲準的動作技能表現品質,且射擊擲準準確性與技能表現品質仍有顯著相關,

這也代表拋球擲準的技能教學確實能夠對射擊擲準產生學習遷移的影響。

6 射擊拋球組法式滾球技能學習遷移之相關摘要表

組別 變項名稱 射擊擲準

表現品質

射擊擲準 準確性

拋球擲準 表現品質

拋球擲準 準確性 射擊拋球組 射擊擲準表現品質 .44* .63* .31

射擊擲準準確性 .24 .05

拋球擲準表現品質 .11

拋球擲準準確性

*p<.05

由表6 得知射擊拋球組在先實施射擊擲準技能再實施拋球擲準技能的教學安排中,射 擊擲準表現品質與射擊擲準準確性、拋球擲準表現品質有顯著正相關。這表示先實施射擊 擲準的技能教學能夠促進射擊擲準動作的穩定度,讓技能表現品質與準確性有顯著相關,

且能夠產生學習遷移至拋球擲準表現品質上。雖然射擊擲準的技能學習能產生學習遷移到 拋球擲準的動作技能表現品質上,卻無法促進拋球擲準表現品質與準確性的顯著相關,這 也表示射擊擲準的技能教學對拋球擲準僅能產生有限的學習遷移。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得知,不同教學順序會對技能學習產生不同的學習遷移,這與丁益 文(1992)在蛙捷泳先後教學順序的影響研究中有相同的結果,也與江金晃 (2001) 在不 同教學對羽球學習的研究有相似的結果,均認為不同的教學順序會產不同的學習遷移。並 Schmidt(1975、1988)所提出的學習理論與訊息處理模式相符,均認為先前學習的動 作技能會影響之後新的動作技能學習效果,在再認基模的修正下促使新技能的產生較迅速 的學習效果。此外,Magill (1998)、Schmidt 和 Wrisberg (2000) 也都認同學習遷移的產 生,且認為在不同技能的學習中會產生相互學習遷移的效果。所以法式滾球的拋球擲準、

射擊擲準雖為不同動作技能,但就動作形態上確有其相似之處,彼此在學習遷移上有一定 的影響,在不同教學順序的安排下本研究認為先實施拋球擲準技能教學應該會產生較佳的 學習遷移。

(12)

肆、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法式滾球在國內算是較少人接觸的運動項目,相關的教學策略雖然與其他運動項目相 似,但仍有其獨特性需要進一步探討。本研究探討技能教學順序的不同,對法式滾球不同 技能項目的學習表現之影響,在技能學習表現的上認為先實施拋球擲準技能教學再實施射 擊擲準技能教學,在拋球擲準上會有較佳的技能學習表現品質,且在射擊擲準上會有較佳 的準確性。在技能學習遷移上,認為先實施拋球擲準技能教學再實施射擊擲準技能教學,

與先實施射擊擲準技能教學再實施拋球擲準技能教學,兩種不同順序均會產生技能學習正 向遷移,但以先實施拋球擲準技能教學對法式滾球技能學習遷移有較佳的正向影響效果。

二、建議

依本研究結論建議未來滾球技能教學安排上,以拋球擲準動作技能為學習基礎,將有 較佳的學習效能。然而此次研究以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為主,並依運動技能學習成果為其探 討依據,並未考量到學生在學習興趣與意願上的影響與差異,因此建議未來研究時亦可以 考量學生學習滿意度、學習心態上的探討。在優秀選手的訓練上是否也有相同的影響,未 來也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學習效果上的影響。讓法式滾球技能學習更臻完整,相關研 究均值得有更進一步的探討。

(13)

參考文獻

丁益文 (1992)。蛙捷泳先後教學順序的不同對游泳能力的影響。體育學報,14,403-421。

王保進 (1999)。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江金晃 (2001)。不同教學法對羽球技能學習效果之研究。明新學報,26,263-273。

江輝祺、陳麗萍 (1998)。蛙式游泳不同教學順序之比較。臺灣體育,95,39-42。

李雨農、張家昌、黃谷臣 (2000)。不同教學法運用於高爾夫球初學者擊球表現之分析研 究。淡江體育,特刊,69-81。

林清山 (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林清和 (2006)。運動學習程式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林德隆 (1995)。外在回饋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中華體育,9 (2),67-72。

孫嘉億 (2011)。練習方式與影像回饋形態對法式滾球射擊擲準技能學習之影響 (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臺北市。

孫嘉億、簡桂彬、林清和 (2010)。不同面向的影像回饋對運動技能學習之影響。論文發 表於「2010 年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文信 (2008)。「滾動榮耀之路」:二位滾球運動選手邁向國手夢想故事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順義 (2008)。法式滾球入門。臺北市:滾球運動協會。

潘寶石、孟範武 (2005)。不同教學法對大專女生排球發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嘉義體育健 康休閒,4,87-91。

簡桂彬 (2001)。不同技能表現獲知對足球內側傳球技能表現的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簡桂彬 (2008)。影像回饋策略對法式滾球定位擲準技能學習之影響。臺北市:海峽兩岸 體育研究學會。

簡桂彬、林清和 (2009) 法式滾球擲準技能相關性之探討。論文發表於「2009 年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Adams, J. A. (1971). A closed-loop theory of motor learning.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3, 111- 149.

Guadagnoli, M., Holcomb, W., and Davis, M. (2002). The efficacy of video feedback for learning the golf swing.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London, 20(8), 615-622.

Magill, R. A. (1998). Motor Learn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Dubuque, IA: Brown.

Magill, R. A., and Schoenfelder Z. B. (1996). A visual model and 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a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learning a rhythmic gymnastics ski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14)

Sport Psychology, 27, 7-22.

Schmidt, R. A. (1975). A schema theory of discrete motor skill learn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2, 225-260.

Schmidt, R. A. (1988).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al emphasis (2nd ed.). Champon, IL:

Human Kinetics.

Schmidt, R. A., and Wrisberg, C. A. (2000).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ress.

Weeks, D. L., and Kordus, R. N. (1998). Relative frequency of 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and motor skill learning.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9, 224-230.

作者簡介

簡桂彬,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體育室,助理教授

Kuei-Pin Chien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thlet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pei, Taiwan.

收稿日期:民國100年10月18日 修正日期:民國100年12月12日 接受日期:民國100年12月13日

(15)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OCEDURES OF MOTOR SKILL

LEARNING ON PÉTANQUE PERFORMANCE

Kuei-Pin Chien

Department of Athlet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procedures of motor skill learning on Pétanque performance. 68 college students with no Pétanque experience served as participants. After four weeks of basic Pétanque class,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a pointing-shooting group and a shooting-pointing group. Four weeks of pointing skill learning and four weeks of shooting skill learning were practiced with different procedure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Moreover, pointing and shooting skill performance tests were conducted after two weeks of composite skill practice.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ult showed:

different procedures of motor skill learning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Pétanque performance. Motor skill learning improved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for the pointing-shooting group. However, different procedure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Pétanque skill learning.

Keywords: pointing, shooting, learning transfer

(16)

數據

圖 1 Schmidt訊息處理的三階段模式圖(Schmidt &amp; Wrisberg,2000)
表 4 法式滾球技能學習表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值 拋球擲準表現品質 組間 113.88 1 113.88 4.22* 組內 1782.59 66 27.01 總和 1896.47 67 拋球擲準準確性 組間 11.53 1 11.53 0.26 組內 2974.35 66 45.07 總和 2985.88 67 射擊擲準表現品質 組間 68.00 1 68.00 2.29 組內 1964.00 66 29.76 總和 2032.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aspects as perceived by the employers, nearly all aspects received a rating between “quite important” and “very important”, with Management Skill

7 Steps to Achieve 7 Steps to Achieve 7 Steps to Achieve 7 Steps to Achieve 7 Steps to Achieve 7 Steps to Achieve 7 Steps to Achieve 7 Steps to Achieve Successful

People need high leve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to receive and deconstruct media messages and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this: a Sub-type reference variable pointing to the object itself super: a Base-type reference variable pointing to the object itself. same reference value, different type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be conducted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aluminum honeycomb plate under four point bending static and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experiments

This study represents the concept of balanced scorecard (BSC) with four perspectives (financial, customer, 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and learning and growth) to buil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