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 章 共 分 兩 大 部 分 , 一 是 「 合 作 學 習 的 教 學 理 論 與 意 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全 章 共 分 兩 大 部 分 , 一 是 「 合 作 學 習 的 教 學 理 論 與 意 義"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的理論 與歷史教學目標

本 章 將 針 對 「 合 作 學 習 」 的 要 義 作 一 概 說 , 並 闡 明 歷 史 課 程 的 教 學 目 標 。 全 章 共 分 兩 大 部 分 , 一 是 「 合 作 學 習 的 教 學 理 論 與 意 義 」 , 此 節 旨 在 說 明 晚 近 提 倡 的 「 建 構 式 教 學 理 念 」 以 及 「 合 作 學 習 」 的 應 用 價 值 ; 二 是 「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 合 作 學 習 的 歷 史 教 學 目 標 , 研 究 者 要 揭 示 的 是 應 用本實驗方法時應有的師生任務與歷史科的教學目標。

- 12 -

(2)

- 13 -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教學理論與意義

一、「建構式教學理念」的興起

教 學 , 是 教 師 指 導 學 生 學 習 的 一 種 活 動 , 是 教 師 運 用 適 當 的 技 術,指 導、鼓 勵、激 發 學 生 自 動 自 發 學 習,以 獲 得 其 所 需 要 的 知 識 、 技 能、習 慣、態 度 和 理 想 的 過 程9。早期以洛克(J.Locke)為主 的 教 育 學 派 , 主 張 「 學 生 心 智 如 白 紙 , 教 學 猶 如 讓 老 師 在 紙上書寫」,使得「教學」被認為就是10:

(一 )教 師 負 責 給 予 知 識 , 學 生 負 責 將 這 些 知 識 加 以 記 憶 。 (二 )學 習 過 程 中 , 學 生 扮 演 被 動 的 領 受 者 , 猶 如 空 的 容 器 , 而

教 學 就 像 是 用 知 識 來 填 充 這 個 被 動 的 空 容 器 。

(三 )老 師 努 力 教 學 以 期 學 生 努 力 學 習 並 勝 過 他 人, 保 持 競 爭 求 勝 的 教 學 結 構 。

這 種 由 外 強 加 給 學 生 , 以 教 師 為 主 的 傳 輸 式 教 學 , 固 然 獲 得 了 一 些 教 育 成 效 , 但 學 生 的 學 習 狀 況 並 不 符 合 教 學 的 真 正 理 想 , 而 社 會 文 化 的 急 速 變 遷 、 知 識 思 想 的 多 樣 發 展 , 更 促 使 著 教 育 觀 念 、 教 學 目 標 與 策 略 方 法 , 必 須 適 時 地 調 整 與 改 變 。 晚 近 的 教 育 學 派 主 張 的 是 「 建 構 式 的 教 學 」 , 他 們 修 正 傳 統 教 學 過 於 注 重 學 習 結 果 、 忽 略 學 習 過 程 ; 過 於 重 視 知 識 的 傳 遞 、 忽 略 學 習 者 主 觀 經 驗 的 建 構 與 詮 釋 等 缺 失 , 強 調 在 教 學 活 動 過 程 中 , 老 師 不 應 是 教 室 裡 的 權 威 者 , 而 是 教 學 情 境 的 設 計 者11; 學 生 也 不 再 只 是 被 動、靜態的將知識毫無組織、整理、連結地塞進腦袋,而

9張 添 洲,《 教 材 教 法 -發 展 與 革 新 》,台 北: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2000,頁 15。

1 0游 惠 音 , 《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合 作 學 習 對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生 社 會 科 學 習 成 就 表 現 、 勝 任 目 標 取 向 及 班 級 社 會 關 係 之 影 響 》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6 , 頁 13-14。

1 1甄 曉 蘭 、 曾 志 華 , < 建 構 教 學 理 念 的 興 起 與 應 用 〉 ,《 國 民 教 育 研 究 學 報 》,

第 3 期 , 1997 , 頁 180 。

(3)

- 14 -

是必須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必須自行將知識連結 起來、自行建構心理的基模,乃至以過去的理解為依據,

形成新的概念。而個人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不應忽略此 一過程乃是經由與別人互動-無論是與能力不相上下的同 儕之間水平式的關係,或是專家與生手之間垂直式的互動- 促成的12

「 建 構 式 教 學 」 的 主 張 使 得 知 識 的 本 質 成 為 一 種 具 社 會 性 的 價 值 , 亦 即 所 有 的 教 育 都 是 一 種 社 會 歷 程 , 故 教 學 必 須 有 互 動 、 必 須 提 供 使 學 生 可 以 與 他 人 建 立 關 照 與 認 同 關 係 的 情 境 , 以 使 他 們 學 習 到 良 好 的 社 會 責 任 與 社 會 關 懷 。 現 代 的 教 育 強 調 唯 有 在 社 會 互 動 的 情 境 當 中 , 真 正 合 乎教育理想的學習才會發生,理解也才有可能。由此可知,

所 謂 「 建 構 式 的 教 學 」 , 剛 開 始 是 由 教 師 或 者 是 知 識 比 較 豐 富 的 人 來 掌 握 與 指 導 學 生 的 活 動 , 漸 漸 的 老 師 和 學 生 共 同 分 擔 責 任 , 而 且 由 學 生 來 帶 頭 , 老 師 繼 續 引 導 學 生 不 斷 地 產 生 更 進 一 步 的 理 解 , 並 且 提 供 必 要 的 協 助 , 最 後 , 教 師 撤 離 所 有 的 協 助 , 讓 學 生 承 擔 全 部 的 責 任 。 類 此 , 先 由 別 人 負 責 引 導 , 然 後 由 學 習 者 自 行 負 責 的 作 法 , 目 的 在 建 立 一 套 有 效 的 學 習 順 序 。 此 一 內 在 化 的 過 程 , 始 於 社 會 互 動 的 層 面 , 終 於 個 人 自 我 的 內 在 層 面 , 來 自 各 方 面 的 資 訊 在此轉變成為個人知識庫的一部分13

如 上 所 述 , 現 代 的 教 學 觀 念 強 調 知 識 由 學 生 建 構 , 老 師 的 教 學 著 重 在 開 發 學 生 的 潛 能 , 老 師 並 不 是 〝 交 給 〞 學 生 自 己 的 所 知 , 而 是 藉 由 教 育 專 業 的 訓 練 與 方 法 , 引 導 學 生 進 入 知 識 領 域 的 殿 堂 去 〝 尋 獲 〞 知 識 , 故 學 生 得 到 的 不 單 是 學 科 能 力 , 更 重 要 的 是 學 會 如 何 獲 得 此 能 力 的 方 法 及 其擴散與內化的價值。簡言之,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

1 2 Hatano,G.Time to merge Vygotskian and constructivist conception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E.A.Forman,N.Minick, & C.A.Stone(Eds.),Contexts for learning: Sociocultural dynamics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New York,Press, 1993,pp.153-166。

1 3單 文 經 , < 鷹 架 支 持 的 譬 喻 在 大 班 教 學 上 的 應 用 〉 , 《 視 聽 教 育 雙 月 刊 》 , 39:6(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 1998.06 ), 頁 l-2。

(4)

- 15 -

提供一個廣義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從其所研讀的學科中去 建 構 知 識,這 種 認 知 結 構 較 能 長 久、活 用,因 而 深 具 意 義 。 故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該鼓勵學生主動解決問題,

並安排機會讓學生和同儕分享解決問題的經驗,最終目的 是要他們能逐漸獨立自主地獲得學習知識的能力。而能有 效促進學生「助長性互動」( promotive interaction)的「合 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教學方法,對於實踐建構式 教育理念,具有相當的成效,因此本研究乃嘗試藉由「合 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來提升歷史課程的教學品質。

二、「合作學習」的源起與理論基礎

現 代 的 合 作 學 習 主 張 , 主 要 奠 基 於 社 會 學 及 心 理 學 的 基 礎 之 上 。 社 會 學 方 面 源 起 於 社 會 互 賴 論 (social 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 及 接 觸 理 論 ( contact theory perspective) ; 而 心 理 學 的 基 礎 來 源 , 則 以 認 知 發 展 論

( cognitive deve1opmental ) 與 行 為 學 習 論 (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為根本14

美國教育學家德徐(Morton Deutsch)於 1940 年代晚 期 對 於 團 體 成 員 間 目 標 結 構 的 關 係 , 界 定 出 合 作 、 競 爭 與 個人三種結構15,其後強森(David Johnson)擴展德徐的理 論 成 為 「 社 會 互 賴 論 」 : 假 定 社 會 互 賴 的 組 織 方 式 , 決 定 彼此之間的互動進而決定了結果,則〝積極互賴〞(合作)

產 生 助 長 式 互 動 , 團 體 成 員 彼 此 鼓 勵 和 促 進 學 習 上 的 努 力 ; 〝 消 極 互 賴 〞 ( 競 爭 ) 產 生 對 抗 式 互 動 , 團 體 成 員 不 鼓 勵 彼 此 成 就 上 的 努 力 , 而 且 會 互 相 阻 礙 ; 如 果 是 〝 缺 乏 互 賴 〞 的 話 , 自 身 與 他 人 之 間 便 不 會 有 互 動 , 個 人 都 是 獨 立工作而不受干擾16。「社會互賴論」提醒了教育工作者

1 4黃 政 傑 、 林 佩 璇 著 ,《 合 作 學 習 》,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 2004, 頁 6。

1 5Slavin , R.E.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 Y.: KKY.1990, p.13。

1 6黃 政 傑、林 佩 璇 著,《 合 作 學 習 》,台 北: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2004 ,頁 9。

(5)

- 16 -

對 不 同 種 族 、 民 族 、 性 別 學 生 在 學 習 互 動 上 的 重 視 , 隨 後

「 接 觸 理 論 」 繼 續 對 此 提 出 說 明 。 「 接 觸 理 論 」 主 要 的 假 設 是 : 人 際 間 的 合 作 能 提 高 小 組 的 向 心 力 及 友 誼 , 因 此 應 在 互 賴 、 平 等 的 基 礎 上 , 提 供 不 同 學 習 者 彼 此 之 間 合 作 的 機會,讓他們一起學習並促進友誼17

社 會 學 以 強 調 「 合 作 」 作 為 達 成 學 習 目 標 的 誘 因 , 心 理 學 則 強 調 「 工 作 」 本 身 產 生 的 效 果 。 合 作 學 習 的 心 理 學 基 礎 主 要 在 於 「 認 知 發 展 」 與 「 行 為 學 習 」 的 理 論 之 上 。

「認知發展」的理論假定,較早以皮亞傑(Piaget)為 代表,

根 據 皮 亞 傑 及 其 學 生 的 觀 點 , 在 與 同 儕 合 作 互 動 的 情 境 中,會因社會認知衝突(social cognitive conflict)的出現 而產生認知上的不平衡(disequilibrium),在解決認知衝突 的 過 程 中 , 不 適 當 的 論 證 將 被 提 出 和 修 正 , 進 而 刺 激 學 生 能 接 納 他 人 觀 點 並 獲 致 認 知 的 發 展 。 也 就 是 說 , 當 學 生 覺 察 到 自 己 的 信 念 與 外 界 的 訊 息 有 了 衝 突 時 , 通 常 會 產 生 許 多 重 要 的 瞭 解 : 首 先 他 們 覺 察 到 有 不 同 於 自 己 的 看 法 ; 其 次 開 始 去 檢 視 自 己 的 看 法 並 重 新 評 估 自 己 看 法 的 有 效 性 ; 而 後 必 須 學 著 為 自 己 的 看 法 提 出 辯 護 並 尋 找 可 靠 的 立 論 , 或接受他人的觀點重新建構自己新的認知18

另 一 學 派 根 據 維 高 斯 基 ( Vygotsky) 學 習 的 社 會 起 源 理 論 , 認 為 知 識 本 身 具 有 社 會 性 , 經 由 合 作 的 學 習 、 理 解 和解決問題而建構起來19。換句話說,學習是一種責任轉移 的 過 程 , 個 人 的 認 知 活 動 最 初 乃 源 自 於 他 人 的 支 持 ( 通 常 指 的 是 教 學 者 或 較 具 能 力 的 同 儕 ) , 當 個 人 逐 漸 內 化 這 些 活動時,所需要的他人支持也就愈來愈少,直到最後發

_

1 7Faivar,S.H.Developing a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gram in a elementary classroom : Comparative study of innovative and tradition midd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Angeles.1985,pp.26-27。

1 8游 惠 音 , 《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合 作 學 習 對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生 社 會 科 學 習 成 就 表 現 、 勝 任 目 標 取 向 及 班 級 社 會 關 係 之 影 響 》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6, 頁 19-20。

1 9黃 政 傑、林 佩 璇 著,《 合 作 學 習 》,台 北: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2004,頁 10。

(6)

- 17 -

展 成 為 個 人 的 內 在 認 知 能 力 。 而 要 對 這 些 認 知 的 記 憶 持 續 保 留 , 則 學 習 者 必 須 就 教 材 作 足 夠 程 度 的 精 熟 建 構 , 其 中 最 有 效 的 方 法 , 乃 是 解 釋 教 材 給 別 人 聽 , 在 表 達 與 傾 聽 的 過程中,不僅利於被指導者,更有利於指導者20。這個說法 成 為 教 學 上 鼓 勵 採 用 同 儕 相 互 「 問 答 、 討 論 」 策 略 的 重 要 論據。

心 理 學 上 另 一 個 合 作 學 習 的 理 論 基 礎 乃 「 行 為 學 習 」 論 , 其 主 要 著 眼 於 團 體 增 強 物 和 報 酬 對 學 習 的 影 響 。 行 為 學 習 論 是 以 Slavin(1990) 提 出 的 「 動 機 理 論 」 為 主 , 其 目 的 乃 在 將 個 人 的 目 標 導 向 合 作 的 目 標 , 促 使 個 人 盡 最 大 努 力 為 團 體 爭 光 。 因 為 個 體 的 學 習 行 為 在 受 到 外 在 的 報 酬 和 增 強 作 用 之 後 , 會 反 覆 出 現 , 故 提 供 合 適 的 刺 激 環 境 、 增 強、回饋及酬賞是建立學習行為的重要因素21

綜 合 上 述 四 種 理 論 , 可 知 「 合 作 學 習 」 的 基 本 概 念 乃 立 基 於 社 會 互 賴 、 人 際 關 聯 的 需 要 , 以 及 個 人 內 在 、 認 知 發展的提升要求之上。

三、「合作學習」的價值與意義

有 關 「 合 作 學 習 」 的 各 種 教 學 方 法 研 究 與 實 驗 , 一 直 到二十世紀末依舊蓬勃進展22。多數學者對於合作學習的教 學價值都持肯定的看法,其原因誠如Bossert(1988)所言,

包括:1.合作學習是提升人類存續的一大良方;2.合作是民 主 的 基 石 , 由 合 作 學 習 中 可 奠 定 國 家 發 展 的 基 礎 ; 3.經 由 合 作 學 習 可 減 少 學 生 對 老 師 的 依 賴 ; 4.可 以 消 除 同 儕 間 的 疏 離 與 偏 見 ; 5.可 以 助 益 學 生 成 績 滑 落 問 題 的 解 決 ; 6.讓 學生對學校(教育)有更正面的看法23。誠如所言,則

2 0 Slavin , R .E.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Y.: KKY. 1990, p .16。

2 1黃 政 傑、林 佩 璇 著,《 合 作 學 習 》,台 北: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2004,頁 12。

2 2Johnson,D.W.,Johnson,R.T.& Smith,K.A.Active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Co.c1991, p.1。

2 3Bossert,S.T.Cooperative activities in the classroom.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5,1998, pp.255-250。

(7)

- 18 -

合作式學習的教學方法,頗適合用來作為今日教學改革的 良方,國內從事教育工作者應更為注重且多加運用之。

倡 導 合 作 學 習 的 重 要 學 者 之 一 Slavin曾 經 指 出 :「 合 作 學 習 」 是 一 種 有 系 統 、 有 結 構 的 教 學 策 略 , 教 師 讓 不 同 能 力 、 性 別 、 種 族 背 景 的 學 生 在 一 個 小 型 合 作 團 體 或 小 組 中 一起學習以精熟教材24。國內學者林生傳則認為,「合作學 習 」 主 要 強 調 的 是 小 組 成 員 間 的 分 工 合 作 , 以 共 同 利 用 資 源 互 相 支 援 的 方 式 進 行 學 習 ; 並 利 用 小 組 本 位 的 評 核 及 組 間 的 評 比 , 製 造 團 隊 比 賽 的 社 會 心 理 氣 氛 , 以 增 進 學 習 的 成 效 , 一 方 面 使 學 習 機 會 更 為 平 等 , 一 方 面 也 使 學 習 動 機 更為強烈25。而當學 生 真 正能 在 與 同 儕 進 行 合 作 學 習 當 中 , 將 自 己 處 理 資 訊 和 解 決 問 題 的 策 略 或 困 難 , 明 白 地 揭 露 出 來 與 同 儕 分 享 討 論 時 , 則 必 能 增 進 自 身 情 意 上 的 學 習 效 益,與滿足彼此的社會「附從性」26需求,這也正是合作學 習 有 別 於 其 他 教 學 方 法 的 重 要 意 義 所 在 。 若 要 將 合 作 學 習 真 正 的 價 值 與 意 義 發 揮 出 來 , 老 師 們 必 須 在 教 學 應 用 時 , 掌握合作學習的幾個主要方向27:

( 一 ) 重 視 互 動 : 合 作 學 習 把 互 動 視 為 促 成 學 習 進 步 的 主 因 , 除 了 師 生 間 的 互 動 外 , 更 重 視 同 儕 間 的 互 動 。 合 作 學 習 認 為 教 學 是 一 種 人 際 交 往 的 學 習 互 動 , 尤 其 是 同 儕 間 創 造 性 的 互 動 更 是 學 生 身 心 發 展 和 社 會 化 賴 以 實現的重要契機。

2 4Slavin,R.E. & Madden, N.A. & Stevens,R.J.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s for the 3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7),1989,pp.22-28。

2 5林 生 傳 , 《 新 教 學 理 論 與 策 略 : 自 由 開 放 社 會 中 的 個 別 化 教 學 與 後 個 別 化 教 學 》 ,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 1988,頁 180。

26青 少 年 學 生 的「 附 從 性 」,是 一 種 青 少 年 時 期 特 別 在 意 是 否 與 其 同 輩 相 似、相 同、或 從 屬 的 心 理 特 徵。參 見 林 生 傳,《 新 教 學 理 論 與 策 略:自 由 開 放 社 會 中 的 個 別 化 教 學 與 後 個 別 化 教 學 》 ,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 1988 頁 179。

2 7

燕 裘 麗 , 《 合 作 學 習 對 國 三 學 生 歷 史 課 程 學 習 效 果 之 研 究 》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003, 頁 14-15。

(8)

- 19 -

(二)重視情感支持:合作學習的假設是只要學生在學習團 體中能找到歸屬感,就能夠產生學習的動機和意願,

才能學得更好。合作學習將教學建立在滿足學生被支 持的心理需要上,來達成學術性及情意上的學習目標。

(三 )教 師 「 導 」 , 學 生 「 演 」 : 傳 統 的 教 學 教 師 必 須 唱 作 俱 佳 , 學 生 只 是 整 節 課 中 的 配 角 。 合 作 學 習 中 學 生 不 再 是 旁 觀 者 , 老 師 把 大 量 的 時 間 留 給 學 生 , 與 學 生 合 作一起完成學習活動。

(四 )兼 顧 「 班 級 授 課 」 與 「 小 組 活 動 」 : 傳 統 式 教 學 在 學 生 的 個 別 學 習 照 顧 上 一 直 是 被 人 詬 病 的 部 分 , 所 以 把 大 班 的 學 生 小 組 化 , 是 可 兼 顧 學 生 學 習 的 個 別 性 與 集 體 性 。 小 組 成 為 合 作 學 習 中 的 基 本 單 位 , 教 師 的 班 級 授課力求簡要清晰,促使小組成員產生效能學習。

(五 )塑 造 利 人 利 己 的 情 境 : 在 利 人 利 己 的 學 習 情 境 下 , 學 生 會 發 現 個 人 目 標 與 小 組 目 標 是 相 輔 相 成 的 。 合 作 的 學 習 情 境 符 合 時 代 的 要 求 , 是 對 傳 統 教 學 情 境 的 一 大 變革。

(六 )要 求 「 人 人 進 步 」 的 價 值 觀 : 傳 統 的 教 學 評 價 著 重 個 體 在 團 體 中 的 位 置 , 把 成 功 作 為 衡 量 學 生 優 劣 的 標 準 , 因 此 造 就 了 絕 大 多 數 的 失 敗 者 。 合 作 學 習 把 此 種 個 人 的 競 爭 改 為 小 組 競 爭 , 而 個 人 的 進 步 對 小 組 的 競 爭 是 提 供 正 面 的 助 益 , 進 而 間 接 地 強 調 了 進 步 的 重 要 性。比自己的過去「進步」就是「成功」。

(9)

- 20 -

第二節 「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的歷史教學目標

一、合作學習之「同儕交互發問」策略

合 作 學 習 是 一 種 高 度 結 構 化 的 教 學 策 略 , 其 教 學 流 程 精 細 且 環 環 相 扣 , 而 不 論 採 用 哪 一 種 合 作 式 學 習 教 學 策 略,都應把握以下三個重要的中心概念28 :

(一)小組獎勵( team rewards):

只 要 小 組 的 成 就 表 現 能 超 過 既 定 的 標 準 , 則 可 獲 得 獎 狀或其他獎勵,而不必倚靠競爭去獲致有限的獎勵。

(二)個人的績效責任(individual accountabi1ity):

小 組 的 成 就 有 賴 所 有 小 組 成 員 的 學 習 , 注 重 的 是 小 組 成 員 彼 此 協 助 進 行 學 習 , 以 確 認 每 位 小 組 成 員 都 能 為 小考做好準備。

(三)均等的成功機會(equa1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

學 生 能 藉 由 比 自 己 過 去 的 表 現 更 進 步 而 對 小 組 提 出 貢 獻 , 如 此 可 確 使 高 -中 -低 成 就 者 皆 能 公 平 的 盡 全 力 向 自 己 過 去 的 成 就 表 現 挑 戰 , 因 而 使 所 有 成 員 的 貢 獻 都 被視為有價值。

由 此 可 知 , 合 作 式 學 習 主 要 是 以 小 組 的 型 態 作 為 活 動 的 方 式 , 重 視 學 生 經 由 合 作 、 分 工 , 主 動 互 相 激 勵 的 方 式 來 建 構 知 識 。 小 組 成 員 有 共 同 的 目 標 互 相 幫 助 彼 此 支 持 , 每 個 人 都 是 課 堂 上 的 主 角 , 每 一 小 組 成 員 的 努 力 對 於 小 組 的成功都是必須且不可或缺的,故教師在應用合作式學習

2 8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Boston : Allyn & Bacon .1995 , pp .6-7。

(10)

- 21 -

教 學 法 時 , 應 儘 量 設 計 安 排 能 有 效 促 發 〝 每 個 學 生 對 於 自 己 在 團 體 中 負 有 重 要 角 色 、 任 務 自 覺 〞 的 教 學 策 略 , 以 期 真 正 發 揮 合 作 式 學 習 的 教 學 價 值 與 意 義 。 要 使 合 作 學 習 成 為 有 效 教 學 , 學 者 李 珀 引 述 Johnson & Johnson (1996)的 看法,提出了幾項在應用時必須注意到的原則29:

(一)積極互賴

包 括 有 「 目 標 互 賴 」 : 大 家 努 力 追 求 共 同 目 標 ; 「 工 作 互 賴 」:一 同 學 習,工 作 大 家 分 擔;「 資 源 互 賴 」:

彼 此 分 享 學 習 材 料 、 資 源 與 資 訊 ; 「 角 色 互 賴 」 : 每 個成員負起各自的角色任務。

(二)互動學習

給 予 成 員 足 夠 的 時 間 以 分 組 方 式 共 同 討 論 、 溝 通 , 一 起 朝 團 體 的 目 標 努 力 。 而 當 個 人 能 夠 主 動 鼓 勵 並 促 進 他 人 完 成 工 作 以 達 到 團 體 的 目 標 時 , 同 儕 間 真 正 的 互 動學習才算存在。

(三)評鑑個人績效

績 效 評 鑑 的 目 的 乃 在 於 減 少 組 員 的 懈 怠 , 促 使 大 家 為 團 體 努 力 , 同 時 獎 勵 個 人 的 表 現 , 增 強 學 習 動 機 與 信 心 , 使 每 一 個 人 在 小 組 中 感 受 到 自 己 和 其 他 組 員 認 真 學習的重要,減少成員間地位的區分。

(四)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組 員 間 缺 乏 適 當 的 溝 通 , 必 會 阻 礙 彼 此 的 互 信 與 接 納 , 致 使 學 習 的 任 務 與 工 作 無 法 達 成 , 故 老 師 必 須 給 予小組社會技巧的指導,要求學生作理性的溝通,積

2 9線 上 查 詢 : 李 珀 , < 合 作 思 考 教 學 〉

http://www.fhij.tp.edu.tw/mid00/workpieces004.htm

(11)

- 22 -

極化解糾紛解決衝突,培養學生接受他人協助與協助 他人的良好人際關係。

(五)獎勵與反省

教 師 應 給 予 支 援 性 的 回 饋 以 幫 助 學 生 突 破 學 習 困 境 , 並 進 行 團 體 歷 程 的 檢 討 與 分 析 , 評 估 組 員 間 互 動 的 品 質 , 討 論 如 何 改 進 團 體 的 效 能 , 適 時 給 予 小 組 及 全 班 讚 揚 , 以 持 續 同 儕 間 的 合 作 關 係 與 凝 聚 力 量 , 使 學 生 獲致最好的學習效果。

秉 持 上 述 的 原 則 , 合 作 式 學 習 教 學 方 法 至 今 發 展 出 的 策 略 不 下 八 十 種30,本研 究 擇 出 其 中 使 用 較 為 普 遍 且 易 於 實 施的「學生小組成就區分」(STAD)作為組成學生學習方 式 的 基 本 架 構 , 並 以 King(1989)所 提 出 的 「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策略」(reciprocal peer-questioning strategy)作為學習主軸,

建構出本研究的實驗方法。Slavin於 1978 年所發展出來的

「 學 生 小 組 成 就 區 分 」 合 作 學 習 法 , 並 不 是 特 定 學 科 的 教 學 方 法 , 而 是 一 種 組 織 班 級 的 方 式 , 此 法 包 含 了 五 項 基 本 要 素31, 分 別 是 : 「 班 級 演 示 」 -教 師 以 直 接 教 導 、 講 述 、 討論、甚或借助視聽媒體等方法傳遞學習教材給學生;「 小 組 」 -乃 STAD 最 重 要 的 特 色 , 分 組 的 目 的 在 提 供 同 儕 支 持 、 相 互 關 懷 尊 重 及 接 納 、 促 進 彼 此 的 學 習 ; 「 小 考 」 - 在 進 行 一 至 兩 次 的 教 師 教 學 演 示 與 小 組 練 習 之 後 , 學 生 接 受小考,為其過去所學負責;「個人的進步分數」-與個人 以 往 的 表 現 作 比 較 , 給 予 每 個 學 生 一 個 可 以 達 成 的 任 務 目 標 , 作 為 其 進 步 與 否 的 依 據 , 並 換 算 成 對 其 所 屬 小 組 貢 獻 出的進步分數;「小組表揚」-小組積分超過某一種標準時,

就可獲得獎勵。

3 0參 見 游 惠 音 , 《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合 作 學 習 對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生 社 會 科 學 習 成 就 表 現 、 勝 任 目 標 取 向 及 班 級 社 會 關 係 之 影 響 》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6 頁 25。

3 1同 上 註 , 頁 26-27

(12)

- 23 -

要真正發揮Slavin這五項基本要素的作用,任課老師必 須設法解決或預防一些極可能阻礙和降低合作學習效能的 潛藏問題,例如:1.學生的依賴對象由教師轉向同儕;2.

學生重視學習成果甚於學習歷程:3.學生們受到差別待 遇;4.有些學生相信自己無能力貢獻;5.學生的錯誤概念 受到強化;6.有些學生可能學到他們不需為團體盡力32 等。學者曾提出警語,學生在進行合作學習時,有時會有 合作失敗的情境出現,或落入團體學習的迷思之中,使得學 習 無 法 獲 得 成 效3 3,這 些 問 題 要 想 解 決,最 關 鍵 的 條 件 是 : 老師要能妥善處理學生分組學習的方式與任務,以期團體 合作的效果能夠真正發揮出來34

「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法 」 在 分 組 方 式 與 學 生 任 務 上 , 有 別 於 一 般 合 作 學 習 的 特 色 存 在 , 此 策 略 的 要 旨 在 於 : 以 一 對 一口語互動的方式提供學生對於「精緻化問題」35的思考與 了 解 。 其 實 施 方 式 是 : 學 生 在 教 師 的 指 導 下 , 利 用 教 師 所 提 供 的 精 緻 化 問 題 題 幹 , 個 別 就 所 學 習 的 教 材 提 出 問 題 , 而 後 在 小 組 中 二 人 互 相 向 對 方 提 問 並 回 答 之 。 精 緻 化 題 幹 問 答 的 用 意 乃 要 求 學 生 在 小 組 中 能 進 行 促 發 彼 此 思 考 的 提 問 對 答 , 目 的 是 促 使 學 生 將 他 們 內 在 深 層 的 思 考 活 動 以 口 語 方 式 表 達 整 理 出 來 , 在 提 問 與 回 答 彼 此 的 問 題 中 , 像 是 運 作 一 種 自 我 檢 驗 與 同 儕 檢 驗 一 樣 , 可 以 釐 清 對 教 材 認 知 上 的 概 念 , 並 修 正 彼 此 錯 誤 的 理 解 , 讓 自 己 及 小 組 中 的 其 他成員都能在彼此互助的學習中有所提升。精緻化問答的

3 2參 考 周 立 勳 , 《 國 小 班 級 分 組 合 作 學 習 之 研 究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 1994 ,頁 108-109。

3 3Johnson,D.w.,& Johonson,R.T.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ing.MA:Allyn and Bacon.1991,p.53。

3 4本 研 究 取 STAD合 作 學 習 法 的 理 論 精 神 , 而 以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策 略「 一 對 一 同 儕 緊 密 問 答 方 式 」取 代 原 STAD的「 小 組 工 作 分 配 」技 巧,主 要 原 因 乃 一 對 一 同 儕 立 即 性 的 互 動 較 可 確 保 小 組 討 論 功 能 的 真 正 發 揮 , 避 免 工 作 分 配 帶 來 同 儕 差 別 學 習 、 推 諉 避 責 、 個 人 專 擅 式 小 組 討 論 的 負 面 效 應 。 本 文 後 述 會 再 陸 續 說 明 。

3 5根 據 現 代 學 習 模 式 的 觀 點 , 當 個 人 對 新 教 材 以 某 種 方 式 加 以 精 緻 化 , 則 對 於 所 學 習 的 教 材 可 以 獲 得 更 有 效 的 瞭 解 與 記 憶。參 考 游 惠 音,《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合 作 學 習 對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生 社 會 科 學 習 成 就 表 現 , 勝 任 目 標 取 向 及 班 級 社 會 關 係 之 影 響 》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6, 頁 35。

(13)

- 24 -

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例如:增加教材的相關資料、解釋兩 個或多個新概念之間的關係、澄清教材的觀念並作推論、

將新教材與先前已習得的資料或經驗相連結等,其最主要 的功能,是讓學生能夠對新教材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以 便較高層次的學習目標有達成的可能。

由 上 述 的 分 析 可 知 , 「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策 略 」 的 最 大 特 色 , 就 是 以 一 對 一 緊 密 口 語 互 動 的 方 式 , 引 發 同 儕 間 更 多 精 緻 化 問 答 活 動 的 出 現 , 使 學 習 者 能 自 發 地 去 活 化 並 使 用 他 們 原 先 所 具 有 的 相 關 性 先 備 知 識 , 最 後 再 將 所 有 的 認 知 昇華為內在的情意陶冶。準此研究者以 STAD 合作學習 的 班 級 組 織 方 式 為 架 構 , 將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策 略 中 口 語 互 動 精 緻 化 問 答 的 特 色 置 於 此 架 構 的 主 軸 之 上 , 作 為 本 研 究 歷 史 科 教 學 實 驗 方 法 , 並 合 併 稱 之 為 「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合 作 學 習」( reciproca1 peer-questio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二、「同儕交互發問」策略之師生任務

合 作 學 習 強 調 以 學 生 為 主 體 , 老 師 的 授 課 方 式 與 內 容 相 對 的 會 出 現 變 化 , 而 學 生 的 學 習 任 務 較 之 傳 統 的 學 習 方 式 , 也 必 有 所 不 同 。 為 使 說 明 更 加 明 確 , 研 究 者 在 闡 述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策 略 的 「 師 生 任 務 」 時 , 將 以 本 研 究 的 歷 史 課 程作為實例,以期突顯「師生任務」之要義所在。

(一)、教師的教色任務 1、教學層面任務

(1)授課

教 師 在 教 學 之 前 須 先 深 入 鑽 研 、 分 析 單 元 教 材 , 明 確 教 學 單 元 地 位 。 以 歷 史 教 學 而 言 , 歷 史 課 程 中 的 每 一 個 教 學 單 元 都 不 是 孤 立 存 在 , 是 與 其 他 單 元 內 容 有 密 切 關 係 的 。 例 如 : 在 說 明 課 程 中 的 鴉 片 戰 爭 時 , 就 不 能 不 從 滿 清 禁教與通商限制的因由說起;而西方勢力的崛興,尤其工

(14)

- 25 -

業 革 命 以 後 的 發 展 , 亦 為 觸 發 鴉 片 戰 爭 的 時 代 背 景 因 素 。 從 這 樣 的 角 度 切 入 , 比 較 能 夠 引 領 學 生 以 較 開 闊 的 視 野 , 較 高 廣 的 立 足 點 去 看 待 歷 史 事 件 的 縱 橫 聯 繫 , 也 才 可 能 準 確 地 把 握 單 元 教 材 內 容 在 整 個 歷 史 發 展 進 程 中 所 處 的 地 位 與作用。

再 者 , 要 將 單 元 內 每 一 主 題 或 段 落 , 整 理 出 基 本 的 要 點 , 將 教 材 內 容 梳 理 清 楚 , 以 便 於 學 生 們 接 受 、 理 解 , 並 為較高層次的學習作準備36。這方面要特別注意「人與時間」

的 關 係 , 讓 學 生 能 夠 知 覺 到 歷 史 影 響 到 未 來 的 發 展 , 歷 史 的 循 環 或 前 進 , 皆 是 人 類 的 時 間 意 識 , 認 識 過 去 的 史 實 , 可 幫 助 人 類 察 覺 到 時 間 , 而 「 時 間 」 就 是 每 個 人 的 生 命 之 流 。 可 見 「 時 間 」 是 理 解 歷 史 的 要 素 , 如 果 不 理 解 時 間 , 則無法真正理解變遷、連續、關聯性、發展等概念37。例 如 清 末 外 患 不 斷 的 入 侵 中 , 一 個 個 改 革 的 行 動 也 隨 之 展 開 , 在這樣「刺激-反應」的連鎖裡,為何最後滿清仍無法救亡 圖 存 , 而 有 另 一 個 新 時 代 ( 中 華 民 國 ) 的 崛 起 ? 講 述 時 應 引 導 學 生 知 覺 到 生 命 的 存 在 是 深 受 時 間 限 制 , 拋 不 開 歷 史 洪流牽制的,但思想和情感上卻可以超越時間、跨過古今,

去 體 會 那 一 段 先 人 的 生 命 情 調 。 從 歷 史 脈 絡 的 清 楚 認 知 , 進 而 引 導 學 生 情 意 上 的 感 知 , 這 是 教 師 在 講 述 歷 史 時 的 重 要任務。

(2)分組

各 種 合 作 式 學 習 法 分 組 的 基 本 原 則 , 皆 是 讓 小 組 具 有 異 質 性 的 組 成 。 所 謂 異 質 性 , 包 含 學 習 能 力 和 成 就 的 異 質 性 、 學 習 動 機 和 行 為 表 現 的 異 質 性 , 也 包 含 學 生 特 質 的 異 質 性 。 異 質 性 分 組 的 目 的 , 主 要 是 提 供 學 生 有 更 多 機 會 認 識不同的學習對象,聽取不同的看法,讓學生從更多樣的

3 6參 閱 趙 秀 玲 主 編,《 歷 史 教 學 》,濟 南:山 束 大 學 出 版 社,1997,頁 308-310。

3 7Stow,W.& Haydn,T.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chronology.In J. Arthur, &

R.Phillips(Eds.),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 London: Rotuledge,2000,pp.85-86。

(15)

- 26 -

觀 點 結 合 學 習 經 驗 , 以 達 成 學 習 目 標 。 異 質 分 組 中 有 完 全 隨 機 分 派 的 「 隨 機 法 」 與 由 教 師 依 需 要 進 行 組 合 的 「 立 意 法」兩類38,本研究採用的是立意分組法:先將學生依歷史 科學習成就成績高低排列,然後採S形分配方式將學生分到 各小組中,再調整各小組中男女學生的比例,如表 2-1 的 說明:

表 2-1 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分組方式

組 別 全班序號

備註 各 組 序 號

1 1 2 3 4 5 6 高能力組

2 12 11 10 9 8 7 高能力組

3 13 14 15 16 17 18 中能力組 4 24 23 22 21 20 19 中能力組 5 25 26 27 28 29 30 低能力組 6 36 35 34 33 32 31 低能力組

7 37 38 39 40 低能力組

而 後 , 再 依 同 儕 一 對 一 交 互 發 問 的 分 組 原 則 , 適 當 地 將學習成就中等的 2 人並排,學習成就一高一低的 2 人並 排,若小組中有 7 人則先挑出學習成就最高者為小組長,

其 他 組 員 則 兩 兩 一 組 。 組 別 分 好 後 , 為 了 讓 小 組 成 員 在 學 習 工 作 上 能 夠 努 力 , 座 位 安 排 上 都 儘 量 讓 各 小 組 彼 此 靠 近。小 組 成 員 相 互 接 近,得 以 分 享 教 材、共 研 資 料、保 持 眼 光 接 觸 和 清 晰 交 談 而 不 干 擾 到 其 他 小 組39。 最 後 , 在 每 組 之 間 留 出 通 行的路線,讓老師在必要時便於接近各小組。如圖 2-1 的 說明:

3 8黃 政 傑 、 林 佩 璇 著 , 《 合 作 學 習 》 , 台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 2004,

頁 34-35。

3 9李 詠 吟 ,〈 合 作 學 習 的 技 術 層 面 〉,《 教 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35 期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 1994, 頁 15。

(16)

- 27 -

講 台

(第 三 組 ) (第 二 組 ) (第 一 組 )

4 5 1 2 7

3 7 4 6

1 1

6 2 5 3

7 2 5 4

6 e

(第 六 組 ) (第 五 組 ) (第 四 組 )

3 4 5 2 2 7

6 3 6

1

1 4 1 3

5 2 6 5 4

圖 2-1 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座位分配圖

說 明 :

(l)有 色 圖 框 座 位 表 示 組 長 位 置 , 負 責 督 促 、 指 導 、 記 錄 等 工 作 。 (2)1-7 的 序 號 表 成 績 的 高 低 , 兩 兩 一 對 以 虛 線 隔 開 。

(3)序 號 圈 上 者 代 表 女 生 , 未 圈 者 代 表 男 生 。

(17)

- 28 -

分 組 教 學 的 意 義 , 主 要 在 營 造 良 好 的 班 級 氣 氛 。 班 級 是 一 個 小 而 複 雜 的 社 會 , 也 可 以 說 是 學 校 裡 面 最 基 本 的 單 元 , 班 級 裡 面 的 成 員 , 包 括 教 師 與 學 生 同 儕 , 而 班 級 成 員 與 班 級 規 範 之 間 交 互 作 用 的 結 果 , 便 形 成 了 一 種 成 員 們 能 夠感受到的獨特持久的班級氣氛(classroom climate)。 級 氣 氛 的 營 造 攸 關 師 生 和 同 儕 之 間 的 互 動 情 形, 同 時 也 影 響 了 班 級 文 化 和 班 級 風 格 的 形 塑 , 同 時 也 對 班 級 教 學 活 動 中 , 學 生 的 學 習 、 工 作 及 教 師 的 教 學 , 產 生 決 定 性 的 影 響 , 並 關 係 著 班 級 教 學 活 動 的 進 行 與 教 學 目 標 的 達 成40。影響班級氣氛的因素中,老師的教 學 方 式 是 重 要 的 一 環 , 老 師 影 響 學 生 的 學 習 方 式 有 二 : 一 種 是 直 接 的 影 響 或 教 師 中 心 的 談 話 , 另 一 種 是 間 接 的 影 響 或學生中心的談話。研究結果顯示,在教師的「直接影響」

之 下 , 學 生 是 被 動 的 , 甚 少 機 會 和 班 級 對 話 , 對 於 教 師 的 談 話 只 是 作 消 極 的 反 應 , 甚 至 表 現 靜 默 或 困 惑 , 因 此 班 級 氣 氛 是 屬 於 消 極 的、沉 悶 的;而 在 教 師「 間 接 影 響 」之 下 , 學 生 是 主 動 的 , 具 有 許 多 和 班 級 對 話 的 機 會 , 對 於 老 師 的 談 話 做 出積 極 的 回應,是以班 級 氣 氛 是 屬 於 積 極 活 潑 的4 1 可 見,老 師 在 教 學時 若 能 關 注 到 同 儕 間 參 與、親 密、支 持 、 工 作 取 向 等 向 度 , 則 必 能 形 塑 較 為 良 好 的 班 級 氣 氛 。 合 作 學 習 的 分 組 教 學 在 增 進 學 生 與 班 級 的 對 話 上 , 是 具 有 相 當 效 果 的 , 故 老 師 在 進 行 分 組 時 要 特 別 注 意 班 級 的 互 動 氣 氛,是否是緊密而和諧的。

(3)活動歷程

活動歷程最重要的是善用本研究的五種教學方法42,盡 量 以 提 綱 挈 領 、 引 導 思 考 的 方 式 進 行 教 學 活 動 。 若 以 教 材 中「戊戌變法」為例,首先研究者利用課本附圖 8-6「馬

4 0線 上 查 詢 : 邱 惠 君 , 〈 從 班 級 氣 氛 的 研 究 取 向 談 班 級 氣 氛 之 營 造 〉 http://mail.nhu.tw/~edusoc/art/34.htm

4 1鄭 詩 釧,《 國 民 小 學 班 級 經 營 氣 氣、教 室 衝 突 管 理 與 教 師 效 能 關 係 之 研 究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8, 頁 20 -21。

4 2本 研 究 應 用 的 五 種 教 學 方 法 為 : 講 述 法 、 問 答 法 、 分 組 學 習 法 、 討 論 法 與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法 。 五 種 方 法 的 應 用 情 形 本 文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有 詳 盡 說 明 。

(18)

- 29 -

關 條 約 簽 約 想 像 圖 」 , 講 述 李 鴻 章 與 伊 藤 博 文 談 判 的 折 衝 情 形 以 引 起 學 生 的 好 奇 與 興 趣 , 接 下 來 從 甲 午 戰 爭 的 挫 敗 切 入,說明 戊 戌 變法 的 背 景以 及 變 法經 過(【 講 述 法 】);

之 後 馬 上 詢 問 學 生 先 前 「 自 強 運 動 」 的 源 起 及 失 敗 主 因 , 以 刺 激 尋 找 「 舊 經 驗 」 , 引 起 他 們 的 思 考 並 要 求 回 答 , 接 著 將 授 課 焦 點 導 入 「 兩 次 變 法 」 間 的 比 較 , 使 學 生 能 將 注 意 力 集 中 在 〝 重 要 的 問 題 〞 上 ( 【 問 答 法 】 ) ; 然 後 詢 問 關 於 兩 次 變 法 , 同 學 們 可 以 整 理 出 的 異 同 點 有 哪 些 ? 讓 學 生 們 自 己 去 分 析 出 兩 次 改 革 中 , 可 以 討 論 的 議 題 , 最 後 全 班歸納出三大項,包括:「主導者的心態與特質」、「改革 方 向 、 內 容 」 與 「 政 局 的 變 化 」 等 。 有 的 小 組 喜 歡 單 項 探 究 , 有 的 則 傾 向 全 面 討 論 , 此 時 研 究 者 只 釐 清 各 組 擇 定 好 的 主 題 , 除 非 某 項 有 價 值 的 議 題 乏 人 問 津 , 否 則 老 師 們 是 不宜刻意去分派、安排工作的。

主 題 選 定 後 , 簡 單 將 各 組 議 題 重 新 再 說 明 一 次 , 或 整 理 在 黑 板 上 作 為 提 醒 , 之 後 告 知 「 分 組 學 習 」 的 規 矩 與 時 間(至少 20 分鐘),隨即進入各小組的學習活動(【分組 學 習 、 討 論 法 】 ) ; 此 時 開 始 巡 視 各 組 督 導 活 動 的 進 行 , 隨 時 記 錄 觀 察 , 並 監 控 小 組 成 員 是 否 確 實 以 一 對 一 問 答 方 式進行對教材的精熟學習(【同儕交互發問法】)。

當 同 儕 間 問 答 已 由 基 礎 認 知 進 入 較 高 層 次 的 精 緻 題 幹 時 , 要 適 時 要 求 儘 快 將 討 論 主 題 融 入 ( 目 的 在 掌 控 好 時 間 ) , 鼓 勵 小 組 成 員 不 論 學 習 能 力 高 低 , 彼 此 必 須 要 腦 力 激盪、相互表達並傾聽對方的看法,確實貫徹「同儕交互發 問合作學習」的教學精神。一般而言,講述與師生問答的時 間,不宜超過 20 分鐘,亦即不超過課堂時間的一半,好讓 整 個 活 動 歷 程 , 儘 量 達 到 「 以 學 生 為 學 習 主 體 」 的 教 學 目 的。

(4)綜合活動

綜 合 活 動 包 括 有 評 量 、 獎 勵 與 回 饋 等 。 以 教 師 為 主 的 評 量 指 標 , 可 分 為 媒 介 指 標 和 終 極 指 標 兩 種 , 前 者 著 重 的

(19)

- 30 -

是教學過程中,老師賦予了學生什麼樣的學習,其要項有:

學 生 是 否 已 被 引 起 學 習 動 機 、 學 習 經 驗 的 結 構 是 否 已 對 照 目 標 恰 當 地 確 定 下 來 、 是 否 有 充 裕 的 時 間 讓 學 生 們 更 深 入 地 進 行 思 考 並 作 出 反 應 、 從 學 習 經 驗 的 目 標 與 學 生 的 學 習 能 力 來 看 , 教 學 指 導 方 法 是 否 合 適 等 等 ; 而 終 極 指 標 強 調 的 是 教 學 結 果 的 評 量 。 例 如 : 在 認 知 、 情 感 或 程 度 、 進 度 方 面 , 學 生 是 否 學 會 了 教 師 想 要 達 成 的 目 標 ? 這 一 學 習 經 驗 和 學 生 所 具 有 的 其 他 學 習 經 驗 之 間 是 否 具 有 連 續 性 系 統 關 聯 ? 通 過 課 堂 教 學 活 動 , 教 師 是 否 看 到 了 所 期 待 的 影 響

43。凡此種種,皆是在教學活動進行時,教師應隨時注意的,

最 好 的 方 法 是 準 備 教 學 日 誌 , 將 每 次 上 課 時 的 情 況 , 簡 要 的 記 錄 下 來 , 以 作 為 每 次 課 堂 教 學 時 的 增 強 或 修 正 根 據 。 除 評 量 指 標 外 , 評 量 目 的 亦 是 該 注 意 的 一 環 。 評 量 的 目 的 不 只 在 瞭 解 學 生 學 到 什 麼 、 學 得 多 好 , 而 且 要 使 評 量 成 為 促 進 學 生 踴 躍 參 與 討 論 、 進 行 合 作 學 習 的 機 制 。 傳 統 上 , 由 學 生 獨 立 作 業 、 表 現 、 考 試 , 由 教 師 為 其 成 果 作 評 價 , 學 生 彼 此 競 爭 分 數 、 等 第 與 接 受 稱 許 的 方 式 應 要 改 變 , 教 師 必 須 運 用 多 元 化 、 彈 性 化 的 評 量 方 式 , 諸 如 行 為 或 技 能 檢 核 表 、 情 意 或 態 度 評 量 表 、 教 室 觀 察 記 錄 、 撰 寫 報 告 、 口頭發表等等44,可以的話,並將學生納入評量的過程,包 括 評 量 標 準 的 訂 定 , 評 量 的 實 施 與 結 果 的 評 斷 , 藉 由 自 我 評 量 與 組 內 相 互 評 量 , 降 低 學 生 的 防 衛 心 態 , 使 其 願 意 與 同 學 分 享 自 己 的 心 得 , 學 著 去 欣 賞 同 學 的 成 就 。 而 小 組 與 小 組 之 間 的 評 量 , 本 研 究 並 不 特 別 再 去 設 計 一 套 競 爭 的 機 制 , 寧 願 是 以 承 認 各 組 差 異 、 強 調 各 組 的 特 色 去 看 待 所 有 的 組 別 。 研 究 者 考 慮 的 是 , 去 除 組 間 的 互 評 後 , 學 生 在 表 達 個 人 意 見 時 , 較 不 會 因 為 擔 心 自 己 的 看 法 不 夠 好 , 對 同 組 沒 貢 獻 或 被 嘲 笑 , 而 討 論 發 言 時 顯 得 怯 懦 或 有 所 保 留 。 同 時 , 也 避 免 每 一 組 在 為 他 組 評 量 時 , 會 有 意 無 意 地 低 估 他組成員的表現,而失去持平的評鑑。故本研究不採

4 3王 雄、孫 進 等 著,《 歷 史 地 理 教 學 心 理 學 》 ,北 京:北 京 教 育 出 版 社,2001,

頁 243-244。

4 4李 坤 崇,〈 人 性 化、多 元 化 教 學 評 量 -從 開 放 教 育 談 起 〉,《 多 元 教 學 評 量 》,

高 雄 市 政 府 公 教 人 力 資 源 發 展 中 心 編 印 , 1998, 頁 133。

(20)

- 31 -

用 「 組 間 互 評 」 方 式 , 而 是 以 組 內 個 人 績 效 評 量 和 單 元 評 量 為 主 。 以 紙 筆 測 驗 進 行 的 個 人 績 效 評 量 , 其 主 要 目 的 是 在 驗 收 個 人 學 習 成 果 , 計 算 個 人 進 步 分 數 , 將 之 併 入 組 內 共 同 進 步 積 分 後 , 以 小 組 為 單 位 進 行 獎 勵 , 而 單 元 評 量 指 的 是 教 學 活 動 中 , 學 生 學 習 表 現 的 評 量 , 亦 即 所 謂 的 「 實 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又稱非紙筆測驗,其 意 係 指 根 據 學 生 實 際 完 成 一 項 特 定 任 務 或 工 作 表 現 所 作 的 評 量 , 通 常 是 透 過 直 接 的 觀 察 學 生 表 現 或 間 接 的 從 學 生 完 成 的 作 業 或 作 品 中 去 評 鑑 。 其 主 要 的 課 題 , 可 以 歸 納 為 兩 方 面 , 第 一 : 選 定 學 生 完 成 的 作 業 或 任 務 ; 第 二 : 根 據 學 生 對 工 作 任 務 的 表 現 , 評 定 其 成 績 。 本 研 究 單 元 評 量 主 要 依 據 的 是 學 生 分 組 討 論 的 實 際 觀 察 , 以 及 學 習 手 冊 中 的 各 項任務,包括歷史事件的「六W」45提問與「精緻化題幹」

46的 認 知 處 理 , 這 部 分 是 考 核 個 人 的 學 習 , 而 歷 史 主 題 討 論 , 則 是 針 對 組 內 合 作 學 習 的 效 能 所 設 計 的 任 務 , 通 常 除 了 課 本 內 容 可 由 個 人 統 整 出 的 答 案 之 外 , 歷 史 主 題 討 論 更 多 時 候 是 需 要 各 組 成 員 蒐 集 相 關 資 料 或 發 揮 邏 輯 思 考 推 論 能 力 予 以 完 成 的 , 這 部 分 非 小 組 通 力 合 作 否 則 是 很 難 達 成 的。

評 量 之 後 必 有 獎 勵 與 回 饋 , 老 師 通 常 要 考 慮 的 是 : 對 照學習目標,賞罰是否合理?合作學習的評量獎勵,多採

4 5Raudsepp 倡 導 六 W (six techniques ), 此 法 乃 以 六 個 角 度 : 何 人 ( Who) 、 何 時( when)、何 地( where)、為 什 麼( why)、做 什 麼( what)、如 何( how ),

去 檢 視 或 探 討 一 個 辦 法 或 事 物 的 合 理 性 。 參 見 Raudsepp, E.How creative are you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1981, pp.96-99。

4 6「 精 緻 化 問 題 題 幹 」 ( elaborated guestion stem) 乃 King( 1990) 所 提 出 , 目 的 是 用 來 指 導 學 生 提 出 促 發 思 考 性 問 題( thought-provoking guestions)。從「 認 識 完 整 的 句 子 」 → 「 區 辨 記 憶 性 問 題 」 → 「 批 判 思 考 性 問 題 」 , 循 序 漸 進 地 引 導 學 生 能 夠「 精 熟 學 習 」參 考 游 惠 音,《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合 作 學 習 對 國 小 六 年 級 社 會 科 學 習 成 就 表 現 、 勝 任 目 標 取 向 及 班 級 社 會 關 係 之 影 響 》 ,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5, 頁 68。 本 研 究 將 之 應 用 於 歷 史 科 的 教 學 , 從 歷 史 基 礎 知 識「 六 W」( 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技 巧 到 歷 史 的 分 析 、 綜 合 、 比 較 、 統 整 等 「 精 緻 化 問 題 」 的 設 計 , 期 能 提 升 學 生 對 於 歷 史 知 能 與 情 意 上 的 學 習 。

(21)

- 32 -

用標準參照 47系統,以努力進步的成效取代競爭式的高低 比較。另外,除了學習成就的獎勵,老師更需要表揚的是 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盡心盡力地朝向任務目標的達成 方向前進;是否在各方面維持積極的人際關係,並建立自 我負責的學習態度 48。有關學生學習觀念與態度的轉變,

在所有與合作學習相關的教學中,其價值往往重要過學生 的學習成就表現,這一點是所有運用此類教學方法的老師 們必須瞭解的,當然亦是評量與回饋時該把握的原則。

2、實驗控制層面任務 (1)實施前測

開學後一週內,研究者以「八(上)歷史段考總平均」、

「 歷 史 學 習 興 趣 調 查 表 」 作 為 撿 擇 實 驗 對 象 的 依 據 , 選 擇 出 適 當 的 兩 個 班 , 分 別 定 為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 詳 見 第 四 章 第一節「教學工具設計」說明)。其中「歷史興趣調查表」

將與「歷史科目學習目標取向量表」同時作為兩組之前測,

目 的 是 藉 以 比 較 檢 驗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合 作 學 習 法 , 對 於 學 生 在 學 習 歷 史 課 程 時 的 意 願 、 動 機 與 觀 念 等 情 意 方 面 的 影 響 , 是 否 有 所 增 強 。 另 外 , 實 驗 組 並 將 進 行 「 合 作 學 習 同 儕選擇表」49的前測,以及「小組討論口語互動歷程」的前 測錄音。

(2)實驗處理

實 驗 組 學 生 以 「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合 作 學 習 」 方 式 進 行 教 學 , 而 控 制 組 學 生 仍 採 傳 統 之 教 師 講 授 的 教 學 方 式 。 實 驗 組於實驗之初,研究者先情商導師給予一些時間,為實驗

4 7當 我 們 解 釋 個 別 學 生 的 測 驗 分 數 是 以 描 述 他 在 某 一 個 界 定 清 楚 的 領 域 上 重 要 工 作 表 現 有 多 好 , 或 是 他 的 表 現 以 達 到 什 麼 樣 的 優 良 程 度 等 術 語 來 表 示 時 , 這 種 測 驗 分 數 的 解 釋 方 式 便 稱 為 「 標 準 參 照 」 。 這 種 分 數 解 釋 的 方 式 基 本 上 是 採 用 「 絕 對 比 較 」 的 觀 點 來 看 待 個 別 學 生 的 測 驗 結 果 。 線 上 查 詢 : 涂 柏 原 ,

〈 常 模 參 照 與 標 準 參 照 測 驗 分 數 的 解 釋 方 式 〉 ,

http://www.bctest.ntnu.edu.tw/fling/flying31-40 /flying34-3.htm

4 8黃 政 傑、林 佩 璇 著,《 合 作 學 習 》,台 北: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2004,頁 125。

4 9詳 見 本 文 第 四 章 第 二 節 「 教 學 工 具 設 計 」 。

(22)

- 33 -

組 同 學 說 明 教 學 方 式 的 特 色 與 每 組 成 員 的 學 習 任 務 並 進 行 分 組 , 正 式 上 課 後 共 分 三 階 段 , 配 合 課 程 教 材 七 、 八 、 九 三個單元,漸進式地進行訓練課程。

第 一 階 段 主 要 任 務 , 先 使 學 生 能 夠 認 識 完 整 的 問 句 並 嘗 試 區 辨 記 憶 性 問 題 與 批 判 思 考 性 問 題 的 不 同 , 且 能 根 據 提問的「六 W」技巧,就課本教材提出完整的問題,待學 生 完 成 問 題 的 提 出 後 , 老 師 接 著 指 導 學 生 進 行 同 儕 間 的 交 互 發 問 , 要 求 學 生 要 盡 力 回 答 同 儕 所 提 出 的 問 題 , 無 法 回 答 時 , 對 方 也 要 盡 力 引 導 、 提 示 同 儕 , 互 相 都 要 幫 助 彼 此 學 會 如 何 問 、 如 何 答 與 如 何 幫 助 同 儕 了 解 課 文 。 問 答 結 束 後 , 請 同 組 成 員 相 互 指 導 完 成 「 學 習 手 冊 」 的 相 關 作 業 , 並於「互動品質檢核表」50中完成自我檢核。

第一階段單元(七),老師要求的是學生要能熟悉「六 W」 提 問 技 巧 與 練 習 「 精 緻 化 題 幹 」 問 答 , 到 了 第 二 階 段 單 元 ( 八 ) , 則 要 求 學 生 熟 悉 「 精 緻 化 題 幹 」 問 答 。 研 究 者 在 每 單 元「 教 材 總 綱 要 」5 1中,皆有 示 範 指 導 提 問 技 巧 , 目 的 在 訓 練 學 生 達 到 相 當 程 度 的 熟 悉 , 而 後 學 生 於 組 內 配 對 的 交 互 問 答 中 , 也 被 要 求 應 能 以 「 精 緻 化 題 幹 」 之 提 問 技 巧 , 針 對 教 材 提 出 問 題 , 彼 此 相 互 發 問 與 回 答 , 待 問 答 結束後,則要求學生完成學習手冊內的作業。

最 後 一 個 階 段 單 元 ( 九 ) 的 教 學 , 在 講 述 課 程 時 , 研 究 者 只 精 要 地 點 出 歷 史 事 件 的 因 果 轉 折 和 基 本 概 念 , 而 將 較 大 部 分 時 間 交 給 各 組 進 行 合 作 學 習 。 這 個 階 段 老 師 特 別 要 勤 走 各 組 , 一 方 面 監 控 組 員 間 交 互 發 問 的 品 質 、 了 解 學 生 的 學 習 情 形 , 再 者 也 可 給 予 學 習 能 力 較 弱 的 組 員 適 時 必 要 的 指 導 , 迨 同 儕 間 問 答 結 束 後 , 則 完 成 單 元 ( 九 ) 學 習 手冊的作業。實驗處理階段最主要的教學任務,是要讓學

5 0學 生 的 「 學 習 手 冊 」 中 附 有 「 互 動 品 質 檢 核 表 」 。 有 關 「 學 習 手 冊 」 的 詳 細 內 容 , 參 見 本 文 第 四 章 第 二 節 「 教 學 工 具 設 計 」 。

5 1詳 見 第 三 章 第 二 節 有 關 教 材 設 計 模 式 的 說 明。或 可 直 接 參 考 表 3-1、3-2、3-3 的 「 單 元 教 材 總 綱 要 」 。

(23)

- 34 -

生就歷史教材內容,去熟悉「六 W」與「精緻化題幹」是 如 何 提 問 與 如 何 回 答 的 , 這 方 面 的 訓 練 , 研 究 者 在 每 個 階

段 都 印 製 有 「 單 元 教 材 總 綱 要 」 作 為 教 學 輔 助 ( 詳 見 第 三 章第二節表 3-1、3-2、3-3 的內容),其中所附之提問指導 與 示 範 , 正 是 配 合 實 驗 處 理 過 程 的 說 明 。 每 單 元 課 程 結 束 後 , 皆 實 施 學 習 成 就 測 驗 並 登 錄 分 數 , 獎 勵 方 式 是 以 組 別 成績的進步與否給予表揚。

控 制 組 方 面 , 以 傳 統 的 講 授 方 式 進 行 教 學 , 作 業 單 則 是 以 課 本 所 附 之 單 元 活 動 為 主 要 內 容 , 由 學 生 各 自 完 成 , 老 師 進 行 批 改 並 檢 討 。 每 單 元 課 程 結 束 後 , 亦 實 施 學 習 成 就 測 驗 並 登 錄 分 數 , 然 而 獎 勵 方 式 與 實 驗 組 不 同 , 控 制 組 是以學生各別成績的高低給予表揚。

(3)實施後測

實 驗 處 理 結 束 後 一 週 內 , 實 驗 組 進 行 「 歷 史 學 習 興 趣 調 查 表 」 、 「 歷 史 科 學 習 目 標 取 向 量 表 」 、 「 合 作 學 習 同 儕 選 擇 表 」 之 後 測 , 以 及 「 小 組 討 論 口 語 互 動 歷 程 」 的 後 測 錄 音 。 「 歷 史 學 習 興 趣 調 查 表 」 與 「 歷 史 科 學 習 目 標 取 向 量 表 」 主 要 用 以 作 為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對 於 歷 史 科 學 習 目 標 趨 向 的 比 較 ; 「 合 作 學 習 同 儕 選 擇 表 」 則 是 檢 驗 合 作 式 教 學 法 對 班 級 氣 氛 以 及 學 生 的 社 會 性 學 習 等 方 面 是 否 有 所 影 響 , 這 些 影 響 未 嘗 不 能 作 為 歷 史 科 的 情 意 教 學 目 標 ; 而

「 小 組 討 論 口 語 互 動 歷 程 」 錄 音 , 則 是 針 對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策 略 , 對 於 歷 史 科 認 知 與 情 意 層 次 上 的 提 升 是 否 有 所 助 益 作 一 分 析 。 研 究 者 希 望 能 對 同 儕 交 互 發 問 合 作 學 習 應 用 於 歷 史 科 教 學 時 , 對 學 生 的 學 習 情 況 總 體 影 響 , 作 一 周 全 且 完整的探討。

以下,針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前後測、實驗處理流程,

以表 2-2 作一整理說明。

(24)

- 35 -

表 2-2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的 前 後 測 、 實 驗 處 理 流 程

前 測 實 驗 處 理 後 測

歷史學習興趣調查表(一)

歷史學習目標量表(一)

合作學習同儕選擇表(一)

口語互動歷程錄音

合 作 式 學 習 法 學習手冊(一)(二)(三) 單 元 (七 )成 就 測 驗 單 元 (八 )成 就 測 驗 單 元 (九 )成 就 測 驗

歷史學習興趣調查(二)

歷史學習目標量表(二)

合作學習同儕選擇表(二)

口語互動歷程錄音

歷史學習興趣調查(一)

歷史學習目標量表(一)

一般教學法 課本附錄之作業 單元(七)成就測驗 單元(八)成就測驗 單元(九)成就測驗

因無任何教學行為上 的改變,故控制組仍以 前測之問券調查作為 依據即可。

(二)、學生的角色與任務

從 歷 史 教 學 的 角 度 而 言 , 中 學 歷 史 的 教 學 過 程 , 乃 學 生 在 教 師 指 導 下 , 學 習 與 掌 握 歷 史 教 材 的 過 程 , 教 師 在 這 個 過 程 中 起 主 導 作 用,而 學 生 則 是 學 習 歷 史 課 程 的 主 體 52。可見,在歷史教學活動 中 , 教 師 與 學 生 應 沒 有 等 級 之 分 , 教 師 是 教 學 和 學 習 的 指 導者,學生是學習和受教者,二者的重要性不分高低上下。

另 一 方 面 , 若 從 學 習 方 法 的 角 度 而 言 , 所 有 的 合 作 式 學 習 法 , 皆 強 調 學 生 才 是 教 學 的 主 體 , 教 師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 必 須 尊 重 學 生 的 主 體 性 , 教 學 上 不 應 單 採 照 本 宣 科 的 教 學 模 式 , 而 是 應 多 多 激 發 學 生 主 動 建 構 學 科 知 識 的 能 力 。 綜 此 觀 點 , 以 學 生 為 主 體 的 教 學 觀 , 已 成 為 現 今 教 育 理 念 的 中 心 原 則 , 而 本 研 究 正 是 依 此 原 則 架 構 出 的 歷 史 科 教 學 實 驗 。 既 然 , 學 生 的 重 要 性 一 再 被 強 調 被 提 起 , 那 麼 討 論 並 釐 清 學 生 在 整 個 教 學 歷 程 中 的 角 色 與 任 務 , 應 是 適 切 且 必 要的。同時,由於老師在應用本研究所採行的教學方法時,

有 些 學 習 技 巧 與 觀 念 , 是 學 生 們 必 須 配 合 的 , 故 本 論 文 特 將學生的學習責任,單獨提出並加以說明。

5 2北 京 師 大 歷 史 教 學 法 研 究 室 等 編 , 《 中 學 歷 史 教 學 法 概 論 》 ,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 1988, 頁 10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 Examples of items NOT recognised for fee calculation*: staff gathering/ welfare/ meal allowances, expenses related to event celebrations without student participation,

APSM is the basic rank of the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PSM) grade that has been created in aided primary schools with effect from the 1994/95 school year.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