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庫倫 1 學歷 他幼年在巴黎讀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庫倫 1 學歷 他幼年在巴黎讀書"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庫倫

1 學歷

他幼年在巴黎讀書。長大後,他仍留在巴黎研究數學和自然科學。及後 他更投筆從戎,擔任技術軍官。庫侖在馬提尼克監督建造防禦工程達九 年之久。在這段日子裡,他已開始研究工程力學和靜力學的問題。

1776 年,對磁力進行了深入仔細的研究。設計了新的指南針,在研究機 械理論方面作出貢獻,並於 1782 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2 重大發現

1777 年,庫侖發明了一種扭秤,後人稱之為庫侖秤。這個秤可以用來測 量微弱的力。

1781 年,他以在摩擦力上的研究,嬴得一個科學大獎。

1785 ~ 1791 之間,發表了七篇有關電與磁重要的論文,包括電的吸引及 排斥定律,磁極,電的分佈及庫侖定律等等。 他指出電力的大小,與距 離的二次成反比,他亦提出,並不存在完全的電介質,每一種物質都有導 電能力的上限。

庫倫設計了一個精密的儀器,創始物理學定量的分析,他用嚴密的實驗所得 到的數據,強有力地向世人介紹他所發現的新物理規律。

(2)

人們集中注意地球的磁性,此外科學家大都忙於力學或光學,較少顧及電學。

十八世紀隨著蓄電裝置的發現與閃電的認識,電學變成熱門的研究主題,著名的 科學家牛頓(Issac Newton 1642 .. 1727)就曾經探討過玻璃的摩擦發電,也曾對磁石 的作用力大膽的提出平方反比律。

庫倫扭秤: 通常我們在實驗室所能得到的靜電荷非常小,如果要精確地測量電 荷之間的作用力,必須使用十分靈敏的儀器,庫倫發明的扭秤就是靈敏的測力計。

庫倫在一個直徑長 12 英寸、高為 12 英寸的玻璃圓柱體頂端,蓋上一塊直徑為 13 板上的中心及中心旁邊分別鑽了一個洞。然後在中央孔裝上一個高 24 英寸的玻 璃管,玻璃管的頂端裝置放上一個分度頭,分度頭夾持一根銀製的懸絲,銀絲一 直垂到玻璃圓柱容器裡,它的下端懸掛著一根橫桿,橫桿的一端鑲著小木髓球,

另一端則貼上圓紙片,控制圓紙片的重量能使橫桿保分度頭持平衡。玻璃圓柱容 器的內壁刻上 0--360 度的刻度,當銀絲沒有扭轉的情況時,使圓柱壁上刻度與 分度頭的零度互相對準。實驗時,由側孔垂下另外一個帶電的木髓球,先使兩球 輕輕接觸,讓橫桿的木髓球也帶同類電荷,由於同類電荷間的斥力,兩球會自動 分開,銀絲上的扭力會和靜電力平衡,最後木髓球就靜止在平衡位置。銀絲上的 扭轉角與扭力是成正比關係,所以由分度頭上的角度可以讀出作用力的大小強 度,而圓柱壁上的刻度則以弧長顯示平衡時兩個球之間的距離。庫倫的實驗數據 如下;

實驗次數 小球間鉅離 銀絲扭轉角度 1 360 360

2 180 1260+180=1440 3 8.50 5670+8.50=575.50

記載上英國有一位神父麥凱爾(Rev.John MicHell)可能比庫倫早些時候發明扭秤,

不過庫倫發明扭秤的發明是自己獨立完成的,與麥凱爾的發明無關。 後來卡文 迪許用麥凱爾的扭秤精確地驗證了萬有引力定律,測出地球密度。

庫倫定律:雖然定性上的發現同樣令人興奮,然而由實驗得出定量規律,卻是科 學發展中不能缺少的過程。庫倫定律是電學中第一個精確的定量規律,它是電學 從定性的觀察和實驗階段進入定量研究的標竿,對後來電磁感應上的豐收影響極

(3)

大。 庫倫並未想到從庫倫定律來定義電荷的單位,他僅由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類比,大膽假設電荷作用存在平方反比關係,並以自己發明的精密扭秤驗證這個 假設。"靜庫倫"是描述電荷電量的一種單位,德國的數學家兼物理學家高斯(C.

F. Gauss 1777..1855)首先由庫倫定律定義出電荷的"靜庫倫"單位。當相同電量的兩 個電荷相距 1 厘米,而作用力為 1 達因時,定義每個電荷的電量為 1 靜庫倫。

高斯後來繼續創造了磁矩、磁場強度等的單位,建立了電磁學裡的"高斯制"單位 系統。高斯制系統中使用的單位在實用上有的量顯得太大(如電阻),有的量則 又太小(如電流),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於是科學家後來又發展成另一種叫做 國際單位制(SI-unit),在國際單位制中電荷電量的單位是"庫倫"。如果我們 用數學式子表示庫倫定律,則在高斯制裡 K=1 ,對物理系學生作電磁學理論 推導時,在這種情況下運用起來相當方便。而在 SI制 系統裡 ,其中 為真空 容電率(permittivity), 法拉/米。

本文討論的主題是分子和分子間的作用力。分子和分子有靠在一起的趨勢,這 種作用力也是出自庫倫作用力。我們以下會解釋一些中性分子之間,怎麼會出現 庫倫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比起一般化學鍵要弱得多,這種作用所造成的物質變化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更常見到,不必借助劇烈的加熱及照光反應條件。這些物質變 化包括相變化、溶解等現象。這類現象所牽涉到的分子間作用力就是我們常聽說 的氫鍵和凡得瓦力。為了區分二類等級的庫倫作用力,我們姑且把一般化學鍵稱 為一級力,來自於正負電荷相吸,它決定分子自身的構造和性質;而分子間的作 用力稱為二級力,牽涉到電荷偶矩間的作用,它可使分子群凝聚在一起。

具體來說,一級作用力使原子結合為分子,也使離子化合物中的陰陽離子以晶格 方式排列。事實上,這二種類型的一級作用分別稱共價鍵及離子鍵作用。就後者 而言,例如一般食鹽中 Na+及 Cl-的相互吸引力,前者鍵結情況是兩原子共用一對 電子,例如氫分子中兩個氫原子。「鍵」即表示這對共用電子。根據量子力學計 算,在這環境下電子密度在兩個氫原子中間區域會特別增強,以便同時接受兩核 的吸引力,所以說共價鍵也是靜電效應的結果。

想測量這些鍵的強度,一個方法就是測量分子解離為原子時所需能量,氫分子的 解離反應是

(4)

H2(g)→2H(g)

△H=457.9 千焦/莫耳(109.5 千卡/莫耳)……(1)

通常打斷共價鍵或離子晶體化合物之間鍵結的能量約在 200~600 千焦/莫耳的 範圍,即 50~150 千卡/莫耳。

分子中每個原子已和其他原子鍵結,已參與一級作用力,而二級作用力是指分子 之間的弱作用力,通常強度在 10~50 千焦/莫耳。就因為這能量相當弱,分子 容易結合,也容易分離,因此二級作用力是相當普遍而重要。例如氣體的相變化,

從多原子分子的甲烷,到雙原子分子的氮氣,以及單原子的氦氣,它們在低溫都 會凝結為液體,只要冷卻,再施以壓力,也會變為固體。氣體液化原理是在低溫 時,分子的動能被移走,再施壓時,分子彼此被迫靠近,微弱的分子間的作用力 就能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這種作用力的大小可以用液體的汽化熱或固體的昇華 熱來估計。像水的氣化熱,

H2O(ι)→H2O(g) △H=40 千焦/莫耳

告訴我們拉開 18 克液態水分子,也就是切斷液體分子間所有作用力,需要 40 千 焦的能量。

即使在氣相時,這種分子間作用力也造成真實氣體和理想氣體之間的差異。所謂 理想氣體是說分子不占積體,分子間無作用力。實際上任何兩分子間皆有吸引 力,當分子距離愈近時愈明顯,這也就是氣體在低溫及高壓的情況。凡得瓦納入 分子作用力及體積這兩個修正因素到理想氣體方程式,而得凡得瓦修正式:(P+

a/V2)(V-b)=RT。式中 a/V2代表分子間吸引力之修正項,當它加上觀測壓力 P,才等於理想氣體的壓力值;b 代表氣體分子所占空間,V-b 也就代表實際的 自由活動空間。

(5)

電通一 A9630013 曾志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統整單元:第二章 電流與磁現象 第五章

*統整單元:第二章 電流與磁現象 第五章

於是 1891 年瑪麗前往巴黎大學,亦稱蘇朋(Sorbonne)大學理學部留學,她 的物理和數學的成績極為優秀。在學校認識了一位 1859 年 5 月 15 日出生於巴黎 的醫生之子皮耶,皮耶正是巴黎大學

1777 年,庫侖發明了一種扭秤,後人稱之為庫侖秤。這個秤可以用 來測量微弱的力。1785 至 1789 年間,他發表了七部電學與磁學的

於是在黑暗的教室中便能看見探測器氣隙中的微弱電火花,從而證實了電磁波的 存在。後來把探測器移放到教室中的不同位置,測得了電磁波的波長;還根據這一

magnetic field lines that pass through the loop is

利用電表讀得流經線圈之電流,調整輸出電流 0~1A,利用磁力計量測並記錄 每間隔 0.1A 電磁鐵線圈產生的磁場大小。1.

吉布斯讀《電與磁之論》的時候已經是教授而且已經 發表了重要的物理論文,但是他讀了這本書之後才開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