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DOC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DOC 163.20.146.11"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南一古文題組 B5

一、閱讀測驗:

1. 答案:

(1)(C);(2)(D);(3)(B)

解析:

語譯:晉平公問師曠說:「我現在七十歲了,還想學習,但恐怕早已太遲了吧!」師曠說:「您為 什麼不點燃蠟燭來照明呢?」晉平公說:「哪裡有做人臣的還敢開國君的玩笑呢?」師曠說:「我這個瞎 眼的臣子哪敢和國君開玩笑呢?我聽說,少年而喜好學習,好像早晨的朝陽;壯年而喜好學習,有如中午 的太陽;老年而喜好學習,好似點燃蠟燭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在昏暗中行進不是要好得多嗎?」晉 平公說:「說得好極了!」

2.答案:

(1)(C);(2)(D)

解析:

語譯:求學的人往往會產生四種缺點,教學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們的學習,有的在於盲目貪多,有 的在於偷懶少學,有的把學習看得過於容易,有的遇到困難就止步不前。上述四種缺點,是由於求學的人 不同想法造成的。因此,只有知道他們的不同想法,然後才能教育他們克服自己的缺點。教學的人,就是 發揚學生的優點、長處,糾正學生的缺點、錯誤的人啊!

(2)(D)孔子回答冉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指他畫地自限,遇困不前。

3.答案:

(1)(A);(2)(B);(3)(B)

解析:

語譯:天體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不會因為世界上有賢能的堯才存在,也不會因為世界上有昏亂的 桀就消滅。以合理的行動去對待規律,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以錯亂的行動去對待規律,那就要遭受到災禍。

加強農業生產,並且節約用度,老天就無法讓人貧窮;養生有術、衣食無缺,動作適合時宜,那麼天也不 能使之患病;行動遵循著正道並且堅定不移,那麼天也不能使人遭到禍害。因此水災、旱災不能使人遭到 飢荒,寒冷、暑熱不能使人患上疾病,祅怪也不能使人遭到災難。農業生產荒怠,生活奢侈,那麼天也不 能使人富裕;不注意保養身體,活動又少,那麼天也不能使人健康;行動違背正道,妄作妄行,那麼天也 不能使人獲得好的結果。所以即使水災、旱災不來也要挨餓,不受冷熱侵襲也要生病,祅怪不來也要遭到 禍害。人們在混亂時期所遇到的天時,和在太平時期所遇到的是一樣的,然而遭到的災禍卻和太平時期不 一樣,這不要埋怨天,是人們行動犯了錯誤所自招的。

(2)(A)天體運行有一定的規律(C)依循正道且專致不分心(D)寒熱之氣未接近便得病了。

(3)(A)重點在告訴人們應以合理的行動去對待規律(C)旨在強調天災與人禍無必然相關性(D)非道家思想 概念。

4.答案:

(1)(B);(2)(C);(3)(B);(4)(A);(5)(B)

解析:

語譯: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的。」其實不然。放眼古今天下,所謂的善,是正理平治;所謂的 惡,是偏邪悖亂;這就是善惡的分別。現在如真的以為人性本來就是正理平治的,那又哪裡需要聖王呢?

哪裡用得到禮義呢?雖然有了聖王和禮義,對本來的正理平治又有什麼可以增加的呢?其實是不然的:人 的本性是惡的,所以古代聖人以為人性是惡的,以為是偏邪而不正的,悖亂而不治的,於是才為人立君上 的勢位來馭臨,彰明禮義來教化,興起法治來治理,加重刑罰來嚴禁,使天下都出於治,合於善;這是聖 王的平治和禮義的化育。現在試著去掉君上的勢位,沒有禮義的教化,去掉法正的治理,沒有刑罰的嚴禁,

立而旁觀天下人的相互對待。若是這樣,一定是強的殘害弱的而奪取,眾多凌霸寡少而喧嘩,天下的悖亂 不必等待很快就互相滅亡了。由此看來,那麼人的本性是惡的就很明顯了,那些善良的人是靠後天的作為。

(1)(B)「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為反詰句,反駁了性善說。

(2)由「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譁之」可知為(C)。 (3)(B)荀子亦為儒家代表。

(4)(A)雅宣是因為失去學習,受環境影響而誤入歧途,未直接證明荀子所謂「人性本惡」。

(5)(A)一開始便論辯反對孟子思想(C)「倚」是斜靠之意,表示旁觀天下人相處(D)「偽」是人為之意,

表示天下善者是靠後天教育。

5. 答案:

(1)(D);(2)(C);(3)(B);(4)(A);(5)(D)

6.答案:

(1)(D);(2)(B);(3)(B);(4)(A);(5)(C)

解析:

語譯:孔子對子路說:「你愛好什麼?」子路說:「我愛好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你這件事。

若憑你先天所長,再加上後天的學習,那麼你的成就別人哪裡比得上!」子路說:「學習對人也有好處 嗎?」孔子說:「做一個君主沒有直諫的忠臣,在施政上就有過失;做一個讀書人,沒有教誡規勸自己的 朋友,在品德上就會有過失。狂奔的馬需要控制,不可放下馬鞭;所持的弓需要檠來輔正,才不會翻轉失 形。木材需要靠繩墨才能鋸得直;同樣的道理,做人也需要有人直諫,才能成為聖人。凡接受教導、注重

(2)

發問的,誰不能順利有成就?毀棄仁義,厭惡賢士,就將近於罪刑了。所以君子不可不求學!」子路說:

「南山上出產劍竹,不要用人工去揉直它,自然長得很直,用刀把它砍下來做箭射人,可以射穿犀牛皮做 的堅甲。由此可知,人又何必求學問呢?」孔子說:「在箭尾再加上羽毛,把箭頭磨得銳利,它不是可以 射得更深入嗎?」子路拜謝說:「我恭敬地領受夫子的教誨。」

(1)(A)「好長劍」可知其好勇(B)(C)對孔子不認同便馬上反駁,可見其「直接率真」。

(2)(B)省略了喻詞「好像」,故為「略喻」。

(5)(A)形容技藝精湛(B)比喻多此一舉(D)形容人太貪心。

7. 答案:

(1)(B);(2)(C)

解析:

(1)(A)並非過年掃除而丟失,而是因為搬遷之故。(C)中年的作者有不同的領悟。(D)乃因作者不 忘師恩浩蕩及護育之心,非老師的耳提面命。

(2)(A)思念亡母。出自與恭思母。語譯:寒霜把蘆花摧殘,想到過去母親倚門望兒的情景不復存在,令人 不禁流淚。去年五月黃梅時節之際,我典當袈裟來買糧食穀物。(B)對一個老師桃李滿天下的讚美。出自 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語譯:綠野堂開著占盡萬物的精華,路人說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學生遍 布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C)表現詩人迫於情勢而辭官,但報效國家的信念,以及獻身改革理想的 崇高精神仍不滅。出自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語譯:太陽下山了,我這徬徨不定的辭官人,舉起馬鞭,

一邊行走一邊吟唱,落寞地離開了,這一走,從此就是天涯海角。現在的我就像凋零的落花,並不是選擇 無情的離開,而是將落花變成肥沃的泥土,用來滋養綻放的花兒。(D)借懷念古人,抒發自己的身世家國 之感傷。出自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語譯:草木搖落,令我深深地體會到宋玉悲秋的原因,他的詩才 橫溢、文學涵養很高,讓我由衷的嚮往。面對千秋往事惆悵不已,灑下淚水,雖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蕭 條不遇是相同的。

8.答案:

(1)(B);(2)(A);(3)(C);(4)(B);(5)(B)

解析:

語譯:乙、現今之教人者,口中雖念著書本,心理並不通達,故意找些難題來問學生,講一些枯燥 無味的名物制度,讓人聽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學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時沒有一點誠意,又不衡量學生 的程度與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教導違反情理,學生求學也違逆不順。如此一來,使得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 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雖然課業勉強讀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乾 二凈。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學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生之前,就用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這就是預備、防備的 意思。當學生可以教誨的時候才加以教導,就叫做合乎時宜。依據學生的程度,不跨越進度,不超出其能 力來教導,就叫循序漸進。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長處,就叫做切磋琢磨。這四種教學方法,是教 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邪惡的念頭已經發生,然後再來禁止,因為錯誤的觀念已經堅不可拔,教育亦難以 勝任。適當的學習時期過了才去學,雖然努力苦學,也難有成就。東學一點西學一些,卻不按照進度學習,

只是使頭腦混亂毫無條理而已。沒有朋友一起研討切磋,便落得孤單落寞而少見聞。結交不正當的朋友,

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不良的習慣,而荒廢學業。這六項,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君子已經知道教育 興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衰落的道理,然後就可以為人師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於曉喻,讓人明白道 理,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並不抑制其個性的發展;加以啟發,而不將結論 和盤托出。只引導而不強迫,使學習的人容易親近。教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揮,得以充分 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說出,使學生能夠自己思考(以免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人親近 又能自動思考,這才是善於曉喻。

  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容易犯,老師一定要知道。人在學習的時候,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 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生起輕忽,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或有自我設限,

不求進步的毛病。這四種心理都不相同,必須先明白這些心理,然後才能挽救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 培養、增長優點挽救過失。

  君子知道求學深淺難易的順序,對於個人的特性差異都了解,然後能因材施教。能廣泛地曉喻,然後 才有能力當老師;能夠當老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做領袖。所以能做一個好老師,就是學習做 領袖的開始。因此選擇老師不可以不謹慎。古書說:三王(伏羲 神農 黃帝稱三皇)四代(虞 夏殷 周)對 老師的選擇都很慎重。就是這個意思。

求學之道,尊敬老師最難做到。老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學問才會受到敬重。真理學問受到尊敬,然後 人民才會敬重學問,認真學習。所以君主不以對待部屬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情形有兩種:一種就是在祭祀 時,臣子擔任「尸」的時候,另一種就是擔任君主老師的時候。大學的禮法,對天子授課時,老師不處於 面朝北的臣位,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

(1)(A)(D)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C)喻盡力挽回危險的局勢。

(2)(B)兩者不能等同。(C)可以提昇老師的知能價值。(D)認知失調的原因,在於老師的表現無法滿足社 會大眾的期望。

(3)(A)貪多,易造成不求甚解的毛病。(B)學少,會有知道一些學識就滿足的缺點。(D)學習要避免自我 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

(4)通常北邊為君位,故言南面而尊。南邊為臣位,故言北面稱臣。東邊多數為主人之席位,而西席方為 老師之座位。又禮記 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古人席地而坐,西 方的座位最尊貴。賓主相見,讓客人坐西方,以示敬重。這個座位稱為「賓席」,坐在這個座位上的客人

(3)

就被稱為「西席」。古人對老師最為尊重,所以把老師稱為「西席」。而主人則在坐東面西的席位陪客,

這也許就是稱主人為「東家」的來歷。

(5)(A)(C)僅乙文提及。(D)僅甲文提及。

9. 答案:

(1)(A);(2)(D)

解析:

語譯:以前常常覺得奇怪,李斯侍奉荀子,不久卻又焚燒、銷毀荀子的書,把古代聖明君主的法度 大加變更,對待老師荀子的學說就像對待仇敵那樣。直到現在觀看了荀子的書,這才了解李斯用來侍奉秦 國的方法,都是出於荀子,是不值得奇怪的事。

  荀子是一個喜愛提出與眾不同的言論且毫不謙讓,敢於發表高論並無所顧忌的人。他的言論,愚昧的 人感到震驚,卑劣的人非常喜歡。子思、孟軻,是世人所說的賢能的人、有道德的人,但荀子卻說:「擾 亂天下的人,是子思、孟軻。」天下的人這麼多;仁德的人、忠義的士這麼多;只有荀子偏偏說:「人性 皆惡,夏桀、商紂,是先天自然的性;唐堯、虞舜,是後天人為的性。」以此看來,猜想荀子的為人,一 定是剛愎自用,毫不謙遜,並且過分稱許自己。而李斯又更甚。

(1)(A)韓非。出自黃玉順詠史詩。語譯:集黃帝 老子的刑名學說為一體,他的學說也兼容綜合法術勢。

彰顯名利使士人願意為此而死,凸顯利益所在使人民歸向它。(B)荀子。出自黃玉順詠史詩。語譯:荀子 擔任齊國祭酒主持稷下學派,最後則在楚國 蘭陵著書終老一生。崇尚禮且尊重賢者建立王道思想,重視法 而愛民,致使霸道施行天下。(C)孟子。出自王安石詠孟子。語譯:雖然孟子的魄魂早已逝去,難以招得,

但從他的遺編我們仍能想見他的理想以及風範。即使全世界的人嫌我思想迂闊又有何關係?必定有如孟子 這般的理想主義者可以安慰我寂寥不受他人認同的靈魂。(D)李斯。出自胡曾詠史詩 殺子谷。語譯:全 國的賢良都流下眼淚,因為扶蘇冤枉的在樹邊死去。到了今天谷口的泉水依舊嗚咽,就好像秦國的人憎恨 李斯。

(2)(A)從文中「皆出於荀卿」可知李斯的學說承繼荀子。(B)荀子為人毫不謙遜,而且是個「敢為高論而 不顧者」。(C)從文中「愚人之所驚,小人之所喜」,可知范仲淹一定不喜歡荀子學說。

10.答案:

(1)(C);(2)(A);(3)(D)

解析:

語譯:引發思慮,廣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聲,不足以感動群眾。親自就教於賢者,體念遠大的 利弊,雖能夠感動群眾,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 育入手。

  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肯學習,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君主建設國家,

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先的工作。尚書兌命篇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 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後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後才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

然後才能反省;知道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憤圖強。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尚書兌 命篇說:「教別人,自己也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就是這個意思。

  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中設有「庠」(五百家為黨),一個術中設有「序」

(一萬兩千五百家為術),一國之中設有「太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一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之後,

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專注於學業,樂於與人群相處;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 篤行,親敬師長;七年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及對朋友的選擇,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

九年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之為大成。這時候才能夠教化人民,

移風易俗,使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都來歸附。這是大學教育的步驟。古書說:「螞蟻時時學 習銜泥,然後才能堆成大土堆。」就是這個意思。

(1)題幹「小學」指句讀之學。(C)「離經」指離析經文,點讀章句。與題幹相同。

(3)(D)「大成」階段。

11.答案:

(1)(B);(2)(C);(3)(D);(4)(B);(5)(B)

解析:

語譯:流星墜落,樹木爆裂作響,國家裡的人民都感到驚恐。問道:這是怎麼回事?答道:沒什麼!

這是天地陰陽自然發生的變化,事物較少出現的現象。對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對了。日蝕月 蝕發生,颳風下雨不合時節,奇怪的星象偶然出現,這是沒有哪個時代不曾有過的。君主英明而且政局安 定,就算這些現象同時發生,也沒有危害;君主昏庸而且政治暴虐,即使這些現象一樣也不出現,也沒有 好處。所以說流星墜落,樹木作響,這是天地陰陽自然發生的變化,事物較少出現的現象。認為它奇怪是 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對了。

  事物已經發生的現象中,以人為的災禍才可怕:耕種粗惡而傷害莊稼,除草草率而損失收成,政令酷 虐而失掉民心,田地荒蕪而莊稼粗劣,糧價昂貴而人民挨餓,道路旁有餓死的人;這就是所謂的人禍。政 令不夠清明,國家的措施不合時宜,農桑之事不加以治理,力役違背時節,以致於牛馬雜交,六畜反常,

這就是所謂的人禍。人民不涵養禮義觀念,內外的親疏之分沒有差別,男女之間的分際淫亂不分,父子之 間就會互相猜疑,位居在上的也會與位居在下的相互疏遠,外患內亂也會同時並起,這就是所謂的人禍。

祆異是起於人事的混亂。以上三者亂事如果同時發生,國家就無法安定。人禍的說法較貼近自然的祆異,

但人禍所造成的災害卻十分慘重。可以說十分怪異,但也令人相當恐懼。古書說:「六經不談萬物的怪異 現象。」不切實際的論辯,對生活並無急需的考察,應該棄而不加研究。如果是君臣之間的義理,父子之

(4)

間的親疏,夫婦之間的差別,則應該每天切磋不懈怠。

  舉行求雨的祭祀便下了雨,這是為什麼?答道:沒有什麼,就如同不舉行求雨的祭祀也下雨一樣。出 現日蝕月蝕就敲擊鑼鼓去搶救,天旱就舉行求雨的祭祀,先占卜然後才決定大事,不是用它來作為得到所 祈求的東西的手段,只不過用它為政事作裝飾。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種文飾,可是普通百姓卻把它看作 神靈存在的具體表現了。認為是一種裝飾手段就會有好處,認為有神靈就有害處了。

  在天上的東西,沒有什麼比太陽月亮更顯明的;在地上的東西,沒有什麼比水火更顯明的;在萬物中,

沒有什麼比珠玉更顯明的;在人類所具有的東西中,沒有什麼比禮義更顯明的。所以說,太陽月亮如果不 高懸空中,它的光輝就不會顯著;水火如果不積聚起來,它們的光輝和潤澤就不會廣大;珠玉的光采如果 不顯現在外面,王公貴族就不會把它們當成寶貝;禮義如果不用在國家的治理上,執政者的功績和名聲就 不會顯赫。所以人的生命受之於自然,國家的命脈決定於禮制。作為國君的人,推崇禮制而又尊重賢人,

就可以在天下稱王;重視法治而又愛護人民,就可以在諸侯中稱霸。如果貪圖私利、多用欺詐,就很危險;

如果使用權術、顛覆、陰險等手段,那就徹底滅亡了。

(3)(D)認為君王應該推崇禮義、尊重賢人,以法治愛民為重。

(5)(B)古代一種求雨的祭典。

12.答案:

(1)(A);(2)(B);(3)(C);(4)(D);(5)(A)

解析:

語譯:看到善良的行 ,一定一絲不苟地拿它來對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 ,一定心懷恐懼地拿它爲 爲 來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堅定不移地愛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 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所以指責我而指責得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贊同我而贊同得恰當的人,就是 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賊人。所以君子尊崇老師、親近朋友,而極端憎恨那些賊人;愛 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滿足,受到勸告就能警惕,那麽即使不想進步,可能嗎?小人則與此相反,自己極其昏 亂,卻還憎恨別人對自己的責備;自己極其無能,卻要別人說自己賢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 像禽爲 獸,卻又恨別人指出其罪惡;對阿諛奉承自己的就親近,對規勸自己改正錯誤的就疏遠,把善良正直的話 當作對自己的譏笑,把極端忠誠的行 看成是對自己的戕害,這樣的人即使想不滅亡,可能嗎?爲 詩云:

「亂加吸取亂詆毀,實在令人很可悲。謀畫本來很完美,偏偏把它都違背;謀畫本來並不好,反而拿來都 依照。」說的就是這種小人。

  ……

  志向美好就能傲視富貴,把道義看得重就能藐視天子、諸侯;內心反省注重了,那麽身外之物就微不 足道了。古書上說:「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就是說這個道理啊。身體勞累而心安理得的 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義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亂的君主而顯貴,不如侍奉陷於困境的君主而順行道 義。所以優秀的農夫不因 遭到水災旱災就不耕種,優秀的商人不因爲 爲虧損而不做買賣,有志操和學問的 人不因 貧窮困厄而怠慢道義。爲

  ……

  君子對於求取利益是漫不經心的,他對於避開禍害是早作準備的,他對於避免恥辱是誠惶誠恐的,他 對於奉行道義是勇往直前的。

  君子即使貧窮困窘,但志向還是遠大的;即使富裕高貴,但體貌還是恭敬的;即使安逸,但精神並不 懈怠懶散;即使疲倦,但容貌並不無精打采;即使發怒,也不過分地處罰別人;即使高興,也不過分地獎 賞別人。君子貧窮困窘而志向遠大,是因 他要弘揚仁德:富裕高貴而體貌恭敬,是因 他要減弱威勢;爲 爲 安逸而精神不懈怠懶散,是因 他選擇了合理的生活準則;疲勞而容貌不無精打采,是因 他愛好禮儀;爲 爲 發怒了不過分地處罰別人,高興了不過分地獎賞別人,這是因 他奉行禮法的觀念勝過了他的私情。爲 尚書 說:「不任憑個人的愛好,遵循先王確定的正道;不任憑個人的厭惡,遵循先王確定的正路。」這是說君 子能用符合公眾利益的道義來戰勝個人的欲望。

13.答案:

(1)(C);(2)(B);(3)(C);(4)(A);(5)(B)

解析:

語譯:引發思慮,廣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聲,不足以感動群眾;親自就教於賢者,親近和自己 疏遠的人,雖能夠感動群眾,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 從教育入手。

  雖然是質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處 世的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尚書 兌命篇 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 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學習過後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學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 夠,然後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憤圖強。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 相成的。尚書 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就是這個意思。

  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之中設有「塾」,一黨(五百家為黨)之中設有「庠」,一術(一萬兩千五 百家為術)之中設有「序」,一國之中設有「太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之後,

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專注於學業,樂於與人群相處;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 篤行,親近師長;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及對朋友的選擇,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

九年時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之為大成。這時候才能夠教化人民,

移風易俗,然後附近的人才會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才會來歸附,這是大學教育的方法與次第。古書說:

「螞蟻時時學習銜泥,然後才能堆成大土丘。」就是這個意思。

(5)

(2)題幹與(B)皆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A)環境的重要(C)慎選所學之事(D)有恆能積。

(3)(A)感動/擾亂(B)在位者/有德者(C)器皿(D)互相/宰相。

14.答案:

(1)(B);(2)(C);(3)(D);(4)(D);(5)(C)

解析:

語譯: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閒,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學生更把功勞歸諸老師教導有方;對於 不善學的人,老師教得很辛苦,效果卻僅得一半,學生反而歸罪於老師。善於發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 木頭,先從容易下手的軟處開始,慢慢地擴及較硬的節目,時間久了,木頭自然分解脫落;不善發問的人,

使用的方法剛好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則響應的聲音就較小,重力敲打,則響應 的聲音就很響亮,一定要打鐘的人從容不迫,然後鐘聲才會餘音悠揚,傳之久遠;不善答問的人剛好相反。

這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自己沒有獨到見解的人,不夠資格作老師。一定要學生提出問題,才加以解答;學生心裡有疑難,沒 有能力表達時,老師才加以開導;老師開導了,學生仍然不明白,雖然暫時放棄指導,等待將來也是可以 的。

  良匠的兒子,必先學習補綴皮衣;良弓的兒子,必先學習製作畚箕;剛學駕車的小馬,都事先把小馬 繫在車後,而車子就在馬的前面,讓馬跟著學習。君子觀察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學的志向了。

  古時候的學者,能夠分析比較事物的異同之處,匯整成一類。譬如鼓的聲音並不相當於五音之中的任 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沒有鼓的調和就顯得不和諧。水的顏色並不相當於五色當中的任何一種,然而五 色的配合,沒有水為之調和就無法鮮明。至於學者並不等於政府的任何一種官職,然而任何一種官職,不 經過學習就沒有辦事的能力。又如老師,他不是人倫中的任何一種親屬關係,但是任何一種親屬,如果沒 有老師的教誨,就不懂得人倫之間的關係了。

(1)(B)不善問者「反」此:「反」是相反的意思,並非「返回」的「返」。

(2)(A)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學生)又從而庸之(B)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學生)又從而怨之(D)

(老師)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3)(D)是頂真法,而非回文。

(4)(A)樹木中枝幹交接處為節,紋理糾結不順處為目/泛指供人觀賞的活動(B)敲/問(C)五官指司徒、

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類官職的合稱/臉的五種器官。

(5)(C)剛學駕車的小馬,都事先把小馬繫在車後,而車子就在馬的前面,讓馬跟著學習。

15. 答案:

(1)(C);(2)(D);(3)(B);(4)(D)

解析:

語譯:趙高起先當郎中令的時候,所殺害的人和他為了報私怨而陷害的人,實在太多了,他恐怕大 臣們在入朝奏事時,向二世皇帝揭露他的罪行,就勸諫二世皇帝說:「天子所以尊貴的原因,只是由於群 臣見不到天子的容顏,而僅能聽到他的聲音,這就是天子自稱為『朕』的緣故。而且陛下年紀還輕,未必 什麼事情都懂,現在坐在朝廷上,如果對賞罰有處理不恰當的地方,就會被大臣瞧不起,那就不能讓天下 人都認為你是最神聖、最明智的人了。況且陛下悠閒地深居在內宮之中,不必過問外事,陛下和我,以及 在宮中侍奉陛下的幾個嫻熟法令的人,等待著大臣們將公事呈奏上來,公事來了,我們可以加以權衡考慮,

然後再指示辦理。如此一來,大臣們就不敢再上奏那些惑亂視聽、混淆是非的事情,天下的人都會頌讚陛 下是聖明的君主了。」二世皇帝採用了這個計策,從此不坐在朝廷上接見大臣,只深居在內宮之中,趙高 常常在宮中侍候辦事,一切公事都由趙高決定。

(3)題幹與(B)指年齡。(A)史書(C)比喻不著實際的想法(D)嘴裡不說好壞,而心中有所褒貶。

16.答案:

(1)(A);(2)(D);(3)(C);(4)(D)

解析:

語譯:韓國聽說秦國喜歡興辦工役等事,想藉此消耗秦國的國力,讓它不能向山東諸國征戰。於是 派遣了水工鄭國為間諜去說服秦國,讓秦國鑿開涇水,從中山以西到達瓠口,修建水渠,並穿過北山向東 注入洛水,共三百餘里,要用來灌溉田地。工程進行到一半,秦國發現韓國的詭計,想要殺掉鄭國。鄭國 說:「剛開始我是來作間諜,但是水渠建成後,對秦也是有益的。我為韓國延長了數年的國祚,卻為秦國 建立了萬世的基業啊!」秦國認為他說的對,終究命令他修成水渠。水渠建成後,引入壅塞淤積的涇水,

灌溉了含鹽分的土地四萬多頃,每一畝的收穫量可以達到六石四斗。於是,關中成為沃腴的田野,沒有饑 荒的年歲,秦國因而富強,最後吞併了諸侯國。因此,後人就把這條水渠命名為鄭國渠。

(1)(A)比喻有意圖、有計畫去做的事常無法成功,而無意中的行動卻獲得意外的成效(B)(C)皆言只要下 定決心,任何事情皆可成功(D)說的人沒有那個意思,聽的人卻誤以為有。

(2)題幹與(D)皆解為「勞乏」。(D)賈誼過秦論(A)(C)皆解為「完畢」。(A)林沖夜奔(C)王維送別(B)停 止。韓非子攻原得衛。

(4)(D)歇後語,意指「還早哩」。

17.答案:

(1)(C);(2)(B);(3)(D);(4)(B);(5)(D)

解析:

語譯:微之啊!微之!寫這封信的晚上,正在草堂裡,山窗邊,隨手拿著筆,寫下來,寫好加封題 字時,不覺天快亮了。抬頭只見山僧一、兩人,有坐的,有躺的;又聽見山裡的猿猴哀鳴,谷裡的鳥兒啾 啾地叫著。想到生平老友,與我相隔萬里之遠,忽然思友等世俗念頭,此刻湧上心頭。作詩的舊習再起,

(6)

於是寫成三韻:

  「回憶從前寫信給您的夜晚,是在京城金鑾殿後破曉之前。而今夜在何處呢?是在廬山庵裡天快亮的 燈前。我們像籠中鳥、檻中猿,雖都尚未死去,卻不能返回朝廷,不知哪一年才能再相見?」

  微之!微之!今天晚上我的心情,您知道嗎?  樂天敬上

(1)(A)白居易給元稹(B)本文是「書信」,諫逐客書是「奏疏」(D)未念國君。

(2)(B)錯綜「山猿哀鳴,谷鳥啾啾」。

(5)題幹與(D)隨意。(A)(B)信任(C)真的。

18. 答案:

(1)(B);(2)(C)

解析:

(1)(A)錯誤百出的人,不能順利開展工作。(C)並非遠道而來者比較好,而是指求賢總是需要迢迢 遠路方能敦聘到。(D)收買人心是在於要讓人才與自己可以同心一志,而非要人才聽命於己。

(2)(A)強調應該廣納人才,而不是推辭人才。出自李斯諫逐客書。語譯:辭退賓客讓他們協助其他諸侯建 立功業,使天下的賢才,不敢向西侍奉秦國,停住腳步,從此不踏入秦國。(B)誘之以利,說明梁朝寬宏 大量,可以赦免陳伯之之罪,並給予高位。出自丘遲與陳伯之書。語譯:當今梁朝的功臣名將,各 有 封賞

任命,位置 高下 很 有 秩序。腰系紫綬絲帶,掌管金印,參預籌畫軍國大計,坐輕車而豎旄節。(C)出自孟

子公孫丑。語譯:尊重有道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使才能出眾的人高居重要的職位,那麼天下的士人,

人人心裡都高興,願意立身在朝廷上做官了。(D)強調要廣開言路察納雅言。出自諸葛亮出師表。語譯:

陛下應該擴大自己的見聞,廣泛聽取意見,發揚光大先帝的遺德,擴大仁人志士的勇氣;不應該隨便看輕 自己。

19.答案:

(1)(A);(2)(C);(3)(D);(4)(A);(5)(B)

解析:

(1)(A)指假造聲勢,藉以嚇人。從「故作姿勢的浪漫」,可以得知此選項較適合。(B)用以稱讚人 文思巧妙,文辭優美。(C)比喻文詞圓熟或歌聲圓潤。(D)形容乾淨徹底地殲滅大量敵軍,也形容詩文、書 法等氣勢宏偉、氣魄很大。

(2)(A)屬第一種,指出兩國互無交涉,指責齊國為何要攻打楚國,進而交涉斡旋。出自左傳僖公四年。語 譯: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接著又去攻打楚國。楚成王派使 節到齊軍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馬發情相逐也到不了雙方的疆土。沒想到您進 入了我們的國土是什麼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大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

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

南到穆陵,北到無隸。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公室的祭祀供奉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

我特來徵收貢物;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楚國使臣回答說:「貢品沒有交納,是我 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供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間吧!」 (B)利用故 事說明不要墨守成規,並於最後坦白指陳問題所在。出自呂氏春秋察今。語譯: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 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 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

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C)晏子以委婉諷諭的方式勸諫齊景公。出 自晏子春秋。語譯:晏子說:「馬夫並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過,如果處他死刑,恐怕會死不瞑目。不如 讓微臣替君王來細數他的罪過,然後再送到監獄去。您覺得怎麼樣呢?」齊景公說:「好吧!」晏子便當 眾數落馬夫的毛病,他說:「你犯了以下三條大罪:第一條,君王叫你養馬,結果你把牠養死了,等於你 把馬殺了,所以你應當被判處死刑。第二條,你殺死的馬,正好是君王最喜歡的馬,所以你應當被判處死 刑。第三條,因為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全國老百姓如果聽到這件事,必定埋怨我們的君王;諸侯們如果 聽到這件事,必定輕視我們的國家。追究原因,都只是因為你殺了國君的一匹馬,才會使老百姓對政府充 滿怨恨,才會使我們的兵力比別的國家還要薄弱。這三條大罪就足以判你死刑了。現在可以交付給獄吏,

馬上執行死刑吧!」景公聽了晏子這番話,嘆了長長的一口氣,說道:「先生,放開他吧!先生,放開他 吧!不要因為這件事而傷害了我的仁德。」(D)利用故事說明不要盲目地墨守成規,並諷刺那些墨守陳規,

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非規諫。出自韓非子外儲說。語譯: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自己的腳,

並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已經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 帶尺碼,於是就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 市已經散了,於是就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你的腳試鞋呢?」他說:「寧可相信量好 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A)並非恐懼造成口吃,而是在於討價還價的急躁說不清。出自洪醒夫跛腳天助與他的牛。(B)沒有驚 恐之情。出自賴和一桿「秤」仔。(C)人在快死亡前,因氣不足而導致講話斷斷續續。出自胡適差不多先 生傳。(D)因糗事被說出,感到內心惶恐,導致講話結巴。出自魯迅孔乙己。

(4)(B)關鍵字是保守,故填入「故步自封」較適合。(C)從「當頭棒喝」可以知道後面要接「自作自受」

比較適合。(D)關鍵字「失戀」,故填入「自作多情」較適合。

(5)(A)乙文未有事例佐證。(C)兩文均未提及直言不諱的可貴。(D)甲文中「對聰明人,婉說」;乙文並 未提及。

(7)

20.答案:

(1)(C);(2)(B)

解析:

語譯:「說」貴在合於時機,或緩或急,靈活運用,不僅僅是婉言陳說,也要書寫成文。如戰國時 范雎的獻書昭王,要求進言獻策;秦代 李斯的上秦始皇書,諫阻驅逐客卿;都循著情理而深入機要,言 辭動聽而切中要務;雖然觸及帝王的某些險要問題,卻能功業告成,計議符合,這就是向帝王上書方面善 於陳說的。此外,如西漢 鄒陽上書吳王和梁王,比喻巧妙而道理恰當,所以雖有危險卻無罪過。又如東漢 馮衍進說於鮑永和鄧禹,所講之事既不緊迫且又文辭繁多,所以雖然多次陳政言事,卻很少有人重用他。

  說理文的關鍵,是必須使之有利於時政而又意義正當;既要有助於政務的完成,又要不妨害自己的榮 顯。除了欺騙敵人,就應該講得忠誠可信。要把真心誠意的話獻給主上,用敏銳的文思來完成說辭,這就 是「說」的基本特點。可是,陸機的文賦卻說:「這種文體的特點是表達明顯而進行欺騙。」為什麼呢?

  道理通過語言來表達,把道理陳述出來就成為了論。論說之詞可以深究天地間的至理,說服天下人的 心意。即使抽象的陰陽變化之理,也要說得令人不疑,祕奧的鬼神之道,也同樣不能隱避。遊說就像飛鉗 一樣能抓住人,能夠很快就發生阻止或勸進的效力。

(1)(A)點名君王要注意的事項。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語譯: 為做 國君 的 人 ,如果 見到喜 的歡 事物,就 該

想 到 知足來 警戒自己 ;打算有所作為 ,更應 想 到 適可而止來 安定人民 ;擔心位 高 勢 危 ,就 該 想 到 謙虛自 我

修養 。(B)引用事例,說明梁朝將對陳伯之赦罪降恩。出自丘遲與陳伯之書。語譯:歷史上 朱 鮪 雖 曾 殺 了

光武 帝 的 哥哥,張 繡 也 殺死 曹操 的 愛子,但 漢光武 帝 並 不因 之 而 疑忌,曹操 對 再 次 歸降 的 張 繡 還 像過去 一樣。何況將軍並 無 朱 、張 之 罪 ,而 以 功 勳見 重 於 當世 。(C)運用譬喻說明想成就帝業,就要廣納人才。

出自李斯諫逐客書。語譯:所以 泰山 不捨 棄 任何 小 粒 土壤 ,才能 成就 它 的 高大 ;河海 不捨 棄 任何 小 條 水流 , 才能 成就 它 的 深廣;想 要 稱 王天下 的 人 ,不 拒絕 眾 民 ,才能 顯揚 他 的 盛 德 。(D)舉用歷史實例說明。出自 黃宗羲原君。語譯:過去有人講 過 情願世 世 不要再生在 帝王之 家 ,明朝 崇禎皇帝在 準備殺 掉 自己的 親生骨 肉

公主時 ,也 說 :「為什麼要 生 在 我們家 啊 !」這 話 講 得 多麼沉痛啊 !

(2)(A)貴在合於時機,或緩或急,靈活運用,不僅僅是婉言陳說,也要書寫成文。(C)要把真心誠意的話 獻給主上,用敏銳的文思來完成說辭,這就是「說」的基本特點。(D)說理文的關鍵,是必須使之有利於 時政而又意義正當;既要有助於政務的完成,又要不妨害自己的榮顯。

21.答案:

(1)(A);(2)(D);(3)(B);(4)(C);(5)(A)

解析:

語譯:管子說:「糧倉充實了,百姓就知道禮節了。」百姓衣食不足但可以治理好國家的情況,從 古代到現在,還不曾聽說過。古人說:「一個男子不耕種,就會有人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就會有人挨 凍。」生產這些衣食用品有時間限制,如果消費它們沒有限度,那麼財富一定會匱乏。古時人們治理天下,

是非常細緻全面的,所以他們的物資儲備充足可以依靠。現在有些人放棄農業去從事工商一類的產業,根 本就是捨本逐末的事,吃飯的人眾多,這是天下最大的弊害啊;淫靡奢侈的風氣一天天地增長,這也是天 下的大禍啊。這兩種禍害公然流行,沒有人制止它;國家命運將要覆滅,沒有人來拯救它。生產的人很少,

但是消耗的人卻很多,天下財產怎能不竭盡?

  漢朝建立政權以來將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積蓄,還是少得令人痛心。如果錯過農時天還不下雨,

百姓就要驚恐四顧,年歲很壞沒有收成,朝廷就只好出賣爵位,收取錢財,窮人就要靠賣子女維持生活。

既然耳有所聞,哪有治理天下危急到這種地步而君王還不驚慌的?

  世間有荒年豐年,這是自然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遭受過這種情況。假如不幸發生了方圓二三千 里的旱災,國家要拿什麼來救濟百姓呢?如果邊境突有急事,幾千、幾百萬之兵眾,國家用什麼發放糧餉 給他們?如果兵災、旱災相繼而來,天下的財力物力將極度匱乏,有勇氣有力量的人將聚集為暴徒而橫行 劫擊,而身體衰弱的、年老的人將交換子女而吃掉他們的肉、啃盡他們的骨頭。政治沒有完全安定下來,

遠方對朝廷有二心的人,就一道發難而爭著起兵了。到那時才驚恐而想辦法對付他們,哪裡還來得及呢?

  積蓄這件事,是天下的命脈啊。如果米粟多而財物有餘,做什麼事而不能成功呢?有了糧食,要攻打 誰就一定能成功,防守哪裡就一定守得牢固,和敵人作戰就能獲勝。使敵對的人歸順,使遠方的人歸附,

招什麼人而不到來?現在驅使百姓而回歸到農業上,都附著在根本事業上,使天下人自食其力,從事工商 業和吃閒飯的人,轉過來回到農田,那就積蓄充足而人們對他們的生活環境感到滿意。本來可以增殖達到 富足以安定天下,卻竟然造成這種積貯不足令人驚恐不安的情形,臣實在為陛下感到可惜啊!

(1)(A)百姓(B)(C)(D)君王。

(2)(A)以胡:用什麼(B)為何:做什麼(C)莫或止之:沒有誰制止它(D)漢之為漢:漢朝之所以能夠建立政 權。

(4)(A)通「橫」(B)通「驅」(D)通「纖」。

(5)(B)將(C)假若(D)禍害。

22.答案:

(1)(A);(2)(B);(3)(B);(4)(A);(5)(C)

解析:

語譯:歷代所有君主,承受上天偉大的使命,沒有不是在艱苦的時候道德顯著,功業完成後道德衰 微的。有好的開始的實在很多,能維持到最後的實在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難嗎?

從前取得天下猶有餘力,如今保住天下卻能力不足,這是什麼道理呢?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竭盡誠意 對待臣下,得志以後就放縱自己傲慢待人。竭盡誠意,那麼北胡南越隔絕疏遠的人也能結成一體,休戚與 共。傲慢待人,即使是骨肉親屬也將成為漠不相關的路人。雖然用嚴刑來督責他們,用威勢震嚇他們,結

(8)

果人民也只是 且求免罪罰,卻不心懷仁德,表面上恭順卻不是心悅誠服。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 的怨恨背離;人民像水,能載浮舟船,也能顛覆舟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就像用腐朽的繩索來駕馭奔 馳的馬車,多麼危險,怎能輕忽呢?

(1)題幹與(A)大。(B)(C)皆指日光。(D)可供玩賞的形色。

23. 答案:

(1)(B);(2)(D)

解析:

語譯:不能涵養清高的志節,只好準備去執行郡中的使命,將本郡的戶口、墾田、錢糧收支等整理 造冊,匯報給丞相,依照一般的習俗,順應當時的情勢,本來應該努力去完成這件郡太守交付的工作,只 是我知道這一趟任務是一件苦差事,內心十分痛苦罷了。

  想到妳的病況未癒,病情未見好轉,心中更加掛念,真是憂心不已。如今迫於官命,即將遠行,只得 僕僕風塵,在外奔波,對於此次入京,充任上計吏,非我所願,內心因而憂悶不樂。我又計算來回的時間,

總是要耗費不少時日,料想妳也會有同樣的怨恨,我不想遽然離開妳,趕赴京城,因此派車想接妳回家,

做短暫的見面,內心還有很多話想要當面告訴妳。現在我就派車前往妳的娘家,我想妳一定會勉強親自前 來吧!

(1)(A)(C)(D)的主詞均為秦嘉。

24. 答案:

(1)(B);(2)(B);(3)(D);(4)(C)

解析:

語譯:臣聽說因為困境而呼喊蒼天,因為痛苦而叫喚父母,是人類感情至為強烈的表現。臣雖卑微 如小草,也有受危難壓迫時的懇求,恐怕只有天地和父母能為臣哀傷與同情憐憫吧。

  臣年幼便沒有父親,只有哥哥蘇軾與臣相依為命。如今私下聽到他犯罪被抓入獄中,我們舉家驚訝悲 嘆,擔心他不可揣測的將來。臣私下想,蘇軾無論個人生活或在朝為官,都無大過錯,只是性格魯莽直率,

喜好談論以前和現在的得與失,好幾次上的奏摺觀點都不一致。陛下您聖德廣大,沒有對他進行譴責。但 蘇軾個性狷狂,欠缺思慮,自以為擁有天地寬容的恩德,不知敬畏與抑制。近幾年他擔任杭州通判和密州 知府期間,每見事物便有感而發,寫成詩歌,語言略顯輕慢,以前曾經通過一些同僚呈給陛下,陛下放在 旁邊沒有過問。蘇軾感受到身負陛下的恩澤,自此深悔,不敢再有輕慢之行,但是他以前寫的詩已經漸漸 傳播開來。臣真心哀嘆蘇軾昧於自信,不知道文字輕易地寫出來後,不敬的言辭所帶來的影響,雖然他已 經改過自新,但事實上已經觸及了刑律,無可挽回。蘇軾在被捕之前,派人來對臣說:「我衰老得快又多 病,一定會死在牢獄裡。死也是我應當承受的。然而遺憾的是,年少時我抱著有一番作為的志向,也遇到 了世上難遇的賢明君主,雖然當年與陛下有所齟齬,終想在晚年時有所報效;而今又遇上了這樣的災禍,

雖然想改過自新,洗心革面來報效,卻缺乏充分的理由。況且我在朝中孤單,即便是以前顯得親近的人,

也未必為我說話。只能指望兄弟親情,讓你幫我向陛下求情了。」

  臣既同情他的志向,又無法抗拒手足之情,所以冒死為他向陛下進言。以前漢朝淳于公犯了罪,他的 女兒緹縈請求朝廷收自己為官婢,以此來贖她的父親。漢文帝因此免了淳于公的肉刑。如今臣小如螻蟻的 真誠,雖然怎麼也比不上緹縈,而是陛下聰明仁聖也遠遠超過漢文帝,臣仍想用如今官職贖臣兄長蘇軾,

不敢期望到最後可以減輕他的罪過,只求他不要死在牢獄裡便滿足了。臣的兄長蘇軾所犯的罪,如果確實 表現在他的詩文中,他是一定不敢不承認,以致被從重處罰的。如果能得到陛下的同情憐憫,赦免他的死 罪,讓他走出牢獄,那他就等於是死而復生,不知怎樣才能報答這樣的恩德!臣願與兄長蘇軾,洗心革面 改過,粉身碎骨報效,只要是陛下的差事,一定死而後已。

  臣如今極為慌張迫切,話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了,歸結我上面所呈給陛下的:希望您能包容他的狂言妄 行,恩許臣的乞求。這種祈天請命的惶恐激動,臣幾乎不能承受。

25. 答案:

(1)(A);(2)(B);(3)(B);(4)(D);(5)(A)

解析:

語譯:我聽說天下談士聚在一起議論道:「人生不用封為萬戶侯,只願結識一下韓荊州。」怎麼使 人敬仰愛慕,竟到如此程度!豈不是因為您有周公那樣的作風,躬行吐哺握髮之事,故而使海內的豪傑俊 士都奔走而歸於您的門下。士人一經您的接待延譽,便聲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賢士,都想在您這兒獲 得美名,奠定聲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貴而對他們傲慢,不因他們微賤而輕視他們,那麼您眾多的賓客中 便會出現毛遂那樣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機會顯露才幹,我就是那樣的人啊。

  我是隴西平民,流落於楚、漢。十五歲時愛好劍術,謁見了許多地方長官;三十歲時文章成就,拜見 了很多卿相顯貴。雖然身長不滿七尺,但志氣雄壯,勝於萬人。王公大人都讚許我有氣概,講道義。這是 我往日的心事行跡,怎敢不盡情向您表露呢?您的著作堪與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動天地;文章與自然造 化同功,學問窮極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寬宏,和顏悅色,不因我長揖不拜而拒絕我。如若肯用盛宴來接 待我,任憑我清談高論,那請您再以日寫萬言試我,我將手不停揮,頃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認為您是決定 文章命運、衡量人物高下的權威,一經您的品評,便被認作美士,您何必捨不得階前的區區一尺之地接待 我,而使我不能揚眉吐氣、激厲昂揚、氣概淩雲呢?

  從前王子師擔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徵召荀慈明,到任後又徵召孔文舉;山濤作冀州刺史,選拔三十 餘人,有的成為侍中、尚書,這都是前代人所稱美的。而您也荐舉過一位嚴協律,進入中央為祕書郎;還 有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等人,有的因才幹名聲被您知曉,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賞識。我每每看到 他們懷恩感慨,忠義奮發,因此我感動激勵,知道您對諸位賢士推心置腹,赤誠相見,故而我不歸向他人,

而願意託身於您。如逢緊急艱難有用我之處,我當獻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堯、舜那樣的聖人,誰能完美無缺?我的謀略策畫,豈能自我誇耀?至於我的作品,已

(9)

積累成為卷軸,卻想要請您過目,只怕這些雕蟲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賞識。若蒙您垂青,願意看看拙作,

那便請給以紙墨,還有抄寫的人手,然後我回去打掃靜室,繕寫呈上。希望青萍寶劍、結綠美玉,能在薛 燭、卞和門下增添價值。願您顧念身居下位的人,大開獎譽之門。請您加以考慮。

(3)(B)韓琦為宋臣,李白不可能寫信給他。韓荊州為唐代文臣韓朝宗。

(4)(D)輕忽。

26.答案:

(1)(C);(2)(B);(3)(A);(4)(D);(5)(B)

解析:

語譯:我每次讀到詩經的鴟鴞篇,尚書的君奭篇,常常私自悲嘆周公無法獲得知己。等到讀史書,

看到孔子在陳、蔡之間受困,仍然能絃歌不斷;顏回與子路等弟子,互相問答。孔子說:「『不是野牛,

不是老虎,怎麼會流落到曠野來呢?』是我的學說不對嗎?我為什麼會落到這樣的地步?」顏淵說:「老 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所以天下容納不下。雖然如此,不能容納又有什麼害處?不被容納才顯得你是一個 君子。」孔子浮現了自然的笑容說:「顏回呀,假如你有很多的財富,我來做你的總管。」天下雖然不能 容納他們,然而他們師生能如此的自足快樂,現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貴,還不如孔子的貧賤呢。以召公 的賢明,管叔、蔡叔的親近,卻不知道周公的心意,那麼周公與誰來一起享受富貴的快樂呢?能與孔子共 貧賤的人,都是天下的賢才,那也足夠他快樂的了。

27.答案:

(1)(B);(2)(B);(3)(C);(4)(D);(5)(A)

解析:

語譯:甲、趙太后剛剛執掌國政,秦國趁機加緊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長 安君來當人質,我們才會出兵。」趙太后不肯答應,大臣都極力勸諫。趙太后明白地告訴左右的人:「誰 敢再說讓長安君去當人質,老身一定在他臉上吐口水。」

  左師觸龍說:「希望晉見太后。」趙太后怒容滿面地等著他。觸龍進來後,腳步緩慢地向前走,來到 趙太后面前,自己先謝罪,說:「老臣腳有毛病,所以走不快。好久沒來朝見太后了。臣心裡在想,不知 太后玉體是否康健,所以希望能來朝見。」趙太后說:「老身行動全靠輦車。」觸龍說:「每天的飲食該 不會減少吧?」趙太后說:「就吃點粥而已。」觸龍說:「老臣近來胃口很差,就勉強散散步,每天走個 三、四里,食慾稍微好些,身體也比較舒適了。」趙太后說:「這老身可做不到。」這時,趙太后的臉色 和緩了些。

  左師公說:「老臣的賤子名叫舒祺,年紀最小,不成器。而臣已衰老,心裡卻疼他,希望能讓他補個 衛士的缺,保衛王宮,臣冒死來向太后稟告。」趙太后說:「好的,年紀多大了?」觸龍回答說:「十五 歲了。雖然還小,但希望趁著未死來拜托太后。」趙太后說:「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觸龍回答 說:「比女人還要疼。」趙太后笑著說:「女人可疼得特別厲害呢!」觸龍回答說:「老臣認為您疼燕后 勝過疼長安君。」趙太后說:「您錯了!比不上疼長安君那樣深。」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要為 他作長遠的打算。您送燕后出嫁時,緊跟著她身後,為她哭泣,這是為她要遠離而傷心啊,也真夠疼她的 了。她走後,您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是每逢祭祀必定祝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這難道不是為她作長 遠的打算,希望她的子孫能世世代代為王嗎?」趙太后說:「是的。」

  左師公說:「從現在算起,三代以前,一直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主的子孫封侯的,現在還有存在的 嗎?」趙太后說:「沒有。」觸龍又說:「不單是趙國,當時其他諸侯的子孫封侯的,現在還有存在的 嗎?」趙太后說:「我沒聽說過。」觸龍說:「這樣看來,禍患快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慢的就落在子孫身 上。難道君王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因為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勳,俸祿厚而沒有勞績,又擁有太多的寶器 啊。現在您讓長安君居尊貴的地位,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的寶器,又不讓他趁現在為國立功。一 旦太后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足呢?老臣認為您為長安君的打算不夠長遠,所以認為您對長安 君的疼愛不如對燕后。」趙太后說:「行了,就依你的意思去安排吧!」於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 子,送他到齊國當人質,齊國也就出兵了。

(1)根據文意可推論出事件發生在趙國,故為趙策。

(2)(A)趙太后剛剛執掌國政,秦國便積極攻打趙國,可見政權不穩。(C)從「趙太后說:『老身行動全靠 輦車。』」可知身體健康不佳。(D)從文中可知趙太后比較寵愛男孩。

(3)(A)要站在對方角度思考,不是以自己為主要出發點。(B)少用「你」、「我」,減少隔閡。(D)請對 方提供意見,拉近彼此的距離。

(4)(A)(B)(C)均有貶抑之義,雖以共通語進行對話,但是無法拉近距離。

(5)(B)甲文未提及「承認自己也會犯錯」這個觀念,且觸龍並非要說服趙太后不要溺愛自己的小孩。(C) 甲文乃是趙太后請觸龍提出如何讓長安君平安的方法。(D)甲文中,觸龍恪守臣子分際,不敢危亂分際。

28. 答案:

(1)(B);(2)(C)

解析:

語譯:大凡進說的要領,在於懂得粉飾進說對象自誇之事而掩蓋他所自恥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

進說者一定要指明這合乎公義而鼓勵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頭,但是不能克制,進說者就應把它粉飾成 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做。君主有過高的企求,而實際不能達到,進說者就為他舉出此事的缺點並揭示壞處,

而稱讚他不去做。君主想自誇智能,進說者就替他舉出別的事情中的同類情況,多提供根據,使他從得以 借用說法,而我假裝不知道,這樣來幫助他自誇才智。進說者想向君主進獻與人相安的話,就必須用好的 名義闡明,並暗示此舉合乎君主私利。

(1)(A)說服技巧在於:懂得粉飾進說對象自誇之事,而掩蓋他所自恥之事。(C)說服者要能替君王舉出事

(10)

情中的同類情況,多提供根據,使他從得以借用說法,而說服者假裝不知道。(D)要暗示此舉合乎君主私 利。

(2)(A)此為范增提醒項羽,劉邦有稱王之心。出自史記鴻門宴。語譯:現今 劉邦進入關中 ,不 貪 取 財物 , 也

不 寵幸婦女 ,這個志氣不小 。(B)李斯對於秦王嬴政的作為不能苟同的否定。出自李斯諫逐客書。語譯:

這樣看來,那麼 大王 所 看重的是在美色、音樂、珍珠、寶玉,而 所 輕視 的是 人民了。(C)諸葛亮希望劉禪

不要看輕自己,並且要廣納建言。出自諸葛亮出師表。語譯:不應 該 隨便看輕自己,引用 一些 不合 義理 的 事

來 作 譬喻,以致 阻塞 了 忠臣 進諫 的 道路。(D)魏徵警告唐太宗不可以驕傲待人,以誠心待人,方是一個

好國君。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語譯:竭誠待人即使北 胡 南 越 關係疏遠的 人 也 將 休戚與共 ,傲慢待人那 麼

骨肉至親 也 會 成 為 路人。

29. 答案:

(1)(C);(2)(B)

解析:

語譯:觀察高祖勝利,項羽失敗的原因,在於能忍與不能忍兩者之間的不同罷了。項羽因為不能忍,

所以雖然百戰百勝,卻草率地消耗了自己的鋒芒;漢高祖能忍,養足全部鋒芒等待敵人的衰疲,這是張良 教他的啊!當韓信滅齊想自立為王的時候,漢高祖大發雷霆,怒氣表現在言語神色上。由此看來,漢高祖 仍有剛強不能忍耐的血氣,如果不是張良還有誰能成就他的大業呢?

  司馬遷曾以為張良應該是體格魁梧的人,沒想到他的容貌卻像婦人女子一樣,跟他的干雲志氣並不配 稱。唉呀!我認為這正是張良所以成為張良,能忍人所不能忍啊!

(1)(C)劉邦起初很生氣,經張良提醒才掩飾怒氣。

30.答案:

(1)(B);(2)(A);(3)(C);(4)(D);(5)(A)

解析:

語譯:我(司馬遷)讀秦楚之際的歷史,發現到:推翻秦國,首先發難的是陳涉,以殘暴手法滅亡 秦國的,則從項羽開始;撥除戰亂誅殺殘暴之人,平定天下,最後登上帝王之位,造就漢家天下。在這五 年內,號令天下的政權改變了三次,自從有百姓以來,從來沒有君主承受天命像這樣快速的啊!……

  秦國既然稱帝,擔心戰爭不息,推究其因,乃因為諸侯裂土的封建制度,於是沒有任何土地的封賞,

毀壞大城市,銷鑄兵器,殺豪傑,維持永世的安全,然而帝王的興起,從鄉里開始,合縱討伐的聲勢也超 過三代。以前秦朝的武力高壓統治,正幫助賢者驅除了阻礙,故賢者便發憤成為天下的英雄,誰說沒有土 地不能成為帝王呢?這正是古書所傳述的大聖賢啊,這是天意!這是天意!除了大聖賢,誰又能受此天命 而稱帝呢?

(3)(A)動詞,稱帝(B)動詞,殺(C)名詞,封賞(D)動詞,稱王。

(5)(B)秦朝銷鑄天下之兵,作成十二金人(C)合從討伐的軍事行動超過三代的規模(D)以前秦國的禁令,

正幫助有才能的人掃除困難!

31.答案:

(1)(C);(2)(B);(3)(D);(4)(D);(5)(D)

解析:

語譯: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感到很 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抵抗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抵 抗萬人的本事。」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才剛懂得一點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 了。項梁曾經因罪案受牽連,被櫟 陽 縣令逮捕入獄,他就請蘄縣獄掾曹咎寫了說情信給櫟 陽 獄掾司馬欣,

事情才得已了結。後來項梁又殺了人,為了躲避仇人,他和項籍一起逃到吳中郡。吳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

本事都比不上項梁。每當吳中郡有大規模徭役或大的喪葬事宜時,項梁經常做主辦人,並暗中用兵法部署 組織賓客和青年,藉此了解他們的才能。秦始皇遊覽會稽郡渡浙江時,項梁和項籍一塊兒去觀看。項籍說:

「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得亂說,要滿門抄斬的!」但項梁卻因此感 到項籍很不一般。項籍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懼怕 他。

(2)(B)不顧秦始皇巡行隊伍就在眼前,直述其言,可見其魯莽直率的個性。

(4)由「學萬人敵」、「吳中子弟皆已憚籍」可勾勒出項羽喜當英雄之態;爭霸天下,意不在救民。

(5)(A)項羽經常中途放棄(B)項梁是逃難到吳中(C)項羽是懷自負之心,想取代秦始皇。

32.答案:

(1)(C);(2)(B);(3)(C);(4)(A);(5)(C)

解析:

語譯:太史公說:「我聽漢時儒者周生說:『虞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又聽說項羽的眼睛也有 兩個瞳孔。項羽難道是他的後代嗎?不然為什麼興起得那樣快速呢?秦朝行暴政,陳涉首先發難,豪傑蜂 擁起事,一起爭奪天下,多得無法計算。但是項羽沒有尺寸之地,乘著時勢從民間興起,不到三年,就統 率五國諸侯消滅秦朝,分割天下土地,封給各國王侯,一切政令由項羽一手發布,自號為西楚霸王。王位 雖然沒有保持到底,但近古以來未曾有過像他這樣的啊!等到項羽放棄關中,回到楚國,放逐義帝而自立 為王,反而埋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這很難說得過去啊!自己誇耀作戰成功,逞弄個人聰明而不效法古聖先 賢,認為霸王事業只要靠武力,就能統治天下,所以,不過五年終於亡國,自刎於東城還不知覺悟,也不 知反省自己,真是大錯特錯,竟還藉口說:「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錯!」這不是荒謬至極嗎?

(3)以下六點為文中司馬遷提到的項羽缺失:自矜功伐:言其驕狂。奮其私智:言其剛愎自用,不聽言諫。

(11)

不師古:違反先王先聖治國安邦之道。欲以力征經營天下:迷信武力。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迷途而不知 返。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推卸責任,倔強執拗。

33. 答案:

(1)(A);(2)(D)

解析:

(1)從內容可以知道,全篇繞在七美人的故事,卻有不同的傳說加以說明解說,故答案(A)最為恰 當與全面概括全文內容。

(2)(A)未被非禮,故以死保住自己的節操。(B)傳說若是任意摘折樹枝或花瓣便會肚子疼。(C)七名女子 是在明朝的某個時刻遭海寇襲擊並投井而死,而非日治時期。

34. 答案:

(1)(B);(2)(C)

解析:

語譯: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孔。項羽難道是 舜的後裔嗎?為什麼興起得這麼迅速啊!秦朝政治腐敗,陳涉首先發難,豪傑蜂起,相互爭奪,不可勝數。

然而項羽毫無憑藉,乘勢起於民間,三年時間,就率領五路諸侯軍消滅了秦朝,分割天下,封王建侯,政 自己出,號為霸王,雖然沒有始終保持他的地位,但近古以來,還未曾有過這樣的事情。等到項羽放棄關 中,懷戀楚地,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抱怨王侯背叛自己,這時已經難以控制局勢了。自我誇耀功勳,逞 一己私智,不效法古人,以為創立霸王的事業,需要用武力來經營天下,終於五年時間覆滅了他自己的國 家,身死東城,還沒有覺悟,不自我譴責,這就不對了。竟然用「上天滅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過錯」

為藉口,難道不是太荒謬了!

(1)(A)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語譯: 項脊 生道 :「當年巴蜀寡婦 ,清 能守 祖業 ,善於經營朱砂礦 的開採 , 獲利 為 天下 之 首 ,……我 住 在 一間 殘破 的 屋 中 ,正 眉 飛 色 舞 ,自鳴得意,說 是 有 什麼 奇妙 的 景緻 。別人 知 道

了 ,可 要 說 我 與 井蛙 觀 天 有 什麼 差別?」(B)僅是一般對話。出自李密陳情表。語譯:臣 因為 命運 惡劣, 幼年就 遭 到 許多的 憂患凶 禍 。出生才 六 個 月 ,慈愛的 父親就 去世 。到 了 四 歲 ,舅父逼 著 母親改嫁 ,祖母劉 氏

可憐我 是無 父 、幼弱的 孤兒 ,蒙 她 親自撫養我 。我 小時候多病 ,九 歲 還 不能走路 。在 危弱孤單困苦中 長 大成人。(C)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語譯:異 史 氏 補充說 :「聽 過 這 故事的 人 ,沒有不 大笑的 ,卻不知 當 今

世上 像 王 生 這樣 的 人 ,還 真是 不少。……剛 開始 的 時候,未嘗 沒有 效果,於是 就 以為 天下 所有 事 ,都 可 以

比照 辦理。因此,不到 碰觸 牆壁 而 跌倒的後果,勢必 不會 罷休。」(D)出自顧炎武廉恥。語譯:歐陽 脩

在新五代史 馮 道 傳 裡 評論說 :「『禮、義、廉、恥,是 維繫國家命脈的 四 個 綱紀 ;這 四 個 綱紀如果無法伸 張,國家就 會 滅亡 。』……更 何況身 為 國家大臣 ,竟然什麼都 拿 ,什麼都 做 ,那麼天下 哪有 不 紛亂 ,國家 哪有 不 敗亡 的 道理 呢 ?」

(2)(A)文中只是疑問句,不能確定項羽是舜的子孫。(B)陳涉比項羽早起義。(D)太史公認為拿「天亡我,

非戰之罪」當藉口太荒謬。

35.答案:

(1)(C);(2)(A)

解析:

語譯:詩經裡說過:「高山哪,讓人仰望。大路啊,讓人行走。」即使我達不到那樣的境界,但我 總嚮往著那個偉大的目標。每當我讀孔子的書時,心裡總是想像著他的為人。我曾經到過魯國,參觀過孔 子廟裡陳列著的那些車子、衣帽、禮器等,那裡的儒生們都按時到孔子的故居去演習禮儀。我見了那種場 面也

不由自主地流連徘徊,久久捨不得離去。自古以來出色的君主賢人也很多,但他們大多數都是活著的時候 非常顯赫,而死了以後也就完了。唯有孔子,活著的時候是一個平民百姓,死去又已經十幾代了,而學者 們至今把他奉為宗師。現在上起天子王侯,所有中國講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言論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真 可以算得上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2)(B)展現司馬遷對於孔子的眷慕之情。(C)詩、書、易、禮、樂、春秋。(D)孔子的德行風範如高山令 人仰望,如大道令人遵循。

36.答案:

(1)(B);(2)(A);(3)(C);(4)(D);(5)(A)

解析:

語譯:乙、當初,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他的小妾生了個兒子叫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田嬰 告訴田文的母親說:「不要養活他。」可是田文的母親還是偷偷把他養活了。等他長大後,他的母親便通 過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見給田嬰。田嬰見了這個孩子憤怒地對他母親說:「我讓妳把這個孩子扔了,妳竟 然把他養活,這是為什麼?」田文的母親還沒回答,田文立即叩頭大拜,接著反問田嬰說:「您不讓養育 五月生的孩子,是什麼緣故?」田嬰回答說:「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大了身長跟門戶一樣高,會危害父 母。」田文說:「人的命運是由上天授予呢?還是由門戶授予呢?」田嬰不知怎麼回答好,便沉默不語。

田文接著說:「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憂慮呢?如果是由門戶授予的,那麼只要加高門戶就可以了,

誰還能長到那麼高呢!」田嬰無言以對便斥責道:「你不要說了!」

  過了一些時候,田文趁空問他父親說:「兒子的兒子叫什麼?」田嬰答道:「叫孫子。」田文接著問:

「孫子的孫子叫什麼?」田嬰答道:「叫玄孫。」田文又問:「玄孫的孫叫什麼?」田嬰說:「我不知道 了。」田文說:「您執掌大權擔任齊國宰相,如今已經歷三代君王了,可是齊國的領土沒有增廣,您的私 家卻積貯了萬金的財富,門下也看不到一位賢能之士。我聽說,將軍的門庭必出將軍,宰相的門庭必有宰 相。現在您的姬妾可以踐踏綾羅綢緞,而賢士卻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僕女奴有剩餘的飯食肉羹,而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員林高級中學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時程說明暨家長確認單 親愛的家長與同學們大家好: 請同學依據校內公告本學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時程,儘早規劃個人學習計畫與成果產出 的工作進度,以累積當學期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相關內容。校內學習歷程檔案平臺位置: 1員高首頁→ 2 在校生專區→3 學習歷程檔案系統網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