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風詩與⾵風教:⾵風對⼈人⽂文秩序形成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110接輿將孔子比作鳳 凰,問他面對現世道德衰敗有何感想,其實就是挖苦孔子作為世人口中的至德 聖人卻無法拯救社會「德之衰」的現實,鳳與德在此處並稱正因為它們是同義 詞。「道」像「風」,「德」似「鳳」,「道」與「德」的關係也如同「風」

與「鳳」的關係,它們是一體的兩面:道法總是長存於自然,無論人類社會是 好是壞、是否存在,道都不會消失,正如同風永遠常在;德有有無之分,當人 的秩序(小宇宙)和自然原有的秩序(大宇宙)可以相應時,這種狀態可稱為 德,也是鳳鳥出現的時機。而當「風」與「鳳」朝著自然和人文的兩面不斷奔 去的時候,我們也不該忘記,它們原本是一體的——四方風之「 」是風也是 鳳,它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字或許暗示了在遙遠的殷商年代,人文與 自然互滲,神性還依舊充滿大地的那刻。

第三節 ⾵風詩與⾵風教:⾵風對⼈人⽂文秩序形成的影響

四方風模式於殷代之後並沒有被完整的流傳,作為風神的四方風之風在殷 代之後神性便不斷下降,最終流變為八風的概念,成為觀念中的宇宙秩序元素。

關於殷代之後四方風流變為八風的過程,魏慈德先生已有詳細地梳理。魏先生 認為,周人文化中並沒有保留殷代四方風的紀錄,但周人將殷人的四方之風發 展為八方之風,周代之後八風的發展有兩大走向,一則走向曆律,一則走向方 術,到了秦漢時期,走向方術的八風體系又進一步細分為兵占和醫占兩方面,

秦漢之後的侯風術大體不出曆律及方術這兩大類。111 而本文認為,四方風模式 對後世的影響,除了八風之外,還存於風的神聖性對後世人文思維方式的影響。

上文已有言,在萬物共靈的神話思維中,風不只是純客體的自然現象,它代表 了源於自然的神性力量,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它還是傳遞自然神性的載體。而 當天、帝等至上神概念形成後,風便成了天帝的使者,它將天帝的命令傳遞給 人類,人們通過聽風占侯的儀式來獲取上天的旨意。因此,從根本上來說,風 的神聖性源於它是幫助人類在建立自身秩序時溝通天意、獲取神性的媒介。對 風的神聖性的認知不但是早期初民建立宇宙秩序的準則,即使在後世四方風模 式不再留存,但風所具有的神聖性依舊在潛意識中影響著上古人文秩序的形成,

藉由「風」的命名,人文秩序建立的方式依舊深刻回應著宇宙秩序建立的邏輯,

即對天人相應狀態的渴望與追求。下文將以《詩經》112「六義」中的「風」義 為例,探討風的神聖性是如何逐漸轉變為教化性,對人文秩序的建立發揮影響。

                                                                                                               

110 [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年),頁 106。

111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年),頁 211-212。

112 本文選用的《詩經》為北京大學出版的《十三經注疏》版。[漢]毛亨傳,[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風是《詩經》六義之一,〈詩大序〉曰:「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 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113關於「風」的涵義,錢鍾書先生 在《管錐編》中有精辟的見解,其曰:

「 ⾵風 」 字 可 關 ⾵風 謠 與 ⾵風 教 兩 義 … … 是 故 ⾔言 其 作 ⽤用 ( purpose and function ) , 「 ⾵風 」 者 , ⾵風 諫 也 , ⾵風 教 也 。︒。 ⾔言 其 本 源 ( origin and provenance),「⾵風」者,⼟土⾵風也、︑、⾵風謠也(《漢書·五⾏行志》下之上:

「夫天⼦子省⾵風以作樂」應劭註:「『⾵風』,⼟土地⾵風俗也」),今語所謂 地⽅方民歌也。︒。⾔言其體制(mode of existence and medium of expression),

「⾵風」者,⾵風詠也,⾵風誦也,係乎喉⾆舌唇吻(《論衡 · 明雩篇》:

「『⾵風乎舞雩』;『⾵風』,歌也」;仲⾧長統《樂志論》:「諷於舞雩之 下」),今語所謂⼝口頭歌唱⽂文學也;……「⾵風」之⼀一字⽽而於《詩》之淵 源體⽤用包舉囊括,⼜又並⾏行分訓之同時合訓矣。︒。114

錢先生認為《詩經》中字囊括了國風之詩具有地方民歌(風謠)及道德教化

(風教)雙重涵義,「風」字囊括了國風之詩的作用、來源及表現形式(體 制),這樣的看法大體已是學界的定論。對於傳統註釋家而言,《詩經》是儒 家的道德價值觀的體現,其為經典具有「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

移風俗」115的作用,於上有利於君子修身,於下是教化民眾的道德手段,因此 d

〈詩大序〉在解釋「風」時將其理解為王對民的教化:「風,風也,教也。風 以動之,教以化之。」116但面對國風中有些過於直白的愛情詩,「風教說」很 難自圓其說為何這些毫無教化意義的詩歌會出現在神聖的《詩經》中。對於國 風的性質一直是學術上爭論的焦點,南宋大儒朱熹於〈《詩集傳》序〉中在傳 統風教論的基礎上指出國風的來源多為「里巷歌謡」:「凡詩之所謂風者、多 出於里巷歌謡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117以國風之詩為風 謠的看法在近現代學者的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少學者都將國風之詩 放回其誕生的語境——風俗中,去考察詩歌的意義。無論是「風謠」還是「風 教」,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這兩個概念和古人對「風」的理解密切相關,因此 下文將以「風與詩」與「風與教」為兩個遞進的層次展開討論,在分析《詩經》

中以風名詩及以風名教的原因的同時,揭示出風是如何成為人文秩序建立的深 層邏輯。

                                                                                                               

113 同上,卷第一(一之一)頁 13。

114 錢鍾書:《管錐編(一)》卷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年),頁 115-116。

115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卷第一(一之一)頁 12。

116 同上,卷第一(一之一)頁 6。

117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3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一、︑、⾵風與詩

要探討以風名詩的原因,其實是探討風、風俗與詩歌三者間的關係,詩歌 最早來源於風俗,風俗是詩歌最初誕生的原因。《漢書·地理志》云: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 為之⾵風;好惡取捨,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慾,故謂之俗。︒。118

在這段對風俗的解釋中,風俗之「風」已經不是純粹的自然風,它具有強烈的 在地性暗示,是與人們生存環境緊密結合的「水土之風」,更接近風土的涵義。

「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可知《漢書·地理志》認為不 同地域民眾的不同性情是由於在地風土的不同造成的,水土之風氣的分別造成 了人聲音氣質的剛柔緩急,正如俗語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古人相信人 生存的自然環境對人的性情具有形塑的作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風俗,不同的 風俗也是一方民眾性情的體現。 但此處還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風俗作為一 個強烈的在地性概念,為何是以「風」名「風俗」?若依照「系水土之風氣」

的解釋,將「風俗」命名為「水土俗」或「土俗」似乎更能契合其在地的性質,

可知以水土之氣解釋風俗之風已經是較為後出的釋意,而風俗以「風」名之的 原因或許是因為風俗最初的形成與自然風的性質作用有莫大的關係。

風是造成萬物變化的原因,「為其莫不待風而動」119,人們生存的空間具 有固定性質,在地性也包含著固定性,而風則造成了固定空間中的流動性變化,

這種流動性變化包涵兩方面的特點,一是自然性,二是循環性。就自然性而言,

風帶來了四季的變化,不同季節的不同特質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模式。初民 在建立人類社會時,遵從的首要且核心的原則是人為秩序與自然秩序的相應,

人即使憑藉自身意志建立起了不同於原初自然的生存空間,但在這空間之內的 人並非可以為所欲為,而是要遵從自然界的大化,隨著四時的改變而改變。

〈太史公自序〉曰: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120

「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可見不只是遙遠的初民世界,即使到了後世漢代,

順應自然依舊是古人行為處世的準則,被當作「天道之大經」。除了自然性,

風帶來的變化還是循環性的。春秋交替,暑往冬來,一年四季的變化是循環往                                                                                                                

118 [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頁 2819。

119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下)(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頁 1198。

120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年),頁 32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復,輪迴不息的。在這種循環的時間觀中,人們順應自然的實踐活動也隨著自 然的循環而循環,那些最適合族群生存的行為模式、禮俗習慣得到了不斷的強 化,這樣的過程即是「約定俗成」的過程,它在人與自然的交感中自然而然地 形成,那些被不斷強化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便成為一方的風俗。在《詩經》中 最能體現農業社會中人們的風俗面貌的,無疑是著名的〈七月〉一詩,其文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 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

⽉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穫,⼗十⽉月隕蘀。︒。⼀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

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 蟋蟀⼊入我牀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穫稻。︒。為此春酒,以介 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穫稻。︒。為此春酒,以介 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