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代之後的⾵風神信仰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7  

還需要說明的是風的神聖性與自然性並非截然兩分。其一,神聖性及自然性是 對風神性質認識的層次差別,但這兩種層次並不存在誰取代誰的關係,兩者是 共存的。當風的神聖性被強調時,它的自然性依舊是存在的,同時,即使之後 風神的神聖性被削弱了,但它的這部分性質從沒有真正消失。其二,風神的神 聖性及自然性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無論是四方風之風還是國家祭祀中的 風伯,它們都包含古人對宇宙秩序的信仰,區別僅在於風在宇宙秩序中起到的 作用大小。四方風之風在殷代是宇宙秩序的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但在漢代的實 際祭祀中,風伯之於宇宙秩序的影響已降為普通的「聖顯」,對它的供奉也從 殷代至高的禘禮降格至小祀。同時,風的自然性也影響著它的神聖性。殷代四 方風之風既是秩序之神但也是自然之神,這也是為什麼殷人向上帝祈求農業豐 收時會禘祭四方風;緯書《易緯通卦驗》云:「八風以時,則陰陽變化道成,

萬物得以育生。」106八風本應代表死生一體的宇宙秩序,而《易緯通卦驗》中 的八風顯然已經吸納了後期自然風神的利生特點,作為宇宙秩序的八風亦成為 主生的象徵。

第三節 漢代之後的⾵風神信仰發展

本章前兩節對作為神祗的風神在先秦兩漢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梳理,而本節 將聚焦在漢代之後的風神信仰,對上古之後風神信仰的發展趨勢作大致描述。

自漢代國家祭祀體系初步建成後,風神便一直是位列於國家宗教的神祗,這也 是中國古代風神信仰的重要特點之一。而漢代之後的風神信仰也出現了與前代 不同的一些新趨勢。其一,有關民間風神信仰的記載也逐漸豐富起來,出現了 孟婆、風姨、巽二等一系列民間風神的形象;其二,風神的神職範圍有所擴大,

已不限於執掌農業的豐收。下文將從風神形象及風神神職這兩方面入手,簡單 勾勒漢代之後風神信仰的發展趨勢。

⼀一、︑、漢代之後的⾵風神形象

(⼀一)⾵風伯

漢代之後,風伯仍是後世風神的主稱,關於它的記載也最為豐富。從先秦 到清代,風伯一直是中國古代國家祭祀體系中被祭祀的風神,而除了參與國家 宗教外,風伯還是道教體系中風神的代稱。在道教中,風伯主要是歸屬雷部神 系的將領,例如《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第九十描繪雷部眾神 出現場面時記載:

                                                                                                               

106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 :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2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8  

……南⽅方五雷神君⽊木郎⼤大神各各部領流鈴將軍⾵風伯、︑、⾬雨師,駕⾞車持 斧,浮空⽽而⾄至。︒。107

在這段記載中,風伯是作為五方雷神中南方雷神的部將隨從而出現的。雖然在 不同的道家經典中,風伯的的官位等級的劃分都有差別,但大體上是屬於雷部 系統的神祗。《道藏》中最常和風伯配對出現的神祗是雨師,伴隨風伯雨師一 同出現的神祗有時還包括雷公電母。風、雨、雷、電的組合在雷部道家經典中 時有出現,如《清微元降大法》卷一第十記載的召喚天將之咒有言:

《神樞雷經》⽈曰:「天尊化帥,天君為將,陽為雷公,陰為電母,

左為⾵風伯,右為⾬雨師,五⽅方星化五雷,⼋八⽅方⼤大神上為⼋八追使者,下 為⼋八號神君。︒。符使功曹奉帝,凖經依章,⽴立將命名,奏帝號召皆 應。︒。」108

此外,在道家體系中,風伯的形象已經高度擬人化了,它不但有人的名字,還 有人的外貌形象,《清微元降大法》卷十三第七記載風伯帥位曰:

⾵風伯⾶飛揚真君⽅方 道彰

冲天冠,⽩白⾯面美貌,⾦金甲青⾐衣朱履,擲⾵風⾞車。︒。109

在道教典籍的記載中,風伯之名除了方道彰外,亦有劉元瑞、雷光卿等名的不 同說法,但以風伯名方道彰的記載最為常見也最為人廣知,清人黄伯禄所著

《集說詮真》記載「今俗塑風伯像,白鬚老翁,左手持輪,右手持箑,若扇輪 狀,稱曰風伯方天君。」110方天君即是對方道彰的尊稱。成書於明代的《三教 源流搜神大全》中記載風伯神:「飛廉是也。應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 氣。身似鹿,頭似爵,有角,尾似蛇,大如豹』,風伯之神也。」111雖然此段 對風伯的描述援引了東漢應劭的解釋,將風伯理解為神禽飛廉,但是在此文之

                                                                                                               

107 ﹝明﹞白雲霽撰:《正統道藏》(第 02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頁 312

(下)。

108 ﹝明﹞白雲霽撰:《正統道藏》(第 06 冊),頁 582(上)。

109 同上,頁 672(下)。

110 ﹝清﹞黃伯祿輯,王秋桂、李豐楙主編:《集說詮真》,收錄於《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頁 758。

111 ﹝明﹞佚名撰:《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頁 3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9  

後的配圖中並未將風伯描繪成神禽的樣貌,而是依舊表現為人的形象(圖 3-1112):

圖 3-1 電母、雨師、風伯圖2 圖片來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圖 3-1 中,共羅列了三位神祗,最左邊的女性神祗雙手持閃電,或為電母,中 間的神祗一手持钵,一手持柳枝向下界灑水,或為雨師,最右邊的神祗手持獸 狀風袋,向下界送風,無疑即為風伯。在這幅畫中,被表現為神禽的並不是風 伯本身,而是風伯手上的風袋,可知在當時人的理解中,風伯的形象主要是人 形而非獸形。相似的例證還有明代道觀中的風伯畫像及塑像。圖 3-2113是一幅明 代的道教畫像,圖中左側白臉黑髯的神祗為風伯方天君,圖中的方天君身穿官 服,頭戴官帽,儼然是一個天官的形象。

                                                                                                               

112同上,頁 335。

113 高淳縣文化局:《明清道教神像畫》(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年),頁 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0  

圖 3-2 方天君與馬天君3

圖片來源:高淳縣文化局:《明清道教神像畫》

 

另外,道教風神的造型中,風神所執的法器也各有不同。《清微元降大法》

中描繪方天君「擲風車」;圖 3-1《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風伯神手執風獸型 風袋,以風袋為製風神器;而在明代的一尊銅鑄風神像中(圖 3-3114),風神右 手執劍,左手捧一葫蘆,似以葫蘆為製風神器;《集說詮真》中描繪民間風伯 造像,「左手持輪,右手持箑」,「箑」即是扇子,可知清代風神的一個常見 形象是左手持輪,右手持扇,這種造型或是認為風伯以搧扇起風。由上例證可 知,道教風神中對風神所持法器並沒有絕對的限制,風車、風袋、藏風葫蘆、

風扇等,皆可作為表明風神身份的法器。

                                                                                                               

114 張繼禹主編:《中國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1 年),頁 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1  

圖 3-3 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銅鑄風神像4 收藏於北京白雲觀

圖片來源:張繼禹主編:《中國道教神仙造像大系》

(⼆二)⾵風師

風神的風師之稱在漢代之後雖不及風伯之稱流行,但亦有留存,風師主要 為國家祭祀語境中出現的風神稱呼。依據史書中的稱謂記載,漢代以後對國家 祭祀中有關風神祭祀的記載中,既有將風神稱為風伯的例子,亦存在將風神稱 謂風師的例子,兩者並沒有絕對的區別,甚至在官方的記載中也有將兩者混為 一談的情況。但與此同時,由於長期以來風伯與風師都有參與國家祭祀,兩者 雖然都是風神的代稱,但兩者本身含義上的細微差別也引起了後世對祭祀風神 的禮儀規範的爭論。本章第二節提到在漢代之前,風伯風師的主要區別之一在 於兩者的五行屬性不同115,風伯一般被認為屬於東方,而風師則屬於西方,風                                                                                                                

115 詳見本文頁 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2  

神歸類上的不明確也影響了後來人們對祭祀風神的方位判斷。《宋史》中記載 了某次新立風伯廟時,對風伯廟方位的爭論:

有司⾔言:「唐制,諸郡置⾵風伯壇社壇之東,⾬雨師壇于西,各稍北數⼗十步,

卑下於社壇。︒。祠⽤用⽺羊⼀一,籩、︑、⾖豆各⼋八,簠、︑、簋各⼆二。︒。」元豐詳定局⾔言:

「周禮:『⼩小宗伯之職,兆五帝於四郊,四類亦如之。︒。』鄭⽒氏⽈曰:『兆 為壇之營域。︒。四類,⽇日、︑、⽉月、︑、星、︑、⾠辰,運⾏行無常,以氣類為之位,兆⽇日 於東郊,兆⽉月與⾵風師於西郊,兆司中、︑、司命於南郊,兆⾬雨師於北郊。︒。』

各以氣類祭之,謂之四類。︒。漢儀,縣⾢邑常以丙戌⽇日祠⾵風伯於戌地,以⼰己 丑⽇日祀⾬雨師於丑地,亦從其類故也。︒。熙寧祀儀:兆⽇日東郊,兆⽉月西郊,

是以氣類為之位。︒。⾄至於兆⾵風師於國城東北,兆⾬雨師於國城西北,司中、︑、

司命於國城西北亥地,則是各從其星位,⽽而不以氣類也。︒。請稽舊禮,兆

⾵風師於西郊,祠以⽴立春後丑⽇日。︒。……116

從上述爭論可知,對於風神祭祀方位的問題在歷代文獻的記載中並無統一。唐 代將風神祭祀於東方,這或源於風伯屬東的觀念,早在漢代王莽改革郊祀禮時 就已將風伯廟歸入東郊祭祀;而鄭玄注《周禮》時,以氣為分,將風師之分歸 為西方之屬,這也是後世將風神祭祀於西方的依據。同時,這段記載從側面也 反映出,在漢代之後人們觀念之中的風伯和風師並沒有絕對的區別,它們都可 以用來指稱風神。此外,雖然漢代之後風伯之稱適用的範圍比風師之稱更為廣 泛,但主要出現於國家祭祀語境中風師相較於風伯,似乎是更為正式的風神稱 名,在記載禮制規定的官書典籍或是頒布有關禮制規定的正式公告時,史家更 常用風師一詞指代風神。例如在唐天寶四年宣布將風師雨師由小祀升為中祀的 公文〈祀風師雨師雷師及壽星等〉117中,通篇主要以風師代稱風神,而唐代實 際的國家祭祀中,風神被祭祀於風伯壇。可見雖然在實際生活中風伯是風神的 主稱,但在正式的典籍記載中,官方更傾向於使用風師一詞指稱風神。

(三)孟婆、︑、⾵風姨、︑、巽⼆二

                                                                                                               

116 [元]脫脫 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頁

116 [元]脫脫 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