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   做簡要的評述。

⼀一、︑、「⾵風」字的字源學考察

「風」字字形在上古的發展並非始終如一,學者們對「風」字字形的考辨 主要集中甲骨文中「風」與「鳳」字的關係,及「風」字字形在戰國時期的轉 變這兩方面。

(⼀一)「⾵風」與「鳳」的關係

學界普遍認同甲骨文中「風」與「鳳」字型相同的觀點。王國維指出卜辭 中有「鳳」、「風」通用的現象28,羅振玉於《殷墟書契考釋》29認同王說,認 為卜辭中的「鳳」字表「風」意,即「鳳」為風的假借字。于省吾〈释 〉30一 文贊同甲骨文以「鳳」為「鳳」是造字假借的原因,他認為風無形可象,故取 音近的「鳳」為假借字。斯維至以文字及文獻為證據認為「鳳」為風的假借字 的表述並不準確,事實上鳳、風實為一字而非假借字。31 魏慈德通過文字考證,

認為甲骨文中鳳(風)的異體字有「𩖛」、「 」、「䬄」三字。32

(⼆二)「⾵風」字的演變

甲骨文裡與「鳳」相通的「風」字字型,並非後世所見「從虫,凡聲」的

「風」字。魏慈德認為後世流傳的「風」字構形最早見於戰國時期,期間從

「鳳」到「風」的字形訛變或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鳳」字的某一 體「 」不斷簡化成《說文》中記載的「風」古文「 」,成為現行「風」字 的古體。第二種可能性是風字所從的「虫」字是由「隹」字省筆訛變而來,由

「 」逐漸發展為「 」。33

⼆二、︑、⾵風神信仰的⽂文化闡釋

此類型的研究意圖將特定時期的風神信仰與整體的文化大環境作聯結,考 察風神信仰在特定時期的功能作用、文化內涵。此類研究被探討的最多的是四 方風信仰,亦有學者考察了特定背景下的風伯祭祀。還有一些學者將上古不同 來源的風神信仰籠統看為古人對自然風的崇拜,考察其對後世文化的影響。

                                                                                                               

28 王說見於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一集)》(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3 年),頁 206。

29 同上。

30 于省吾:〈释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頁 323-324。

31 斯維至:〈殷代風之神話〉,《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1997 年),頁 15-18。

32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年),頁 17-24。

33 同上,頁 31-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1  

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材料為中文學界的研究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是了解中國文 化思想形成初期情形的絕佳材料。從上述文獻綜述可知四方風的發現最早行於 甲骨文學界,以訓詁結合文獻證據的考證方式幾乎是早期四方風研究的唯一取 徑,學者們之間的觀點即使有分歧,也是訓詁或文獻引用的細節分歧,就觀點 樹立上幾乎很難超越「四時說」。直到當天文學的新視角被引入,四方風研究 才獲得了又一次的新突破,研究視角的創新帶來的新的研究路徑,創造出了新 的研究成果。對四方及四方風涵義的探究一直是研究中國上古文化的重點及熱 點,其背後動因絕不會僅僅停留在字形的考證,文獻的對照,而是學者們希望 透過四方風名之形把握上古初民思維模式之意,從源頭上把握住中國文明的形 成特點。以天文學視角解四方風名是四方風名研究的重要突破,但這種突破不 會是最終的定論,亦不會是唯一的結果。對於上古思維模式的考察,最終指向 的並非是物質世界的實存而是人類心靈的信仰,四方風名所承載的心靈意識是 什麼?有關這部分的研究雖已有零星的論述卻還未引起學界的十分重視,依舊 有較大的探討空間。

(⼆二)⾵風伯祭祀⽬目的研究

除四方風外,學者們對中國其它風神所承擔的文化功能的探討還很少,目 前僅蒐集到一篇關於風伯祭祀意義討論的文獻。黃沚青〈敦煌文書S.5747《張 承奉祭風伯文》性質再探〉52一文將S.5747《張承奉祭風伯文》與傳世文獻相比 照,認為《張承奉祭風伯文》的性質為向風伯祈求戰事順利的祭文。以往學者 研究風神信仰時,往往受到漢代箕星-風伯信仰的影響,常以農業祭祀目的解 釋《張承奉祭風伯文》的性質。黃沚青此文指出了祭祀風伯的另一個重要面向,

即軍事活動的需求。

(三)⾵風神信仰對後世⽂文化的影響

此類研究側重考察風神信仰與後世中國思想、文藝等不同文化方面之間的 傳承流變關係。

張應斌〈上古的風神崇拜與風神文化〉53一文認為中國古代風神崇拜在後世 沿著兩條脈絡發展,一條脈絡產生出天文曆法文化,古人通過風認識季節,並 從風神崇拜中產生出時令曆法文化;另一條脈絡則與文藝有關,古人通過風神 崇拜創造出了音律文化,是樂與歌誕生的源頭。在其另一篇論文〈「風」與文 學發生學〉54,張應斌則詳細討論了中國上古風神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的聯 繫。作者認為古人稱民歌為「風」是原始文學發生思想的反映。首先,民歌稱                                                                                                                

52 黃沚青:〈敦煌文書 S.5747《張承奉祭風伯文》性質再探〉,《敦煌研究》,2013 年第 2 期,

頁 64-67。

53 張應斌:〈上古的風神崇拜與風神文化〉,《中國文化研究》,2002 年第 1 期,頁 49-57。

54 張應斌:〈「風」與文學發生學〉,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年第 4 期,

頁 31-37。

60丁山:〈四方之神與風神〉,《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年),頁 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  

婆」〉91一文中認為將「孟婆」作風神理解,最晚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主要在江 南地區使用,而在宋代之後,「孟婆」的含義及使用的區域範圍有所擴展。董 芳苑在《臺灣人的神明》92一書中提到臺灣人習慣將風神暱稱為「風神爺」,其 擬人化的造型為古裝文人造型,手執杏黃旗或風袋。後代道教亦將風神擬人化,

以其名為方道彰,尊稱「方天君」。

五、︑、⾵風神廟及地⽅方信仰的研究

目前為止對中國風神信仰的研究很少聚焦於風神信仰最直接的載體——風 神廟的研究之上,因此可供參考的文獻相對稀缺,以下回顧的三篇文獻,第一 篇的研究對象為北京的宣仁廟,另兩篇為臺南的風神廟。

李晨〈試論皇城中的風神廟與風神信仰〉93一文以北京城中的風神廟——宣 仁廟為考察對象,在梳理夏商以來的風神信仰之後,又聚焦至風神廟本身的建 廟歷史,探索宣仁廟的建廟意義。作者認為,宣仁廟作為當時清朝唯一一處用 於祭祀風神的皇家寺廟,它的主要作用是祈求風調雨順,並保佑紫禁城的平安 長久。

林進源在《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94認為臺南風神廟的位置正對港口,

設廟的目的在於祈求風神保佑來往船隻在航行過程中的一路平安。謝奇峰《圖 解臺灣神明圖鑑》95 將關注點放於風神廟中的神像造型。作者認為廟中風神爺 的造型關鍵有其及腰的鬍鬚,右手持的如意,左手持的葫蘆;風神廟中的配神 有雷公電母。雷公的造型頗近古書記載,下顎長銳,裸胸袒腹,右手持槌,左 手持楔,足如鷹爪。電母為一婦女形象,兩手持鏡代表閃電,合古書中記載的

「兩手運光」。

六、︑、其他

還有一些學者選擇的研究角度難以被歸類或較為零散,但於對本文研究依 舊有所裨益的,於下分述之。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96一書廣泛分析了中國文化中各種以自然現象為崇 拜的信仰模式,和其他研究中國自然神崇拜的學者相比,何星亮研究的最大特 點在於他所選用的研究材料不僅僅只是傳統的古典文獻,而是在此基礎之上又 廣泛徵引了中國各少數民族的民族志材料及外國神話傳說,以豐富的少數民族 風俗對文獻的記載加以補充或用以對照。風神研究雖然不是作者研究的重點,

但在論述中國傳統風神觀念的同時,配上東北赫哲族、雲南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91 白建忠:〈說「孟婆」〉,《古典文學知識》,2011 年第 3 期,頁 148-151。  

92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年),頁 47-48。

93 李晨:〈試論皇城中的風神廟與風神信仰〉,《北京文博文叢》,2014 年第 1 期,頁 88-90。

94 林進源:《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進源書局,1996年),頁122。

95 謝奇峰:《圖解臺灣神明圖鑑》(臺中 :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4 年),頁 202-211。

96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年),頁 257-28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的風神信仰資料,這種比較研究的視角從橫向上拓寬了風神研究的面向,是值 得借鑑的研究方式。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為中心》一書的第二章〈「風 伯」與「風祝」——中日風神神話比較研究〉97以比較神話學的視角,比較了中 日兩國風神神話的異同。作者認為中日風神的相同點在於:1、具有相似的演變 蹤跡,大體都是沿著直觀形象的吹氣→特定動物形象→人格化的男神或女神的 發展演變。2、住所相同,兩國風神均是住於風洞之中。中日風神的相異之處有 三點:1、風神形象不同,日本的風神為蛇形,而中國風神的形象多為鳥形。2、

風神的本性不同。日本的風神為惡神,會帶給人類災難與毀滅;中國風神則具 有雙重性,既有破壞性的一面、亦有造福於人的一面。3、克風手段不同。在日 本,當風神作惡時多採取鎮壓、詛咒的消極方式解除災害;而在中國對待風神 的方式則是祭拜與驅逐相結合的手法。風神自上古以來一直有被祭拜,而與風 神的正面抗爭,常常以鬥風傳說的形式流傳於世。作者認為中日神話的相似之 處是早期兩國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結果,而相異之處則體現了兩個民族不同的 精神文化氣質:中國的風神信仰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而日本的風神 傳說則是日本神教的產物,以施咒剷除為主。

七、︑、前⼈人研究成果綜合觀察

從上述整理,可見前輩學者對於中國風神信仰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其中

從上述整理,可見前輩學者對於中國風神信仰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其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