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流變及實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流變及實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五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流變及實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高莉芬 教授 研究⽣生:陳吟⽂文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六⽉月.

(2) 摘. 要. 風是自然界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巨大,這種影響 力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需求上,更體現於對人們思維觀念的深層影響。本文 以中國風神信仰為研究對象,在釐清中國古代風神信仰的來源及流變的基礎上, 揭示風所具有的神聖性質及中國風神信仰的特點。同時,本文還將以臺南風神 廟為具體實例,對風神信仰作在地的考察,探析中國風神信仰在歷史發展過程 中的變與不變,尋求風神文化從古至今的延承線索。. 政 治 大. 關鍵字:⾵風神、︑、四⽅方⾵風、︑、⾵風伯、︑、⾵風神廟、︑、神聖秩序、︑、神話學.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 3. 第三節. 前⼈人研究⽂文獻綜述 ............................................................................................... 6. 第四節. 章節安排 ............................................................................................................... 19.   第⼆二章. ⾵風與秩序:⾵風的神聖性與教化性 .............................................................. 21. 第⼀一節. 四⽅方⾵風的宇宙模式性質.................................................................................... 21. 第⼆二節. ⾵風與鳳:⼋八⾵風應節與天⼈人相應 ...................................................................... 39. 第三節. ⾵風詩與⾵風教:⾵風對⼈人⽂文秩序形成的影響 .................................................... 47. ‧ 國. 第三章. 學.  . 立. 政 治 大. ⾵風與神祇:⾵風神形象及⾵風神祭祀的流變 ............................................... 62 先秦兩漢的⾵風神形象 ........................................................................................ 62. 第⼆二節. 先秦兩漢的⾵風神祭祀 ........................................................................................ 72. 第三節. 漢代之後的⾵風神信仰發展 ............................................................................... 87. sit. al. er. io. v. ⾵風與神廟:⾵風神信仰在近現代的實踐——以臺南⾵風神廟為例 ... 98. n. 第四章. y. Nat.  . ‧. 第⼀一節. Ch. engchi. i n U. 第⼀一節 臺南⾵風神廟設⽴立意義之探討 ............................................................................. 98 第⼆二節 ⾵風神廟⽣生存現狀之探析 .................................................................................... 111   第五章. 結論 ....................................................................................................................... 121.   參考⽂文獻 .................................................................................................................................... 127   附錄⼀一 ........................................................................................................................................ 135 附錄⼆二 ........................................................................................................................................ 137       I    .

(4) 圖. ⽬目. 次  .   圖 2-1 ⾧長沙⼦子彈庫出⼟土戰國楚帛書摹本............................................................................ 25 圖 3-1 電母、︑、⾬雨師、︑、⾵風伯圖 .................................................................................................. 89 圖 3-2 ⽅方天君與⾺馬天君............................................................................................................ 90 圖 3-3 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銅鑄⾵風神像.............................................................. 91 圖 4-1 臺南⾵風神廟 ..................................................................................................................... 98 圖 4-2 乾隆 12 年(1747)臺灣縣圖 .......................................................................................... 99 圖 4-3 乾隆四⼗十⼆二年(1777)擴建後的⾵風神廟形制圖 ............................................... 101 圖 4-4 接官亭⽯石坊 ................................................................................................................... 109. 治 政 大 圖 4-6 臺南⾵風神廟模型.......................................................................................................... 112 立 圖 4-7 ⾵風神廟⾵風神爺神像 ..................................................................................................... 112 ‧ 國. 學. 圖 4-8 ⾵風神廟雷神神像.......................................................................................................... 115. ‧. 圖 4-9 ⾵風神廟電母神像.......................................................................................................... 115 圖 4-10 ⾵風神廟財神神像 ....................................................................................................... 116. Nat. sit. y. 圖 4-11 ⾵風神廟觀⾳音神像 ....................................................................................................... 116. al. er. io. 圖 4-12 ⾵風神廟郭聖王神像 ................................................................................................... 116. v. n. 圖 4-13 ⾵風神廟的旅遊周邊販售機 ..................................................................................... 117. Ch. engchi. i n U. 圖 4-14 ⾵風神聖誕外景 ............................................................................................................ 118 圖 4-15 ⾵風神聖誕主殿佈置 ................................................................................................... 118 圖 4-16 ⾵風神聖誕宴請眾神 ................................................................................................... 118 圖 4-17 眾神宴饗時的國樂表演 .......................................................................................... 118 圖 4-18 ⾵風神聖誕⼿手駕求旨儀式 .......................................................................................... 118 圖 4-19 ⾵風神聖誕眾⼈人進⾹香祝壽 .......................................................................................... 118 圖 4-20 光環境改造後的⾵風神廟 .......................................................................................... 119 附錄⼀一圖 接官亭曁⾵風神廟重修碑記⽯石碑 ....................................................................... 136       II    .

(5) 表. ⽬目. 次  .     表 2-1 天⼈人秩序類⽐比(1) ..................................................................................................... 57 表 2-2 天⼈人秩序類⽐比(2) ..................................................................................................... 60 表 3-1 ⼋八⾵風神格 ......................................................................................................................... 85 表 3-2 上古⾵風神性質轉變⽰示意 .............................................................................................. 86 表 4-1 臺南⾵風神廟基本資料 ................................................................................................ 98 表 4-2 接官亭⽯石坊題字 ........................................................................................................ 1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 i n U. v.

(6)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一、︑、問題意識 本文的問題意識來源於探求作爲自然現象的風對人類文明的思維模式、信 仰方式及宇宙論的形成所具有的深層影響。 對自然現象的崇拜及信仰是世界範圍的普遍現象,神話學家們也很早就注 意到自然現象與神話形成之間的密切聯繫。十九世紀后半葉崛起的自然神話學 派就將神話的敘事看作是原始初民是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以自然現象作爲研究 神話的主題。雖然自然神話學派將自然現象與神祇信仰相作連結的構想是富於 遠見的,但其僅從語言學現象解釋神話的單一視角及對神話形成原因多元性的 忽視受到了同時代及後世的許多批評與抨擊。 不僅神話形成的原因是複雜的,即使單從自然神話這一重要的神話類型來 看,自然神信仰的發生絕不是初民對自然現象毫無目的客觀觀察,或是源於天 真幻想的浪漫敘述。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 Bronislaw, 1884-1942)言:「原 始人很少對於自然界有純粹藝術的或理論科學的關心;野蠻人底思想與故事之 中,很少象徵主義的餘地;神話,實際說起來,不是閒來無事的詩詞,不是空 中樓閣沒有目的的傾吐,而是若干且及其重要的文化勢力。」1對自然有目的的 觀測及利用是考察自然神話或自然神崇拜時不可忽視的前提條件,又如鈡敬文 所指出的,「並不是所有的自然現象都是神靈,而是與人類有密切関係的自然 現象」2才有可能形成自然神崇拜。自然現象本身不是構成自然崇拜的決定性基 礎,祇有當某個現象被納入人類社會需要,甚至承擔了或多或少的社會功能後, 它才擁有被信仰的可能。 學界已經有不少學者意識到自然崇拜及自然神觀念的萌發是人類文明發展 到特定階段的產物。例如葉舒憲先生認爲:「人類自新石器時代進化到農牧定 居階段以後,原始宗教的中心便從狩獵巫術和圖騰崇拜轉向了自然崇拜。諸如 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與農牧生產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自然現象,只是到了 這時才開始成爲人們敬畏和崇拜的對象。」3人類從原本採集野果追逐野獸的狩 獵生活逐步轉向以農業生產爲主的定居生活,在此過程中對自然現象的依賴也 大爲增加,這種依賴不僅是因為自然氣候的影響直接關及到農作物收成的好壞, 更是因爲種種自然現象構成了人們在原本的混沌中劃歸出自身有序生活的參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年), 頁 117。 2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年),頁 190。 3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頁 201。. 1    .

(7) 體系。例如古人通過對日月星辰運動規律的觀察,制定出了原始的曆法,確立 了自我生存的坐標。祇有當生活的秩序被建立之後,定居的生活才能得以實現, 文明的發展才會成爲可能。 風作爲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現象之一,對在其信仰發生之初也是基於相似 的目的,與秩序的建立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的風神信仰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時期, 見於商代甲骨文中記錄的四方風名。据卜辭的記載,東南西北四方各配有一神, 四神又各主一風,為四方風。學界已經有所共識,認爲四方風表明時空混同的 四方觀念已在殷人的意識中產生。四方的確立是時空秩序發生的開始,而在四 方之外獨配四風,可見作為自然現象的風在時空確立之初的獨特性及重要性。 然而上古風神信仰的發展並不是只有四方風的單一線路,而是有多重不同 的來源,除了四方風風神外,上古文獻中記載的風神還包括大風、箕星、飛廉、 風伯、風師等等。人們對風不同層次及不同時代的信仰需求建構出不同的風神 形象,然而這些不同需求的背後卻都冠之以「風」的名義來寄託願望,必然又 有其共通性及普遍性蘊含其中,探求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傳承及演變是本文. 政 治 大 的研究動機落實到操作層面的具體需要。 立. ‧ 國. 學. ⼆二、︑、研究⽬目的. ‧. 本文的研究將會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對中國上古風神信仰的來源及流變 作梳理,二是以臺南風神廟為個案,對臺南風神廟進行歷史還原及田野考察, 探索風神信仰是如何在近現代的現實生活中被實踐的。 正如上文所述,中國上古風神信仰在出土材料及傳世文獻中的記載是是零 散不成系統的,擁有多條信仰萌發的線索。釐清上古風神信仰不僅是學術建構 的需要,於本研究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某種特定的信仰在形成之後雖 然會隨著時代、社會環境的需要而改變信仰的內容,承擔不同的社會功能,但 信仰的流變不會是無緣無故的突變,總是依照一定的邏輯對原本的信仰內容進 行修正,而原本信仰的某些本質部分不會輕易消失,因為這部分內容正是信仰 內在生命力所在,亦是信仰獲得人們信奉的根本原因。而信仰在流變過程中保 有的不變本質,往往在信仰形成之初就已經確立了。因此對中國風神信仰形成 之初的考察十分有必要,只有對這部分內容先進行釐清,之後具體案例的考察 才有可能展開。 對於風神信仰在現實中的實踐是中國風神研究較少有涉及到的領域,然而 這部分考察事實上非常重要。信仰在實際生活中被相信的形式,被展演的方法、.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被需要的原因……這些面向甚至可以說是觸及風神信仰本質的部分。因此本文 還將以臺南風神廟為具體對象,考察風神信仰如何在近現代現實生活中發生作 用的。 綜上,本文研究的目的具體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2    .

(8) 一、釐清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及流變,揭示風所具有的神聖性質及風神信仰的 特點。 二、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實例——臺南風神廟,對風神信仰作具體的在地考 察,以文化整體的語境為背景,探索風神信仰在歷史發展中的信仰意義、所承 擔的社會功能。 三、探求中國風神信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找出文化延承的綫索。.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範圍界定 本文研究範圍的界定包括對研究對象、研究材料及研究年代範圍的界定。. 立. (⼀一)研究對象界定.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廣義上的中國風神信仰,所謂廣義體現於如下兩點: 其一,本文的風神為廣義的風神,既包括作為神祇的風,也包括具有神聖性質 的風。作為神祇的風在理解上一般不會有太大歧異,即指能夠招致風氣或以司 風為職的神祇。而具有神聖性質的風則主要針對四方風之風而言。四方風之風 為本文的研究重點之一,其在殷商時期確為神祇,但其神格屬性在後世卻不斷 衰弱,到了漢代幾乎退居為一種神話思維認識而非實際被祭祀的神祇。然而即 使如此,作為神話思維的四方風之風依舊對後世的人文形塑具有滲透性的影響, 風的這部分神聖性質不應被排除於風神研究之外,故本文所論的風神既包括作 為神祇之風,也包括具有神聖性質的風。其二,本文題目所稱的信仰也是廣義 的信仰,它不但包括對風神的崇拜現象,還包括中國人的風神觀念及風神崇拜 背後的文化心理。一般研究中國風神的學者習慣稱風神崇拜而非風神信仰,是 因為學者們通常將風神研究的範圍限定在對風神的祭祀活動上。本文將選擇更 寬泛的研究視角,對於中國風神的研究不但有現實生活中的風神祭祀還有人們 觀念中對風神的認識,研究視角的擴大有利於勾勒出風神所具有的深層文化意 義。總之,本文所研究的中國風神信仰是廣義的中國風神信仰,對於研究對象 範圍較為寬鬆的認定並非是不嚴謹的表現,而是不希望用一個狹義定義的神祇 及特定的信仰活動限制住中國風神信仰所具有的豐富性及深刻性。.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研究材料界定 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包括甲骨文材料、傳世文獻材料以及有關臺南風神廟 的民俗學材料。 首先是甲骨文材料。要研究殷商時期的風神信仰則必須借助於甲骨文材料, 3    .

(9) 甲骨文中有對四方風稱名的完整留存以及和風相關的卜辭紀錄,這些都是研究 上古風神信仰不可欠缺的材料。在具體的選擇上,本文將以郭沫若主編《甲骨 文合集》4為主要參考材料,輔以羅振玉《殷契書契(前編)》5等甲骨文集。同 時,在甲骨文釋文上,本文將以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释文》6及曹錦炎,沈 建華編著的《甲骨文校釋總集》7為主要參考。 其次是傳世文獻材料。對於傳世文獻的運用,本文將依研究需要分為三類。 一,對於上古風神觀念的探究,本文將主要運用先秦兩漢的傳世文獻為主要研 究材料。中國上古並沒有專門論述風神的書籍,無論是作為神祇的風還是具有 神聖性質的風,有關風神觀念的紀錄散見於各類傳世文獻的片段敘述之中,如 8 9 10 11 12 《山海經》 、《淮南子》 、《呂氏春秋》 、《莊子》 、《尚書》 、《詩經》 13 、《楚辭》14、《風俗通義》15等等,其中既有儒家經典之書,也有雜家論著, 亦有文人詩作,可見記載上古風神觀念的文獻並不限於特定的思想流派、文體 類型。二,對於上古風神祭祀的研究,本文將以儒家禮書《周禮》及先秦兩漢 史書中的祭祀記載為研究材料。相較上古的風神觀念,上古的風神祭祀則有相. 政 治 大 對具體的文獻可依照,它們主要保存於《周禮》 及《史書·封禪書》 、《漢 立 書·郊祀志》 、《後漢書·祀典》 之中。三,對於臺南風神廟的研究,本文 16. 18. 17. 19. ‧. ‧ 國. 學. 將主要以《清實錄》20、地方志及遊臺官員筆記為主要研究材料。《清實錄》將 有助於我們理解風神信仰在清代的整體發展;《裨海紀遊》21、《臺陽見聞錄》 22 等遊臺官員筆記記錄了清代臺灣地區的風神信仰;《重修臺灣縣志》23、《臺. Nat. sit. y.                                                                                                                 4. io. n. al. er.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 年。 羅振玉撰:《殷虛書契前編》 ,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 年。 6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释文》,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7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 , 上海 : 上海辭書, 2006 年。 8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14 年。 9 [漢]高誘注:《明刻淮南鴻烈解》,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 10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11 [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年。 1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 13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14 黄靈庚疏證:《楚辭章句疏證》 ,北京 :中華書局,2007 年。 15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16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17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年。 18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19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 20 ﹝清﹞《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21 ﹝清﹞郁永河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 臺北:臺灣銀行,1958 年。 22 ﹝清﹞唐赞衮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三〇種), 臺北:臺灣銀行,1958 年。 23 ﹝清﹞王必昌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重修臺灣縣志 》(《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三 種),臺北:臺灣銀行,1961 年。 5. Ch. engchi. 4    . i n U. v.

(10) 灣志略》24等地方志則是獲取清代風神廟資訊的直接材料。 最後是有關臺南風神廟的民俗學材料,此部分材料大部分來源於筆者對臺 南風神廟的實地調查,包括臺南風神廟現有的禮制空間、祭祀活動、及口傳敘 事等。另有一部分來源於風神廟的介紹資料,包括〈風神廟簡介〉及〈接官亭 曁風神廟重修碑記〉等。 (三)研究年代範圍界定 本文的研究年代範圍將以殷代到漢代的風神信仰為主,輔以對漢代之後的 風神信仰發展趨勢的概括及對清代風神廟狀況的說明,也就是說就研究年代的 範圍而言,本文的重點在於探索中國風神信仰在早期的發展及流變狀況。會做 出這樣的研究安排,主要基於三個原因:其一,對於風神信仰來源的釐清是研 究風神信仰在中後期發展情況的必要基礎。中國風神信仰在上古的發展情況頗 為複雜,它並非沿著單一線索直線發展而來,而是包含著著兩塊成因、發展、 信仰目的頗為不同又互有交錯的內容,一是以四方風為代表的風神信仰,而另 一種則是以風伯、風師等風神為代表的風神信仰,但無論是四方風信仰還是風 伯風師信仰,兩者都是構成中國風神信仰內涵的重要內容,深刻影響了後世人 們對風及風神的意義認知。然而有關風神信仰的既有研究成果,較少涉及對早 期中國風神信仰來源及流變的討論,若未能將其來源探明而草率對後世風神信 仰作定性定論的研究,無疑是不妥的作法。因此,本文研究的重心在於對中國 風神信仰早期的來源及流變情況的探索,從源頭上把握中國風神信仰的特點。 其二,漢代是上古風神信仰發展的重要節點。在漢代,早期左右風神信仰發展 的兩條線索已趨於穩定,分別以八風及司風之神的形式存於人們對風的意義認 知之中;此外,漢代也是奠定風神國家神祗地位的朝代,而參與國家宗教構成 也是風神信仰的重要特點,因此本文選擇以漢代為時間截點,將討論重點放於 先秦兩漢時期的風神信仰。其三,受限於筆者的能力及碩士論文的篇幅,本文 選擇優先處理漢代之前風神信仰的來源及流變問題,對於漢代之後的風神信仰 發展只作簡要的概括提及。若要完整梳理中國古代每個朝代的風神信仰情況並 非本文能力及篇幅所及,在主觀及客觀條件的限制下,本文選擇優先處理相較 而言更為重要的早期風神發展的相關問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將以文獻分析法為主,輔以四重證據法及田野調查,對中國 風神信仰進行綜合分析。文獻分析法即是以文字材料為對象展開理義分析的方 法。四種證據法是當代文化人類學學者葉舒憲所提倡的歷史研究方法,是在王.                                                                                                                 24. ﹝清﹞李元春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十八種), 臺北:臺灣銀行,1958 年。. 5    .

(11) 國維「二重證據法」25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包括如下四重證據:1、傳世文獻。2、 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3、民俗學、民族學所提供的相關參照材料,包括口傳的 神話傳說,活態 的民俗禮儀、祭祀象徵等。4、考古發掘出的或者傳世的遠古 實物及圖像。26田野調查是人類學、民俗學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也是獲取 信仰實踐資料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文章的第二、第三章側重於釐清中國上古風神信仰的發展脈絡,故此部分 將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法對傳世文獻及甲骨文材料進行分析。文章的第四章側重 對臺南風神廟的歷史梳理及現狀考察,故以文獻分析法結合四重證據法及田野 調查的方式展開研究。對於臺南風神廟的田野調查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一, 詳細記錄臺南風神廟內部的空間結構、擺設格局、對其中的造像、圖像、文字 等資料作逐一採錄。二,參與臺南風神廟主要慶典儀式活動並以書面形式追蹤 紀錄。三,採訪當地信眾,記錄有關臺南風神廟的民間神話與傳說,作為口傳 敘事材料。同時田野調查的成果所得也將被作為四重證據中的第三、第四重證 據進行分析運用,期望借由不同性質的文化材料對中國風神信仰作立體的詮釋。 最後,全篇研究將依據研究的實際需要,謹慎運用西方神話學、人類學、 宗教學的理論視角,將比較的意識融入對問題的思考。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鄭振鐸就已經指出若要在文獻材料不充足的情況下對歷史的實存做出有意義的 推斷,則必須依靠新材料及新方法,即人類學、民俗學的理論及民族志的材料。 27 中西比較學視野的引入,不但可以開拓研究者看待問題的視野,亦能在比較的 過程中,找到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基因,進而加深對中華傳統 文化的認識。.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iv l C 前⼈人研究⽂文獻綜述 n hengchi U 本文以「中國風神信仰」為研究對象,對相關文獻進行蒐集、回顧及總結。 n. a 第三節. 依照前輩學者們的研究面向為標準,現有文獻大致可分為以下七個類別的研究: 一、「風」字的字源學考察,二、風神信仰的文化闡釋,三、風神信仰的發展 脈絡,四、風神形象考辨,五、風神廟及地方信仰研究,六、其他。在文獻綜 述最後本文將給出對前人風神信仰研究的綜合觀察,對現有研究的成果及不足                                                                                                                 25. 二重證據法最早由王國維提出,他基於當時地下考古材料大發現的歷史突破,提倡以「地下 之新材料」補正「紙上之材料」,即以地下的考古發現印證傳世文獻所錄真偽, 並稱其為「二 重證據法」。其原文曰:「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 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 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詳見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 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年),頁 2。 26 葉舒憲:〈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文學報》,2008 年第 23 期,頁 33-53。 27 鄭振鐸:〈湯禱篇〉,收錄於葛劍雄主編:《鄭振鐸講文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年),頁 49-50 。. 6    .

(12) 做簡要的評述。. ⼀一、︑、「⾵風」字的字源學考察 「風」字字形在上古的發展並非始終如一,學者們對「風」字字形的考辨 主要集中甲骨文中「風」與「鳳」字的關係,及「風」字字形在戰國時期的轉 變這兩方面。 (⼀一)「⾵風」與「鳳」的關係 學界普遍認同甲骨文中「風」與「鳳」字型相同的觀點。王國維指出卜辭 28 29 中有「鳳」、「風」通用的現象 ,羅振玉於《殷墟書契考釋》 認同王說,認 為卜辭中的「鳳」字表「風」意,即「鳳」為風的假借字。于省吾〈释 〉30一 文贊同甲骨文以「鳳」為「鳳」是造字假借的原因,他認為風無形可象,故取 音近的「鳳」為假借字。斯維至以文字及文獻為證據認為「鳳」為風的假借字 31 的表述並不準確,事實上鳳、風實為一字而非假借字。 魏慈德通過文字考證,. 政 治 大. 立. 認為甲骨文中鳳(風)的異體字有「𩖛」、「. 」、「䬄」三字。32. ‧ 國. 學. (⼆二)「⾵風」字的演變. ‧. 甲骨文裡與「鳳」相通的「風」字字型,並非後世所見「從虫,凡聲」的. sit. y. Nat. 「風」字。魏慈德認為後世流傳的「風」字構形最早見於戰國時期,期間從 「鳳」到「風」的字形訛變或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鳳」字的某一. n. al. er. io. 體「 」不斷簡化成《說文》中記載的「風」古文「 」,成為現行「風」字 的古體。第二種可能性是風字所從的「虫」字是由「隹」字省筆訛變而來,由 「. 」逐漸發展為「. 」。33. Ch. ⼆二、︑、⾵風神信仰的⽂文化闡釋. engchi. i n U. v. 此類型的研究意圖將特定時期的風神信仰與整體的文化大環境作聯結,考 察風神信仰在特定時期的功能作用、文化內涵。此類研究被探討的最多的是四 方風信仰,亦有學者考察了特定背景下的風伯祭祀。還有一些學者將上古不同 來源的風神信仰籠統看為古人對自然風的崇拜,考察其對後世文化的影響。                                                                                                                 28. 王說見於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一集)》(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3 年),頁 206。 29 同上。 30. 于省吾:〈释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頁 323-324。 斯維至:〈殷代風之神話〉,《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1997 年),頁 15-18。 32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年),頁 17-24。 33 同上,頁 31-34。 31. 7    .

(13) (⼀一)四⽅方⾵風模式的釋義 殷代甲骨文所記載的四方風是被學界關注最多的上古風神信仰。胡厚宣先 生是最早發現甲骨文四方及四風名的學者,他於1941年發表了〈甲骨文四方风 名考〉34,首次讓世人意識到了四方及四方風的存在。〈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一 文以三片殷代龜甲、牛骨刻辭為證,認為殷武丁時期對於東南西北四方位及四 方來風有專門的稱謂,並且這種四方配四風的模式在《山海經 · 大荒經》、 《尚書 · 堯典》等後世文獻中有明顯的傳承演化關係:其一,甲骨文中「某方 曰某鳳(風)曰某」的行文格式在《山海經 · 大荒經》、《尚書 · 堯典》中猶可 辨析;其二,甲骨文中的四方名、四方風名與《山海經·大荒經》中的方名風名、 《尚書 · 堯典》中的四方之民及鳥獸者雖然其稱各異,但其字型轉變有跡可循, 字義解釋有相通處,故可知三者有因襲關係。此外,胡厚宣將東方風意訓為和 暢惠風,南方風意訓為暖融微風,西方風意訓為盛大厲風,北方風意訓為寒風, 並推測四風觀念為後世八風之說的濫觴。之後學者對於四方風的考察,主要涉 及以下兩點,一是對甲骨文四方名及四風名字形字義的釋讀,二是對四方風的 觀念系统進行文化層面的詮釋。 關於四方名及四方風名釋讀35,學界對東方及東方風的疑義較少,普遍認同 東方為「析」,東方風為「劦」,較多的討論集中在其它三方及三方風。裘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圭〈釋南方名〉36一文將甲骨文南方名「 」與出土文獻及文物上的「因」字作. al. er. io. sit. y. Nat. 比對,認為「 」應為「因」字,而非先前學界普遍認為的「夾」字。于省吾 37 〈釋四方和四方風的兩個問題〉 一文對西方名、西方風、北方名及北方風名進 行考據,認為西方名寫作「彝」,讀為夷,訓為殺傷,以喻西方之屬性為殺傷. n. 萬物,指萬物收縮之時;西方風曰「 」讀作介,訓為大,指大風;北方名寫 作「夗」,讀為宛,義為蘊含,指萬物蘊藏之時;北方風曰「伇」讀作洌,指 寒風。曹錦炎〈讀甲骨文劄記〉38一文認為北方名「勹」與「伏」字初文構形相 同且後世文獻中亦有提到北方為伏方,因此北方名為「伏」;北方在後世又有. Ch. engchi. i n U. v. 稱「𪂧」,「𪂧」字造字和釋意具與「伏」有關,故兩字來源可通。蔡哲茂 〈說甲骨文北方風名〉39探討了北方風名的字型演變的過程,認為甲骨文北方風 名「. 」字本意為擊殺、殘害之義,引申為凜冽,這是對北方風的性質描述。.                                                                                                                 34.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 年), 頁 369-380。 35 對於四方及四方風名的釋讀與對其涵義的解釋往往難以截然兩分,為了論述方便之故,本段 的文獻回顧限定在側重討論四方及四方風個別字型的文獻,涉及字形討論但重點在於詮釋四方 風整體含義者將於下段進行歸納。 36 裘錫圭:〈釋南方名〉,《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頁 50-52。 37 于省吾:〈釋四方和四方風的兩個問題〉,《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頁 123-129。 38 曹錦炎:〈讀甲骨文劄記〉,《上海博物館集刊》,1987 年第 00 期,頁 195-197。 39 蔡哲茂:〈說甲骨文北方風名〉,《東華漢學》,2013 年第 18 期,頁 1-24。. 8    .

(14) 四方及四方風名的釋讀與對其涵義的理解密切相關,前者的研究是後者得 以進行的基礎,而後者的研究則是對前者的昇華,甚至可以說是研究四方及四 方風的根本目的所在。關於四方及四方風名所代表的意義,學界已做了許多有 益的探討,其中最主流的觀點是「四時說」,即認為東南西北四方與春夏秋冬 四時有對應關係,四方風為四時不同季節所吹之風。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楊 樹達。楊樹達〈甲骨文中四方風名與神名〉40的考證基於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 名考〉中的發現,認為四方之名乃神名,四方神是掌管草木盛衰之神,四神分 司四時,而四方風配以四方代表四時所吹之風。楊樹達以《山海經》中以四方 之名為神人及殷墟卜辭中有祭方獻牲的記載為依據,認為殷人以四方為神,並 對四方之名進行訓詁,判斷四方之名分別對應一年四季中草木在不同季節的生 長狀態,這體現了古書中常見四方與四時相配思想。于省吾〈釋四方和四方風 的兩個問題〉41指出在商代是否有明確的四時觀念值得商榷。就文字而言,甲骨 文中只有表示「春」、「秋」的字形,未見代表季節的「夏」、「冬」出現。 因此因此四方配四風的模式只能說時萌發四季觀念的準備條件而非成熟的四時 觀念形成的標誌。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42一文吸收了楊 樹達及于省吾的觀點,認為甲骨文四方名釋意與草木有關,與四方風相配合為 四時觀念的萌芽。東方風為春季和風,南方風為夏季微風,西方風為秋風,北 方風為冬季寒風。此外,胡厚宣更進一步指出四方和四方風為農業神,須以大 祭「帝禮」禘祭之,而祭拜四方及四方風的目的在於求年祈雨,期盼農業的豐 收。「四時說」的觀點幾乎奠定了之後研究四方及四方風的基本走向,後輩學 者的研究大多或是對此觀點的補充,或是對其的觀點深化。對此觀點補充者, 例如鄭慧生〈商代四方神名、風名與後世春夏秋冬四時的關係〉43,通過對四方 四風名的訓詁,認為不僅四方名,四方風的命名亦與四時草木生長有關。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至九十年代,一種新的研究視角逐漸浮現了,不少 學者開始嘗試運用天文曆法學的知識來解讀四方及四方風,認為四方與春分、 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相配,四方風則為四氣的物候之徵。此說令四方四風 的涵義在「四時說」的基礎上得到了更深入、更細緻的詮釋。常正光〈殷代授 時舉隅——「四方風」考實〉44認為殷人具有四時觀念,四方風是四時的形象化 代稱。不同於之前學者以文字判定殷人對四時的認識,常正光從天文曆法角度 推測殷人有能力判定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並以之為殷人能 夠判定四時的表現。常正光以東西方名為例,認為四方名釋意與測定日影、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0. 楊樹達:〈甲骨文中四方風名與神名〉,《積微居甲文說》(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2006 年),頁 77-84。 41 于省吾:〈釋四方和四方風的兩個問題〉,《甲骨文字釋林》,頁 124。 42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 年第 1 期, 頁 49-86。 43 鄭慧生:〈商代四方神名、風名與後世春夏秋冬四時的關係〉,《史學月刊》,1984 年第 6 期,頁 7-12。 44 常正光:〈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收錄於《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五集) (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 年),頁 39-55。. 9    .

(15) 明方位有關,正東正西方為測定春分、秋分之日的定點;四方風之「風」字, 實應釋為「鳳」,四方風即以鳥為物候判定時節,是以鳳為時的代稱。持類似 觀點的學者還有李學勤〈商代的四風與四時〉45,他認為商代的農業生產所需催 生出了當時的天文曆象知識,殷人通過四方風的季侯性質來認識四時及年歲。 馮時〈殷卜辭四方風研究〉46運用天文曆法學知識為研究背景,以與殷代四方四 風一脈相承的〈堯典〉為範本,將經書關鍵文句還原成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的具 體測量行為,從科學觀測的角度並配合文字訓詁及文獻,對四方及四方風做出 了新的詮釋:四方為分至之神(司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四神),四風為 四氣之物候徵象;殷代四方神與四方風構成了完整的標準時體系,也就是曆制 體系。此外,與其他學者常常將四時與四季不作區分的做法相比,馮時是將兩 者作了嚴格區分:四時本為分至四氣,而非四季。在他看來,四時的確立本為 劃定時間週期的需要,而四季的確立則源於農業週期。兩個體系最終結合形成 四季,但在殷代,它們還是分開的兩個系統。另一位和馮時持相似觀點的學者 是劉宗迪,他在〈《山海經 · 大荒經》與《尚書 · 堯典》的對比研究〉47一文中 指出四方為測分至之地點,四風則是物候之徵,以四風配四方的模式「反映了 通過觀測氣象變化確定季節和農時的物候曆制度。」與馮時不同的是,劉宗迪 認為測定四時與利於農事是並行不悖的,四方的確立既是劃定了時間,又是為 了有利農事。 除了「四時」說,「分至」說,學者們還提出四方配四風模式是地名,是 星宿之名、是鳥神名、是一日四時之意等不同說法。嚴一萍〈卜辭四方風新義〉 48 認為四方風名為方國地名。丁山〈四方之神與風神〉49通過文字訓詁,認為四 方風名含有四時節令之意,而四方則為星空歲次之名,四方四風本於殷商祭典, 實為方望之事。鄭杰祥〈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50一文認為四方神 具為鳥形神,東方為少昊摯神,南方為朱鳥長離,西方為玄鳥,北方為禺強神; 四方風體現了商人感受到的四季氣候變化。賈雯鶴〈《山海經》四方神與風名 51 考〉 一文以《山海經》為考證範本,認為四方對應的四時,並非指四季之四時 而是一日之四時,即四方名為太陽在朝、午、夕、夜四個時段的代稱。四方風 訓為和風、微風、大風、寒風。 對四方風名的考察是目前在中國風神研究領域內被論述最多、成果最顯著 的一塊,這與早期前輩學者們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殷墟卜辭的四方風名最初.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5. 李學勤:〈商代的四風與四時〉,《中州學刊》,1985 年第 5 期,頁 99-101。 馮時:〈殷卜辭四方風研究〉,《考古學報》,1994 年第 2 期,頁 131-154。 47 劉宗迪:〈《山海經·大荒經》與《尚書·堯典》的對比研究〉,《民族藝術》,2002 年第 3 期, 頁 58-62。 48 嚴一萍:〈卜辭四方風新義〉,收錄於大陸雜誌社編選:《先秦史硏究論集》(上)(臺北 市:大陸雜誌社,1970 年),頁 110-116。 49 丁山:〈四方之神與風神〉,《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年),頁 81-98。 50 鄭杰祥:〈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中原文物》,1994 年第 3 期,頁 5-11。 51 賈雯鶴:〈《山海經》四方神與風名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年 第 1 期,頁 108-113。 46. 10    .

(16) 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材料為中文學界的研究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是了解中國文 化思想形成初期情形的絕佳材料。從上述文獻綜述可知四方風的發現最早行於 甲骨文學界,以訓詁結合文獻證據的考證方式幾乎是早期四方風研究的唯一取 徑,學者們之間的觀點即使有分歧,也是訓詁或文獻引用的細節分歧,就觀點 樹立上幾乎很難超越「四時說」。直到當天文學的新視角被引入,四方風研究 才獲得了又一次的新突破,研究視角的創新帶來的新的研究路徑,創造出了新 的研究成果。對四方及四方風涵義的探究一直是研究中國上古文化的重點及熱 點,其背後動因絕不會僅僅停留在字形的考證,文獻的對照,而是學者們希望 透過四方風名之形把握上古初民思維模式之意,從源頭上把握住中國文明的形 成特點。以天文學視角解四方風名是四方風名研究的重要突破,但這種突破不 會是最終的定論,亦不會是唯一的結果。對於上古思維模式的考察,最終指向 的並非是物質世界的實存而是人類心靈的信仰,四方風名所承載的心靈意識是 什麼?有關這部分的研究雖已有零星的論述卻還未引起學界的十分重視,依舊 有較大的探討空間。. 立. 政 治 大. (⼆二)⾵風伯祭祀⽬目的研究. ‧ 國. 學. ‧. 除四方風外,學者們對中國其它風神所承擔的文化功能的探討還很少,目 前僅蒐集到一篇關於風伯祭祀意義討論的文獻。黃沚青〈敦煌文書S.5747《張 承奉祭風伯文》性質再探〉52一文將S.5747《張承奉祭風伯文》與傳世文獻相比 照,認為《張承奉祭風伯文》的性質為向風伯祈求戰事順利的祭文。以往學者 研究風神信仰時,往往受到漢代箕星-風伯信仰的影響,常以農業祭祀目的解 釋《張承奉祭風伯文》的性質。黃沚青此文指出了祭祀風伯的另一個重要面向, 即軍事活動的需求。.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三)⾵風神信仰對後世⽂文化的影響. engchi. i n U. v. 此類研究側重考察風神信仰與後世中國思想、文藝等不同文化方面之間的 傳承流變關係。 張應斌〈上古的風神崇拜與風神文化〉53一文認為中國古代風神崇拜在後世 沿著兩條脈絡發展,一條脈絡產生出天文曆法文化,古人通過風認識季節,並 從風神崇拜中產生出時令曆法文化;另一條脈絡則與文藝有關,古人通過風神 崇拜創造出了音律文化,是樂與歌誕生的源頭。在其另一篇論文〈「風」與文 學發生學〉54,張應斌則詳細討論了中國上古風神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的聯 繫。作者認為古人稱民歌為「風」是原始文學發生思想的反映。首先,民歌稱                                                                                                                 52. 黃沚青:〈敦煌文書 S.5747《張承奉祭風伯文》性質再探〉,《敦煌研究》,2013 年第 2 期, 頁 64-67。 53 張應斌:〈上古的風神崇拜與風神文化〉,《中國文化研究》,2002 年第 1 期,頁 49-57。 54 張應斌:〈「風」與文學發生學〉,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年第 4 期, 頁 31-37。. 11    .

(17) 之為「風」是因為古人認為文學的發生的母體是自然之風。民歌是語出天然的 作品,和自然之風具有相似的哲學品格,故稱之為「風」;其次,民歌的「風」 之稱謂還包含著文學發生的方法論,人文之風是從自然之風中脫胎而來,說明 文學和文藝的發生是模仿自然而來;最後,「風」之稱還隱含文學發生的價值 論,是古人相信文學可與神靈相通的反映。 楊卓、羅建平〈風神崇拜對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影響〉55一文集中討論了中 國古代的風神文看對古代審美意識的潛在影響。作者認為風神崇拜對審美意識 的影響是多面的,不同時期的風神崇拜有不同層面的影響。遠古的風神崇拜的 目的在於祈求自然可為人們的生存帶來幫助,風所具有的「向生之力」在後世 成為了一種具有具有強大生命律動力量的象徵;其次,風是中國古代音樂產生 的源頭,作為其核心思想的「協」是後世知識份子為人、從政的準則;再次, 《莊子》之中以風喻道,其表現出的超曠之美成為一種對後世文人影響深遠的 理想屬性;最後,楚文化中的風神崇拜為後世留下了奇譎瑰麗的審美意識。 還有學者將風神信仰觀念置於中國哲學發展的脈絡中進行分析,考察其對 後世思想的影響。連劭名〈卜辭商代思想中的四風與天命〉56一文中指出,風為 天地之氣,四方風為四種氣候,商代四方風崇拜是中國後世哲學中「氣」的思 想的源頭。殷墟卜辭中有言風是天地之使,因此四風還象徵著天命,傳遞著上 天對人的旨意。.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三、︑、⾵風神信仰發展脈絡的釐清. Nat. y. sit. n. al. er. io. 關於中國風神信仰的流變研究,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大多集中在漢代以前的 風神信仰流變,然而進入問題的角度卻個不相同,這與上古中國風神信仰來源 頗為繁雜多樣有關。除了上文提到的四方及四方風外,中國古代著名的風神還 包括風伯、飛廉、箕星等。學界的討論既有關於四方四風觀念在後世的發展、 亦有關於其它幾脈風神信仰的嬗變流傳過程。. Ch. engchi. i n U. v. (⼀一)四⽅方⾵風觀念在後世的承變 首先是四方風觀念在後世的發展影響。學界普遍認同殷代四方風卜辭與 《山海經 · 大荒經》、《尚書 · 堯典》等後世文獻有繼承關係,只不過不同學者 對這種繼承關係的具體過程有不同理解。嚴一萍通過考察殷墟卜辭所記,認為 殷人祭拜四方風所望在於風調雨順,而〈堯典〉中的勸民農作與此禘四方風為 求年的目一脈相承。57胡厚宣在〈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58一文中                                                                                                                 55. 楊卓、羅建平:〈風神崇拜對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影響〉,《河北學刊》,2010 年第 4 期, 頁 48-51。 56 連劭名:〈卜辭商代思想中的四風與天命〉,《華夏考古》,2004 年第 2 期,頁 95-97。 57 嚴一萍:〈卜辭四方風新義〉,收錄於大陸雜誌社編選:《先秦史硏究論集》(上)(臺北 市:大陸雜誌社,1970 年),頁 115-116。 58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於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 年第 1 期, 頁 61-64. 12    .

(18) 提到四方四風由最初在殷商時代的神格在後世流傳中逐漸演變為人職。甲骨文 中方名和風名都代表神靈,山海經把方名看成掌風的神人。到了〈堯典〉則演 化成了主日月的羲和之官的四時之職;在甲骨文僅有已四方與四時相連屬的觀 念和萌芽,到堯典則有了明確的四方配四時的觀念。馮時將四方風訓為分至四 節之侯,其中一項徵侯包括鳥獸行為外觀應四節而有的變化,而此意存留於 〈堯典〉中,表現為對鳥獸之變(鳥獸某某)的記錄。59丁山以〈堯典〉脫胎於 甲骨文四方風名,認為文中「厥民某」是「名」字之誤,「鳥獸某某」來源於 60 61 卜辭「風(鳳)曰某」,為鳳鳥之鳳。 蔡哲茂〈甲骨文四方風名再探〉 考證 金文「風」與「民」兩字字型演變並與比對《尚書大傳》及漢代張遷碑中的記 載,認為《堯典》所稱「厥民某」之「民」字應是「風」字之訛誤;因為甲骨 文中「風」與「鳳」同形,《堯典》 中的「鳥獸某某」之說其實是將「風」訛 變為「鳥」,「鳥獸某某」實由四方風名演變而來。魏慈德認為從殷代的四方 風到《山海經·大荒經》中的四方神人再到《尚書·堯典》中的四時祭典,雖然具 體的方名風名有所變異,但三者依舊是屬於同一個系統,是以四方配四季的模 式作為「觀象授時」的依據。 亦有不少學者認為四方風的測定與中國古代聽風授時的傳統有關。常正光 認為四方風之風並非沒有特定所指的普通風雨之「風」,而是特指來自四個方 向性狀不同的風,為四時節氣,且四風為後世八風之說的雛形。62李學勤認為四.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方風具有季侯性質,在後世演變為八風。四方配四風是因為古代通過侯風確定 季節,而侯風術之後發展為名為風角的占術。63魏慈德認周人發展了殷人的四方 風觀念並將其發展為八方風。從周代到漢代,八方風的發展一直延續著兩個方 向,一是走向曆律,二是走向方術,成為醫占、兵占的前身。饒宗頤在〈四方 風新義〉64一文中認為「祭祀四方風」的一項重要內容為聽協風。聽協風是依據 音律來審查土氣,其實質正是樂官借由聽風來判定時月。.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二)除四⽅方⾵風外的⾵風神信仰流變. i n U. v. 除了殷墟卜辭中記載的四方風,古人信仰的風神還有若干,且因時因地而 各有不同,亦有學者對除四方風以外的中國古代風神信仰進行梳理。徐志平在 《中國古代神話選注》中提到古代的風神約有三種來源:其一是箕星,故風伯 又稱箕伯。其二是從《楚辭》而來的飛廉;其三是「大風」。大風和飛廉均是                                                                                                                 59. 馮時:〈殷卜辭四方風研究〉,《考古學報》,1994 年第 2 期,頁 138-148。 丁山:〈四方之神與風神〉,《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年),頁 84。 61 蔡哲茂:〈甲骨文四方風名再探〉,蔡哲茂:〈甲骨文四方風名再探〉,《甲骨文與殷商 史》,2013 年 00 期,頁 166-188。 62 常正光:〈殷代授時舉隅——「四方風」考實〉,收錄於《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五集) (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 年),頁 39-42。 63 李學勤:〈商代的四風與四時〉,《中州學刊》,1985 年第 5 期,頁 100-101。 64 饒宗頤:〈四方風新義〉,《中山大學學報》,1988 年第 4 期,頁 67-72。 60. 13    .

(19) 神鳥形象。唐宋以後,風伯又被稱為「風姨」、「封姨」、「風后」等。65 李立〈從箕星、風師到風伯神——論漢代風神崇拜模式的建立〉一文則以 漢代為座標,探討了漢代特色風神崇拜體系的形成過程。作者認為漢代人對風 神的信仰來源於三個點:周人的「箕星-風師」崇拜,楚人的風神飛廉及東夷 的風神大風。三者中尤以「箕星-風師」崇拜最為重要,因為對風神箕星的祭 祀與追求農業豐產農事順利的現實需求密切相關,功利的需求體現了漢代風神 信仰的主要方面。然而作者進一步指出:「三位並存」式的風神崇拜、祭祀體 制,並不符合東漢「利物利民」的祠神原則,東漢人的改革方法便是將周人的 箕星、楚人的飛廉、東夷的大風通通納入「風伯」名下,以風伯之名統攝三種 風神信仰,從而形成了具有東漢自身特色的風神風伯崇拜體系。66李立此著雖然 只是單篇論文,但其中的觀點尤其在中國大陸學界頗具影響力,許多論述漢代 風神信仰的論作,都以此篇中的觀點為基準定義漢代的風神信仰。 丁山、孫作雲等學者則關注了風神飛廉的發展歷史。飛廉最早是楚神話體 系中的風神名,同時也是殷紂王手下大將的名字。關於飛廉為何被當作風神, 丁山以《山海經》及《淮南子》中的記載為依據,認為飛廉善走的認知最早來 源於驺吾日行千里的神話67,但其論證幾經間接論證不免牽強,亦無旁證可證明 此說。斯維至通過語音學的考證,認為飛廉為「風」字讀音之緩音,其形象為 鳳鳥。68同樣通過聲韻學考察飛廉讀音的學者還有孫作雲,其認為「飛廉」是風 字上古音的轉音,是風字之古讀,為飛廉是風神的觀點提供了聲韻學的證據。69 飛廉還是殷代大將的名字。據印順法師考證,當殷商快要滅亡之時,飛廉父子 依舊力事紂王,飛廉一族在殷滅亡後分為兩支,是秦與趙的先祖70。飛廉原本是.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歷史人物,但在之後卻升格成為風神,學界對此有不同的解釋。田兆元認為飛 廉由秦祖變為風神,是因為楚秦文化相互影響的關係 即楚神話中的風神元素被 71 添加進對於歷史人物飛廉的敘述之中,使之神話 ;張正明以《史記·秦本紀》 中有「飛廉善走」的描述判定,飛廉被認作風伯,是對其健步如飛的隱喻,而 並非真的因其為風神。72丁山則以為,飛廉成為風神,與星象有關。《史記·秦 本紀》有言飛廉之孫造父因善於御車而幸於周穆王。丁山認為「造父御車」的. Ch. engchi. i n U. v.                                                                                                                 65. 徐志平:《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 年),頁 63。 李立:〈從箕星、風師到風伯神——論漢代風神崇拜模式的建立〉,《松遼學刊》(社會科 學版),1996 年第 4 期,頁 41-44。 67 丁山:〈句芒、高禖、防風、飛廉考——風神篇〉,《古代神話與民族》(南京:江蘇文藝 出版社,2011 年),頁 240。 68 斯維至:〈殷代風之神話〉,《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1997 年),頁 28-32。 69 孫作雲:〈飛廉考——中國古代鳥氏族之研究〉,《孫作雲文集(第三卷)》(開封:河南 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455-481。 70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5 年),頁 108。 71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188。 72 張正明:《秦與楚》(武漢:華中師範出版社,2007 年),頁 23。 66. 14    .

(20) 記載並非事實的敘述,而是一則天文神話,以御車喻箕星星象。73飛廉系列的研 究呈現出一個很鮮明的特點:早期研究飛廉的學者會將研究的重點置於殷代飛 廉,以其風神展開論述,而晚近的學者則多將楚文化中的飛廉作為風神正宗, 甚至有學者直接提出:「飛廉,一般被認為是古代楚人的風神。」74會造成這樣 的情況,或是因為近年來學界對風神形象考察的興趣由殷商逐漸轉向秦漢的緣 故。. 四、︑、⾵風神形象的考辨 由於中國風神信仰的來源頗為複雜,因此不同脈絡下的風神信仰會產生不 同的風神形象,既是是同一脈絡下的風神信仰,風神的形象也會隨著不同的時 代需求而有所改變。下文將依學者們在研究中所提到的不同的風神形象進行分 類討論。 (⼀一)⿃鳥獸.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鳥形是中國上古風神出現頻率最高的樣態,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天象篇》 75 76 即直言:「古人蓋以鳳為風神。」 羅振玉《殷墟卜辭考釋》 有云卜辭中的 「鳳」字均為「風」字,即「風」與「鳳」在卜辭中為同一字型。此一論斷常 被後世學者用來作為風鳥為鳳神的最主要依據。安森太郎在羅振玉研究的基礎 上,進一步提出「鳳」與「風」不但在甲骨文中字型一致,且發音近似,皆為 凡聲字。在比對傳世文獻后,安森認為楚辭中的飛廉、淮南子的大風、皆含有 77 以鳥為風神的思想。 斯維至通過文字考證及總結前人研究,認為在卜辭「鳳」、 「風」共用同一字型的現象背後,其實隱藏著鳳翔生風的傳說,因此鳳為殷代 的風伯。78魏慈德亦贊同這種「鳳飛風起」的想法,認為商人以風鳥作為風的形 象,可能是因為鳥在振翅高飛時會引起強大的氣流,而這種氣流使人聯想到風。 79 衛聚賢〈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四個階段〉80一文將風神鳳鳥的形象具化為現實中 的孔雀,認為卜辭「鳳」字的形象實為一隻長有羽翊的孔雀。鳳為百鳥之王, 飛時群鳥追隨,其聲如有風吹,故借「鳳」字為「風」。張愛萍認為中國風神.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3. 丁山:〈句芒、高禖、防風、飛廉考——風神篇〉,《古代神話與民族》,頁 241。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年),頁 278。 75 郭沫若:《卜辭通纂:附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 年),頁 82。 76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3 年),頁 206。 77 [日]安森太郎著,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縣中和市 : 地平綫出版社,1979 年),115 頁。 78 斯維至:〈殷代風之神話〉,《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1997 年),頁 15-24。 79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年),頁 14-31。 80 衛聚賢〈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四個階段〉,收錄於馬昌儀主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年),頁 569-570。 74. 15    .

(21) 中的鳳鳥、飛廉、大鵬、蒼鵝都是以鳥為形。81王孝廉借用安森太郎的觀點,推 斷鵬、鳳、蔽鳥、翳鳥都為風神鳥。82 此外學者們對風神飛廉的形象也有較多探討, 多數學者認為飛廉為鳥形, 但也有學者以混合型風禽或風獸為飛廉形象。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大多是從殷 代大將飛廉的線索進行分析,認為飛廉是屬於殷商神話系的風神,在殷代「風」 與「鳳」共借用一個字形,因此「風」即是「鳳」,而商人又是以鳥為圖騰, 鳳為神鳥,故飛廉形象因應為鳥形。持此觀點的學者有孫作雲83,印順法師84等。 持第二種觀點學者,大多是直接依據文獻中的記載作出判斷,例如魏慈德認為 85 飛廉「身似鹿」的特點可能是受到仙道文化的影響 。 (⼆二)⽝犬 何星亮通過考證文獻記載,認為古人奉神犬為風神,並推測這是因為犬奔走 如風的原因。86魏慈德認為古籍中經常將風神形象與犬相聯,或許和古人殺狗祭 風的風俗有關。87. ‧ 國. 學. (三)星⾠辰. 立. 政 治 大. 何星亮認為箕星為古代的風神之一,古人奉箕星為風神是出於長期的氣象觀. ‧. 察,發覺星象與起風之間的聯繫,認為當箕星閃爍不定時便會起風,故奉箕星 為風神。88魏慈德認為當月亮行經箕星時會固定起風,因此箕星也被認為是風神。 關於漢代風神箕星的探討還有相當部分與漢代墓葬文化有關,此部分的文獻綜 述將於下文專門羅列。89. n. al. er. io. sit. y. Nat. (四)⼈人形. Ch. i n U. v. 人形風神多為流傳於民間信仰中的風神形象,是較為晚出的風神形象,並 且有了男女的分別。何星亮在《中國自然崇拜》90一書中列舉了幾種人形風神的 形象:風姨、石尤是女性化的風神,孟婆是古代江南的女風神。風神方天君的 形象在古籍記載中為一位左手持輪、右手持扇的文人形象。白建忠〈說「孟. engchi.                                                                                                                 81. 張愛萍:〈「風伯」與「風祝」——中日風神神話比較研究〉,《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 神話比較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36-38。 82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頁 746。 83 孫作雲:〈飛廉考——中國古代鳥氏族之研究〉,《孫作雲文集(第三卷)》(開封:河南 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472。 84 印順法師:《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5 年),頁 108。 85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頁 106。 86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年),頁 279。 87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年),頁 98-100。 88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頁 279。 89 詳見本章文獻綜述部分第五點:「五、風神的漢代畫像石研究」,頁 13。 90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頁 280。. 16    .

(22) 婆」〉91一文中認為將「孟婆」作風神理解,最晚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主要在江 南地區使用,而在宋代之後,「孟婆」的含義及使用的區域範圍有所擴展。董 芳苑在《臺灣人的神明》92一書中提到臺灣人習慣將風神暱稱為「風神爺」,其 擬人化的造型為古裝文人造型,手執杏黃旗或風袋。後代道教亦將風神擬人化, 以其名為方道彰,尊稱「方天君」。. 五、︑、⾵風神廟及地⽅方信仰的研究 目前為止對中國風神信仰的研究很少聚焦於風神信仰最直接的載體——風 神廟的研究之上,因此可供參考的文獻相對稀缺,以下回顧的三篇文獻,第一 篇的研究對象為北京的宣仁廟,另兩篇為臺南的風神廟。 李晨〈試論皇城中的風神廟與風神信仰〉93一文以北京城中的風神廟——宣 仁廟為考察對象,在梳理夏商以來的風神信仰之後,又聚焦至風神廟本身的建 廟歷史,探索宣仁廟的建廟意義。作者認為,宣仁廟作為當時清朝唯一一處用 於祭祀風神的皇家寺廟,它的主要作用是祈求風調雨順,並保佑紫禁城的平安 長久。 94 林進源在《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 認為臺南風神廟的位置正對港口, 設廟的目的在於祈求風神保佑來往船隻在航行過程中的一路平安。謝奇峰《圖 解臺灣神明圖鑑》95 將關注點放於風神廟中的神像造型。作者認為廟中風神爺.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的造型關鍵有其及腰的鬍鬚,右手持的如意,左手持的葫蘆;風神廟中的配神 有雷公電母。雷公的造型頗近古書記載,下顎長銳,裸胸袒腹,右手持槌,左 手持楔,足如鷹爪。電母為一婦女形象,兩手持鏡代表閃電,合古書中記載的 「兩手運光」。. n. al. er. io. sit. y. Nat. 六、︑、其他. Ch. engchi. i n U. v. 還有一些學者選擇的研究角度難以被歸類或較為零散,但於對本文研究依 舊有所裨益的,於下分述之。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96一書廣泛分析了中國文化中各種以自然現象為崇 拜的信仰模式,和其他研究中國自然神崇拜的學者相比,何星亮研究的最大特 點在於他所選用的研究材料不僅僅只是傳統的古典文獻,而是在此基礎之上又 廣泛徵引了中國各少數民族的民族志材料及外國神話傳說,以豐富的少數民族 風俗對文獻的記載加以補充或用以對照。風神研究雖然不是作者研究的重點, 但在論述中國傳統風神觀念的同時,配上東北赫哲族、雲南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 白建忠:〈說「孟婆」〉,《古典文學知識》,2011 年第 3 期,頁 148-151。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年),頁 47-48。 93 李晨:〈試論皇城中的風神廟與風神信仰〉,《北京文博文叢》,2014 年第 1 期,頁 88-90。 94 林進源:《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進源書局,1996年),頁122。 91 92. 95 96. 謝奇峰:《圖解臺灣神明圖鑑》(臺中 :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4 年),頁 202-211。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年),頁 257-283。. 17    .

(23) 的風神信仰資料,這種比較研究的視角從橫向上拓寬了風神研究的面向,是值 得借鑑的研究方式。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為中心》一書的第二章〈「風 伯」與「風祝」——中日風神神話比較研究〉97以比較神話學的視角,比較了中 日兩國風神神話的異同。作者認為中日風神的相同點在於:1、具有相似的演變 蹤跡,大體都是沿著直觀形象的吹氣→特定動物形象→人格化的男神或女神的 發展演變。2、住所相同,兩國風神均是住於風洞之中。中日風神的相異之處有 三點:1、風神形象不同,日本的風神為蛇形,而中國風神的形象多為鳥形。2、 風神的本性不同。日本的風神為惡神,會帶給人類災難與毀滅;中國風神則具 有雙重性,既有破壞性的一面、亦有造福於人的一面。3、克風手段不同。在日 本,當風神作惡時多採取鎮壓、詛咒的消極方式解除災害;而在中國對待風神 的方式則是祭拜與驅逐相結合的手法。風神自上古以來一直有被祭拜,而與風 神的正面抗爭,常常以鬥風傳說的形式流傳於世。作者認為中日神話的相似之 處是早期兩國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結果,而相異之處則體現了兩個民族不同的 精神文化氣質:中國的風神信仰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而日本的風神 傳說則是日本神教的產物,以施咒剷除為主。.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七、︑、前⼈人研究成果綜合觀察. ‧. 從上述整理,可見前輩學者對於中國風神信仰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其中 不乏許多優秀的真知灼見,為我們後繼者的研究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財富。下文 將給出對前人研究的綜合觀察,對現有研究成果的特點進行簡單梳理,以期後 繼研究得以更好的進行:. n. er. io. sit. y. Nat. al. (⼀一)研究重點聚焦不⼀一. Ch. engchi. i n U. v. 四方風無疑是學者們研究風神信仰的重點所在,相比其他幾條風神信仰的 線索,四方風研究的成果無論從質上還是量上的優勢都是無法超越的,前輩學 者們對四方及四方風的字源考察、文化意涵,多有精彩獨到的論述,揭示出四 方風模式和四季劃分之間的密切聯繫。而除了四方風研究之外,中國上古風神 信仰其他脈絡的關注度及研究成果則稍顯薄弱。因此,雖然研究中國風神信仰 的成果不算少,但由於這些成果大多集中在四方風等個別熱點,風神信仰在上 古的發展及流變狀況依舊有值得細究的價值,許多線索之間相互關係還有待揭 示。 (⼆二)側重科學理性視⾓角的分析 現有的中國風神信仰研究大多從理性的角度出發,解釋風神信仰產生的原                                                                                                                 97. 張愛萍:〈「風伯」與「風祝」——中日風神神話比較研究〉,《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 神話比較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30-47。. 1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七、選手來源及限制:選手應具有中華民國國籍,青年組限民國89年1

A02 臺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 翻「閱」時空,悅「讀」人生 A03 桃園市立建國國民中學 流動的饗宴-讀出建國真滋味 A05

包含神經系統症狀及呼吸衰竭等 1 。腸病毒 D68 型最早是 1962 年時在美

 申請人應依個人專業及意願順序,至多可選填該批次 30 個校系 志願,所選志願應與申請人所學專業相同或相近。所選填志願 中,國立大學共可選填 10 個志願,每校至多選填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在二零一二至一三學年,共有 82,165 名來自 924 所學校的學生參加了戶 外教育營計劃,當中包括 31,365 名來自 387 所中學的學生及 50,800 名來 自

 包括 包括 包括 包括學校 學校 學校管理 學校 管理 管理、 管理 、 、學生學習 、 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 、 、校風 、 校風 校風及其 校風 及其 及其 及其 他支援. 他支援

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自己,並養成自 律精神,以應付日常生活中,個人 衞生、個人安全及情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