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土地認同

在文檔中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頁 33-38)

林鍾隆 林順雄 文學類 1982.10.20

v v v

總計

(本)

28 26 26 11

進入蔣家政權後期,也是「中華兒童叢書」第四期的階段。蔣經國接任總統 後,礙於反共復國、反攻大陸的希望已經遙不可及。早期的台灣社會在威權體制 下,受到政府箝制和禁錮人民的思想,而當時的國際局勢對國民黨政權亦不利,

台灣新一代政治菁英力圖衝破國民黨專制獨裁的桎梏,為台灣尋求另一條生路,

國民黨政權只得用另一種形式來宣傳「國家認同」。

一、土地認同

國民黨政府在第四期出版以「家鄉」二字為主軸的童書,介紹的是台灣土地,

題材上是從過去幾期重視「國」轉為「家」的概念,呈現顯著的不同,是本期出 版的重要特色。而這些家鄉的描述,皆是作者們的生活經歷,像是出生於客家鄉

「龍潭」的鍾肇政,描寫龍潭家鄉的茶產農業及採茶人的生活景象54;台灣文學 家陳千武讀台中一中三年級時,因為讀書的關係,家就搬到豐原。之後,在豐原 住了三、四十年,也為兒童寫了一部介紹豐原的童書《富春的豐原》55;文學家

54 鍾肇政 1925 年生於桃園縣龍潭鄉,現居龍潭。日治時代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

台大中文系肄業。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台灣文藝〉社長兼主編,〈民 眾日報〉副刊主任兼主編。解嚴後,曾任〈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台灣筆會〉會 長。現任寶島客家電台董事長,總統府資政。作品:《魯冰花》、《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 曲》、《高山組曲》等長篇小說 23 部。編輯《本省籍作家作品選輯》、《台灣省青年文學叢書》、

《台灣作家全集》。摘錄自莊紫蓉《面對作家-台灣文學家訪談錄(一)》,(台北市:吳三連台灣 史料基金會,2007),頁 126-147。

55 陳千武本名陳武雄,筆名桓夫。出生於台灣南投名間,日治時期台中一中畢業。戰時為志願 兵被派至南洋,戰後復員返台。曾任職林區管理處,台中市政府,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及 博物館館長。「笠詩社」發起人之一,曾任「台灣筆會」會長。1939 年至 1943 年以日文創作,

1958年起以華文創作。1980 年起參與編輯《亞洲現代詩集》及舉辦「亞洲詩人會議」。曾獲

「吳濁流文學獎」,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牛津獎」。著有詩集《密林詩抄》、《不眠的眼》、《媽

李魁賢與淡水有著祖源的關係,寫出了《淡水是風景的故鄉》56;寫出《樹影泥 鄉》的白慈飄以家鄉埔里為題,描寫了埔里的好景山水57;台灣知名客屬作家鍾 鐵民,則寫作了《月光下的小鎮-美濃》58,這等作家及其作品都可以做為兒童認 識台灣鄉土的入門教材。

然蔣家威權時代出版這類型的童書之目的和背景,是足茲討論的。故為了探 求蔣經國時代出版的這批鄉土童書,及所呈現的國家認同,以下舉例說明,探討 其認同內涵。

首先,是透過遊記的方式,來介紹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淡水-《淡水是風景 的故鄉》。作者李魁賢以父親帶著子女回家鄉一遊的方式,帶領兒童了解淡水小 鎮的歷史發展。由於淡水開發甚早,是台灣早期開發的港口之一,因此融合了許 多外來的文化和風氣,像是西班牙、荷蘭所遺留的城池、建物,傳教士為了傳教 所蓋的學校、開設的醫館等,都是淡水重要的歷史記憶。因此作者寓情於景,藉 著參觀古蹟古物,來抒發懷鄉幽情,並引導兒童培養關懷鄉土的觀念。

由於本書採取的遊記寫作方式,配合書中的圖片,讓兒童如同實地經歷一 般,到淡水一遊。然而,全書在李魁賢的寫作下,表面上欲培養兒童關懷鄉土文 物的意識,將淡水過去的發展及歷史逐一介紹,似乎是一種認同台灣土地的表 現,事實上卻是矮化了台灣為中國之「鄉土」,並非引導兒童認識台灣的「本土」

故事,因此仍是受到「中國土地」認同之大旗操弄著。

祖的纏足》、《安全島》等等,小說集《獵女犯》及翻譯《日本現代詩選》等多種。小說入選 前衛版《台灣作家全集》。作品以詩為主,兼及小說評論。詩作富有強烈的歷史意識和現實批 判精神。摘錄自莊紫蓉,《面對作家-台灣文學家訪談錄(二)》,(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 會,2007),頁 264-266。

56 李魁賢,台北市人。台北工專畢業,曾任台灣筆會會長,現為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長,作品 以詩為主,兼及散文、評論、翻譯。作品有:詩集《赤裸的玫瑰》、《水晶的形成》、《永久的 版圖》、《黃昏的意象》、《祈禱》、《死與秋之憶》。另有評論、散文、翻譯等多種。摘錄自莊紫 蓉,《面對作家-台灣文學家訪談錄(一)》,(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7),頁 156。

57 本 名 白 恣 票 , 1945 年 生 於 南 投 縣 埔 里 鎮 。 以 出 版 作 品 計 小 說 、 散 文 、 報 導 文 學 記 16 冊。曾 得 過 中 華 文 化 復 興 委 員 會 金 筆 獎、中 國 文 藝 協 會 傳 記 文 學 文 藝 獎 章,

文 建 會、新 生 報 聯 合 徵 文 散 文 第 一 名。白慈飄,《樹影泥鄉》,(台北市:台灣書店,1983),

最後一頁作者介紹。

58 鍾鐵民,台灣客籍作家,生於 1941 年瀋陽。隨著父母親於抗戰勝利後搭船至基隆,後居於美 濃地區。摘自《鍾理和全集 5˙鍾理和日記 1950 年 5 月 10 日》,(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 心,1997),頁 136。

第二本,為黃春秀描述澎湖一地,所寫成的《海的故鄉》一書。從書的封面 畫出了澎湖最具特色的「海女」、「(石老)(石古)石」,呈現了澎湖最真實的樣貌和 生活。書中介紹澎湖的地理環境,有五大島分佈,每個島嶼皆有各自的人文景觀 和自然風情,澎湖當地的氣候條件形成土地貧瘠問題,並影響了澎湖的建設和發 展。澎湖以六多著稱,包括「風沙多、漁人多、女人多、廟多、墳多和碑多」59, 由於在澎湖謀生不易,因此男人多到外地工作,當地女人也要分擔家計,因此作 者形容「澎湖女人、台灣牛」的景象就可以瞭解當地女人的勤奮。

然而,即使在生活條件不佳的情形下,作者仍認為政府並未忽略對澎湖的建 設,像是書中提到「在澎湖最為著名的便是跨海大橋,這座橋是當時遠東地區最 大的橋,也成了台灣重要的建設之一。」60

另外在鍾肇政所寫的《茶香滿地的龍潭》一書中,吹捧國民黨政府的政績。

像是作者提及「在地理位置上「龍潭」位居地勢高亢的地方,耕地容易缺水,也 因此讓龍潭的耕地都是『看天田』,也造成物產不豐的問題。」61這樣的先天不 佳的問題,作者說一直到 1959 年興建「石門水庫」開始,反而有了進展,不僅 促進農業發展,加上雖然非適合農業耕作的平原,卻是適宜種植茶葉的丘陵,使 得茶葉成為當地特產,當地轉型為散發濃郁茶香的茶鄉。

從以上兩書可以瞭解作者仍無法真正彰顯台灣土地的認同,因為兩書在表面 上雖是台灣的土地認同,實際上則用來強調國民黨政權的政績,最終還是要求認 同國民黨的政府,等同認同中國。

第四本討論的是陳千武寫的《富春的豐原》一書。豐原的舊稱「富春」就是 形容一個物產豐富的地方,陳千武的阿公是清朝時從福建漳州移民來台的,為了 改進豐原農業,而定居於此,因此豐原成了他的故鄉。62書中介紹當地的風情民 俗和特產。書中說道「一個人應該先瞭解自己的根,親暱孕育自己的泥土,才能

59 黃春秀,《海的故鄉》,(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22-23。

60 黃春秀,《海的故鄉》,(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10。

61 鍾肇政,《茶香滿地的龍潭》,(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26。

62 陳千武,《富春的豐原》,(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8。

求他發展。」63這句話強調了「土地認同」是一切的根本,關係著一國的發展,

因此更應當親近自己的家鄉。然而,作者並未擺脫中國認同,從書中寫到「豐原 的發達是漢人移民造成的。」64就可以看出。可見國民黨政府的宣傳之下,作者 仍舊以虛幻的「中國」為故土,並未擺脫大中國主義的影響。

最後是由鄭清文所寫的《新莊-失去龍穴的城鎮》,新莊是作者鄭清文的故 鄉,他懷著關切和懷念的心情來描述小時候故鄉-「新莊」。65新莊在過去是大的 貨物集散地,人來人往熱鬧不已,正值發展中的城鎮,當地倚靠著大嵙崁溪而繁 榮。作者回想到小時候,在溪中釣魚的樂趣,所帶來的歡樂和回憶,時至今日已 經不見那種歡愉景象,溪中成了廢水污染及惡臭的據點,也影響了新莊的發展。

新莊這座舊鎮流傳著不少故事,有些則是當地人的迷信。據說,新莊本身是 個蛇穴,像是個搖擺不定的竹筏在汪洋中漂流,因此當地人始終認為不宜蓋樓 房,如有不信邪的居民蓋起樓房,就會慘遭家道中落的命運,即便這是迷信風水 之說,卻也讓當時的確少見樓房林立的景象。另有一說為「龍穴」,據稱以前的 皇帝得知龍穴所在,都會加以箝制當地,千方百計去除可能產生的威脅,像是斬 龍破壞穴洞等,當然這是專制時代的愚昧和不合理,同時也只是地方上流傳的故 事罷了。地方流傳的故事和奇譚總是讓新莊富有更多神秘色彩,也讓新莊雖然不 再繁榮,卻仍是作者記憶深刻的家鄉。

這幾本關於台灣的童書,都傳達了土地認同的意識,但深入探究後認同的土 地卻並非台灣。其中,比較特別是鄭清文的書,他大膽的揭露國民黨經濟掛帥政 策下,對台灣土地、生態的破壞。這與新莊從清代為繁華貿易城鎮,沒落為台北

63 陳千武,《富春的豐原》,(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14。

64 陳千武,《富春的豐原》,(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38。

65 鄭清文,《新莊-失去龍穴的城鎮》,(台北:台灣書局,1984)。鄭清文生於 1932 年,台灣台北 縣人,出生於桃園。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任職銀行四十多年,1998 年退休。1958 年在《聯 合報》副刊發表第一篇作品<寂寞的心>,1965 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簸箕谷》,短篇小說選 入前衛版《台灣作家全集》,1998 年出版《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7 卷。作品被譯成日文、

65 鄭清文,《新莊-失去龍穴的城鎮》,(台北:台灣書局,1984)。鄭清文生於 1932 年,台灣台北 縣人,出生於桃園。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任職銀行四十多年,1998 年退休。1958 年在《聯 合報》副刊發表第一篇作品<寂寞的心>,1965 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簸箕谷》,短篇小說選 入前衛版《台灣作家全集》,1998 年出版《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7 卷。作品被譯成日文、

在文檔中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頁 33-3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