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Copied!
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兩蔣時代 兩蔣時代 兩蔣時代 兩蔣時代「 「 「 「中華兒童叢書 中華兒童叢書 中華兒童叢書 中華兒童叢書」 」 」 」中的 中的 中的 中的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 (1965.9 ( 1965.9 1965.9- 1965.9 -- -1986.6 1986.6 1986.6 1986.6) ) ) )

本章將以「中華兒童叢書」的第一期到第四期為討論的範疇。此四期發行時,

正好為蔣氏父子統治台灣的階段。本章分為三節,分別是透析各期童書的國家認 同內涵呈現。各節皆會列舉較具代表性的童書為例,來觀察兩蔣時代這套童書左 右兒童思想的方式和手段。

兩蔣時代出版的童書,在內容上呈現國家認同概念的讀本數量,共有 111 本,約佔此時期叢書的 1/5,如表 3-1 所統計的結果。

表 3-1 兩蔣時代的「中華兒童叢書」分析文本數量統計表

政治分期 期別 分析冊數

(1965-1970)

24

(1971-1976)

30

(1976-1981)

29 兩蔣時代

(1982-1986)

28

總計 111

(2)

以下就依序進行各期童書的文本探討。

第一節 第一、二期(1965.9-1976.1)

第一、二期出版正值蔣中正統治階段。蔣中正視台灣為反共復國基地,是以 台灣僅是暫居之地,而蔣介石也自認為承接著中國正統。是以,該政府在政治、

軍事、教育、文化各方面,無不以此為目的。而讓台灣人接受同化教育,灌輸中 國主體的思想與情懷的工作自然刻不容緩。以下將第一、二期的 54 本童書及其 內容所傳達的國家認同內涵羅列如表 3-2:

表 3-2「中華兒童叢書」「國家認同」童書列表(第一、二期)

期次 - 序號

書名 作者 繪者/攝影 類別 出版日期

1-1 我國古代的

發明 劉金琳 陳海虹 科學類 1966.05.30 v v v 1-2 雅美族的船 宋龍飛 陳壽美 文學類 1966.09.30 v v v v 1-3 林琳 謝冰瀅 楊震夷 文學類 1966.09.30 v

1-4 賣牛記 潘琦君 何恭上 文學類 1966.09.30 v v

1-5 布農族的獵

馬雨辰 陳壽美 文學類 1967.09.30 v v v v 1-6 冒氣的元寶 唐逸陶 曹俊彥 文學類 1968.01.30 v v

1-7 忘恩負義的

楊宗珍 林雨樓 文學類 1968.06.01 v v

1-8 畫裡的馬 時凌雲 國立故宮

博物院 文學類 1968.09.01 v v v 1-9 古畫裡的動 時凌雲 國立故宮 文學類 1970.02.01 v v

(3)

博物院

1-10 小鼓手 何林墾 高山嵐 文學類 1970.2.20 v v

1-11 古代銅器參

觀記 那志良 國立故宮

博物院 文學類 1970.06.01 v v v

1-12 喜歡繪畫的

皇帝 王家誠 故宮博物

文學類 1970.08.01 v v v v

1-13 更高更遠更

吉承進 夏鳴 文學類 1965.09.30 v v v v

1-14 國父的少年

時代 林順源 梁敏川 文學類 1966.05.30 v v v

1-15 台灣歷史上

的名人 蘇尚耀 唐圖 文學類 1967.07.30 v v v 1-16 鄉土神話 婁子匡 曹俊彥 文學類 1968.09.01 v v v 1-17 荊軻 孟瑤 盧安然 文學類 1968.09.01 v v v 1-18 逐鹿大戰 屠夷 陳海虹 文學類 1968.09.01 v v v

1-19 從黑夜到天

張劍鳴 林友竹 文學類 1968.10.01 v v

1-20 紅葉之歌 陳約文 曹俊彥 文學類 1969.09.01 v v v 1-21 天府之國 劉震慰 張英超 文學類 1968.06.0. v v v 1-22 亞聖孟子 蘇尚耀 沈以正 文學類 1970.05.01 v v v v 1-23 孔子的一生 蘇尚耀 編輯小組 文學類 1970.05.01 v v v v

1-24 孤獨的白駝 胡格金

陳君天 文學類 1970.10.01 v v v v 2-1 吳越爭霸 孟瑤 曾謀賢 文學類 1973.12 v v v v 2-2 治水和治國 孟瑤 洪義男 文學類 1971.12.31 v v v v 2-3 楚漢相爭 孟瑤 徐秀美 文學類 1974.02.01 v v v v 2-4 黃帝 蘇樺 沈以正 文學類 1974.02.01 v v v v 2-5 知行合一的 蘇樺 曾謀賢 文學類 1974.06.30 v v v v

(4)

王守仁

2-6 漢武帝 孟瑤 張英超 文學類 1974.12.01 v v v v 2-7 大明帝國 孟瑤 沈以正 文學類 1975.04.03 v v v v

2-8 從晉朝到唐

孟瑤 沈以正 文學類 1975.04.30 v v v v 2-9 三國鼎立 孟瑤 洪義男 文學類 1975.04.30 v v v v 2-10 大宋帝國 孟瑤 張英超 文學類 1975.10.31 v v v v 2-11 大清帝國 孟瑤 洪義男 文學類 1975.10.31 v v v v 2-12 紙筆墨硯 那志良 沈以正 文學類 1971.10.30 v v v

2-13 畫裡的故事 那志良 故宮博物

文學類 1971.10.30 v v v

2-14 古代玉器參

觀記 那志良 故宮博物

文學類 1971.10.30 v v v 2-15 錢的故事 宇平 王碩 文學類 1972.12.31 v v v

2-16 清明上河圖 余成 故宮博物

文學類 1973.08.31 v v v

2-17 古時候的兒

那志良 故宮博物

文學類 1975.04.30 v v v 2-18 鈴聲叮噹 子敏 呂游銘 文學類 1975.10.31 v v v 2-19 郵政和郵票 潘遂 曹駿 文學類 1971.10.30 v v v 2-20 黃狗耕田 蘇尚耀 廖未林 文學類 1971.11.01 v v 2-21 放牛的孩子 沙漠 唐圖 文學類 1971.12.31 v v 2-22 花生棉襖 郭清雲 張國雄 文學類 1974.02.01 v v

2-23 鈔票上的名

勝古蹟 宇平 宇平 文學類 1974.06.30 v v v v

2-24 畫裡的鳥 那志良 國立故宮

博物院 文學類 1975.04.30 v v v 2-25 認識瓷器 那志良 故宮博物 文學類 1975.04.31 v v v

(5)

院及民間 收藏

2-26 我國的文字 那志良 洪義男 文學類 1971.12.31 v v v 2-27 開荒的孩子 王漢倬 王碩 文學類 1974.06.30 v v 2-28 關東三寶 王漢倬 立玉 文學類 1974.11.01 v v 2-29 永恆的彩虹 鍾鐵民 凌明聲 文學類 1975.04.30 v v v v

2-30 大家來學ㄅ

ㄆㄇ 蘇樺 汪金光 文學類 1974.02.01 v v

總計(本) 54 43 47 25

說明:任一本讀本,可能呈現一個或以上的國家認同內涵,本文採重複計次的方 式進行統計。

根據表 3-2 所列的 54 本童書,再行細分其國家認同內涵類型,統計各類型 內涵數量,結果呈現計次居冠的是土地認同,多達 54 次;再者為文化認同,共 有 47 本次;第三為,歷史認同也有 43 次;最後為國族認同出現 25 次。總計國 家認同內涵在一、二兩期出現次數可達 169 次,可見任一讀本同時透過多種認同 手段和途徑,進行國家認同的內涵灌輸。

為了進一步釐清和了解,此階段所欲營造兒童的認同意識和強化認同的方 式,以下進一步以讀本為例進行說明。

一、土地認同

「土地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因此土地認同可說是每本童書皆有的內 涵。由於書本數量眾多,本文僅挑選四本具代表性的童書進行討論,包括《天府 之國》《孤獨的白駝》《開荒的孩子》及《花生棉襖》。首先,1968 年出版的童 書《天府之國》描寫了四川盆地擁有優勢的地理條件,且成都和重慶兩大城市的 歷史及文化,都與四川的地理條件有關,像是「重慶」在中日戰爭時成為中國政

(6)

府的「陪都」,特受尊崇。此外,作者十分讚賞四川當地的名山大河,不僅是風 景優美宜人,如峨嵋山等境,而且也留下不少文化刻痕,如許多山壁雕像之文化 遺產,猶如大足石刻,相映山水之間的美麗風光,透露出人文薈萃的氣息,實可 謂「天府之國」

《天府之國》是典型以「土地認同」作為國家認同塑造的核心精神。像是在 本書前言的部分便以讚美的口吻來闡述「中國國土地大物博,勝過歐洲所有國家」

1,凸顯了中國的國家優越感。而作者特別於文中提及書寫「四川」一地之理由,

也可以視為作者的國家觀點,是以「土地」來建構國家意識的企圖。像是四川在 中日戰爭時為「抗戰」及「建國」的基地,作者也認為其提供的庇護及後勤援助 是很大的。2透過這本童書來宣傳四川的優勢,同時也襯托出中國大陸之土地的 的重要。

第二例為《孤獨的白駝》,該書作者胡格金台是蒙古人,隨著國民黨來到台 灣。胡格金台在書中提到「中華民族」是許多民族結合而成,每個人應該瞭解每 一個民族的特性並加以發揚,因此特著此書來介紹他的族人。全書中除了介紹蒙 古族的歷史、生活、文化、習俗以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介紹的一首蒙古民歌,

這首流行於蒙古地區的民歌-「孤獨的白駝」,是描寫失去母親的小白駝多麼希望 重投母親懷抱。歌詞中講述了孩子離開母親溫暖的懷抱,在外流浪的孤單,並過 著困頓無依的生活,吃不飽,喝不足,終日希望重回母親懷抱。除此之外,作者 也另外列舉其他當地的流行歌曲(如:慈母訓、天風歌)和生活,來介紹蒙古族 的特性,守法、和平、禮讓、樸實的風尚。

從《孤獨的白駝》一書仍將蒙古視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來看,也算是奠基於

「土地認同」的觀點,並試圖凸顯中華民國國土不可分割的意識。尤其是作者特 別運用了「孤獨的白駝」來貫穿全書的核心,便可以看出其欲表達的無奈。然眾

1 劉震慰,《天府之國》,(台北:台灣書店,1968),頁 2。

2 劉震慰,《天府之國》,(台北:台灣書店,1968),頁 2。

(7)

所周知,蒙古獨立的事實3,早已非中國領土。因此本書的內容易使兒童以為蒙 古一地仍是中國的一部分的錯誤史實,實在應多解釋說明。另外,以「孤獨的白 駝」為暗喻蒙古是中國的土地,應該回到中國懷抱,這種虛幻的中國意識建構,

沒有真實的土地支援,土地認同實在難以成立。

第三例為《開荒的孩子》一書,全書抒發離鄉背井猶如蘇武入番境,久久 不能回鄉的無奈。像是書中寫到「每天晚上,我爸爸都吹一會兒笛子,聲音很淒 涼,因為他總是吹『蘇武牧羊』,讓我們覺得好像到了番邦,十九年以後才能回 家似的。」4 此外,書中似乎為了激發讀者的愛國情操,也出現了不少國仇家恨 的描述,遂以醜化、污名化日人、俄人殘酷的手段、強佔的行徑,像是「整個的 黑龍江流域,從前都是我們的,後來漸漸被老毛子奪去了很多,現在日本人也想 來分肥,將來能不能保得住這塊地,要看你們爭氣不爭氣了」。5又如 「我經歷 了開荒的艱苦,也嚐到了收成的快樂,我曾經發誓,要一輩子做個好農夫,保住 這一片辛苦開成的土地,可是天不從人願,又鬧鬼子(指日本人),又跑毛子(指 俄國人),他們日俄兩國打仗,卻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哪有這個道理?被他們 鬧得天下大亂,雞犬不寧,再沒有好日子過了,…」6這些敘述皆是希望透過喪 失「國土」的歷史記憶和仇恨,來形塑台灣兒童的「復國」意識。

由此可見,國民黨政府透過兒童讀物,將中國國土的異動及國民黨政府的遭 遇悲情化的同時,也強化對日人、俄人霸道殘暴的痛批,及指責其強佔中國土地 的惡行。藉此抒發國民黨政府委屈求全的無奈,並誓言有朝一日要收復故土的期 待時,事實上,國民黨政府全然無視於其佔領台灣行徑,與日人、俄人如出一轍,

並無不同。

3 1911年外蒙古宣佈成立。李毓澍,《外蒙撤治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

頁 1。

4 王漢倬,《開荒的孩子》,(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16。

5 王漢倬,《開荒的孩子》,(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4。

6 王漢倬,《開荒的孩子》,(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74。

(8)

最後一本《花生棉襖》童書是以澎湖一地生活寫成的故事。《花生棉襖》7 述在澎湖白沙島當地的人們生活的困頓和不易,故事當中的主人翁因為家中貧窮 買不起一件棉襖,必須到花生田去撿別人不要的花生來轉賣給來訪的觀光客賺 錢,最後才能得到一件棉襖的故事。

在澎湖,由於自然環境的惡劣,多數的人是以農、漁第一級的產業維持生計,

經濟發展也較落後,因此生計不易維持。因此,全書營造出來的是澎湖生活困頓 的形象,但相較於其他描述中國土地的童書,總是以物產豐富、景觀宜人和舒適 的氣候,來歌頌中國土地的好。可見教育廳的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對於中國與臺、

澎兩地的差別待遇,不僅沒能讚揚澎湖的優點,反而凸顯了當地的貧窮與落後,

似乎欲使台灣人自慚形穢,無法產生對台灣土地的認同,所以這本童書雖介紹的 是澎湖的風土,但其真正目的仍然是要兒童對中國土地產生美好的認同或嚮往。

另外,以人物傳為主題介紹的《台灣歷史上的名人》一書,也值得一論。雖 然是以人物為主軸,卻也隱含土地認同的意識,像是全書所介紹的人物,包括隋 代的將軍陳稜、立基台灣反清的鄭成功、開墾宜蘭地區的漢人吳沙、台灣首任巡 撫劉銘傳、著有《稗海遊記》的郁永河、抗日的羅福星等,書中匯集了與台灣有 關的人物或是傳說,卻是一本以中國或漢人立場來看台灣的童書。

像是漢人來台的開墾,對於原住民原是一種侵略和佔領,在書中原住民成了 沒有文化的「土番」,塑造了劫掠漢人的負面形象,書中甚至寫到讓原住民掛鈴 鐺如同貓一樣,來作為原住民來襲的警示8,凸顯漢、番關係的緊張,及番人的 威脅。

另外,書中描寫荷蘭人對台灣的壓迫統治,促使擔任荷蘭通事的何斌獻圖給 鄭成功,並且說了一段話:

7 郭清雲,《花生棉襖》,(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

8 蘇尚耀,《台灣歷史上的名人》,(台北:台灣書局,1967),頁 12-13。

(9)

台灣是我們中國人的地方,從前令尊芝龍先生也在那裡開墾過,土地肥 美,物產富饒,正是最理想的反攻復國根據地。…9

即使荷蘭時期的確對台灣實施殖民統治和經濟剝削,然而台灣在當時根本並非中 國土地,這段話想必是作者透過歷史人物來傳達特定意識而寫的。

從以上五本童書的土地認同的呈現,不難看出蔣中正時代的土地認同觀念是 扣緊了「中國」,即便是統治權力不及於中國,也能透過各種途徑來聯繫其政權 與中國土地的關連,不論是藉由描繪中國土地,進而讚揚中國的美好,或以悲悵 的心情來表現國土「暫時」失去的情懷,皆是希望台灣的兒童認同中國一地,就 算必須曲解事實,也在所不惜。而這樣的土地認同只是錯誤的認同,畢竟當時蔣 中正的政權所及,僅限於臺、澎、金、馬罷了。

二、文化認同

既然蔣中正時代下的「土地認同」是一種虛幻的認同,並非堅不可摧,則更 需要其他的認同方式加以鞏固蔣中正認同的「國家」。而在第一、二期中「文化 認同」的比重居次,因此本節也挑選能從認識文化,進而塑造認同的童書來說明。

以中國文物介紹為主的童書不少,在此以 1974 年出版的《鈔票上的名勝古 蹟》10為例。該書主要以中華民國時的中央銀行,在不同時期所發行的鈔票,介 紹在鈔票上所印製的中國各地景色、風光或是古蹟。其主旨是透過鈔票上的圖樣 分辨出其代表的歷史記憶和意義。像是與清末民初革命派推翻滿清政府,或是與 中華民國的創建有關的紀念館或紀念塔,如廣州中山紀念堂、南京中山陵、南京 革命將士紀念塔、南京國民大會堂等;另有印上孔子故居的鈔票,藉以推崇孔子 在中國學術思想的地位;其他如大明湖、黃山等為風景類型,也有展現中國自然

9 蘇尚耀,《台灣歷史上的名人》,(台北:台灣書局,1967),頁 33。

10 宇平,《鈔票上的名勝古蹟》,(台北:台灣書店,1974)。

(10)

景觀優美的用意。舉例來說,「收集舊鈔票,可以知道歷史的演變,幣制的更改,

人物事蹟,山川偉大。我們中國土地大,名勝多,鈔票上印著各地的名勝古蹟。」

11可見作者認為小小的鈔票,同樣具備深廣的文化價值,可以體現歷史的發展及 國家的風情。

除了文化與歷史的結合,作者也在書中加入了政治對抗的敘述,一如「民族 國家敗類」意指「篡國的中共」12;又像是印有「國民大會堂」的鈔票,作者藉 以呼籲「南京雖然暫時失去,但是在此制定的憲法,並沒有失去它,它是中華民 族的實現,是中國人民的保障,它是永遠燦爛光輝的,總有一天,我們要捧著它 回去。13」諸如此類透過古蹟、建物來傳達民族情懷的語句,俯拾即是。

該書出版的時間為 1974 年,正值國民黨政府屢遭外交挫折的時期,不論是 台灣人或是隨著國民黨政府來台的人士,無不感受到詭局的氛圍,此時的國民黨 政府為了穩固統治者的地位,不斷透過揮舞國民黨政府受欺侮的灰暗,來企求人 民的同情,也間接隱藏了國民黨政府同樣威權殖民台灣的真相,而在此時迷失的 是一群在國家教育灌輸下,所塑造的假中國人—「台灣兒童」

另外,像是《畫裡的故事》一書道出每一幅圖畫中的人、事、物與時代的關 係;《畫裡的鳥》一書中則列舉喜愛畫作鳥類的畫家,包括宋徽宗的花鳥畫也是 其一,畫作中的鳥,隻隻栩栩如生,可見技藝之高超;《古代玉器參觀記》及《認 識瓷器》是以早期中國的玉器藝品及明、清時期的瓷器做介紹,說明這些文物的 珍貴、形式、大小及功用,以及特色;《古時候的兒戲》介紹中國兒童的童玩,

並將這些童趣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張擇端所繪的圖也被撰寫成《清明上 河圖》一書,被視為中國繪製的俗民生活形態的重要作品。這些童書,同樣是以 介紹中國的藝術作品為主,而這些展品多為當時的中山博物院館長那志良,利用 國民黨轉進台灣時,隨行所帶的收藏品及文物作為題材,期望從褒揚中國的文化

11 宇平,《鈔票上的名勝古蹟》,(台北:台灣書店,1974),頁 3。

12 宇平,《鈔票上的名勝古蹟》,(台北:台灣書店,1974),頁 26。

13 宇平,《鈔票上的名勝古蹟》,(台北:台灣書店,1974),頁 26。

(11)

成就,彰顯中國的優越,試圖達到文化薰陶,認同中國文化的成效,並且進一步 使兒童以為中國與台灣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血緣。

文化塑造認同的力量,來自於歌頌文化成就。蔣中正時代的童書,僅是在與 台灣人民毫無關連的藝術品、古蹟上大做文章,殊不知這些所謂的中國文物並非 根植於台灣本土,是無法真正深入台灣民心的。

三、歷史認同

透過文物來認識中國的歷史,富涵追本溯源、緬懷歷史的用意,所以文化與 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繫,而歷史可說是文物的靈魂、精神。因為「歷史認同」的成 效可使一群人擁有共同的記憶,一個失憶的民族或族群,並無從成就其歷史認 同,當然也無法塑造國家認同。14既然透過歷史認同,可以有效的凝聚一族群或 成員的國家認同意識。15本文便從第一、二期的列表中,也發現歷史認同的叢書 數量的確不少,這也是蔣中正政權下善用的一套工具。

像是在第二期有一系列以中國歷史為主題的童書,一如《大宋帝國》《大明 帝國》《大清帝國》《從晉朝到唐朝》等,皆是以中國歷史發展為主題。這幾本 書皆由本名揚宗珍的「孟瑤」所編寫16,當時她是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早期跟 隨國民黨於民國三十八年來台後,即在高雄中學任教,有著深厚的寫作及文學根 基的孟瑤,為當時的省政府提供兒童文學稿件。其寫成的歷史故事,在小小的一 本童書中,就道盡中國歷朝、歷代的興衰盛亡,作者在史實上是否有所選擇,則 需加以檢視。

14 王仲孚,〈歷史認同與民族認同〉,《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台北:

海峽學術,2003),頁 14。

15 王仲孚,〈歷史認同與民族認同〉,《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台北:

海峽學術,2003),頁 13。

16 湖北漢口人,民國八年生於漢口市,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歷任師範、南洋大學中 文系教授及中興大學中文系主任。見《大明帝國》, (台北市:台灣書店,1975),頁 31。

(12)

首先以《大宋帝國》為例,書中記錄了宋代興衰殞落的過程,指出宋代在中 國歷代中,並非武力強盛、大拓疆土的一朝,從宋太祖趙匡胤得君位、收兵權,

宋代隨即進入外敵環伺紛擾的困境,讓中國國族的生存遭遇強大威脅。雖然,宋 代並不如漢、唐等朝有著名的君王霸主和強大武力,但也不容小覷,該朝出了不 少經世改革之能臣,如王安石;忠勇愛國之士,如南宋岳飛、韓世忠,宋末的文 天祥、張世傑和陸秀夫等人為代表。

書中描寫宋朝雖然國衰力殆,但宋代因為注重儒家忠孝倫理觀念,使得一般 人氣節甚高,像是岳飛的「滿江紅」透露著國仇家恨未報,有志難伸之憾;文天 祥在就義前書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於紳帶上,並言其不事二 姓之志17南宋末年,護幼主躍海而亡的張世傑、陸秀夫兩人,也表彰為國捐軀、

無所畏懼的精神。因此,作者在書末寫道:「宋朝立國仁厚,因此比較柔弱,一 直在外患威脅中生存,也由於寬待讀書人,故報答宋朝也厚。」18宋代雖然國勢 文弱,作者認為當代士人重視節操是中國歷史最盛。

全書雖然仍採用編年的方式編寫朝代記事,但不同於一般正史以「一家之 言」「一人之史」的正史記載方式。利用忠、孝、節、義的故事貫穿全書,使內 容更具戲劇張力,也越發吸引兒童閱讀,而使全書的主旨「愛國」及「氣節」越 是讓兒童認同、接受,並視為模範。

另外,《大明帝國》一書中也同樣採「人臣」的角度,來彰顯忠勇愛國的氣 節,像是輔佐明惠帝的方孝儒,不願背棄祖訓,不替篡奪君位的明成祖起詔,犧 牲自己,甚至寧可犧牲九族、十族的寶貴性命,來保全士人精神,凸顯文臣的忠 君形象,以及中國傳統倫理中的君臣有義之道,也讓這樣的歷史更具啟發意義。

明末愛國志士的故事也不少,像明世宗近二十年不上朝,使得朝政遭宰相嚴

17 孟瑤,《大宋帝國》,(台北市:台灣書店,1975),頁 56。

18 孟瑤,《大宋帝國》,(台北市:台灣書店,1975),頁 63。

(13)

嵩父子把持。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時,有一人楊繼盛考取進士,被派任為地方官,

有鑑於嚴嵩父子在朝為惡之狀,他不畏強權,展現置生死於度外之氣節,上疏面 呈聖上,然不明事理的明世宗卻認為楊繼盛之上疏,多有責備自己之言論,因此 將他囚禁下獄。楊繼盛在大牢之情狀,反而造就其為一個悲劇英雄。書中寫道:

從前的監獄,刑罰是很惡毒的,把犯人打得皮開肉綻。沒有醫藥,傷口自 會發炎潰爛,楊繼盛躲不開這厄運。……楊繼盛因為把生死置之度外,

對於肉體上的疼痛,一點也不在乎。他用一個破瓦片,給自己剜刮創傷,

治療潰爛,不動一點聲色…19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越是險惡,越能烘托忠臣形象。此時不僅其 氣節高尚,當時就連一般婦人,也懂得大忠大孝的道理,像是書中道出楊繼盛的 夫人不畏高官權貴,願意代丈夫一死的情節:

楊繼盛將要執行死刑,他的夫人得到了消息,曾經上書給皇帝:我的丈夫 聽了外面的傳言,又不脫書生的習氣,發出狂論。幾次都獲得你的寬恕。

如今聽說終於被判死刑。我不敢說,這中間有甚麼冤枉需要申雪,假若罪 不可赦,我願意替丈夫一死,讓他活著,至少可以參加對外戰爭,以戰死 沙場,報效國家。20

由此可知,本書作者認為不僅中國傳統士人重氣節的觀念,讓士人認為完成 大我是畢生責任,就連在古代男尊女卑的觀念下,沒有機會受教育的婦女,也懂 得小我大我的道理。所以,透過這些歷史故事所強調的已經不只史實,更加著重 在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操上了。

故事的內容,或許背離正史,或許有些誇張荒誕,但只要能傳達中國傳統倫

19 孟瑤,《大明帝國》,(台北市:台灣書店,1975),頁 31。

20 孟瑤,《大明帝國》,(台北市:台灣書店,1975),頁 31。

(14)

理道德、三綱五常之觀念,自然會使得愚忠例子,也成了愛國忠君的典範。

尚有一類歷史童書,透過亂世出英雄的歷史定律,藉由鮮明的歷史人物之個 性、作為加以鋪陳,像是《楚漢相爭》《三國鼎立》《吳越爭霸》等書,故事中 的人物有的足以平亂世、安天下,有些則成為時代梟雄者,當然這些童書有著讓 兒童激起忠義之心,維護中國正統政權的目的。

綜合上述,本文歸納出這幾本童書的特色。首先,編排上仍是以君王為序,

與中國史學的編年體相仿,實為一部小型的歷史書,頗有模仿中國傳統正史體例 的傾向;第二,透過忠勇愛國的人物故事來編寫一朝的歷史,雖有別於正史以「帝 王之史」為國史的內容,但強調忠君愛國的思想卻到處充斥。第三,這些童書皆 闡揚維護中國正統為宗旨。

除了中國歷朝的故事以外,也有民國以後的歷史為題的童書。像是 1969 年 出版,張劍鳴所著的《從黑夜到天明》21。作者以 1937 年中日的激烈戰事為背 ,闡述日本軍隊在盧溝橋燃起戰火,中國官兵英勇抵抗,全中國同胞團結一致,

用鮮血、生命寫成歷史上最悲壯、燦爛的一頁。全書刻畫著戰時中國人在沒有外 援,沒有盟友,但是有著不屈不撓、不怕犧牲,一直繼續奮戰的精神。直到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才使美國人認清日本侵略野心,毅然和中華民 國政府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打擊敵人,終於獲得最後勝利。同時讚揚全國人民犧 牲貢獻,戰時各種資源都以軍用為前提,強調共體時艱的愛國精神。

本書不僅透過歷史經歷來展現全民愛國精神,更積極的透過記憶的轉移進行 認同的塑造,戰爭將中國受到的侵略、挫折,作為貶抑矮化敵人惡行的工具,美 化中國的情操,激發兒童的認同。又如「日本是挑起戰爭的侵略者,中國人是應 戰,不願成為喪國的亡國奴」,再如描述到日本兵的兇殘,相較於中國人堪憐的

21 張劍鳴,《從黑夜到天明》,(台北:台灣書店,1965)。

(15)

處境,激起中國人同仇敵慨的心情,最後以戰爭國軍奮戰、勝仗頻傳,來強化中 國人的自信心。

事實上在戰爭進行中,中國始終處於敗多勝少的窘境,不僅節節敗退至華中 內陸,最終勝利也有賴於盟國的協助,然而全書在作者過度誇揚戰爭成果下,相 對於台灣人民來說實在不足一哂。因為,這段歷史對台灣人而言是相互衝突的,

當時台灣實為日本之屬地,且台灣兵更是當時為皇國的子民,徵召加入日本軍隊 為日皇效力,因此台灣與中國實為立場相對的處境,但這段史實卻為作者所忽略 漠視,可知其所欲傳達歷史認同實為一個矛盾的認同。

總括而論,歷史可以凝聚一群人的認同感和向心力,卻也容易成為政權操弄 的工具。國民黨政府在台灣所移植的中國歷史或中華民國歷史,便是為了操弄台 灣人的記憶,讓台灣人遺忘自己的歷史,喪失認同台灣的能力。當然在蔣中正的 時代,從中國歷史直至民國歷史,在在代表了蔣氏政權承繼中國正統的延續,自 然與其政治主張是相輔相成的。

四、國族認同

蔣中正時期是以「中華民族」為號召的政權,除了漢人以外,中國是包括多 個民族的國家,這在第一、二期的童書似乎是一個中心思想。像是前面討論土地 認同時的《孤獨的白駝》一例,其內容便強調著中華民族的多民族概念;文化認 同討論的《鈔票上的名勝古蹟》一書同樣表達了國族一體的認同觀,像是印有「國 民大會堂」的鈔票,作者趁機發出的呼籲亦是如此22,可見蔣中正時代認同的國 家是一個龐大的國族。既然如此,國族的源頭、發展應該是認同的重要環節,果 然在此二期童書中,就有代表性的國族認同讀本出版。

黃帝被塑造成為中國的共祖,具有至高的領袖地位,這是過去台灣歷史教科 書中的真理。1974 年「中華兒童叢書」出版了蘇樺所寫的《黃帝》,更是推崇黃

22 宇平,《鈔票上的名勝古蹟》,(台北:台灣書店,1974),頁 26。

(16)

。全書以黃帝長相面貌奇特,面頰寬闊,是個奇相之人,更具備高超的領導力,

護衛黃河、黃淮土地上的人民。聲威遠播、近悅遠來,成為各族共主,被推崇為

「黃土地帶最偉大的領袖」23的尊號。之後,更以大會諸侯,塑造黃帝為天下共 主形象,以「君王號令天下」的姿態,成為開創中國國族共存共榮局面的重要人 物。書中寫到:

「黃帝趁這時候,在釜山召集各國的諸侯,也就是各部落的首長,舉行了 一次會議,據說,當時到會的諸侯,有一萬國那麼多。黃帝和他們坦誠的 交換意見,並且好好宣慰他們一番。」24

此外,蘇樺寫到中華民族的領土範疇,也在黃帝時期大致確定,在《黃帝》一書 曾言「古書上記載說」

「在黃帝建國時,他的領土,東面擴展到了沿海,南方延伸到了長江,西 邊到達了崆峒,北方一直到釜山,就是他會見諸侯的地方,為中華民族奠 下立國基礎。」25

除了黃帝個人地位及領地範圍的確立,連帶黃帝時代的人物,也就成了中國文明 開展的重要功臣,在食衣住行各方面都有發展,甚至可以說是黃帝的出現,讓文 明有如神助,收水到渠成之功。就以農耕的出現為例:

在黃帝以前,雖然神農氏已經教人耕稼的事,大多數的人,卻還是過著漁 獵和畜牧的生活。…到了黃帝建國以後,人們逐漸習慣了耕作的方法,生 活才慢慢的安定下來,大家各自佔領一片地方,開墾種植。26

尚有不少有關遠古時代人類的生活描述,如「雖然早在燧人氏時代已經發明了鑽

23 蘇樺,《黃帝》,(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25。

24 蘇樺,《黃帝》,(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25。

25 蘇樺,《黃帝》,(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25。

26 蘇樺,《黃帝》,(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26

(17)

木取火,到了黃帝時代,人們已經普遍知道用火煮東西吃,不再過生吞活剝,茹 毛飲血的生活。」27「住的方面,有巢氏架木為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很久很 久,在黃河流域的居民,當時卻多數住在黃土崖的兩側,挖鑿洞窟,過穴居的生 活。黃帝認為這一點更有改善的必要,他就教人砍伐木材,改在地面上造房子,

建宮室。」28可見人類文明的進展,在中國的神話渲染下,黃帝成為制度建制或 發明的開始,因此黃帝的時代不僅被視為文明開展的時代,且是發明的時代。黃 帝身旁的角色,像是嫘祖養蠶取絲,倉頡發明中國文字等,也被定位為中國文化、

制度創始的功臣。而黃帝的時代等於「發明的時代」,成為中國文物制度的開端。

綜觀全書,不僅提倡黃帝個人的重要性,特別引導出中國人皆是黃帝的後代 的觀點,說到「黃帝的二十五個兒子,分為二十五個宗派,隨著時間,逐漸蔓衍 全國。所以現在的中華民族,都是黃帝的子孫,也都以黃帝的子孫而自豪」29

「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第一位領導人,是事實,不 是神話。」甚至寫到「黃帝在位一百年」,30這些內容在國民黨政府的教育體制 下,被奉為圭臬。

然而,事實上黃帝的事蹟多屬神話,其為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之說,更不堪檢 驗。一般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始祖,是因為《史紀》五帝本紀所載,五帝其 他帝王與夏商周的始祖均為黃帝後代。但五帝本紀所載明顯錯誤,舜與殷商係屬 東夷集團部族與華夏集團不同。而且,依照五帝本紀所載,有許多明顯違背常理 之事,如舜娶堯的兩個女兒來為妻,等於上娶曾姑奶奶,堯傳位給舜,那是跳過 子、孫、曾孫而下傳玄孫輩,舜傳位給禹,則又上傳玄祖父輩,更何況黃帝、堯、

舜等居然都在位幾近百年,離譜至極。31但是黃帝的神話隨著歷史教科書,成為 國民黨政府思想控制的工具,成為深化台灣人對中國民族認同的重要起點,在統

27 蘇樺,《黃帝》,(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28。

28 蘇樺,《黃帝》,(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29。

29 蘇樺,《黃帝》,(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47。

30 蘇樺,《黃帝》,(台北市:台灣書店,1974),頁 44。

31 王仲孚,〈堯舜傳說試釋〉,《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1996),頁 306。

(18)

一的國家教育下僵化了台灣人的思考能力,喪失了判斷力,成為威權體制下的傀 儡,缺少了質疑的勇氣。

另外一例為 1968 年出版的《更高更遠更快》32,此書也是十分有趣的童書。

全書記錄了曾經叱吒風雲於國際體壇的「亞洲鐵人」楊傳廣的故事。在國際大放 異彩的楊傳廣是生於台東的阿美族人,曾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奧運十項全能競賽,

並且打破紀錄,在一九五 O、六 O 年代的國際運動場上屢創佳績。當時由於他 的成就享譽國際,因此編輯小組特別編錄出版,希望兒童學習仿效,作為典範學 習。33

此書在出版前卻發生了一件插曲,由於當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中國(指台 灣)顧問認為楊傳廣的思想有問題,所以阻止這本書不能發行。34姑且不論楊傳 廣是否有意識形態上的問題,但是從這件事的發生,便可以知道當時政府對於思 想的嚴格管理,一旦有違國民黨的統治時,皆會受到查察和控管。

深入探討《更高更遠更快》這本書,本是讚揚一個台灣的原住民運動員在運 動場的揮汗淋漓的成果和榮耀,然而書中卻試圖彰顯著國民黨政府治台成功的宣 傳口號,像是書中寫到「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全世界的報紙,都以顯著的 地位登載了一條驚人的消息說,中國(國民黨統治)的二十九歲運動員楊傳廣,

創造了世界紀錄」35,獲獎的楊傳廣在回國後接受總統蔣中正的召見,並視為莫 大的榮耀,不就是暗喻著原住民雖然文化落後、生活貧困,仍可透過其天賦異稟 的體能來報效國家。36可見全書的主旨仍在強調各族皆應該盡一己之力國報效國 家,共榮中華民族。

32 吉承進,《更高更遠更快》,(台北:台灣書店,1968)。

33 吉承進,《更高更遠更快》,(台北:台灣書店,1968),頁 79。

34 林文寶、趙秀金,《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歷史與身影》,(台北:萬卷樓股份有限公司,2003),

頁 213。

35 吉承進,《更高更遠更快》,(台北:台灣書店,1968),頁 72。

36 吉承進,《更高更遠更快》,(台北:台灣書店,1968),頁 76。寫到楊傳廣接受訪問時的一段 內容:「…回到祖國的台灣時,我受到十萬同胞的熱烈歡迎,蔣總統召見我,這份光榮與國人 對我的期望,使我十分感動,我從哪時起,就下決心要以更好的成績來報答我的同胞和領袖。」

(19)

在第一期還有兩本介紹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的讀本,分別為 1966 年出版的《雅 美族的船》37、和 1967 年《布農族的獵隊》38。兩本童書皆以原始的部落生活,

及傳統的經濟型態為主要內容。例如,生活在蘭嶼島的雅美族,倚靠自給自足的 生活方式造船捕魚;布農族則是靠著共同的狩獵生活來維持生計。然而,此二書 可算是一種負面的文化認同,仔細檢視此文化認同的觀點,可發現其呈現的是弱 勢的民族生存條件,這是因為原住民的生活,與一般台灣兒童生長環境可說是相 去甚遠,更為落後。而這樣的書寫,凸顯雅美族、布農族的落後、貧窮圖像,反 而成了彰顯國民黨德政的工具。如此的文化認同,不僅讓兒童認為台灣是貧困的 象徵,降低對台灣的土地認同,也矮化了原住民的寶貴價值。除了文化認同之外,

但更重要的是「國族認同」的表達,雖然全書中並未有榮耀中華民族的字句,反 而彰顯的是國民黨政府對於落後的原住民試圖包容的寬大胸懷。

由於第一、二期只要關於中國的童書總是讚揚、歌頌,相對於原住民的落後,

想必試圖透過同化,使之有朝一日成為優秀的「中華民族」之一。因此,將原住 民納入中國的文化裡,接受中國的價值觀點,使原住民流失對自己文化的認同

39,以達到從認同我群的腳步中錯亂和迷失的目標。

綜合四項認同內涵的討論結果,本文認為透過當時出版的「中華兒童叢書」 將土地認同架構在虛幻的中國土地上;將文化認同塑造在遙不可及的古蹟文物 上;將中國的歷史移植到台灣的錯誤歷史認同,最後再加上不切實際的國族想 像,來形塑台灣兒童認同中國的目標。蔣中正主政時期,全然是個認同中國的時 代。

第二節 第三期(1976.8-1981.6)

37 宋龍飛,《雅美族的船》,(台北:台灣書局,1966)。

38 馬雨辰,《布農族的獵隊》,(台北:台灣書局,1967)。

39 張耀宗,〈文化差異、民族認同與原住民教育〉,《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 期(屏東:2007),

頁 199。

(20)

第三期童書出版同時仍是蔣家政權主導,在前兩期極力塑造中國認同的情形 下,此批童書在蔣經國時代的國家認同,將會如何影響當時的兒童,塑造何種認 同觀,仍需透過深入的探討。在第三期共分析 29 本童書,依照其認同類型區分 如表 3-3:

表 3-3「中華兒童叢書」「國家認同」童書列表(第三期)

序號

書名 作者 繪者/攝影 類別 出版日期

1 汪小小尋父 周菊 吳昊 文學類 1976.10.30 v v

2 汪小小學醫 周菊 吳昊 文學類 1976.10.31 v v

3

國劇中的各 種人物

張大夏 張大夏 文學類 1977.04.30

v v v

4

國劇中的交 通工具

張大夏 張大夏 文學類 1977.04.30

v v v

5

國劇中的風 雷雨雪

張大夏 張大夏 文學類 1977.05.31

v v

6

國劇中的各 種兵器

張大夏 張大夏 文學類 1978.05.30

v v

7 汪小小學畫 林良 吳昊 文學類 1978.06.30 v v

8

汪小小養鴨

夏小玲 李麗玉 文學類 1978.08.31

v v

(21)

9

汪小小照鏡

嚴友梅 林文義 文學類 1980.06.30

v v

10

國劇中的舞

張大夏 張大夏 文學類 1981.01.31

v v v

11 古代的兵器 夏元瑜 夏元瑜 科學類 1981.04.15 v v v

12

國劇裡用的 東西-切末

張大夏 張大夏 文學類 1981.06.30

v v v

13 國劇的臉譜 張大夏 編輯小組 文學類 1981.06.30 v v v v

14 神醫華陀 凌雪琪 奚松 健康類 1976.10.31 v v v

15

中國歷史上 的名臣賢相

(上)

孟瑤 奚淞 文學類 1978.05.30

v v v

16

兩位中國古 代的大畫家

王定 沈以正 文學類 1978.06.30

v v v v

17

中國歷史上 的名臣賢相

(下)

孟瑤 奚淞 文學類 1978.06.30

v v v

18

中國歷史上 的英雄國士

(上)

孟瑤 奚淞 文學類 1978.12.31

v v v

19 中國歷史上 孟瑤 呂游銘 文學類 1979.05.31 v v v

(22)

的英雄國士

(下)

20

一個工程師 的故事

士光 文學類 1979.06.30

v v v

21

傳說中的動

夏元瑜 夏元瑜 文學類 1980.07.30

v v v

22 少年宰相 蘇尚耀 陳雄 文學類 1980.08.20 v v v

23 國旗的故事 向培良 楊恩生 文學類 1981.03.30 v v v

24 中華民國 孟瑤 編輯小組 文學類 1981.04.30 v v v

25

抗日英雄羅 福星

羅秋昭 林順雄 文學類 1981.05.01

v v v

26 開天闢地 趙雲 編輯小組 文學類 1981.05.15 v v v

27 烈士們 鄭湘石 林順雄 文學類 1981.05.30 v v v

28

請到我的家 鄉來

林海音 鄭明進 文學類 1976.10.31

v v

29 尋松到金門 呂福和 呂福和 文學類 1980.8.31 v v v

總計(本) 29 21 17 14

此 29 本童書,土地認同共出現 29 次,歷史認同出現 21 次,文化認同則為 17 次,國族認同亦有 14 次,國家認同內涵總計 81 次。綜覽第三期的童書在題 材上有些不同,似乎特別重視中國名臣將相、英雄人物的介紹,此類型的童書數 量不少。此外,本期出版「國劇」主題的童書及由作家創作的人物故事,也十分

(23)

值得探討。

一、歷史認同

第三期的童書出版許多以中國歷史人物為主軸的故事,譬如《中國歷史上的 名臣賢相》《中國歷史上的英雄國士》共上下四本,同為作家孟瑤所撰寫,孟瑤 在前期曾寫過中國歷史的兒童書,這類童書皆挑選符合忠孝節義之形象、推翻暴 政或革命之人物為主,透過這些歷史讓兒童以其為師,效法箇中人物之愛國情 操,進而塑造兒童的國家認同。

除了歷史人物的童書以外,本期同樣由孟瑤所寫的《中華民國》及向培良所 著的《國旗的故事》兩冊,是兩本值得探討國家認同議題的書,也是這套叢書出 版至今首度談論到「中華民國」的政權。該書宗旨是為了讓兒童瞭解中華民國的 艱辛建國歷史。另外,象徵一國家標誌和精神的「國旗」,亦是想傳達立國的困 難,因此在《國旗的故事》一書中利用多個小故事,讓兒童對於時人的愛國精神 感同身受。

兩書皆為國民黨政府配合國家意識的宣揚,一方面讓兒童了解中華民國建國 的艱辛,及亞洲第一個共和政府的成功;另外以「國旗」象徵國民黨政府轉進台 灣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的地位,藉以同化台灣人的認同,用以鞏固國民黨政 府在台灣的政權。因此,特別將「八百壯士」英勇護旗、臺灣光復時的旗海飄揚 的景象文字化、圖像化,讓兒童以為台灣在國民黨政府的拯救下倖存,使兒童能 感念政府。

然而這兩本書,闡述的內容有著嚴重的問題,不論是中華民國的建國,或是 以為繼承中華民國政體的國民黨,兩者是否與台灣有必然、直接相關,都是國民 黨政府一廂情願的結果。像是《中華民國》及《國旗的故事》所稱的「中華民國」

皆指的是 1912 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對於台灣而言,國民黨政府政權雖統領台灣,

(24)

卻非中華民國建國時政令可及的範疇,當時台灣是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實屬 日本的領地。再者,與中華民國史中北京政府為正統的史實亦不符。可見兩書的 作用在建構不實的歷史記憶,透過扭曲的歷史認同加強國家認同。

二、國族認同

第三期出版了一本《抗日英雄羅福星》的童書,本文認為這本童書除了透過 羅福星抗日的經歷和故事來建構認同之外,更值得探討的是其所發揮的「國族認 同」影響,因為不只有中國的愛國人物值得大書特書,台灣亦有同樣受到重視的 革命志士,彰顯愛國的氣節和情操。有趣的是,過去國民黨政府的歷史教科書並 不曾將這等人物納入教材,在一般兒童的故事書中也鮮少看見,然而「中華兒童 叢書」卻有出版,這是因為國民黨政府也將羅福星視為「民族英雄」的緣故。

《抗日英雄羅福星》是由羅福星的孫女羅秋昭所編寫,紀錄羅福星小時候的 經歷,像是「從大人的嘴裡知道了滿清政府的腐敗,南京條約、北京條約,一連 串的條約,把完整而美麗的山河,一塊一塊的分割給外國人享受,讓高鼻子、藍 眼睛的外國人在我們的土地(指中國大陸)上蓋房子….,並且把中國人當狗一 樣的鄙視。還有,為了每年要賠償外國幾萬銀元,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

40又如「台灣同胞都不願意讓日本統治,所以紛紛起來反抗。….台灣巡撫唐景崧 為大總統,黑旗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大將軍,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奮力抵抗 日軍。….一直打到彈盡援絕,才揮著眼淚離開台灣。….日軍平定義軍以後,就 用高壓手段統治台灣;而且因為痛恨台民不合作,而給予不公平的待遇,限制台 胞,使台胞不能有讀書、買賣、求職的自由。因此台胞在種種壓制下過著困苦的 生活。」41爾後羅福星回到廈門任教於一所小學體育課,便帶著學生高喊「…救 民保種,中華男兒志氣宏。…心結同盟,弔民伐罪建奇功。…奮勇殺敵,炎黃子

40 羅秋昭,《抗日英雄羅福星》,(台北:台灣書店,1981),頁 5。

41 羅秋昭,《抗日英雄羅福星》,(台北:台灣書店,1981),頁 6-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Contact with both parents is generally said to be the right of the child, as opposed to the right of the parent. • In other words the child has the right to see and to have a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 簡 稱 系統 計畫 ) ,已 經創下最多人同 時演 奏的金氏世界紀 錄 (Guinness World Records)。系統計畫為該國工人階級家庭約 35 萬名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古典樂培訓,20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 協助學校購買國旗及 可移動式的旗桿,以 便幼稚園在校舍內升 掛國旗及舉行升國旗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天華,1984) ,頁 297。另外,關於般若經典的概述,可參考〔日本〕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 《佛典 成立》 (台北:東大,民國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