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土地認同

在文檔中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頁 29-33)

土地是國家的構成要件,每本童書不論透過歷史故事、文化薰陶或愛國人物 等方式來灌輸國家認同,必然都還是緊扣在土地之上發展。第三期的童書中,像 是討論過的《抗日英雄羅福星》除具備歷史認同、國族認同的內涵,也是運用土 地認同的代表作品。像是「滿清政府的腐敗,南京條約、北京條約,一連串的條 約,把完整而美麗的山河,一塊一塊的分割給外國人享受,讓高鼻子、藍眼睛的 外國人在我們的土地(指中國大陸)上蓋房子….」51,又如祖父告訴羅福星匈奴 冒頓受東胡族的欺凌,屢次無理的索求割讓土地的故事「冒頓大怒:『國土是國 家的根本,怎麼可以讓給人家呢?』」52影響了羅福星,使其「一份對故鄉的感 情,對國土的熱愛,油然而生。」這乃是以虛幻的中國大地為認同的代表。

另外,在此介紹一本由呂福和先生所寫有關金門的童書—《尋松到金門》。 這本童書屬於作者回憶曾經到過金門,且在金門暫居的記憶。金門長期是國民黨 政府主導下的國防前線,不僅長期為軍事基地,且為警戒森嚴之要地,在當時鮮 少有機會公開於世,因此作者描述的金門是在軍事外殼下,有著獨特的文化和地 方特色的土地。當然,金門的價值仍然在於戰略地位上。

雖然金門與台灣同屬於國民黨政權統治下的土地,然而卻是為了國民黨政權 隨時要反攻大陸,收復國土的跳板。而對於金門的認識,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瞭 解這塊土地,進一步能夠認同金門,而是為了國防的需要,因此金門仍然只是與 中國大陸同屬於一個政權之下的島嶼而已。在這本書中,開宗明義即點出其書寫 的立場:

金門縣是我國福建省的一個縣,包括兩個島嶼,就是金門本島和列嶼。這

51 羅秋昭,《抗日英雄羅福星》,(台北:台灣書店,1981),頁 5。

52 羅秋昭,《抗日英雄羅福星》,(台北:台灣書店,1981),頁 9。

兩個島嶼,是我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的跳板。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共匪來攻打金門,國軍把他們打得大敗而逃,那場戰役就是有名的「古寧 頭大捷」。從那以後,共匪再也不敢有侵犯的念頭了。從那以後,全世界 的人不管朋友或敵人,都知道中華民國有這麼一個渺小而又偉大的地 方 。53

然而這段前言多有可議之處。首先,文中「我國」仍包括福建省,然而國民 黨政府政權早已經不及福建,又怎能將金門與福建劃歸同一政權之下。次者,蔣 中正所倡的反攻大陸及大敗敵軍,可見國民黨政府無時無刻,都在以誇大吹噓的 方式來灌輸入愛國精神、保國勇氣的政治宣傳工作。第三,用「共匪」一詞稱呼 中共政權為「匪賊」,便是矮化和醜化的伎倆。第四,「全世界…都知道中華民國」

是一種自我膨脹的描述,顯示國民黨政府並未認清自己。國民黨政府是人在台灣 卻心在中國,無時無刻不想反攻大陸,視台灣僅是跳板罷了。

綜合以上討論,第三期的童書出版時間正值國際局勢動盪的 1970 年代,國 民黨政府特重「愛國」的宣傳。因應時代背景,在濃厚的保家衛國氣氛下,這些 童書極力營造的是中國的認同,對中國土地不可分割的倡導,對救國人物的敬佩 和效法,逐步弱化台灣人的主體意識,也再度扭曲了國家認同。

第三節 第四期(1982.10-1986.6)

到了第四期總共一百本童書中,具備國家認同意涵的童書共有 28 本,除了

「土地認同」的基本內涵外,歷史、文化認同皆有 26 本,其中有 11 本達到國族 認同。以下為第四期的 28 本童書列表:

表 3-4「中華兒童叢書」國家認同童書列表(第四期)

53 呂福和,《尋松到金門》,(台北:台灣書店,1980),頁 1。

14 高

27 中 成語故事 蔡志忠 蔡志忠 文學類 1986.05.29 v v v

28 高

可敬可愛的楊 梅

林鍾隆 林順雄 文學類 1982.10.20

v v v

總計

(本)

28 26 26 11

進入蔣家政權後期,也是「中華兒童叢書」第四期的階段。蔣經國接任總統 後,礙於反共復國、反攻大陸的希望已經遙不可及。早期的台灣社會在威權體制 下,受到政府箝制和禁錮人民的思想,而當時的國際局勢對國民黨政權亦不利,

台灣新一代政治菁英力圖衝破國民黨專制獨裁的桎梏,為台灣尋求另一條生路,

國民黨政權只得用另一種形式來宣傳「國家認同」。

在文檔中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頁 29-3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