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國族認同

在文檔中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頁 39-43)

在國族認同上,本期介紹台灣鄉土的童書也多有著墨。像是《茶香滿地的龍 潭》中,鍾肇政說到「台灣光復人人爭學ㄅㄆㄇ,過去惜字敬紙不再受重視。」

74凸顯了國民黨政府在強力的改造語言下,台灣人被迫學習國語的景象,比過去 日本殖民時代更為徹底。然作者卻以「人人爭學」的方式,來遮掩台人被迫改變 的事實。國民黨政府以語言、文字的改造為基礎,做為塑造一批新國民的工具。

71 陳千武,《富春的豐原》,(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8。

72 陳千武,《富春的豐原》,(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16。

73 陳千武,《富春的豐原》,(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38。

74 鍾肇政,《茶香滿地的龍潭》,(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49。

不僅如此,像是「日治時期強烈禁止台人學漢語,終於在日本敗後,台灣回 歸祖國懷抱,我們不必在念日本書。」75,又如「生活在日本殖民下的台灣,受 異族統治,心靈上很痛苦,忘不了自己的根,不要永久做人家的奴隸。」76,再 如,「他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為日本軍閥犧牲的許多台灣同胞之一。」77在 終戰後台灣處境未明之情況下,被國民黨政權統治的台灣人尚以為是擺脫殖民政 權,孰知是落入另一個殖民統治的泥沼而渾然不知。作者卻自以為台人擺脫日本 統治而沾沾自喜,以為台人是仇日恨日的,用來強調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鄉土教育」是國家教育的重要基礎,不僅以學習者為中心,採取由近而遠、

從家鄉到國家社會的方式進行教化。78本期出版了鄉土教育的童書,雖然相較這 套童書的前三期,在國民黨政府的執政下,跳脫了應有的次序,直接灌輸於人民 的是愛國的觀念,但愛的卻不是自己的土地上的國家,而是去愛敵人(共匪)的 國家,造成是台灣人不識台灣之地,不知台灣之山川大圳的結果,更進一步影響 國家認同的偏差。在本期終於「中華兒童叢書」開始出版台灣鄉土童書,可說是 一大進步。然而,受到政治宣傳的影響,這批童書的內容多半僅是台灣的純樸鄉 土和風俗文化,或是附驥於中國,過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的描述,單 從童書中去尋找台灣認同的痕跡是寥寥可數的,僅能算是認識台灣的開始。當 然,造成了認同中國或是認同台灣的混淆,源於國民黨威權訛化「土地」範疇開 始,兩蔣政府所稱的國家並非台灣而是中國大陸,是以台灣人在長期的文教宣傳 下,自然不識自己的鄉土。

綜觀兩蔣時期的童書,以「中國」為認同的結果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不論從 土地、歷史、文化或是國族層面,顯示出的國民黨政府一心以中國為宗的態度,

75 鍾肇政,《茶香滿地的龍潭》,(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49。

76 陳千武,《富春的豐原》,(台北:台灣書局,1982),頁 16。

77 鄭清文,《新莊-失去龍穴的城鎮》,(台北:台灣書局,1984),頁 48。國民黨在轉進台灣之後,

稱台灣人為同胞。

78 周蓮清,〈新舊之間-談社會科課程之轉型〉,《國教輔導》,40:4(台北:2001),頁 12-16。台 灣時至 1993 年才在課程上改革。

即便是一種虛幻、不切實際的認同觀。但是,在國民黨政府強力的宣傳教化下,

也著實達到效果。

除此之外,國民黨政府特別熱衷於歷史人物的童書出版。單就兩蔣統治時 代,便多達五成以上的童書79,這可能是一種典範的學習教育。早期美國針對領 袖教育有相當的研究基礎。在七 O 年代美國的兒童研究報告中,便有學者指出:

「兒童幼年時,就以國家領袖為具體化身,將政府擬人化。」80另一位學者艾滋 羅也曾說:「培養兒童對領袖的崇拜,乃是使其兒童發展出對國家、政府及黨,

盲目效忠的最佳方法。」81

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兒童所認知的權威者是家中的父親;而在學校教育裡 則是「校長」、「老師」;推及國家政治領域上,「總統」、「市長」更是權威的代表。

當然兒童不可能從小就瞭解政治的運作,及每個權威者的職責、本分,但是卻能

「認同」這些賦予特殊頭銜的權威者,對於國家、社會是十分重要的。兒童在家 庭環境接觸的父母、長輩,在學校接觸的校長、老師等皆有權威性,而不甚熟悉 的「政治領袖」地位更高。82除了對於「權威符號」的灌輸和強化以外,台灣的 國校教育環境,也發揮了重要的功能,如:司令台、操場等環境皆是輔助,使兒 童從小進入政治場域當中。

早期的台灣兒童在教育的期待下,家庭、學校多半扮演灌輸領袖及權威者的 角色。洪文瓊分析台灣 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兒童讀物的出版情形,瞭解在三十 年內台灣兒童讀物出版的趨向,並且透過家長問卷的回饋結果顯示,一般家長認 為最缺乏的兒童讀物中,歷史傳記類型高居第三位,顯示了當時普遍期盼望子成

79 以單一人物為主題的有 20 本,兩人以上的人物 10 本,其他介紹歷史、文化類的童書共有 26 本也會介紹到相關的人物,本計數不包括創造的人物。

80 Richard W.Wilson著,朱雲漢、丁庭宇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台北:桂冠,1984),頁 64

81 Richard W.Wilson著,朱雲漢、丁庭宇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頁 66。

82 Richard W.Wilson著,朱雲漢、丁庭宇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頁 64。

龍的風氣,希望多讓孩子看些名人傳記的結果。83再者,作家林海音也曾經在參 與「中華兒童叢書」編輯的過程中,發現當時徵求各界的稿件,幾乎百分之八十 要求寫一套中國歷史偉人的傳記。84可見人物與國家認同之間有著高度的相關 性。這樣的社會風氣,反映在當時官方的童書編輯上。(見表 3-5)

表 3-5 第一到第四期人物主題介紹的童書數量統計表

項目\期次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總計

單一人物 7 3 4 5 19

兩人以上 2 0 6 2 10

總計 9 3 10 7 29

據表 3-5 各期童書出版,可以發現歷史人物的故事,出版數量不少。此外,

這些童書幾乎以中、高年級兒童為主要的閱讀對象,可能是因為中、高年級的兒 童已經可以逐漸透過具像的符號,來建構抽象的概念,像是透過對國旗、國花、

校長、領袖等代表具體形象,來建構兒童對於「國家」組織的精神崇拜和認同情 感。

另外,在中國人物和台灣人物的取材比例上, 也可以看出國民黨政府著重 的文教宣傳,偏重於中國人物事蹟、功過上。以「黃帝」為例,其為中華民族的 起源、建國神話的代表人物,黃帝傳奇的故事,強調的是對中國的國族的追本溯 源和認同;另外像是漢武帝的開疆拓土,代表了中國版土的確立,藉由人物來顯 示中國的偉大,使兒童認同中國;荊軻、羅福星等人便被視為推翻暴政之豪傑;

李商隱、唐伯虎、孔孟雙聖、莊子,則是中國之大文豪、藝術家或偉大的思想家;

台灣的原住民楊傳廣則是「為中國爭光」的人物,鼓勵兒童像典範看齊,成為優 異的中國人,即使以台灣人物為主題的童書,也仍以認同中國為宗。(見表 3-6)

83 洪文瓊,〈三十年來國內兒童讀物量的分析〉,《書評書目》,84 期(台北市:69.4),頁 34。

84 林海音,〈給孩子一個親切的世界-讀「讓路給鴨寶寶們」後的一些話〉,《兒童讀物研究》,頁 125

表 3-6 第一到第四期人物主題的童書列表

在文檔中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 (頁 39-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