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對於都市計畫內之任何地區皆稱為都市化地區1,但其定義範圍過於廣 泛,忽略都市土地尚有各種不同發展狀況與方向,每一塊市地皆有其發展定位與 角色屬性,而應有其各自相對尺度的規劃手法。相較於都市化地區,市街化地區 更能貼切描述因建築遍布所形成的市集活動與街道的可及性,其係指市街地為建 築已遍布於一定人口市集地區,同時街道已被興闢,因而形成實質上已被發展利 用之建築用地,其所對應的市街地建成過程(build-up process)謂之市街化(葉 光毅等人,1988)。

因此,市街化地區係指在都市空間中,以三級產業為地區主要經濟產業發展 支柱,隨著人口增長而產生更多商業網點,並由傳統民生消費需求逐漸出現大型 商業空間進而向外擴張,相互之間有或無影響之地區,為最貼近民眾生活圈之空 間;換言之,即為商業服務圈(Service area)自鄰里性擴大為地方性與區域性。

1根據「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對於都市化地區之定義:凡在同一區域內,一個具有二萬

人以上之聚居地,其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三百人以上者;或是不同市、鎮、鄉之二個以上毗 鄰聚居地,其人口數合計達二萬人以上,且平均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三百人以上者。

2-14

圖2-6 市街化與都市空間相對應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一)新市街發展過程

新市街形成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住宅→個體裝潢建材業→生活服務業→

較大型商業與金融業等,新市街地區內具有大量廣域服務職能之行業,中間兩個 階段是外來流動人口從事的主要行業;隨著住宅建設趨緩與大型建材市場的建立,

小型個體的建築裝潢業開始萎縮,逐漸倒閉或轉行;生活服務業幾乎與建築裝潢 業同時進駐,規模也是小型的,由外地人口和本地居民開的一些雜貨店、飲食店、

理髮店等,一開始是零星的,但與建築裝潢業不同,沒有出現萎縮趨勢,而是持 續增加的趨勢,不少是接替了原來建築裝潢業退出的空問,相當一些商業、服務 業佈局於住宅區的內部(白光潤等人,2001)。

2-15

圖2-7 市街化過程與新土地開發區產業發展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由前述之研究推論,在土地開發完竣後至開放建築使用,開始吸引社區人口 進駐,此時為因應民生需求連帶吸引大量零售業、餐飲業、美髮業等民生服務業 進駐,產業結構逐漸朝向以三級產業多元化服務主要發展。隨著進駐人口規模成 長,開始追求商業服務業精緻程度,因而便利商店、早餐店、醫療診所等行業相 繼進駐。而後,隨著居民開始重視居住品質及社區公共服務管理等相關設施,促 使大樓管理、公共安全、教育、通信、資訊相關行業興盛。及至市街化地區人口 規模足夠,並且與區外周邊生活圈相連結,至此商業活動朝向休閒型、大型批發 及複合式商業空間經營,將整體產業結構與社區居民生活相互扣連。

2-1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