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土地開發區衍生就業機會評估方法之研究-以高雄市鳳山五甲路東側農業區區段徵收範圍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土地開發區衍生就業機會評估方法之研究-以高雄市鳳山五甲路東側農業區區段徵收範圍為例"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土地開發區衍生就業機會評估方法之研究 -以高雄市鳳山五甲路東側農業區區段徵收範圍為例 Appraisal on jobs opportunity derived from land development area - A case study on Zone Condemnation area, eastern Agriculture zone of Wuchia Road, Fongshan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研究生:黃春霖. 撰. 指導教授:吳文彥. 教授. 陳啟仁. 教授. 中華民國一Ο二年七月.

(2) 謝誌 完成此篇論文,需要感謝許多人在不同方面的幫助、支持與啟發,給予我撰 寫論文的動力。 感謝指導教授吳文彥老師在研究所兩年中的提攜與指導,不僅分享學術成果, 並使我體悟更多待人處事的道理;感謝陳啟仁老師在課業與人生規劃上的啟發; 感謝曾梓峰老師總是促使我突破自我極限、砥礪我;感謝廖硃岑老師在課業與生 活上的幫助;感謝李俊賢老師於口試時提出的指教。 感謝每位同窗好友,光盛、芃麟、佩璇、孟蓀、沛旋、于津、阡育、思涵、 宇慈,成為我在高大日子中的明燈與戰友,感謝你們的陪伴與扶持。感謝每位學 長姐。感謝每位學弟妹,淨雯、佳煌、昌宇、佳儀、靖純、志霖、宗諴、肯瑄。 最重要感謝,杏珍,因為有你的幫忙,我的研究所生活得以順利通過。 感謝我的家人,給予許多溫暖與支援。感謝陪伴與關心我的好友們,總是在 我爆炸的時候聽我發洩,在此無法一一列出各位的名字,但我衷心感謝。 最後,感謝黃春霖,謝謝你的堅持與毅力,證明自己的能力。. 春霖 2013 年 7 月. 於高雄大學工學院 205 研究室.

(3)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新土地開發區衍生就業機會預測方法之合理性,校估地 區就業機會參數,提供政府擬定土地開發公共投資政策預測就業機會之參考依據 與改善建議。 經由應用基礎產業理論、區位理論、空間互動與可及性相關研究、土地開發 區發展概論等,說明新土地開發區之發展模式與後續模式變數依據;以高雄市鳳 山區五甲路東側農業區區段徵收範圍為例,應用 Garin-Lowry 模式配合情境模 擬進行分析,並將實證研究成果與官方應用預測方法作比較探討。 研究結果指出,合理分派就業機會約每年 200 人至 400 人。建議土地開發 區之就業機會推測必須由供給、需求兩種面向進行分析,並應納入價值鏈之概念, 將總量逐步分派至土地開發區每一個發展階段。本研究透過 Garin-Lowry 模式 配合情境模擬分析發現,雖然模式能符合實際發展情況,但目前僅能得到分派總 量,無法預測新土地開發區臨時性就業機會的動態發展,建議應針對此模式檢討 加強。. 關鍵詞:就業機會、區段徵收、土地開發、Garin-Lowry 模式.

(4)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applied Economic Base Theory, Location Theory,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 and related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project approach. For calibrating coefficient of loc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parameter, to provide land development and public investment policies for reference in forecast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Via the application of basic industries theory, location theory,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accessibility related research, and land development concepts, indica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area, based on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subsequent model variabl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Garin-Lowry model scenario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official application of prediction methods discussed, take eastern Wujia Road Agricultural land, the bzone expropriation range, Fengshan District in Kaohsiung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employment to around 200 to 400 people per year. It was proposed that land development area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ecasting must be analyzed from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And i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oncept of the value chain, to distributed the aggregate to each stage of lan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by means of Garin-Lowry model with scenario simulation analys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model can mee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but currently only get the amount of distributions and unpredictable temporary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new land development dynamic development scenario, the recommendations should be reviewed for this model strengthened. Keywords: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Zone Expropriation , prediction , Garin-Lowry model.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0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 1-10.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1-4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名詞定義.......................................................................................... 1-70.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 1-90.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 ........................................................................................................ 2-10. 第一節. 基礎產業與區位概論.......................................................................................... 2-10. 第二節. 空間互動與可及性相關研究 ........................................................................... 2-70. 第三節. 土地開發區發展概論.......................................................................................... 2-1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 3-1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 3-10.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50. 第三節. 變數選定與預期關係.......................................................................................... 3-60. 第四節. 理論基礎與模型建立.......................................................................................... 3-70. 第四章. 高雄都會區社會經濟發展分析 ........................................................................... 4-10. 第一節. 社會發展概況 ........................................................................................................ 4-10. 第二節. 產業發展概況 ........................................................................................................ 4-80. 第三節. 實證研究地區發展概況 ..................................................................................... 4-15. 第五章. 實證研究與分析 ........................................................................................................ 5-10. 第一節. 實證研究資料庫 ................................................................................................... 5-10. 第二節. 分派模型吸引因子............................................................................................... 5-60. 第三節. 參數測度 .................................................................................................................. 5-12. 第四節. 情境模擬分析 ........................................................................................................ 5-18.

(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6-10. 第一節. 結論 ............................................................................................................................ 6-10.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 6-40. 參考文獻 附錄.

(7) 圖目錄 圖 1-10. 研究問題意識圖 ....................................................................................................... 1-30. 圖 1-20. 實證地區範圍圖 ....................................................................................................... 1-50. 圖 1-30. 實證地區區位示意圖 ............................................................................................. 1-60. 圖 1-40. 研究流程圖 ................................................................................................................. 1-10. 圖 2-10. 基礎產業與零售服務業相對應關係模型圖 ................................................. 2-20. 圖 2-20. 多部門關聯影響圖 .................................................................................................. 2-70. 圖 2-30. Garin-Lowry 模式函數結構圖 ........................................................................... 2-90. 圖 2-40. Garin-Lowry 模式架構圖 .................................................................................... 2-10. 圖 2-50. 可及性與旅行距離關係圖.................................................................................... 2-12. 圖 2-60. 市街化與都市空間相對應關係圖 ..................................................................... 2-14. 圖 2-70. 市街化過程與新土地開發區產業發展關係圖............................................. 2-15. 圖 3-10. 研究操作架構圖 ....................................................................................................... 3-10. 圖 3-20. Garin-Lowry 模式操作流程圖 ........................................................................ 3-30. 圖 3-30. 就業機會供需關聯圖 ............................................................................................. 3-40. 圖 4-10. 高雄都會區歷年人口發展趨勢圖(民國 91 年至 100 年) ) .............. 4-20. 圖 4-20. 高雄都會區戶量變化趨勢圖 ............................................................................... 4-70. 圖 4-30. 高雄都會區人口就業比例發展概況圖(民國 91 年至 100 年)....... 4-90. 圖 4-40. 鳳山區與實證地區人口分析圖 .......................................................................... 4-16. 圖 4-50. 實證地區周邊人口分布示意圖 .......................................................................... 4-17. 圖 4-60. 鳳山區建築推案戶數成長圖(民國 95 年至民國 99 年) ................... 4-18. 圖 5-10. 情境模擬分析架構圖 ............................................................................................. 5-18.

(8) 表目錄 表 1-10. 高雄市近年宣稱公共建設所創造就業機會綜理表 ................................... 1-10. 表 2-10. 服務業分類表 ............................................................................................................ 2-17. 表 2-20. 新土地開發區產業關聯表.................................................................................... 2-19. 表 3-10. 變數選取綜理表 ....................................................................................................... 3-60. 表 4-10. 高雄都會區歷年人口發展綜理表(民國 91 年至 100 年) ................ 4-10. 表 4-20. 高雄都會區民國九十五年人口發展綜理表 ................................................. 4-30. 表 4-30. 高雄都會區民國一百年人口發展綜理表 ...................................................... 4-40. 表 4-40. 高雄都會區人口發展變化綜理表(民國 95 年、100 年).................. 4-50. 表 4-50. 高雄都會區戶量變化綜理表(民國 95 年、100 年) ........................... 4-60. 表 4-60. 高雄市近十年人口就業概況綜理表 ................................................................ 4-80. 表 4-70. 高雄市就業人口區位商數表(民國 95 年) .............................................. 4-10. 表 4-80. 高雄都會區及業人口區位商數表(民國 95 年) ..................................... 4-11. 表 4-90. 高雄都會區產業產值區位商數表(民國 95 年) ..................................... 4-12. 表 4-10 高雄都會區產業區位商數比較表(民國 95 年) ..................................... 4-14 表 4-11 鳳山區與實證地區人口分析表 .......................................................................... 4-15 表 4-12 鳳山區五甲路周邊村里人口密度表 ................................................................ 4-16 表 5-10. 研究地區編碼表 ....................................................................................................... 5-10. 表 5-20. 地區重心點綜理表 .................................................................................................. 5-40. 表 5-30. 高雄都會區最短旅行距離矩陣 .......................................................................... 5-50. 表 5-40. 居住活動吸引矩陣(α = 1)............................................................................. 5-70. 表 5-50. 非基礎產業活動服務吸引矩陣(λ = 1)..................................................... 5-90. 表 5-60. 高雄都會區推估居住人口與非基礎產業及業人口分布表(一)...... 5-11. 表 5-70. 配適度試誤表 ............................................................................................................ 5-13. 表 5-80. 高雄都會區推估居住人口與非基礎產業及業人口分布表(二)...... 5-16.

(9) 表 5-90. 不同阻抗係數之人口分佈比例情形 ................................................................ 5-17. 表 5-10 實證研究地區情境模擬人口推估表 ................................................................ 5-20 表 5-11 不同預測方法比較分析表.................................................................................... 5-22.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一、研究緣起 (一)土地開發衍生就業機會:善意謊言? 目前,各國政府近年來所遭遇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即係失業率大幅上升,造 成國家在社會、經濟、都市發展等結構上緩慢成長,甚至趨向停滯。因此,各國 無不在各種制度上提出改革方式。臺灣亦然如此,正面臨相同問題,失業率居高 不下等情形已成為近年我國民眾最為關心之議題,因此政府開始提出許多解決方 針,其中一項即為提出各種重大公共建設投資與土地開發案,並且連帶宣稱這些 投資、開發可帶來高經濟產值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然而,在都市土地開發過程 中,從工程建築開始至房地產推案,進而至人口進駐並趨於成熟穩定等四個階段, 期間究竟能夠創造多少就業機會並無驗證機制,而且長期少有研究;另外,當前 臺灣各級政府在發佈重大公共建設投資與土地開發案的同時,通常宣稱其可為社 會創造某種程度的就業機會(如表 1-1),但這些就業機會係如何計算亦無約定 俗成的依據。因此,合理懷疑:這些土地開發投資所能衍生之就業機會數量是否 只是各級政府於推動公共建設投資所提出爭取民眾支持的「善意謊言」? 表 1-1. 高雄市近年宣稱公共建設所創造就業機會綜理表. 單位:元;個. 經濟產值或. 興建期間就業. 創造就業機會. 財稅貢獻 / 年. 機會(臨時性). (長期性). 5,450,000,000. 6,460,000,000. 1,400. 1,400. 高雄世貿會展中心. 3,000,000,000. 4,600,000,000. 1,455. 2,000. 輕軌第一期. 16,500,000,000. -. 8,000. 2,030. 港務及旅運大樓. 2,850,000,000. 1,500,000,000. -. -.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1,500,000,000. -. -. -. 亞洲新灣區. 29,300,000,000. -. -. 10,000. 高雄軟體科技園區. 10,000,000,000. -. -. 5,800. 建設項目. 投資經費. 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暨本研究彙整 1-1.

(11) (二)土地徵收條例之評估要求 另外,因為政府於發佈重大建設或是土地開發案必須進行土地徵收以取得開 發基地,但目前我國在土地徵收過程中產生許多問題與爭議,引發部分土地所有 權人與社會民眾之抗爭,例如苗栗大埔農地事件、中科四期事件等,導致各級政 府在推動政策時遇到阻礙或是有不符合公平正義之虞,促使中央政府於民國 101 年修正土地徵收條例,新訂需用土地人興辦事業徵收土地時,應依規定評估興辦 事業之公益性及必要性,並作綜合評估分析,其中一項即包括創造就業機會之估 計,以茲作為土地開發效益衡量。但過去土地開發區,不論市地重劃或區段徵收 一向未有要求就業機會推測。 (三)回歸都市空間發展階段探討 在臺灣,對於都市計畫內之任何地區皆統一稱為都市化地區,其定義範圍非 常廣泛,概括都市空間內的一切項目,並將其發展過程稱之都市化;然而,在都 市發展過程中,包含各種不同類型、屬性之型態、階段與模式等,以「都市化」 統稱之,似乎不能細緻且貼切地描述出都市內部區塊市地之發展定位、角色屬性 等,因此無法準確地探討新土地開發區所會面臨之問題。. 1-2.

(12) 二、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之旨趣,本研究主要目的共計以下兩點: 1、 探討新土地開發區衍生就業機會預測方法之合理性 2、 提供政府擬定土地開發公共投資政策預測就業機會之參考依據與改善建議 由於受到土地徵收公益性與必要性評估之要求必須進行就業機會預測 評估,但目前臺灣並無針對土地開發區等小尺度地區進行相關研究,因此本 研究透過情境模擬方式,再藉由與官方說法作比較分析,以探討新土地開發 區衍生就業機會預測方法之合理性,並且提供政府於相關預測、操作之參考 依據與改善建議。. 圖 1-1. 研究問題意識圖. 1-3.

(13) 第二節 研究範圍 一、時間與內容範圍 由於都市發展日新月異,國內之重大投資性質方向亦隨時間軸之延長而有所 不同,因此本研究將時間範圍限縮於近十年間;而行政院主計處工商普查資料係 以每五年為一單位,故本研究選取民國 95、100 年兩個時間點之調查資料進行 實證分析。. 二、空間範圍 (一)研究資料庫範圍 以高雄都會區為主,包含鹽埕區、鼓山區、左營區、楠梓區、三民區、新興 區、前金區、苓雅區、前鎮區、旗津區、小港區、鳳山區、林園區、大寮區、大 社區、仁武區、鳥松區、岡山區、橋頭區與梓官區等 20 個行政區作為本研究之 資料庫範圍。 (二)實證分析地區範圍 由於鳳山區自未合併前即屬高雄縣之中心都市,經濟活動頻繁且人口規模足 夠,而鳳山五甲路東側農業區區段徵收地區雖然位於鳳山區中心地帶,其基地規 模龐大、區塊完整、交通便捷,且周圍地區大部分已完成公共設施開發且發展成 住宅區與商業區,卻延宕多年未開發;且依據高雄市縣合併總體發展政策規劃 (2010)指導,其應規劃發展為都會核心圈新興商業中心,並期望可創造就業 機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等目標;另外,其土地使用變更由農業區變更為商業區, 在開發過程中與開發後其土地價值與發展結構必定產生巨大改變,因此實證分析 地區選定以高雄市鳳山區土地區段徵收案(五甲路東側農業區)範圍為例,以瞭 解土地開發區所能創造就業機會之效益。其東臨鳳山溪;西以中山高速公路、五 甲一路為界;南大致以保安二街毗鄰鳳甲市地重劃區;北至國泰路一段,面積約 91.7474 公頃。 1-4.

(14) 圖 1-2. 實證地區範圍圖. 資料來源:變更鳳山市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暫予保留第十四案計畫說明書, 2011. 1-5.

(15) 圖 1-3 實證地區區位示意圖 資料來源:變更鳳山市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暫予保留第十四案計畫說明書, 2011. 1-6.

(1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名詞定義 一、研究限制 1、 時間範圍受限於資料取得之完整性與正確性,故以 95 年由主計總處所發佈 之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資料為主,作為本研究所使用。 2、 由於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中,並無以鄉、鎮、市等行政區劃分之細項行業 別資料,故產業類別將以大分類為主。 3、 土地開發區所能衍生之效益包括可創造就業機會與提高經濟產值等,但為求 嚴謹性、單一性與時間、人力成本,本研究僅探討土地開發區所能創造就業 機會之效益。. 二、名詞定義 針對本研究之主題,先釐清以下主題之名詞定義,以利後續研究。 1、 就業機會(Employment opportunity):我國目前對於就業並無區分臨時性 或是長期性,僅以雇用統稱之;而行政院主計總處依據與雇主訂立定期契約 (口頭或書面),是或否僱用期間滿六個月之員工區分為經常員工與臨時員 工兩類,係以一般情況訂定之,然與市街化過程土地開發及其發展期程不一, 因此,本研究定義: (1). 臨時性就業機會:以市街化過程中,由於土地開發營造活動與不動產推. 案建設活動兩階段相對土地開發過程所需發展時間較短,且多為非當地民眾 勞工,因此將其兩階段之就業需求定義為臨時性就業機會。 (2). 長期性就業機會:相較於土地開發營造活動與不動產推案建設活動兩階. 段,由於社區人口進駐、商業活動興盛等需要時間發展,並吸引依賴性人口 與地區消費需求,因此將排除其兩階段之就業需求定義為長期性就業機會。 2、 土地開發(Land development):提供設備與服務以改良土地,使土地更適 於再出售,而可開發為住宅或其他使用目的之宗地。臺灣目前主要土地使用 1-7.

(17) 開發機制以市地重劃、區段徵收最為常用,其二者雖各有不同法源與程序, 但皆為促進土地有效利用、加速開發建設之土地改良事業。 3、 區段徵收(Zone expropriation) :政府為新都市開發建設、舊都市更新、農 業區更新或其他開發新地區之需,對於一定區域內之土地全部予以徵收,並 重新規劃分宗整理。待開發完成後,由政府直接支配使用公共設施用地,其 它可供建築使用土地則部分供作土地所有權人領回抵價地,部分作為開發目 的、撥供需地機關或讓售供公營事業機構使用,剩餘土地再辦理公開標售、 標租或設定地上權,並以處分土地所得收入償還開發總費用之整體性綜合土 地開發事業方式,以求促進地區建設發展,達成土地整體開發利用為目的之 措施。. 1-8.

(18)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一、研究內容 本研究內容主要以新土地開發區為實證研究地區,透過文獻回顧建立理論基 礎,並加以實證研究與情境模擬分析,最後得到結論與建議。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界定本研究之問題意識,並確立本研究之目的。 2、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透過探討相關理論及文獻回顧,奠定本研究分析土地開發區所衍生就業 機會之參考依據。 3、 模式建構與實證分析 以高雄市鳳山區土地區段徵收案(五甲路東側農業區)範圍為實證地區, 藉由基礎產業理論區分出當地基礎產業與非基礎產業,後續操作方法應用 Garin-Lowry 模式,並作情境模擬分析。 4、 情境模擬分析 由本研究所建構之實證模式進行情境模擬,探討研究方法所得出結果對 於新土地開發區所能衍生之就業機會數量之差異,並分析之。 5、 結論與建議 綜整實證結果與情境模擬分析,並據此對於其結果提出結論;另外,提 供相關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1-9.

(19) 二、研究流程. 圖 1-4 研究流程圖. 1-10.

(20)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 本章節分為基礎產業與區位概論、空間互動與可及性相關研究、土地開發區 發展概論三個部分探討。首先,基礎產業與區位概論指出土地開發所衍生之就業 人口、依賴性人口、消費人口等迴圈式發展過程,並瞭解民眾於空間環境中區位 與經濟行為之選擇關係;空間互動與可及性相關研究則係以計量模型解釋與說明 上述情形。最後,土地開發區發展概念說明其區域內主要經濟活動為三級產業, 故就業人口以服務性產業為主。. 第一節 基礎產業與區位概論 以基礎產業理論為依據,說明增加就業機會對於新土地開發區人口所能衍生 出乘數效果之循環關係;區位理論探討民眾如何對於周邊環境與其經濟行為相互 關聯之空間區位做出選擇。. 一、基礎產業理論(Economic Base Theory) 基礎產業理論係經濟學家 H.Hoyt 於 1939 年所提出,其認為一區域之產業 活動均可區分為基礎性(basic)及服務性(service)等兩類產業;其中基礎性 產業為地方發展的主要原動力。劃分此兩類產業之標準主要係依據輸出 (Exporting)的概念,凡是某一產業之產出除可供自給自足外,尚可輸出至其 他地區消費者,即稱為「基礎性產業」;反之,專供當地區域之需求者,則稱為 「服務性產業」或「非基礎性產業」。以下列公式可清楚說明: E= E E :某地區內之基礎產業人口數. + E E :某地區內之非基礎產業人口數. (一)基礎產業理論與都市發展 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發展史上,基礎產業模型說明其不僅帶來人口聚集, 消費活動也深深影響著經濟發展,然而龐大的人口湧入都市、汽車大量生產、工 廠林立,伴隨而來的是交通壅塞、都市蔓延、公共基礎設施不足、環境品質惡化 2-1.

(21) 等問題(吳文彥,2008) 。政府為解決前述問題,透過擴大都市計畫並辦理土地 開發,提供住宅用地與公共設施用地,以滿足大量人口所誘發的日常民生需求問 題與公共服務需求(陳建宇,2011)。 因此,政府開始發佈重大建設等公共投資,為新土地開發區吸引勞工等就業 人口,進而誘發住宅、商業與公共服務等需求,並擴大擬定都市計畫、強化公共 服務機能等,在此過程中即產生大量零售服務業需求;直至都市人口成長、都市 機能擴張至一定規模時,引發另一波循環發展。. 圖 2-1. 基礎產業與零售服務業相對應關係模型圖. 資料來源: 《都會區域治理的典範轉移與轉型-高雄都會區的發展變遷分析》 (吳 文彥,2010)暨本研究繪製。 而唐富藏(1981)指出都市與區域經濟理論之前提係在自由貿易條件下, 基礎產業為該區域受到自然資源或人力資源之影響,以某種產業為主要的發展, 而此產業所製成之產品除可自給自足外,亦能提升其它區域的經濟活動,故為區 域成長的一種基本動力,主要它能將區域外的財富帶到本地區域內,因而產生乘 數效果,帶動其他經濟部門的成長;非基礎產業則係指未能提供經濟活動給其它 區域,只是滿足區域內本身的需求。藉由此論述可知道,某一區域的發展會先增 加就業機會因而吸引就業人口進駐,就業人口則會導入依賴性人口,其二者又會 帶來服務業人口,衍生為乘數效果之循環關係。. 2-2.

(22) (二)區分基礎產業之方法 基礎產業理論中,區分基礎產業活動與非基礎產業活動之方法大致分為直接 法與間接法兩類。直接法包含(1)貨物與資金流通之衡量與(2)當地經濟調查 兩種方式,係最為準確區別之方法,透過進行訪談、訪問調查方式,將各項產業 產品之流向作成紀錄,因而取得基礎與非基礎產業二者之活動規模統計資料;間 接法則包括(1)假設法、(2)區位商數法與(3)最小需求法。 1、 假設法(assumption approach) 假設法係依據產業活動特性,將某產業歸納為基礎產業或非基礎產業的一種 方法。若產業活動大部分受到地區範圍外之條件影響,其多被假設為基礎產業活 動,如一、二級產業;反之,若產業活動大部分係受到當地市場之條件影響,則 多被假設為非基礎產業活動,如三級產業。 然而,施鴻志(1997)指出假設法是最簡單但可信度最低的方法,其原因 在於大部分產業皆同時具備基礎產業活動與非基礎產業活動之特性,故準確性較 低,除非其研究地區範圍內各項產業能具備明顯輸出地區外或服務地區外之特性, 可以完全區分基礎產業活動與非基礎產業活動,否則難以被廣泛使用。 2、 區位商數法(location quotient approach,LQ) 區位商數法係用以衡量某產業於全國(或某地區)特殊程度之指標,亦即可 分析某產業於全國(或某地區)之空間分布情形;其定義如下: LQ =. E ⁄E E ⁄E. LQ :i 產業於該地區之區位商數值 E :地區 i 產業及業人口數. E :全國 i 產業及業人口數. E:地區總產業及業人口數. E :全國總產業及業人口數. 2-3.

(23) 將LQ 值以 1.0 為基準,其數值大小所代表涵義如下說明: (1). 當LQ =1.0 時(E =0) ,表示該地區 i 產業之規模恰能滿足當地需求,. 無多餘產品可供輸出亦不需由其它地區輸入產品,將此類產業視為非基礎產 業活動; (2). 當LQ <1.0 時(E <0) ,表示該地區 i 產業之規模無法滿足當地需求,. 必須依賴其它地區輸入,因而將此類產業視為非基礎產業活動; (3). 當LQ >1.0 時(E >0) ,表示該地區 i 產業之規模已超過當地需求,並. 且有剩餘產品可輸出至其它地區,則將此類產業視為基礎產業活動。 3、 最小需求法(minimum requirements approach) 最小需求法係計算某地區內,產品或勞務之最低消費需求規模,若超過此規 模之部分,則可將之視為基礎產業活動之規模。其先就一研究樣本地區,並假設 樣本地區某產業所占總產業之比例恰能代表其它地區對該產業之消費需求規模, 故選擇與研究地區相似之若干區域,將該產業所占比例與若干區域之比例相互比 較,任何超出部分均屬於輸出部門。 在上述方法中,直接法所需成本過高與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等,因此鮮少被採 用。間接法中,假設法之客觀性常受人質疑;最小需求法則會因為需要若干發展 程度與特性相似之區域相互比較,在實際研究執行上可能會產生諸多困難與問題, 本研究皆不予採用。因此,本研究選定以區位商數法作為後續研究界定基礎產業 與非基礎產業之依據。. 2-4.

(24) 二、區位理論(Location Theory) 區位理論主要係在探討人類活動與經濟行為對於不同土地使用空間分佈之 選擇,及其空間相互之間的關係。 (一)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 由於在新土地開發區內產生大量零售服務業需求,促使各種類別屬性之服務 產業集聚,因而形成產業鏈條,並造成龐大的規模經濟;而此種規模經濟可使成 本產生最大限度降低及提高效率,並形成相關同質性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二)外部效益(externality) 在新土地開發區內,初期至成熟穩定發展期間所出現之零售服務業數量係呈 現漸進式增長;一開始進駐之產業會帶給後者進駐之產業勞動力市場、中間產品 與原材料供應管道等,並創造基礎設施與擴散專業知識、技術等正面外部效益 (Positive externality) 。 (三)向心力或離心力(集中力或分散力) 前述外部效益促使愈來愈多相關同質性產業進駐土地開發區,稱為對相關企 業的吸引力(或稱之向心力、集中力)。進駐的同質性產業愈多則規模經濟就愈 大,效率亦隨之提升;然而,其並非係無限擴張,若出現產業過度密集、數量過 於龐大等問題,就有可能產生諸如交通壅塞、污染與噪音等問題,造成整體環境 惡化,導致產業規模經濟效益下降,此時吸引力即成為離心力(或稱分散力), 使相關產業向新土地開發區外圍邊緣擴散,直至吸引力與離心力二者相對平衡為 止。. 2-5.

(25) (四)區位要求(Locational requirements) 住宅或各類商業活動場所對於其設置或座落地點之要求條件稱之區位要求, 大多隨活動性質不同而有不同考量因素,故對於區位之要求亦有所別;其係反映 地方價值體系與地方條件。 在住宅之區位要求上,居民通常較重視居住舒適性與便利性等,大多考量房 租是否在經濟收入許可範圍內、上班上學等交通通勤時間是否縮至最小、周邊環 境之安全、衛生是否無虞等。商業之區位要求則重視利潤極大化,因此多選擇位 於顧客流動量最大之區域,如商業中心區、市場周邊地區、臨近主要幹道等。 綜合而言,區位要求之條件包含實質要求條件,如臨近道路、地形平坦、交 通便利性高等;與非實質要求條件,如安全、衛生、寧適、美觀、自身經濟條件、 與鄰居相處之和睦程度等。而新土地開發區之後續發展則係受上述因素與條件所 影響。. 2-6.

(26) 第二節 空間互動與可及性相關研究 一、空間互動模型相關研究 由上述文獻回顧可以得知,影響都市、區域或地區之因素甚廣,大致係由人 口、產業、交通與土地使用等四種部門所構成,其中各部門間彼此影響並以各個 變數與關係是互相串連(連浩廷,2006)。. 圖 2-2. 多部門關聯影響圖. 資料來源:連浩廷,2006 人類生活為滿足各種活動與需求,必須來往不同地區,形成人流與物流等, 因而產生交通運輸,並依照不同旅次目的(Trip Purpose)而形成多種旅次(Trip) ,大致包括:工作旅次(work trips) 、購物旅次(shopping trips) 、社交娛樂旅 次(social or recreation trips) 、商務旅次(business trips)與通學旅次(school trips)等。 空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導源自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用以測定節點之 間交互作用的大小,因此多為探討分派人口、產業活動與交通旅次等之計畫工具, 其定義為任何兩個地區間之運輸流量會與人口數乘積成正比,而與距離成反比, 意即造成地區吸引力強度不同,僅考慮「吸引」與「阻礙」兩種空間相互間之影 響因素。其原始模型如下所示:. 2-7.

(27) PP. T =G ∙. d. T :i 地區與 j 地區間之相互吸引力,如交通旅次等 P :i 地區產生之吸引力規模 P :j 地區產生之吸引力規模 d :i 地區與 j 地區間之阻隔吸引因素,如距離等 b :指數 G :常數 而 A.G. Wilson 於 1976 年藉極大熵法(Entropy Maximizing Method)解釋 引力模型,為引力模型建立理論基礎,並建議引力模型稱之為空間互動模型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辛晚教,1975;謝潮儀,1983),此後被廣泛應 用於都市或區域之空間互動模型與區域間商品流動之模型等(黃世孟等人, 2001) 。其中利用矩陣瞭解起訖點之旅次(微觀狀態)以及各區之總旅次(巨觀 狀態),推導總旅次中選擇 T 之組合數,並利用起點、迄點限制式加以探討, 以偏微分求解,可得類似引力模型之關係式(沈宜萱,2009)。 Max L = s. t.. T! ΠΠT !. T = O ,∀. ⇒ 起點端點限制式. T = D ,∀. ⇒ 迄點端點限制式. T ∙ C =. ,∀. ⇒ T = A ∙ B ∙ O ∙ D. 2-8.

(28) 二、格林勞萊模型(Garin-Lowry Model) Garin-Lowry 模型原先係由 Lowry 於 1963 年為預測匹茲堡都會區之居 住人口數所提出;而後至 1966 年經由 Garin 修改後便成為空間互動模型之理論 基礎;其係依據經濟基礎理論與空間互動關係,預測產業活動與居住活動之規模 與分布,並可根據其分析結果決定各分區與各種土地使用之需求,包括人口、產 業、土地與交通等四個部門。 其採用空間互動之觀念,注重地區與地區間之相互活動,包含存量因素,並 同時考量供給面與需求面;以增量方式作情境模擬,將模型分為多次模型,進而 研究其間之相互回饋,且加入時間變數而為一動態之模型。. 圖 2-3. Garin-Lowry 模式函數結構圖. 資料來源:《計量方法與都市土地使用模型》(謝潮儀,1983)暨本研究繪製. 2-9.

(29) 首先,將各分區已知之基礎產業活動及業人口分派至居住地區,計算基礎產 業活動之就業人口分佈,並依此就業人口導出各分區居住人口,因而可導出非基 礎產業活動之需求,最後將此需求分派至提供服務之就業地區,以計算非基礎產 業活動及業人口分布;模型架構圖如下:. 圖 2-4 Garin-Lowry 模式架構圖 資料來源:《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馮正民等人,2000)暨本研究繪製 簡言之,其係由導出函數與分派函數二者所構成。導出函數主要係用於推估 居住人口與非基礎產業活動之規模,分派函數則係將導出函數所推估之總量分派 至各個分區,其過程是收斂的。. 2-10.

(30) 三、可及性相關研究 可及性(Accessibility)原先定義為以步行、私人運具或公共運輸等方式, 使得土地易於通達之特性,然隨相關研究與文獻愈趨廣泛及深入,其定義持續被 擴充、修正;至 1971 年,Ingram 提出相對可及性(relative accessibility)與整 體可及性(integral accessibility)兩種概念,使可及性進入可操作的 層次。 相對可及性係指克服兩節點間之阻礙所需因素或描述兩節點間連結的關係 程度;其基本關係式如下: A = C A :i 地區至 j 地區之相對可及性 C :i 地區至 j 地區之空間阻礙因素 整體可及性則係指地區中各節點至市中心之連結關係與程度;其基本關係式 如下: A =. 1 ∑f C. A :i 地區之整體可及性 C :i 地區至 j 地區之空間阻礙因素 之後,Allen(1993)的研究延伸 Ingram 所提出之概念,用以比較不同地區 的可及性,並以旅行時間衡量可及性,探討其與地區就業成長率之關係。 由前述空間互動模型研究延伸得知,可及性與距離呈指數函數關係;若與市 中心之旅行距離愈短,可及性愈高。簡言之,可及性會隨旅行距離增加而逐漸遞 減。. 2-11.

(31) 圖 2-5. 可及性與旅行距離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由於可及性並非單指是空間距離(兩點之歐幾里德直線距離),而是會隨著 交通運輸的進步,可及性則有所改變(沈宜萱,2009) ,因此本研究於可及性指 標的選取上,採取旅運抗阻因子與抗阻係數函數之組合,包括較為廣泛使用之乘 冪函數與指數函數。以下說明: 1、 乘冪函數(Power Function) 乘冪函數係假設為距離之負乘冪函數,表示若旅運抗阻因子增加,則會以某 種形式遞減;其關係式如下: F d. = d. d :阻隔變數,如旅行時間、最短路徑距離 θ :成本敏感參數 2、 指數函數(Exponential Function) 指數函數則係用以解決短距離問題;其關係式如下: F d. = exp −θd. d :阻隔變數,如旅行時間、最短路徑距離 θ :向度敏感參數 2-12.

(32) 第三節 土地開發區發展概念 利用市街化過程之敘述性理論相較於我國通稱之都市化,更能細緻詮釋新土 地開發區之發展過程;而零售服務業理論則指出在新土地開發區發展過程中,將 以生產鏈、價值鏈形式出現不同屬性之服務業就業機會。. 一、市街化理論 我國對於都市計畫內之任何地區皆稱為都市化地區1,但其定義範圍過於廣 泛,忽略都市土地尚有各種不同發展狀況與方向,每一塊市地皆有其發展定位與 角色屬性,而應有其各自相對尺度的規劃手法。相較於都市化地區,市街化地區 更能貼切描述因建築遍布所形成的市集活動與街道的可及性,其係指市街地為建 築已遍布於一定人口市集地區,同時街道已被興闢,因而形成實質上已被發展利 用之建築用地,其所對應的市街地建成過程(build-up process)謂之市街化(葉 光毅等人,1988)。 因此,市街化地區係指在都市空間中,以三級產業為地區主要經濟產業發展 支柱,隨著人口增長而產生更多商業網點,並由傳統民生消費需求逐漸出現大型 商業空間進而向外擴張,相互之間有或無影響之地區,為最貼近民眾生活圈之空 間;換言之,即為商業服務圈(Service area)自鄰里性擴大為地方性與區域性。. 1.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對於都市化地區之定義:凡在同一區域內,一個具有二萬 人以上之聚居地,其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三百人以上者;或是不同市、鎮、鄉之二個以上毗 鄰聚居地,其人口數合計達二萬人以上,且平均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三百人以上者。 2-13.

(33) 圖 2-6 市街化與都市空間相對應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一)新市街發展過程 新市街形成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住宅→個體裝潢建材業→生活服務業→ 較大型商業與金融業等,新市街地區內具有大量廣域服務職能之行業,中間兩個 階段是外來流動人口從事的主要行業;隨著住宅建設趨緩與大型建材市場的建立, 小型個體的建築裝潢業開始萎縮,逐漸倒閉或轉行;生活服務業幾乎與建築裝潢 業同時進駐,規模也是小型的,由外地人口和本地居民開的一些雜貨店、飲食店、 理髮店等,一開始是零星的,但與建築裝潢業不同,沒有出現萎縮趨勢,而是持 續增加的趨勢,不少是接替了原來建築裝潢業退出的空問,相當一些商業、服務 業佈局於住宅區的內部(白光潤等人,2001) 。. 2-14.

(34) 圖 2-7. 市街化過程與新土地開發區產業發展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由前述之研究推論,在土地開發完竣後至開放建築使用,開始吸引社區人口 進駐,此時為因應民生需求連帶吸引大量零售業、餐飲業、美髮業等民生服務業 進駐,產業結構逐漸朝向以三級產業多元化服務主要發展。隨著進駐人口規模成 長,開始追求商業服務業精緻程度,因而便利商店、早餐店、醫療診所等行業相 繼進駐。而後,隨著居民開始重視居住品質及社區公共服務管理等相關設施,促 使大樓管理、公共安全、教育、通信、資訊相關行業興盛。及至市街化地區人口 規模足夠,並且與區外周邊生活圈相連結,至此商業活動朝向休閒型、大型批發 及複合式商業空間經營,將整體產業結構與社區居民生活相互扣連。. 2-15.

(35) 二、零售服務業理論 由於零售服務業類別過於廣泛,並隨時代變遷而更動,至今無一明確分類, 因此本研究先就台灣學者黃世孟等人(1990)對於零售服務業做分類與定義, 並以主計總處之分類作為本實證研究資料庫基礎;另外,透過前述市街化過程, 說明零售服務業於新土地開發區內呈現產業生產鏈之發展模式。 (一)零售服務業之特性 零售服務業相較於一、二級產業更為直接且貼近一般民眾的生活,然其所涵 括項目過於廣泛,因此目前未有明確之分類與定義,大多係以其服務功能進行分 類。在台灣,黃世孟等人(1990)對於零售服務業之分類與定義如下: 1、 零售業:依活動需要及對環境影響性質等不同,零售可分為下列三種: (1)日常零售業:零售日常生活必需品,主要為家庭食品、民生用品等。 (2)一般零售業:零售項目較廣,非屬日常零售及特種零售之項目。 (3)特種零售業:指對於居住或其他商業活動具有特別不良影響或危險性之零 售商業活動,如瓦斯行、礦油行等。 2、 服務業:依需要頻繁程度及對於環境影響程度等特性之不同,服務業可區分 為下列五種: (1)日常服務業:解決日常生活必需之服務,如理髮店、洗衣店、托兒所等。 (2)一般服務業:服務項目繁雜且廣,包括醫療、商務、金融、租賃、工程、 法律、仲介等。 (3)特定服務業:此種服務活動之特性或用地面積較大,或對環境易生不良之 影響,屬地性質之服務活動。如汽車駕駛訓練場、殯儀館、倉儲業等。 (4)特種服務業:有害社會善良風俗之服務活動,如酒吧、舞廳等。 (5)特殊商業或服務業:如百貨公司、金融總部、電影院等。. 2-16.

(36) 由上述分類可知,零售服務業中各種屬性類別過於細碎,不易進行統計分析, 且由於零售服務業係會隨時間軸移動而改變其產業特性,其類別亦隨著經濟發展 程度不同必須隨時彈性調整產業結構分類,以符合時代變遷所需。另外,我國近 年產業以發展三級產業為趨勢,其差異與性質逐漸趨向多樣性增長;因此,行政 院主計總處於民國 90 年至 100 年間,將服務業產業類別由十大類細分為十三大 類。 表 2-1. 服務業分類表. 90 年(第七次修訂). 95、100 年(第八、九次修訂). F 大類-批發及零售業. G 大類-批發及零售業. G 大類-住宿及餐飲業. I 大類-住宿及餐飲業 H 大類-運輸及倉儲業. H 大類-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J 大類-資訊及通訊傳播業 K 大類-金融及保險業 I 大類-金融及保險業 O 大類-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 L 大類-不動產業 J 大類-不動產及租賃業 N 大類-支援服務業 K 大類-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M 大類-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L 大類-教育服務業. P 大類-教育服務業. M 大類-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服務業. Q 大類-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N 大類-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 R 大類-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O 大類-其他服務業. S 大類-其他服務業.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17.

(37) 在整體商業活動中,從產出開始後之各個階段大多需要零售服務業的投入, 而商品與勞務兩者之關係於製造與交易過程中則形成緊密的連結,因此促使零售 服務業與產出部門形成一種生產鏈關係。若仔細考量服務業在生產鏈中的關係, 服務活動除了提供個別生產鏈中生產部門間的聯繫外,亦提供生產鏈群重疊部分 的聯繫,使服務業在整個生產活動系統中緊密結合在一起(王譯賢,2003)。 (二)零售服務業之市街化特性 透過市街化過程可知,新土地開發地區內具有大量服務性質之行業,由土地 開發完竣後至開放建築使用之過程中,各種不同屬性之服務業接二連三出現,形 成新土地開發區內之產業生產鏈。王譯賢(2003)也認為服務業的角色變的更 多樣化,與其將服務業視為一種單純生產或消費的部門,不如將之視為生產鏈的 一種功能。 在新土地開發區之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分期主要皆係以三級產業為主,並 投入不同屬性之零售服務業以建構完整生活圈與商業活動。因此,在區域內所衍 生之就業機會以服務性產業(非基礎產業)為主,並且逐漸增量。. 2-18.

(38) 表 2-2. 新土地開發區產業關聯表. 新土地開發區 產業活動. 相關生產與服務活動. 關聯零售服務業. 發展階段分期. 土地開發營造業活動. 建築開發、空間設計、. 預拌混凝土場、砂石場、建物裝修. 財務金融、裝潢裝修. 與裝潢業、搬家服務業. 二、三級產業. 中型批發、不動產相關 不動產建設推案活動. 三級產業. 家庭電器、家具行、不動產仲介業 服務業、廣告代銷 機車修理業、汽車保養廠、洗車場、 零售、多元化服務、. 社區人口進駐. 三級產業. 早餐店、自助餐、便當店、理髮工作 精緻商業、生活飲食 室、便利店、醫療診所. 區域性商業活動. 大型批發、複合型商業. KTV、中古車售車場、超市、汽車旅. 空間、休閒娛樂. 館、金融保險業、購物商場. 三級產業. 大型車停車場、樓管公司、文教補習 社區公共服務管理活動. 三級產業. 公共安全、教育、資訊. 班、幼稚園托兒所、通信服務門市、 鄰里活動中心、派出所. 資料來源:民國 95 年工商普查,台北市,民 67 年空間結構暨活動系統調查研 究暨本研究整理. 2-19.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章節依據前述文獻回顧所建立之理論基礎,作為本研究模型建立之設計基 礎,並校估距離指數之參數值以求研究嚴謹性;另外,透過確立研究操作架構圖、 操作流程圖、研究假設與變數選取等,作為後續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內容之依據。.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首先,建立研究資料庫,包括高雄都會區之基礎產業及業人口分布、各分區 間之旅行距離、各分區居住總人口數與各分區之非基礎產業及業人口數等;並利 用 Garin-Lowry 模式針對本研究目的做設計操作,其大致上可區分為五個階段 進行:第一階段,釐清高雄都會區之基礎產業與非基礎產業類別;第二階段,探 討居住地區之選擇引力關係與接受非基礎產業之引力關係,並且界定影響因素與 提出關係式;第三階段,藉由調整參數以分析其數值所代表之意義;第四階段, 進行情境模擬分析;第五階段則係將本研究成果與官方研究方法作比較並加以分 析。. 圖 3-1. 研究操作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3-1.

(40) 在 Garin-Lowry 模式操作過程中,一開始先假設研究地區內各分區已知基 礎產業活動及業人口,並將之分派至其居住地區,以其地區之基礎產業活動就業 人口導出各分區居住人口數;而後,利用居住人口所需非基礎產業活動及業人口 導出非基礎產業活動及業人口數,同樣將之分派至其居住地區。透過上述方式進 行,並以迴圈式反覆操作,直至預測值收斂為止,最後即求得基礎產業活動及業 人口、居住人口與非基礎產業活動之及業人口分布。 最後,依據研究資料庫內容計算收斂檢測值,並建立居住活動分派模型與非 基礎產業活動分派模型,且先假定α 值與 λ 值皆為 1,經過循環運算至達到(大 於或等於)收斂檢測值後,則立即停止計算,繼以將輸出資料,包括各地區居住 人口數、總非基礎產業及業人口與規模等加以檢定;若未通過檢定,即調整α 值 與 λ 值(參數值)以求得最佳解。. 3-2.

(41) 圖 3-2. Garin-Lowry 模式操作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3-3.

(42) 最後,進行情境模擬。由於就業機會之推估並非僅係依據政府機關單方面之 提供,亦須評估市場需求方能瞭解其完整性。供給面通常係由開發部門、產業部 門等土地開發單位所提供,可參考依據如計畫人口等;需求面則係由前述所提及 之居住人口與就業機會循環衍生關係產生,故可由周邊地區建築推案所能吸引進 駐人口等因素考量,且此二者相互間並不完全呈現供需平衡,亦可能為供過於求 或需求大於供給,其原因在於時空背景、政策走向與環境條件等因素可能有所變 動,因而產生或大或小之缺口(Gap)。. 圖 3-3. 就業機會供需關聯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因此,本研究將政府擬訂之土地開發區計畫人口為供給面,市場建築推案戶 數為需求面進行操作,以商業區總樓地板面積各為目前都市計畫草案劃定之 50%、未來都市計畫可能劃定之 10% 與鳳山區實際發展之住商混合率 40% 三 種情境進行模擬,並將實證研究成果與官方預測方法作比較分析。. 3-4.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為使本研究更嚴謹,因此綜合文獻回顧與相關研究理論基礎,擬定研究假設 ,以利後續模型建立與實證研究分析。 假設一:高雄都會區屬於封閉性產業市場地區。 由於本研究主題乏人研究,故為求簡化問題,並且考量成本、人力限制,使 本研究範圍並非無限擴張,因而假設高雄都會區為一封閉性產業市場地區,其總 及業人口與總就業人口相同。 假設二:都市活動可明確區分為基礎產業活動、非基礎產業活動與居住活動。 受到 Garin-Lowry 模型之設定限制,即僅考量人口、產業與空間阻隔等因 素,忽略其他社會經濟特性與實質環境因素,因此本研究為求反映重要之影響變 數,將都市活動假定可單純明確區分為基礎活動、非基礎活動與居住活動等;其 三者之間係由基礎產業活動與非基礎產業活動提供予居住活動之需求。 假設三:各項產業彼此間存在相互關聯影響性。 前述土地開發區發展概論內提及,土地開發區內所衍生之產業別係呈生產鏈 形式,隨著不同開發階段需求而出現,並且產生經濟獲益、創造就業機會等,促 使地方發展。 假設四:旅行距離愈長,其可及性愈低,活動吸引力亦愈低。 透過前述可及性相關研究可知,旅行距離愈長,則其可及性愈低,因此導致 各項活動吸引力亦隨之降低。. 3-5.

(44) 假設五:高雄都會區內,交通旅運阻抗僅受私人運具影響。 隨著社會進步,都市中交通運輸工具除私人運具外,亦包括公共汽車與捷運 等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故交通旅運阻抗因素出現多樣組合;然由高雄市政府資料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2009)指出,高雄都會區內民眾目前仍高度依賴私人運 具,其中以機車 63.8%比例最高、其次為小型車 17.4%,大眾運輸工具僅為 8.2% ,因此本研究假設交通旅運阻抗僅受私人運具影響。. 第三節 變數選定與預期關係 本研究目的係探討新土地開發區所能衍生之就業機會之效益程度,由前述理 論基礎與 Garin-Lowry 模型設定條件所得到選定變數包括居住人口數、非基礎 產業及業人口數、最短旅行距離(辛晚教,1975;張忠民,1987) 、距離指數參 數等。各變數之基本設定分別說明如下: 表 3-1 變數名稱. 居住人口數. 代號. N. 衡量 單位. 人. 預期 關係. 變數選取綜理表 理論基礎. 說明. 正. 若地區居住人口比例愈高,即表示及業 人口選擇其為居住地區之比例愈高;因 此,本變數說明及業人口對於各個地區 之居住選擇比例,並呈現正相關。. 非基礎產業 及業人口數. E. 人. 正. 基礎產業理論、 當地區之非基礎產業及業人口愈多,促 空間互動模型 使非基礎產業人口成長,導致地區提供 更多樣服務,因而形成人口拉力,屬於 正相關。故本變數反映居住人口依比例 分派至各地區接受非基礎產業活動之 情形。. 最短旅行距離. d. 公里. 負. 隨著地區之旅行距離愈長,其吸引力愈 低,應屬於負相關。. α. -. 正. λ. -. 正. 距離指數參數. 可及性相關研究. 其與前者變數有關;由於旅行距離屬於 負相關,故本變數應為正值。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6.

(45) 第四節 理論基礎與模型建立 由前述文獻回顧可知,Garin-Lowry 模型係依據基礎產業理論與空間互動 關係以預測產業與居住兩種活動之規模與分布,因此本章節依據其二者為基礎, 進而建構預測模型。. 一、基礎產業理論 Garin-Lowry 模型中提及,f 值代表每個及業人口數扶養之居住人口數(馮 正民、林禎家,2008) ,意即代表每一個就業人口所能附帶衍生之人口數(包括 就業者本身);又由於總居住人口數必定大於或等於總就業人口數,故 f 值必然 大於或等於 1。因此,地區總人口數與總就業人口數之關係式如下: N = f ∙ E F =. N E. ,f ≥ 1. N:地區居住總人口數. E:地區總就業人口數. f:人口乘數. 依據基礎產業理論,地區總就業人口數係地區之基礎產業就業人口數與其非 基礎產業就業人口數之總和,故上列運算式可轉換為下列等式: E = E. + E. N = f ∙ (E + E ) E :地區基礎產業就業人口數. E :地區非基礎產業就業人口數. 另外,由於地區非基礎產業活動係伴隨該地區人口數變化;因此,以 a 代表 每一個居住人口所需要非基礎產業之及業人口,且總非基礎就業人口數與地區總 人口數皆為正值之情況下, a 值應介於 0 至 1 之間,其關係式如下: E = a ∙ N a =. ES ,0 < a < 1 N 3-7.

(46) a:非基礎產業服務比例 如前述 f 值之定義,表示為家庭就業者與家庭人口數之比值,而當假設地區 為一封閉環境時,則及業人口數並不一定與就業人口數相等,因此人口乘數以就 業人口數資料較為恰當;a 值則代表每個居住人口所需要之非基礎及業人口數, 故以及業人口數較為合適。其關係式如下: f 0 ⋮ F = ⋮ ⋮ 0. 0 f. ⋯ ⋱. ⋯. ⋯. ⋯ f ⋯. ⋯. ⋱ ⋯. 0 0 ⋮ ⋮ ⋮ f. f :i 地區人口乘數 ( i 地區居住人口數/i 地區總產業就業人口數,其中 n = 20) a 0 ⋮ A = ⋮ ⋮ 0. 0 a. ⋯. ⋯. ⋱ a. ⋯. ⋯. ⋯. ⋯. ⋱ ⋯. 0 0 ⋮ ⋮ ⋮ a. a :i 地區居住人口之服務性產業及業人口需求數量 ( i 地區服務性產業及業人口數/i 地區居住人口數,其中 n = 20) 由於 Garin-Lowry 模型主要係由導出函數與分派函數二者所構成,透過其 架構可知其係以迴圈式地不斷循環操作增量導出與分派,以求得非基礎產業活動 就業人口、各分區居住人口、非基礎產業活動需求與非基礎產業活動及業人口等, 直至預測值收斂穩定為止。 各個收斂過程隱含都市發展過程之活動重分配是遞增(increment)之成長 行為(馮正民、林禎家,2008) ,又基礎產業理論指出基礎產業活動可帶動居住 活動與非基礎產業活動之發展,故第一次收斂過程可導出如下: N(1) = f ∙ E 3-8.

(47) 將基礎產業活動及業人口數與人口乘數相乘可求得居住活動量,意即地區吸 引一個及業人口,加上其所負擔之扶養人口數則可得出總居住活動量。 因此,將(4-7)式代入(4-5)式導出下列結果: E (1) = a ∙ N(1) = a ∙ (f ∙ E ) = a ∙ f ∙ E 同理,將增加之非基礎產業活動人口導出居住人口總量,則第二次收斂過程 可導出如下: N(1) = f ∙ E (1) = f ∙ (a ∙ f ∙ E ) = a ∙ f. ∙ E. 再將(4-9)式代入(4-5)式導出下列結果: E (2) = a ∙ N(2) = a ∙ (f. ∙ E )= a ∙ f. ∙ E. 以此類推,第 Z 次收斂過程可導出結果如下: N(Z) = a. ∙ f. E (Z) = a ∙ f. ∙ E. ∙ E. 最後,將各次收斂過程及業人口增量加總,導出結果如下: E = E + E (1) + E (2) + ⋯ + E (Z) E = E. ∙ (1 + af + a f. + ⋯+ a f ). 當 Z 趨近於無限大,且| a ∙ f | < 1 時,上式可轉換如下: E. ∗. = E (1 − a ∙ f). 再將上式進一步推導以求得居住人口量最佳結果(N∗ )與非基礎產業活動及 業人口量最佳結果(E ∗ ),如下所示: N∗ = f ∙ E = f ∙ E (1 − af) E. ∗. = E−E. = E (1 − af). = E − E. 3-9. f /(1 − af) = E. af /(1 − af).

(48) 由前述公式推導過程可得知,當 Z 趨近於無限大且| a ∙ f | < 1 時,基礎產 業就業人口最佳結果等同於基礎產業之就業人口;總居住人口量最佳結果等同於 該地區原有總居住人口量;非基礎產業及業人口最佳結果等同於該地區原有非基 礎產業及業人口數。以上證明基礎產業理論在衍生總人口數及衍生非基礎及業人 口數時的內部一致性(沈宜萱,2009)。 ∗. 本研究採用 E. 總量值作為收斂檢測值;當零售服務產業之及業人口累加值. 與E ∗ 總量值相等時,則立即停止計算。. 二、空間互動模型 Garin-Lowry 模型所探討之空間互動關係主要係由居住活動分派模型 (Residential Location Model)與非基礎產業活動分派模型(Service Centre Location Model)所構成,以下說明之。 (一)居住活動分派模型(Residential Location Model) 居住活動分派模型主要係用以瞭解居住於 j 地區,但於 i 地區工作之人口分 佈情形。本研究以矩陣形式推算之,令矩陣名稱為 H;因本研究包含 20 個分區, 故其為 20 × 20 之矩陣。工作地點至居住地點之旅次分布(就業人口分派)函 數推導如下: I I. =k ∙. Nj. α. dij. :工作地點 i 至居住地點 j 之旅次數(產業活動人口於 i 區工作但居 住於 j 區). N :j 地區之居住吸引因素(j 地區之居住人口數) d :i 地區至 j 地區之旅行距離 :旅行距離參數,0 < k 以 P. < 3,先指定為 1. :調整因子 表示 i 區及業人口中,至 j 區居住之比例,其關係式表示如下: 3-10.

(49) Nj. k∙. i 地區到 j 地區旅次數 = = i 地區旅次產生數. P. 又由於 P. Nj. k ∙ ∑20 =1. Nj. α. dij. = ∑20 =1. α. dij. α. dij Nj. α. dij. 為 i 地區及業人口中至 j 地區居住之比例,其數值必定介於 0. 與 1 之間。 ∑. P. = 1. , i = 1,2, ⋯ ⋯ ,20. 由上述關係式推導後,可稱 H 矩陣(林建元等人,2003)為及業人口居住 吸引因素,如下所示: P, P, ⋮ H = ⋮ ⋮ P ,. E. E 0 = ⋮ ⋮ ⋮ 0. P,. ⋯. ⋯. ⋯. P,. P,. ⋯ ⋱. ⋯. ⋯. ⋮ ⋮ ⋮ ⋮. P, ⋯ 0 E ⋮ ⋮ ⋮ 0. ⋯ ⋯ ⋯ ⋱. ⋱ ⋯. ⋯ ⋯ ⋯. ⋯ ⋯. 0 0 ⋮ ⋮ ⋮ E. E ⋯. ⋯. P. ⋱ ⋯. ,. (. ×. (. ×. ). ). E :i 地區之基礎產業及業人口數,假設為己知條件 而每次收斂過程,及業人口增量之旅次分布,如下所示: Nj. I. (Z) = E ∙ P. =E. ∙ ∑20 =1. I. α. dij Nj. α. dij. (Z):第 Z 次收斂之 i 地區基礎產業及業人口居住分布 3-11.

(50) E :i 地區之基礎產業及業人口數,假設為已知條件 N :j 區之居住吸引因素(j 區之居住人口數) d :i 區至 j 區之旅行距離 :旅行距離之參數,0 <. < 3,先指定為 1. 第一次分派屬於基礎產業人口之分配,可求得雖然於 i 地區工作卻居住於 j 地區之基礎產業就業人口;其餘收斂次數則為非基礎產業之及業人口居住分布。 將上述關係式以矩陣形式W(Z)表示,形成 20 × 20 之矩陣,並說明於第 Z 次 計算時之各地區就業人口數。如下所示: I. ,. I. ,. (Z). W(Z) = I. ,. I. (Z) I ⋮ ⋮ ⋮ (Z). ,. (Z). ⋯. ⋯. ⋯. ,. (Z). ⋯ ⋱. ⋯. ⋯. I , (Z) ⋯. ⋯. ⋯. ⋱ ⋯. I. I. (Z). ,. ,. ⋮ ⋮ ⋮ ⋮ (Z). (. ×. ). W(Z):第 Z 次收斂時,於 i 地區工作卻居住於 j 地區之就業人口數 繼以將所有 j 地區加總,即可求得居住於 j 區之總就業人口數;下列表示當 第 Z 次循環時之關係式為:. L (Z) =. I , (Z). L (Z):第 Z 次收斂時,j 地區總就業人口數 後續計算人口規模時,假定運算收斂總次數為m,則將所有增量加總即可求 得產業就業人口總量;關係式如下:. L =. L Z ,其中 m = 1,2,3, ⋯ ⋯ ,為運算收斂總次數. 將上述關係式與人口乘數相乘,則導出各分區之居住人口;如下所示:. 3-12.

(51) N (Z) = f ∙ L (Z) N (Z):第 Z 次收斂時,j 地區居住人口增量 最後,將所有運算收斂過程所得j 地區居住人口增量N (Z)加總,即求得居 住人口總規模(N );如下所示:. N =. N (Z). N :j 地區居住人口總增量,為 j 地區居住人口規模數 (二)非基礎產業活動分派模型(Service Centre Location Model) 非基礎產業活動分派模型係探討居住於 j 地區之人口,而至 i 地區接受非基 礎產業活動之服務情形,用以推導 i 地區之非基礎產業活動所需要增加之及業人 口數。令服務吸引函數為居住人口至非基礎產業活動之旅次函數,其關係式推導 過程如下: I. = k ∙. E d. I :居住於 j 地區且接受 i 地區非基礎產業活動服務之旅次數或服務數 E :i 地區非基礎產業對顧客之吸引因素;i 地區非基礎產業及業人口數 d :i 地區至 j 地區之旅行距離 λ. :距離參數,0 < λ < 3,先指定為 1. k :調整因子. 3-13.

(52) 以P. 說明 j 地區居住人口至 i 地區接受非基礎產業活動之比例,其關係式. 如下:. P. =. j 地區到 i 地區居住人口數 j 地區居住人口總數. 由於 P. E. E. k ∙. d. d. =. = E. k ∙ ∑. ∑. d. E d. 為 j 地區居住至 i 地區接受非基礎產業活動服務之人口比例,其數. 值必定介於 0 與 1 之間。 ∑. P. = 1 , i = 1,2, ⋯ ⋯ ,20. 而在居住人口分派至非基礎產業活動之服務地區過程中說明,地區會因為消 費人口增加而吸引非基礎產業及業人口;以矩陣型態表示,稱 S 矩陣(林建元等 人,2003)為非基礎產業活動之及業人口吸引消費者因素,其關係式如下: P,. P,. ⋯. ⋯. ⋯. P,. P, S = ⋮ ⋮ ⋮ P ,. P,. ⋯ ⋱. ⋯. ⋯. ⋮ ⋮ ⋮ ⋮. P, ⋯. ⋯. ⋯. ⋱ ⋯. P. ,. (. ×. ). 繼以應用上述居住活動分派模型所求得之各地區居住人口(N (Z))作為 基礎資料,並與非基礎產業活動分派模型相乘,即可求得各分區之接受非基礎產 業活動量。其收斂過程之關係式如下: E d I (Z) = N (Z) ∙ P. = N (Z) ∙ ∑. 3-14. E d.

(53) I (Z):第 Z 次收斂時,j 地區居住人口至 i 地區接受非基礎產業活動 N :j 地區之居住人口數 E :i 地區之非基礎產業及業人口數,為接受非基礎產業吸引因素 d :i 區至 j 區之旅行距離 Λ :旅行距離之參數,0 < λ < 3,先指定為 1 將上述關係式以矩陣形式Q(Z)表示,形成 20 × 20 之矩陣,並說明於第 Z 次計算時,居住於 j 地區而至 i 地區接受非基礎產業活動之人口數。如下所示: I , (Z). I , (Z). (Z) I ⋮ Q(Z) = ⋮ ⋮ I , (Z) I. ,. ,. (Z). ⋯. ⋯. ⋯. ⋯ ⋱. ⋯. ⋯. I , (Z) ⋯. ⋯. ⋱ ⋯. ⋯. I. I. (Z). ,. ,. ⋮ ⋮ ⋮ ⋮ (Z). (. ×. ). Q(Z):第 Z 次收斂時,j 地區居住人口至 i 地區接受非基礎產業活動 取得上述結果後,加總 i 地區所提供非基礎產業活動量,即求得居住於 j 地 區卻至 i 地區接受非基礎產業活動服務之人口量;當第 Z 次循環計算時,其關係 式如下: E d X (Z) =. I (Z) =. N ∙ ∑. E d. X (Z):第 Z 次收斂時,居住於 j 地區至 i 地區接受非基礎產業活動之 人口數. 3-15.

(54) 後續計算人口規模時,假定運算收斂總次數為m,則將所有增量加總即可求 得至 i 地區接受非基礎產業活動之居住人口總量;關係式如下:. X =. X (Z) ,其中 m = 1,2,3, ⋯ ⋯. 將上述關係式與非基礎產業服務比例相乘,則導出各分區之非基礎產業活動 之及業人口數;如下所示: E (Z) = a ∙ X (Z) E (Z):第 Z 次收斂時,i 地區之非基礎產業活動及業人口數 最後,將所有運算收斂過程所得i 地區非基礎產業活動及業人口數 E (Z) 加總,即求得 i 地區之非基礎產業活動及業總人口數 E ;如下所示:. E. =. E (Z) =. a ∙ X (Z) = a ∙ X. E :i 地區之非基礎產業活動及業總人口數. (三)旅運阻抗力因子與阻抗係數函數 旅運阻抗力因子與阻抗係數函數主要係探討人類在活動區位選擇時,對於克 服空間阻隔時之態度,意即吸引力之強弱。 為使更能符合地區實際情形與方便取得資料,本研究於旅運阻抗力因子中僅 考量道路最短旅行距離;阻抗係數函數方面,則採用指數函數(詳請見第二章)。. 3-16.

(55) (四)參數測度 本研究以試誤法(Try Error)應用總誤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 due to error; SSE),校正距離阻力參數,其操作過程為: 1. 設定起始值與參數增量; 2. 求得各地區之居住與非基礎產業活動預估規模; 3. 將各個預估值與實際值作比較,直至其二者達到誤差容許範圍內為 止。 以預測值與實際值之總誤差平方和,作為後續實證研究分析之擬合度指標; 若預測值與實際值兩者誤差愈小時,表示愈符合實際情況。其關係式如下:. SSE =. (Y − Y ). Y :實際值 Y :估計值 n :分區數,本研究包含 20 個分區. 3-17.

(56) 第四章. 高雄都會區社會經濟發展現況分析. 本章針對實證研究地區,蒐集相關社會、經濟資料,其內容係以人口與產業 兩者為主,並以區位商數法界定高雄都會區產業性質;透過資料彙整與分類,作 為實證研究操作資料庫,以利後續研究。. 第一節 社會發展概況 一、人口發展 本研究蒐集高雄都會區近十年間之人口發展資料,以提供後續應用 Garin- Lowry 模式推估各地區居住人口數之檢視依據;並藉由瞭解歷年人口發展資料, 作為情境模擬分析時,各種情境之假設基礎。 高雄都會區包含三民區、前金區與鳳山區等 20 個行政區域,其人口發展於 民國九十一年至民國一百年間,成長呈現逐漸小幅萎縮趨勢,十年間人口數增加 近六萬人;人口密度方面,每平方公里增加 100 餘人。 表 4-1 年期. 高雄都會區歷年人口發展綜理表(民國 91 年至 100 年). 土地面積 (. ). 人口數 (人). 成長率 (%). 人口密度 (人/. 91. 456.4129. 2,317,414. 0.64%. 5,077. 92. 456.4127. 2,324,242. 0.29%. 5,092. 93. 456.4127. 2,331,629. 0.32%. 5,109. 94. 456.4127. 2,335,220. 0.15%. 5,116. 95. 456.4127. 2,344,339. 0.39%. 5,136. 96. 456.4127. 2,352,000. 0.33%. 5,153. 97. 456.4127. 2,359,024. 0.30%. 5,169. 98. 456.4127. 2,363,324. 0.18%. 5,178. 99. 456.4127. 2,368,544. 0.22%. 5,189. 100 平均. 457.7615 -. 2,373,036 -. 0.19%. 5,184 -. 0.30%. ).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統計要覽暨本研究彙整. 4-1.

(57) 若以成長率來看,由民國九十一年 0.64%逐漸下降至民國一百年 0.19%,平 均人口成長率僅 0.30%,人口成長幅度不大。 0.70% 0.60% 0.50% 0.40% 0.30% 0.20% 0.10% 0.00%. 91. 人口成長率 0.64%. 圖 4-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0.29%. 0.32%. 0.15%. 0.39%. 0.33%. 0.30%. 0.18%. 0.22%. 0.19%. 高雄都會區歷年人口發展趨勢圖(民國 91 年至 100 年)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本研究利用民國九十五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資料,作為本研究應用 Garin- Lowry 模式推估土地開發區所衍生就業機會數量之資料基礎;並直接以高雄都會 區內總計 20 個行政區作為後續模式使用之分區。 民國九十五年高雄都會區人口數最多之行政區為三民區,人口數近 36 萬人, 所占比重為 15.26%;最少之行政區為鹽埕區,人口數近 3 萬人,所占比重為 1.24%。人口密度最大地區為新興區,達每平方公里 29,380 人;最小地區為大 社區,僅每平方公里 1,227 人。. 4-2.

(58) 表 4-2 項目 行政區. 高雄都會區民國九十五年人口發展綜理表. 土地面積 (. ). 人口數 (人). 人口比例 (%). 排序. 人口密度 (人/. 鹽埕區. 1.4161. 29,008. 1.24%. 20. 20,484. 鼓山區. 14.7458. 118,777. 5.07%. 8. 8,055. 左營區. 19.3888. 183,705. 7.84%. 5. 9,475. 楠梓區. 25.8276. 166,101. 7.09%. 6. 6,431. 三民區. 19.7866. 357,862. 15.26%. 1. 18,086. 新興區. 1.9764. 58,067. 2.48%. 13. 29,380. 前金區. 1.8573. 30,325. 1.29%. 18. 16,327. 苓雅區. 8.1522. 189,820. 8.10%. 4. 23,285. 前鎮區. 19.1207. 200,660. 8.56%. 3. 10,494. 旗津區. 1.4639. 30,158. 1.29%. 19. 20,601. 小港區. 39.8573. 150,223. 6.41%. 7. 3,769. 鳳山區. 26.7590. 338,596. 14.44%. 2. 12,654. 林園區. 32.2860. 71,562. 3.05%. 11. 2,217. 大寮區. 71.0437. 109,607. 4.68%. 9. 1,543. 大社區. 26.5848. 32,621. 1.39%. 17. 1,227. 仁武區. 36.0808. 66,129. 2.82%. 12. 1,833. 鳥松區. 24.5927. 40,982. 1.75%. 14. 1,666. 岡山區. 47.9421. 95,680. 4.08%. 10. 1,996. 橋頭區. 25.9379. 36,874. 1.57%. 16. 1,422. 梓官區. 11.5967. 37,582. 1.60%. 15. 3,241. 高雄都會區. 456.4127. 2,344,339. 100.00%. -. 5,136. ).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主計處暨本研究彙整. 4-3.

數據

圖 1-2  實證地區範圍圖
圖 1-3    實證地區區位示意圖
圖 1-4    研究流程圖
圖 3-2  Garin-Lowry 模式操作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at study in the past, sum up, interconnected system produce, influence the intersection of industrial area and future testing amount of ' economic and regional de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According to relative theory of pedestrian space planning and traditional streets development, the design and plan of traditional downtown area in Tainan City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 Give the chemical symbol, including superscript indicating mass number, for (a) the ion with 22 protons, 26 neutrons, and 19

Implications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search. (1973).Instrumentality theory and equity theory as complementary

大公段木香菇農場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 上,海拔 516 公尺,40 餘年來的環境保育之下,目前農場 裡林業資源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區分署(以下簡稱本分署)下轄 7 個就業中心及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