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年期計畫—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形塑脈絡與衍生議題

壹、研究背景

因應時代迅速遞嬗,以及社會環境急驟變遷,臺灣的教育改革在各方期待 下,積極進展。為配合社會變遷以及教育改革,自民國十八年至九十六年為止,

我國高中課程也已進行十三次修訂(教育部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2007)。對藝 術領域而言,歷次修訂中最大的改變即是藝術生活科目的設置。原本臺灣高中藝 術領域僅包括音樂、美術二科,民國八十四年在「藝術教育生活化」的期許下,

新增藝術生活一科,由於當時各界共識度不足,將之定位為選修課程(邱婷,

1994、教育部,1995a),少有學校開課而形同具文,相關爭議漸趨緩解。至九 五暫綱時,藝術生活成為必修,與音樂、美術在高中藝術教育中分庭抗禮,其知 識結構亦被重新界定。由於藝術生活對原高中藝術領域的師資生態有所衝擊,乃 產生許多質疑聲浪(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2007、漢寶德,2007)。

在九五藝術生活甫獲各界接受後(甄曉蘭、卯靜儒、林永豐,2007),九九新課 綱的機制啟動,在微調的原則下,卻呈現藝術生活學科知識結構大幅轉向的狀 況,再掀爭議。

高中「藝術生活」學科在我國藝術教育發展史上,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其科 目之發軔與歷次課綱修訂過程均引發討論。由於高中藝術生活學科之形塑脈絡與 臺灣社會、科技以及教育政策的發展等息息相關,是臺灣藝術教育發展史上一塊 亟待釐清的領域。為釐清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自初設至今的形塑脈絡與衍生議 題,本年度之研究持論述分析為著眼點,藉由課程政策涉入關鍵人士的訪談資 料、文件資料與報紙輿論等,針對研究問題進行分析,獲得包括藝術生活課程政 策的形塑過程、歷次規劃理念,以及其知識結構與利害關係人權力結構間的互動 關係等研究結果,並梳理衍生議題。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之目的在分析臺灣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論述,瞭解藝 術生活課程政策於各修訂階段的發展過程,並探究利害關係人之權力結構與學科 知識結構轉變間的關係。根據研究目的,擬訂下列研究問題:

13

一、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於八四課程標準修訂階段中的形塑過程為何?

二、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於九五暫綱修訂階段中的形塑過程為何?

三、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於九九新課綱修訂階段中的形塑過程為何?

四、高中藝術生活學科知識結構與課程政策利害關係人權力結構的關係為 何?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年度計劃之目的為透過利害關係人對己身參與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 修訂經驗之敘述,分析課程政策的形塑過程,以及藝術生活學科知識結構轉變與 利害關係人權力結構間的關係。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使用半結構式訪談提綱,

個別訪談歷次課程政策的涉入人士,收集主要研究資料,並佐以文件、輿論分析 等,以使研究更趨周延。由於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發展涉及不同關係人權力結構 的交織關係,本計劃於解讀資料時即以論述分析為策略,梳理課程政策發展過程 中的論述形構,理解各發話主體在過程中的位置、影響與互動。

肆、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

本研究訪談之對象,分為藝術生活教科書編輯委員、審查委員、出版社相 關人員與國立編譯館相關承辦人員與相關專家學者等五大類,共計24人。其中包 含教科書編輯委員共11名、教科書審查委員共6名、教科書出版社相關人員共4 名、國立編譯館相關人員共2名、相關學者專家1名,訪談對象之職稱與背景逐一 整理,所有訪談資料均以匿名方式呈現。同時,由於本年度計畫以論述分析為策 略理解課程政策利害關係人對涉入經驗的表述,受訪者於課程制定過程中的位置 與身份是解讀關鍵,因此將受訪者於課程制定中的「角色職稱」及「身份背景」

逐一整理;角色職稱為受訪者於課程政策發展中的位置,身份背景則代表其發話 立場。本研究訪談提綱與受訪者之資料與編碼方式參見附錄一、附錄二。在文件 部分,包含與三次課綱修訂相關之教育部新聞稿、會議資料與記錄、公聽會發言 條及課綱問卷調查等四類,其內容與編碼方式參見附錄三。在輿論資料部份,共 蒐集與三次課綱修訂相關之報紙輿論共二十三篇,其內容與編碼方式參見附錄 四。

伍、文獻收集與評述

第一年研究文獻收集上計有三大類別,包含對於高中教育課程理論、高中 藝術教育政策與實施、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梳理等。其中有關高中教育課程理論部 分,則以整合型計劃於定期例會中,對於國外高中教育經典論述的思考以及回應 為主,以下分別進行敘述。

一、高中教育課程理論

為增益整合型計劃的實施效能,「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 高中課程綱要為例」整合型計劃主持人乃籌劃「課程經典與當代論述的對話-社 會文化脈絡與課程政策的形塑」讀書會,於會中由各子計畫參與者輪流導讀國外 高中教育經典文獻,並於例會中進行討論,就課程經典與當代論述對話,以透過 連結課程學者與不同學科領域專家,一起進行國外高中課程政策之經典研讀與歷 史文化脈絡回顧。透過有系統的交互討論與參照比較,進一步豐富整合型參與者 的課程視野,激盪出新的課程思維,或建構出較理想的課程理論架構與實務改進 策略,提出具體政策建議供課程政策制訂者修訂高中課程之參考。

「課程經典與當代論述的對話-社會文化脈絡與課程政策的形塑」讀書會有 五次經典論述的討論例會,共研讀十篇經典論述,於每次例會結束後,並有數項 討論題綱,提供各子計畫針對問題,從各自所負責之學科領域角度,進行反思。

以下即將本研究於歷次讀書會的討論提綱中,從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角度,

選擇與本年度計畫相關之討論議題,陳述本研究所進行的思考與回應。

(一)第二次例會議題 研讀文獻: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893):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Ten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ies.

※ Kliebard, H.M. (1979).Systemati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890-1959. In J.

Schaffarzick & G. Sykes (Eds. ), Value conflicts and curriculum issues (pp.197-236). CA: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5

反思議題:《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ies》中,十人 委員會列出了九個分科委員會的討論題綱,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爭議不斷,很 值得探討,請就所屬的學科領域,思考目前學科中的主要議題為何?哪些知識 內容、主題或能力發展,應該被納入到課程當中?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儘管「藝術生活」最初關注焦點為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包含所有因科 技發展之新興藝術。但就目前 84、95、98 三階段看來,關於「藝術生活」的知 識內容、主題或能力發展之形塑與人為之因素密不可分。截至目前為止,本研 究尚未發現高中藝術生活科目產生如美術、音樂此類藝術領域學科的共識,期 望本研究於未來就梳理 84 課綱、95 暫綱至 98 新課綱間學科知識結構的轉變後,

能就藝術生活之學科知識內涵,提出具參考意義的建議。

(二)第三次例會議題 研讀文獻:

※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18): The Cardinal Principl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 Kliebard, H.M. (2002). The Cardinal Priciples Report as Archaeological Deposit. In Change Course (pp. 39-49).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反思議題:社會變遷、人口改變、教育理念等因素分別對高中課程各 學科領域之課程結構和內涵產生什麼影響?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原本我國高中藝術領域僅包含有美術、音樂兩類,並行之有年。然而,近 年來時代變遷迅速,儘管美術、音樂之課程內容亦隨時代有所更新,但其轉變 的速度不足以滿足社會快速變遷及科技發展之下所產生的新興藝術樣貌。加上 美術、音樂兩類學科的本質仍是無法完全脫離菁英藝術的色彩,以致於課程的 內涵與高中學生實際生活層面有所斷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與社會變遷脈絡之 下,「藝術生活」產生的部分原因,即是為了能夠拓展藝術領域之學習可能性,

並將藝術知能落實在生活中。再加以藝術生活設科時受到歐美高中通識課程性 質的教育理念之影響,為讓學生有更多的不同藝術類別之選擇,因而產生我國 高中教育階段中的「藝術生活」科目。

(三)第四次例會議題 研讀文獻:

※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1927): List of Fundamental Questions on Curriculum-Making and the Foundations of Curriculum Making

※ Cuban, L. (1979). Determinants of Curriculum Change and Stability, 1870- 1970. In J. Schaffarzick & G.Sykes (Eds. ), Value conflicts and curriculum issues (pp.139-198). CA: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反思議題一:在《The foundations of curriculum making》中,課程編制委員 會成員提出了課程編制的主要問題與基本原則。請各子計畫從所負責之學科領 域,思索此一學科領域在整個高中教育的地位應該怎麼被看待?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藝術生活學科於民國 84 年之課程標準首度出現,隸屬於藝術領域中的一 科,其內涵為既有藝術學科及其他藝術類型之匯集,可謂為國內外類似教育階 段中首創之獨特學科。84 年之課程標準將藝術生活規劃為選修四學分,然而在 缺少專業師資的現實情況下,少有學校實施此一課程。在 95 暫綱中,由於重要 決策人士的爭取,藝術生活學科始被列為必修科目,並對學科內涵作了一些修 訂;而在 98 新課綱修訂時,藝術生活學科之內涵又作了一次大幅度的變動,雖 藝術領域總學分數較暫行綱要減少二學分,藝術生活學科仍維持為必修科目。

暫行綱要已於九十七學年度開始實施,此新興學科的發展備受關注,但因由高

暫行綱要已於九十七學年度開始實施,此新興學科的發展備受關注,但因由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