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成效自評

「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藝術生活課綱為例」計畫自 奉核後,於 2008 年八月至 2011 年八月底止,計畫期程總共三年,因研究期程之 安排申請延長半年,故總計畫至 2012 年一月底止全部執行完畢。本計畫為期三 年,於第一年之研究期程中,本研究聚焦於「藝術生活」學科在台灣高中教育體 制中的形塑始末與涉入的爭論議題,以及八四課程標準、九五暫綱、九八新課綱 中藝術生活學科知識的結構與內涵,及學科知識結構的轉向過程。在研究過程 中,第一年研究依照預定工作進度,執行各項研究工作,透過文獻探討、深度訪 談、文件分析等方式,收集各項研究資料,並獲得初步的研究結果。

第二年聚焦於「高中藝術生活教科書」在八四、九五、九九三次課綱轉變下,

其編撰、審查與出版的過程,以及在編審過程中所衍生之相關議題,以梳理我國 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教科書之形塑脈絡,包含高中藝術生活教科書的形塑過程、教 科書的編撰與審定者是如何看待藝術生活的學科範疇、其如何看待己身的定位,

以及如何面對與因應課程政策的轉向等。期望能據以釐清藝術生活教科書之形成 始末,並對未來高中藝術課程教科書之相關政策與實施提出建言。

第二年研究之資料蒐集主要透過文件分析、深度訪談與輿論分析三方面來 進行。其中,文件分析部份包含教科書文本、藝術生活教科書審查意見表;深度 訪談之對象則包含藝術生活教科書在歷次課綱政策下的編輯委員、審查委員、出 版社相關人員、國立編譯館相關人員及其他與本研究相關之學者專家等;輿論部 份主要針對報章雜誌之相關資料為分析時之資料來源。

第三年研究重點則是「藝術生活科教師之教學信念」,主要是依據前兩年政策 面與教材面之研究脈絡而來,進而探討「人」的層面,期能釐清藝術生活科教師 的角色定位,教師身為教育現場第一線角色,應能具備該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與 背景,同時也是政策與教材的應用與整合者,究竟教師對於藝術生活科的看法與 態度為何?則是第三年主要探究的議題。第三年研究資料的蒐集則透過文獻分 析、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等步驟,採取量化為主質性為輔的方式進行,

整體而言,雖於資料的收集過程遭遇些許困難,本研究各項工作之進行尚為 順利,而研究小組在責任分工與工作執行上也頗為順遂。研究小組在研究執行過 中,一遇問題便齊力解決的過程,使每位成員均在學術研究的嚴謹訓練中共同成

長,學習以更清晰的思慮與思維來思考每一個研究細節的來龍去脈。

以下就研究計畫的運作與實行方式、質性研究中的資料編碼、量化研究的問 卷編制、訪談過程的參與、團體分工合作與開拓藝術教育視野等五個層面,陳述 研究小組在本研究過程中的收穫與省思。

壹、研究計畫的運作與實行方式

本研究為「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課程綱要為例」整 合型計劃的一項子計畫,其運作模式不同於計畫主持人過往獨立執行個人計畫的 方式。由於整合型計劃的完整擘劃,透過這個計畫的實施,使研究小組能以過去 的課程發展經驗為未來的教育方向做出具體的思考與檢討。在反覆的整合性例會 與研究小組工作會議中(附錄十),研究小組成員進行觀念的釐清與溝通,逐漸了 解大型計畫的實施方式與研究方法。進入研究階段之後,研究小組發現研究過程 是環環相扣,每項問題必需透過多方資料的收集與訪談,一步一腳印的進行來達 成研究期程的進度。且研究資料相當龐雜,需要進行有秩序的梳理,以理出研究 議題發生時的社會脈絡。另研究的過程包含對於多方意見與資料的整合與分析,

但彼此間又存在著時間、空間、距離或人為的因素需要被克服,必須要謹慎小心 的處理之間的差異與衝突,才得以勾勒、還原出較完整的課程發展脈絡,使研究 小組每一位成員均在此過程中,得到寶貴的收穫與成長。

貳、質性研究中的資料編碼

本研究進展仰賴多方質性資料的梳理,而計劃共同主持人在研究進行中,

特別為研究小組進行質性研究與資料分析的課程講述,使研究小組每一成員能切 實理解質性研究的質性方式與運作模式。由於質性資料的編碼過程需要長時間的 分類與整合,要將本研究龐雜的資料統整分析,成為有系統的編碼資料,確非易 事。在前述的課程分享後,使本研究的每一筆資料在收集後,即能妥適進行處理,

增益研究進行的時程與效益。也使本研究在期中報告階段,即能歸納出初步的編 碼內容,也使本研究的研究主軸產生了較清楚的綜合概念。

參、量化研究的問卷編制

第三年的研究需要調查藝術生活教師的教學信念,為達到研究之可信度,決

113

定採取普查方式的問卷調查,在編製問卷的過程中,除了參考國內外許多相關文 獻作為理論架構基礎外,也透過現場教師的訪談補足不足或其他的面向,也徵詢 過許多專家學者之意見,反覆與研究小組成員互相討論、修正後才正式發放問 卷,問卷調查屬於量化研究普遍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不同於質性研究的方法,

不論在信效度的檢核、預試與編製過程中皆採取相當嚴謹的態度與標準,過程中 亦請教許多計畫外之量化研究專家與學者,歸納出問卷初稿與正式問卷,使得本 研究小組成員在量化研究的領域上有所收穫與經驗。

肆、訪談過程的參與

由於本研究的進行需要,本研究在訪談過程中得以接觸諸多教育專家學者與 現場教師,聆聽並梳理其參與高中藝術生活課程內涵不同階段的修訂經驗或是教 學經驗。在寶貴又難得的訪談過程中,從訪談對象描述其對於高中藝術生活的內 涵及各項引發議題的看法中,研究小組每一成員均清楚窺知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教 育的熱誠,以及對所屬專業領域的使命感。與這些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對談,不僅 可以感受到這些訪談對象的對教育的理念與理想,更帶給研究小組每一成員至多 省思與成長。

伍、團體分工合作的學習

本研究在計劃執行期間,藉著整合型計劃與研究小組的團體分工合作,彼此 討論與溝通的來回過程中,彼此截長補短,互相砥礪。使得研究小組每位成員在 統整與分析的過程裡,深切體識必須用清晰的思慮與邏輯來面對資料的產製與研 究議題的梳理。每一次共同腦力激盪的過程均是難能可貴的經驗,累積了面對日 後研究工作持續進行所需的能量。期待未來,研究小組能經過不斷的經驗累積,

有更佳的效率,已將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落實,並完滿達成。

陸、開拓藝術教育的視野

本研究的主軸是以高中藝術生活科為主要研究範疇,經歷過三年的研究期 程,對於藝術生活科可以說有通盤了解,也在三年的研究過程中發表相關的學術 論文與參與多場課程研討會的發表(參自評表,以及附錄七、附錄八、附錄九 等)。透過多次的課程觀摩與研討會的討論,在研究過程中也對藝術教育其他階

段如九年一貫或大學教育有初步的涉獵與認知,畢竟政策面是牽一髮動全身,政 策會影響所有的教育階段與課程走向,只是直接與間接的差別,由此可知上位制 定政策者有相當大的權力與責任,尤其藝術教育從來就是處於較為邊陲之科目,

政策上很容易就忽視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與價值性,透過研究得以重新梳理藝術教 育的脈絡,並深度審視藝術教育的地位,開拓了不僅是研究小組,更是許多參與 研究的人員對於藝術教育的視野,並自我期許能為這個領域多盡一份心力。

11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儷蓉(2005)。從編輯者的觀點談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制度之分析。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保進(2002)。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二版)。臺北:心理。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麗雁(2008)。視覺藝術教育篇─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臺灣藝術 教育史,鄭明憲主編,105-161。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

20,36-44。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江荳(2007)。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審過程探討:政治意識形態。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所,臺北市。

卯靜儒(2001)。臺灣近十年來課程改革之政治社會學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 究,1(1),79-101。

林清山(1987)。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

林進財(1997)。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 刊,104,32-43。

林敏琦(2005)。「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學校本位課程實施能力指標轉化音樂 教師角色覺知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音樂教育 學系研究所,彰化市。

邱婷(1994 年 11 月 26 日)。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標準草案削減美育份量,必修

邱婷(1994 年 11 月 26 日)。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標準草案削減美育份量,必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