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

Copied!
2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計畫類別: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8-2410-H-003-045-MY2

執行期間:

2009 年 8 月 1 日至 2012 年 01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趙惠玲

共同主持人:黃純敏

計畫參與人員:桑慧芬、楊孟蓉、楊婷如、徐立璇、

楊淑勳、郭子菁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劃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30 日

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藝術生活課綱為例

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2)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簡要敘 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是否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 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說明: 本研究第一年計畫目的旨在試圖透過課程政策相關利害關係人之論述,分析高中藝術 生活從八四年設置成形,九五年轉為必修,到九九年學科知識結構再度轉向,其淬煉知識 典範的過程樣貌,以及在歷來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形塑過程中,重要利害關係人之權力結 構對學科知識結構轉向的影響。從研究結果來看,八四、九五及九九藝術生活課綱修訂, 因社會時空背景、涉入人士的不同而使形塑脈絡各異,但仍均經歷了萌芽期、磨合期、權 宜期的轉變。由於三次修訂之課綱學科知識結構差異甚鉅,反應出因不同立場利害關係人 的權力運作而產生轉變的狀況。從研究結果來看呈現出政策面及利害關係人的權力運作兩 部分。政策面部分因課程修訂機制的根本問題,造成人事的更迭頻繁與課程評估依據的缺 乏,導致未能凝聚課程核心概念;利害關係人的權力運作部分,探討學科知識結構走向的 形塑中,課綱小組因不同專業背景所產生的認知差距、與外部壓力團體的妥協,召集人的 主導等捍衛學科主權的本位主義,為形塑課程的主要力量。以上兩部份呈現出藝術生活課 程修訂中,隱藏於權力結構關係中的「因」及所伴隨而至的「果」,不僅呼應研究計畫之初 衷,更從中延伸出對於學生需求關照的缺乏、社會期待與落實差距議題的省思。 本研究第二年期程旨在探究我國高中藝術生活科教科書形塑過程及其衍生議題,研究焦 點包含教科書各方參與人士對於藝術生活課程綱要之看法與解讀之歧異度探究、藝術生活 教科書之編輯與審查之過程以及形塑過程中所引發爭議之探討。本研究於實際操作上採用 質性研究方法,對藝術生活教科書各方涉入人士進行深度訪談,其中包含教科書編輯委員、 審查委員、國立編譯館行政人員與出版社四方,研究結果依據各方人士之訪談內容進行分 析,形塑出高中藝術生活教科書形塑之具體樣貌,研究成果與預期達成之目標相符,並彙 整出藝術生活教科書形塑過程中所衍生之相關議題實可形成未來於藝術類科教科書相關之

(3)

研究參考。 本研究第三年旨在探討藝術生活教師在藝術生活課程所持之教學信念,攸關藝術生活 課程的未來發展,藝術教育改革者應傾聽藝術生活教師在歷次課程政策變革下對課程的詮 釋與評價,並思考相關議題對台灣學校藝術教育的意義。實際操作上採用量化研究方法, 對於高中藝術生活教師之課程政策、課程實施、環境參與和教學資源等層面教學信念與教 學實務經驗之實際情況,並比較受訪對象性別、年齡、最高學歷、畢業科系、教學年資、 藝術生活任教年資、擔任職務、任教科目、是否具有藝術生活科認證、任教學校、學校所 屬類別、學校是否設置藝術才能班與學校規模等不同變項其差異情形。據結論分別對教育 行政單位、師資培育機構、高中藝術生活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期提供教師審視 自身教學理念及學者們未來研究之參考。 研究團隊秉持著兢兢業業的研究態度,從研究計畫啟動開始,無不隨時檢視自身的不 足,並邀請各方專家給與諮詢及建議。在各界的協助之下,業已達成研究目標,在此之外 的研究獲得與延伸省思,更為彌足珍貴的研究體驗。作為藝術生活課程研究的基礎,若能 以拋磚引玉之姿,讓更多研究者投身藝術生活其他面向的研究,為本研究在既定目標之外 拓而展之的價值所在。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發表之國內外期刊論文清單(2007~2012): A. 期刊論文 趙惠玲(第一作者)(2011)(與楊孟蓉合著)。臺灣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形塑之研究: 利益關係人論述立場之分析。藝術教育研究,21,37-79。【TSSCI、THCI Core 收錄期 刊、國科會優良學術期刊】(國科會專題計劃 NSC 97-2410-H-003-114-) B. 研討會論文

(4)

Implementation: A Study on Senior High Applied Arts Curriculum Guidelines. Paper was accepted by 2010 InSEA World Congress, Finland, 2010/06/23-27. ( 國 科 會 , NSC 97-2410-H-003-114-)

2. Chao, Huei-Ling (2010). Contextual Analysis of Issues in Curriculum Policy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 Study on Senior High Applied Arts Curriculum Guidelines. Paper was accepted by 2010 InSEA South East Asia-Pacific Regional Congress, Melbourne, Australia, 2010/10/14-16. (國科會,NSC 97-2410-H-003-114-) 3. 趙惠玲(2010)。臺灣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與教科書出版之現況分析。第二屆世界華 人美術教育大會。2010/10/28-11/02。南京師範大學。 4. 趙惠玲(2010)。臺灣高中藝術生活教科書形塑脈絡與浮現議題之研究。2010 東亞地區 課程改革脈絡下課程轉化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11/05-11/06。臺北市立教育大壆。 5. 趙惠玲、楊孟蓉、徐立璇、楊淑勳(2011)。高中課程改革:藝術生活科之課程政策、 知識結構與教師詮釋。論文發表於「高中課程改革:知識結構、教師詮釋與學生經驗」 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1/10/15。(國科會,NSC 97-2410-H-003-114-) C. 專書及專書論文 1. 趙惠玲(2010)。臺灣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與教科書出版之現況分析。第二屆世界華 人美術教育大會論文集,頁 414-419。中國南京師範大學。(國科會專題計劃 NSC 97-2410-H-003-114-) 2. 趙惠玲(2010)。臺灣高中藝術生活教科書形塑脈絡與浮現議題之研究。2010 東亞地區 課程改革脈絡下課程轉化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 134-135。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國科會專題計劃 NSC 97-2410-H-003-114-) 3. 趙惠玲、楊孟蓉、徐立璇、楊淑勳(2011)。高中課程改革:藝術生活科之課程政策、 知識結構與教師詮釋。高中課程改革:知識結構、教師詮釋與學生經驗論文集,頁 197 -2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1/10/15。(國科會,NSC 97-2410-H-003-114-) D. 撰寫中 1. 趙惠玲(第一作者)(2012)(與徐立璇合著)。臺灣高中藝術生活課程較科書形塑之研 究。預定投擲於藝術教育研究期刊【TSSCI、THCI Core 收錄期刊、國科會優良學術期 刊】。

(5)

2. 趙惠玲(第一作者)(2012)(與楊淑勳合著)。臺灣高中藝術生活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

預定投擲於藝術教育研究期刊(TSSCI)。【TSSCI、THCI Core 收錄期刊、國科會優良學

術期刊】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簡要敘 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高中「藝術生活」學科,為提升台灣社會文化素養的覺醒意識,對於高中藝術教育改 革的行動標地之一,亦為世界各國學校藝術課程中首創之科目。其多元的課程內容,不僅 象徵了社會中提升藝文的需求及氛圍的開放、也反應出後現代教育思潮下,學校藝術教育 概念的轉向。 戰後的台灣藝術教育,長期仰賴西方知識的涵養,尤其以現代主義思潮下的「創造性 取向藝術教育」、「學科本位取向藝術教育」、「奧福音樂教學體系」、「山葉音樂教學體系」 和「鈴木教學法」等,一直以來處在建構藝術課程的理論根基之地位,然而在後現代主義 思潮一波波的衝擊下,如「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等,充滿多元性、地區性及各種議題關懷 的思潮,引發台灣社會對於自身文化與教育反思,直接或間接的促成了「藝術生活」的產 生,其所代表的不僅只是世界首創之藝術科目,更代表著台灣藝術教育在吸收西方知識養 分多年之後,首株根基於台灣藝術教育土壤而發芽之藝術課程。 因見證一個科目的產生是極為難能可貴的研究機會,透過「藝術生活」課程發展的研 究,不僅作為台灣近二十年來,高中藝術教育轉變的總整理,更揭櫫隱身於藝術課程形塑 背後的意識型態與機制問題,提供教育當局未來進行課程修訂之參酌,以及「藝術生活」 相關研究的研究根基。期待未來,能吸引更多研究者延續整合「藝術生活」課程的其他研 究面向:如全國藝術生活課程實施現況、教師教學、學生需求、行動研究等,促使台灣高 中藝術教育更臻至完善,以達到涵育國民藝術文化素養,豐富精神生活之目標。

(6)

i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二章 高中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議題脈絡分析多年期計畫研究架構 ... 5 第三章 第一年期計畫—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形塑脈絡與衍生議題 ... 12 第四章 第二年期計畫—高中藝術生活教科書形塑脈絡與衍生議題 ... 28 第五章 第三年期計畫—高中藝術生活教師之教學信念與差異 ... 69 第六章 研究成果 ... 108 第七章 研究成效自評 ... 111 參考文獻 ... 115

(7)

ii 附錄 ... 118 附錄一:第一年期計畫之訪談題綱 ... 121 附錄二:第一年期計畫之訪談對象資料與編碼方式 ... 122 附錄三:第一年期計畫之輿論資料類別與編碼方式 ... 124 附錄四:第一年期計畫之輿論資料內容與編碼方式 ... 126 附錄五:第二年期計畫之訪談提綱 ... 128 附錄六:第三年期計畫之調查研究問卷 ... 132 附 錄 七 : 發 表 論 文 : 臺 灣 高 中 藝 術生 活 課 程 政 策 與 教 科 書 出 版 之 現況分 析...140 附錄八:發表論文:臺灣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形塑之研究:利害關係人論述立 場之分析...148 附錄九:發表論文:高中課程改革:藝術生活科之課程政策、知識結構與教師 詮釋...193 附錄十:歷年計劃會議記錄 ... 209

(8)

iii

圖 次

圖 1「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課程綱要為例」研究架構 5

圖 2 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層面探討階段架構圖 ………7 圖 3 高中藝術生活政策實施層面探討階段架構圖 ………8

(9)

中文摘要

「藝術生活」為臺灣高中教育藝術領域的新設科目,於民國八十四年初設 時,因定位為選修課目,並未落實;隨著九十年代高中課程的改革,藝術生活於 民國九十五年修訂後轉為必修,於九十九年則再經修訂重付實施。在藝術生活從 設置成形至全面實施的過程中,其學科知識結構歷經數次轉向,衍生諸多議題。 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探討高中藝術生活科目的設置始末,並理解其學科知識形塑過 程中,相關教育決策圈、教科書商圈以及教育現場圈三者間之互動與連動,以及 相關議題。為達成前述目的,本研究以三年為研究期程,第一年透過課程政策相 關利害關係人之論述,分析高中藝術生活淬煉知識典範的過程樣貌,以及歷來課 程政策形塑過程中重要利害關係人權力結構之影響。第二年以藝術生活教科書之 編審為研究主軸,探討藝術生活教科書在課程政策的連續變革下,對於課綱內涵 的轉化及涉入人士權力結構之影響。第三年則以藝術生活教師之教學信念為研究 主軸,瞭解高中藝術生活教師在課程政策的轉變脈絡下,對藝術生活課程的詮釋 與教學經驗。透過前述梳理,期望能對臺灣高中藝術教育的新版塊,有所理解。 關鍵詞:藝術生活、藝術生活課程政策、藝術生活教科書、藝術生活教師教 學信念

(10)

Abstract

Arts and Life is a new subject in high school education in Taiwan. Arts and Life was first established as

an optional course in 1995 so it was not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This subject has become a required course while curriculum reform occurred in 2006. In 2009, however,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 of Arts and Life changed once again.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 of Arts and Life has been modified several times since it was first esta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issues have been emerged from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Arts and Life and its emerging issues from policy making, textbook producing, and teaching and learning perspectives.This three-year research has emphasized different foci each year. In the first year, the development of Arts and Life curriculum policy and the power structures of significant stakeholders during the policy shaping transitions are identified by analyzing the discourse of these stakeholders. In the second year,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examining how the transition of Arts and Life curriculum influences its textbooks and the power relation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editing, reviewing, and publishing the textbooks. In the third year, the main focus of the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belief and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rts and Life teachers while the curriculum policy is consistently changing. These three main issues of high school Arts

and Life curriculum are clarified in order to shap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new subject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Keywords: Arts and Life, Arts and Life curriculum policy, Arts and Life textbooks, teaching belief of Arts and Life teachers

(11)

1

「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藝術

生活課綱為例」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第一章 緒 論

本計畫係為國科會多年期整合型專案「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 析-以高中課程綱要為例」之研究,涵括高中國文科、英文科、歷史科、公民與 社會科、藝術生活、生活科技共六大科目,而藝術生活也為其一子計畫內容。課 程政策的分析研究,必須從「脈絡」(context)、「文本」(text)和「結果」(consequence) 三個層面著手。面對當前高中課程綱要政策制訂與實施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與問 題,本整合型研究計畫,特別針對普通高中各科課程綱要政策理念與形塑過程、 政策文本內涵、實施情形與實務議題等層面,進行全面、連貫的多年期探討研究, 深入檢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所涉入之高中教育定位、學科知識結構、信念價值、 意識型態、及社會新興議題等,藉以釐清課程改革之社會歷史脈絡意義。因此特 別邀集校內外教育領域與各學科領域的專家,進行跨校、跨系所的合作研究,建 立教育專業學習型社群,一方面提升成員的教育研究參與度與研究實力,一方面 則透過彼此間的合作與對話,來加強對課程理論與實務問題的敏銳度與思考層 面,透過共同進行課程政策型塑與實施的相關議題探討,期能深入理解課程改革 背後複雜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環境脈絡因素,建構出較理想的課程理論 架構與實務改進策略,讓教育研究能更具實務應用價值,進而提供具體的課程政 策建議供課程政策制訂者修訂高中課程綱要之參考。 研究的整合取向即在於各科課程綱要型塑與實施的同步探索,一方面透過交 互討論,來釐清課程政策形塑過程與實施階段所涉入的議題及其社會歷史脈絡意 義,另一方面則透過參照比較,來瞭解不同學科領域的課程實務議題差異。無可 否認地,以整合方式來進行研究,較能呈現當前普通高中課程政策相關問題的通 盤樣貌。研究群的各個子計畫則依據新修訂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95暫綱) 的學科規劃而架構相關規劃,包括:語文領域的「國文科」與「英語科」,社會 領域的「歷史科」、「地理科」與「社會與公民科」,藝術領域的「藝術生活科」 及生活技能領域的「科技與生活科」。另外,因為高中課程改革不可忽略高中教

(12)

育定位問題的相關思考,本研究群中,特別有一子計畫處理「普通高中定位及其 課程政策形塑」的理念與議題研究,作為其他各子計畫分析各科相關議題的參照 基礎。基本上科教處所關照的數理、自然等領域的相關科目,則不包含在本計畫 內,由科教領域的專家學者另案行進行研究。 為求研究面向的完整與議題分析的連貫,子計畫一「普通高中定位及其課程 政策型塑之研究」採三年研究設計,逐年探討高中課程總綱層次、學科結構層次 及學校實踐層次的高中教育定位議題,其他各學科的子計畫都一致採分兩大階 段、三年期的研究規劃,對高中課程政策的型塑與實施,進行深入的議題脈絡探 討與解析。透過共同的方法設計架構與流程,企圖在第一年釐清各科課程政策形 塑的理念與所涉入的爭議及各科程政策形塑的脈絡環境與策略方向;第二年瞭解 各科課程文本(教科書)的發展過程與相關爭議,包括學科知識結構、意識型態、 教材教法議題等;第三年瞭解各科教師對該科課程政策及其內涵的看法及判斷與 詮釋課程的參照基準與依據。研究過程中,不同的子計畫間,則可藉由相關領域 的交流分享,探索比較課程形塑與實施議題的異同,而總計畫召集人甄曉蘭教授 則將負責研究手冊的編擬、問卷設計架構規劃、研究進度與研究品質的掌控、以 及子計畫研究發現的參照比較與彙整,並籌劃辦理兩階段的研究成果分享研討會 (第二年及第三年結束後),以及在第三年團體組隊以Symposium 方式參與國 際研討會進行論文發表。本整合型研究計畫經三年的研究,將呈現以下效益: (一) 透過對課程政策、教育定位、學科研究等面向之整體性多年研究,兼顧 基礎研究與實務議題分析,可對我國普通高中的理論建構與政策發展有 重要貢獻。 (二) 參與本研究計畫人員經過相互的研討與觀點的激盪,將整體提昇研究的 能力。 (三) 參與本計畫的研究生,對於研究方法的實施、課程政策的形塑與課程與 教學相關理論與實際有更深刻的體悟與了解。 (四) 透過理論與文獻的分析及實務的深入探究,可讓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對 課程改革,課程文本發展及師生對課程的詮釋與評價等相關議題有一系 統性、及整體性的瞭解。 (五) 透過三年深度的合作探究與團體討論,將發展出具體可行的高中課程與 教學改進方案。

(13)

3 (六) 整體研究成果將將拓展學術界、實務界、及決策人員對高中課程政策與 實施的瞭解,豐碩其參照思考觀點。此外,亦將提供政策決策者、師資 培育工作者與實務工作人員據參考價值的相關理念與作法。 (七) 透過國內外之研究成果發展,增益臺灣本土課程改革理論的建構。 (八) 透過對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學科定位之整體性多年研究,兼顧基礎 研究與實務議題分析,將對我國普通高中藝術教育的理論建構與政策發 展有重要貢獻。 整合型之子計畫中「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課程綱 要為例」自奉核後,於 2008 年八月即開始執行至 2012 年一月底,共計三年半的 期程。於研究進行期間,根據整合型計畫初擬之研究方向,本研究依照預定工作 進度,執行各項研究工作,透過文獻探討、深度訪談、文件分析、問卷調查等方 式,針對高中「藝術生活」科課程政策、教科書形塑過程、藝術生活教師教學信 念、課程實施階段所涉入之議題與其社會歷史脈絡意義,進行探討分析,收集各 項研究資料,藉以呈現當前普通高中「藝術生活」科課程政策相關問題的樣貌, 回饋實務現場教育工作者與政策執行者,對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的新設學科與發展 脈絡有所理解,並對未來相關研究或政策擬定等有所助益。整體而言,本研究迄 今之工作進度與成果略為超前於原先預定之,各項工作之進行亦尚為順利。 「藝術生活」為臺灣高中階段藝術教育的新設科目,自設置以來,因學科知 識結構於歷次課程政策修訂中頻有更動,引發許多討論。然而,課程政策對各學 科知識範疇的內涵、教科書的編撰與審定、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以及學 生的學科認知與學習經驗等均形成影響,鑒於藝術生活之設置使我國高中藝術教 育呈現新的樣貌,影響至深,本研究乃以三年為研究期程,逐年探討高中藝術生 活的課程政策、教科書編審,以及教師之教學信念。 於第一年中,本研究試圖透過課程政策相關利害關係人之論述,分析高中藝 術生活從八四年設置成形,九五年轉為必修,到九九年學科知識結構再度轉向, 其淬煉知識典範的過程樣貌,以及在歷來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形塑過程中,重要 利害關係人之權力結構對學科知識結構轉向的影響。於第二年中,本研究以教科 書之產製為研究主軸,探討高中藝術生活教科書在八四、九五、九九等三次課綱 轉變下,其編撰、審查與出版的形塑過程、編撰與審定者對藝術生活課綱政策的 看法、教科書形塑過程中所涉及之權力關係以及衍生之議題。於第三年中,本研

(14)

究則在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不斷轉變的脈絡下,以藝術生活教師對課程所持之 教學信念為研究主軸,探究教師對於藝術生活課程的認知層面與教學實務經驗的 看法,包含課程政策、課程實施、環境參與、教學資源等層面,同時探討不同背 景變項教師對前述層面的觀點及差異情形。 高中「藝術生活」科為我國藝術教育史上的新設科目,其設置臺灣高中藝術 教育增添了新的氣象,展開另一頁篇章。以下即按研究年度,第二章說明高中課 程政策形塑與實施議題脈絡分析多年期研究架構、執行方式與整合型計畫之關 連,隨即依據三年之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問題、文獻收集與評述、研究設計與 實施、研究過程與成果等逐年撰寫,分別為第三章第一年期計畫—高中藝術生活 課程政策形塑脈絡與衍生議題、第四章第二年期計畫—高中藝術生活教科書之形 塑過程與衍生議題、第五章第三年期計畫—高中藝術生活教師之教學信念與差 異,第六章為研究成果,第七章則為研究成效自評。。

(15)

5

第二章 高中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議題脈絡分析多年期計

畫研究架構

以下將針對三年之研究期程分別敘述各年度之研究與總計畫其他子計畫相 關性說明。 壹、與總計劃與其他子計劃相關性說明 「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藝術生活課綱為例」為整合 型計劃「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課程綱要為例」中的子計 畫七,於本段中先說明本研究計畫與總計劃及其他子計畫間的關係,其後再依序 說明本研究計畫的研究計畫之背景、目的、重要性及國內外相關研究情況與重要 參考文獻之評述等。 本研究計畫與總計劃及其他子計畫間的研究結構如下圖所示。

(16)

根據圖一,「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課程綱要為例」 整合型研究計畫主要之目的為針對普通高中各科課程綱要政策理念與型塑過 程、政策文本內涵、實施情形與實務議題等層面,進行全面、連貫的多年期探討 研究,深入檢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所涉入之高中教育定位、學科知識結構、信念 價值、意識型態,以及社會新興議題等,藉以釐清課程改革之社會歷史脈絡意義。 在探索前述議題時,除語文、社會等主要升學考試科目外,亦希望能檢視藝術生 活等「非考科」在我國高中課程綱要中的定位與實施面向。尤其這些非考科目以 「必選修」方式進行規劃,使得這些科目在實施上有著不確定的因素,其在我國 高中教育中之意義與被規劃方式背後的意識形態,有被檢視的需要。 以藝術領域而言,雖然我國各級教育目標均彰顯國民藝術涵養的重要性,「美 感素養」也已成為當下各個國家重要的競爭力,然而,這些重要性卻似乎未反映 在高中階段的課程政策中。藝術領域科目往往因「必選修」的「彈性」假象,使 之成為學校排課上的犧牲品。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草案》(以下簡稱98 課綱草案)中,藝術領域的修習學分數甚且被刪減,更突顯了藝術領域的邊緣化 地位。在高中藝術教育中,「藝術生活」是新增科目,其學科結構從新設科(民 國八十四年)為選修,到《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以下簡稱95暫綱)成 為必選修,再到98課綱草案,皆呈現了流動不定的現象,使得藝術生活的實施相 較於其他音樂、美術等藝術領域科目,衍生更多的爭議性議題,值得探究。因此, 「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高中藝術生活課綱為例」子計畫的實 施,將能使整合型計劃所欲耙梳之議題,更形完整。 在與其他子計劃相關性的部份,由於整合型計劃中「子計畫一」將處理「普 通高中定位及其課程政策型塑」的理念與議題研究,並將收集國外相關政策理論 與研究,適可作為本研究計劃分析藝術生活科相關議題時的參照基礎。而在為期 三年的研究期程中,本研究計劃將在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源上與其他子計畫互相支 援並互相補強。使整合型計劃與本研究計畫所獲得的研究成果,對於我國高中課 程綱要的政策與課程研究,能提供一完整且具結構性之參考價值。 「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藝析-以高中藝術生活課綱為例」專題 研究計劃之目的,為探究我國高中「藝術生活」科目自民國八十四年設置,95 暫 綱轉為必選修,到98 課綱草案學科知識結構轉向的發展脈絡與政策形塑過程, 並檢視「藝術生活」課程實施後,對教科書的編撰與審定的影響,以及教師對課

(17)

7 程的詮釋、教學實踐與評價,學生對課程的詮釋、學習經驗與評價等。根據研究 目的與問題,將本計劃規劃為兩階段、三年期的連續性研究,分階段逐年探討各 項議題。 以下依次說明本研究計畫的整體研究架構、所選取的研究方法、信效度檢驗 與資料分析,再依研究階段逐年說明各年度的進行步驟、執行進度等。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計畫主要針對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型塑及實施所涉及的議題,進 行脈絡分析,因此整體研究設計預計以三年時間,分兩階段,對高中藝術生活課 程政策的型塑與實施,進行深入的議題脈絡探討與解析。兩階段之研究架構設計 如下:

(18)

圖三:高中藝術生活政策實施層面探討階段 架構圖 二、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計劃的研究方法方面,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考慮不同研究階段探 討議題與研究對象的性質,將採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輔的模式進行。預計將採 用文獻分析、論述分析、深度訪談、焦點團體、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收集研究資 料,以下說明本研究計畫之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於本研究計劃中之主要應用目的有二。首先,由於「藝術生 活」科於我國高中藝術教學領域尚屬成立未久的新興學科,於本研究中,將收集 國內外高中藝術教育課程相關之文獻與研究,包含國內、外書籍、期刊、論文、 研究報告、政府出版品等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比較、整理與綜合,並且從理論 與實務等面向進行分析探討,用以發展歸納本研究所需之理論與實務基礎,並嘗 試建構高中「藝術生活」的課程理論,作為未來發展問卷之參考。其次,應用文 獻分析法的目的則在針對我國高中藝術教育課程發展的過程,蒐集與彙整相關法 規、新聞等文獻資料,分析、比較、歸納三階段(八十四年高中課程標準、95 暫綱、98課綱草案)藝術生活課程的內涵,以及三者間的異同。希望透過前述文 獻的分析過程,除釐清本研究計劃的理論架構外,並於未來研究進行的過程中,

(19)

9 時時修正研究範疇、研究設計等。 (二)論述分析法 由於本研究計畫是以課程政策的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為主要問題意識,而 課程政策即是一種論述(歐用生,2006),因此,本研究計畫將應用「論述分析 法」的研究策略,梳理在高中藝術生活課程產製與形塑的過程。在未來研究進行 時,將計劃申請人的腳色定位為「課程政策研究者」,希冀能自所收集到的文本 件,包含法令條文,新聞輿論,網路訊息等,耙梳「課程政策決定者」對於課程 政策的形塑,以及「課程政策接受者」對於課程政策的詮釋與實踐。在分析所收 集到的文件時,將探討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是如何成形?形塑的過程中,誰有 權力說?說些什麼?用了哪些語言、學理來支撐其立論?說話的人各自的意識型 態為何?課程政策形成及轉向的社會脈絡、政治脈絡、利益脈絡又為何?期望能 在三年的研究期程中,以單一的問題意識出發,從眾多文本中梳理其間的意義, 建構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形塑與實踐的脈絡。同時,於研究過程中,也將根據 所收集文本的性質,採用不同的分析方式,如「文件分析」、「輿論分析」等, 進行不同類型資料的探察。 (三)深入訪談法 根據Kvale(1996),深入訪談時,研究者透過與研究對象面對面的交互作 用,較能了解研究對象以自身語言陳述其生活、經驗等內心世界的觀點。因此, 為了解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形塑與實施,本研究計劃將以「深入訪談法」作 為面對研究個體,收集深入之研究資料的主要方式。預計在第一年中,本研究計 劃將以曾參與藝術生活課程形塑與決策過程的人員為訪談對象,預計將包括三次 藝術生活課程(八十四年課程標準、95暫綱、98課綱草案)的課綱委員、課程決 策者,以及教育行政人員等。在第二年中,本研究計劃將以曾參與藝術生活教科 書產製過程的人員為訪談對象,將包括藝術生活教科書的編撰者、審查委員、出 版書商等。在第三年中,在問卷調查結束後,將分別以立意取樣選取高中藝術生 活教師、學生為訪談對象。在各年度訪談時,將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收 集,亦即,計畫申請人屆時將依各年度研究主軸,擬定訪談大綱,引導訪談的進 行,並保持開放空間,使受訪者能充分表達其對課程的認知、感受與內在想法。

(20)

(四)焦點團體法 本研究計劃之目的為探究我國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形塑與實施,預計將 於第三年的研究期程中,分別探察教師對課程的詮釋、教學實踐與評價,以及學 生對課程的詮釋、學習經驗與評價等。「焦點團體法」是針對某特定問題或特定 族群組成團體進行資料收集,以小團體訪談方式,在具彈性的情境中,激發成員 彼此間的互動,討論廣泛性或具爭議性的議題,因而適用於探索性研究,探查較 新的研究領域與方向時之用。因之,調查群眾對政策的反應時,即可使用焦點團 體法(Grbich,1999)。因此,初步收集教師對課程的詮釋、教學實踐與評價, 以及學生對課程的詮釋、學習經驗與評價。所得之資料,除回應各年度研究問題 之外,尚將作為發展「台灣高中藝術生活教師教學信念調查問卷」的基礎。 (五)問卷調查法 在本研究計畫中,為能了解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實施層面,將於第三年 以高中藝術生活教師、學生為對象,探討教師與學生對於高中藝術生活課程的詮 釋以及評價,並以焦點團體方式,建構教師與學生對於藝術生活課程的初步詮釋 以及評價。在建構初步資料之後,將根據收集資料,分別設計問卷,以全國高中 藝術生活教師為研究母群,進行具代表性的抽樣後,實施問卷調查,了 解受調者對藝術生活課綱的看法。同時,為確保證問卷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 性,在形成正式問卷之前,將對問卷進行試測,並對試測結果進行信度和效度分 析,再根據分析結果篩選問卷題項,調整問卷架構,提升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預 計在高中藝術生活教師部分,將在抽樣後以「郵寄」方式,將問卷及回郵信封, 直接寄給受調學校,請受調教師填妥後寄回。在高中學生部分,由於將收集不同 類組、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的反應,因此將以學校、班級為抽樣單位,透過派員面 訪的調查方式,直接面訪受調學生,收集資料。 參、信、效度檢驗與資料分析 為使本研究具信度和效度,預定於計劃進行時將採用三角校正法,檢核、驗 證研究過程以及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以檢證所建構的事實(參Kvale,1996)。 在研究進行時,將使用下列方式進行三角校正: 1. 資料的三角校正:將運用各種資料來源(包含法令規章、媒體輿論、網路訊、

(21)

11 公聽會等),進行分析比較。 2. 人的三角校正:在研究者部份,將以不同的人(包含研究計畫申請人、共同 主持人與研究助理)蒐集、分析,解釋資料。在受試者部份,將採分層取樣, 關照不同的層面。 3. 方法的三角校正:將運用多元方法,包含焦點團體、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 方法同時使用。 4. 理論的三角校正:將運用多元的觀點,諸如批判教育學、政治社會學、當代 藝術教育思潮的理論等來解釋所收集的資料。 其次,在本研究問卷調查的信、效度部分,將先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文獻 分析、焦點座談的資料為基礎,發展問卷草案。草案完成後,將邀請專家進行審 查,預計將邀請課程專家、藝術教育專家、教育統計專家、教育行政人員、教師 等,針對問卷的內容分析審查。問卷草案依專家意見修正後,將實施試測,並對 試測結果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篩選問卷題項,調整問卷架構,以 提升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最後,則將依據所獲得之質性與量性資料,進行交叉比 較與分析,探究其間的脈絡關係,以回答研究問題,使本研究計畫之目的得以確 實達成。

(22)

第三章 第一年期計畫—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形塑脈絡

與衍生議題

壹、研究背景

因應時代迅速遞嬗,以及社會環境急驟變遷,臺灣的教育改革在各方期待 下,積極進展。為配合社會變遷以及教育改革,自民國十八年至九十六年為止, 我國高中課程也已進行十三次修訂(教育部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2007)。對藝 術領域而言,歷次修訂中最大的改變即是藝術生活科目的設置。原本臺灣高中藝 術領域僅包括音樂、美術二科,民國八十四年在「藝術教育生活化」的期許下, 新增藝術生活一科,由於當時各界共識度不足,將之定位為選修課程(邱婷, 1994、教育部,1995a),少有學校開課而形同具文,相關爭議漸趨緩解。至九 五暫綱時,藝術生活成為必修,與音樂、美術在高中藝術教育中分庭抗禮,其知 識結構亦被重新界定。由於藝術生活對原高中藝術領域的師資生態有所衝擊,乃 產生許多質疑聲浪(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學科中心,2007、漢寶德,2007)。 在九五藝術生活甫獲各界接受後(甄曉蘭、卯靜儒、林永豐,2007),九九新課 綱的機制啟動,在微調的原則下,卻呈現藝術生活學科知識結構大幅轉向的狀 況,再掀爭議。 高中「藝術生活」學科在我國藝術教育發展史上,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其科 目之發軔與歷次課綱修訂過程均引發討論。由於高中藝術生活學科之形塑脈絡與 臺灣社會、科技以及教育政策的發展等息息相關,是臺灣藝術教育發展史上一塊 亟待釐清的領域。為釐清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自初設至今的形塑脈絡與衍生議 題,本年度之研究持論述分析為著眼點,藉由課程政策涉入關鍵人士的訪談資 料、文件資料與報紙輿論等,針對研究問題進行分析,獲得包括藝術生活課程政 策的形塑過程、歷次規劃理念,以及其知識結構與利害關係人權力結構間的互動 關係等研究結果,並梳理衍生議題。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之目的在分析臺灣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論述,瞭解藝 術生活課程政策於各修訂階段的發展過程,並探究利害關係人之權力結構與學科 知識結構轉變間的關係。根據研究目的,擬訂下列研究問題:

(23)

13 一、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於八四課程標準修訂階段中的形塑過程為何? 二、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於九五暫綱修訂階段中的形塑過程為何? 三、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於九九新課綱修訂階段中的形塑過程為何? 四、高中藝術生活學科知識結構與課程政策利害關係人權力結構的關係為 何?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年度計劃之目的為透過利害關係人對己身參與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 修訂經驗之敘述,分析課程政策的形塑過程,以及藝術生活學科知識結構轉變與 利害關係人權力結構間的關係。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使用半結構式訪談提綱, 個別訪談歷次課程政策的涉入人士,收集主要研究資料,並佐以文件、輿論分析 等,以使研究更趨周延。由於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發展涉及不同關係人權力結構 的交織關係,本計劃於解讀資料時即以論述分析為策略,梳理課程政策發展過程 中的論述形構,理解各發話主體在過程中的位置、影響與互動。 肆、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 本研究訪談之對象,分為藝術生活教科書編輯委員、審查委員、出版社相 關人員與國立編譯館相關承辦人員與相關專家學者等五大類,共計24人。其中包 含教科書編輯委員共11名、教科書審查委員共6名、教科書出版社相關人員共4 名、國立編譯館相關人員共2名、相關學者專家1名,訪談對象之職稱與背景逐一 整理,所有訪談資料均以匿名方式呈現。同時,由於本年度計畫以論述分析為策 略理解課程政策利害關係人對涉入經驗的表述,受訪者於課程制定過程中的位置 與身份是解讀關鍵,因此將受訪者於課程制定中的「角色職稱」及「身份背景」 逐一整理;角色職稱為受訪者於課程政策發展中的位置,身份背景則代表其發話 立場。本研究訪談提綱與受訪者之資料與編碼方式參見附錄一、附錄二。在文件 部分,包含與三次課綱修訂相關之教育部新聞稿、會議資料與記錄、公聽會發言 條及課綱問卷調查等四類,其內容與編碼方式參見附錄三。在輿論資料部份,共 蒐集與三次課綱修訂相關之報紙輿論共二十三篇,其內容與編碼方式參見附錄 四。

(24)

伍、文獻收集與評述 第一年研究文獻收集上計有三大類別,包含對於高中教育課程理論、高中 藝術教育政策與實施、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梳理等。其中有關高中教育課程理論部 分,則以整合型計劃於定期例會中,對於國外高中教育經典論述的思考以及回應 為主,以下分別進行敘述。 一、高中教育課程理論 為增益整合型計劃的實施效能,「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以 高中課程綱要為例」整合型計劃主持人乃籌劃「課程經典與當代論述的對話-社 會文化脈絡與課程政策的形塑」讀書會,於會中由各子計畫參與者輪流導讀國外 高中教育經典文獻,並於例會中進行討論,就課程經典與當代論述對話,以透過 連結課程學者與不同學科領域專家,一起進行國外高中課程政策之經典研讀與歷 史文化脈絡回顧。透過有系統的交互討論與參照比較,進一步豐富整合型參與者 的課程視野,激盪出新的課程思維,或建構出較理想的課程理論架構與實務改進 策略,提出具體政策建議供課程政策制訂者修訂高中課程之參考。 「課程經典與當代論述的對話-社會文化脈絡與課程政策的形塑」讀書會有 五次經典論述的討論例會,共研讀十篇經典論述,於每次例會結束後,並有數項 討論題綱,提供各子計畫針對問題,從各自所負責之學科領域角度,進行反思。 以下即將本研究於歷次讀書會的討論提綱中,從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角度, 選擇與本年度計畫相關之討論議題,陳述本研究所進行的思考與回應。 (一)第二次例會議題 研讀文獻: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893):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Ten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ies.

※ Kliebard, H.M. (1979).Systemati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890-1959. In J. Schaffarzick & G. Sykes (Eds. ), Value conflicts and curriculum issues (pp.197-236). CA: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5)

15

反思議題:《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ies》中,十人 委員會列出了九個分科委員會的討論題綱,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爭議不斷,很 值得探討,請就所屬的學科領域,思考目前學科中的主要議題為何?哪些知識 內容、主題或能力發展,應該被納入到課程當中?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儘管「藝術生活」最初關注焦點為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包含所有因科 技發展之新興藝術。但就目前 84、95、98 三階段看來,關於「藝術生活」的知 識內容、主題或能力發展之形塑與人為之因素密不可分。截至目前為止,本研 究尚未發現高中藝術生活科目產生如美術、音樂此類藝術領域學科的共識,期 望本研究於未來就梳理 84 課綱、95 暫綱至 98 新課綱間學科知識結構的轉變後, 能就藝術生活之學科知識內涵,提出具參考意義的建議。 (二)第三次例會議題 研讀文獻:

※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18): The Cardinal Principl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 Kliebard, H.M. (2002). The Cardinal Priciples Report as Archaeological Deposit. In Change Course (pp. 39-49).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反思議題:社會變遷、人口改變、教育理念等因素分別對高中課程各 學科領域之課程結構和內涵產生什麼影響?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原本我國高中藝術領域僅包含有美術、音樂兩類,並行之有年。然而,近 年來時代變遷迅速,儘管美術、音樂之課程內容亦隨時代有所更新,但其轉變 的速度不足以滿足社會快速變遷及科技發展之下所產生的新興藝術樣貌。加上 美術、音樂兩類學科的本質仍是無法完全脫離菁英藝術的色彩,以致於課程的 內涵與高中學生實際生活層面有所斷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與社會變遷脈絡之 下,「藝術生活」產生的部分原因,即是為了能夠拓展藝術領域之學習可能性,

(26)

並將藝術知能落實在生活中。再加以藝術生活設科時受到歐美高中通識課程性 質的教育理念之影響,為讓學生有更多的不同藝術類別之選擇,因而產生我國 高中教育階段中的「藝術生活」科目。

(三)第四次例會議題 研讀文獻:

※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1927): List of Fundamental Questions on Curriculum-Making and the Foundations of Curriculum Making

※ Cuban, L. (1979). Determinants of Curriculum Change and Stability, 1870- 1970. In J. Schaffarzick & G.Sykes (Eds. ), Value conflicts and curriculum issues (pp.139-198). CA: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反思議題一:在《The foundations of curriculum making》中,課程編制委員 會成員提出了課程編制的主要問題與基本原則。請各子計畫從所負責之學科領 域,思索此一學科領域在整個高中教育的地位應該怎麼被看待?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藝術生活學科於民國 84 年之課程標準首度出現,隸屬於藝術領域中的一 科,其內涵為既有藝術學科及其他藝術類型之匯集,可謂為國內外類似教育階 段中首創之獨特學科。84 年之課程標準將藝術生活規劃為選修四學分,然而在 缺少專業師資的現實情況下,少有學校實施此一課程。在 95 暫綱中,由於重要 決策人士的爭取,藝術生活學科始被列為必修科目,並對學科內涵作了一些修 訂;而在 98 新課綱修訂時,藝術生活學科之內涵又作了一次大幅度的變動,雖 藝術領域總學分數較暫行綱要減少二學分,藝術生活學科仍維持為必修科目。 暫行綱要已於九十七學年度開始實施,此新興學科的發展備受關注,但因由高 三開始實施,仍有不少反對聲浪,並面臨配課予升學科目教師任教之窘境,藝 術生活學科乃至整體藝術領域在高中教育的地位,實為亟需思考之重要課題。 於 98 新課程綱要之課程發展委員會議中,曾彙整一份關於各國高中課程結

(27)

17 構之會議資料,其中亦針對各國高中藝術課程之比重作一比較,發現台灣高中 教育中,藝術課程學分數與節數較其他國家為多;而亦有意見表示,相較於課 程標準,暫行綱要與新課程綱要之藝術領域學分數已有所提高。但若僅以此數 據來判定台灣是否重視藝術教育,仍稍嫌偏頗。早期的台灣教育(包含藝術教 育)皆以理論為主,而忽略實作之學習以及與生活之連結,此觀點於國中小九 年一貫課程中獲得初步的實踐,而教育改革之延續性使高中課程綱要之修訂亦 著重於此一面向。在藝術領域中,藝術生活學科即為最貼近生活實踐之課程, 在新課程綱要的修訂過程中,為了與音樂及美術課程作區隔,亦將重點放在與 學生生活經驗的連結,以及學習實用之技能上。在《The foundations of curriculum

making》中,提及課程的編製應從兒童發展之研究及有效社會生活兩種觀點來 看待課程建構,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青少年在高中階段心智已臻於成熟, 可作複雜之邏輯思考與操作,而藝術生活學科對於生活中各類藝術類別之鑑賞 與實作,皆能啟發其以更多面向來思考與創作,激發創造力與想像力。因此, 藝術生活學科既已設科,即便其學科知識結構仍未取得各方共識,惟就整體藝 術領域學習的意義而言,藝術生活在當前高中教育架構中,自有其重要性。實 有不容忽視之地位,其於當前教育現況被忽略的情形,則提醒我們對其應有的 重視仍有待加強。

反思議題二:在《Determinants of curriculum change and stability,1870-1970》 中,回顧一百年(1870-1970)來,課程革新發展的背後有哪些影響勢力(forces) 改變並影響課程。在這波九八課綱的制定,回到專案各學科的變化來看,有哪 些因素影響著課程的修訂?影響勢力(forces)可能是價值系統、利益團體的介 入等。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根據本研究專案目前所收集的資料顯示,在藝術生活 98 新課綱的修訂中, 其重大轉變最關鍵的影響勢力,可謂為相關決策者的「人為」主導。此一決策

(28)

者包含教育部政策決定者以及課綱召集人,教育部政策決定者決定了高中 98 新 課綱需銜接國中小九年一貫的目標,而課綱召集人則因為個人所屬學科領域, 形塑了 98 藝術生活新課綱內涵的重大轉變,將藝術生活內涵從 95 暫綱的六大 類別轉變為視覺應用藝術、音樂應用藝術與表演藝術三大類科鼎足而立的態 勢,以與國中小九年一貫中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聯結。 而表演藝術由原本 95 暫綱六大類科之一,大幅增加為三大類科之一。因此,根 據本研究專案目前所收集的資料顯示,決策者的「人為」主導似為 98 藝術生活 新課綱學科知識結構轉向之主要因素。 (四)第五次例會 研讀文獻:

※ Thayer et al., Commission of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1938): Reorganizing Secondary Education

※ Kahne, J. (1995). Revisiting the Eight-Year Study and rethinking the focus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Educational Policy, 9(1), 4-23.

反思議題一:在《Reorganizing secondary education》中,重新檢視中學教育 改革的理由,有重新適應美國生活、社會文化潮流的機會與威脅、新學習理論 的影響及教育目的與實踐的混淆。在這一波九八課綱的修訂,就所負責之學科 領域,思考可有目的和實踐混淆的情形?若有,可能是什麼?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在《Reorganizing secondary education》中,提及要把中學的方向作概括類化 很困難,不只是因為各校各有不同,也因為人們對學習理論和學校功能方面的 混淆。而在藝術生活 98 新課綱中,期望學生在高中教育中能習得視覺應用藝 術、音樂應用藝術及表演藝術至少一類之能力,而究竟這些課程應以鑑賞為主, 是以體驗為目的即可,亦即大學通識課程之向下延伸,抑或以技能與專業知識 的培養為目標,以作為銜接大學專業科系之先修養成,便似乎呈現了學習理論 與學校功能的混淆。本研究小組認為,欲解決此問題,須先釐清高中教育之目

(29)

19 標,方能有指導之方針。

反思議題二:從《Revisiting the Eight-Year Study and rethinking the focus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可知,規範(norm)、價值訴求(value)、技術 (technology)和主流教育政策分析文化(culture of mainstream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常扮演影響課程決策的關鍵因素,在這波九八課綱的制定中,就所負 責之學科領域來看,影響該學科領域的規範、價值訴求、技術和主流教育政策 分析文化是什麼?有哪些背景依賴(situated dependent)因素影響著課程的修 訂?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在 98 新課綱的制訂中,影響藝術生活學科決策的規範為對國中小九年一貫 的銜接,以及藝術領域學分數的減少,因為這兩個關鍵的規範,造成藝術生活 學科由暫行綱要的六大類科,大幅轉向為新課程綱要的三大類科,以因應銜接 九年一貫的教育政策,亦是對學分數減少的權宜之計。 而在 98 新課綱要制訂時,藝術生活學科的價值訴求因課綱召集人所隸屬的 學科領域,使課程內涵大幅轉變,其中表演藝術所佔份量大增,且其內涵且滲 透到另外二類科的結構之中,因此新課程綱要的價值訴求之ㄧ,似為決策人士 的核心價值。 在技術方面,影響藝術生活學科內涵的,則是如何不增加學生在課業壓力之 外的負擔,以及減輕學校排課的行政作業。98 新課綱一改暫行綱要的實作導向, 而以鑑賞課程為主,此一轉變使學生的壓力減輕,也更符合在教學實際現場中, 期望在高三方開設藝術生活課程的需求。 就當前的主流教育政策分析而言,囿於升學主義的社會氛圍限制,再加以不 同教育階段課程之延續性為分析準則,因此在 98 新課綱制訂時將藝術領域的學 分數減少二學分,以保障其他升學科目之基本時數,並為未來推動十二年一貫 之教育政策進行準備,而藝術生活學科在因應教育政策現實面的考量下,便順

(30)

理成章的將六大類科整併為三大類科。

(五)第六次例會 研讀文獻:

※ American Youth Commission (1940): What the High Schools Ought to Teach. ※ Kliebard, H.M. (2002).Fads, Fashions, and Rituals: The instability of curriculum

change. In Change Course (pp.76-90).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反思議題一:美國青年委員會在 1940 年發表《What the High Schools Ought to

Teach》報告書,反映當時國家及社會的狀況,認為中學教育需關注閱讀、工作 技能與職涯發展的教學及輔導、社會學習、個人切身課題等問題,以兼顧眾人 的一般需求和個別生涯的特殊需求。請各子計畫從所負責之學科領域,反思九 五暫綱,所倡導的改變,背後訴求的理念是什麼?開啟什麼議題和關懷?九五 暫綱到九八課綱的修訂,是在什麼社會文化脈絡下,以致於有改革的訴求及新 的議題主張?帶進了什麼關懷?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藝術生活科目在 95 暫綱修訂的轉變中,根據本研究訪談藝術生活 95 暫綱召 集人所彙集之資料顯示,84 課程標準之藝術生活內涵過於繁雜、包羅萬象,以 致在安排任教師資上遭遇相當困難。藝術生活 95 暫綱召集人認為,藝術教育需 深入、而非片面式的教導,否則學生無法從中獲得真正有用之知識。因之,在 擬定藝術生活課程內內涵時,藝術生活 95 暫綱召集人認為所謂藝術生活即 ──Applied Arts,亦即為生活中之實用藝術,由於日常生活中有大部分的學習需 透過「視覺」進行,因此規劃 95 暫綱藝術生活內涵時,以生活中視覺所及之實 用藝術為標的。 在教學方法上,藝術生活 95 暫綱中其提出整合周圍的藝術資源,如邀請藝 術家或團體到校作專題講座、座談、表演;善用學校與社區藝文資源,視地方 特性,彈性安排教學活動;善用資訊及媒體資料擴展學生學習的場域,除此之 外,也提到需注意學生的個別條件,必要時實施個別化教學。除了整合並連結

(31)

21

各方之藝術資源,使各種資源能透過課程進入校園、活化藝術教育之外,也需 注意學生個別需求,希望能透過該科課程,讓學生適性發展。

藝術生活從 95 暫綱至 98 新課綱之修訂狀況已於前述回應中陳述。

反思議題二:在 Kliebard《Fads, Fashions, and Rituals: The instability of

curriculum change》文章中,歸結出二十世紀課程改革失敗的原因有四個:超出 學術之外,設置「為生活」的課程、課程改革與組織結構、政治氛圍與社會進 步、學校行政專業的改革時尚與文化。在這一波高中課綱的修訂,就所負責之 學科領域來看,Kliebard 所提的四個失敗原因,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高中課綱 的成敗?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可能影響的因素? 本研究之回應與省思: 將藝術生活從 84 課程標準、95 暫綱至 98 新課綱的轉變,對應至 Kliebard 所提的四個失敗原因,主要在「課程改革與組織結構」、「政治氛圍與社會進步」 與「學校行政專業的改革時尚與文化」中,似可明顯看出,在這些背景因素之 下,對於藝術生活課程改革最大的影響莫過於「人」的因素。因為每次負責修 訂的成員對於藝術生活的詮釋不同,以致於修訂出來的內涵也大相逕庭。而歷 次課綱委員與各界人際政治的關係,以及藝術生活課程發展歷程尚淺,藝術教 育界對其仍沒有如同美術、音樂般具有共同的概念與輪廓,也使得當面對人為 因素介入操作時,藝術生活課程內涵便容易隨之產生知識結構的轉向。 二、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之遞嬗 社會變遷所帶來的轉變,往往是促成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審視歷次高 中藝術生活的修訂,均與當時社會氛圍有所相關。以下說明三次課程修訂的時代 背景以及規劃理念。

(32)

(一)八四藝術生活設科之時代背景與規劃理念 民國七、八○年代間,正值臺灣經濟起飛,政治氛圍趨向開放之際。在政府 宣布解嚴並下放言論、集會及遊行等自由權後,逐漸形成批判與監督國家的社會 力量。解嚴前,政府視課程政策為掌控國民意識型態的機制;解嚴後,一統性的 課程政策即成為批判標靶。八○年代初在社會政治運動推波助瀾下,從國小階段 開始進行課程修訂,並向上延展為八十四年高中課程標準的修訂(卯靜儒, 2001)。隨著臺灣政治、經濟、社會變遷,教育改革在解除戒嚴後蓬勃發展,藝 術教育同樣面對重大轉變(王麗雁,2008),既有之音樂、美術等課程已未能符 應社會對藝文活動的需求,面臨轉型關鍵。在提升美化生活及藝術鑑賞能力,並 充實藝術涵養的訴求下,教育部於八十四年高中課程標準修訂時將「藝能科」改 為「藝術科」,並增加「藝術生活」學科,使學生於音樂、美術外,亦有選習藝 術生活的機會(教育部,1995b)。臺灣學校藝術教育的新設科目─藝術生活─乃 正式確立。 八四藝術生活強調將藝術學習落實於生活經驗中,以廣泛接觸各類藝術,其 學習方式亦不同於音樂、美術的分科教學,採綜合活動方式進行統整學習(教育 部,1995a)。八四高中總綱將藝術科總節數訂為八節,高一應修音樂、美術各兩 節,高二可選擇修習音樂、美術每週各一節,或每週兩節的藝術生活。在被定位 為選修課程,且缺乏專任師資的情況下,八四藝術生活雖成功設科,卻未竟落實 之效。 (二)九五藝術生活修訂之時代背景與規劃理念 八○年代的課程改革,並無法滿足當時社會一波一波求新思變的浪潮。民國 83 年四一○教改運動掀開臺灣教育史上規模最大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甫完成的 八四高中課程標準無法與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另一次修訂勢在必行。教育部 (2004a)乃於 90 年再次進行高中課程修訂,並於 93 年公布,95 年實施。然而, 九○年代間執政黨輪替,新修訂之高中課程引發不同意識型態團體的巨大討論, 在銜接九年一貫課程的急切需求下,新修課綱改稱「九五暫綱」,先付實施。 九五暫綱以「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上銜大學基礎教育,下續九年一貫 七大學習領域之課程規劃(李坤崇,2010)。因此,九五暫綱將原「藝術科」更 名為「藝術領域」,仍採分科教學方式,明訂高一至高三每學期應修習兩學分藝

(33)

23 術課程,共十二學分;音樂、美術、藝術生活每科應至少修習兩學分。九五藝術 生活乃由選修轉為必修,與音樂、美術三足鼎立,並設置藝術生活學科中心負責 推動課程。基本上,九五藝術生活延續八四藝術生活之立意,以涵育國民文化素 養、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及欣賞能力為目標,課程規劃理念為「生活美學」(教育 部,2004b;漢寶德,2008),並在以「應用的藝術」進行課程內涵的詮釋後,重 新規劃學科知識結構。 (三)九九藝術生活修訂之時代背景與規劃理念 原訂於 95 學年度實施的高中課綱引爆意識型態之爭,改以暫行綱要過渡彌 平爭議,並於實施中蒐集意見,以為新課綱修訂依據,乃有九九新課綱的產生。 由於相關爭議懸而難解,九九新課綱延宕一年後,仍在保留國文、歷史兩科的狀 況下,於 99 學年度起正式實施。 原則上,九九新課綱是將九五暫綱微調,使之順利推動的因應措施(李坤崇, 2010)。然而,原未涉入九五暫綱爭議的藝術領域,卻在九九新課綱中發生改變。 由於九五暫綱的爭執之一為自然領域對時數不足的抗爭,在重新配置學分數後, 藝術領域總學分數被下修。根據九九新課綱(教育部,2008a),高一至高三上學 期,每學期應修習藝術領域兩學分,共十學分;音樂、美術、藝術生活每科應至 少修習兩學分。因此,九九新課綱中藝術領域被減少兩學分,而九九藝術生活雖 仍延續「增進生活中藝術知能」的規劃理念(教育部,2008b),在因應藝術領域 學分數減少及與九年一貫課程銜接的政策下,其學科知識結構再生變革。

陸、研究成果

在歷時一年的研究期程後,本研究獲致如下結論: 一、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形塑過程 高中藝術生活於民國八十四年初次設置,設科後雖無普遍實施,學科知識結 構已然成形。九五暫綱修訂時,藝術生活課程結構全盤更新。九九新課綱時,其 課程結構被再次重組。研究結果顯示,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在不同階段的修訂過程 中,均呈現了萌芽期、磨合期、權宜期的發展脈絡。萌芽期為課程概念的醞釀與 提出草案;磨合期為草案出爐至公布間的協調與修正;權宜期則為課綱定案後實 施與配套的措施。同時,在不同階段的修訂過程中,發現不同立場之利害關係人

(34)

於三波課程發展中均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亦即,藝術生活學科知識結構的演變與 課程政策利害關係人的權力結構呈現了不同的互動關係。 在梳理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形塑過程時發現,藝術生活一科之肇始,主要來 自八十年代間,教育決策者對時代變遷下社會對藝術教育轉型訴求的呼應。惟鑒 於學校科目之課程政策,牽動教科書之出版,以及教育現場的師資結構與節數分 配等,影響鉅大,藝術生活乃在成形伊始即燃起音樂、美術等主流藝術學科領域 的危機意識。由於當時教育部決策者未提出因應的師資配套措施,藝術領域乃掀 起自身權益的保衛抗爭,甚而形成輿論關切的重大爭議。八四藝術生活乃因設科 理想不敵現實之因素,成為形同具文的虛設科目。因此,藝術生活課程政策的第 一波發展即在囿於決策者與藝術學閾的折衝下,未能有所展演。 沉寂數年後,於九十年代間,藝術生活隨著高中教育銜接九年一貫課程之因 應改革,展開第二波課程政策形塑。研究結果顯示,在此時期,藝術生活課程走 向隨著召集人及壓力團體間的拉鋸而擺盪。由於九十年代間決策人士有所替換, 修訂者對八四藝術設科始末瞭解未深,九五藝術生活在課程政策召集人主導下, 以全新學科知識結構問世。課程政策召集人基於本身專業思維,為藝術生活擘畫 遠景,惟由於未全面掌握臺灣藝術教育現況,學閾主權的爭議再起。在學科壓力 團體致力爭取兼之權力人士積極關注下,完成了九五藝術生活的知識形塑過程, 並呈現出課程結構的轉向取決於制訂者與壓力團體的妥協之現象。 受九五暫綱意識形態之爭波及,九五藝術生活未及全面施展即劃下句點,第 三波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形塑在各界未料下展開。前兩波形塑中頗有斬獲的壓力團 體,於本階段則不敵教育決策者與課程制定者的聯合運作。九九藝術生活修訂之 時間點雖與九五藝術生活極為接近,課綱修訂成員幾乎全盤換新,並在時間緊迫 下不滿百日即走完修訂全程。九九藝術生活在配合與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銜 接之政策指示下,課程架構大幅翻轉,呈現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三分天下 的態勢。雖然反對聲浪亦起,然因期程短促,壓力團體反撲未及,因此九九藝術 生活迅即完成另一波學科知識結構的更替。 二、高中藝術生活課程知識結構的規劃理念與轉變 藝術生活於八四課程標準中設科後,歷經九五暫綱及九九新課綱之修訂,呈 現了不同的學科知識結構。八四藝術生活(教育部,1995b)將學科知識結構分

(35)

25 為四大類:簡介、空間藝術、時間藝術、綜合藝術。九五藝術生活(教育部,2004) 將學科知識結構分為六大類:基礎課程、環境藝術、應用藝術、音像藝術、表演 藝術、應用音樂。九九藝術生活(教育部,2008)則將學科知識結構分為三大類: 視覺應用藝術類、音樂應用藝術類、表演藝術類。整體而言,三階段藝術生活的 知識結構均不相同,反應了課程規劃理念的差異。 八四藝術生活制訂時,呼應當時的資訊發展及解嚴後政治社會運動對教育的 衝擊,同時伴隨著國外教育、藝術方面思潮的引進,各界對於文化藝術價值的重 視日漸提升,並期許藝術課程能更多元化、並落實在生活中。在此時代氛圍下, 八四藝術生活課程的規劃理念之一即為強調將藝術學習與生活經驗結合。由於這 種綜合學習的方式可能涉及到不同的知識,因此八四藝術生活課程在規劃時,也 希望能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營造更整合性的學習。因此,八四藝術生活課程的 規劃理念之二即為打破學科藩籬、走出教室,以綜合活動的方式進行藝術統整的 學習,使之成為一個讓學生能實際參與更多元藝文活動的課程。 在九五藝術生活修訂時,由於缺乏對八四藝術生活的執行成效與評估,九五 藝術生活的規劃理念產生轉變。整體而言,九五藝術生活的規劃理念有兩個方 面,其一為強調深度學習的實用藝術,其二為強調審美能力的涵養。於前者,將 九五藝術生活的內涵定位在實用性的應用藝術方面,希望課程的規劃能與學生的 生活經驗接軌,從生活環境中切入至藝術課程,且透過課程能實際動手創造、經 驗藝術學習。於後者,九五藝術生活強調在具有基礎藝術美感的紮根學習之後, 能對其他延伸的藝術形式觸類旁通。因此九五藝術生活在規劃上,並不希望成為 囊括所有藝術類別的概論課程形式,而是跳脫出原本音樂、美術的專業限制,教 師透過增能後,依照自身專才選擇開課內容,期望提供多元的選擇,讓高中生瞭 解自己的需求並發展其獨特性。 九九藝術生活修訂時,教育決策者與課程修訂者為使高中藝術生活與九年一 貫藝術與人文課程連貫成為整體性課程,使九九藝術生活的首要規劃理念朝向強 化國中小、高中職課程的連貫與銜接。其次,鑒於國中小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 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三類,而原高中藝術領域則缺乏表演藝術 一科,九九藝術生活的另一規劃理念,即為在生活應用的原則下,將原九五藝術 生活課程整併為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三類。

(36)

三、藝術生活課程政策形塑過程中衍生之議題 在梳理藝術生活課程政策歷經十五年的遞嬗過程後,透過研究結果之分析, 發現三類應予關注的議題,前兩類說明臺灣課程制訂機制的文化,第三類則突顯 課程政策對學習主體的忽視,以及藝術教育在升學導向社會中的困境等隱性議 題。 (一)教育政策因人利導 查驗藝術生活課程的制訂脈絡時,發現其教育政策有因人而異之慣性,呈現 缺乏連貫性的情勢,使課程修訂因決策者更迭而起伏不定,學科知識結構也不斷 發生變動。臺灣課程政策的至高權在教育部長,惟部長任期不定,一次課程改革 可能經歷數任部長,隨著部長對課程認知不同,政策走向也有不同。在政策因人 而異的狀況下,藝術生活設科經年卻未構築出課程核心概念。然而課程之修訂需 奠基於明確的核心概念,若課程走向因制定者理想不同而搖擺,則產生課程核心 概念未能凝聚的危機。 另外,教育部進行課程修訂時多將整體工作委託某一執行單位規劃,再分派 至各課綱小組。此一類似「發包機制」的模式,常使修訂課綱的重責大任成為「接 case」的弔詭現象,其內涵端視課綱小組的成員而定,有時難免產生爭議。除此 之外,課程修訂缺乏評估依據亦為不容忽視的問題癥結,綜觀藝術生活課程政策 的制定脈絡,並未見到「回流的檢視動作」,使每一次修訂均在對課程重新詮釋 下,產生新的架構。 (二)課程政策形塑中的各方角力 高中藝術生活從初設至今因不同立場利害關係人的考量與權力運作,浮現許 多角力議題,使課程政策之形塑似乎成為各方關係人較勁的競技場。其中,各學 科領域對自身學科主權不遺餘力的捍衛,皆為影響藝術生活學科知識結構轉變的 重要因素之一。 在課程修訂過程中,教育部為求周延,聘任有不同背景的總綱及課綱小組修 訂成員,然而因藝術生活中囊括不同藝術類別,各類別雖同被歸屬為藝術領域, 卻各具知識觀點與學門屬性,不同專業背景的專家對其它藝術類別未必能有所瞭 解,修訂時即易產生誤判或忽視的情形,使課程修訂有時不免失之「閉門造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pplementary notes to 2.3.4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and Suggested Time Allocation and Appendix 7 in Booklet 2 Learning Goals, School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Planning of

To Us Leaving Senior High School Life. Suddenly, we are about to graduate

3.16 Career-oriented studies provide courses alongside other school subjec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They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  Whether the complaint is made in written form or in person, the complainant should provide his/her name, correspondence/e-mail address and/or contact phone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Seminar for Principals and Middle Managers: Curriculum Planning of Senior Second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Dec 2017, Feb 2018. Seminar on Timetabling for the Extended Part of

Provisional Final Draft of the BAFS New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and

Applicants are therefore advised to exercise extreme care in selecting premises for school use, as the presence of unauthorized building works, such as unauthorized sub-divis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