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投贄之風還魂

科舉考試採彌封方式後,後來的投行卷者想要像他們前輩那般較有保障地 通過考試,的確希望渺茫。但是考生依然故我,仍希望將來的考官能熟悉其文 字風格。舉例而言,在宋代扛起古文運動大纛的是歐陽修。他有鑑於當時文體 的流弊,倡為古文。嘉祐年間(1056-1063)太學生員劉幾數度在太學內部考試 中奪第一,但「驟為怪嶮之語,學者翕然效之,遂成風俗」。歐陽修卻甚為厭 惡這種文體。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主持省試,用怪嶮之語者,皆遭刷落。

有一試卷被他認為是劉幾所作,判語謂「紕謬」,張貼示眾。榜出,果為劉幾 之文。數年之後,歐陽修再度主持省試,劉幾又預試,歐陽修再申除惡務盡之 意,刷落疑似劉幾的卷子。放榜之後,卻是別人所寫,被歐陽修擢為第一的卷 子反出自劉幾之手。77這個故事反映出兩件事實。第一,太學中得第一名的試

(11th-17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5-29. 亦 見潘吉星,《中國造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頁258-259。

73 略見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頁259-296。

74 見寗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頁59-66;高津孝,《科舉與詩藝:宋 代文學與士人社會》,頁1-24;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頁340-362。

75 蘇頌,《蘇魏公文集》,卷57,〈光祿卿葛公墓誌銘〉,頁872。

76 歐陽修,《歐陽修文集》,卷95,〈謝人投贄啟〉,〈謝石秀才啟〉,〈謝李秀才 贄見啟〉,頁1437-1438,1445。

77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證,《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卷9,〈人事〉,頁344。

文的確為人仿傚。第二,這類文字具有個人風格,即使是在匿名考試裡也容易 被辨識。因此儘管科舉考試已採糊名法和謄錄法,但個人寫作風格卻可以被認 出,那些士子從而冀望達到投贄的目的。78不僅如此,根據程千帆的研究,唐 代投行卷的對象須鄭重選擇──士子覺得可能有助於他們登科的官員才會被考 慮。79宋代投行卷的士人自然熟悉其中道理。這是為什麼上節提到歐陽修所以 收到士人投贄行卷的主因:歐陽修曾兩度知貢舉,且可說是當時文壇盟主。

就在這樣的想法下,投行卷的作法在北宋後期以另一種方式死灰復燃。《宋 會要輯稿》中有下列一段訊息:

〔大觀二年,1108〕十一月月五日,宣德郎、前利州州學教授何浩 言:「朝廷一新學校,革去科舉之弊,而復興鄉舉里選之制,法令 至具矣。每年一試,類差有出身人以充考試官,而應舉之士未嘗經 歷學校,考以素行,徒用一日空言定為去取,故諸州士人亦意有出 身官必差充考試,而取其空言也。往往編集平昔所集經義、論策之 類,猥以投贄文字為名,交相請託於有出身官之門,以僥倖一得。

且今合格之文,有司之公取也,尚不許印賣。使天下之士各深造而 自得之,豈可容私自編集,以為請託之資乎?欲乞諸路州縣應有出 身之人,將來合差充考試官者,不得收接見任或他州縣士人投贄所 業經義、論策文字,庶絕前日科舉僥倖之風,而上稱朝廷所以委任 考求行實之意。」從之,仍先次施行。80

利州路在轄區約今日四川北部與部分陝西西南方。由於北宋在開封的藏書受 金、元二朝戰亂的影響,所存著作極有限,因此無法確知利州路的北宋刻書的 情形。根據研究中國印刷史的張秀民所列〈南宋刻書地域表〉,利州路也在其 中。81從上面所引的史料看來,利州路的北宋刻書情形大既也屬不差。

78 另一個例子是陸九淵(1139-1192,1172進士)。《宋史》記載呂祖謙(1137-1181,

1163進士)「嘗讀陸九淵文,喜之而未識其人。考試禮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 小陸之文也。』揭示,果九淵,人服其精鑑」。目前無法確定陸九淵曾否投贄,但 呂祖謙能一眼看出陸九淵的考試文字,即因前此對九淵的行文風格有印象。見元.

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標點本),卷434,〈儒林四.呂祖謙〉,

頁12837。

79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收入氏著,《程千帆全集》(石家莊: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1),冊8,頁24-27。

80 徐松輯,《宋會要.選舉四之六》,頁4279。引文中劃底線者係筆者所加。

81 見張秀民,《中國印刷史》,頁93-94。

除此之外,上段史料仍須稍做解釋。文中「出身」一詞有兩層含意:一指 官員;另一指進士及第資格。在宋代的就指進士及第的官員。而在上段文字中 所說的有出身人指的是當地進士及第的官員,可能也包括在鄉待闕的官員。朝 廷命他們充試官,想必著眼於這類人士有考試經驗,瞭解如何評等士人的考試 文字。此外,這段史料的背景是蔡京行三舍法,於崇寧元年(1102)訂州學升 貢制,地方學校士人每三年貢入太學,經太學三舍法考察合格者任官。兩年後,

「令州縣學用三舍法陞太學,罷科舉」。三舍法在地方學校實行的方法是學生 由外舍、內舍、上舍逐級考核,內容以「行」(操行)、「藝」(學業)為主,

考核的人是學校教官(州學教授),而上舍生要貢入太學也須經考核。考核的 方式不一而足,包括「八行取士」、保薦、與升補試。82其中升補試由地方「有 出身」官員主持,通過之後才可到京裡參與太學補試,再貢入太學。這種制度 的理想不可謂不高,然士人為求更上層樓,卻可以操弄此制度,投行卷正是操 弄的結果。

到了宣和三年(1121),因三舍法弊多,朝廷遂「罷天下州縣學三舍法,

惟太學用之」。83這個由地方到中央的三舍法,其實是蔡京要貫徹王安石人才 由學校出的理想。但由於始料未及的各式弊端,實行起來只有二十年左右。回 到事件發生的場景來看,上段史料有這麼幾句:「今合格之文,有司之公取也,

尚不許印賣。使天下之士各深造而自得之,豈可容私自編集,以為請託之資乎?」

那些投贄文字由私人刊刻後,投給相關官員。也就是說,投贄文字之風在三舍 法之前即已行之——雖然無法得知風行的程度。但可確定的是,三舍法實行後,

投贄之風大盛。此時糊名法已實施半個多世紀,似乎堵住了過去投行卷而產生 的弊病,但此時士人的出路只有升貢一途,可想而知,大家莫不使出渾身解數。

試卷雖已彌封,但如能讓試官對自己的文字有印象,使他在評定試文時較能認 出自己的文字,投贄不失為一種可行且較有希望的法子。這就是投贄之風盛行 的重要原因。如果前述的利州路因印刷術普及而出現投贄之風,那麼有相同(甚 至更佳)印刷術條件的地區如開封、杭州、紹興府、成都、平江府、福州、建 寧、婺州、衡州等地,應該也會出現類似的投行卷作法。因此利州路當地出現 的投贄之風不會是北宋後期的單一事件。

屆至南宋,淳熙元年(1174)陳益在業師陳善(約1169進士)《捫蝨新話》

序文中說,陳善文行甚著,由太學登進士。而「今鬻書肆中有論十篇,乃先生

82 馬端臨,《文獻通考.學校七》,卷46,頁432-433。亦見王建秋,《宋代太學與太 學生》,頁35-44,49-57。

83 馬端臨,《文獻通考.學校七》,卷46,頁433。

為諸生時所為贄見祭酒周公敦義〔生卒年不詳〕者。或託以王龜齡侍郎〔王十 朋,1112-1171,1149進士〕,非也。若其場屋所試,不肯蹈襲時文,畦徑獨出,

硬語橫空排奡,故往往不為有司所喜。閒遇明眼,則置高等。士之在太學者能 言之」。84陳善把平日所作呈太學祭酒過目,除了讓周敦義瞭解自己近日的情 形外,也有讓後者熟悉自己的寫作風格。其後書坊把作者張冠李戴成王十朋,

也無非看中十朋得第一,有助銷路。據十朋的老師王之望(1103-1170,1138 進士)說:

余為博士,太學有王生十朋者來學焉,余得其程文,在百千人中卓 然也,因置之異等。其後學益邃,論議益純,而文日益奇,月校歲 考,屢先多士。紹興十九年(1149)秋,遂試上舎為第一,諸儒厭

〔壓〕服無異辭。85

在當時太學中不少人有投行卷之舉的背景之下,難說王十朋不會將其文字呈給 相關人士,而且他在太學考試屢得第一,其考試文字通常會被刊刻流通。在這 情況下,考官大有可能熟悉其風格,舉行進士考試時,就因此拔擢王為第一。86 當然,將自己平日的作品呈給尊敬的長輩或老師,這樣的作法無可厚非,也是 種禮貌。從這個角度而言,投贄文字未必盡出於功利的算計。此外,這麼做至 少沒有壞處,或許還有意想不到的用處。上述的事例在在透露,士人投贄文字,

無非希望自己(或行文風格)被記住,在青雲路上能先過第一關。

把自己平日作品呈給有關人士之舉並不止於上述例子,樓鑰(1137-1212,

1163進士)因胡銓(1102-1180,1128進士)之賞識而得進士。胡銓過世後,他 追憶恩師的道德文章,提到:「先生刻意《詩》、《騷》,後生投贄,率次韻 以酬,多至百韻數十篇」。87換言之,不少士人把自己的文字呈給胡銓,未必 全著眼於科舉考試,但如前所說,這麼做並沒有壞處。此外,樓鑰本人在省試 前,亦曾「投贄諸公」。88以樓鑰這麼優秀的人也不排除投贄文字,可見這樣 的舉動在南宋並不是見不得人,或非法的行徑。

84 宋.陳益,〈序〉,收入宋.陳善,《捫詩新話》(臺北:新文豐,1985),頁1。

85 宋.王之望,《漢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15,〈故萬氏夫人墓誌銘〉,頁13b。

86 有關王十朋生平,略見鄭定國,《王十朋及其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頁9-118。

87 宋.樓鑰,《攻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76,〈跋胡澹菴和學官八詩〉,頁14b。

88 見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別集類一二》,卷159,頁1373。

除此之外,士人投贄至少有個實際的例子。王義山(1214-1287,1263進士)

的文集裡有〈謁湖南倉趙端齋〉一文,長約七百字。文中稱讚趙端齋「惟庾司 最係民命,惟振貧恤孤,而後可以言廣惠;惟貴糴賤糶,而後可以言常平;惟 不奉青苗如富紹庭,而後可以居此官;惟舉行荒政如朱文公,而後可以稱此職。

的文集裡有〈謁湖南倉趙端齋〉一文,長約七百字。文中稱讚趙端齋「惟庾司 最係民命,惟振貧恤孤,而後可以言廣惠;惟貴糴賤糶,而後可以言常平;惟 不奉青苗如富紹庭,而後可以居此官;惟舉行荒政如朱文公,而後可以稱此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