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日常生活中的時文

如前所述,時文到了南宋重要性大增,刊印量大,影響亦鉅。其中一點是 考生的閱讀重心似有改變。朱熹在〈學校貢舉私議〉中痛斥士子不讀書的現象:

近年以來,習俗茍偷,學無宗主,治經者不復讀其經之本文,與夫 先儒之傳注,但取近時科舉中選之文諷誦摹倣,擇取經中可為題目 之句,以意扭揑,妄作主張,明知不是經意,但取便於行文,不暇 恤也。125

朱熹所說的情形大約是南宋中期的狀況。他的學生兼女婿黃榦(1152-1221)在

124 略見沈俊平,〈元代坊刻考試用書的生產活動〉,《書目季刊》第 44 卷第 2 期(2010 年 9 月),頁 43-80。

125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卷 69,〈學校貢舉私議〉,

頁 3360。引文中劃線處為筆者所加。有關朱熹對時文的看法,參見朱瑞熙,〈朱熹 對時文:八股文雛形的批判〉,收入氏著,《疁城集》,頁 23-32。

十三世紀給友人之子的信上說:「投老來歸,百事非舊,後生輩以為讀書者,

充塞時文之具矣,必欲全不讀書,專念一文一葉者為是,彼亦豈欺我哉。」126 這句話直接點出年輕考生中,有很多人以為讀書是為了科舉,而準備科舉只須 讀時文。許棐(1249卒)說得更露骨:「今士子自時文外,無學不仇」。127歐 陽守道也描述當時士子重時文而不知學問的情形:

近歳士習趨下,號稱前輩者,或亦止於傳習場屋之文,謾不省講學為 何事。幸而收科,自謂一第如探囊中物,不復增益其所未能,後學效 之。凡書肆所售謂之時文,空囊市去如獲至寶,而聖賢格言大訓,先 儒所為孳孳講切以覺人心者,反棄置之以為非舉子日力暇到。128 文中他批評一些前輩談學問只及時文,其他全不問。而他中進士後,有感於本 身學問不足,「思與二三同志專意從事於所當學,然至者認科第爲的,則亦惟 索我於所亟用之時文」。129失望之情躍然紙上。劉辰翁(1232-1297,1262進士)

的遭遇也頗類似。他中進士之後,頗有訪客請他講書。但他認為講書者的目的 並非自我標榜,而是使學生有疑,主動來求解。問者可從反覆的詰問中自辰翁 處解惑,而他也可因此獲益,這才是講書的目的。但實際上,「問者嗇矣。何 以待問者渴,而問者嗇也?有得少,而自謂己多者,以時文談經。經者,給時 文上飲河者,驕若不可復進也。」因此頗表怏悶。不僅如此,他還說:「科舉 興,士能時文而止,而時文亦復猥鄙不達。」130這些都是說,當時考生只知道 為了寫時文而讀經典,以為學問盡在此,也以為能作時文足矣,除此之外束書 不觀。明代後期坊刻時文再度大盛,充斥書肆。明清之際的顧炎武(1613-1682)

批評當時讀書人說:「天下之人惟知此物〔坊刻時文〕可以取科名,享富貴,

此之謂學問,此之謂士人,而他書一切不觀。」131這樣的現象早在宋代已出現,

126 宋.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景印元刻延 祐二年本),卷 7,〈與鄭成叔書.與成叔之子元蕭書〉,頁 385。

127 宋.許棐,《梅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 5,〈送旦上人序〉,頁 1a。

128 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 16,〈青雲峰書院記〉,頁 14a-b。引文中劃線處為 筆者所加。

129 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 16,〈青雲峰書院記〉,頁 14b-15a。

130 宋.劉辰翁,《須溪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 2,〈茶陵陳公俊汲古堂記〉,頁 19a-b;卷 6,〈曾季章家集序〉,頁 38b。

131 清.顧炎武著,徐文珊點校,《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卷 19,〈十八房〉,頁 472。另參閱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

並非明末的獨特現象。

上述對於時文的描述雖屬負面,卻也反映出考生因準備科舉,深受時文的 影響。南宋士大夫的詩中也有若干顯示其重要性。陸游(1125-1209)的學生戴 復古作詩自況以時文取第的辛酸:「爛茅遮屋竹為床,口誦時文鬢已霜;妻病 無錢供藥物,自尋野草試單方。」132窮儒為了考科舉,妻病無錢醫之狀可謂淒 慘。而林希逸(1235進士)在其詩中形容士子只讀時文,不讀儒書的勢利狀:

「場屋時文百態新,《六經》門戶冷如冰;江湖有客奔馳倦,來問詩書向上層。」133 王柏(1197-1274)則暗諷那些只讀時文不讀書的士人:「襟佩青青白面郎,未 成佔畢已飛揚,深嫌實學規模拙,只把時文日夜忙。志氣崢嶸謀富貴,身心荒 落敗綱常,他年窮達皆無據,卻笑儒冠誤可傷。」134陳藻(生卒年不詳)則說:

「詩社已收風月美,舉場秖用粃糠殘,百錢聊買時文看,容易如君直換官。」135 姚勉(1216-1262,1253進士第一)在考試落榜後自謂:「去歲春風客帝京,西 湖煙雨透清明,蘇堤畫舫春三月,天竺清鐘夜五更。行李裹書歸舊隱,野花沽 酒賞新晴。只緣未讀時文熟,端合山中且菜羹。」136此詩作於淳祐十一年

(1251),兩年後,姚勉以進士第一得解。不知是否係讀熟時文之故。巧的是,

前面提到把王義山從殿試榜首拉下來的徐經孫,也有首詩談到對已中進士的長 孫的期許:「辛勤場屋一書生,六卷時文謾策名,身事兩朝奚所補,恩覃五世 亦何榮。前人慶澤宜豐報,爾輩官曹詎可輕,移孝為忠斯不負,更須勤學紹家 聲。」137徐經孫說只讀了六卷的時文就可考上進士,言下對這種情形頗為輕蔑。

簡而言之,儘管不少士大夫私底下對時文並無好感,但也都無法否認其重要性。

南宋文人在詩作中提到時文,足見時文深植於他們的生活之中。

的生產與流通》,頁 98-99。

132 宋.戴復古,《石屏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 6,〈訪友人家即事〉,頁 3b。

133 宋.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本),卷 7,〈王日起謀請樂軒主席其鄉隱山堂喜以詩贈之〉,頁 20b。

134 宋.王柏,《魯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 2,〈贈吳城〉,頁 21b。

135 陳藻,《樂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 3,

〈謝余廌鴞聽易惠詩一首〉,頁 13a-b。

136 宋.姚勉,《雪坡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 15,〈次友人示詩集辛亥春〉,頁 4b-5a。

137 宋.徐經孫,《矩山存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 4,〈長孫敏學授承務郎〉,頁 12b-13a。

元儒黃溍(1277-1357,1315進士)提到曾祖黃夢焱在淳祐十年(1250)得 進士前,曾受知於觀文殿學士吳淵(1190-1257,1214進士)。吳淵勸夢焱去考 漕試。但是曾祖很有志氣,以「舉子忙,槐花黃,早已覺壯心之動;時文熟,

秀才綠,要須取本色而歸」為辭而婉拒好意,要以一般的解試入途,不願參加 有特權的漕試。138文中「槐花黃」指的是應考的季節,所以「舉子忙」。根據 趙升(十三世紀人)的《朝野類要》中所說:「本朝之制,文臣自入仕著綠,

滿二十年,換賜緋、銀魚袋。又滿二十年,換賜紫,金魚袋。」139所以「秀才 綠」,是指考上進士。上引「舉子忙,槐花黃;時文熟,秀才綠」應是當時俚 諺。這和前述南宋初年太學中流行的俚諺「不習時文,齒豁目昏」意思相近。

換言之,幾乎所有人都認知做學問是一回事,考進士是另一回事——時文是科 舉考試的必讀物。

這樣的認知即使是理學家也接受了。真德秀(1178-1235,1199進士)任潭 州通判時,寫〈勸學文〉勉勵當地州學生員,學習先賢周敦頤(1017-1073)和 胡安國(1074-1138)二先生之說。除此之外,他也指出,準備科舉之要是每月

「上中二旬當課之日,則於所習之書擿為問目,俾之援引諸儒之説,而以己意 推明之;末旬則仍以時文為課。如此則本末兼舉,器業日充,上足以追續先賢 之正脉,次足以為當世之實用。」140真德秀此言意義重大。學者指出,宋代地 方官學已成了科舉考試的訓練場所,而且時文也是學官教授的重心。此外,書 院雖然是自由講學之地,也和理學的傳播有密切關聯,但舉業也不被排斥。因 此時文是教學重點之一,亦可想而知者。141但是士大夫私底下的抱怨或勸誡,

138 見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景印四部叢刊本),

卷 23,〈記高祖墓表後〉,頁 18b-19a。根據朱瑞熙所說,漕試又稱漕舉,「景祐 年間,命各路轉運司類試現任官員親戚。此後形成制度,由轉運司類聚本路現任官 員所牒送隨侍子弟和五服內親戚,以及寓居本路士人、有官文武舉人、宗女夫等,

舉行考試,試法同州、府解試。漕試合格,即赴省試。」見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 卷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頁 501。而這種考試的錄取率要比一般府、州試的通過率要高,因此屬於特權考試。

139 宋.趙升,《朝野類要》(北京:中華書局,2007),卷 3,〈爵祿.賜借緋紫〉,

頁 73。

140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景印四部 叢刊本),卷 40,〈勸學文〉,頁 4a-b。

141 見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第 17 期(2000.05),頁 64-65;梁庚堯,〈士人在城市:南宋學校與科舉文化價值 的展現〉,收入劉翠溶、石守謙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經濟史、都市

與在公開場合勸士子要讀時文是兩種不同的情況。真德秀在〈勸學文〉中提及 時文,其含意有如今天縣市首長發文學校,要學生讀課外參考書一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