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故事的原型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詩作〈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可被視為是〈杜甫在長安〉的原型。寫成 於天寶十三年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為五言古詩,共有廿四句,一百廿字,

詩題之下小序:「時高適、薛據先有此作」。詩云: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 搜。仰穿龍蛇哭,始出枝橕幽。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 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迴首叫虞舜,

蒼梧雲正愁。惜哉瑤池飲,日宴崑崙丘。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 雁,各有稻梁謀。

「慈恩寺塔」一名「大雁塔」,光復書局《中國地理大百科•第四冊》解釋唐高 宗李治建慈恩寺,玄奘法師在此從事譯經工作之時,主持興建高塔以保藏經書。

云:

慈恩寺在西安城南 4 公里處,唐貞觀 22 年(西元 648 年),太子李治(後為高 宗)為追念母親文德皇后而修建,名慈恩寺。共有 11 院,規模宏大,是長安城 著名的皇家寺院。高僧玄奘從印度歸來之後,李治迎他來慈恩寺擔任主持(按,

中略)玄奘為了保藏帶回的經書,設計並主持修建了慈恩寺塔,即大雁塔。

《中國地理大百科•第四冊》接續對此著名高塔的建築構造,略為介紹。云:

大雁塔高 64 公尺,方形底層每邊長 25 公尺,向上七層漸小,使得全塔成方形 角錐狀,巍峨而古樸,雄偉而穩重。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砌成枋、斗栱、欄 額和突出的磚柱,都是方形塔室,並有階梯從塔底直達塔頂。登塔時每層的四 面都有門,便於眺望四周景物。98

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的前兩句「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形容大 雁塔的外型高峻。其次,杜甫形容自己憂愁的心情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 憂」。接下來的文字,並沒有說明自己為什麼憂愁,反而將重點轉於描寫在高塔 之上的所見與幻想。首先,杜甫折服於佛教建築之偉大,可以達到幻想之境界 ─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象教」指佛教。其次,杜甫形容彎彎曲曲的攀爬 的過程 ─「仰穿龍蛇哭,始出枝橕幽」。99接下來,描寫在塔上所見,有北斗七 星、有銀河、有天神羲和與少昊、有泰山、有分明的涇渭二水。天地一片模糊看 不到京城 ─ 皇州之時,他呼喚古代賢君虞舜,傳說虞舜埋葬在湖南的蒼梧之 野。他還想到了周穆王與瑤池西王母的宴會。最後,他感嘆高貴的「黃鵠」無處

98 光復書局《中國地理大百科•第四冊•陝西甘肅》,(臺北:光復,民 86),頁 55。

99「山谷云:『慈恩塔下數級,皆枝橕洞黑,出上級乃明。』」《杜詩錢註》,頁 13。

棲身,100 而泛泛的「雁鳥」用心於食糧的追求。

杜甫這篇作品有些讓人費解之處。首先,「登茲翻百憂」的「憂」為何事?

其次,登樓眺望所見為何不是長安城內的事物,而是「星座」、「神仙」與高山、

流水等等,其中,為何黑夜才看得到的星空,竟然與高山流水同時出現!莫非是 杜甫與諸公們摸黑登塔,天明之後方才返家?果真如此,為何不寫「日出」?其 實,看星星不必登塔,在平地就能看得見,而東嶽泰山、南方蒼梧之野、瑤池崑 崙更不可能在長安大雁塔的視野範圍之內。以此詩的字面看來,當時的杜甫,若 非心裡有話不願直說,就是他身體狀況不佳,兩眼昏花而胡言亂語了。101

從這首詩的題目〈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分析,杜甫不是一人攀登,同行者至 少還包括高適、薛據、岑參與儲光羲。102 薛據的作品已經亡佚,以岑參、高適、

儲光羲三人〈登慈恩寺塔詩〉為例,他們的作品內容包括了佛塔建築、眺望山河,

以及下望長安城市街等內容,皆符合一般讀者對於這個題目的期待。岑參之作,

名為〈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云: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 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走 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

萬古青濛濛。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103 高適之作,名為〈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詩云:

香界泯群有,浮圖豈諸相?登臨駭孤高,披拂欣大壯。言是羽翼生,迥出虛空 上。頓疑身世別,乃覺形神王。宮闕皆戶前,山河盡簷向。秋風昨夜至,秦塞 多清曠。千里何蒼蒼,五陵鬱相望。盛時慚阮步,末宦知周防。輸效獨無因,

斯焉可遊放。104

儲光羲詩,亦名為〈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云: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雲垂。地靜我亦聞,登之秋清時。蒼蕪宜春苑,片碧昆明

100「《韓詩外傳》:『田饒謂魯哀公曰:「夫黃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啄君稻粟,君猶貴之,以其 從來遠也。」』」同上。

101「三山老人曰:『此詩機切天寶時事也。泰山忽破碎,喻人君失道也。涇渭不可求云云,言清 濁不分,而天下無綱紀文章也。虞舜蒼梧,思古之聖君而不可得也。瑤池日晏,謂明皇方耽於淫 樂而未已也。賢人君子,多去朝廷,故以黃鵠哀鳴,比之小人貪祿戀位,故以陽雁稻粱刺之。』」

同上。

102〈同諸公登慈恩寺塔〉「題解」云:「此詩當作於天寶十一載(752),時杜甫在長安。題下原注:

“時高適、薛據先有作。”此次登臨慈恩寺塔(即今西安大雁塔)而賦詩者,還有岑參,儲光羲。

杜甫此詩採用比興手法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諷刺,對動亂的危機表示了深深的憂慮。」 韓成 武、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庄市:河北人民,1997),頁 54。

103 高文、王劉純選注《高適岑參選集》,(上海:上海古籍,1988),頁 222。

104 同上,頁 127。

池。誰道天漢高?逍遙方在茲。虛形賓太極,攜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 中躨跜。靈變在倏忽,莫能窮天涯。冠上閶闔開,履下鴻雁飛。宮室低邐迤,

群山小參差。俯仰宇宙空,庶幾了義歸。崱屴非大廈,久居亦以危。105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比較包括杜詩在內的這四篇登慈恩寺塔作品,將滿腹 牢騷的杜甫之作,評為第一,其次是岑參之作,然後是高、儲的作品。106仇兆鰲

《杜詩詳注》也推崇杜甫之作,特別是杜詩最後部分,「力量百倍於人」。107 沈、仇二人的評語確實有道理。以常理言之,和朋友一同登塔攬勝,別人按 部就班的寫,佛塔是佛塔、街道是街道、遠山是遠山、飛鳥是飛鳥,以沈德潛評 為第二的岑參作品為例,前八句寫得是佛塔建築的雄偉,接下來十句寫得是在塔 上所看到的景象,最後四句抒發個人感想,井然有序,下筆不凡。杜甫偏偏與眾 不同,在塔上的他竟然說看不到「皇州」─ 長安,甚至在最後冒出 ─「黃鵠去 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梁謀」,儼然將友人比喻為汲汲謀生的

「雁」,而自己是懷才不遇的天鵝 ─「鵠」,這樣的句子完成,不知同遊的諸公 作何感想,真應了杜甫自己所說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把這首登佛塔的詩作擴充改寫,而且條理分明,異於 杜甫原作,卻與岑參等人的路線相似。對於這種不同,化身為杜甫的龍瑛宗在小 說之中,略微帶過:「不久以前我與諸詩友登上大雁塔哇」。顯然,上次看得模糊,

這次看得詳細。這一次,在龍瑛宗的細心與耐心之下,撥開雲層,露出燦爛的帝 國都城。

首先,龍瑛宗以看破功名利祿的出家人玄奘法師西方取經作為開場,敘述當 杜甫來到大雁塔前時,冥想玄奘大師的橫渡沙漠、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取得佛經 的艱苦歷程。其次,轉而解說杜甫內心之憂,乃是因為淫雨不斷,已經許久未曾 出門了。此刻天氣放晴,杜甫乃騎著驢子,出外散心。故事轉回杜甫攀爬至塔頂,

舉目眺望四方。龍瑛宗極力描寫壯麗的帝國首都的四方景象,然後幻化成一匹有 翅膀的天馬,飛向河西走廊、沙漠與崑崙山。接著,所有的幻想被拉回現實 ─ 因 為飢餓難耐,杜甫不得不賦歸。在下台階的過程中,他一方面忍受飢餓,一方面 回想年輕時浪遊天涯,無憂無慮,結識高適、李白等人的經過。飢腸轆轆地踏出 大雁塔時,杜甫打了一個大噴嚏,「那是天寶十三年,長安城的一個秋天的黃昏」

龍瑛宗寫到。

105 同上,頁 129。

106「登慈恩寺塔詩,少陵下應推此作(按,岑參之作)。高達夫、儲太祝皆不及也。」沈德潛《唐 詩別裁集•卷一》,(臺北:臺灣商務,民 67),頁 27。

107「岑、儲兩作,風秀熨貼,不愧名家。高達夫出之簡淨,品格亦自清堅。少陵則格法嚴整,氣 象崢嶸,音節悲壯,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識,感慨身世之懷,莫不曲盡篇中,真足壓倒 群賢,雄視千古矣。」「三家(按。岑、高、儲)結語,未免拘束,致鮮後勁。杜於末幅,另開 眼界,獨闢思議,力量百倍於人。」《杜詩詳註•卷二》,頁 10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