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寫實潮流裡的浪漫作品 ─ 閱讀龍瑛宗〈杜甫在長安〉

淡江大學中文系 助理教授 陳大道

摘要

〈杜甫在長安〉是日據時期知名小說家龍瑛宗,在光復以後刊行的少數中文 作品之一。該小說以一千二百多年前失意於長安官場的中年男子─杜甫為主角,

描寫杜甫「獨遊」大雁塔(慈恩寺塔)的經過;在大雁塔之上,杜甫眺遍長安風 光,並神遊西域,最後因飢餓之故,踏上歸途,回程中追憶前塵往事。這篇虛擬 小說,與日據時期作家重視臺灣民情的「寫實」作品相較,別具浪漫的異鄉風格。

本文研究發現,這部縝密精緻的小說,乃是以杜詩〈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為 動線,配合杜甫其他詩作,並且加入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等人著作而成。在引 用許多史料,以及改寫或抄入杜詩的寫作方式之下,該作呈現了七實三虛的歷史 小說樣貌。其實,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原詩多諷刺之語,而且聲稱登到塔 上之後,看不見塔下的長安城,詩中云:「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雖然如此,

與杜甫一同登塔、並且各自有詩作傳世的「諸公」─ 岑參、高適、儲光羲等人,

皆是以「鳥瞰長安」的角度寫成;〈杜甫在長安〉採用迥異於杜甫〈同諸公登慈 恩寺塔〉的滿腔悲憤,而是與岑參等人同樣的角度來寫作,並且將故事發生的時 間,設定於杜甫與諸公登塔之後,獨遊登塔。

龍瑛宗表示他喜愛杜甫的寫實精神,並且被〈春望〉這一類的作品感動,但 是,龍瑛宗無疑地不像杜甫,反而較似岑參。杜甫雖然生活困苦,仍不願就任「河 西尉」;為了生計考量,岑參隨軍遠赴天山,在艱困的環境底下,以生花妙筆勾 勒出塞外風光。銀行行員出身的龍瑛宗,雖然苦惱於殖民地的不公以及會計事務 的繁瑣,但為了家庭經濟,無法拂袖離職。葉石濤對於龍氏與現實妥協的個性,

剖析深入。〈杜甫在長安〉的完成,延續龍瑛宗從年輕時期就引人注目的知性作 品風格,他的巧思與細心,讓人讚嘆。

關鍵字

杜甫、龍瑛宗、寫實、浪漫、岑參、〈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在長安〉

前言

〈杜甫在長安〉是龍瑛宗先生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完成的作品。這篇 作品虛擬唐朝天寶十三年秋天的一個黃昏,杜甫攀登長安大雁塔過程中的冥想獨 白。和亞熱帶的臺灣比較起來,「長安」地處四季分明的關中渭水流域,冬天有 霜雪、春天賞牡丹,再加上盛唐時期的佛教石雕浮屠與西域商客舞姬……,對外 地人而言,顯得特別具有異地風情(exoticism),呈現了誘人的浪漫色彩。

臺灣文壇從賴和到楊逵到吳濁流到黃春明等人的鄉土文學,長期以來奔流著 寫實主義,作品中的主角往往是大環境底下的小人物,幽幽地訴說著大環境的不 公與個人的不幸。出生與成長於日本統治時期的龍瑛宗,雖然沒有積極投入當時 以臺灣作家為主的寫作陣營之中,85 從他大部分作品以及葉石濤對他的評語看 得出來,他無庸置疑地受到寫實主義影響。86 對葉石濤而言,曾經以〈植有木 瓜樹的小鎮〉短篇小說獲得日本《改造》雜誌社小說獎的龍瑛宗是他的前輩,87 他與龍瑛宗當年是《文藝臺灣》時期的舊識,而《文藝臺灣》的負責人是倡導唯 美運動的日人西川滿。

龍瑛宗承認自己被杜甫的寫實精神感動,所以特別喜愛杜甫作品。云:

「一向我就喜歡杜甫的詩,他一生潦倒,卻使他產生寫實精神和不朽作品,每 回念他的詩感覺特別深刻,尤其是那首『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5 葉石濤〈論龍瑛宗的客家情結〉云:「他(按,龍瑛宗)自幼生長在客家莊不懂福佬話,同時 生來口吃,無法抒發意見,這也造成他跟別人的溝通不良。他參加外地文學集團,日人作家西川 滿主宰的『文藝臺灣』而到了張文環的『臺灣文學』快要關門的時刻才投入於『臺灣文學』的懷 抱,這也起因於他的語言障礙和跟福佬作家的溝通不良。」《杜甫在長安》,(臺北:聯經,民 76),

序文頁 5。按,比較日人西川滿主持的《文藝臺灣》與張文環《臺灣文學》之不同,黃得時云:

「民國廿九年,才又出現兩個文藝性雜誌;一叫『文藝臺灣』,是西川滿主持以日本人為中心的 刊物。由於沒有其他文藝刊物,所以也有許多臺灣作家參加,像張文環及本人即是。西川滿本是 一個唯美派的人,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講純文學,所以起出臺灣人也參加,但後來卻變成日本人 本位的東西。『文藝臺灣』變質後,幾個臺灣籍的同仁就脫離了,另辦一個『臺灣文學』季刊,

以張文環為主要領導人。在那段期間,臺灣文壇最有意義的作品,都是發表在這本季刊上,他總 共發行了十一期。」〈光復前臺灣文學中的民族意識與抗日精神座談會〉《寶刀集》,頁 260。

86 葉石濤云:「龍瑛宗先生常常嘲弄我的一套浪漫主義文學理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的幼稚與昧 於臺灣社會轉變的悲慘歷史,強調唯有反映社會真實情況的現實主義寫實文學才是殖民地統治下 的臺灣文學應走的方向。我有時並不贊成他的弱小民族的文學觀,但至少我已經無法否認他主張 建立臺灣文學以便消極地抵抗日本人壓制的一套鼓舞精神向上的理論。」〈府城之星•舊城之月〉,

《寶刀集─光復前臺灣作家作品集》,(聯合報叢書,民 70 年),頁 70。

87 「龍瑛宗先生叫我為他的新書寫序,這實在叫我為難。他是我的先輩作家,怎可以由我來寫 序;只好以這篇小小評論以代替『序』了。」葉石濤〈論龍瑛宗的客家情結〉,《杜甫在長安》, 序文頁 6。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哎!」說到這裡龍瑛宗先生幽幽的嘆了口氣。88 杜甫的精神誠然寫實,但是經過千年的時間與千里的空間隔閡,〈杜甫在長安〉

自然生成別具風韻的浪漫色彩。

以寫作日文小說成名的龍瑛宗,選擇以小說寫作為途徑,進入杜甫的創作生 命,這種方式在傳統中國並不多見。因為,歷來喜好杜詩的中國讀書人,多從事 於「考證」之類的工作。錢謙益〈注杜詩略例〉云:

杜詩昔號千家注。雖不可盡見,亦略具於諸本中。89 仇兆鰲《杜少陵集詳註•凡例》〈歷代註杜〉條,云:

宋元以來,註家不下數百。如分類千家註所列姓氏尚百有五十人。其載入注中 者,亦止十數家耳。其所未採者,尚有洪邁之《隨筆》、葉夢得之《詩話》、羅 大經之《玉露》、王應麟之《困學記聞》,……。90

同上,〈近人註杜〉條,亦云:

如錢謙益、朱鶴齡兩家,互有同異。錢於《唐書》年月、釋典道藏、參考精詳。

朱于經史典故及地理職官,考據分明。其刪汰猥雜,皆有廓清之功。但當解不 解者,尚屬闕如。若盧元昌之《杜闡》,徵引時事,兼有前人所未言。張遠之《會 粹》,搜尋故實,能補舊注所未見。…… 顧炎武、計東、陶開虞、潘鴻、慈水 姜氏,別有論著,亦足見生際盛時,好古攻詩者之眾也。91

杜工部以其不世之才,從中唐元稹開始就已成為讀書人景仰對象,地位屹立 不搖。「考證」杜詩之成果,不但是歷來學者關注的重點,杜詩的內容,甚至被 引來糾正史傳之錯誤。92

「小說」與「考證」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小說所「虛構」出的情節,是考證 文章最忌諱的部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小說本身的「完整性」與「趣味性」也 是考證文章所關照不到的範圍。〈杜甫在長安〉既然是一篇小說,就有許多虛構

88 陳白〈山河之愛〉,《寶刀集》,頁 61。

89《杜詩錢注》,(臺北:世界,民 59),序文頁 4。

90《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79),序文頁 24。

91 同上,序文頁 24 - 25。

92「鰲(仇兆鰲)按,《舊書》記事略而論文詳,備載元稹原序,亦有失史家裁制之法。《新書》

記事稍詳,其論贊一段,簡括遒勁,頗類歐史(按,《新唐書》,編者為歐陽修)筆意。但二史均 有差謬,牛酒飫死之慘,《舊史》既誣於歿後。嚴武欲殺之端,《新史》復謗於生前,皆疑案之當 剖者。茲採前人諸說,足以一雪史家沿謬矣。又按:兩史記事,多有舛誤,杜傳尚然,其餘差謬 者,亦當據杜詩證之。如上元二年夏,段子璋反,次年公(按,杜甫)作〈去秋行〉,知秋日尚 未平也。史謂四月討平者,誤矣。寶應元年,嚴武以應召入朝,有寄答杜詩,九月猶在巴山,《通 鑑》謂是夏六月,武除西川節度,為徐知道阻拒,誤矣。大歷元年,杜〈贈李丈〉詩,稱李勉為 汧公,史謂大歷五年,勉自嶺南還京,始封汧公,誤矣。宜乎當時有糾謬之作也。」同上,序文 頁 7 - 8。

的成分,誠如作者在〈自序〉所說的: Poetry Yoshikawa Kojiro, Burton Watson (Translat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anuary 1967。《元明 詩概說》 吉川幸次郎著 鄭清茂譯,(臺北:幼獅, 民 75),該書英譯本:Five Hundred Years of Chinese Poetry, 1150-1650: The Ch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Yoshikawa Kojiro, John T. Wixted (Translator)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1989。此外,吉川氏作品中譯本,尚有《詩經國 風》洪順隆評析譯註,(臺北:林白,民 68)。昭和 43-45[1968-1970],東京,茿摩書房出版《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