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質的分析-內容效度分析

在文檔中 第一節 試題分析 (頁 39-44)

測驗的試題若能涵蓋所有教學目標、學習向度和學習內容,依據完整 的雙向細目表來分配試題題數和比例,且具有足夠的代表性試題,那便能 據以說明該測驗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內容效度的評鑑有兩個重要層面,

第一是試題和所欲測量的內容向度或教學目標之間的相關度;第二是試題 對於內容向度或教學目標的涵蓋面。具有良好內容效度的試題,每一個試 題都應該和內容向度間有高度的相關性;而且題數和出題範圍也應該完整 涵蓋測量概念的所有內容(Fayers & Machin, 2000)。本研究首先將根據82 年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與試題的關係來分析;接下來根據「專家內容效 度評量表」與研究者之分析綜合決定,分配完成本次審美知能科試題的「試 題雙向細目表」,來探討試題和審美知能內容向度之間的相關度,以及試 題對於各個向度的涵蓋面。

(一)根據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目標分析

本次審美知能測驗的對象係 86 學年度入學之國小學生,因此仍適用 82 年的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根據表 4-10 審美知能科試題與 82 年國民 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之對應關係表,本次審美知能測驗涵蓋了 82 年國民小 學美勞課程標準「審美」類別之「美感認知」項目的教學目標如下:

2 年級 1:認識常用的色彩。

2 年級 2:感受、了解日常生活中色彩、線條、形狀、材質的變化及其特 性。

3 年級 1:認識色彩之變化(色相、明度、彩度)。

3 年級 2:認識各種美的原則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4 年級 1:體認色彩之感覺。

4 年級 2:從不同之角度和觀點,了解、體認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 質之特性,及其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4 年級 3:認識本地民俗色彩與造型特徵。

5 年級 1:體認色彩之配色原則。

5 年級 2:比較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及其美感感受與文 化特質。

5 年級 3:比較本地與其他地方不同之地方特色,與美感表現之特徵。

6 年級 1:認識色彩與環境之相互關係,並能利用與計畫色彩。

6 年級 2:比較、分析各種色彩、造形之結構、材質之特性、與時間、空 間、

環境之相互關係,並敘述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本次審美知能測驗已完整涵蓋國小二至六年級「美感認知」項目的所 有教學目標,因此從課程標準的涵蓋面來看,本份試題具有良好的內容效 度。

表 4-10 審美知能科試題與 82 年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之對應關係表

題號 所對應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審美」類別之「美感認知」項目號碼別

1 2 年級 1:認識常用的色彩。

2 年級 2:感受、了解日常生活中色彩、線條、形狀、材質的變化及其特性 3 年級 1:認識色彩之變化(色相、明度、彩度)

4 年級 1:體認色彩之感覺。

5 年級 1:體認色彩之配色原則。

2 4 年級 2:從不同之角度和觀點,了解、體認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

及其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5 年級 2:比較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及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3 4 年級 2:從不同之角度和觀點,了解、體認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

及其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5 年級 2:比較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及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5 年級 3:比較本地與其他地方不同之地方特色,與美感表現之特徵。

6 年級 1:認識色彩與環境之相互關係,並能利用與計畫色彩。

6 年級 2:比較、分析各種色彩、造形之結構、材質之特性、與時間、空 間、環 境之相互關係,並敘述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4 6 年級 2:比較、分析各種色彩、造形之結構、材質之特性、與時間、空 間、環 境之相互關係,並敘述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5 5 年級 2:比較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及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5 年級 3:比較本地與其他地方不同之地方特色,與美感表現之特徵。

6 5 年級 2:比較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及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5 年級 3:比較本地與其他地方不同之地方特色,與美感表現之特徵。

7 5 年級 3:比較本地與其他地方不同之地方特色,與美感表現之特徵。

8 4 年級 2:從不同之角度和觀點,了解、體認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

及其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5 年級 1:體認色彩之配色原則。

5 年級 3:比較本地與其他地方不同之地方特色,與美感表現之特徵。

9 6 年級 2:比較、分析各種色彩、造形之結構、材質之特性、與時間、空 間、環 境之相互關係,並敘述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10 4 年級 2:從不同之角度和觀點,了解、體認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

及其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6 年級 1:認識色彩與環境之相互關係,並能利用與計畫色彩。

11 3 年級 2:認識各種美的原則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12 5 年級 2:比較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及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5 年級 3:比較本地與其他地方不同之地方特色,與美感表現之特徵。

13 6 年級 2:比較、分析各種色彩、造形之結構、材質之特性、與時間、空 間、環 境之相互關係,並敘述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14 6 年級 2:比較、分析各種色彩、造形之結構、材質之特性、與時間、空 間、環

境之相互關係,並敘述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15 3 年級 2:認識各種美的原則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16 5 年級 2:比較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及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5 年級 3:比較本地與其他地方不同之地方特色,與美感表現之特徵。

17 4 年級 3:認識本地民俗色彩與造型特徵。

18 4 年級 1:體認色彩之感覺。

4 年級 2:從不同之角度和觀點,了解、體認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

及其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19 4 年級 2:從不同之角度和觀點,了解、體認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

及其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5 年級 2:比較各種色彩、造型之結構、材質之特性,及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5 年級 3:比較本地與其他地方不同之地方特色,與美感表現之特徵。

6 年級 2:比較、分析各種色彩、造形之結構、材質之特性、與時間、空 間、環 境之相互關係,並敘述其美感感受與文化特質。

20 2 年級 2:感受、了解日常生活中色彩、線條、形狀、材質的變化及其特性。

3 年級 2:認識各種美的原則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連。

(二)根據試題雙向細目表分析

根據表4-11 審美知能科試題雙向細目表,審美知能科試題在美感知覺 向度色彩類的題數有2 題,佔總題數的 10%;在形式類的題數有 4 題,佔 總題數的20%;在表現性類的題數有 1 題,佔總題數的 5%;在美術知識 向度形式原理類的題數有5 題,佔總題數的 25%;美術史類的題數有 8 題,

佔總題數的 40%;而美感知覺向度的題材和媒材類,則沒有任何題目涵 蓋。以題數的比重來看,比重最重的是美術知識向度的美術史類題目,其 次是美術知識向度的形式原理類題目;接下來依序是美感知覺向度的形式 類題目、美感知覺向度的色彩類題目、美感知覺向度的表現性類題目。而

數共 13 題,佔總題數 65%;價值判斷向度則沒有任何代表題目,佔總題 數 0%。

從各向度的分配比例與涵蓋面來看,發現試題較著重美術知識方面的 題目,美術知識題中以美術史類的題目最多(8 題),但形式原理也有適當 題數(5 題),且記憶(5 題)、理解(6 題)、應用(2 題)三個認知層次 都有題目分佈,美術知識向度的涵蓋面完整,應有相當不錯的內容效度;

美感知覺的題目形式類(4 題)、色彩類(2 題)、表現性類(1 題)都有題 目涵蓋,但題材類與媒材類則沒有任何代表試題,美感知覺題的認知層次 分配,大部分都是應用題(6 題),其他只有 1 題理解題,美感知覺試題由 於有部分項目未加以設計題目來代表,涵蓋面不是相當全面,可能會影響 到部分內容效度,應可適當調整,而價值判斷向度雖然都沒有出題,但由 於價值判斷的評量方式,乃至是否應該加以評量,在審美教育中一向沒有 定論,應此雖然沒有代表試題,但仍不能據以論斷本試題因此內容效度不 佳,最適當的解釋方式應該是,以審美能力在理論與文獻上公認可加以測 量的美感知覺和美術知識向度而言,本試題具有適當的內容效度,但若能 再針對美感知覺的題材與媒材類出題,則內容效度會更佳。

此外單就認知能力而言,審美知能科試題在記憶層次的題目題數共 5 題,佔總題數 25%;在理解層次的題目題數共 7 題,佔總題數 35%;在 應用層次的題目題數共 8 題,佔總題數 40%。三個不同認知層次的題目都 有適當的分配比重,且記憶層次題目最少,其次是理解層次,應用層次題 目最多,比重隨者認知層次的提升而提高,不會偏重於純粹的記憶測驗,

且著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應能適當反應本試題做為美術資優學生篩 選工具的目標。

表4-11 審美知能科試題雙向細目表

認知能力層次 記憶 理解 應用 題數 所佔

審美知能向度內容 題號 題號 題號 合計 比例

在文檔中 第一節 試題分析 (頁 39-4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