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北投老街區的明天」

北投社大最早進行的視訊審議民主,是在2004 年 10 月舉辦的「北 投老街區的明天」會議(羅慧君,2005 年 5 月 29 日)。此會一方面有 北投居民參加的五天實體會議;另一方面則由報名線上會議的 11 名居 民連續4 週在週六、週日早上進行視訊,共計 8 個時段。

北投的老街區指的是捷運淡水線奇岩站與北投站連線的東北方,大 致由光明路、中央南路一段、大興街與公館路所圍成的區域。商家密 集、停車困難,又距離由捷運新北投站帶動的溫泉公園觀光區有一段 路,所以面臨經濟發展的瓶頸。以此為議題要進行線上會議,照審議民 主的通例應該有 12 至 20 人的規模。但是北投此次只有 11 人報名,主 因「民眾對於線上討論其實還有相當的恐懼感」;而在網路技術方面,

11 個參加者的家庭,也都需要與北投社大合作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出錢

出力,「安裝網路攝影機和寛頻網路」並找來試用版的網路會議軟體 Join Net(林子倫,2008: 86),足見參加者「近用」(accessibility,另 譯「可及性」)的門檻相當高。

擔任這次視訊會議技術指導的林子倫(2008: 89),事後對會議分 實體與線上進行的成效提出評估。他認為兩者相同的地方在於都能提高 對議題的瞭解、改變參加的態度、並對類似的公民會議有正面評價等。

但是兩者不同的地方則表現在線上會議技術困難,尤其是寛頻、軟體的 高價格與在線上討論的恐懼感所合成的「數位落差」更是難以克服;另 一方面線上會議則較有利於平等對話,只不過是網路交談常會失焦(甚 至與談人的畫面會忽然消失)。11

林子倫所提數位落差與平等但會失焦的對話兩點,毋寧直指網路審 議民主的重要優缺點,而且具有跨地域比較的價值。12 Howley(2005:

241-245)在評估澳洲維多利亞省自 1990 年代創設的社區網站—維網—

對民主的影響時,也指出它的負面的影響有:網站上的公共論壇少人問 津;而問津的少數人卻多反映傳統或官方的意見(台灣盛稱的「叩應部 隊」變形?);意見表達可能惡化既有的社會政治失衡並解消社區團 結。另一方面,維網的正面影響則包括:呈現不同觀點;網民可和從社 區到外國的各色人等互動;而事實上這一網站已增強了維多利亞省民的 社會互動。讓我們把二位學者的評估表列如下:

表一:北投與澳洲維省的網路民主評估之比較

北投 維省

缺點 數位落差

網站上的公共論壇少人問津

問津的少數人多反映傳統或官方的意見 意見表達惡化失衡現狀並解消社區團結 優點 平等但會失焦的對話 呈現不同觀點

網民可和從社區到外國的各色人等互動

對照表一與圖二上半層的正面假設,可以馬上察覺文獻上在討論資 訊科技如何透過短期及長期對公民團體的衝擊而影響民主時,相關學者 其實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網路民主為使公民能有公平參與決策的機會,其首要條件 乃在於「可及性」,其應包括對資訊科技、資訊、虛擬社區網 絡,以及基本的經濟資源等等要素的可及性。(謝宗學,2003:

114)

可及性,或者說是近用性,不是如相關學者所言,乃資訊科技長期普及 之後自然帶給一般公民的效果,反而是要先透過現代政府及資訊科技生 產廠商的努力,才能避免數位落差擴大。進而只有在數位平等或落差不 大的基礎上,文獻所言的網路民主才有出現的可能。換言之,北投與維 網的經驗告訴我們,文獻所指平等近用帶來民主固然沒錯,它卻錯在把 平等近用視為資訊科技水到渠成的長期效果,而忽略平等近用本應是科 技在研究發展(R&D)階段的設定目標,並且政府必須擔當新資訊科技 的普及工作才可能實現。至於,數位落差的本質會不會跟貧富差距一 樣,愈透過政府縮小差距的努力卻愈趨向 M 型化(想想現代政府的減 稅政策),則不是我們所能預睹。

(二)PeoPo 公民新聞網站與 2007 年淹水事件

第二件足以具體觀察北投人民如何落實審議民主的事件,是由網路 平台—PeoPo 公民新聞所完整披露北投區在 2007 年 8、9 月間所發生的 三次颱風淹水災害及居民反應。不同於「北投老街區的明天」之運作方 式,該區居民審議淹水事件的原因與對策(並邀請台北市政府回應),

全程是透過實體(線下)的討論而進行;會議過程每告一段落,就由北

投社大以新聞稿方式發布於隸屬台灣公共電視系統的PeoPo 公民新聞網 站,似有以整個討論作為審議民主活教材的意味。PeoPo 公民新聞是本 事件及後文討論的取材來源,讓我們先了解它自 2007 年 4 月初成立以 來的現況。13

2006 年台灣的公共電視決定發起一個以影音公民新聞為主的網路 平台,並且藉此來連結社會運動。這一平台利用部落格技術,提供觀眾 互動的機制並讓公民發聲。它的理念認為當所有公民的聲音能透過網路 集結,再整合傳統電視媒體的資源,即可展現媒體無限的影響力。這一 平台後來定名為PeoPo 公民新聞網。

PeoPo(People Post 的縮寫)在 2007 年 4 月 1 日正式上線,它主張 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力。在簡介中PeoPo 強調自己是一個跨越網路與電 視的平台,希望將一種感動、一個故事、一段紀錄傳送到每個人心裡。

而過去新聞掌控在少數人手裡,公民只能作為被動的觀眾,現在透過 PeoPo 為公民賦權,每個人都可以自主地說出自己想要傳達的新聞。14

PeoPo 對它的新聞來源有兩種做法。首先是對新聞的分類。在請教 過數位傳播學者與資深媒體從業人員後,將新聞類型分為以下六大類:

(1)生命紀錄(2)社群故事(3)專業分享(4)公共參與(5)大事 目擊(6)深度報導。分類則涉及新聞版面的呈現,PeoPo 把版面分為 四大塊,最大塊部分是精選影音新聞,第二塊區域是最新新聞、第三塊 是推薦新聞、第四塊是最多瀏覽新聞。至於每則新聞本身都附有「瀏 覽、回應、推薦」三種互動功能,即統計瀏覽人數;提供瀏覽者書寫感 想的空間;以及推薦本新聞給親朋好友。另外PeoPo 也提供了許多關於 如何製作影音新聞的教學影片及按照地圖檢索新聞的PeoPo On Map 功 能。

其次是廣收台灣各地的公民記者。想要加入PeoPo 成為公民記者必

須熟悉影音新聞的製作程序並經過身分認證。一旦成為記者他上傳的報 導內容PeoPo 不會進行審核,除非有明顯的色情或是違法內容。但是另 設有檢舉機制,一則公民新聞報導若經過三次檢舉,就會先主動下線。

而當某則報導愈多人推薦的時候,它也會被排列在首頁明顯的地方。經 過一年的經營,至 2008 年 4 月為止,PeoPo 註冊的公民記者人數是 1,415 人,其中男性 666 人,女性 749 人。男女比例差異不大(王晴 玲,2008: 82)。15

在PeoPo 網站上揭露的淹水事件,源自 2007 年 8 月間帕布與聖帕 颱風登台及 9 月中韋帕颱風掠過北台而都造成北投八仙里的水災。16事 後經過二天半的課程學習、實地勘察、工作坊討論,17北投社大與基金 會等就在當年10 月 13 日舉行「全民參與防災防弊公民論壇」,邀請社 區民眾及學者專家分別從在地、都市規劃、 資訊透明、及公民社會等 幾個觀點參加討論,並開放現場討論四大議題:綠色環保工程的實踐、

社區如何參與公共工程與公共事務、全民如何參與公共工程品質的監督 與防治偷工減料的問題、如何建構以社區居民為核心的參與式公共工程 決策及監督機制。(北投社大,2007 年 10 月 18 日 a,至 2008 年 7 月 18 日筆者登上 PeoPo 採納這則新聞時,共有 316 人瀏覽過此則新聞,

但是沒有人回應也沒有人推薦。)

北投社大同時(2007 年 10 月 18 日 b)也發布了彙整上述公民論壇 意見所形成的「診斷白皮書」。書中一方面具體針對淹水提出了八大原 因並對每一原因都提出因應對策;另一方面也宏觀地表達了北投「計畫 型」公民團體對「社區參與公共工程機制」的看法。

書中首先援引民主理論家Robert A. Dahl 與 Habermas 的說法,認為 唯有透過充分的公共討論,公民才可能主導公共政策—選擇其議題並控 制其議程。但是「現行公共工程程序,包含:需求分析、設計規劃、外

包招商招標、執行施工、完工勘驗等,以學者專家、官方為主,很少有 公民參與之機制。」而社大等公民團體所以要舉辦諸如「全民參與防災 防弊公民論壇」的活動,就是要「建構以社區居民為核心的參與式公共 工程決策及監督機制」,意即在公共工程需求調查、規劃、決策以及施 工的過程,都能有社區參與監督,透過社區全民督工工作坊、督工工作 隊、社區緊急通報系統及平時演練等手段,結合專家學者、傳媒通訊,

以民間力量監督政府施政,共創優質公共建設。(此則新聞至 2008 年 7 月 18 日止共有 549 人瀏覽,沒有回應者,但有一個網民推薦。)

發布「診斷白皮書」之後,一方面台北市長郝龍斌公開保證 2008 年北投絕對不再淹水,各項因應措施和工程,也要積極展開;另一方面 北投社大與基金會還是在2008 年 1 月 19 日舉辦「市政府回應白皮書說 明會」,邀請到台北市政府水利工程處劉姓官員參加(北投社大,2008 年 1 月 17 日)。不過劉姓官員只是無關痛癢的提到,「每次只要有颱 風有大雨,大家就不能休假,只有淹水的問題解決,大家的壓力才能解 除。」說明會中其他參加的人有人表示「政府各部門缺乏彙整的管道,

以及工程進行前、中、後,缺乏完整的調查,導致居民產生必須接受天

以及工程進行前、中、後,缺乏完整的調查,導致居民產生必須接受天

相關文件